回覆列表
  • 1 # Loveflowertoo

    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很多時候是因為,作為父母的我們,沒有更好的把他們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不能很好理解孩子的行為。

  • 2 # 木木一凡

    家庭教育中,如果出現孩子不喜歡跟父母交流的話,原因可能是:

    1、孩子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 他不願意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任何人;

    2、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鼓勵的少,批評較多,導致孩子逐漸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跟父母傾訴;

    3、孩子的性格使然,不喜歡跟別人交流,就喜歡自己默默的做事;

    針對上述有可能存在的原因,我的建議:

    1、尊重孩子的隱私。隱私是每個人藏在心底的秘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孩子也不例外。原先他可能還跟父母無所顧忌的敞開心扉,但隨著他長大,他的生活領域、知識、情感各方面也會逐漸豐富起來,內心變得敏感細膩起來,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這是孩子獨立和自尊意識增強的表現。而父母可能沒意識到孩子正在長大,隨意闖入孩子的隱私世界,甚至可能會粗暴的干涉。即使孩子有話想說,但因為觀念不同想溝通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弱。如果此時家長還無視孩子的感受,隨意侵犯孩子的隱私,親子關係只能越來越惡化。

    2、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孩子。賞識孩子的刻苦努力,不要因為孩子做不好就各種的指責,指責多了孩子就會越發不自信,他會認為他做什麼都做不好,做了就會被嘲笑和指責,於是他就會選擇寧可憋在心裡也不願說出來,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只能會越發孤僻,內心無處釋放也會變得越發壓抑。

    3、尊重孩子個性需求。如果孩子就喜歡自己一人,家長可以試著去引導但不要刻意矯正。

  • 3 # 紫萱育兒課堂

    為什麼孩子不再願意與父母溝通了?告訴你三點:一,家長談話變成說教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最後往往變成了說教,審問似的讓孩子彙報,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後往往無語的收場了。家長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單方面的一種灌輸。如果一個人,他自說自話不理會你的任何話;他說話的時候你不能插話,你會喜歡跟他聊天嗎?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平等交談,家長保持自己的權威姿態,又想讓孩子像朋友一樣談心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恩,不錯,還可以,挺好的……”這樣應付的回答。他們不想繼續談話,擔心談話只會讓他們重新經歷糟糕的感覺,孩子保持沉默,以保護自己,漸漸地孩子不再願意跟父母聊起除了“吃了嗎?”以外的任何話題。二,孩子害怕錯誤,躲避問題有的時候孩子不願意聊天,可能是害怕自己哪裡出問題了。他們害怕聽到我們的回答,害怕這些回答會證實他們那些說不出的擔心(即都是他們的問題),或者我們會責備他們(他們因此會激動地責備他人)。當孩子意識到他的問題很嚴重時,他會立即變得防備起來,不願意繼續聊下去。孩子也會用拒絕談話作為表達抗議或爭辯的手段。當你讓他聊聊時,他預見到可能招致更多的批評,或者太氣憤了沒辦法聊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願意交談其實在表達抗議。三、孩子不信任父母很多時候孩子們把自己的小心思告訴父母,但是大人往往不會重視孩子的感受,甚至會在人前去分享孩子的“秘密”當做玩笑,一而再,孩子從此養成了“慎言”的習慣。也許孩子的“小秘密”並非那麼重要,但是年幼的孩子把“秘密”交到了最信任的人手上,但父母辜負了它。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有自尊心的。孩子為了免受嘲笑的傷害就會選擇閉口不談。也有許多孩子覺得聊天根本沒用,並堅信聊了也不會有任何幫助。當你感覺孤獨無助的時候,想著父母可以給你一絲安慰或者溫暖,但是很可能換來的是質疑和指責。所以,有時候孩子選擇不說,是因為說了,還可能帶來新的痛苦體驗。如何提高孩子參與親子交流的積極性?跟他們出去逛逛,一起收看電視節目。在孩子放鬆的狀態下會變得更健談。只要“傾聽”,不要“說教”。很多時候,聊天只是一種發洩,想要孩子誠實地說出感受,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隻要“傾聽”。不要“否定”,只要“同理”。孩子不喜歡“否定”他的心情的對話,而是“瞭解”他心情的對話。保持中立的語調、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從別人的事談起。在聊天過程中,我們就能窺見他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對同學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然後瞭解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去處事。聊聊自己。跟他聊聊自己的故事,告訴他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先處理情緒再說問題。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候,不要輕易下結論,情緒激動的時候說話辦事往往有失公平。注意肢體語言。儘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視著她,及時肯定他的感受,給以撫摸,輕拍等肢體接觸,適當的肢體語言,會讓孩子覺得你重視他、認真想要和他聊天。

  • 4 # 米哈里EDU

    如果我整天在你耳邊嘮嘮叨叨,囉囉嗦嗦,不是說教,就是指責,再不就是打罵,你願意跟我交流嗎?

