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欲落
-
2 # 姐姐的態度
這是無數哲學家究其一生在追尋的問題。我不能完全回答,只能盡我所能說說我的感受。人性首先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好的包括善良、智慧、勤勞。。壞的包括自私、貪婪。。但是有時候,推動人類歷史的程序的卻正是人類的缺點。比如正是因為人的貪婪和懶惰,才會讓我們能吃上種植的植物,圈養的動物。。。否則我們到現在還在勤勞的打獵呢!但是人的痛苦大部分也是來自人的缺點———貪婪。想要的太多,能力和願望不匹配,是大部分痛苦的來源。
-
3 # 搞事業社群
人性的本質就日常用語上有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狹義上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是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其中包括人與其它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無論是人的本質心理屬性,還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屬性,由於它們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屬性,那麼這種屬性也就不可能是後天的結果,只能是人類天性,屬於無條件反射。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以此而得以將人性劃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自古至今,就人性的爭論很多,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惡無善論、有善有惡論等,外國古代雖然未見有如中國古代就人性善惡的爭論,但對人性善惡的見解又會廣見於宗教理論、心理學思想與管理學理論之中。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什麼是人性,就是你幫助了別人,別人只需要一句謝謝,即便對方沒有付出相應的報酬,你的內心卻絲毫不覺得吃虧;別人傷害了你,別人只需要一句對不起,即便對方沒有給予相應的補償,你的內心卻也能夠原諒對方;一個能力地位遠高於你的人,他有足夠的資格瞧不起你,但是你依然覺得非常難以接受他人的鄙視,無論那個人比你強上多少;人類總是希望得到讚美,一句只是空話毫無實際收益的讚美卻能讓人產生非常快樂(甚至是高於有實際收益的快樂)的情緒,等等諸如此類不再贅述。從邏輯上來講,這是不科學的,為什麼不等價的行為產生了幾乎等價的心理感受呢?
這就是人性,上述只是諸多人性中的一點點而已,所謂人性,就是人類一些動物本能,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想法和感受,從這一點來講,人類簡直就是動物,人類幾乎所有的內心感受都可以被預測,人類的自主意志在此顯得那麼蒼白無力,人類總是妄圖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所謂的控制情緒,只不過是把不高興或者高興的感受強行憋住而已,而對於內心感受的產生我們毫無應對辦法,只能任由人性規則的擺佈。
所以人活於世,與其選擇與人性抗爭(出家做和尚),倒不如順應人性,利用人性。雖然我們只是被上帝隨意擺弄的動物,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努力和利用人性規則儘可能的獲得快樂的感受,僅此而已!——華南先生
-
4 # 有請81佔巴吉
人性,一顆隨風搖擺的草。我不認同人之初性本善,也不認同人之初性本惡。人的本性是遇善則善,遇惡則惡。
當人們看到受傷的小動物時,會升起惻隱之心。當人們看到身邊的人發達時,又會生起嫉恨之心。看到生了重病的貧困家庭,無錢醫治時,可能會捐助他。而曾經身居高位者落馬的時候,又可能會落井下石。這就是人性,時而善良時而惡毒。人性無法去進行揣測,因為你不會知道,你面對的每個人,他曾經遭遇了什麼?他會對你做出什麼樣的事情?大善之人可能做過惡事,大惡之人也可能做過善事。只能祈禱你遇到的那個人,他所經歷的事情,不會引發出他心中的惡念。
人的痛苦都來源於對自我的執著。這個自我,包含了我的身體,我的家庭,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和我所擁有的等等。當我所處的世界,發生的事情,未能夠按照我所期望的樣子發展,未能夠按照我所假設的結果進行,那麼就產生了痛苦。想要淡化這種痛苦,就必須要淡化我的概念。你只是這個世界的參與者,不是這個世界的操控者,我們誰都不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盡人事聽天命。
-
5 # 我身邊的那些人和事
人性太複雜了,不是單獨的一種或者幾種標籤就可以輕易概括出來的。而且因時因地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我們只能儘量從自己做起,只要不是傷害到自己利益的時候都多付出一些善意給這個痛苦的世界吧。
