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綿竹血戰,是蜀漢與魏軍的最後一戰,蜀漢數萬裝備精良的御林軍,同久經戰陣的曹魏邊軍之戰,最終的結果為蜀漢裝備精良的御林軍全軍覆沒,除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外,至少還有三個蜀二代三代戰死,一共有包括諸葛瞻在內的五個蜀二代三代戰死,被譽為“蜀漢最後的輓歌”,詳情如下。

    曹魏大路大軍伐蜀,鍾會包圍漢、樂二城,並排除胡烈圍攻陽安關。陽安關守將蔣舒開城投降,傅僉戰死。鍾會在奪取陽安關後,長驅直入,奪取漢中。姜維和廖化等人只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一眾久經戰陣的蜀將,及蜀軍主力均在劍閣,與曹魏伐蜀主將鍾會的十餘萬主力部隊對峙。

    曹魏伐蜀主將鍾會與蜀漢大將軍姜維在劍閣對峙,僵持不下。曹魏徵西將軍鄧艾於是另闢蹊徑,帶領兩萬精兵偷渡陰平,穿越七百里崇山峻嶺,陷江油,進入蜀漢腹地。蜀漢後主劉禪得到魏兵入侵的訊息後,求助於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希望諸葛瞻力挽狂瀾,擊退鄧艾大軍,救成都軍民於水火之中。

    面對魏兵來襲,蜀漢二代的佼佼者諸葛瞻自然義不容辭,帶領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及數萬大軍,去前線,抵禦鄧艾大軍。諸葛瞻到達涪縣後,不知出於什麼考慮,沒有及時進兵。黃崇提出建議,迅速搶佔險要地勢,將敵人擋在外面,千萬別讓敵人進入成都平原,因為在平原之上,防禦太難,變數很大。

    諸葛瞻應該是第一次上戰場,作戰經驗不足,不知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對黃崇提出的建議猶豫不決,延誤了戰機。他沒有進軍涪城,而是退守綿竹,坐等魏兵來襲。

    鄧艾並不知道諸葛瞻的想法,奪取江油之後,長驅直入,派自己的兒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師纂攻打諸葛瞻的左翼。鄧忠和師纂初戰失利,對鄧艾說道:“綿竹太堅固了,無法攻克。”鄧艾聽後大怒,想要將自己的兒子鄧忠和師纂軍法處置,最後還是眾將士求情,才免了死罪,讓他們繼續攻打諸葛瞻,戴罪立功。

    鄧忠和師纂為了保住項上人頭,拼命地攻打諸葛瞻部隊。背水一戰的魏兵這次擊敗了蜀軍,諸葛瞻無奈退守綿竹。鄧艾大軍將綿竹包圍,水洩不通,遣使一個使者給諸葛瞻送了一封信,想要誘降諸葛瞻。

    他還做出了許諾給諸葛瞻“琅邪王”的承諾。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對蜀漢忠心耿耿,怎麼可能被鄧艾的花言動心。他大怒之下,斬殺鄧艾使者,帶兵出城,與魏軍展開大戰。

    結果不言而喻,諸葛瞻寡不敵眾,兵敗戰死。他的兒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也衝入魏軍之中,力戰而亡。綿竹血戰,鄧艾佔領綿竹,蜀漢全軍覆沒。此後,成都無兵可守,無險可守,後主劉禪只能開城投降。《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

    綿竹血戰,蜀漢損失

    據以上統計,蜀漢出戰的二代、三代將領,一共戰死五人,分別為諸葛亮獨子諸葛瞻及其長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已經歸降曹魏的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侄兒羽林右部督李球。

    公元234年,54歲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他的獨子諸葛瞻年僅8歲。現在,諸葛瞻也僅僅36歲,戰死在綿竹,更可憐的他的長子諸葛尚,年僅19歲,剛剛成年,便戰死沙場。張飛的孫子張遵歲數應該也不大,同樣戰死沙場。

    諸葛瞻出城大戰魏軍原因探析

    有人認為,如果諸葛瞻面對鄧艾大軍,只要堅守綿竹就行,沒必要主動出城大戰鄧艾,以至於戰死沙場。實則不然,如果諸葛瞻困守孤城,鄧艾完全可以分兵,一部分軍隊包圍綿竹,另一部分軍隊殺奔成都。

    成都的御林軍大部分都被諸葛瞻帶到綿竹,非常空虛,是擋不住如狼似虎的鄧艾大軍的。因此諸葛瞻主動出擊,死而後已。他是為了保衛成都,挺身而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並不是一個孬種。

    大家別再抱怨諸葛瞻主動出戰,葬送蜀漢御林軍了。因為蜀漢最後的輓歌:綿竹血戰,諸葛瞻等蜀二代、三代們並沒有給他們的父輩們丟人。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檢視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 2 # 工科文化人

    新恆非常榮幸回答題主的問題,要知道戰死的蜀漢二三代必須知道綿竹之戰的背景

    公元263年冬天,魏國徵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前鋒部隊被打敗後,諸葛瞻率蜀軍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最終戰敗身死!

    綿竹之戰戰死:

    諸葛瞻:衛將軍,諸葛瞻是一個被捧出來的名將,基本上沒有什麼作戰經驗。

    諸葛尚:諸葛瞻之子,戰死於綿竹

    李球:羽林右部督,前交州刺史,建寧太守李恢的侄兒,戰死於綿竹。

    張遵,尚書,張紹之子,戰死於綿竹。

    黃崇:尚書郎,黃權之子,戰死於鄧艾亂軍中。

    這一戰過後,蜀漢徹底走上了絕路。

  • 3 # 李厚何

    三國志中對綿竹之戰的記載相當簡略,僅《鍾會傳》和《諸葛亮附諸葛瞻傳》中簡略提到,戰死者包括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這5位有名有姓的蜀漢官員——而這五位有名有姓的蜀漢官員,無一例外是“蜀漢二三代”。

    諸葛瞻、諸葛尚父子不消說,他們分別是諸葛亮的兒子和孫子。

    張遵是張飛之孫,張飛長子張苞之子,綿竹之戰時在諸葛父子戰死後繼續抵抗,被鄧艾部將師纂俘獲,不屈而死,他可算“蜀漢三代”;黃崇是蜀漢名臣黃權之子,黃權追隨劉備征討東吳,夷陵之戰敗後,孤懸江北的黃權無法回國,又不願投降東吳,就北上投奔曹魏,劉備派人將其家小送到曹魏處,但黃崇卻留在成都,並繼續得到蜀漢信用,綿竹之戰中困守城池,以身殉國,他算“蜀漢二代”。

    李球是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時的頭號功臣李恢之侄,也是綿竹戰死5人中唯一真正的武將,他是在其他幾位同事相繼戰死後繼續抵抗,直到殉國的。

