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一流水平嗎?他們之間的學術水平誰的更好一些呢?
16
回覆列表
  • 1 # 魯東居人1

    ~~!這幾位已是國內的文科大教授啦!十年前他〈她〉們在中央臺《百家講壇》都聽過課,講文史我算是補了課的。應比學生在課堂上聽更為生動。任何課終究為學術啟示。這方面都總結的太少,也少有撼動力遷延。

  • 2 # 皇帝不稱朕

    這些人都是近些年來藉助電視傳播平臺火起來的文化名人。他們“火”的基礎,是其學術身份,具體來說,就是他們都是大學老師——“大學教授、碩博導師、學會理事”這些頭銜一掛,是不是挺高階大氣上檔次的?顯然,央視邀請他們上講壇、參與各種文化類(甚至娛樂類)節目,主要參考的,是他們的學界身份。

    當然,學界那麼多人,不是學了就能上電視,口才好是第二個,也許是更重要的條件。

    但朋友們是否發現,不少電視文化名人有一個相似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倚以出名的講述內容,不是他們研究的方向。所謂術業有專攻,“專攻”就是他們作為學者的研究方向,但一些名人卻在不屬於他專攻的領域講出名了。這方面的典型,就是最早從《百家講壇》講出名的第一代“文化網紅”易中天和于丹。

    當然,對此我們不必苛刻,畢竟文史哲一家,人文學科是可以打通的,上大眾傳播平臺,給普通聽眾講一講,普及一下常識,沒問題!

    但學術就不行了,學術是需要精專的,需要深厚的功力,體現為學術水平;具體標誌,就是所發表的文章、出版的專著,在學界有沒有影響力。

    問題中提到的這幾位,我都不大瞭解,但我給大家提供一個瞭解他們學術水平的辦法,就是上中國知網去查詢他們發表的論文。搜尋結果一出來,論文全在那兒,一看論文數量,二看論文的發表平臺(是否是核心的權威的學術期刊),水平如何,一目瞭然。

    在我看來,大家喜歡這些講者,主要是他們的講述生動淺易,令普通觀眾喜聞樂見。至於其學術水平,其實是不必太過介懷的,好比易中天,搞中文的,現在卻成了“史學大師”了,這個大師的稱號,並不代表他的學術地位,而是他的傳播學術之功,可堪“大師”。

    事實上,大眾的歷史文化知識,總不是從“學問家”那裡得來的,而是各種通俗文化的寫作者、講述者,甚至表演者那裡得來的。比如我小時候特愛聽評書,我關於宋金易代的歷史知識,最早還是劉蘭芳奶奶講給我聽的。還有連環畫,我看了許多,小說更是一大堆。我的最早的歷史知識,就是從這些大眾文化載體中來的。我可從來沒質疑過:劉蘭芳、單田芳他們的學術水平怎麼樣!

    關鍵是,大眾文化傳播,傳播的是最基本的文化形態,有專門的傳播者;但是,如果我們深入進去了,閱讀層次不斷提高,知識越來越豐富,有了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判斷能力,那麼,恭喜你,你進入了新的文化層次,可以不必再看電視上的文化節目了,你可以和真正的大師對話了。

    就是這麼回事兒!

  • 3 # 大一奇一兄

    確實達到了文史普及作用。

    當然,這些教授和專家們,也要養家餬口,覺得這些文史類演講既簡單又不費很多心力就能賺大錢。不如天天跑碼頭般地穿梭於各大地方電視媒體裡去亮相,進行笑侃歷史。

    當然電視受眾媒體的傳播巨大,無意間已成為史學文化傳播大師。他們受寵若驚,幸福來的太早了。他的早已無法淡定下來……

    尤其康震盡情地在節目中玩弄著美麗的詞藻,並隨意擺弄自己即興創作的字畫,應景地娛樂。看來他早已浸淫在娛樂氛圍,樂不思蜀。

    看來他已難以靜下心來去做些考據和學術上的研究,確實太難了,看來還是蜻蜓點水,做足表面文章。

    為何?至今史學術界出不了真正的大師!真因為太多的偽大師們層出不窮,見面各自相互吹捧,人人恭維……

    大師的尊稱,早已江河日下!

