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門不帶刀

    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

    孰若大張韃伐,一絕雌雄。

    這句話出自慈禧太后釋出的《對萬國宣戰詔書》。時間是1900年6月21日。每60年有一個庚子年肯定是多事之秋,而1900年也是一個庚子年。

    以慈禧太后的寧給列強,不與家奴的性格,在對外問題上,她向來是軟弱的。為什麼會在1900年釋出一個這樣的像全世界宣戰的詔書呢?

    我們先看看1900年發生了什麼事。

    那一年4月6號,英美法德駐華公使要求清政府限期兩個月之內繳滅義和團,否則派兵代為征剿;

    那一年6月10號,英國西摩爾帶領2000侵略軍進犯北京,被義和團阻止在廊坊車站;

    那一年6月17號,英法美日德意奧俄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臺;

    那一年6月20號,清政府決心借用義和團來抵禦列強的入侵。

    那一年6月21號,清政府向八國聯軍釋出宣戰令。不是文中開始的萬國宣戰詔書。

    如果從這幾個事件上來看似乎慈禧來老太后良心發現,改了性子,準備堅定抵抗外國侵略了。

    還是重點說一下:老太后為什麼會發布這樣一個詔書。

    有歷史學家說,老太后想振奮朝綱,聯合義和團來抵抗洋人;

    有歷史學家說,老太后是誤信了直隸總督榮祿送來的假捷報(也就是6月10號,義和團將八國聯軍阻止在廊坊車站的事)

    有歷史學家說,是老太后玩的一手借刀殺人,靠洋人來剿滅義和團。

    還有歷史學家說,老太后玩的這一手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義和團和洋人打起來,來個兩敗俱傷。

    但個人比較傾向於中國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的說法:

    那就是慈禧太后收到了一份外交照會,其中有一條內容是:洋人讓老太后趕緊歸政(就是將權力還給光緒皇帝)

    因為慈禧老太后執政清朝50餘年,權力已經深深的刻在了骨子裡。國土可以不要,國家的子民可以不要,金銀財寶可以不要,但作為大清第一人,名義上的垂簾聽政,實際上的大清執政者。權力是必須要要的。誰要搶奪我慈禧太后的權力,我慈禧就跟他鬥爭到底!

    更是對權力的極度痴迷,才讓老太后有了與萬國開戰的勇氣!

    看看這宣戰詔書吧!

    義正言辭,氣吞山河,無比霸氣。一個女人並做出了對全世界列強開戰這樣一個決定,這得冒著多大的風險,需要多大的決心。

    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事情,我都經不住對老太后產生的崇拜之心。

    再來看看最後的結果吧

    6月21號釋出了宣戰令後,老太后馬上對各國公使解釋這宣戰實屬被迫無奈,求各國諒解。

    8月14號八國聯軍打到了北京,慈禧老太后帶著光緒帝逃到西安。

    12月22號,列強遞交了議和大綱:要求嚴懲反抗者,禁止軍火出口,割地賠款,使館駐兵,拆除大沽炮臺。並明令要求中國地方官員有鎮壓群眾排外活動的責任。

    12月27號在西安的清政府一字不改的全部加以批准。

    而這個議和大綱成為了在第2年1901年辛丑條約的基礎。而辛丑條約中國要賠償9.8億兩白銀

    上述結果來看這個萬國宣戰詔書是一個大敗筆,但慈禧他老人家可不這麼認為。

    這個詔書釋出之後,

    雖然列強簽訂了賠款條約,

    但是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下去了,朝中以及地方上那些希望光緒皇帝親政的大員們也都被殺了頭。

    老太后依然穩穩當當的,在大清第1人的位置上做了8年,一直到1908年11月15號她死。

    誰敢說老太后玩的這一手不是一個高招呢?