    如果我整天欣賞你,誇獎你,耐心的傾聽你,對你的情緒各種包容,各種理解,請問你願意跟我交流嗎?

    我是個有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人,可是你整天想控制我,打探我的隱私,揭我傷疤,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如果你尊重我的意見,給我一定的空間,允許我有自己的選擇,並尊重我的選擇,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如果你不懂我的世界,跟你聊什麼,你都心不在焉,若有所思,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如果你總是很懂我,跟我有同樣的興趣愛好,跟你說什麼,你都十分感興趣,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 5 # 琋琦媽媽育兒

    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喜歡跟父母交流怎麼辦?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每天要有和孩子單獨在一起說話的時間。

    我們有沒有預留一些時間跟孩子交流。我們每天無能多忙,都要有和孩子單獨說話的時間。我們要和孩子聊天,分享他的心情、心事。即使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但只要注重質量,仍然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時,孩子自然願意和父母交流。

    第二能夠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交流。

    蹲下來不只是在生理的高度上儘量地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而更重要的是指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態度和眼光,用認真而親切的態度,把孩子看成一個需要尊重的獨立的人。蹲下來表明一種態度,我們是否把孩子真正當作和自己一樣,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第三尊重孩子的說話權,做會聽話的父母。

    孩子都渴望有人聽自己說話,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與父母不能溝通,就是因為只有人說話而沒人聽。如果我們能多尊重孩子的說話權,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兒耐心,不急於打斷孩子,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樂於向父母交流。

    當孩子說話時,無論父母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著孩子,不要隨意插嘴,儘量表現得你聽得很有興趣。讓孩子發表他的觀點,完整聽他所講的話,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則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也應告訴他你不贊同他的觀點,並說出理由。

  • 6 # 雨林育兒

    很多父母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父母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除了具體的事情外,別的都沒法聊了,甚至有的孩子連事情都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了。這時候家長腫麼辦?這個時候,家長要做兩點,第一點是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會形成現在這個結果。第二點根據第一點反思的原因,改變自己來挽救危在旦夕的親子關係,否則不要指望長大後會有多大改變。

    佛教講究因果關係,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一定是父母種下的因,這個因是什麼?簡單說,出現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父母是專制型家長,而不是忽視型和權威型家長,因為忽視型的父母不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們對孩子是漠不關心的。權威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有原則有靈活性的,是一種比較健康的親子關係,不太會出現這種情況。專制型家庭的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常常是個乖孩子,但到了小學高年級或初中的時候,有力量反抗家長時,那麼孩子就會非常叛逆,抗拒性強,難以溝通。那麼家長們要對號入座了,看看專制型家長的表現是什麼,如果你中招了,那麼你們也就找到了原因。

    專制型的家長經常會有這樣的表現:常常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孩子要無條件的服從父母的要求、過多幹涉孩子的行為、以否定和禁止的語言為主、對孩子的態度簡單粗暴,傷人的語言會脫口而出、以自己的興趣和情緒為主導,安排孩子的生活、對孩子缺少尊重等。這些特點只要符合二項,那麼恭喜你,已經是典型的專制型家長。專制型家長多為家族傳承,父母本人生長在這種家族環境中,雖然自己也不喜歡,但當為人父母了,也沒有其他父母的經驗,更多的還是以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無意中實現了傳承。