至於說人為什麼痛苦,在我看來就是想得還未得,得到在失去吧。不管是對人事物,只要自己心裡起了念,那麼就會產生羈絆。而這個世界是不可能也絕不會出現完美的,所以永遠都會讓我們產生遺憾和失望。而唯一能寬鬆內心痛苦的辦法就是儘量的調節心態不要讓自我陷進漩渦裡而不能自拔。
-
6 # 墮落紅塵的菩提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反之動物的原始本性就叫"獸性″了。人作為萬物之靈,本性已經得到了昇華,所以只有人類才能創造和諧的社會,豐富的物質生活和永無止境的精神領域。
俗話說人身難得,得了難活;這話雖俗,卻是真理。人類的數量和別的物種相比,並不佔優勢。佛經上說"人身如大寶舟″,可見生為人的不易和珍貴。可是人生確實充滿了許多痛苦,當然也不少快樂。
人的痛苦分為身體上的痛苦和心靈上的痛苦,身體上的痛苦比如每個人都會有的生老病死苦,可是人生真正的痛苦大多來自心理上的,比如慾望的無止境,所求的得不到,就會變成一種煎熬;人們大都有過為情所苦的體會。還有一種痛苦是親人和朋友會因為利益紛爭等一轉眼而變成敵人,爭鬥的結果大多兩敗俱傷,彼此都痛苦。剛剛相聚卻又要分別,失去至親、至愛的那種刻骨銘心的苦。
人生雖然有這麼多痛苦,卻也有許多快樂,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喜得兒女、他鄉遇故知,想想人生還是快樂多於痛苦,所以人生極其珍貴。
快樂當然越多越好啊,可是痛苦又怎麼解決呢?其實有智慧的人都知道,痛苦大都來自於我們對人和事物的執著和貪愛,比如感情破裂了,真的十分苦,但轉念一想,愛一個人就要希望她過的好,緣分盡了,就瀟灑地放手,天涯何處無芳草呢?是吧。錢財少了,我們就想法開源節流,多一分努力,少一分攀比,心理上就會好受許多。其實貧富和幸福真的關係不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在那裡活的快樂、自在、瀟灑。
許多事只要看破、放下,每天朝陽升起,又是一個全新的自己,風景從來都在路上,人生又何必太在意得失成敗呢?
曲徑通幽處,換個思維,也許一切都不再是苦,人永遠都可以為自己作主,我想,我就行。
-
7 # 赤子本無心
人生在世,無論是人性之善還是人性之惡,這都是人性的本能。
人為什麼會痛苦,那是因為我們有我們的追求,當我們的追求達不到預期的想法,那麼就會產生痛苦的緣由。
-
8 # 樹洞心房
人性就是人的本能。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會形成兩個本能: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為最強大、最根本的原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驅動人類行為的所有心理動機,最初都源於自己的慾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會有善惡之別,從而形成可相互轉化的善人與惡人。
從社會層面觀察人的行為,任何人都有善惡一體兩面,相互制約。任何單純強調人性本善或者本惡的觀點,都是不全面客觀的,都是不符合事實真相的。
人生在世,無論人性之善還是人性之惡,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會只為利益而活,不然即不會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層次劃分:捨己為人是為大善,利人利己是為善,損人利己是為惡,損人不利己是為大惡。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實,為偽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實,為偽惡。
同時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徹底解放人性,則人性之惡無從制約。但人性亦不可壓抑,壓抑人性的結果,只能是積累仇恨束縛創造力。
人性這東西,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驗。
至於人為什麼會痛苦,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還有一句話:覺得痛苦是你追求了錯誤的東西。
我覺得痛苦是人生路上必經的一個階段,只有經歷過痛苦才能夠更好的成長。比如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只有不斷的摔跤各種痛苦,才能更好的學會走路。在一定程度上,痛苦會比快樂更讓人難忘。比如一件事情的成功會很讓人心生歡喜,但是如果失敗了,痛苦肯定在在所難免了,但是卻能夠讓人更好的認識到自己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會不斷的完善自己,這對未來是非常有益的。只有經歷痛苦才能徹底醒悟痛定思痛才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一種行為。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在經歷痛苦的時候就要不斷的反思,總結到經驗和教訓才是最為重要的。
-
9 # 夢之行
人都是利己然後再是利他。
為何有的人善良,有的人邪惡,有的人身心健康,有的人心裡扭曲,有的人自私,有的人無私?