  • 2 # 歷史伶俜者

    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抗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

    很難想象到這句話的主人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主人為同一個人,都出自晚清的統治者慈禧之後,上述的這句話出自”宣戰詔書“,當然也有”對萬國宣戰詔書“一稱,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印象中腐朽軟弱的慈禧哪裡來的勇氣同列強宣戰的,其實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她也是無可奈何。

    1900年6月16日,義和拳在正陽門縱火,大火三天都沒有滅下來,此時外有列強虎視眈眈,有訊息稱其正在調兵,慈禧針對這一情況在儀鑾殿召開了第一次御前會議,在京的官員大部分都參加在其中,規模之大是清朝少有的。會議上慈禧將義和團和列強的事情說了一遍,詢問其它人的意見,當時的吏部侍郎許景澄將列強調兵一事怪罪到了義和團頭上,另外太常寺卿也站出來支援他的這一種看法,認為”不應該過度挑釁列強“,結果遭到了慈禧和侍郎長萃的批評,認為”民心不可失“,長萃更是舉例”通州沒有義民的話早保不住了“,光緒雖有看法但其已經不重要了。

    這次御前會議並沒有讓慈禧打算與列強宣戰,只是派那桐和吏部侍郎許景澄去面見聯軍,要求其不要進入北京,結果兩人並沒有見到聯軍,6月19日慈禧再次召開御前會議,這次會議的氣氛比第一次更加沉悶,江蘇糧道羅嘉傑送來一封密保,這是一份聯軍的照會,這其中聯軍提了四條不能接受的要求,而真正讓慈禧下定決心與列強決裂的是一份來自直隸總督裕祿的報告:洋人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最晚在17日凌晨2時將大沽炮臺交出,慈禧針對此發出了驅逐外國公使的決定,此時清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無奈之下與6月21日釋出了”宣戰詔書“,與聯軍正式決裂。

    不久,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城,北京城淪陷,清廷外逃,史稱”庚子事變“,連本帶息賠了白銀10億兩以上,史稱”庚子賠款“,被迫接受了八國的”議和大綱“,透過時代的侷限性看過去,慈禧的這一舉動無疑是錯誤的,但同時有時無可奈何的。

  • 3 # 小丞相說史

    對於慈禧太后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但是往往貶者多而褒揚者少。若論歷史程序上的影響,慈禧太后肯定大部分時候都是被撻伐的物件,而如果從清王朝來說,還是有些功勞的。

    一、慈禧文化程度不夠,導致能力不足

    有野史說慈禧入宮前目不識丁,寫字都不會,後來的很多奏摺批閱中經常出現錯別字就是一個例證。

    雖然慈禧不至於目不識丁,她父親惠徵還是個滿洲小貴族。但慈禧太后確實沒什麼文化,讀書少、學習少,這就導致她能力嚴重不足。

    如果放在之前的朝代,或者是在乾隆以前的清朝。慈禧或許作為王朝實際掌門人,不需要多少能力。但是,鴉片戰爭後,國門被迫開啟,世界正處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此時,要想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或者退而其次,能守住國家主權不被侵犯,必然要有與前面封建社會掌權著不一樣的能力和素質。提高能力素質不在乎就是要多學習,不讀書不學習自然無法跟上形勢所需。

    二、慈禧權力慾望太強,導致專制獨裁

    慈禧的性格是控制慾很強的人,不願意受制於人。這種性格放在政治上就是權力慾望太強。沒有上位時一門心思想著如何上位,得到權力後又時時刻刻防著身邊的人,怕大權旁落。

    從她的經歷來看,咸豐還在位時,就不斷透過各種手段獲得咸豐寵愛。咸豐駕崩後,母以子貴,得到垂簾聽政的機會,於是就開始排擠慈安太后、恭親王等。

    過分沉溺於權力鬥爭,導致她專制獨裁。這種性格,如果能力素質好、又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的話,有可能就會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當時的日本資本主義改良,也是從加強皇權開始的。

    可以慈禧太后沒有這樣的能力素質,又專制獨裁。被她打倒的慈安太后、恭親王等,都比她優秀。後來又不敢放手讓洋務派大膽闖、大膽幹,導致洋務運動最終功虧一簣。

    三、慈禧自私自利、愚昧無知,導致失去很多機會

    慈禧太后得到權力沒有也不想進行改革,而是儘量滿足個人私慾,貪圖享樂,她維護的是皇族一姓尊榮,這個一姓之中,她自己的享受又最為重要。導致失去很多與提升國力的機會。

    比如為了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我們就暫且不要說有沒有挪用海軍軍費,就單純在國力貧弱的情況下,花費大量銀子去修建自己享受的頤和園就不應該。

