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山文案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是富於詩意的一生;是流離失意的一生,又是曲折離奇的一生。

    李白一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下寫月亮。月亮的名稱也不盡相同。他把月亮自如的安排在詩中,並給這些月亮取上恰如其分的名字。

    李白一生漫遊過許多地方。雖然各種景物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月亮。人在旅途。李白難免望月思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床前到天上,從月光到秋霜。距離如此遙遠,詩人想象的橋樑就在這一瞬間架起來了。從舉頭到低頭,從望月到思鄉,就在一俯仰之間完成了。神思飛越千里之外,彷彿月亮之上有一個聲音在一遍一遍的呼喚:故鄉,故鄉。

    《靜夜思》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所以,《靜夜思》中詩人對明月的感情是飽滿而真摯的。那是詩人對故鄉濃濃的思念啊!

  • 2 # 165的春天是亮亮的

    月亮,跟古代的銅鏡,是不是很相似?因為形狀、顏色的相似,所以,在功能上,也就可以起到映照作用。

    在古詩詞裡,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這面鏡子,可以映照出詩人的內心。因此,作者借月亮來抒發思念之情,是可印證的。

    李白的很多詩歌中,都寫到了明月。比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

    明亮的月亮,既是一種見證,也更是寂寞的、受到冷遇後的夜晚,可以陪伴詩人,可以安慰詩人,可以溫暖詩人,可以明亮詩人內心的一盞燈!

  • 3 # 過去的再也不見

    青蓮居士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詩人,字太白。李白的精神思想複雜多樣,好酒豪俠,不受世俗的影響束縛,個性張揚狂傲,世稱詩仙。

    《靜夜思》是李白的早期作品,是李白離家遠遊兩年後所作,因為思念親人,想念家鄉,詩人在一個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的夜晚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古名詩。

    全詩簡簡單單,沒有加以任何修飾,完全是詩人當時的心裡寫照,是李白思鄉,牽掛親人的真情實感。詩人夜不能寐,看著床前一片月光,感覺就像是地面有一層薄薄的霜一樣,不知不覺抬起頭來看看那一輪皎月,又黯然的低下頭,想起了千里之外的親人,想起了養育他的故鄉。

    作者喜歡月亮的感情沒有對錯之說,無論古人今人,月亮都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寄託選擇體,以月所作的詩、詞、歌曲無以計數。月亮對於古人來說有著更多的象徵和寓意,月亮不僅有著美好的傳說,還代表著思念,代表著團圓,代表著友情愛情。

  • 4 # 曦陽揮手暮色歸

    月亮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描寫最喜歡用的自然物,而常以月的意象來傷感歲月的流逝。開心時,代表了月滿;戀愛時,代表了浪漫;失戀時,代表了悲傷;一個人時,月亮還可以代表另一個人。

    詩人李白一生與月亮有不解之緣。李白對月亮那種獨特的情感,那份真摯,那份同生死的愛使筆下的月亮風情萬種,千姿百媚。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裡借“月亮”來寄託思鄉之情。

    《關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這裡的“月亮”是抒發感情的物件。

    《花間獨酌》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弧單寂寞時,邀“月亮”陪伴,情感壓鬱無處可抒。

    那麼,李白喜歡明月的感情顯然是對的。

  • 5 # 文學流動站

    李白自幼隨父親在四川生活,在15歲時,就跳出高牆內那片四四方方的天空,徜徉於外面的美好世界。四川的風景很美,但他的心想飛得更高更遠。於是在25歲時離開四川 ,走向全國,去往更廣闊的天地。

    就這樣,心中有夢,自在獨行,一個人的旅途也並不孤單,花草相伴,日月同行。時間如白駒過隙般一晃而過 ,一年很快就過去了,26歲的他此時在揚州的旅社中獨自悵惘。在外的遊子離家太久,難免不思鄉。漆黑的夜,明月當空,抬首仰望,思念越發濃烈。透過皎潔的月光,熟悉的家鄉彷彿出現在眼前,曾經和親人在月光下的對飲重新浮現於腦海中,提筆寫下《靜夜思》。

    詩人對月亮的喜歡是一種情感上的寄託,當心中的哀愁無法排遣時之時,明月便是傾訴和寄託的物件。

  • 6 # 太和殿雲騎尉

    一個落寂之人,一個孤獨的人,一個傷情的人……種種不如意的人,最難熬的就是夜晚!四下的無聲和黑夜只會平添悲涼!古時農耕社會,日落而息更是如此……漫漫長夜不堪熬!此時天上一輪明月,如明燈高懸,皎潔無瑕!家鄉遙遠不得見,唯有明月徑相同。作者懷鄉之意,寄情於明月也是情理之中!