    真因為外面世界太精彩,有太多的誘惑,你要讓康震們靜下心來不問窗外事,沉下心來做番學問,的確太難了……

    大師已…死…!!!

  • 4 # 追美的立法工作者

    他們幾個劍走偏鋒,有一些見解獨到的地方,並非是專業級研究者。影片紅人現象的幸運兒!不可鼓吹!也祝他們努力上進!

  • 5 # 喝啤酒的駱駝

    現在的學術圈不僅是拼成果的地方,也是拼情商、拼出鏡率的地方,一些綜藝的成分很容易讓人們誤解四位學者的學術研究影響力。其實四位學者不僅是文藝界的明星,也是學術界的大咖,其實這並不相悖,只是受眾的型別和層次影響到了人們的判斷。

    1

    娛樂化的時代,人們對學術的要求並不那麼高,一般性的知識普及在普通的眼中被認為是學術研究,這其實還是兩回事。當然,四位老師是高水平的大師,這沒有假,人們很喜歡,平民化的風格非常受歡迎,因為人們聽明白了,有了對文化領域學習研究的興趣了,這是一大進步。學術研究畢竟是比較專業性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水平才能接觸到更深的層次。

    2

    大家比較熟悉這四位學者應該是透過《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認識的,有人對百家講壇的收視情況作了調查,結果是,這檔節目的主要收視人群大部分都是中學畢業層次的,學歷上的欠缺較多,學習領域空白較多,也因為此,他們的一般都具有比較強的求知慾,想要透過這種途徑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也就是說學術受眾有一定的侷限性。易中天坦然說過他的粉絲有相當一部分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比較多。這是這檔節目的文化普及忒特點所影響的,再者說,學術研究不也的需要從小白到高人的階段嗎?大師又何嘗不是這樣,天生奇才的又有多少?

    3

    從純學術的角度來衡量,四位老在圈內的研究水平也有一定地位,他們對於文化各個領域和方向的挖掘和分析精闢獨到。比如王立群老師對先秦兩漢的文化研究極有深度。酈波老師在明清文化的學術研究也是獨樹一幟的,康震老師則在詩詞研究領域則是獨具風采,每一首詩的分析都能挖掘出新意。蒙曼老師對隋唐五代史的學術研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普通的人主要精力用於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對學術的東西關注不夠,導致了對四位學者的認識有不足。

    4

    四位老師的學術造詣水平其實也不能直接透過大多數人所看到的方式來完全展現出了,因為幾位老師面向大眾的平臺是帶有一定的綜藝成分的,他們需要按照導演組的安排,考慮普通大眾對文化研究的接受程度,所以他們不得不要兼顧學術研究和知識普及兩方面的情況,這也是很難的,因為太過專業和有深度的內容,一般的觀眾接受不了,而如果只考慮通俗性,也會失去學術的氣氛,單說能把握好這個度方面就能看得出幾位老師都是高水平的文化學者。

    5

    有的人喜歡動不動就搬出陳寅恪、李澤厚、呂思勉大師來對比現在的學術研究,這未必公平。如果真要這麼比,那確實也有一定差距,但是四位老師的學術能力依然很高。像蒙曼的學術研究著作《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就很高,康震的《長安文化與隋唐詩歌》《中國散文通史》學術見解也很有廣度。

    6

    幾位學者的各有各的特點,王立群老師特別有儒雅之氣,對史記的解析非常細緻,同時還能引經據典地進行詮釋論證,徐徐講來,聽起來特別有味道。康震的學術視野很寬,個性化特點突出,比如將蘇東坡的部分尤其讓人覺得動容,就像是將自己的經歷一樣。酈波老師講解的內容比較有趣,生動形象,一般很多場合都能感受到他的講課的輕鬆氛圍。蒙曼老師有點女俠之風,同時還特別有內涵,風雅之致,她講的水滸中的豪俠人物、武則天與眾不同。

    事實上,對於四位學者的瞭解,或者說對文化研究的認識,應該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不能只看其一方面的表現,說白了,沒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在央視的舞臺上想站得長久也不可能。對於大多數受眾來講,先整明白老師們講地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文化知識,有助於對他們的學術研究進一步領會,屆時就會真正明白幾位學者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娶漂亮女人做妻子好,還是娶長的普通的女人做妻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