    正是這種自私自利、愚昧無知,讓整個大清國力空虛,積貧積弱,不堪一擊。後來慈禧一時激動也有對外開戰,直接導致八國聯軍侵華。

    綜上所述,不是慈禧不想,而是她不敢。

  • 4 # 玉龍5596

    公元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件近乎瘋狂但又似乎很有面子的事情。這位老太太在《對萬國宣戰詔書》中憤恨不平地說:“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直接向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十一個國家宣戰。

    如此霸氣的宣戰,真是前無古人。很多人並不為此折服於慈禧的氣魄;相反,人們說她專制昏庸,受到了頑固派的矇蔽,並且相信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謊言,這才有了宣戰的之舉。事實真是如此嗎?

    大家都知道,義和團又稱義和拳,是一種長期流行於民間的秘密會社。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矛盾日益激化。在山東,義和團在梅花拳師趙三多的帶領下率先起事,並舉起了“扶清滅洋”的旗幟。不同於歷史上其他農民運動,義和團起事,既有利用拳、刀等傳統武術的成分,也會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的伎倆。外人看來,義和團種種神功,尤其是“刀槍不入”充滿神秘色彩,甚至連普通訊眾都堅信不移。但所謂“刀槍不入”,你可以看成一種叫“金鐘罩”的功夫,也可以當成一種掩人耳目的戲法。

    綜合分析,慈禧是不會相信義和團“刀槍不入”等神功的。慈禧能夠統治中國幾十年,並不完全愚昧守舊,甚至到了後期還是些許開明的。彼時已是1900年,近代科技尤其是醫學知識早已傳入中國,身居高位的慈禧相信“刀槍不入”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事實的確如此。當頑固派極力向慈禧宣揚“義和團可用論”時,慈禧表現了懷疑的一面,一再追問有無把握,萬要小心才是。

    慈禧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早在此前,清政府多次圍剿義和團,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袁世凱赴任山東伊時,就曾大肆捕殺義和團,各地團民死傷慘重;直隸當局對義和團也進行了很多有影響力的屠殺。

    事實證明,義和團所謂“刀槍不入”並非鐵板一塊,慈禧太后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儘管是將信將疑的態度,慈禧太后還是更傾向於認為“刀槍不入”是真的,因為她急需找到可以抗衡西方的力量。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聽政,並打算另立新君。各國公使原本青睞光緒,對此極力反對。慈禧一心要廢光緒,但又懼怕洋人。此時,經元善等人發電報說,各國有調兵干預之嫌。慈禧之心,更是恐慌不安。

    而在清政府內部,對義和團態度已形成剿、撫兩派,雙方爭持不下,慈禧太后也是舉棋不定。就在關鍵時刻,端郡王先是偽造了一個列強歸政照會,後又舉薦了義和團,理由就是他們有神功護,“刀槍不入”,可以對抗洋人。慈禧最後動心了。

    史實一再告訴我們。“刀槍不入”壓根靠不住。8月4日下午,八國聯軍從天津開拔,12日達到北京門戶通州,16日就佔領了北京全城。在強大的聯軍攻勢面前,義和團的銅牆鐵壁、刀槍不入並沒有轉化為可靠的抵禦屏障。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後開始了極為倉促的西逃。

  • 5 # 讀史得間

    “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這一句話出自清廷於1900年6月21日,下達的與各國的宣戰詔書。這話說的慷慨激烈,但只具有文字意義,未能發揮實際效用。8月中旬,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之前出逃。因此,事後看來,這份詔書也就有了不自量力的可笑意味。

    宣戰遠因:己亥立儲後謀廢除光緒帝不成,慈禧心裡埋下了仇恨外人的種子

    1898年9月,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殺掉“六君子”,將光緒皇帝囚禁於瀛臺。大權在握、得眾臣擁護的慈禧瞬間以為自己權力無邊,甚至對光緒都可以生殺予奪。於是,政變發生後,慈禧突然宣佈光緒病重,並下詔令全國名醫進京給光緒治病,這就相當於讓外界做好接受光緒帝“龍馭上賓”的準備。不但如此,慈禧還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這意味著新君可以隨時上位。