    原因找到了,那麼我們需要有痛徹心扉的決心來改變自己,是的只能改變自己!儘管這非常難,但千萬不要想著改變孩子。怎麼改變,核心的一件事就是懂得讚美,實際上也就是改變溝通方式。當父母能做到能關注孩子的優點,放大孩子的優點,讚美孩子的閃光點,實際上就是在改變原來的專制形象。當你的讚美都讚美到點上,孩子覺得你是真誠的,而不是套路,孩子就會慢慢接納你,也就願意和你交流。這時候你要再學會傾聽,即使孩子的觀點有些是錯誤的,也要讓孩子把話說完,說盡,你再提出建議,千萬不是斷然的否定。你可以這麼說“我覺得這個事情如果按你說的會出現什麼情況,建議你可以怎麼怎麼樣”。讓孩子自己思考和選擇。平時的交流中也不要再說“你怎麼總是這樣,老是這樣……”的語言,全盤否定孩子的一切。細節很多,核心一點,放下自己的權威,正面積極真誠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慢慢建立健康的溝通方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與孩子的相愛相殺,實質都是為了表達愛或是索取愛。

  • 7 # 淅爸育兒記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那麼原因很簡單:因為和父母交流使他難受。

    1. 無話可說

    即孩子與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爸爸媽媽一開口就是學習抨擊玩,而孩子一開口就是玩討厭學習,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下,道不同不相為謀。

    2. 說了也沒用

    這是一種相對絕望的狀態,因為孩子在表達自己的需求,但總會被無視,或者被義正言辭地壓回去,讓他覺得自己有需求是一種罪惡。

    殊途同歸,無論何種原因,其本質就是孩子在於父母交流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只有壓抑。

    怎麼辦?

    其實你是不是誤解了“交流”這一個事情,交流,是雙方處於平等地位的,互相交換資訊,做到求同存異,吸收對方的觀點為己用。

    我猜測,你在於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是抱著讓孩子一定要聽你的,而且你的觀點一定是優於孩子的,他必須吸收的目的的。而這種方式,叫命令、強迫。

    什麼時候你能真正做到平等地互換資訊,孩子也就願意和你交流了。

    他只是個孩子,在家庭裡面請永遠記得這一點,在社會上請遺忘這一點。這意味著,他需要你的幫助,需要你先付出。

  • 8 # 玲玲跌跌撞撞的生活

    從表面上看這是孩子的問題,實質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要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關鍵還在於父母或成人的教養方式要適合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堅持送孩子去幼兒園,這樣可以讓孩子進入一個兒童世界,讓他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會學到原來不懂的新知識,並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樂趣。 

    二、為孩子選擇一兩個性格開朗、身體健康、年齡比他略小一點的小夥伴一起玩耍,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相互幫助。 

    三、平時要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整潔、衛生、安全等顧慮較多,因而總是限制孩子不準這樣,不準那樣,這樣會束縛孩子的個性發展。應鼓勵孩子去玩沙、玩泥巴,踩雨後的積水,爬石子堆、黃沙堆等,其實只需穿上合適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讓他盡情地玩。這樣無拘無束的自由玩耍,會使孩子的性格開朗起來。 

    四、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例如給孩子講講笑話和幽默故事,互相開開玩笑,參加孩子們的遊戲,帶孩子出去玩等等。 

    五、耐心對待孩子,不要對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不敢大聲說話等,家長也要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作出太強烈的反應。 

    六、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不要使用如“小朋友欺負你沒有?“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等一類的語言,避免使孩子在心理上總處於弱者或被動的地位。 

    七、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活 動,如下棋、彈琴、識字、計算、旅遊等。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我們成人能積極引導,他們就會健康地成長。

  • 9 # 空媽是個處女座

    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交流,一般來說都是交流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當然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所以還需要家長在今後的日常相處中,慢慢地滲透改變:

    1、對待孩子的態度

    其實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要比我們之前那個年代早慧很多,所以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就開始出現了跟家長犟嘴、鬧脾氣等情況,所以我們在日常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對待孩子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不要隨意指責ta,更不要頻繁地打罵孩子。

    這些都是非常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做法,而且如果父母長期採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那麼孩子肯定漸漸地也會遠離家長,並不是說父母不能夠指出、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是父母的方式方法,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而且就事論事很重要,不要把以前的問題也扯進來,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管我怎麼做,父母都不滿意’的想法。

    第二:不要無緣無故地衝孩子發洩情緒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情緒失控的時候,但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失控,如果爸爸媽媽一再地在孩子面前發洩情緒,是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長期下去,自然也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

    2、對待錯誤要就事論事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說著說著就容易把其他很多跟這件事情沒有關係的問題,牽扯進來,然後一併地教育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做到任何的糾正,反而會讓ta們產生一種‘父母不講道理’的念頭。

    因為我們對公平的追求,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而面對家長的‘處事不公’時候,孩子也是能感受到,並且做出判斷的,一旦ta覺得父母就是這樣‘不講理’的家長,自然也不願意在日後好好跟父母交流了。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 10 # 嘿呦喂哦

    轉自網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親溝通,該怎麼辦?