    這幾位都是長期居住在成都的朝臣或皇帝近侍,無一此前活躍於蜀漢和曹魏戰場的名將、宿將,這是因為姜維避禍遠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蜀漢其餘精兵或在漢中、或隨董厥、張翼兩軍北上增援,橋頭之役後基本都隨姜維堵住漢中通往成都平原的大道,鄧艾偷渡陰平後都被甩在了魏軍主力的背後。

    不說“蜀二代”,一來“蜀”是曹魏對蜀漢的蔑稱,並非蜀漢自稱,二來,上述五人中只有黃崇一人祖籍閬中,是蜀人,而其餘幾位都不是蜀人(諸葛父子是琅琊人,李球祖籍建寧俞元,就是今天雲南省澄江市東南的舊縣,張飛就不用說了,人家是北京人……),事實上在整個曹魏滅蜀漢之戰中,殉國將校中真正的“蜀人”寥寥無幾,死者甚至被迫北上者中,大多數是北方人或荊襄人。

  • 4 # 小龍女5505

    蜀漢最後的悲歌:除了戰死綿竹的諸葛亮子孫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外,還有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之侄李球、也全部戰死沙場、以身殉蜀。

  • 5 # 鐵馬金吾衛

    從提問可以看出題主有相當的歷史水平,綿竹之戰是蜀滅之前最後一戰,綜合相關史料,我認為勝敗在戰前就能看出,綿竹之戰蜀有三敗,魏有三勝:

    其一魏軍主將鄧艾,三國後期絕對能排進前三的名將,率西北邊軍在魏蜀邊界與姜維周旋多年,絲毫不落下風,經常能料敵先機,讓姜維吃癟。而蜀將諸葛瞻相比之下就差得比較遠了,常年在朝中為官,基本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從雙方主將對比來說蜀方就處於下風。

    其二當時鄧艾從陰平小道奇兵至江油,成都震撼,人心惶惶,諸葛瞻臨危受命,率軍出戰,前面有答主說諸葛瞻率領的是御林軍精銳,其實此時的御林軍早已不是先主劉備時的御林軍,那時都是百戰之旅,現在過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新一代御林軍基本上也就只能打打儀仗,清清道路,打仗遠不如姜維的邊兵。所以跟鄧艾手下雍涼邊軍比,就好比野狼和家犬;孰強孰弱一望可知。

    其三從戰術戰略來看,諸葛瞻出兵後,隨軍的尚書郎黃崇勸瞻急行軍搶佔前方險要之處,不要讓敵人進入成都平原,瞻猶豫再三沒有實行,錯過一線生機。(資治通鑑原文:諸葛瞻督諸軍拒艾,至涪,停住不進。尚書郎黃崇,權之子也,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豫未納;崇再三言之,至於流涕,瞻不能從。)

    綿竹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諸葛瞻全軍覆沒,後主最後的希望破滅,選擇投降。有人說成都還有幾萬兵可以死守,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痛,御林軍的戰力在綿竹之戰已經看到了,且當時雙方實力對比懸殊,魏方20多萬兵,鄧艾3萬,鍾會十六七萬(吞併了諸葛緒3萬人),蜀國能用來對付魏國的最多六七萬(總共才9萬多兵,幾萬邊軍主力姜維帶到劍閣跟鍾會死磕,剩下的還要分兵防衛東吳和南中蠻族)成都在諸葛瞻帶走軍隊之後估計只剩萬餘人,那種低落計程車氣下守得住就有鬼了。譙周(寫《三國志》的陳壽的老師)提出的投降魏國不投降東吳的意見其實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光祿大夫譙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若入吳國,亦當臣服。且治政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稱臣,為小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已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

    回頭再來看題主的問題:如果僅限於綿竹之戰戰死的蜀二代三代,有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李恢的侄兒李球,張飛的孫子張遵。前面答主回答比較全面了,有一點我覺得值得商榷的是黃崇是黃權的兒子,但黃權在夷陵之戰被困江北,投降了魏國,因事前勸諫了先主,在蜀國的全家得已保全,最終黃崇也不負先主信任,為蜀國死節,但黃崇算不算正宗蜀二代還有討論的餘地。

    另外,除了綿竹之戰為蜀漢犧牲的這些人之外,還有幾個”蜀二代、三代“值得一講,一個是傅僉,防守陽平關與敵死戰,格鬥而死,其父傅彤早在夷陵之戰戰敗時,為先主劉備斷後,壯烈戰死,可謂滿門忠烈。另外趙雲的次子趙廣隨姜維守沓中時戰死於陣中。後主之子,北地王劉諶在劉禪投降後先殺妻兒後自殺殉國,算是老劉家有骨氣的。還有建寧太守霍弋,霍峻的兒子,父子堪稱蜀國的防守專家,蜀漢滅亡後並沒有隨後主降,聲稱如果魏國對後主不好準備以死抗拒魏兵,後來聽說魏國禮遇劉禪才投降,也算對得起劉家了。

    有趣的是敵對方也有幾個魏二代,如主將鍾會是太傅鍾繇的小兒子,最後被姜維攛掇著造反,被監軍衛瓘(也算魏二代)設計剿滅。還有一個倒黴的“魏二代”許儀,許褚的兒子,給鄧艾當先鋒,在前面搭橋開路,結果鄧艾的馬蹄踩穿橋,鄧大將軍一怒之下把許儀給斬了,旁邊的人拉都拉不住。

    除引用史料外,此回答全部為本人原創手打,望採納。

  • 6 # 不沉的經遠

    戰死綿竹的蜀漢元勳後代至少還有三人。

    公元263年,魏國興兵伐蜀。蜀漢大將軍姜維在劍閣擋住鍾會統帥的魏軍主力。鄧艾見劍閣地勢險要一時難以攻克,於是率精兵走陰平小路,襲取江油,兵進涪城。劉禪得知魏軍繞過劍閣殺入川中以後,命諸葛亮之子衛將軍諸葛瞻率軍出戰。

    然而諸葛瞻在涪城、綿竹兩戰都以失敗告終,和兒子一起殉國。除了諸葛瞻父子外,和他們一起殉國的蜀漢元勳後代至少還有三人,分別是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

    張遵是蜀漢元老張飛之孫,他父親是張苞,這兩位都是大家熟悉的三華人物。當然張苞在歷史上早夭,沒有演義中那麼多故事,正史上還沒他弟弟侍中尚書僕射張紹出名。不過張遵還是標準的官三代。

    黃崇則是原蜀漢鎮北將軍黃權之子。黃權在夷陵之戰時率軍屯駐江北,以防魏軍。劉備戰敗以後,江南蜀軍崩潰,黃權退路被斷,不得已向魏國投降。黃權雖然改投了魏國,但是是出於無奈,所以劉備沒有為難他的家人,一切待遇如初。所以黃崇也是奮戰殉國,報答蜀漢之恩。

