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咖咖情感
-
2 # 親子無間道
很榮幸回答此問題。對於此類言論,個人建議可以不用理會。原因有三:
1.說這種話的人,只是站在ta自己的立場在評價這件事,但並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去考慮。所以,對於孩子需要什麼?是否剛需?自己家庭經濟情況能否滿足?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只有自家才最清楚。只有綜合考慮及合理分配支出消費,才可以讓錢用在刀刃上。比如,當你月薪1w時,孩子看上了一款價格6q的智慧玩具,如果選擇依順孩子去購買,是不太合理的(當然偶爾生日時買次把是可以的),因為完全可以把6q分配在家庭裡更有利用價值的方面,哪怕是給孩子報一個興趣班,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投資。
2.花錢是小事,對孩子的消費觀教育是大事,而孩子的教育第一負責人是父母, 不是別人。所以,父母要從小給孩子灌輸良好的、理性的消費觀。做到不鋪張、不浪費、不攀比、不炫耀。要教會孩子從需要度、重要度上去看待購買商品的必要性,從價格、價值角度去分析商品的基本屬性,從家庭收入及支出平衡上去告訴孩子要讓資金流向更有意義的事情上。而這些消費觀教育,遠比實際的商品所帶來的價值大。因為,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思想比實物更為重要。
3.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不要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堅持做好自己才是王道。所以,千萬不要出現自責情況,要有“我的孩子我教育,我的事情我做主”的心態。特別像提問中類似的話語,也許別人是無心說出,僅代表別人的立場,對於經濟寬裕者,大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而對於相對不寬裕者來說,“腰疼”了還硬抗者,這就不妙了。倒不如從此刻起,在自己努力奮鬥的同時,也可立志教育好孩子(因為思想上的貧窮才是可怕的),讓孩子成為富一代……
-
3 # 小七VLOG
很高興回答:如何看待“孩子喜歡就買”,“這你都嫌貴,你孩子真可憐”的言論小七透過辯證法進行全面分析:第一:剛需物品,並且經濟方面能承受。第二:不是剛需物品,經濟有、無壓力的情況。第三:綜合以上情況,總結這種言論是不恰當的。詳細內容請看影片,歡迎關注點贊,謝謝大家!
-
4 # 若蓮育兒
如果跟你說“孩子喜歡就買吧,這你都嫌貴,你孩子真可憐”這種言論的人是一個旁觀者,陌生人,帶著孩子立刻走開即可。如果說出這種言論的人是身邊的朋友或親戚等,建議不予理會或者以後少來往吧。
1、首先,每個人的教育觀、消費觀、價值觀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也許在說出這種言論的人看來,他們這樣說並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作為當事人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等稍作參考就好。認為合理的,值得借鑑的意見可以參考一下,認為不合理的,不認同的建議可以選擇嘴上不迴應,心裡直接忽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好。
2、其次,為人父母時刻都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要重視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
有些東西不是說一定買不起,而是有沒有必要給孩子買?是不是剛需?比如孩子已經有十幾二十個甚至更多的同一種玩具了,但是去商場看到了同樣的玩具依然鬧著要買,這個時候作為家長就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了。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區別對待:
1)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儘可能平靜的跟他商量,理性的分析購買這種玩具的必要性,並且認真聽聽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能夠說服你,那麼給他買一個也無妨,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任性哭鬧,我行我素,怎麼溝通都不行,家長可以考慮冷處理,等孩子冷靜了以後再好好溝通。
2)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寶寶,可能理性分析的溝通方式不一定有效,那麼家長可以嘗試運用繪本情景的模式跟寶寶溝通,告訴寶寶該怎樣做,怎樣做是不對的,多肯定孩子,給他找一個好的學習榜樣,比如不亂花錢的豬寶寶之類。也可以透過一些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3)帶寶寶出門之前,提前跟孩子講好條件,立好規矩,什麼不能買,什麼必須買,什麼可買可不買,什麼可以讓孩子做主買等等,可以提前給寶寶列一個購物清單,然後讓寶寶主導著採購,讓寶寶體驗採買的樂趣,同時在採買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理性消費。
3、最後,每個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不同,家長量力而行就好。
對於說出“孩子喜歡就買吧,這你都嫌貴,你孩子真可憐”這種言論的人大約是不差錢的主兒,人家覺得孩子只要喜歡就買,不用考慮經濟問題,但對於一些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庭來說,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不建議過度滿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好,凡事量力而行。
比如你一個月工資五六千,孩子偏偏就喜歡穿各種大牌的衣服鞋子,隨便買兩件你一個月的工資就見底兒了,孩子卻天天吵著鬧著讓你買。作為家長肯定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是你確定真的能夠供養得起這樣的孩子麼?基本的日常生活開銷又該怎麼維持呢?