    家庭結構裡,最懂事的是孩子,第二懂事的是爸爸,最不負責任最任性的是媽媽。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的時候,你要覺得孩子比你更有智慧,然後再來學習真正的溝通。

    問: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難以溝通,請問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答: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孩子為什麼很小的時候,甚至小學四五年級就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了?是因為他們很有愛心,不願意刺激你們。

    我們家長帶著恐懼的心想要和孩子溝通,孩子說的任何一句話,本來很放鬆,充滿天真爛漫,家長都聽得心跳加速,神經緊張。他對父母說“小朋友在玩一款新遊戲了”,你神經也會緊張,“誰告訴你的?是你同桌?還是哪個同學?我告訴老師給你換同桌,或者你要離他遠一點,要不你過幾天也開始玩遊戲了。”或者他說我們班哪個男生和哪個女生一起回家了,家長立即反應“這是什麼環境?早戀嗎?你有沒有?”――孩子和你溝通很不愉快,不符合溝通的生命法則。

    可是小孩都很有愛心,都是天使,很善良,他發現他只要一講真心話,你的心臟就不好受,他於心不忍,所以閉嘴,或者講一點你們聽上去心臟好受一點的話。比如爸爸問“今天在學校怎麼樣?”他回答“挺好的”,“成績呢?”“挺好的”,“老師批評你嗎?”“沒有。爸爸你要沒事,我要做作業了”。

    生命是需要溝通的,溝通的目的除了傳遞一些必要的資訊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情和情的相通。《易經》有一句話叫“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情和情的相通、交融,來讓彼此更親密,讓愛可以在溝通中著床,彼此得到滋養。然後在這個前提下互換資訊,讓這些資訊使得我們的相知、相愛變得更寬廣,更深厚,在這個基礎上彼此得到啟發。

    生命是逐利的,要利益自身,這個“利”不是我們頭腦以為功利的“利”,是讓生命可以綻放的“利”,讓夢實現的這個“利”,讓生命活得寧靜而熱情,讓生命活得幸福而成功的這個“利”,是自我實現的趨力。比如孩子向你講一件事情,父母覺得有價值,得到啟發,聽了特別高興的時候,孩子就願意溝通,因為他講這些話是有價值的。

    而我們家長說“我要跟孩子溝通”,其實不是,你只是美其名曰溝通,實際是單向的,因為我們有焦慮、不安的基調,有找問題,找麻煩的習性,有否定的眼睛,像間諜一樣把他的情報誘供出來,就準備教訓他,修理他。小孩都渴望溝通,但是你不去和他溝通,更不要說情和情的相融,更不要說在溝通中讓愛著床,讓愛茁壯,更不要說在溝通中互相學習。這樣溝通的動機和品質,違反生命利益的大法則,更多的時候,孩子說了很多話,只是用來折磨自己,折磨父母,他願意跟你溝通才怪。所以孩子也是為了不破壞親子關係,為了不折磨父母,也為了自己不受折磨,所以選擇不溝通。

    當你的孩子不和你溝通的時候,你要覺得這孩子還是有點智慧的,他保護你們的親子關係,維護家庭的穩定和諧,比你有智慧。像夫妻吵架也是這樣的,妻子是什麼話都會說得出口,“我當時怎麼瞎了眼,嫁給了你”。男人通常是不說這些話的,他要保護這個家庭基本的穩定,如果男人說“當時我瞎了眼怎麼娶你了”,這個家就過不下去了。因為這個女人怎麼想怎麼生氣,甚至可能變得歇斯底里。但是女人這麼說話的時候,男人通常是選擇隱忍,一笑而過了,心胸比較寬。孩子也不會說“我瞎了眼怎麼生在你的家裡”,因為他善良,不忍心傷害父母的心。