1. 人從出生那一刻起,便帶著野性而來,因為人類本來就是從原始的野蠻慢慢轉變為文明的。
所以人生來便是具有野性,並且我們做對我們有利的事,比如人類在原始時爭奪食物以求生存,建立文明以求發展,娛樂活動以求快樂,幫助他人以求滿足,與他人合作以求共贏等等,我們無不在做利己的事以達到自己的心中所想。只是有的人對“利己”的標準不同,所以我們看到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大畏無私,這也許與其從小接受的思想與教育有著很大關聯。在我們眼中自私自利的人,其實他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有利位置,而大畏無私的人是為了滿足心中的偉大構想,這讓他心裡會得到滿足。不過後者是對社會的進步有著極大推動力的。
2.利己是本能,利他是強者對弱者的同情
我們在面對生命危險的時候,我們的利己行為最為突出,我們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然後是自己最重要的人,再是與自己相關的人,再是整個社會與國家。那麼為什麼會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為國家做出犧牲的人呢?那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對國家的情感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這就是我們說的大義。他們把情感看得比生命重要,這裡也有反面例子,那些為愛選擇自殺的人也是如此,把自己的情感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而選擇自殺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與前者為國家英勇犧牲不同的是,前者將感情寄託於自己,後者將感情寄託於他人,後者更讓人心生敬畏。
3.我們沒有權利譴責誰自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利己”。
孔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張“人之初性本惡”,但是在我看來人生來本就沒有善惡之分,善惡不過是我們為我們的行為所定義的名字罷了,人生之初,不過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一個生物而已,而我們後天的所處環境與教化牽引著我們走向所謂的“善”與“惡”。而從小的環境與教化讓我們掌握了不同程度的“利己”本領,有的人認為欺負別人有利自己的地位、金錢與財富,所以催生了一些惡霸、自私小人等等,而有的人認為幫助別人,無私奉獻有利於自己的人格培養,道德修養與自我情感的滿足,利己行為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該正確的“利己”,而摒棄錯誤的“利己”。而我們在面對人的行為時也應多一份寬容,因為我們都是“利己之人”。
人的痛苦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達到了它承受能力的極限。
我們會因為壓力大而痛苦,感情失敗而痛苦,不被大家所理解而痛苦等等,而這些痛苦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作用。1.有的人大腦在某方面的承受能力強,那麼他在這方面就不容易產生痛苦情緒,但他也許在某方面承受能力很弱,他就很容易產生痛苦。2.有的人在某個時間很容易產生痛苦,人在情緒低落時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大腦更容易崩潰,也就更容易痛苦。3.有時多個事件在同一時累加在一個人身上,那麼也許他會感到無力而心態崩潰,大腦也很容易產生痛苦。
-
10 # 鈴兒視覺
感謝邀請。人性就是人類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但隨著人的成長,與社會接觸多了,有些人的人性也會發生變化。人性也可以理解為人的三觀,或者他所想所做的準則。 本性,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比如人品、比如人在遇到各種事情時的心理反應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評判等。