    李球則是建寧太守李恢弟弟的兒子,從這點來說他官二代的身份可算可不算。

  • 7 # 江湖小曉生

    諸葛瞻實在是一個沒什麼用的人,從小頂著父親諸葛亮的光環,寸功未立就成了蜀漢的核心高層。這是蜀漢帝國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諸葛瞻的忠心,能力和智慧是天定的,可忠心卻是自己培養出來的。

    戰死綿竹的蜀二代、蜀三代,除了諸葛瞻和諸葛尚父子外,還有張飛的孫子張遵、李恢的侄兒李球、黃權的兒子黃崇。

    諸葛瞻和諸葛尚,完成了諸葛亮一門忠烈的願望。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8歲大,而諸葛尚還沒有影子。因此諸葛瞻沒有得到父親多少真傳,在學問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侷限性。

    但是別人不知道諸葛瞻是什麼水平,一直以來蜀漢軍民對諸葛瞻可以說是非常信任,認為他就是諸葛亮的延續,有了諸葛瞻在朝堂之中主持大局,那麼蜀漢什麼都不用擔心。

    每當蜀漢出臺了什麼好政策,大家都認為,這一定是武侯諸葛瞻的主意。其實諸葛瞻表示,我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們就定了。

    因此諸葛瞻總是頂著這樣的光環,他長大成人以後,承襲了武鄉侯爵位,更是娶了劉禪的女兒為妻。成為了蜀漢正兒八經的核心人物。

    自信滿滿的諸葛瞻,在得知鄧艾大軍前來以後,主動請纓,帶著蜀漢最後的希望,前去與鄧艾交戰。結果父子倆全部戰死在了綿竹,因為蜀漢精銳喪盡,姜維也來不及回援,所以鄧艾成功逼降了劉禪,蜀漢正式滅亡。

    諸葛瞻和諸葛尚,他們倆還是好樣的,雖然能力不強,但是報國之心始終沒有改變過。期間鄧艾曾經以琅邪王的頭銜誘降諸葛瞻,被他果斷拒絕。

    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三國志》

    諸葛瞻臨死前,曾經認為對內無法約束宦官黃皓,對外無法制衡姜維,這回又不能保家衛國,只有以死報國了。這是用自己的死,來表明自己的忠心。

    黃崇很可能是蜀漢唯一的希望。

    黃權是個有意思的人,他生了倆兒子,一個跟著他投降了曹魏,一個留在了蜀漢。劉備感念黃權的好,所以沒有殺掉黃權留在蜀漢的那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黃崇。

    父親投靠了曹魏,黃崇在蜀漢的日子自然是不好過的。但是黃崇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忠心,使得蜀漢兩代君主對他都比較信任。

    當時黃崇擔任尚書郎,大戰爆發之前,跟著諸葛瞻一起前去對抗鄧艾。蜀漢大軍到了涪城以後,諸葛瞻卻停下了腳步。

    黃崇非常著急,他知道兵貴神速,只有提前佔據重要的地勢,面對對手的時候,才能夠做到事半功倍。所以黃崇多次向諸葛瞻提出建議讓他火速進軍。

    可是諸葛瞻這個時候卻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最佳的時機。鄧艾得以攻城拔寨,將蜀漢最重要的地勢都給佔了。

    無奈之下諸葛瞻這才退入了綿竹,從而爆發了綿竹之戰。也就是說如果當初諸葛瞻聽取了黃崇的建議,或許就能夠擋住鄧艾的進攻。

    鄧艾帶入蜀中的糧草十分有限,他們拖不了多久便會發生內亂。因此可以說是諸葛瞻的猶豫不決,害了蜀漢。而黃崇的努力,差點拯救了蜀漢。

    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三國志》

    黃崇見大勢已去,知道沒有更好的辦法抵擋對手了,只能以死明志。他帶著自己的兵馬衝入鄧艾軍中,最終死於亂軍之中,果然是沒有丟他老爹的臉,也沒有辜負劉備和劉禪對他的信任。

    李球也是個人才,張遵是心灰意冷而死。

    李恢可能有部分朋友不太認識,他本來是劉璋的部下,後來劉備打下了蜀地,他也就投靠了劉備。歷任庲降都督、交州刺史等職務。

    因為李恢的主要工作都在南方,尤其是雲南一帶,所以演義等故事裡很少提到這個人,但是他絕對是蜀漢很重要的一個大人物。

    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子遺嗣。恢弟子球,羽林右部督,隨諸葛瞻拒鄧艾,臨陳授命,死於綿竹。---《三國志》

    在傳說中,他兒子李遺娶了關羽的女兒,兩人鎮守南中之地,使得蜀漢沒有了後顧之憂。當然這裡提到的是李恢的侄兒李球。

    李球當時擔任羽林右部督,等於就是劉禪的親兵隊隊長,連這樣的人都派上了前線,可見劉禪手裡真的沒什麼籌碼了。

    當時大軍退守綿竹以後,李球曾經向諸葛瞻提出建議,分出部分兵馬扼守城外的要地,以此阻擋鄧艾大軍的前進。

    可惜這項建議也沒有被諸葛瞻所採納。諸葛瞻沒有繼承父親諸葛亮的才華,卻有著獨斷專行的特點,結果也錯過了這次扳回一局的機會。在諸葛瞻出城交戰的時候,李球也跟著他一起戰死沙場了。

    張遵是張飛的長孫,張飛有倆兒子,大兒子張苞,小兒子張紹。張苞英年早逝,但是留下了這個兒子張遵。

    由於張飛家族出了兩個皇后,因此皇后的侄兒張遵在蜀漢的地位也非常高。當時張遵擔任了尚書的職位,跟隨諸葛瞻一起出戰。

    張遵倒是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戰績,他沒有遺傳到祖父張飛的那種勇猛,在諸葛瞻父子戰死以後,張遵也衝入敵營,最終以死報國。他叔叔張紹卻跟著劉禪一起投靠了司馬昭。

    總結:死守綿竹,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諸葛瞻沒有聽黃崇的建議,因此讓鄧艾能夠長驅直入,沒有聽李球的建議,因此使得綿竹孤立無援。那麼他心裡想的是什麼?那就是死守綿竹。

    在諸葛瞻看來,只有死守綿竹才是解救成都唯一的辦法。如果真的貫徹這條思路執行下去的話,那保住綿竹還是有希望的。

    畢竟就連鄧艾的兒子鄧忠查探回來都表示,綿竹城高牆堅,很難攻取。可是諸葛瞻後來為什麼又沒有固守綿竹了呢?