    我們文化中沒有怎麼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的模型,家庭結構中一般都是媽媽是最任性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隨便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孩子是最懂事的,第二懂事的是爸爸。

    你要感受到孩子不跟你溝通的時候你要先體會孩子都有一顆天使的心,他用這種方式也在也在用這種方式提醒你要成長,要真的懂得溝通,要真心願意溝通。

    真正傾聽,敞開心來傾聽,帶著一種驚喜來傾聽,帶著沒有判斷來傾聽,不是他的某一句話都挑你一根神經,他怎麼講你都很愉悅的聽,很信任的聽,真正的聽他真實的心聲,真正的聽他真正的渴望,聽他的心聲。所以《莊子》才有一句話“勿聽之於耳,聽之於心,勿聽之於心,聽之於氣”,就是聽他那個性靈,那個小種子在抽芽,似有若無嗒嗒的聲音。帶著敞開的心,學習的心來聽,讓他每個和你的分享有價值,成意義。

    孩子很小的時候,他一開口,父母就高興的不得了,你看他居然會用這個詞了,他居然這麼說話了,甚至說得不那麼精準,父母都覺得很幸福,覺得童言無忌真的很可愛。他的分享讓爸爸媽媽開心滿足,符合生命利的模型,他就願意分享,願意表現,因為他覺得他的表現讓父母開心,感覺到他長大了,感覺到他的可愛,你都有一種驚喜的感覺。一旦父母要開始進入教育的角色的時候,他的每一句話動輒得咎,還要批評他,修正他,這樣的溝通太辛苦了。他就把你從他的世界中趕出去了,他的世界就和你無關了。而你又是他的爸爸媽媽,意味著孩子在這個世界是孤單的。

    當你的聽充滿信賴,充滿了解,充滿愛,沒有判斷的時候,孩子就會自我修正。孩子在說的過程中也就在長智慧了,敞開的傾聽就是不言之教,讓你孩子的心深邃、穩定,他也就懂得傾聽。你不要做他的世界中的濫捕濫殺者,要做他世界中尊貴的客人,用愛,用信任和他同感,和他同在。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11 # 點壹最強大腦吉老師

    這種情況一般是父母不願意和孩子以一種平等的姿態交流造成的!

    建議父母們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用商量式語氣和孩子一起探討溝通!

  • 12 # 我叫劉小妮妮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交流,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我們交流?

    1.是否和孩子性格有關。

    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很多事情藏在心裡,不願意說出來,缺少與父母交流,分享。這樣的孩子內心揹負較多,情緒可能會缺少釋放的出口,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他們最信賴的人,我們應該先找一些突破口,找一些可以和孩子交流的切入點,引導孩子將心中所想表達出來,一來,我們可以瞭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二來,孩子也可以透過與父母的溝通釋放一些負面情緒,獲取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孩子從最信賴的家人中獲取情感依賴和安全感。

    2.父母不能與孩子共情。

    有些父母,喜歡說教,總認為孩子的想法天真,幼稚,並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感覺父母無法瞭解自己的內心,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取到對自己想法的認可,於是就不喜歡與父母進行溝通。作為父母,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去處理事情,但是我們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平等的傾聽者,讓自己身臨其境的感受孩子內心世界,去理解孩子的情緒,認可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共情,讓孩子能從父母的眼神,言語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想法或情緒的理解,這樣,孩子才會毫無遮掩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願意與父母進行溝通。

    3.過多的否定孩子的想法。

    一些家長,喜歡過多的否定孩子的想法,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更多的是指揮孩子怎麼做,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取到認同感,成就感,他們就更不喜歡與父母交流。經常被否定的孩子,內心是缺乏自信的,自卑的,不願與他人進行交流或溝通,作為父母,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自己要對孩子的行為表達認可,讓孩子從別人的肯定中增加信心,獲取動力。一個認可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擁抱,一個讚許的手勢,都是孩子願意與你分享的動力。

  • 13 # 好時麗麗

    你好,請問您的孩子多大了,到青春期了嗎?