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順心,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其實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遠無法實現,有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有些故事永遠沒有結局,有些人永遠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還是會在苦苦地追求著,等待著,幻想著。其實痛苦並不是別人帶給你的,而你自己的修養不夠,沒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把簡單的東西想的太複雜,那樣子你會很痛苦。學會放下,放下一些所謂的思想包袱,坦然面對一切,讓一切順其自然,這樣你才會讓自己輕鬆自在。
-
11 # 癟癟愛癟癟
森林深處有一株美麗的藤。
藤的身段曼妙姣好,外貌吸引了所有生物注意,更教大夥兒沒法抗拒的是藤善良的心腸;藤對任何生物都是那樣的和顏悅色、都是一樣的體貼溫柔,因此,藤的周圍成天都圍繞著許多動植物,不論這些動植物目的為何,他們給了藤滿滿的貼心保護。
在藤的身旁有棵雜草也給藤的美好吸引住,但是,雜草知道自己與藤的距離實在太過於遙遠,藤在森林中是那樣的萬人迷:參天老樹會為了藤特地挪移自己的巨大樹蔭與烈陽抗衡、熱情芭蕉會改變自己厚葉的生長方向以迎合藤的身軀、憂鬱古蕨會拉低自己的位置以襯托出藤的高貴、幽默青苔會為了藤特地舖上一層柔和的地毯……雜草呢?/p>
雜草想了好久,想不出來自己有什麼能為藤做的,唯一可以辦得到的,就只是站在藤的身邊、吃力地扶著藤沒注意到的氣根。
雜草只消揚起臉就能清楚地看見藤展露最迷人的風采,對雜草來說,這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工作,天天看著自己牽腸掛肚的面容,喜怒哀樂,其他動植物不一定看得到的表情,在雜草眼裡卻不是什麼難事,雜草為此有些得意自滿。
一天,藤低下頭時發現了雜草在自己腳邊站著,藤的嘴角依舊掛著魅人微笑,輕聲詢問雜草為什麼會站在這裡?雜草吞吐了一下,告訴藤說,因為藤的氣根看來並不是那麼紮穩,如果都沒有其他支撐點的話,時間久了很可能會受不住身上的重量而垮下來;其次,自己既沒有老樹的可靠、也沒有芭蕉的情趣、更沒有古蕨的禮儀……甚至也沒有青苔的賣乖,能為藤做的事情實在有限,而替藤支撐著氣根就是那唯一的一件事。
藤聽完雜草的真心之後,不禁受了感動,於是低下頭來輕吻了雜草一下,並對雜草說,從今而後雜草就是最重要的伴侶,不管自己多麼尊美快意,有大部分功勞是來自於雜草的默默付出。雜草很驚訝,沒想到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居然能有這樣的回報,於是對藤更是死心塌地。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
剛開始,藤每天都會低頭和雜草說笑幾句,但因為藤每天要應付的動植物實在是太多了,每次的話題都不得不中斷;可是,雜草並不介意,因為雜草已經獲得了藤的承諾,雜草知道自己在藤的內心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與待遇,仍舊靜靜地看著藤與大家的嬉戲。
漸漸地,藤與雜草說話的時間變少了,雜草偶爾喚喚藤想要引起注意,只是多半徒勞,雜草知道藤真的很忙,可是看著藤與其他動植物說話的氣氛態度日益親密,自己卻彷彿仍隔絕在外,心裡不免緊張起來,加上藤受到愈來愈多的照顧而成長,支撐氣根這件事已經快要不是如自己這樣的小小雜草所能負荷的了,雜草為此煩心與不安。
偶然間,藤發現雜草的臉色變差了,藤知道自己冷落了雜草,對雜草說了句抱歉並擔心地詢問雜草是不是生病了?
如果是的話,自己或許可以找到幫手來給雜草看個病。雜草聽見藤這麼說,原先逐漸冷卻的心又熱了起來,雖然藤之前忙得忽略了自己,可是,畢竟藤還是關心著的,雜草立刻催起力氣對藤說沒事,而且硬擠出暖心的笑容。
其實,雜草都明白、明白自己在藤的眼裡已經是一種習慣了。/p>
藤早習慣了落寞時有雜草的扶持、高興時有雜草的分享鼓勵,也習慣了氣根旁有個幾乎不會察覺的微弱力道支撐著,習以為常之後,就容易忽略了那些最簡單的感動以及最原始的初衷,就是如藤這樣的萬人迷也不例外。雜草也很瞭解在藤的眼裡還有許多比自己更具吸引力的動植物存在,藤可能真的對自己許下那樣的萬年承諾嗎?或許那個當下是真的,可,之後呢?
彼此身分落差如此之大,怎麼能讓自己的卑微抹去了藤的華麗呢?