    因為鄧艾曾經誘降過諸葛瞻,想要用王爵來說服諸葛瞻。其實這就是一種羞辱,諸葛瞻實在是忍受不了這種屈辱,這才出兵交戰。可見諸葛瞻還是太嫩了,但凡有點心計,也不會上這種當。

    只要熬上個十天半個月,鄧艾的糧草消耗光了,看他還能蹦躂出個什麼名堂來。到時候諸葛瞻能活活急死鄧艾。

    參考資料:《三國志》

  • 8 # 信陵小司徒

    飲恨黃沙,蜀漢最後的輓歌

    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趁著姜維率領蜀漢主力四五萬人在劍閣與鍾會對峙之時,魏軍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餘人偷渡陰平,徑直來到了江油城下。

    蜀將馬邈倉促之間來不及抵擋,獻城投降,而後,成都北部重要屏障綿竹,徹底的暴露在了魏軍的兵峰之下,綿竹若失,成都將在無險可守。

    五十年前,劉備正是在攻打雒城之後,兵臨綿竹城下,時防守綿竹的李嚴、費詩等舉城投降,劉備遂進兵至成都城下。

    因此,此時的蜀漢朝堂,對於這個訊息,自然是相當重視,當然,也有著相當的恐慌,此時,大將軍姜維、左右車騎將軍廖化、張翼等蜀漢高階將領盡在劍閣前線,右大將軍閻宇雖然從江州率軍來援,卻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南中領軍霍弋雖然想要北上支援,卻是接受詔令原地待命,守護南中。

    當此危急之際,朝堂的目光,落在了諸葛瞻的身上,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四十六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終於有了自己的嫡子,那一年諸葛瞻出生,七年後,諸葛亮病逝,諸葛瞻襲爵武鄉侯。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十七歲的諸葛瞻成為了劉禪的女婿,蜀國的駙馬,此後,由於劉禪對諸葛瞻的偏愛,蜀人對諸葛亮的追思,直到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諸葛瞻一躍成為了諸葛亮生前的官職,軍師將軍。

    四年後,諸葛瞻再次升遷,成為了三公級別的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掌尚書檯,主持朝廷政務,所以說,當此危急之際,姜維不在,能夠穩定大局的,只有三十七歲的諸葛瞻。

    諸葛瞻雖然自幼聰慧,但一路走來順風順水,不管是朝政上還是軍事上,雖有天分,但均不算太過成熟。

    於朝政之上,陳祗過後,諸葛瞻與董厥聯手,都無法制約黃皓,勸諫劉禪,因此,可以說無甚作為,軍事之上,自從費禕遇刺之後,姜維連掌蜀漢絕對主力,諸葛瞻除卻成都周圍的宿衛諸營之外,似乎從未染指過軍事。

    但是,饒是如此,諸葛瞻此次也並未表現出太多的猶豫,為了大漢,他一定要像自己的父親那樣,為國流盡最後一滴血!因此,當時諸葛瞻便是親自率領自己的兒子諸葛尚並數目不詳的宿衛諸營,前往綿竹,抵抗鄧艾。

    與此同時,與諸葛瞻一同前往的還有原大漢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之孫、尚書張遵,原大漢鎮北將軍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原大漢庲降都督李恢之侄羽林右部督李球。

    這五個人,最終因為臨陣決策的失誤,全部戰死沙場,未能阻擋住鄧艾的敵軍,守護住蜀漢這份基業,但是臨陣衝鋒,呼嘯而死,這樣的勇氣、氣節與擔當,絲毫沒有辱沒他們先代的威名。

    諸葛亮、張飛、黃權、李恢的在天之靈,也定然會因此欣慰的,當然,除了以上五位蜀漢的二代、三代代表人物之外,還有著另外兩位為國戰死的蜀漢官二代,他們便是原大漢鎮東將軍、中領軍趙雲的次子蜀漢牙門將趙廣。

    在此次曹魏伐蜀過程中,姜維曾在沓中與魏軍交戰,後得知鍾會突破漢中防線,為了防守劍閣,姜維緊急從沓中退守,此時,務必需要一部分漢軍拼死堅守,拖住魏軍,而這個任務,便是落到了趙廣的身上。

    當時他面對的鄧艾,有著三萬餘人,諸葛緒也有著三萬餘人,趙廣的結局,就此只有一個,但是趙廣對此,也是絲毫沒有拒絕,最終率領所部全部戰死沙場,英勇捐軀!絲毫沒有墮落當年常山趙子龍的威名!

    因此,就目前史料所知,在魏滅蜀之戰中,臨戰殉國的蜀漢二代、三代們共有六人,分別是諸葛瞻、趙廣、張遵、李球、黃崇、諸葛尚,為這首輓歌,譜上了更為華美的樂章!

  • 9 # 歷史戰爭

    蜀漢景耀六年,魏國將軍鄧艾從陰平進軍奇襲蜀漢國都成都。蜀漢後主劉禪在得知魏軍到來之後便派諸葛瞻率大軍前去抵抗。

    然而諸葛瞻不是作統帥的合適人選,最終被鄧艾擊破,諸葛瞻隨同自己的兒子諸葛尚一起在綿竹戰死。

    綿竹之戰,諸葛瞻父子雖然死的忠烈,但這次戰役的失敗明顯是諸葛瞻指揮不當而造成的。隨同諸葛瞻一起出徵的還有尚書郎黃崇。這個黃崇是黃權的兒子,黃權則曾是劉備手下的大將。在夷陵之戰時,劉備不聽黃權的勸諫孤軍深入,而黃權則被劉備安排督率水軍監視江北魏軍的行動。後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黃權的水軍退路被東吳切斷,他被逼無奈只得投降了魏國。

    黃權雖然降了魏國,但他的家眷還留在了蜀國。當時魏華人傳出流言說黃權的家眷被劉備殺害了。黃權聽到這些流言後卻不以為意,他堅信劉備不會殺害他的家人。後來劉備果然沒有治罪黃權的家人。

    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三國志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 》

    黃權的兒子黃崇後來還當了尚書郎,後來隨諸葛瞻一同前去抵擋鄧艾的入侵。當時諸葛瞻率領大軍到達涪縣便猶豫不前,這個時候黃崇急忙勸諫諸葛瞻及時搶佔險要地勢。然而諸葛瞻卻沒有采納黃崇的意見,他決定和鄧艾的大軍在平原上決一死戰。

    黃崇見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痛恨地哭了起來。綿竹之戰,黃崇儘管知道蜀軍的勝算不大,依然抱著必死之心激勵將士死戰。黃崇最終戰死在了戰場之上。

    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三國志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 》

    除了黃崇之外,蜀漢名將之後還有羽林右部督李球(安漢將軍李恢之侄)、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皆戰死在了綿竹。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0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在保衛蜀漢的最後一戰中,蜀漢開國功臣名將的後人們雖然沒能保住先輩創下的基業,但卻以死報國,捨生取義,表現出了崇高的氣節和極大的勇氣。

    蜀漢終極保衛戰(昭烈皇帝 劉備)

    公元 263 年 8 月,曹魏政權的實際控制者司馬昭決定伐蜀。鍾會主力被蜀漢大將姜維阻於劍閣,鄧艾率偏師偷渡陰平(甘肅文縣),直取成都。

    蜀漢派衛將軍諸葛瞻率諸葛尚,張遵,李球,黃崇等出師抵禦鄧艾。諸葛瞻不採納黃崇「快速進兵,搶佔險要地形」的建議,使鄧艾軍長驅直入平原腹地,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

    在綿竹之戰中,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李球黃崇先後戰死。張遵也率軍衝入敵陣,力戰而亡。綿竹之戰失敗後,劉禪在譙周的建議下投降,蜀漢亡國。

    諸葛亮張飛之後(諸葛尚)

    在這場戰役中,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諸葛尚乃諸葛亮之孫。一門三父子,終身保蜀漢!