個人認為,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是可以的,但不代表是無條件無底線的,凡事過猶不及,家長在適度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同時在生活中讓孩子慢慢學會理解父母掙錢的不容易。
-
5 # 西蜀商貿人
如果是商場服務員說出此話,建議到商場客服投訴該服務員,同時向該“服務員”所銷售產品的品牌代理商提出你的建議。如果是個體商鋪的員工(老闆)口出此言,建議反問該銷售人員(老闆):你的孩子更可憐吧?他(她)有一個“毫無底線”且“不擇手段”做銷售的家長,要是孩子知道了,他(她)會高興嗎?陪伴孩子很重要,理清孩子的三觀更重要。祝你好運,回答完畢。
-
6 # 楊春阿姨的vlog
非常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能當著你面說這話的人一定是和你熟悉的人,她可能只是覺得小孩要嘛,買給他就是了,她(他)才會毫無顧慮的隨口而出這樣低情商的話語。但她卻忘了一個媽媽在和孩子博弈時是不能在一旁給出建議的,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因為每個媽媽和她的孩子相處都有一些規則存在和需要遵守的,她無心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對的,是媽媽捨不得買。如果她是有意說的,請遠離她。因為她從心底瞧不起你,為何要和一個瞧不起自己的人來往,和這類人來往不但會打擊你的自信心,還會給她傷害你和你家寶的機會。你家寶寶會因為她不當的話語覺得媽媽不愛他,覺得自家是不是好窮,媽媽捨不得買是嫌東西太貴。還會在這樣的話語下覺得自己好可憐,為啥別人父母有錢給孩子買,我媽媽怎麼就沒錢給我買了,還會打擊到他的自信心。
這種感覺我是親身體驗過的,那是小寶四歲的時候,我帶著小寶在山東陪他爸爸。因為老公工作的地方離鎮上有點遠,每次給小寶買吃的都不方便。一般老公是休息時開車帶我們去,有時有認識的人開車就坐順風車去。那天是坐老公單位同事的車去採購的,買了很多的東西,還給小寶買了玩具。結完賬出去的門口有個賣兒童充氣車的,坐在上面可以前後搖的那種橡膠車。小寶看見了就要買,家裡已經有兩個他騎的車了,我不想給他買,就告訴小寶太貴了。可小寶不依還在鬧,結果旁邊有人開口了,給他買吧,孩子喜歡嘛,他哭得好可憐啊。小寶一聽哭得更起勁了,我那火氣是蹭蹭的往上冒啊。本來可以和小寶好好說能解決好的事,結果她這一開口就起反作用了。回家和小寶解釋了好久才讓他明白,不是買不起,是因為家裡有兩個車了,我們不能看見什麼就要買什麼,爸爸掙錢很辛苦,要心疼爸爸就是不亂買東西。
-
7 # AK47影視剪輯
我的觀點是,不是孩子喜歡就一定要給他買,這個也要分什麼東西,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東西可以買,但也不建議多買,現在獨生子女的多,都是嬌生慣養,不是買不起,而是看買什麼,買那些不利於身心健康的東西他喜歡也要給他買嗎?從小要讓孩子養成,知道不管買什麼東西都需要資本的,不能看見別的孩子有,自己必須就要有,這種嚴重的攀比心理非常不好。
-
8 # 才智寶貝學堂
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價值觀、金錢觀、消費觀,這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金錢觀與消費觀。
“孩子喜歡就買吧”,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大概是疼愛孩子,捨得為孩子花錢。只是孩子喜歡的,不一定有必要去買。如果孩子已經擁有有同樣功能的物品,再買就有點破費了。如果家裡經濟寬裕,支援得起,那還可以滿足孩子。就怕孩子看上了超出父母承受範圍之內的物品,不是讓孩子失望,就是因為履行諾言,接下來的生活要吃緊些。而且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讓孩子變得貪婪。因而,合理的消費觀應該從小讓孩子養成。
“這你都嫌貴孩子真可憐”,這不能這麼簡單粗暴地評價父母的消費觀。不管價格貴不貴,合理的消費是值得支援的。不合理的,無論價格多低,也會浪費,不如不買。因此,孩子的消費觀是需要大人有意識地影響的。
-
9 # 高考志願兵
孩子喜歡就買吧,這句話沒有錯,如果加個前提,孩子喜歡什麼就買什麼,那就又錯了,為什麼?因為過了,物極必反。