    總體來講,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我們做父母的是要反思一下日常的生活互動的。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到了無話可說的田地,溝通方式肯定是有些欠缺的。

    孩子小,補救還來得及,也許會需要幾個月過幾年時間。如果到了青春期,難度係數太大。畢竟十幾年了,調整起來很困難,更何況能不能堅持下來還不一定。

    父母接下來怎麼做呢?可以試試:

    1.在家中安靜的陪他,看著他讀書,打遊戲,聊天,運動,靜靜的陪著,不說話。感受他的情緒,喜怒哀樂,興奮,激動,一點點找話題。不知道的可以藉助網路惡補一下。

    總之呢,就是認可他的行為,別挑剔別教條主義。

    2.根據孩子年齡可以給孩子寫信或者畫畫表達你想修補你們之間關係的願望。

    記住,目前這首先是你自己的需求,所以孩子配合與否不重要,別期待他一下子就接納,事情完美解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們意識到了這些,生活中留心孩子的點滴美好!心存感恩:我們忽視他很多年,他成長的很好,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3.別太激進,別太激進,別太激進!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還建議是父親從中協調,尤其是男孩子。父子倆一起看喜歡的球賽、運動會專案等等,從孩子喜歡的明星、球隊切入,找到話題。

    作為父母,我們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孩子也是一樣的。我們首先要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看法,才能理解他們,和他們溝通。孩子是社會的一份子,也可以從身邊的事情討論開始,餐桌上的家庭會議,從現在的疫情防控,到未來學生的壓力……願你們儘快走出迷茫,慢慢的修復和孩子的關係!祝幸福!

  • 14 # 怎樣做家長

    你滿足孩子的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了嗎?

    孩子生來具有積極向上的生長力量,孩子的一言一行,都隱藏了孩子發展的需求。當孩子不願意理父母,拒絕跟父母交流的時候,我們要思考的是父母是否滿足了孩子對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的需求。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五類。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溫飽已不再是問題。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家長要特別注意滿足孩子對安全、愛和歸屬、尊重的需求。

    家是愛的港灣,我們家長在幫助孩子“成人”方面要特別注意對孩子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的滿足。 人人都有需要,某種需要獲得滿足後,另一種需要又會出現;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

    日常孩子不吃飯、哭鬧、不愛寫作業,都是由於當下孩子發展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所致。面對孩子,首先要關注的是孩子當下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得到關注和解決後,才能繼續做其他的事情。

    科學的方法如下:

    一、 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

    有的孩子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有的孩子沉默內向,不跟人交流;有的孩子沉迷於遊戲、追星等。孩子會這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我們家長的陪伴是關鍵。

    孩子在外面會遇到各種狀況,如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取笑,甚至電視中的恐怖影像,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我們家長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或者孩子回家後,都應該首先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孩子擁有來自父母的愛,日常安全感缺失的部分就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幫助孩子的人格與身心迴歸到正常的狀態,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而接納孩子的情緒,隨時瞭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二、 滿足孩子對親密感的需求

    孩子對親密感的需求表現在日常的每一個細節中。幫孩子刷牙,真是困擾我們家長的一個事情。小花每天刷牙洗臉的過程就不順利。早上起床後,纏著媽媽幫自己刷牙,說自己沒力氣,自己累,各種理由,不然就不刷牙。媽媽擔心了,如果總是幫孩子刷牙,以後會不會變成“巨嬰”呢?而且幼兒園的老師已經發通知說,有小朋友在爛牙了。幫孩子刷牙吧,怕孩子習慣不好,成了“巨嬰”; 不幫孩子刷牙吧,又怕孩子爛牙,媽媽開始焦慮不安了。孩子要媽媽幫著刷牙的背後,是孩子的什麼需求呢?

    這是孩子在發起跟媽媽的親密互動,是孩子建構親密感的需求。

    這時候媽媽怎麼做呢?當然是滿足孩子當下跟媽媽親密互動的這個需求。媽媽應該微笑平和地無條件地滿足孩子。這樣一次或者幾次後,孩子就不會再粘著媽媽刷牙了。

    而沒有滿足孩子當下的需求會怎樣呢? 小明也一樣,喜歡在刷牙的時候,磨磨蹭蹭,纏著媽媽。小明媽媽在看到小明這樣的時候,總是很生氣地吼兒子說:“趕緊來刷牙”! 小明乖乖地自己刷牙了,但是心裡很難過,想媽媽是不是不愛自己了。

    我們家長的一舉一動傳遞給孩子的訊息都是豐富的,微笑平和的狀態讓孩子感受到愛,而吼叫怒罵打在孩子眼裡都是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不願與自己有親密互動。

    孩子對親密感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變得內向或者躁動不安,難以與人建立信任關係。

    三、 滿足孩子對歸屬感的需求

    愛和歸屬感的需求是人的重要需求。缺乏歸屬感的人,對工作缺乏激情,沒有責任感,社交圈狹窄。

    我們家長經常拿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攀比,孩子哭鬧的時候會說:“你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抱怨說:“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孩子?”