    諸葛亮 46 歲時才育有一子,即諸葛瞻,諸葛尚是諸葛瞻之子,文武雙全。綿竹之戰戰死時,諸葛瞻 36 歲,諸葛尚僅 19 歲,回想起公元234 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年 53 歲,19,36, 53 ,各差 17 歲,這是天意麼?

    張遵是張飛之孫,張苞之子。張遵之死有祖父遺風,不愧五虎上將之後。

    李恢黃權之後(黃崇)

    這二人大家或許不太熟悉,均為蜀漢重臣。李恢任建寧太守,即今天雲南的曲靖玉溪一帶,組織調運南中各郡物資,支援蜀漢中央財政。金庸「鹿鼎記」中的建寧公主曾欲遠嫁雲南王之子,這個設定還是符合歷史地理的。

    綿竹之戰中陣亡的李球便是他的侄兒,他的親生兒子李遺娶關羽之女關銀屏為妻。能與五虎上將聯姻的,自然非尋常人家。

    建議諸葛瞻搶佔險要地形的黃崇,時任尚書郎,乃蜀漢重臣黃權之子。

    黃權早年曾勸說劉璋拒絕劉備入川,歸順劉備後,又建議直取漢中。關羽失荊州,力勸劉備不要伐吳,劉備不從,拜其為鎮北將軍防備曹魏。夷陵之戰失敗後,黃權不得已降魏,父子各事一朝,也算是奇蹟了。

    趙雲劉備之後(趙雲次子 趙廣)

    這二位也有後人展現出了極高的氣節,雖然他們均未直接參與綿竹之戰,但也與其息息相關。

    趙廣是趙雲次子,隨姜維赴沓中屯田,即今天的甘肅舟曲縣。鄧艾鍾會伐蜀時,趙廣在沓中戰死。趙雲的長子趙統在跟隨劉禪赴洛陽的路上病逝。

    綿竹之戰失敗後,劉禪決意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劉諶」力勸繼續戰鬥為國而死,劉禪不從。劉諶即先殺妻兒,然後在祭祀劉備的昭烈廟中自殺。

    總結一下,在綿竹之戰中,諸葛亮之子,葛瞻,之孫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李恢之子李球,黃權之子黃崇戰死。之前趙雲之子趙廣戰死於沓中,戰後劉備之孫北地王劉諶殉國自殺。

    另外補充一個冷知識,其實曹魏伐蜀的有三位將領,除了鍾會鄧艾,還有一位諸葛緒,也是諸葛亮的老家琅琊人,出自琅琊諸葛氏。

    再想想魏國的諸葛誕,吳國的諸葛瑾諸葛恪父子,以及蜀國的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三國時期的琅琊諸葛氏果然不同凡響,攪動天下風雲。

  • 11 # 百代千秋史

    (綿竹一戰,奏響了蜀漢二代三代的慷慨悲歌。)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最後與諸葛瞻、諸葛尚父子一同赴死的還有張飛的孫子、李恢的兒子和黃權的兒子

    諸葛瞻忠勇赴死

    263年秋,曹魏大將軍司馬昭策劃大舉伐蜀,命鄧艾率三萬餘人進攻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則率三萬餘人斷其歸路,鍾會統十餘萬眾主力進攻漢中,命衛瓘為監軍。不久,鍾會攻破漢中,姜維退守劍閣,雙方相持不下。同年十月,鄧艾率精兵,從陰平小路進攻。鄧艾到達江油後,蜀漢守將馬邈投降。

    鄧艾率軍迅速進攻涪城及綿竹。諸葛瞻在涪城卻步不前,黃崇多次勸諸葛瞻快速前行,佔據險要地勢,阻止敵軍進入平地。可惜諸葛瞻猶豫並沒有採納,黃崇因此流涕。鄧艾長驅直入,諸葛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最後退守綿竹;黃崇激勵部下死戰,但最後黃崇被殺。諸葛瞻盡力反抗,最後與兒子諸葛尚皆戰死,鄧艾築臺以為京觀。但諸葛瞻臨難死義的行為,連敵人也表示敬佩。不久,鄧艾到達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綿竹之戰後,鄧艾將蜀漢陣亡將士做了京觀。)

    蜀漢二代三代的慷慨悲歌

    綿竹之戰,是蜀漢二代三代的慷慨悲歌。

    據《華陽國志》所載:

    瞻軍敗績。瞻臨陣死。崇及羽林督李球、尚書張遵,皆必死,沒命。

    除了諸葛瞻父子外,還是張飛的孫子、黃權的兒子和李恢的侄子。

    張遵:(?-263年),是三國時代蜀漢的政治家。張飛之孫、張苞之子、張紹之侄。

    他身為皇室的外戚,在劉禪任內官至尚書。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攻入蜀國,張遵在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麾下防守綿竹關,諸葛瞻出擊陣亡之後輔佐其子諸葛尚,諸葛尚出擊陣亡之後在與同僚黃崇、李球等人對抗鄧艾旗下鄧忠、師纂時被俘斬首。

    黃崇:(?-263年),蜀漢故臣鎮北將軍黃權之子。昔日黃權在吳蜀夷陵之戰後,投降曹魏。但黃崇仍然留在蜀中,後累官至尚書郎。魏滅蜀之戰時,鄧艾進軍涪城及綿竹,諸葛瞻在涪城卻步不前,黃崇多次勸諸葛瞻快速前行,佔據險要地勢,阻止敵軍進入平地。可惜諸葛瞻猶豫並沒有採納,黃崇因此流涕。鄧艾長驅直入,諸葛瞻最後退守綿竹;黃崇激勵部下死戰,與鄧艾之子鄧忠作戰,但最後被殺。

    (從《三國志》記載來看,諸葛瞻在綿竹之戰是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只求一生明志。)

    李球(?-263年),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李恢侄子,曾任羽林右部督。李球隨諸葛瞻、諸葛尚、張遵、黃崇等人守綿竹戰鄧艾,魏兵至城下,臨陣授命,與黃崇等人皆戰死綿竹。

    綿竹之戰,是蜀漢忠勇的二代三代的輓歌,預示了蜀漢政權的最終命運

  • 12 # 歷史不苦旅

    誰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當蜀漢面臨強敵入侵,國難當頭時,是一群熱血男兒挺身而出。這可不是普通平民子弟,而是功勳卓著的蜀漢高官之後,他們激情澎湃,慷慨悲歌,抒寫了一曲精忠報國的頌歌,也可以說是蜀漢王國最後的一次輓歌!