  • 7 # 湖北一哥

    一.《靜夜思》作品原文

    靜夜思

    唐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二.《靜夜思》的寫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三.李白不是喜歡明月,而是借明月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離家已經一年了。由於初次離家,年輕的李白睡在床上不能入眠,對父母家人的思戀油然而生。天上一輪皎潔的明月,房間只有自己孤獨一人,沒有親人的陪伴,沒有親情的溫暖。李白連床前的月光都感覺如同寒霜一樣淒冷。抬頭望著天上的明月,不禁想起遠方的父母親人,不知他們可曾安好?明月此時照我也照著我的家人,明月啊,請帶去自己對家人的牽掛。

    我國古代文人借明月寄託自己的情感的詩句很多,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裡的“嬋娟”指的也是月亮。

    初次離家,才二十六歲的李白,在孤獨寂寞的夜晚,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李白借天空的明月寄託自己對雙親的牽掛,不僅沒有錯,而且是中國統家庭文化中核心內容“孝”的體現。

  • 8 # 詩詞學院

    《靜夜思》作者喜歡明月的感情,當然是對的。不僅對,而且是有依據的。凡是受中華文化哺育的中國人,沒有不喜歡月亮的。

    我們先讀一下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下面,我就從心理、歷史和現實的三個方面具體談一談李白喜歡明月的依據:

    首先說心理依據:喜歡明月的感情,源於遠古華夏民族的月亮崇拜

    原始初民將月亮視為神靈,將月亮女神視為華夏民族的母親和保護神,所以就產生了月亮崇拜。中國人對明月的喜歡,就根植於月亮崇拜。

    上古先秦時期就有祭月之禮。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到了隋唐時代這種因月亮崇拜而進行的君王祭月之禮已經深深影響民間,從而逐漸脫去祭禮的某些儀式,而在民間轉換成一種特定的文化風俗習慣。

    其次看歷史依據:從歷史的角度看,喜歡明月的感情是有歷史淵源的。

    早在春秋時期,《詩經·陳風·月出》就開啟了歷代望月懷人詩之先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是一首望月思人的抒情詩。詩人將明月的皎潔美好與佼人(美人)的窈窕動人聯絡起來,將月夜迷茫的意境和詩人惆悵的情調相互映發,讀起來讓人覺得無限美好,且帶有淡淡的憂愁。《月出》開啟了見月懷人詩歌的先河,一經此詩啟發,見月懷人詩歌便源源不斷地出現在歷代詩人的筆下,而且常寫常新。

    漢代的《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將明月和閨思交融抒寫,成為後世詠月詩詞的重要母題: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到南朝謝莊的《月賦》,月亮已經成為異地相思者共同的精神寄託: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李白《靜夜思》由明月而思故鄉,是這種歷史情感的自然發展。

    最後再看現實依據:從物質的角度來看,明月是遠在異鄉的遊子能夠看到的“家鄉之物件”,正如唐詩中所寫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故鄉情是中國人帶根本性的情感,故鄉是養育了人的擴大化母體,除了自然肉體的聯絡外,故鄉還是一個人開眼看世界、人生的初始點,也是一個人精神的必然歸宿,所以當遊子身在異鄉為異客時,抬頭看見那個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月亮時,必然會將濃濃的思念與月亮相聯絡,將其作為故鄉的理想象徵物。杜甫就曾無限深情地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熱愛故鄉,連帶故鄉的月亮也是最好的、最明亮的了。這樣,再來看李白的《靜夜思》,就不難理解了。

    當代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可以說是對《靜夜思》的繼承和發展:

    天上一個月,亮,水裡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裡,水裡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裡,抬頭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鄉。

    一個在水裡,一個在天上。

    其實,喜歡月亮的,不只是詩人李白,凡是受中華文化哺育的中國人,沒有不喜歡月亮的。

  • 9 # 文若蘇

    《靜夜思》顧名思義,就是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我們知道《靜夜思》是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

    此詩描寫了一個秋月的夜晚,詩人在屋內抬頭望月,寄託思鄉之情。

    《靜夜思》這首詩翻譯成白話就是: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意的想象,也沒有美妙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了一個身在異鄉的人,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

    自古就有一句話,月是故鄉明,可見,明月一直就是寄託思念的載體。

    正如中秋賞月,吃月餅,同樣都是以月寄情,將人們對親人,對故鄉的嚮往,思念發揮的淋漓盡致。

    秋也是寂寥的,是冷靜的,秋意中透著冷冷的落寞,這個時候,人的心裡也變得脆弱,更容易觸景生情。

    看著灑進來的月光,以為是地上鋪上了一層淡淡的霜。但是詩人又明白,這不是霜,而是思鄉的月光,這個時候的月光,更顯詩人的寂寥,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悲涼。思鄉情更切。

    此時的月光無關對錯,只有心底思念的人兒,還在月光,化成了愁雲,怎麼也揮之不去。於是趁著月色,將心情釋放。

  • 10 # 摩西l週末驛站

    作者喜歡明月無所謂對錯!

