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馬克思在《論波蘭問題》中說:“歷史上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你對現實感到迷惑,你就去讀讀歷史,其實一切都發生過。如果你對歷史感到迷惘,你就來看看現實,其實歷史正在發生。

  • 2 # 鹹知天下事

    歷史是人生的一面鏡子,能反應出人性或善或惡,或美或醜,讓人更好的總結出生活的哲理來。讀一段歷史,悟人間道理;知一段故事,明世間冷暖。

    知道昨天發生的事件,才能更好的把握今天。歷史就是每個人的參照物,也是一把測量的尺子。因為發生在歷史人物身上的事,也可能發生在你身上,可能與他們產生共鳴。發現不良的人物事蹟,我們要引以為戒;發現優秀的人物事蹟,我們要學習效仿。

    看看歷史中發生過的事件,一件又一件,我們便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處理好今天的事。以便為明天更好的去奮鬥!

    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吸收歷史中的營養成分,排去渣子,取其精華。讓自己的人生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強大。使歷史成為人生的正能量,成為生活的座右銘,隨時發現,隨時修正,一步步走向更為強大的人生。

    正確的歷史觀:以史為鑑,總結好今天,才能邁向美好的明天。歷史就是我們生存的養分,時刻供養我們的人生。領悟全是正能量,人生積極有方向。

  • 3 # 醉心創作

    魏徵畢竟是古人,所以關於對其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認識,我認為我們應辯證地去理解和看待。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不管古人還是今人,他都總生存於一定的時代,所以其言行等就不可避免地有他一定的時代侷限性,只不過對於具體的某人來講,或許由於他視野廣闊,言行舉止等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即便這樣,他也還是有他的侷限性的。只不過此時的侷限性相對於其他人來講,要小很多罷了,但畢竟還是存在的。

    那麼魏徵的那話我們究竟怎樣看待才勉強稱得上是辯證呢?

    我認為應從它積極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去分別對待。

    對於其積極的地方,由於平時我們見到引用它(指那句話,下同)的地方很多,那就從一個側面充分說明了它的有益價值,故而這裡我就不打算多講了。

    下面我要重點強調的是它不足的一面。

    為什麼要提出這個觀點來呢?

    因為時代在不斷髮展,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可以說在這些新事物面前,或許再用以前的解決辦法來解決的話,不一定也能迎刃而解的,因此,就需要我們研究一些新的解決辦法來應對那些新局面,從本質上講,那就是書寫新的歷史,與以前根本不一樣的新篇章……

    另外,儘管有那樣的一種現象,即在各方面條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歷史極有可能會重演。然而那也僅僅是限於“極有可能”罷了,也就是講,它還有可能不重演的,儘管這種機率比較小。

    但我相信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由於牽涉因素的不斷增加,那種機率會逐漸增大的,不是有一句話是那麼講的嗎——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或許用在這裡不甚恰當,那麼用“蝴蝶效應”來形容好了。

    上面拉拉雜雜的說了那麼多,無非是要論述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多種不確定性,好些時候僅憑以前的歷史經驗去解決新問題恐怕會以折戟沉沙、鎩羽而歸做結的,故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即便這個問題是歷史本身也亦然。

    基於以上的認識,所以我才敢斗膽說我們應更加關注它的有待發展的一面。只不過這種認識不知算不算是樹立正確歷史觀的一個方面就不得而知了!(在我看來,“樹立正確歷史觀”是一個很寬泛的艱深命題,不管是從其內涵方面,還是其外延方面,可闡述的東西都是很多很多的,也即其是一個系統工程也,牽涉面甚廣。絕非三言兩語即可說透的。再加之鄙人畢竟學術水平有限,故而這裡就淺嘗輒止好了,還望朋友們多多賜教,不要笑話才是。)

    (溫馨提示:鑑於本問答是在手機上一筆一劃寫就的,因此花了不少時間,又由於本手機的原創內容插入不了相關圖片,故而形成了大篇幅的文字,朋友們看起來或許容易疲勞,但也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故而只好請求朋友們耐著性子慢慢讀完好了。這裡我先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啦!![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 4 # 我想變成一隻會飛的貓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我個人認為正確的歷史觀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將歷史讀熟的前提下,只有將歷史讀熟了,明白了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了,才有可能有新的領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比如說關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進行的一系列舉措,有人說他“焚書坑儒”過於殘暴不仁,修建萬里長城根本就是勞民傷財;但是也有人說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是功大於過,是真正的千古一帝,還有人說他就是一個獨斷專行的暴君……