    公元年263年十月,鄧艾率軍奇兵陰平偷渡,出奇不意地來到蜀漢第一關——江油關。

    鄧艾

    鄧艾陰平偷渡,馬邈獻江油關

    江油關守將不是別人,是蜀漢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將之一的馬超之堂弟馬岱之孫馬邈。

    馬邈

    其實,當時鄧艾及兒子鄧忠總共引了二千軍翻越摩天嶺,皆是步行的疲憊之兵,大部隊還在後面,星夜倍道搶攻江油城。

    江油守將馬邈,雖是將門之後,卻無將門之才智和忠誠。一邊想到軍情大事自有鎮守劍閣的姜維掌握,不用自己操心,而另一邊想到後主聽信黃皓,其禍不遠,若魏兵到來,投降為上策之心早己生之。

    當他把想法告之其妻李氏,那知李氏大怒唾之:“汝為男子,先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守國家爵祿,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

    馬邈投降,李氏自縊身死。鄧艾感其忠令厚禮葬之,親往祭奠。

    後人有詩讚曰:

    後主昏迷漢祚顛,天差鄧艾取西川。可憐巴蜀多名將,不及江油李氏賢。

    果不其然,鄧艾兵到,馬邈投降,遂收江油軍馬於部下調遣,先前皆步卒,自此有了騎兵,又接陰平小路諸軍三萬人皆到江油聚齊。

    其實在《三國志》裡,馬邈作為蜀漢三代,將門之後,先還是一心堅決抵抗戰鬥過,鄧艾命部將田章進攻江油,確實與馬邈發生了戰鬥,並不是演義裡所寫的不戰而降。

    “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埋伏的蜀軍人數雖然不多,但也有大約3000多人(三國時,一校大約 1000人左右)。

    馬邈戰敗投降,鄧艾又用馬邈為先導官,星夜直取涪城,城內官史軍民疑為天兵降之,盡皆出降。

    此時,鄧艾得馬邈獻地理圖一本,詳盡描述涪城至成都一百六十里山川道路,關隘險峻,一一分明。

    現在離成都只有最後一個關口——綿竹關,佔領此關就一馬平川,不到半日就可到成都。

    鄧艾命師篡並子鄧忠引一軍星夜去攻綿竹,自己隨後前去。

    而此時,蜀漢精銳兵力在姜維率領下在劍閣與鍾會大軍對陣糾纏,無法分兵來救。

    姜維

    而在成都,後主劉禪聞之大驚,急問宦官黃皓,誤國奸臣黃皓先還以為是詐傳,請主放心。後遠方告急文書似雪片般飛來,求救使者絡繹不絕,方才確信。

    滿朝文武驚恐萬分,面面相覷,無人想出拒敵良策。

    郤正建議:“事己急矣!陛下可召武侯之子商議退兵之策。”

    武侯之子乃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年方四十六才生得一子,加之其長年征戰在外,全由其母黃氏悉心教誨。

    諸葛膽自幼聰慧,武藝兵法精通,文韜武略,乃蜀中俊才,劉禪之女嫁與諸葛瞻,又成駙馬都尉,後襲父武鄉候之爵,景耀四年升任護衛將軍。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後主寵之,諸葛瞻看不慣其行事,發生不和,又奈何不得,故託病賦閒在家。

    當下後主連發三詔,召瞻至殿下,訴說危急之情。

    諸葛瞻慷慨激昂:“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雖肝腦塗地,不能補報。願陛下盡發成都之兵,與臣領去決一死戰。”

    當即整頓兵馬七萬,這可是蜀漢王朝成都的家底,也是精銳御林軍。

    劉禪和黃皓

    當時蜀漢還有霍弋和羅憲兩位大將手握重兵,駐紮在外。

    霍弋駐軍永昌,位於蜀漢的南中地區,這個地區多為蠻夷,為主要是防止蠻夷復叛,確保蜀漢南中諸郡的穩定。

    羅憲在永安地區駐守,永安在孫劉兩家的邊境地區,主要是防止東吳進犯蜀漢。

    諸葛瞻長子諸葛尚,年方一十九歲,自幼博覽兵書,武藝精湛,於是命其為先鋒。

    又帶有張遵、黃崇、李球三將跟隨出征,至於還有沒有其它將領,史書沒有記載。

    張遵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車騎將軍張飛之孫,侍中張苞之子,尚書僕射張紹之侄。

    張遵

    黃崇是三國時巴西閬中人,蜀漢官員,黃權之子,時任尚書郎。

    黃權初為劉璋廣漢縣長,劉備入川為漢中王,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及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但留在蜀中的家人被善待,兒子黃崇仍在朝為官任尚書郎。

    李球,建寧俞元(今雲南省澄江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建寧太守李恢侄子,官至羽林右部督。

    李球

    李恢,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 )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劉備攻佔益州後,拜為功曹書佐、主簿,遷別駕從事。蜀漢建立後,任庲降都督、交州刺史,跟隨丞相諸葛亮討平南中四郡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拜安漢將軍,封漢興亭侯,領建寧郡太守。作為蜀漢第二任庲降都督,戰後積極調配南中物資,有效地支援了蜀漢政府的財政。

    在《三國演義》中李恢著墨較多,有很大改動,初次出場時支援劉璋部將黃權,力勸劉璋不要迎接劉備,被劉璋命左右趕出。後經趙雲引薦歸降劉備,劉備欲勸降馬超,李恢毛遂自薦作為說客,說服馬超投降劉備。劉備取得益州時,李恢亦收到獎賞擢用。

    他的親生兒子李遺娶關羽之女關銀屏為妻。能與五虎上將聯姻的,自然非尋常人家。

    應該說諸葛亮、張飛、黃權、李恢這些都是蜀漢政權位高權重的元老,他們的後人也應是人中龍鳳,精英戰將。

    初戰武侯顯聖威,嚇走鄧忠魏兵敗。

    緊趕慢趕,師纂、鄧忠二人終於慢了一步,諸葛瞻領兵先到綿竹關。

    當時黃崇曾建議諸葛瞻在涪城到綿竹一帶搶佔險要地勢,建立第一道防線阻擋魏軍,第二防線才是綿竹,因為綿竹一失,幾乎無險可守。

    但胸有成足的諸葛瞻不聽黃崇等將的苦苦哀求,一來就率重兵堅守綿竹城。

    他也頗有乃父之計謀,兩軍交戰時,命數十員將簇擁著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一人,綸巾羽扇,鶴氅方裾。車旁豎著一黃旗,上書“漢丞相諸葛武侯”。