    但是古代的明月寄託著古人們太多美好的願望!

    那個時候的夜晚,

    人們都是日落而息,

    月亮是大家夜晚共同的精神寄託,

    佔據了大家夜晚生活的一大部分時間,

    它代表光明,代表希望,代表浪漫,

    寂靜的夜晚人們除了休息,

    就是伴著月亮發呆,聊天,發奮圖強,

    其象徵意義和實用價值與現代無法相提並論,

    所以才有了很多古人關於月亮的詩和故事!

  • 11 # 蔣秋心

    什麼時候感情也分對錯了……

    再則,靜夜思不是寫的喜歡明月,而是思鄉啊喂!底下還一本正經回答這個問題,偏題了偏題了啊!

    靜夜思哪裡有表述喜歡明月了?雖然……李白確實是喜歡月亮,比較突出的是另一首詩《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而靜夜思之所以寫月亮,只是透過“望月思鄉”來懷念家中親人罷了。

  • 12 # 開門說事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一】

    “樂府”與“新樂府”:

    我國自夏、周開始,中央設立負責專門到各地民間採集民歌的政府官員。

    秦、漢、唐朝時,中央設立的負責專門到全國各地蒐集民歌的政府機構叫“樂府”,最高領導叫“樂府令”。

    凡是這些政府機構組織人員到社會民間採集、選錄的詩叫“樂府詩”;人們仿效“樂府詩”而創作出來的詩叫“新樂府詩”或“擬樂府詩”。

    “樂府詩”是地地道道的民間作品,內容豐富,感情飽滿,體裁新穎;“新樂府詩”或“擬樂府詩”是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寫出來的詩;“新樂府詩”又別稱“新樂府辭”。

    該詩是“新樂府詩”。

    【二】

    該詩的詩眼是“靜夜思”。

    【三】

    譯文(為便於理解,直譯與意譯並行)

    夜已經很深了,明月的光明入窗,照在窗前,我好幾次懷疑是屋內下起了霜。但是霜怎麼會下在屋內呢?怎麼會下在床前呢?我抬頭一看,卻是明月正在看著我呢!月光照得屋內、滿地都是,咋一看,真的象是下起來的霜!我抬起頭,望著這晶瑩的明月,引起了我的無限的愁!引起了我的無限的思!

    【四】簡析

    多少年來,“我”懷著“功成不受賞,長揖歸敝廬”的壯志,仗劍離家,辭親遠遊。可是世道艱難,路途坎坷,“我”求仕不得,沒有得到一份光宗耀祖的官職,“人生在世不稱意”,“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雖然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但是也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雖然相信自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但是也只能“痛飲狂歌空度日”!可是“舉杯消愁愁復愁”啊!“我”的壯志未酬,功未成、名未就,白髮卻已經增多了!“我”非常思念“我”的故鄉!非常思念“我”的故鄉的家人!非常思念“我”的故鄉的風物!唉,現在,“我”的心裡真是感到非常慚愧啊!

    該詩中的一“舉”一“低”、一“望”一“思”,字字珠璣,涵義飽滿,這四個字,於俯仰之間,囊括了“我”在“靜夜”裡的全部“思”情!

    【五】

    該詩不雕不琢,詩路自然,詩音勻稱,詩節整潔,詩意厚重。

  • 13 # 小話詩詞

    在最新版的的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開篇有一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

    確實是啊,當我們遠離故鄉、回憶起故鄉時,故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在著諸多的值得回憶的故鄉的事物當中,月亮一直佔有者重要的地位,在古往今來的憶故鄉作品中,以月為代表的憶故鄉的作品不勝列舉,人們更願意將自己憶故鄉的情思寄託在明月當中,讓自己的情思與月亮掛鉤。

    月亮與故鄉有著一種必然的聯絡,人一旦離開故鄉,便會感覺到一種深沉的孤獨和感傷,詩人往往借月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的孤苦無依感。