    似乎每個人都是對的,又似乎每個人又都不完全對,但是因為每種說法都是根據歷史然後加上個人的情感傾向,而得出來的新的觀點,我們不能說這些人的觀點就一定是還是不對的,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但是個人的觀點,是歷史觀也好還是世界觀也好都是要有一個界限的。這個界限就是個人的任何言論都必須是建立在不危害社會,不對他人造成困擾的前提下的。

    比如說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李鴻章,有人認為他是賣國賊,是漢奸而對他喊打喊殺,大躍進時期,李鴻章的墳被刨,穿著黃馬褂的遺體原本儲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至屍骨無存。甚至連他的後代都被扣上了漢奸子孫的帽子。

    很顯然這些人的做法就是過激的,過分的,由於他們對歷史的認知不夠全面,導致被慈禧稱讚是“再造玄黃”之人的李鴻章連死後都不得安寧,這些斷章取義歪曲歷史的人的歷史觀肯定是錯誤的,甚至是病態的。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歷史觀,首先必須要熟讀的歷史,正確的瞭解歷史的真相,然後你的觀點可以是片面,言辭也可以是犀利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是不能是危害社會的,對他人造成困擾的……

  • 5 # 馬哥讀史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對我們更好的認識歷史現象有很大幫助,對於學生學習也能起到很大幫助。要想使自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首先需要加強對歷史事件的學習,其次是要認真分析歷史事件帶給人們的啟示,結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觀點來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正確認識,這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1、加強對歷史事件的學習

    歷史觀的形成離不開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在指導學生學習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要從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出發做好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產生都是有這社會現實基礎的,所以要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全方位對歷史事件展開分析,這樣才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歷史事件。

    2、認真分析歷史事件帶給人們的啟示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會帶個人們很多啟示,有的是經驗教訓,有的是成功的捷徑。歷史其實是可以重演的,所以分析歷史對於我們更好地預知未來有很大幫助。人們要不斷加強對歷史時間的分析,總結規律,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對歷史事件的瞭解。

    3、將馬列主義相關理論與歷史學習結合

    每一個歷史事件對於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意義,所以人麼鬧僵馬列主義相關理論中的辯證觀點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正確的歷史觀對於人們全面認識歷史事件,總結經驗教訓有很大幫助,所以人們要積極學習和認識歷史事件,以史為鑑。

  • 6 # 歷史與文化縱橫

    魏徵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有所指,即剛滅亡不久的隋朝。隋煬帝好大喜功,遠征高句麗,奴役百姓,生活侈奢,為到揚州觀花,開運河,長期居外,長安城空虛,民間盜賊四起,各地紛紛起義。終於滅國。

    這是告誡唐太宗李世民要節約民力,珍惜民心,與民休息,不撓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吸取教訓,做一個明君。

    李世民果然虛心接受,不事鋪張,為政以簡以寬,均田外搞租庸調,調即以收租代官差,達到一定限量,或次數,不再有徭役,出官差,給百姓更多生產時間,比隋朝寬鬆很多。永業田還可出賣等。

    魏徵上書《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以勞役百姓、暱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後,欣然接納,改之,賞賜魏徵。

    李世民親征高麗,取得很大勝利,但對自己要求嚴格,說若魏徵還在會更好。可見李世民對魏徵的敬重。

    李世民本是馬上打江山,又知不能馬上治江山之理,與魏徵經常犯顏直諫分不開,君臣相得。太宗之世河晏海清,政治清明,有死囚犯269人,太宗任其回家辦事又都自願回來。李世民奠定唐高宗到武則天時代的大唐盛世基礎。

    就治理者而言,須明前朝歷史得失,以有資於當前。天下有德自明君始,垂範天下則大治。

    正確歷史觀須從總結中來,行善去惡去私慾尚節儉有德行,則能修身而能助人。若說歷史唯物主義,則以事實為依據分析歷史人物、歷史得失,取得經驗與教訓。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為民著想則得民心則有天下安定,能傳美名於後。

  • 7 # 上進的學有所長

    一,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難。

    二,文恬武嬉,貪腐成潮,誤國。

    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四,興邦不但要富更要強。

    五,技術領先,強國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明星人物言行舉止不雅還能演出成功或被稱為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