    一見孔明尚在,武侯顯靈,師、鄧二人嚇得膽戰心驚,急勒兵回走,蜀兵掩殺二十餘里,魏軍大敗而逃。

    遇到鄧艾兵到,才止住敗勢,問其緣由並令人哨探,方知對方主將是孔明之子諸葛瞻,車上坐者乃木刻孔明遺像也。

    二戰少年將軍諸葛尚,匹馬單槍大敗魏陣

    鄧艾命師、鄧二人又引萬兵來戰。諸葛尚白袍銀槍,匹馬單槍戰退二人,諸葛膽指揮兩掖兵馬衝出,殺入魏陣,往來衝殺數十番,師、鄧二人中傷而逃,魏軍大敗二十餘里才札營相拒。

    應該說第一番勝,是武侯餘威;第二番勝,是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本事。

    鄧艾勸降,諸葛瞻怒斬來使

    諸葛瞻兩戰皆勝,殺魏軍萬餘人馬。鄧艾不能速速取勝,心中著急。

    監軍丘本獻計,作一書勸降之,鄧艾遂作書一封,遣使送之。

    瞻看其內容:“徵西將軍鄧艾…………成都危在旦夕,公何應天順人,仗義來歸?艾當公為琅琊王,以光耀祖宗,決不虛言………”

    諸葛瞻看後勃然大怒,撕碎書信,立斬來使,令從者持首級回營見鄧艾,表明誓死不降決戰到底之決心。

    鄧艾出奇兵,大敗諸葛瞻,圍攻綿竹城,進入相持階段

    老謀深算,諳熟兵法的鄧艾見勸降不成,決用計設伏。

    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引兩軍埋伏於後,自己引兵搦戰,諸葛瞻見鄧艾引兵前來大怒,引兵殺入魏陣中。鄧艾敗走,諸葛瞻隨後掩殺,兩下伏兵齊出,蜀軍大敗退入綿竹。

    於是鄧艾引全軍緊緊圍住綿竹,圍得鐵桶似的,一方攻城,一方守城,兩軍進入相持階段,大約二月左右。

    蜀軍求救東吳,吳軍緩緩而行,是真救還是作勢?

    諸葛瞻見城被圍,情勢緊迫,乃令彭和去東吳求救。

    此時感覺諸葛瞻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感覺,東吳太遠,恐鞭長莫及。

    應該是派人去求救姜維和成都後主,或南中的霍弋、永安的羅憲,估計來得快些,戰局會發生變化。

    果不其然,彭和到了東吳,吳主孫休當即表態:“既蜀中危急,孤豈可坐視不救!”

    即令老將丁奉為主帥,丁封、孫異為副將,率兵五萬前往救蜀。兵分三路,從沔中、壽春而進緩緩來援。

    不論是否真心?即使吳軍真心來救,無奈路途遙遠,遠水解不了近渴。

    援兵不至,諸葛瞻父子力戰而死

    諸葛瞻見救兵不至,圍困甚久,覺得“久守非良圖”,只能以戰援守,命令諸葛尚與張遵守城。

    自己率軍出門迎戰鄧艾,艾引軍退走,瞻奮力追殺,遭四面兵圍,瞻引兵左衝右突,殺死數百人。

    諸葛瞻被魏軍放箭射落馬下,瞻大呼曰:“吾力竭也,當以死報國!”遂拔劍自刎而死,死時僅36歲。

    諸葛尚在城中看見父親戰死,悲痛欲絕,遂披掛上馬,要殺出城為父報仇。

    諸葛膽、諸葛尚父子

    張遵等眾將皆勸勿得輕出,尚曰:“吾父子祖孫,荷國厚恩,今父既死於敵,我何用生為!”乃策馬殺出,死於陣中,年僅19歲。

    張遵、黃崇、李球三人也各引一軍殺出,奮力拼殺,終因敵眾我寡,三人皆戰死。

    鄧艾因此佔領了綿竹,前面就是富饒美麗的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成都就可唾守而得。

    鄧艾感嘆諸葛父子忠義,將父子合葬,至今綿竹還有諸葛雙忠祠。

    綿竹保衛戰,是蜀漢王朝的最後輓歌,這些功勳卓絕的蜀二代、蜀三代沒有躺在先輩的功勞薄上享福,而是衝鋒在第一線,浴血奮戰,慷慨激昂,熱血悲歌,戰死疆場。

    當然也出現了馬邈這個官三代的降將,給蜀漢元勳們蒙羞。

    在之前還有蜀漢開國重臣趙雲之子喋血疆場。

    趙廣是趙雲次子,隨姜維赴沓中(甘肅舟曲縣)屯田。鄧艾鍾會伐蜀時,鍾會大軍進攻劍閣,姜維緊急從沓中退守,此時,務必需要一部分蜀軍拼死堅守,拖住魏軍,趙廣臨危受命,獨擋鄧艾和諸葛緒的兩路大軍,血戰而死。

    趙廣

    後主劉禪準備成都投降時,其第五子北地王劉諶勸諫不成,殺妻和三子,在昭烈廟中自刎而死,殞身報祖,彰顯蜀漢雄風氣節。

    《三國演義》北地王劉諶

    概而述之,以諸葛瞻為首的蜀二代、蜀三代力挽狂瀾,為國盡忠,慷慨悲歌,不是自身的能力、智謀問題,而是蜀漢滅亡的運勢而也,天命所歸,徒登奈何也!

    正如後人有詩讚曰:

    不是忠臣獨少謀,蒼天有意絕炎劉。當年諸葛留嘉胤,節義真堪繼武侯。

  • 13 # 白溪釣客

    不是忠臣獨少謀,蒼天有意絕炎劉。

    當年諸葛留嘉胤,節義真堪繼武侯。

    鄧艾憐其忠,將父子合葬。乘虛攻打綿竹。張遵、黃崇、李球三人,各引一軍殺出。魏兵眾,蜀軍寡,三人皆戰死。

    一一【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故諸葛瞻父子戰死後,還有張遵、黃崇、李球等諸將領戰死殉國。

    張遵,張飛之孫。張飛,字益得,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也。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黃崇,黃權之子。黃權,字公衡,巴西郡閬中(今四川閬中市)人。權留蜀之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崇屢獻宜速行據險,無今敵人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歷軍士,期於必死,臨陣見殺。