    如果要在以月亮寄託憶故鄉的作品中挑出一首代表作的話,李白的《靜夜思》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千百年來為後世所傳誦。全詩寥寥數語,短短的20個字卻意味深長、感情深厚,可以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對故土的思念之情,李白將自己的思念之情交給了無論是在家鄉還是客居異地都可見的明月,用世人共同擁有的明月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李白年輕時為了實現自己政治上的遠大抱負便出蜀遠遊,家鄉的山月成了李白思鄉的物境。無論是遠走他鄉還是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都無數次地流露出對峨眉山月的思念。

    蜀地的名勝古蹟開拓了他的視野,秀美的山河給了他博大的胸懷。而在李白的詩中,峨眉山月成為了他思鄉情結的代表。

    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也寫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全詩意境優美,在描寫峨眉山月的同時,將自己思念峨眉山月、思念家鄉的情感展現在讀者面前。

    李白筆下的月亮形象是獨特的,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將月亮的內涵加之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豐富了月意象,透過月亮來將自己的情感更生動、更形象地表現出來。月亮給了李白無盡的靈感,同時月亮也只有在李白的世界裡才更有內涵。

    李白不僅將月的美好特徵表達出來,而且也透過月亮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寫作風格。如若沒有月亮,那麼李白的詩也會失去它原有的光芒,由此可見,月亮在李白的詩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白的詩在中國的歷史上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位,李白的詠月詩同樣是李白詩中的精品。正因為有了月意象,才給李白的詩作提供了創作源泉; 正因為有了月意象,才有了那麼多李白的傳誦千年的詠月。

    李白視月為知己,月亮是李白情感的寄託與歸宿,月亮這一意象在李白的筆下惟妙惟肖。李白對月深厚的感情是由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所決定的。李白詩中的月亮有著豐富的內涵,併為李白的詩作提供了創作源泉。李白賦予月亮全新的內涵, 李白終其一生都在與月亮為伴。

  • 14 # 宇哥侃文化

    《靜夜思》的作者李白喜歡明月的感情自然是對的。

    01、閉上眼睛,用心品味箇中情懷。

    獨自一人在他鄉,如果奔波忙碌還好,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孤獨襲來,自己身邊連個說話的伴兒都沒有,不免寂寞。

    夜晚,明月掛在空中。望去,皎潔明亮,盡是美好!看看身邊,孤孤單單的,十分冷清。兩者相對照,彷彿淒冷一般。

    作者李白在《靜夜思》這首詩中,並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華麗的辭藻並不一定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李白用最簡單的景色描寫、動作描寫,就烘托出了在寂靜的夜裡,思念家鄉的情結。這些情結,如果不是遊子,如果沒有對家鄉的眷戀,都是無法深刻體會的。

    再來欣賞這首詩,真摯的情感流露,得以使它千古傳誦!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02、中國人有月亮託情的文化傳統。

    一)寄託思鄉情

    古代交通不發達,但是也有背井離鄉的人,出門在外。遠離故鄉,親人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天倫之樂。

    此時,遙望天空,明月高高掛,以明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對故鄉、親人、朋友的想念。月亮有陰晴圓缺,容易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明月出現時,沐浴在清幽的月光裡,展開遐想,思念之苦誰能懂?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這些詩句都是思鄉情的體現。

    二)寄託自己的心情或志向

    古時候,有些詩人在仕途上不得志,月亮就有了失意的寄託的意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有的詩人借明月表達自己超凡脫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有的詩人借明月表達與友人離別的不捨之情。

    白居易: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有的詩人借明月表達自己的志向。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情有景生,景由情變。景與情相映襯,於是便有多姿多彩的吟月詩詞流傳於世。

    03、明月寄託了我對祖國統一的夢。

    每當讀到陸游的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總是禁不住淚流。

    父親的遺言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父親臨終前曾說:中國自1840年被敲開大門以後,100多年來,實現統一也是無數中華兒女的夢。等你將來給我上墳的時候,就像陸游說的那樣,別忘了把這個好訊息告訴我呀。切記!

    我時刻牢記父親的叮囑。

    每一輪明月升起的時候,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地。彼岸的同胞也在仰望那輪明月,我們彼此心心相印。月亮是我們共同的守望,祖國是我們的家!