你這都嫌貴你孩子真可憐,這句話跟孩子無關,完全是大人之間以小孩為參照的攀比心理,潛在的還包含上面那句的意思。
凡是都要實事求是,物極必反。
-
10 # 小漾的讀書筆記
高中的政治課本已明確告訴了我們要樹立的正確消費觀念及消費心理,即:
1. 量入為出、適度消費;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4.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所以,我不贊成也不喜歡這種“孩子喜歡就買”以及“這你都嫌貴你孩子真可憐”言論。
首先,孩子未來所樹立的三觀以及各方面的認知都與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生活環境相密切聯絡著。
父母的行為及思維觀念都無時不刻的在影響著孩子,所以,孩子對周圍的事物能否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也與父母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換到這個情境中,我們可知,孩子能夠樹立起一個正確的消費觀,與父母平時的消費心理、消費觀念有著莫大的關係。
“孩子喜歡就買”,難道孩子看到別人嘴裡抽著香菸,製造出了吞雲吐霧的感覺,從而好奇的也讓你給他買菸,你也會去買嗎?
當然,這只是舉了一個稍微有點極端的例子,但是不代表不存在。總之,如果抱著“孩子喜歡就買”的心理,不易於孩子對事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其次,過多的從金錢方面滿足孩子,不僅容易讓孩子越來越放縱,還容易讓孩子形成不良的金錢至上的價值觀。
如果孩子每次的“喜歡”,你都滿足了,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你的“有求必應”而變得越來放縱及任性。
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長也是不斷塑造認知的過程,而“喜歡的就可以透過錢買來”,這種從生活中為他帶來的理念及經驗,更容易讓孩子形成“拜金”,金錢至上的不良价值觀。
最後,適度消費、理性消費以及綠色消費的消費觀是值得我們去踐行的。
當孩子在商場看到了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但是價格卻非常的高時,你可以認真的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商量“你看個玩具太貴了,而我們家的經濟條件有限,咱們能不能後面再買”。
結合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從生活中為孩子樹立適度消費及理性消費的觀念並不丟人。
況且,可以藉助“勤儉結節約、艱苦奮鬥”的理念激發孩子,為孩子制定一定的努力方向和目標,如果達到了,你就可以為孩子購買他想要的遊戲。
譬如,讓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做家務或者助人為樂等形式的活動來獲得你的獎勵。
這種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
11 # 湖北專升本網
你好,跟你說這樣的話的人,說真的,不知道是以一種什麼心態來說的,其實你真的可以不care,一個不能理解他人生活處境,做事原因的人,只以自己的想法來衡量別人,完全沒有必要理睬。
為什麼會覺得貴,為什麼不能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涉及一個家庭的經濟情況,以及育兒觀點。
先說說“這你都嫌貴你孩子真可憐”,你如果覺得忍不了,你就懟回去,“我家的孩子沒有花你的錢,你自然不心疼。”每個人的處事方式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可能你不一定是真的因為這個東西貴,而不想買,只是怕把孩子慣壞了。但是,這個人並不能理解,且自己的想法都是有些欠妥的,且這樣的說話及說話語氣,聽起來就不太友好,所以,沒有必要理會這樣的人,也沒有必要把他的話記這麼久。
其次,這個對於育兒的觀點是有一些問題的,“孩子喜歡就買吧”,不知道說這個話的人是不是銷售,但是,如果不是,這樣的觀點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利的。如果孩子喜歡什麼就給她什麼,日後她如果要星星要月亮,你是不是要帶她上天?