    沒想到這招致中外人士的強烈反彈。上海紳商經元善等1200人給清廷發電,要求確保光緒帝安全,民間輿論不相信,幾個月前還意氣風發,大力推動維新運動的光緒帝,會突然病重;外國公使也表達了極大的關切,光緒帝的維新改革形象,使他贏得了外國公使的良好觀感,英國公使告訴慈禧的寵臣榮祿,如果光緒遭遇不測,英國不會坐視不理,可能會出兵干涉。洋人對光緒帝的偏愛,讓慈禧大為光火。

    在立溥儁為嗣子之事上,慈禧和端王都感覺受到了侮辱。事情是這樣的,因為光緒皇帝無子,慈禧就選了溥儁為光緒皇帝的接班人,按理,立嗣諭旨下後,各國公使要入宮祝賀,結果,外國公使一個來祝賀的也沒有。這讓慈禧心裡更是憤恨。這口怨氣必須得找機會發洩。

    怨恨不是一天積累的。戊戌政變後,到1900年前,洋人的態度,讓慈禧生足了悶氣,覺得受到了羞辱。我認為這是慈禧在義和團運動中對列強宣戰的遠因。

    宣戰直接原因:慈禧接到了洋人要求她歸政光緒的假照會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慈禧太后的態度在剿、撫兩策中游移不定,但前中期一直傾向於以“撫”為主。對洋人也是以交涉為主,總之就是不想讓洋兵入京。

    1900年5月以前,慈禧並沒有與洋人一決雌雄之心,不過是想利用民間聲勢,使洋人有所畏忌,不再動輒相欺。

    6月中旬,義和團已控制北京。洋人要求清廷剿滅義和團,當此之時,慈禧縱有心剿滅義和團,已不可能。奕劻面告公使團,自認無力平亂。

    慈禧宣戰的主要原因是,6月中旬,慈禧接到了一封假照會。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是日下午,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對大臣們說了這份照會的四點要求,一是指明一地,令光緒居住;二是列強代收各省錢糧;三是列強代掌天下兵權;四是要求慈禧歸政光緒。這最後一條,讓慈禧無法忍受。她以為聯軍進攻北京,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光緒重新掌權。大臣中的狂熱分子、同樣受到洋人侮辱的端王載漪說,“非戰不可。”

    在6月19日的御前會議中,慈禧決定,限各國公使於24小時內出京,命裕祿召集義和團,幫助官軍,抵禦洋兵。

    6月20日,慈禧召見軍機大臣,宣佈開戰。她對大臣說“我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戰。顧事不可知,有如戰之後,江山社稷仍不保,諸公今日皆在此,當知我苦心,勿歸咎於予一人,謂皇太后送三百年天下。”

    6月21日,清廷下宣戰詔書,痛斥三十年來,洋人的種種囂張:

    欺凌中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中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朕今泣涕以告先廟,慷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這份宣戰詔書並沒能激勵清軍士氣。6月26日,聶士成以身殉國,天津7月14日失陷。8月14日,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帶著光緒等,向太原方向逃走。

    總結:宣戰詔書成了一紙空文

    慈禧宣戰當日,命令各省督撫“保守疆土,接濟京師,聯合一氣,共挽危局。” 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等拒決接受命令。因此這一宣戰詔書成為一紙空文。

    平心而論,宣戰書中所說多系事實,洋人確實“欺凌中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文字也是寫得慷慨激昂,但它只具備文字意義,既沒能激勵將士與八國聯軍作戰,又不被重要督撫所接受,可以說是清廷高層的“自嗨”文。

  • 6 # 飛魚蝸牛

    “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絕雌雄。”慈禧太后的這番大昭如果拋開歷史,可謂大快人心,氣勢磅礴,瞬間感覺國家有希望了,一戰功成萬古枯。可惜了這份決心,歷史卻不是這樣,那到底她下這個大昭有何用意?

