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漫談
-
2 # 浮光掠影史海波瀾
女人戴花從古至今都是一樣,人面桃花相映紅,相得益彰,這不奇怪。
奇怪的是男人戴花。
現代人如果這樣,肯定給人很彆扭的感覺。
下面我就講述下為什麼宋朝男子喜歡頭上戴花:
登高旅遊、祭祖敬老等活動,都是這一天的活動主題。
唐代大詩人王維曾有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重陽習俗的寫照。
古人認為,茱萸氣味濃烈,插在頭上可以起到祛病驅邪的作用。
這也是唐代重陽節人們要“遍插茱萸”的原因。
不過,重陽時分,茱萸的花期已過,當時人們插在頭上的茱萸,不是花瓣,而是花房。
所以,發展到宋代,不分男女,都是頭上插戴重陽節時節正在盛開的菊花。
這在許多詩詞作品中就有證明,比如,蘇東坡在《定風波·重陽》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隨著風氣的蔓延,不只是重陽節,一年四時戴花也逐漸習以為常。
宋人簪花習俗的興起,與皇家的推波助瀾有關宋代重要的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對此有詳細的記錄。
每逢重大節慶,例如郊祀迴鑾、宮廷會宴和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
皇帝賜給臣僚們的簪花又分品級:
生辰大宴又有遼使在場時,用絹帛花;春秋兩宴,用羅帛花;陪同皇帝遊玩的小宴,則用滴粉縷金花……賜花時,還按官員的品階決定多少。尊卑有序、多寡有數。
重陽節尤甚,皇宮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於慶端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
《武林舊事》
重陽節前一天,皇宮內就擺滿菊花,還要點上菊燈,燦爛奪目,如同正月十五元宵節一樣熱鬧。
而除了擺放菊花、營造節日氛圍以外,重陽節慶祝活動中很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皇帝給百官賜宴,並在宴會上給文武百官簪花。
“酒五行,預宴官並興就次,賜花有差。少頃戴花畢,與宴官詣望闕位立,謝花再拜訖,復升就坐。”(《宋史·禮志》)
“金盃酒,君王勸,頭上宮花顫”。就是對宴會的真實記載。
而為了彰顯對皇帝的恭敬,大臣們不光要把所賜之花插到頭上,並要戴著回家,否則就會被彈劾揭發。
“慶曆七年,御史言:‘凡預大宴並御筳,其所賜花,須戴歸私第,不得更令僕從侍戴,違者糾舉’。 ” 《宋史》
有了皇家的推波助瀾,上行下效,簪花現象也就逐漸蔚然成風。
沈括的《夢溪筆談·補筆談》還記錄了一個有趣的簪花典故。
北宋時期,韓琦任揚州太守,他家的後花園種植了一株芍藥,盛開時花瓣呈紅色,一圈金黃蕊圍在中間,俗稱“金纏腰”,也叫“金帶圍”。
一次,王珪、王安石兩個人來到揚州,韓琦便邀他們一同觀賞此花。
幾個好友品酒賞花,當時正好花開四朵,應了四花之瑞的吉祥。
“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為盛集。後三十年間,四人皆為宰相。”
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
金帶圍也由此成為吉瑞之花,傳說此花一開,主人就會官運亨通。
男人戴花之風在宋徽宗時期更盛。
宋徽宗崇尚戴花,曾經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
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
一朵小小的簪花,成為了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
男子戴花習俗的消失南宋度宗時,宮中流行簪戴琉璃花,就是玻璃製成的,世人爭相仿效。
民間有詩:“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
琉璃——流離,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
確實,度宗逝後五年,南宋即告滅亡。
蒙古滅金滅宋,元朝建立,推行等級制度,北方原金國地區漢人為第三等,南方漢人為第四等。民生壓抑,只為溫飽,男子戴花之風日漸消失。