  • 15 # 唐朝寅公子

    霓虹燃起,繁華流翠,千門萬戶的世界,此刻萬家燈火,昨夜未眠,從麥田翠綠的中原大地,一路馳騁至夢裡水鄉,那輪明月,終是懸在思鄉的路上……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李太白寫遠客思鄉情的詩,寥寥幾筆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意境。境含情,情蘊景,李太白如霜的明月啊,留給了人間千古秋夜思鄉的絕唱。

    月白霜清,清秋夜景,“疑是地上霜”,是李白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客中深夜不眠、短夢初回,庭院寂寥,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照射到床前,秋宵寒意濃,迷離恍惚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定神一看,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清朗的夜空,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清輝翩然,明淨凌冽,這景緻,觸動了詩人旅思秋懷,凝望著月亮,千古佳句綻放筆端。

    短短四句詩,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卻又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將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一展無餘。

  • 16 # 遠山視點

    這是人正常的情感的抒發。不論古時還是現在,當看到滿月那如洗的清輝,那令人傷感一彎彎鉤月,都會思緒萬千。或思鄉之情;或思念親人;或傷感淒涼,都會因心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心境。

    《靜夜思》是李白所寫的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反映了詩人久別思鄉的情懷,月的清輝讓詩人產生無盡的思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時交通不發達,通訊落後,更無其他通汛方式。離鄉久別,孤獨寂寞,難免思家鄉和親人。而那些詩人更把這如水的思緒,透過筆端流淌出來。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正是詩人在他鄉孤獨寂寞之時,看到床前清輝如水,明天高懸,如秋霜滿地,不覺想到家鄉、想到親人,傷感的愁緒湧上心頭。

    於是,見花落淚,見月傷心便成了一種情感抒發的方式。這還有什麼對與錯呢。

  • 17 # 書蟲茶茶

    作者不是表達對明月的喜歡,而是借明月表達感情,兩者是有區別的。表情達意借用什麼沒有對錯,你可以用酒,明月,影子等等來表達,表達的感情也是沒有對錯的,或者孤獨,或者喜悅,或者悲傷,人有七情六慾,時不時抒發感情,人之常情。

  • 18 # 高樓避愁

    《靜夜思》作者喜歡明月的感情是對還是錯?

    (原創)《靜夜思》是唐朝詩人李白寓居安陸(今屬湖北)時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在八十年代就選入了小學語文課本,自唐朝以來不僅受到讀者的喜愛,也受到小學師生的喜愛,常常被老師指定為必背課文。因此很多詩詞愛好者,從讀小學熟背後,直到晚年記憶猶新。

    全詩是: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天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試譯如下:

    皎潔的月光照在床前,

    懷疑是地上結上白霜。

    抬頭望見天上的明月,

    低天想念遠離的故鄉。

    賞析如下:

    李白具傳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縣附近),遠祖流寓中亞,他就誕生在中亞的碎葉(今俄羅斯托克馬克)。五歲時因隨父親遷居錦州(今四川江由)清廉鄉。他受過道家、縱撗思想的影響,也受過孺家思想的一些影響。因而思想較為複雜,他離開四川漫遊,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後來寓居安陸。此後又北上太原,西入長安,東至魯郡,廣交名人,寫作詩文,譽滿京師。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浪跡天涯,但是在他的心中念念不忘,魂牽夢繞的仍然是故鄉的巴山蜀水。

    李白的這首詩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月夜遊子思鄉的圖畫。這首詩最為出奇的是“疑是地上霜”。“疑”,道出了遊子心境的迷離、恍惚,“霜”可見月光的清冷皎潔。究竟是月色似霜,還是“霜”痕似月色?是錯覺中的“疑”迷,還是"疑"迷中的錯覺?真正是一虛一實,虛實難辨。

    遠離故土侶遊子在這孤獨的夜晚,思念魂牽夢繞的故鄉,輾轉難眠,信感孤獨和清冷,於是,在一抬頭低頭之間,便沉浸在這虛虛實實,夢幻般的虛實,凝成了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之中。

    這首詩明白如話,而又細微邈遠,傾訴出作者在天涯孤旅的生涯中,那縷縷的鄉愁。也道出了人們遠離故土的思鄉之情,使世代讀者與作者產生了離鄉情結的共鳴。

    至於題主提出的喜歡明月是對還是錯,那絕對是對的。至今為止,但凡一個人遠離故鄉,特別是感到孤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望著天空中繁星拱擁著明月,自然就想念著故鄉,想念著故鄉的親人,想念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恨不得立刻展翅飛回,重享難忘的童年。

    也許,這就是李白這首詩對讀者的啟迪吧!

  • 19 # 純鈞LHGR

    李白對明月有什麼感情?李白只是觸景生情罷了。

    觸景生情,李白的感情不是對明月而發,而是對故鄉的。

    所以,不能說李白喜歡明月。他只是看到明月,想起自己的處境,想起遙遠的故鄉。既然不是對明月的感情,也就無所謂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兩個月五天沒有拉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