    這句話出自《對萬國宣戰詔書》,當時下這個詔書,與其說是宣戰,不如說是權宜之計。後來慈禧的西逃,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就是很好的證明。在當時發昭有三方面考量:

    其一: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用堅船利炮攻佔了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火燒圓明園,民不聊生。聯軍的侵華直接危及清政府的統治,慈禧的王座都不保,這時下詔可以動員全國的力量來扶清滅洋,也算是順了民意,讓洋人也看看我們也不是束手就擒。不過她一邊下詔,一邊準備外逃,把北京留給大臣去周旋,自己好苟延殘喘。

    其二: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團民數量急劇增加,民不聊生,大家揭竿而起,起初是反對清政府的昏暗統治,後期也攻擊洋人,燒教堂,滅洋人。義和團民一直打到直隸,這把火越燒越大,清政府也控制不了,需要把這股力量進行轉移,轉移到洋人的身上,後期義和團運動由地下轉到地上,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與洋人開戰,消耗義和團的力量,也叫借刀殺人。

    其三:慈禧垂簾聽政,慈禧作為清朝的實際皇帝,掌握國家大權,面對國家危難,也不出聲,面子也過不去。同時改革派一直想擁立光緒皇帝進行改革,清朝分為改革和頑固兩派。這時發昭也要昭告天下,我是大清當權者,權力還在慈禧的手中,改革派也不敢輕舉妄動。光緒皇帝在改革問題上左右搖擺,就是因為沒有實權,在戊戌變法後被軟禁,做了個表面皇帝。

    慈禧一邊下大昭,一邊與洋人進行求和,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同時借洋人之手,剿滅義和團運動;自己卻準備好了西逃,把北京放給大臣周旋。

    這個大昭雖然激揚頓挫,慷慨陳詞,但是面對歷史,不過是慈禧的遮羞布,苟延殘喘罷了,可惜了這份文采,沒用在正地方。

    以下是《對萬國宣戰詔書》的一部分,這句話就出自這裡。

    “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肆兵監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憤,曠代無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抗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 7 # 信諾物流

    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緒兩朝(1861—1908)的實際統治者,當國47年,近半個世紀之久。在她之後僅僅三年,辛亥革命暴發,滿清壽終正寢。所以說,慈禧是晚清政府的主要掘墓人,是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終結者。

    慈禧出生葉赫那拉氏家族,家境普通,那個時代的婦女文盲居多,她也是粗通文墨。咸豐二年,十七歲入宮,冊封蘭貴人,宮中地位很低。可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女人,把晚清中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中國打上她深深的印記。

    有的人清心寡慾,與世無爭;有的人不甘寂寞,弄權爭利。慈禧就是這樣一個政治動物,在一個男權至上主導的社會掌握時機,殺伐果斷,剷除異己,與政治對手一決雌雄,風壓龍頭。

    慈禧發跡的第一步是會生。1856年,慈禧生咸豐帝獨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母以子貴,想不紅都不行啊。1861年,咸豐帝駕崩,同治帝登基,兩宮皇太后慈安、慈禧聯合恭親王奕忻發動“辛酉政變”,捉拿“顧命八大臣”,誅殺肅順、端華、載垣等人,形成“兩宮垂簾,親王議政”格局。1873年捲簾歸政,兩年後同治去世,選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光緒帝)繼承咸豐帝大統,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一枝獨秀。1884年,“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奕忻,起用醇親王奕譞。1889年歸政光緒帝,退隱頤和園,進入半退休狀態。

    再回過頭說,自“辛酉政變”上臺以來,慈禧、慈安和議政王奕忻整飭吏治,重用以晚清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臣,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的運動,解除了政治危機。為維護封建專制,以“自強”“求富”為目的,重用洋務派,興辦了一大批民用、軍事工業,發展了近代海軍。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貪慾得到了暫時滿足,外交上沒有吃大虧。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經過30多年的發展,清政府的綜合國力得到極大的提升,這段時間被後世稱為“同光中興”。

    小盛世“同光中興”是對前期慈禧執政成績的肯定,說明了慈禧並不是傳統觀念上的誤國巫婆。但是,經濟改革如果沒有西方進步政治體制(立憲、共和)的引導,失敗只是早晚的必然。甲午戰爭粉碎了華人中興崛起的美夢,把苦難的中國打回了原形。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到:如果腐朽的專制政體不做根本改變,一切努力都是徒勞。這就有了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倡導的“戊戌變法”,對待變法慈禧早期是本著支援的態度,隨著變法的推進,變法觸及以慈禧、榮祿為代表的頑固派利益。尤其是當聽說康有為等策劃光緒帝圍園殺後,殺榮祿時,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逮捕殺害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慈禧有改革之心,可一動了以她為代表滿清貴族和封建官僚乳酪時,那是萬萬不能允許的。