    夫妻感情不和,也會讓孩子沒有歸屬感。

    首先,創造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夫妻和睦恩愛,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其次,提高陪伴孩子的質量,認真傾聽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不拿孩子跟別人攀比,肯定孩子,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在爸爸媽媽眼裡,你永遠是最棒的”;

    第三,不威脅孩子,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沒有我們期待的優秀;

    最後,經常組織一些家庭活動,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做家庭的主人等。

    人人都有需求,家庭教育中,我們家長要特別注意滿足孩子對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的情感需求。不管外面如何風吹雨打,家永遠是孩子愛的港灣。

  • 15 # jamiehuyali

    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交流,那麼父母可以想想,平時是不是總是以大人的身份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不願意聽聽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平時嘮嘮叨叨,讓孩子覺得和父母溝通沒有用,所以才幹脆懶得溝通

  • 16 # 戀上美好時光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多交流,這要我們當家長的要從以下幾點去看看,自己有沒有中?

    1.是不是老愛用:你怎麼總是怎樣怎樣,怎麼那麼笨,別人的孩子怎樣怎樣。

    2.平時總太忙,回來後孩子睡啦,早上孩子還沒醒又走了,能陪伴孩子時間太少,或者很少帶孩子去旅行

    3.回到家總是低頭玩手機,孩子叫你很多遍聽不見。

    4.總嚴格要求孩子,卻不要求自己。很少跟孩子一起玩,自己坐在電腦前玩遊戲。孩子也學會了自己躲起來玩遊戲。又訓斥孩子不準玩遊戲,好好學習,天天學習掛嘴邊,自己卻天天打遊戲!

    5.總是吵孩子,不設身處地和孩子做朋友,去理解孩子!

    時間久了孩子也就不願去說,說了也理解不了。溝通越來越難!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

    1.和孩子成為朋友,和他一起玩,一起瘋,一起做些他覺得有意義的事,當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先別急著否定孩子,要說:嗯,我不太懂,你為什麼是這樣想的呢,能給我說下嗎?引導孩子講出真實想法感受,再去入手——哦,原來這樣啊,我還有一個想法想跟你分享,你要不要聽聽?……

    2.多讀些育兒方面的書,學習經驗

    3.多帶孩子出去旅行

    4.多讚美孩子,多讚美孩子,具體的讚美,不是說些統稱,:如你很棒,你真聰明。而是要去肯定孩子的努力,哪一點你覺得很好等

  • 17 # 港貨老李

    那就要主動去和孩子溝通 了,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發展。要和孩子找到共同的興趣,拉進和孩子之間距離。因為一旦和孩子有了共同的興趣,那麼就可以從這個興趣入手,從而和孩子溝通其它方面的東西。也要控制孩子玩手機電腦的時間,長時間的玩手機容易讓孩子沉迷於手機,而且還會影響還自己的身體狀況。主動讓孩子做一些事情,哪怕孩子不願意做,也要強烈要求孩子去做,這樣可以在鍛鍊孩子的同時,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很多家長覺得和孩子沒有什麼好交流的,是因為他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導致一些問題考慮得不夠周全!

  • 18 # 丘丘咩咩說教育

    看情況(下詳)。

    另外,孩子找我們交流,我們該如何把握機會,下面也有提,希望可以給您啟發。

    一、孩子方面

    (一)孩子是否“突然”如此

    1如果孩子不喜歡交流是“突然”這樣,或者說和以往不太一樣,要問有沒發生什麼事噢。

    (二)孩子年紀

    2如果孩子十幾歲,一般快進入青春期,不喜歡和父母交流是正常的。因為他們轉為和同學朋友/好。

    3如果孩子年紀小,可以用半開玩笑的方式。

    比如:不回答媽媽的話,就要撓胳肢窩啦。

    (三)孩子性格

    4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估計不太健談。

    建議說ta擅長或感興趣的內容。也可教ta一些溝通的知識技巧等。

    5如果孩子性格外向,要問有沒發生什麼事噢,原因同“(一)孩子是否‘突然’如此”。

    二、家長方面

    (四)家長說的話

    6反觀自己有沒傷到孩子噢。

    如果有,建議道歉,孩子心裡會好點。

    (五)家長問的話

    7不問孩子“是非題”(如“今天開心嗎?”)