後世至今唯有中狀元和結婚喜慶之時男子才戴花。
-
3 # 遼陽郭同建
說起宋朝男女為什麼喜歡戴花?我想起了宋朝的大才女,李清照。因為她高雅,不僅飲酒賦詩。這賞花也是她的愛好。她喜歡花花草草。其中尤其喜歡菊花和梅花。把這花看成是自己人格的體現。我們都知道陶淵明那首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體現了陶淵明優雅高貴的品格。李清照有詞,《醉花陰》。詩中寫道……。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詞意境深遠。先是忘了自己,只同情菊花之瘦。後來又發現了自己之瘦。她的生命好象早與菊花溶為一體了。
他不但愛菊花,她更愛梅花。在她現有的詩詞中。幾乎有一半的詞都在詠歎著梅花。那她為什麼偏愛梅花呢?是因為梅花凌霜傲雪,堅毅不屈的精神,有著士大夫廉潔高雅的品格。可菊花偏於男性,不如梅花可做為隱逸君子的伴侶,所謂(梅妻)吧。
因為她熱愛梅花,每天頭髮上插著梅花。如她在詩中說,(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菩薩蠻》。(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訴衷情》。在她的生活中,最感到遺憾的,就是躭誤了賞梅的時間。(今天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你看,她被梅花迷的如醉如痴。她說此花不比群花比,是把自己看成了梅花,才思和豪情都不是群花可比的。總之她對菊花和梅花的熱愛,充份體現了她人格的偉大。
至於宋朝其它男女,頭上戴的什麼花,有何講究,我不敢亂說……。
-
4 # 絕易塵
在宋代,花受到了熱烈的追捧,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戴花、簪花禮儀的盛行,無論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愛戴花、簪花。
在宋代,每逢朝廷典禮、喜慶、宴飲,都會給大臣們賜花、簪花,將花戴在頭上,逐漸成為了一種朝廷的典禮制度,並且還成為宋代宮廷盛世的一個標誌。
受到這種風氣影響,士人、百姓均把簪花、戴花當作一種榮耀,誇示世人。
一、宋朝專用的固定流程——戴花、簪花雖然說在宋代,戴花、簪花禮儀成為了宮廷的典禮制度,但把戴花作為一種宮廷宴飲的儀式,是始於唐朝的唐懿宗。
史書上記載:唐懿宗“宴進士於曲江,命折花一金合,遣中官馳至宴所。宣口勅曰:‘便令戴花飲酒。’世以為榮。”
這在儀式便在唐代開始流行起來了,到了宋代,宋朝把戴花、簪花禮儀更加發揚光大了。
在宋朝,朝廷是極為喜愛,重視鮮花的,並且把戴花、簪花的儀式變為了固定的一種禮儀制度,大力提倡推崇這種禮儀,使得戴花、簪花的禮儀不止在朝廷、士人之間流傳,在民間甚至也極為普遍。
1.戴花、簪花——宋代統治者的最愛
在宋代,每逢典禮、節慶、朝廷宴飲大臣,都有一個固定的禮儀流程就是戴花、簪花。
在《宋史·禮志》記載中說:“凡國有大慶,皆大宴。遇大災、大札則罷,或上壽朝會,止令滿酌,不勸中飲,更衣、賜花有差,宴訖舞。”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統治者與政府是極為重視戴花、簪花禮儀的,凡國家遇到大事,都必須有這個禮儀流程。而且戴花、簪花還注重莊重、喜慶、祥和的氣氛與環境,並且帶有心靈震懾力與政治上的意義。
宋朝皇帝曾親自為新進進士設宴、簪花,且進士要簪花入朝謝恩,這種簪花禮儀既表達了皇帝對於文人群體的關心與照顧,又帶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
2.滿不在乎——戴花、簪花禮儀
戴花、簪花其實在宋初的時候,在朝廷官員看來這並不是一種榮譽,更是對其不重視,在朝廷賜花後,也不主動戴在頭上。
這種現象在宋史上有明確的記載,《宋史》記載:“慶曆七年,御史言:‘凡預大宴幷御筵,其所賜花,並須戴歸私第,不得更令僕從持戴,違者糾舉。’”
透過御史的言辭,我們可以知道在宋初,很多官員在得到朝廷的賜花後,根本就不在意甚至讓僕從拿著,自己並不戴在頭上。
在當時,以北宋文人代表的司馬光也並不贊成這種行為,認為此舉太過鋪張浪費。但因為戴花、簪花這種禮儀乃是宋朝最高統治者所認可的禮儀方式,所以社會百姓與文人群體便都逐漸認可了這種禮儀。
3.男子也愛戴花、簪花?
