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浙江湖州羅林

    這是因為,人物是小說的靈魂!

    一部小說成功與否?關健在於小說中的形象人物是否描繪得活龍活現,如同從真實中的生活走出來一樣,具體感人,生動而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當我們讀一部小說的時候,逢到小說中的人物出場時,他(她)的行為動作,音容笑貌,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好象一位熟悉的陌生人!那這部小說就是成功的。如若你看了一篇小說,如若其中竟沒有一位讓你感動,使你激動的形象人物,沒有給你留下可記憶的人物,那這部小說究竟有多大的價值?

    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寫了四百多位人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有幾十位。其中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劉姥姥,晴雯,鴛鴦,司棋,探春,史湘雲,襲人,包括賈母,王夫人,賈政,賈珍,賈璉,襲人等等,當這一群個性鮮明,翔翔如生的人物,進入你的閱讀的時候,你無不感到小說具有驚人的真實性,象一股熱流衝擊著你的心靈,產生巨大的藝術震撼力。

    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其中描寫的人物有五百多位。差不多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從普通農民,商人,平民,到達官顯貴,宮廷要人,富豪千金,元帥將軍,士卒兵勇,皇帝統帥等等一系列人物,均在抗擊拿破崙的衛國戰爭這個舞臺上作了淋漓盡致的表演。而且生動有致,各具丰姿。小說最著名的人物,象安德烈,彼埃爾,羅斯托夫,娜塔莎等,各個人物的個性,品格,才貌,氣質風度,各各不同。但都是民族精神的具體呈現,是優秀人物中的傑出代表。

    每當你讀起《戰爭與和平》這部偉大的經典,無不為其中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蹟所感動。

    這在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中時,你無不為保爾柯察金這位堅強無畏的精神氣摡所打動。當讀了《牛虻》這部書後,你不會不被其中的亞瑟的鬥爭意志所激勵,產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看《紅巖》這部小說,你會深深地敬佩其中的英烈人物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定的信願力量,他們為理想而獻身的英雄精神,是永遠值得學習的。

    成功的優秀的作品就是以塑造真實可感的人物為己任的,而沒有血肉豐滿的人物的文學,是枯燥乏味的,不會有多大的藝術感召力。

  • 2 # 生態語文自媒體

    好奇心,沒有過的生活,沒有接觸過的東西總是最吸引人的。

    我們可以從寫一部吸引人的小說思考,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說過:“我喜歡創意,尤其是對電影製作具有可操作性的創意。如果一個人能夠用不到25個字告訴我她的創意,那麼這個創意絕對能變成一部好電影。”

    在小說時同樣適用。

    在你構思大綱前可以做這樣一個嘗試:把一部小說複雜的情節壓縮為一句話。文學理論中的的“戲劇化的懸念”指的就是用一句簡潔生動的話語緊緊地扣住蘊藏在小說中的主題。再直白一點說就是一句話讓人想聽下去的能力。

    曾經有人這樣概括《綠野仙蹤》:一個少女突然被帶到一片魔幻的土地,她殺了第一個她遇見的女人,接下來夥同另外三個陌生人繼續殺人。這句話雖然有些惡搞,但是仔細想想也沒什麼不對。通常我們的開篇就是小說接下來走向的概述,為了讓讀者讀下去,有些時候我們要成為一個“標題黨”。

    開篇帶節奏

    懸念的應用讓讀者時刻感到危機的存在,是吸引讀者,推進速度的常用武器、小說的開篇就危機四伏,令讀者們心頭為之一振,隨著接下來的情節展開,讀者們心跳也開始加速。下面舉例說說什麼是一個有懸念快節奏的開篇。

    《達芬奇密碼》在開篇時就描繪了一副血腥的場景:盧浮宮的博物館館長雅克·索尼埃慘遭暗殺,即使沒有暴力場景的描寫,但是緊張的追捕,冒險的行為,子彈橫飛伴隨著晦澀難懂的文獻解讀,還有對館長內心和瀕死狀態的描寫。就幾乎讓讀者沒有喘息的時間,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索尼埃心中知道,子彈貫穿了他的胃部,不消幾分鐘,他就會因胃酸灼燒心臟而死,而在死之前他必須完成某件事。《達芬奇密碼》就像是一塊用種種懸念做成的包子,裡面是宗教文藝的餡讓讀者欲罷不能。其開篇更是以懸念為買點的小說的典範。