    李球,恢弟子球,隨諸葛瞻拒鄧艾,臨陳授命,死於綿竹。

    一一《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 14 # 青史筆談

    綿竹關,蜀漢的最後一道防線,雖說蜀道艱險,但過了此地之後卻是一馬平川,半日即可兵臨成都。這裡的爆發一場阻擊戰,是蜀漢將領最後的倔強。

    此時姜維率領蜀國的主力大軍在劍閣和鍾會對峙,而鄧艾偷渡陰平小道之後,率數千疲敝之師兵臨江油關。江油關守將馬邈是馬超堂弟馬岱的孫子,屬於蜀三代,可惜此人先是因為坐鎮後方而疏忽大意打了敗仗,之後又立場不堅定,不但投降了鄧艾,幫助他整合江油兵馬,還獻上了蜀中的地理圖。可以說鄧艾能滅蜀國,馬邈這個帶路黨功不可沒。

    為了貶斥馬邈,擁劉反曹的羅貫中特意在《三國演義》中加了一段馬邈妻子李氏怒斥其不忠不義,枉食國家俸祿,最後自縊身亡的橋段。使後人發出了:“可憐巴蜀多名將,不及江油李氏賢。”的感慨。

    鄧艾拿下江油關之後,很快兵臨綿竹關,劉禪大驚,指望不上寵臣黃皓退敵。劉禪只能招來賦閒在家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問計。

    諸葛瞻並不是一個無能的蜀二代,反而是個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的人,曾任護衛將軍。因為和寵臣黃皓不和,所以才託病在家。諸葛瞻雖然不滿劉禪寵信宦官,但聽聞蜀國有難,他果斷挺身而出,率7萬蜀漢御林軍迎戰鄧艾。

    當然,諸葛瞻也因此被後人唾罵,說此人也是個紙上談兵之輩,一朝喪盡蜀漢最後的有生力量,枉為諸葛武侯的後人。

    其實吧,除了立國初期,歷朝歷代的御林軍兵甲鮮明倒是真的,不過戰鬥力都比較堪憂,蜀漢此時的精銳其實都在劍閣。

    諸葛瞻掛帥,任命19歲的長子諸葛尚為先鋒,這是一個蜀三代,當真是蜀中無大將了啊,竟然讓一個19歲的孩子擔此重任。隨軍出征的將領還有張遵、黃崇、李球,光看名字此三人都是寂寂無名之輩,不過他們的父輩、祖父輩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

    張遵是張苞的兒子,張飛的孫子。黃崇是黃權的兒子,李球是李恢的侄子。

    蜀二代、蜀三代們也不是一無是處,黃崇建議分兵駐守涪城到綿竹一線的險要地勢,但諸葛瞻胸中自有溝壑,兵力有限,軍心渙散,怎麼能分兵去喂敵軍呢?

    第一戰,兩軍短兵相接,忽見數員戰將簇擁著一輛四輪車,車上之人羽扇綸巾,氣度不凡,黃旗上寫著“漢丞相諸葛武侯”。

    這一驚之下非同小可,魏軍先鋒以為諸葛亮尚在,他們已經中計,嚇得屁滾尿流,慌忙撤軍,蜀軍掩殺20裡而還。

    第二戰,鄧艾中軍到了。兩軍陣前,19歲的諸葛尚擊退鄧忠、師纂兩人,諸葛膽揮軍掩殺,又是追殺20餘里。

    鄧艾見不能速勝,開始攻心,並修書一封勸降諸葛膽,諸葛膽誓死不降,斬殺信使以明志。久守必敗,諸葛瞻中了鄧艾引蛇出洞之計,被伏兵擊敗,退入城中。鄧艾大軍包圍綿竹,雙方不斷拉鋸,相持2月。

    不知為何,諸葛瞻被困綿竹,既不向前線姜維和後方劉禪求救,也不向南中霍弋、永安羅憲求救。反而捨近求遠,向東吳求救。

    蜀漢的信使彭和到了東吳之後,陳述利害,吳主孫休立刻派出5萬大軍兵分三路救援。然而遠水怎救近火?諸葛瞻見援兵久久不至,又知久守必失,只能率軍出城牽制鄧艾的攻勢,鄧艾故技重施,誘敵深入,最終諸葛瞻被四面合圍,中箭而亡。其子諸葛尚見狀也殺出外,想要為父報仇,結果死於魏軍軍陣之中。與此同時張遵、黃崇、李球三人也是各率一部人馬出擊,卻因為敵眾我寡,紛紛死於亂軍之中。

    就這樣綿竹關丟了,如此悲劇結尾,恍若當年關公敗走麥城,英雄氣短,張飛被部將殺死,雪上加霜。就此成都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劉禪率蜀漢眾臣投降。

    此外,蜀漢的滅國之戰中,趙雲次子趙廣在沓中為姜維斷後,力戰而死。國破之後,劉備的孫子北地王劉諶殉國自殺。而趙雲的長子趙統也在隨劉禪移居洛陽的半路上病逝。

    綜上所述:

    國破家亡之際,先有忠臣們拼死抵抗,盡忠報國,死絕了之後再由樂不思蜀的後主帶著一幫子貳臣投降。所以也不要說蜀國降得太容易就覺得蜀國除了創業的第一代之外都是渣渣。蜀二代、蜀三代們也是為蜀漢流過血,犧過牲的。

    (全文完)

  • 15 # 歷史益生菌

    蜀二代裡智勇兼備,真正堪稱名將之材的,我認為只有傅僉。成都的這些二代忠勇可嘉,但均非將才。蜀漢滅亡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因為能打的將領都在邊關,留守成都的沒一個有經驗的,唯一一個明白人黃崇說了又不算。

  • 16 # 鄭國隊長長長長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

    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

    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 17 # 米粒閒聊

    除諸葛瞻、諸葛尚父子(諸葛亮的兒子、孫子)外,至少還有幾個蜀漢的官二代和官三代戰死綿竹呢?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下令伐蜀。鍾會、鄧艾和諸葛緒兵分三路共計十八萬軍隊,蜀漢政權的保衛戰打響。鄧艾在奇襲陰平小道後,率軍不戰而得江油(今四川江油),後在綿竹與蜀漢軍隊決戰。在此戰中,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戰死沙場(諸葛亮祖孫三代,都逝於為蜀漢政權爭的沙場上,堪稱滿門忠烈)。就在此戰中,黃權(字公衡,在劉備東征孫吳時拜為鎮北將軍,後因劉備的瞎指揮,而被迫降魏。可是,劉備、劉禪都善待黃權的家人)的黃崇也戰死。還有,張三爺的孫子張遵也在此戰中殉國。另外,蜀漢初期將領傅肜之子傅僉在陽安關戰死。趙雲將軍次子趙廣也在蜀漢保衛戰中殺身成仁。但是,這些還不算蜀漢最後的輓歌。就在,後主劉阿斗投降後,姜維還要做到“願陛下忍數曰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最終,姜維用“肝腦塗地”做出了最後一次失敗的復國之輓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幫助過自己的朋友,結婚隨多少禮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