戴花、簪花其實並非是女子的專屬,在宋朝男子之間也很流行簪花,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宋徽宗。在宋朝,有不少皇帝都極為喜愛花,不止喜歡賞花,還喜歡簪花,以宋徽宗最具代表性。
宋徽宗每逢出遊回宮的時候,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就連陪行的侍衛、官員也都要簪花,當時的小小的一朵簪花相當於皇宮特別通行證。在民間,男子簪花更是流行,且涉及面極為廣闊,廣大百姓都紛紛參加。
就這樣,戴花、簪花的禮儀制度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對於朝廷官員文人而言,得到朝廷的賜花,是一種志高的榮譽,是仕途升遷的重要標誌。
對於平民百姓而言,戴花、簪花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表現出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並且成為都市最具有季節性的禮儀活動之一。
二、世風的流行——簪花禮儀戴花、簪花禮儀在宋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已經不僅單單意味著一種宮廷禮儀制度了,它還影響著世人,具有強烈的心靈震懾力。
它對於社會各階層的影響都是很大的,並且對於世風也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1. 士人群體的戲劇性關係變化
其實,受到戴花、簪花的禮儀影響比較大,比較有戲劇性轉折關係的應該就是士人群體了。
因為在一開始,以司馬光為首計程車人群體對於簪花禮儀是非常抵制的,但隨著時間的演變,簪花禮儀作為一種宮廷禮儀制度,代表著一種朝廷恩典與榮耀。
這就使得士人群體都想要得到朝廷的認可,想要得到這種個人殊榮,這就讓士人群體接受了簪花禮儀,並把其視為一種榮譽。
在當時的宋朝還流行著“五榮”,《錢塘遺事》記載:“赴省登科五榮須知:兩覲天顏,一榮也;臚傳天陛,二榮也;御宴賜花,都人嘆美,三榮也;布衣而入,綠袍而出,四榮也;親老有喜,足慰倚門之望,五榮也。”
所以,可以說得到宮廷賞賜的戴花、簪花,在宋朝就被看作是一種光宗耀祖的盛事,成為了官員們追求的目標。
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也受到了朝廷戴花、簪花禮儀的影響。因為朝廷進行簪花禮儀時追求喜慶氛圍的影響,所以在民間一部分百姓進行簪花、戴花是為了分享節日喜慶氣氛,表達他們在國泰民安,四季豐登的生活中的喜慶。
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每逢一些喜慶、祝賀嘉年的時候,百姓們也會在頭上戴花、簪花,四處遊走,自我營造一種濃郁的歡樂氣氛。
2.宴飲遊玩,文學意象
在宋朝,士人們在參與傳統的宴飲、遊戲的時候,大肆進行戴花、簪花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營造具有宴飲遊戲中的環境,增添宴飲、遊戲當下場所的歡娛氣氛,渲染宴飲中的趣味。不僅在宴飲中可以看到簪花,在文學作品中更是有大量簪花詞語的出現。
簪花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意象,被宋代文人廣泛運用到了詩詞之中,為宋代詩詞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簪花具有著豐富的思想蘊含性,能夠表達多重思想與人生境界,為文人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在戴花、簪花活動中體現了士人的人格,大部分的文人都把戴花、簪花看成一種擺脫習俗成見,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獨立個性的風流瀟灑精神。
例如黃庭堅在《鷓鴣天》寫道: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幹。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這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擺脫習俗禁忌,自我適意的堅強意志。這是將簪花與人生遭遇緊密結合的很好的例子,用簪花的行動來表達自己不為外物驅役的情懷。
而且宋代詞人也藉著簪花來歌詠盛世、惜時懷人、追思往事,展現了宋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從這些文人中可見朝廷禮儀制度在民間傳播以及對民間行為、習俗和風尚的影響。
3.國家標誌,影響四方
簪花、戴花在宋朝朝廷內部是一種喜慶的盛事,所以,在對外鬥爭中,簪花戴花成為宋代官吏保持國家尊嚴的一種參照物,具有了特別的意義,它也是被羈留在北方敵國的宋代朝臣懷念故國,留戀鄉關的一種象徵物。
同時,戴花、簪花的習俗也影響了當時的少數民族政權,如《遼史》中就記載了遼國皇帝對宋代使臣賜花的情景。“還幕次內賜花。承受官引從人出,賜花,亦如之。簪花畢,引從人復兩廊位立。”
4.宋代朝廷之需求,奢侈風氣之盛行