對於孩子過於順從,日後她長大了,一旦有什麼事情未能如願,就會怪家長,懷疑這個社會,甚至懷疑自己,對自己失望,變得不自信。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欠妥的,是需要家長進行反思的,而這個人這樣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出於好心。
總之,這些話沒有什麼必要談看法,你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如果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你還想和他交往下去,那就當做沒聽見,如果這個說話的人對你來說,根本不重要,那就更不需要理會了。
-
12 # KDC家庭教育
“孩子喜歡就買”的弊端:
第一,孩子容易喪失自控力、注意力,缺乏耐心,影響整個人生的成就。人的慾望就像是一個填不滿的坑,孩子也一樣,如果每次孩子有慾望時,家長就滿足孩子,那麼孩子的慾望會無限放大,達到無法自控的地步。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曾經做了一項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實驗中,他調查了600名兒童的自控力,並追蹤自控力對於長大後的影響。
研究發現,小時候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貪睡懶覺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相對較多;這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縮、固執,優柔寡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而那些小時候自控力比較好的孩子,在30年之後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考試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體素質更好等等。
第二,孩子容易追求更大的刺激,喪失幸福感。我認識一個企業家的女兒,家裡有一個房間是她的玩具房,那個房間簡直是所有小女孩的夢想,所有的洋娃娃、黏土、過家家的玩具應有盡有。這個小女孩特別愛漂亮,僅僅是圍巾這一種單品就佔滿了衣櫃的三層抽屜。
那這個女兒長大後,卻喜歡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在飆車中追求刺激,成為職業遊戲玩家,到大學的時候,竟然接觸到了毒品。
那這個孩子就是典型的從小滿足過度,長大後有什麼都不快樂覺得不夠刺激。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知道吃蘋果的第一口是最甜的,孩子物質太豐富了,相當於天天吃甜蘋果,對甜味的敏感遞減,之後覺得吃什麼都不甜,覺得擁有什麼都感覺不到快樂,最後慾望不斷地升級,走上無法自控的道路。
所以說,“這你都嫌貴你孩子真可憐”這句話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可憐不是孩子暫時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真正的可憐是孩子喪失了自控力、忍耐力、注意力,影響到整個人生的命運。
-
13 # 田園方舟
我從不對孩子說“喜歡就買吧”這樣的話,因為我知道,這世上能夠做到喜歡就買的人其實沒幾個,大部分人還是會對喜歡的東西思忖很久,最後也不得不放棄。這就是現實,為什麼不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反而要隱藏起來,直到孩子長大後才倉皇應對呢!
上週,我們當地一家大型服裝企業舉辦內購會,其實就是把一些過季過時的服裝打折處理。應該說這種高品質的品牌服裝即使過季也是很值得購買的,當然原價上萬的衣服,即使低到二三折甚至一折,都仍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所以活動現場,很是火爆,不乏那些開著豪車去掃貨的有錢人,當然像我這樣的去淘寶的普通人更是大有人在。
我看上了一件長款風衣,西裝領,千鳥格,試了試,非常合體並且也顯年輕,就想買下來。誰知道拿去收款臺才知道,這件風衣三折後還要一千多,想想我也不是必需,就沒捨得買。
從特賣會出來後,我去了超市,把車放在地下停車場洗車的功夫,去買了點菜,看到西瓜不錯,又順手買了半個西瓜。提著西瓜去取車,有一個開賓士的男子也在洗車,看我抱著西瓜就說這時候的西瓜不便宜了吧?我說我不知道單價,上面總價是十七塊多。這位男士臉上帶著“這麼貴還要吃”的表情說,就是啊,我估計得三四塊錢一斤了。
我心裡想,你一個開賓士的,連三塊錢一斤的西瓜都不捨得,可是,在他眼裡捨得吃三塊錢一斤西瓜的我,卻有連件一千多的風衣都不捨得買。或許,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掙錢是有限的,而慾望是無窮的,我們只能把有限的錢花在我們最認可的東西上,是做不到喜歡就買的。
所以,我認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對孩子負責人,應該告訴他的是如何理性消費,而不是“喜歡就買”。那麼,怎麼算理性消費呢?