    作者們在構建開篇時,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描繪一副衝擊力強的畫面,讓讀者帶著驚訝與緊張進入接下來的章節中,而不是讓讀者走進日常,像電影《霍位元人》的開篇,甘道夫驅車來到夏爾國,Sunny明媚中,他抽著菸斗,配著那經典的BGM。如果你的小說這麼寫,我可以告訴你基本上在選題會就被斃掉了。

    不是說託老的作品不行,還是電影拍的不好,而是現在的閱讀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讀者們用碎片時間閱讀小說。當他點開你的故事前幾分鐘還感受不到衝擊力,他就會棄掉,即使你後面的文章寫得多麼精彩絕倫,沒有讀完率他們就不會讀你接下來的章節。

    和讀者一起猜

    有些小說長篇大論地描寫人物內心感受和心理活動,而忽略了讓人物行動起來。馬蒂森認為:“敘述的要義就是不僅描寫內在狀態,還要將它具象化——即在客觀世界為內在狀態找到對應的事物。”

    小說創作要把人物心中的抽象感覺,透過文字來變成具體事件,當讀者讀到這個場景,就能體會到人物的心理感受。作家像一個翻譯者,文字是翻譯的工具,透過駕馭文字,作者才擁有了影響讀者情感的力量。

    馬蒂森舉了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把抽象情感具象化。比如,在現實中,一個女孩嫉妒她朋友的家世,在小說中,不是直接寫她嫉妒,而是透過事件:她把從朋友那借的垂涎已久、價值連城的某件東西扔到水溝裡:她停下腳步,剝開散落在臉上的頭髮,一鬆手,借來的古董銀手鐲就掉了。

    首先讀者們成為小說的忠誠粉絲來自於他們對主人公情感歷程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和主角共情。讀者需要理解主人公行動背後的驅動力,和他們自己的行為準則必須基本保持一致。沒有這種關係,小說人物的情感張力就沒有實際意義所以要想拴住你的讀者,你故事的主要目標就是讓讀者們與主角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是對主角的同情,或者是對主角的接下來要經歷事件的恐懼。

    其次如果你寫的是一部驚悚懸疑小說,一定要放大主角行為的意義,也就是將他放在一個宏大的背景下,就像《達芬奇密碼》中的郇山隱修會,聖盃所在地,牛頓公墓等等,這些驚世駭俗的秘密。你也可以嘗試創作一個,比如Murano古城裡的聖塔,古老傳說中的家族詛咒,

    最後一點,讀者們喜歡窺視內幕,《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以尼克·卡羅維的視角目睹了蓋茨比可悲但驚濤駭浪的一生,以及其初戀黛西與湯姆這對夫婦的殘酷和複雜的關係。尼克對上流社會的爾虞我詐還有冷漠的人性感到厭倦,決定離開復雜的上流社會,回到淳樸的美國中西部。

    對多數讀者來說尼克對上流社會的厭倦和遺憾反而激起了他們對故事的好奇心。其實讀者們渴望透過閱讀窺探到平時無法瞭解的內幕:上流社會的瘋狂,神秘宗教的信仰,聖神傳說的終點,傳奇人物的野史。畢竟好奇心是天生的。

  • 3 # 與月共舞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即什麼樣的環境裡,一群什麼樣的人,展開了怎樣的故事情節。這三者密不可分 ,決定一部小說“存活”的合理性。

    人不是故事情節的衍生物,而是人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沒有脫離人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有助於理清小說的脈絡。

    人物形象都帶有所生活的時代的烙印,不分析人物形象,就不足以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某一時期的社會生活的本質,就無法挖掘作品的內涵。

    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上升到了藝術層面的研究,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並與之共鳴。但是,我們最終的目的也不是停留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因為我們不是稿學術研究的。我們說開卷有益,林黛玉說讀書是為了明智,所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有所收穫的。

    比如讀了三國、水滸,我們可以透過對宋江、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人物形象的剖析,提煉出一些管理者所需要的精髓的東西。讀紅樓夢,我們可以學到人與人之間高情商的相處,對我們做人做事都有啟發。讀了西遊,我們從唐僧師徒的秉性與協作中,明白了團隊之於成功的重要。

    所以,讀小說必須分析人物形象,如果停留在追求故事情節對於感官的刺激,意義是不大的。

  • 4 # 老粟

    在讀到自己喜歡的人物時,我們才更願意去深研。畢竟人的本性喜歡以物況人,或小說中的人物就是在寫自己、或是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自己的,或主人公性格上的某個特點吸引到了自己。所以讀者才會逐字研讀小說,從小說中獲得滿足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愛上了來訪者,但來訪者無法轉介,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