當然,雜草更清楚自己能力極限在哪裡,可以預見那不久的將來,憑自己這般小小的力量將會再也無法扶持住藤的氣根,當自己放手以後,藤該怎麼辦?當自己鬆手以後,藤會怎麼辦?雜草哭了,可是並沒有表現在臉上,雜草心裡很不捨這些將來都會發生的事,更不捨得必須放棄藤的美好,只能痛恨自己就是這麼一棵小小又不起眼的雜草,眼淚也僅能借著早晨的露水一併發洩。
到底是為了什麼而那樣無怨無悔地付出呢?雜草還是哭泣。
只是愛著藤而已,不是嗎?雜草的淚就要乾了。
藤知道自己向來忽略了雜草,心裡想著,雜草就在自己身邊,現在可能暫時無法和雜草說話談心,可是未來有時間後一定會多陪陪雜草,當作是彌補過去的冰寒。芭蕉又來獻殷勤了、青苔又來說笑話了,藤不得不和他們繼續和著上次未完的話題;老樹又帶來甘露、古蕨又飄來神秘氣息,藤又繼續同他們笑鬧天南地北點點滴滴。
雜草微微地搖頭,已是力盡了、也都知道了,沒什麼好怨人的,誰教自己不是成熟可靠的老樹?誰教自己不是自信熱情的芭蕉?誰教自己不是思想充實的古蕨?誰教自己不是逗趣好玩的青苔?誰教,自己只是一棵渺小的雜草,隱沒在森林一片生意盎然中,不出聲絕不會受到注意…也難怪藤分神不了。
沒有半點後悔,曾經那樣地在藤的生命中留下印象,足夠了,雖然藤還是忙著與森林中的潑墨綠意交談,不過,至少在自己的最後一眼中還瞧見了藤的身影,那已是否為無限的幸福?
雜草的嘴角是掛著笑意的,因為雜草看見藤那抹最動人的臉孔,永恆地烙印在自己逐漸模糊的腦海中,失焦再失焦、模糊又模糊……
***
被愛是幸福,又為什麼,愛人可能會是一種痛苦?
我們都在愛情的叢林中游蕩著,決定去愛一個人之後,要為自己的愛情負責,沒有決心定力的人贏不了這場賭局;將愛情看作賭局或許低俗了些,只是,要真的愛了下去才會知道這是不是一場豪賭,輸贏難免,只怕自己無法從中脫出,因為陷入情感溪流時,人往往是沒有理性的。當初曾那樣甜蜜溫馨,之後卻怨恨自己的抉擇,要愛卻不敢愛、不想恨卻只能恨,多麼諷刺。
我們是藤、也都是雜草。
當我們受到異性於感情上的注意時,不免被眼前的花花綠綠迷惑去心神,如藤那樣,習慣了雜草一直在身旁的支援,時間久了卻認為那是本來就該要有的,也一直認為總會有時間去補償過去的冷淡,卻沒想過,很多以為中的永遠是可能在一夕之間生變的;當我們如雜草那樣付出時,想到的都是希望對方能夠投以相同的回報,可是,卻忘了彼此之間原來就有的習慣與差別,雜草沒有習慣嗎?不是的,其實,雜草也早就習慣以那樣的心態對待藤,以為自己置身事外,卻還是套了一個圈圈。
靜下心思索一下,是否該珍惜我們已擁有的人、事、物?別像藤,失去了才要感到懊悔;也別如雜草,付出到底卻只能拿一抹微笑當作賠禮。畢竟這個世界,沒有什麼絕對也沒有所謂的永遠,有的,只是我們那份誠摯感動的心情……
愛人好累,被愛,何嘗不會疲憊?多替對方想想,也多給自己一點空間,希望在這片充滿混亂濁流的叢林裡,我們都可以找尋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藤、以及雜草。
愛,不就是一種回報無求的真心而已?