    孩子一般回答“還行”,然後話題就結束。

    問開放題,也就是可以讓孩子多說一點的問題,比如:今天上什麼課?你喜歡剛才提到的手工嗎?

    (六)家長是否覺得不交流不妥

    8有時,不交流、各做各的,也挺愜意,享受無聲的陪伴吧。

    (七)家長是否有控制慾

    9如果家長控制慾強,孩子可能會用與家長希望的相反的方式來表達“反抗”。

    三、與孩子交流的技巧

    1停下手上的事或放下手機,聽孩子說。ta會覺得您重視、在聽。

    2不要顯露不感興趣、不贊同之類的表情。因為孩子看到就容易不交流了。

    3如果不知道回孩子什麼,就無聲傾聽。如果又覺得不回答不大好,就回“這樣/嗯/噢”之類的。要讓ta知道我們有在聽。

    4如果孩子不喜歡交流,我們就寫便籤或寫信,因為之間總要交流的,而且這效果不錯。

  • 19 # 於爸的育兒經

    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我想父母應該是比較焦慮這個情況的。這類問題的出現比較多的出現在青春期孩子身上。我的觀點是瞭解差異、接納差異、尊重差異、享受差異。

    瞭解差異

    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這個問題中有3個主體。孩子是什麼樣的氣質型別?爸爸又是什麼樣的性格型別?媽媽又是神馬樣的性格型別?(由於題主沒有給出具體的年齡,每個家庭情境也不一樣,我就舉例說明下)

    比如:孩子是趨避性偏內向,堅持度高,的孩子。情緒本質爸爸是沉著冷靜型的,媽媽謹慎小心型的。

    爸爸沉著冷靜具體細分下:內向、實感、情感、依賴。媽媽謹慎小心型:外向、直覺、情感、依賴。

    爸爸,性格內向,深度優於廣度。做事有板有眼,不善於表達,人際互動範圍小。喜歡獨處,注重細節,敏感度低。

    那我們來看下這家人的矛盾就出現了,孩子內向,堅持度高偏獨立,內向。媽媽是很難接納孩子這個狀況的,媽媽外向善於表達,卻不善於傾聽,她很難傾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長此以往,孩子就不喜歡和媽媽交流了,孩子的想法不被“看見”。

    爸爸也是內向實感的,不太善於表達,所以和孩子很難溝通,不知從何說起,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同時爸爸的敏感度低更察覺不到孩子的情緒。

    同時父母兩個人都是情感+依賴,態度開放隨性,比較不能堅持原則,面對自己堅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妥協,驕縱孩子。孩子會善於利用哭鬧等行為達到操控爸爸媽媽的目的。

    接納差異

    當我們看到一家的性格特質時,我們就能看到每個人不同。每個人優勢與盲點,我們會對孩子的一些挑戰行為,就不會那麼焦慮了。知道孩子不是故意不聽你的話。只是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

    媽媽每天叨叨叨,是她的性格使然,等媽媽說完了再溝通,媽媽是外向的,那當孩子有挑戰行為時或者情緒波動時,傾聽就夠了,不指責不批評。

    尊重差異

    看到每個人的不同,我們就能尊重每個人的行為方式是不一樣的,但一家人都是能感受到愛的。

    享受差異

    在不同的性格中。看到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孩子所看到的世界也是最真實地,他會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滋養!

  • 20 # 教育圈子

    首先你要學會尊重孩子,你不要以大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沒有人願意和自以為全對的人交流。

    身為一個孩子的角度呢,很多都不喜歡和父母交流,但是作為父母得狠,孩子哪裡有不喜歡父母的道理,肯定是心裡有事,或者偷偷摸摸玩遊戲(捂臉),此時作為父母應該對孩子狠一些,想辦法監督他,或者是突擊檢查,看他迴避與你交流的時候到底在幹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親更費錢還是談戀愛更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