    其後,經過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和喪權辱國《辛丑條約》的簽訂,徹底把苦難深重的近代中國打入了深淵。

    1905年,東北暴發“日俄戰爭”,清政府無恥地保持局外中立,最後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日本的勝利當時被覺醒之士認為是立憲戰勝專制的勝利。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為日益高漲的革命情緒所逼迫,慈禧政府宣佈“預備立憲”,1908年,又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但一切為時已晚,這時離滿清滅亡不足三年,而她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總結慈禧弄權獨裁的一生,應該說:深諳帝王之術,手段老辣,不失為女中豪傑,末代女皇,不讓鬚眉。甲午戰爭以前,可圈可點,值得肯定。甲午戰爭後,生怕大權旁落,對適時的改革變法首鼠兩端,無動於衷,甚至阻撓破壞,圍剿殺戮,這一切都以保證她的至高無上皇權為底線,招惹了它,那是萬萬不能容忍的。

    我認為:慈禧的一生,功過三七開,功三過七已經抬舉她了。

  • 8 # 奕天讀歷史

    晚清最著名、最有權勢的人物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慈禧。這是一位有心機,且極其貪戀權勢的女人。慈禧曾先後三次垂簾聽政,即使在歸政期間,也是滿清實際的掌權人。終其一生,慈禧竟然統治末世大清長達47年之久。

    “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來自慈禧頒佈的《對萬國宣戰詔書》。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了,就是慈禧在表決心,與其苟且活著,萬世蒙羞,不如主動征伐,與列強一決雌雄。

    乍一看,在面對列強侵略時,一向懦弱、議和為主的慈禧,竟然突然變成了強硬主戰派。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轉變?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

    慈禧的一生,可以說就是在“爭權”之中渡過的。

    內宮爭寵,慈禧步步高昇

    慈禧在1852年被選入宮中,封為貴人;1854年,晉懿嬪;1856年,生載淳,即同治,再晉懿妃;1857年,又晉封懿貴妃。慈禧在後宮的爬升速度,可謂驚人,沒有一定的實力,是做不到的。

    辛酉政變,慈禧垂簾聽政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帶著慈禧避居熱河避暑山莊。第二年,咸豐在山莊病逝,並命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帝載淳。

    貪心權力的慈禧不甘心顧命八大臣阻礙她的主政之路,就聯合奕訢,說服慈安一起發動了辛酉政變,除掉了顧命八大臣。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並將年號從祺祥改為了同治。

    選嗣光緒,慈禧繼續垂簾

    同治帝因為備受慈禧壓迫,行為不羈,於1875年病逝。慈禧為了繼續控制政權,就選了她妹妹的兒子載湉,即光緒。慈禧之所以選載湉,就是因為他既是咸豐的侄子,符合禮法;同時,還是她自己的親外甥,親上加親,容易控制。

    因為光緒年幼,慈安、慈禧再次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暴崩,據傳為慈禧所害。從此之後,大清朝就成了慈禧一人之天下。

    甲申易樞,慈禧開始獨裁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雖然中法之間互有勝負,但在慈禧看來“乘勝即收”才是上策。因為慈禧主張議和,導致了清朝不敗而敗,法國趁機得到了不少利益。

    慈禧為何這麼急於議和呢?為了奪權。中法戰爭發生的第二年,慈禧便發動甲申易樞,罷黜了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大臣。自此,慈禧開始了獨裁之路。

    甲午慘敗,慈禧繼續貪於奢靡享樂

    慈禧去掉了最後一個掣肘奕訢之後,已經“天下無敵”了,開始了瘋狂的奢侈生活,大修園林、陵墓,甚至不惜挪用軍費。

    甲午戰爭之前,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修建頤和園,停止慈禧六十大壽慶典景點籌備,將資金用作軍費之時,慈禧轉變了。慈禧甚至揚言:“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甲午戰爭的結果,自然不會出乎意料,大清慘敗。自此,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戊戌政變,慈禧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甲午慘敗之後,光緒吸取教訓,開始放眼看世界,實行變法,並得到了慈禧的支援。但是,當慈禧聽聞光緒企圖讓袁世凱兵圍頤和園,謀殺榮祿,逼迫她還政的訊息時,慈禧毫不猶豫的發動了戊戌政變。