第一,買需要的東西。
第二,買能提升自己的東西。
第三,買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第四,買能帶來收益的東西。
第五,學會存錢,以備不時之需。
結語:金錢觀是人生很重要的觀念之一,只有善於利用金錢,這一生才能保證衣食無憂。
-
14 # 悠悠媽的快樂生活
我是悠慫媽,40+創業寶媽,兒童心理教育從業者。
每當遇到這樣的言論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的需求是不是一定要被滿足呢?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願意長大,記得小時候總是盼著長大,因為小時候不能實現的願望,長大之後可以自己有機會去實現,所以有一些遺憾的童年會讓人對長大的生活充滿嚮往。
同樣現在的孩子也是一樣的,喜歡的東西,如果都被滿足了,那麼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人,又為什麼非要長大呢?
而且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都有可能會存在滿足不了的孩子的需求,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小時候對孩子說不孩子可能會哭可能會鬧,但是他那個時候破壞力小,所以也會接受,他會知道生活中不是所有自己的願望都會被滿足,總會有些是實現不了的。
而如果小時候一直都被滿足,長大了才第1次被拒絕,他不知道被拒絕之後會怎麼做,但人在面對被拒絕的時候都會發怒,都會傷心,都會難過,都會有很多情緒,所以成年人第1次面對說不的時候如何應對,其實可能破壞力更強。
所以讓孩子應對這種情況是一個必要的學習,其實這不是錢的問題,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讓孩子必須滿足的東西。如果未來你不能保證永遠讓孩子都是想什麼都被滿足,那麼請儘早讓孩子知道,生活中總會有些事情是不能被答應的。
回覆列表
能說出"這你都嫌貴"的話這種人你最好離他遠一點,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在意其他人的言語!
我們說5到15歲的孩子,滿足其生活需求及學習需求和精神需求即可,從小培育孩子,讓孩子知道大人掙的錢不容易,併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比如女孩子喜歡芭比娃娃,但如果她自己房間裡床上的芭比娃娃已經鋪滿了床,這時她還要求家長給她繼續買,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不是因為一個芭比娃娃多少錢的事兒,而是應該教導孩子這樣的玩具已經很多了,如果孩子還要堅持繼續買的話,那麼下面我舉個小例子,供您參考一下
家裡可以實行積分獎勵制,十個積分換一元錢,比如洗襪子1個積分,刷碗0.5個積分等等,一個玩具平均30元,那麼孩子至少就要花費半個月的努力才能掙到自己喜愛的玩具,讓孩子知道掙錢不容易,這樣他才能知道,從小進行節儉,養成節約的好習慣!當然,這也離不開大人的鼓勵和讚揚,當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情時大人一定要及時的表揚,表揚不是表面性和敷衍性的,一定要針對孩子實施具體事情的過程當中,對過程的某一個點進行表揚,而不是一味地誇讚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好,孩子你真牛諸如此類的話語!
我記得,以前有這樣一篇報道,一個爸爸帶著六歲的女兒逛商場,這個小女孩看見商場有很多漂亮的芭比娃娃,非要買一個,但是爸爸已經說過了,家裡面很多很多,這個小女孩就躺在地上哭鬧,當時有很多人圍觀,這個爸爸卻非常淡定地拿出了手機,自己看著手機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兩個人一個人站著一個人躺在地上僵持了三個小時,結果這個小女孩覺得也挺沒勁的,覺得爸爸肯定是不給買了,於是主動起身起來,拉著爸爸的手離開了!
在其中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圍觀的人說這位家長爸爸不就買個芭比娃娃嗎?你就給他買了怎麼了?反正也沒有多少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只是一個芭比娃娃那麼簡單嗎?不是的!孩子此種習慣一旦養成說的嚴重一點後患無窮!
針對您提到的這個問題我做一個總結,千萬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別人所說的話,別人的話對你來說是一個參考,如果說您為了面子給孩子滿足了這個要求,那麼以後將對您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一點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