-
12 # 驕然
一個人喜歡盜竊叫——賊性。
一個人性格暴躁叫——驢性。
一個人沒正義感叫——狗性。
一個人殘害他人叫——獸性。
一個人不愛幹活叫——惰性。
一個人穿的不好叫——土性。
一個人不聽勸阻叫——倔性
一個人堅持不懈叫——耐性。
一個人性格的特點叫——秉性,
一個人記憶的強弱叫——記性
一個人的領會能力叫——悟性。
一個人有特殊本事叫——尿性
一個人不感情用事叫——理性。
一個人固有的性格叫——本性。
一個人不合乎常理叫——個性。
一個人總得被人管叫——奴性。
一個人太過於軟弱叫——懦性。
一個人太過於耿直叫——剛性
一個人做事不圓滑叫——死性
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叫——天性
一個人想幹啥就幹啥叫——任性
一個人總喜歡往外跑叫——野性。
一個人擅長人際關係叫——鬼性。
一個人不合群的舉動叫——特性。
一個人不喜歡和別人分享的叫——獨性
一個人說話做事不講究策略叫——直性
一個人說話做事能進退自如叫——彈性
一個人有不好的興趣與愛好叫——劣性。
男人女人聲音很受聽叫——磁性
母親精心的照顧孩子叫——母性。
女人如果愛招蜂引蝶叫——騷性
男人如果愛吃裡扒外叫——色性。
-
13 # 江山毛春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遷。
什麼是人性?性善也。
善的相反,是惡也。惡膨脹,各種慾望產生了,慾望沒有實現,就迷茫,迷茫之下,痛苦降臨,是人自尋煩惱,自尋痛苦也。
我:村有一男,年青時單純又善良,日出而作,日入而歇,與世無爭,靠辛勤勞動掙飯吃。
有一次,我和他一起上山砍柴,爬山時,還哼著山歌。
少年夫妻一枝花,人在外面心想家。……
白米飯好吃哎,田難種,高粱好神哎,高粱粉難嘗。……
一副好歌喉,唱得有聲有色,婉囀動聽。這時,他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只有一顆善心,一顆平常心。
後來娶了妻,有了孩子。孩子讀書成績差,他只說,只要將來掙得來飯吃,就行了,還是一顆善良心,平常心,也無煩惱與痛苦。
開改開放後,人家發財致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他還在溫飽線上。這時,他也蠢蠢欲動了,不安分了。
這一不安分,煩惱來了,痛苦也跟著來了。和人做生意,蝕了木,欠了一屁股債,使他更煩惱,更痛苦了。由於,他總結經驗教訓,透過一番沉澱後,希圖東山再起,凡事都深思熟慮,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事,後來成功了。成功後又考慮如何把它做大做強,整天的憂心忡忡。
前幾年,他把企業交給了兒子,又當心兒子做不好,把自已半生創的事業給敗了,仍是煩惱與痛苦。
痛苦由慾望起,如果保持一顆善良心,少一點慾望,知足常樂,人生就不該有煩惱與痛苦了!
回覆列表
1,人性之說,古來已經說了幾千年了。其中代表: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的:人之性本惡。
告子的:人性無善亦無惡。
楊雄的:人性既善且惡。
孟子的觀點就是,人生下本性是善良的,本性變化的區別在於後天所接觸到的教育;
荀子呢是認為人生下來本性就是惡毒的,他的善良也只是偽善;
告子認為人的本性沒有善惡之分,所謂食色,性也。一切善惡都是其本性而已;
楊雄的觀點講的是人生下來就是善惡的混合體,區別在於他是願意發揚他自己的善良還是兇惡。
而現代哲學的觀念,套用一句西方諺語: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民主是必須的;正因為人性向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它講的是人性是有階級劃分的,不同的社會階級,它的人性是不同的。
但是我們通常來講的人性,是一個人透過其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直觀的感覺,比如貪婪、自私、懦弱、大方等等,更傾向於性格,而性格是後天養成的,與其接觸到的人事、教育等等密不可分,所謂千人千面就是這個意思。
2,至於為什麼會痛苦。
用佛教來講有八苦:生老病死、愛恨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
我們從一無所有的出生,到後面各種各樣的改變、澆染、得失等等,當外界的東西刺激到我們身體和心靈時,就會感覺到痛苦。
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樂觀、豁達,所謂知足常樂,讓自己保持輕鬆、愉悅。
人生苦短,莫使痛苦加身
時時撫眉平,年年柳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