    慈禧將光緒囚禁皇宮內的瀛臺,並處死了支援變法維新的戊戌六君子。晚清的變法,僅僅百餘日便宣告失敗,由此也被稱為百日維新。慈禧這次連皇帝的掣肘也擺脫了,成了大清朝真正獨裁的孤家寡人。

    義和團運動,慈禧對列強宣戰;八國聯軍來了,慈禧逃了

    好了,慈禧終於把自己折騰到了“孤家寡人”的位置,成了大清朝第一權勢人物。可是,列強有點欺人太甚呀,老是跟慈禧要地、要錢、要礦……慈禧那個煩呀,自己還不夠用呢。

    慈禧把光緒囚禁了,就想著先換個皇帝吧。於是,她在1899年,召溥儁入宮,封為大阿哥。實際上,慈禧此舉,就是變相立儲了,史稱己亥立儲。不過呢,列強都認為慈禧此舉意在廢除光緒,所以,拒絕入賀,廢立之事戛然而止。

    溥儁的父親載漪天天盼著自己的兒子早日榮登大寶呢,於是乎開始展開行動,極力離間光緒與慈禧的關係。同時,載漪還趁機向慈禧推薦反對洋人的義和團。而慈禧對洋人也早已心存不滿,特別是列強不支援她廢立光緒這件事,更是觸動了慈禧敏感的神經。

    正在這個時候,慈禧得到了一個訊息,說是洋人準備逼迫她還政光緒。從慈禧一生對權力的貪戀程度來看,這個訊息是最能刺激慈禧對列強宣戰的誘因。雖然慈禧可能還有讓義和團和洋人相爭,自己漁翁得利的想法,但是,慈禧擔心失去權力,才是她頒佈《對萬國宣戰詔書》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於是乎,慈禧才有了“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如此鏗鏘有力,聲震宇宙的開戰宣言。而且,慈禧認為“朕(慈禧)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她自己是很受百姓愛戴,地位很崇高的。同時,慈禧還天真的認為“彼(列強)仗詐謀,我(大清、慈禧)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人心相向,必可克敵制勝。

    不過,現實將慈禧啪啪啪的給打醒了。義和團大部分團民,在搶掠、殺害普通教眾,以及手無寸鐵的洋人時,倒是英勇的很。當真正面對聯軍的洋槍、洋炮之時,立刻如鳥獸散。而清軍,也沒能擋住聯軍前進的步伐。

    很多大清百姓,卻幫聯軍運送糧食和武器彈藥。當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時,還主動當嚮導,幫帶路,幫搭梯子,讓聯軍士兵順利進入了北京城。難道這些普通的百姓都是漢奸、賣國賊?公道自在人心,船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已經傳了上千年了。

    然後麼,慈禧以西狩為名,逃離了北京。堂堂的大清國都北京,以及堂堂的皇家住宅紫禁城,都成了列強的佔領地。怎麼說慈禧呢?公道自在人心。

    結論

    慈禧的《對萬國宣戰詔書》,看似言辭犀利,鏗鏘有力,讓不明真相者觀後,還頗以為慈禧真的雄起了。而實際上,包括這次對列強宣戰在內,慈禧一生所做的事情,多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她自己的權勢,為了她自己能夠繼續奢靡享樂罷了。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慈禧離京時,可謂是潦倒窘迫,甚至連像樣的食物都沒有。可是,當她從西安返京時,卻帶回了數千大車的財物。這些財務從哪裡來的呢?當然是盤剝天下黎民百姓的。

    不管清朝如何,只要慈禧的地位在,權勢在,她的榮華富貴和奢靡生活就在。至於對列強的賠款,以及維持其地位和奢靡生活的資財,讓天下的百姓承擔就好了。這就是末世大清慈禧太后的真實面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病毒最先出現在美國,那麼義大利日本韓國為什麼沒有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