在宋朝,這種大肆渲染的戴花、簪花禮儀也使得宋朝奢侈慕華之風日盛。宋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內憂外患比較多的國家。
但是,宋代朝廷及其統治者為了掩飾外在的憂患,就以營造繁華喧器的太平盛世來麻痺百姓,簪花禮儀也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夢梁錄》“正月”條中記載了江浙地區濃郁的奢靡之風。
“無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譁,此杭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
因為簪花具有粉飾太平,與民同樂的重大政治功用,所以統治集團就大力支援社會上簪花活動的盛行,這對宋人的心態和社會習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並且朝廷對於簪花的奢侈浪費以及社會上為簪花投入的大量資金,都使得宋朝奢侈享樂之風盛行。
總結戴花、簪花作為一種宮廷禮儀制度,在宋朝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世風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影響了整個的社會風氣。無論是把簪花禮儀當作一種娛樂活動,還是把它當作一種蘊含政治意味的政治手段,它都走進了宋朝百姓的生活當中,並對社會生活有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論宋代朝廷戴花、簪花禮儀對世風的影響》
2.《從朝廷戴花簪花禮儀探微宋代禮儀制度》
3.《宋詩中的男子簪花現象研究》
-
5 # 流嶺
因為宋朝市井生活是最豐富的,戲劇、說書、第三產業開放式發展,在加上,開封、洛陽氣候較好,花期較長,所以漸漸開始流行戴花,但總的來說,之所以戴花還是那個時期的文人雅士比較騷。
-
6 # 糊了個逗
宋朝男人為何喜歡頭上戴花?原來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如《輿地紀勝》中名相韓琦與王安石插花暢飲的記載,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宋朝,上到天子,下到文武百官,都有頭頂插花的情懷,其實他們頭頂插花,就好比我們今天喜歡名牌服飾或者裝飾一樣,只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至於為什麼宋江一夥也會頭頂插花,那是因為他們也想有著屬於自己的地位,想要融入上流社會的一種心態罷了。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男人頭頂插花只是單純的一種習慣,跟性情風流無關,跟貧富出身也無關,只是一種普片的社會風氣。
頭戴花朵的風氣有何而來?我可以不假思索的告訴你,這一種放棄跟官方人士有關,就如前面說到的宋徽宗,他都這樣做了,別人當然也會去效仿,其次,宋徽宗崇尚戴花,為了這一風尚他還曾做過一些規則,當時他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由此可見宋朝男人對佩戴鮮花是多麼熱愛。
回覆列表
女子戴花並不奇怪,無非是愛美。但是宋朝的男子也愛好戴花這是為啥呢?
其實古代男子戴花的習俗,最早在唐朝就有了!唐開元年間,李璡入宮為李隆基和曲起舞。李隆基很滿意,便摘了一朵木槿花插在他的帽子上。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朝長安城開春遊玩賞花時節,唐玄宗命故學士蘇頲寫了一首應景的詩句,其中有兩句叫做“飛埃結紅霧,遊蓋飄青雲”。唐玄宗覺得寫得好,就把一朵御花插在蘇頲頭巾上,以示嘉獎。唐玄宗時代這種偶爾賞賜給大臣戴花,到了唐懿宗的時候就成了朝廷一項約定俗成的制度,每逢朝廷慶典、宴飲的時候,皇帝給大臣賜花,大臣戴在頭上,大家以獲得皇帝賜花為榮。
唐朝覆滅,但是這種賜花的習俗卻流傳了下來,經過五代十國,然後到宋代。
《宋史·禮志》規定,國家大典、宴會等場合,皇帝要向朝臣賞賜花朵。
戴花的習俗漸漸風行,到了梁山好漢活躍的北宋末年,戴花也就成了民間的風尚!明朝的宋徽宗是一個不錯的代言人,每次巡遊,都是"簪花,乘馬",引領潮流。
隨著戴花的風靡,習俗也漸漸演變成了制度!舉辦不同的儀式用的不同的花,不同身份的人群,也對應著不同的花,方方面面都有規章制度。
據《宋史》記載:卿監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戴綾羅製成的花,小官只能戴絹花。
而百姓們大多簪各種時令鮮花,有詩云:"鬢毛不屬秋風管,更撿繁枝插帽簷"。
施耐庵的《水滸傳》中有三個好漢,十分喜歡簪花。
"短命二郎 "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
"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翠芙蓉"
"浪子"燕青:"鬢畔常簪四季花"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男子戴花有點娘,但是在唐宋時期,那卻是一種風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