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謀浮生
-
2 # 至尊寶如意君
十年之內應該不會,科創板更加開放面對的是機構投資者,散戶進入門檻很高。也是保護中小散戶的一種手段。引導價值性投資,具有先試先行的作用,比如註冊制先在科創板實施試驗。然後總結進一步完善後才放開創業板接下來三年內A股也會註冊制要求投資者更專業。最近就是潮水退去看誰在裸泳,近百股跌停,原因就在註冊制下沒有價值的股票可能退市很快所以金融,消費,真材實料的科技,週期龍頭,新能源,生物科技是投資的大方向。還有一些實實在在分紅比較高的股票也值得投資。尤其創業板有許多欺瞞詐騙,各種套路的公司一定會加速退市,健康的環境在慢慢形成,只要開啟創業板看看漲跌幅就知道了!
-
3 # 杜坤維
腦洞大開,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屬於上海和深圳,對當地金融建設具有非常好的作用,,雖然都是A股兩個交易所,實際上具有一定的競爭關係,因此不肯能合併的。
上交所本身立足於打造大型藍籌股,深交所打造中小科技股,可是因為深交所中小盤科技股更加活躍,成交超過上交所,存量公司也越來越多,上交所開始關注自身問題,因此一度希望設立國際版,國際版遭遇市場反對,就開始籌劃戰略新興板,戰略新興板同樣被市場吐槽而夭折。
最終上交所一鳴驚人,推出了註冊制的科創板,可謂是一步登天,開啟了註冊制先河,科創板從擴容來看,還是相當快的,目前已經有99家上市公司,
上交所推出註冊制的科創板以後,深交所也一直推進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最終也是修成正果,重要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註冊制在創業板揭開了面紗。
科創板和創業板定位略有不同,創業板定位上與科創板互補,範圍更廣。創業板註冊制定位於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援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體現出與科創板“硬科技”特色的差異化定位。
這樣的話滬深交易所就顯得相對公平,上海交易所有主機板和科創板接納IPO,深圳交易所有中小板創業板接納IPO,各有一個註冊制,
-
4 # 巴菲不特Frank
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深圳,怎麼合併?
但是合不合並其實無意義,因為內容是一樣的,裡面上市的企業都是透過註冊制,漲跌幅度一樣,沒什麼區別了。
-
5 # 張握律師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創業板註冊實施,與科創板比較相似處有之,但能否就可以推匯出兩者合併的可能性,下面就從兩板設立目的、區別及合併的可能有多大等方面,來聊聊,看結果如何。
4月27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審議透過。當天深夜,中國證監會、深交所連發一攬子文解讀,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借鑑了科創板的改革經驗,因此次創業板改革本身是既定的,而非憑空而至,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在科創板先行先試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註冊制推向整個資本市場,創業板是一個過渡性的試驗場,但設立兩個板塊的目的,遠不止於此。
先來看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指主機板之外的專為暫時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機板市場的有效補給,在資本市場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在中國發展創業板市場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同時,這也是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改革的重要手段。
創業板設立目的可歸納為:一是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第二,透過市場機制,有效評價創業資產價值,促進知識與資本的結合,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三是為風險投資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風險投資的風險,促進高科技投資的良性迴圈,提高高科技投資資源的流動和使用效率。四是增加創新企業股份的流動性,便於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等,鼓勵員工參與企業價值創造。第五,促進企業規範運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再來說說科創板。A股之所以需要科創板,反映了國家開始重視科技創新企業,未來將著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它的成立的目標和意義非常明確:在科創板試點,在A股市場推廣註冊制;透過科創業的設立,解決國內科技企業的融資問題。此外,科創板的建立能讓更多的小微科技創新型企業獲得融資支援,並且得到迅速發展機會,這樣中國就可以透過扶植科技創新型企業,讓中國的科技企業走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前沿
首先,中國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科技興國。設立科創板就是要解決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讓這些科技創新企業為發展中國的核心科技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次,科創板要實行註冊制,要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現在是科創企業只要符合上市條件,由交易所或券商推薦就能上市,監管部門只要在事中、事後對其進行監管。與此同時,註冊制若是在科創板試點成功後,逐步會向其他板塊推廣,比如先向與之類似的創業板、中小板再試點,有了豐富經驗後,將向主機板市場移值,讓A股的其他板塊都能全面實行註冊制。
第三,讓更多科技創新企業加入到資本市場中來。科創板,則對上市公司IPO的門檻更低,甚至虧損企業也能上市,這使得原本不符合進入創業板的科技創新公司,能夠加入到資本市場來。透過資本市場的孵化,使這些創新高科技公司得到發展壯大,為國內經濟增長貢獻。
以上目的意義,可見,兩個板塊設立有著各自的目的,肩負著不同的使命,那麼,創業板與科創板,兩者的區別在哪裡呢?
一是板塊定位。前者,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援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光度整合;後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二是上市條件(一般企業財務指標)。前者: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預計市值不低於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後者: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或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預計市值不低於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2億元,且研發投入符合一定條件;預計市值不低於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且經營現金流量淨額符合一定條件;預計市值不低於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預計市值不低於40億元,需符合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等條件。
第三,還是上市條件(紅籌企業財務指標)前者:預計市值不低於100億元,且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預計市值不低於 5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5億元。後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0億元;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
四是未盈利企業。前者:創業板在改革初期,上市的企業均為盈利企業。後者:科創板允許未盈利的企業發行上市。
五是投資是門檻。前者:個人投資者申請許可權開通前2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不低於人民幣10萬億元,且參與證券交易24個月以上。後者:個人投資者申請許可權開通前2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且參與證券交易24個月以上。
六是交易機制。前者:新股上市後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之後日漲跌幅放寬至20%;存量企業將同步實施。後者:上市後5日內不設漲跌幅限制,之後漲跌幅為20%
七是交易申報數量。前者:限價申報的單筆買賣申報數量不得超過10萬股,市價申報的單筆買賣申報數量不得超過5萬股;保留現行創業板每筆最低申報數量為100股的制度安排。後者:透過限價申報買賣科創板股票的,單筆申報數量應當不小於200股,且不超過10萬股;透過市價申報買賣的,單筆申報數量應當不小於200股,且不超過5萬股;賣出時,餘額不足200股的部分,應當一次性申報賣出。
八是跟投機制。前者:僅對未盈利,紅籌架構,特殊投票權以及高價發行的四類公司採取強制性跟投。後者:券商透過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跟投,跟投比例為2%至5%,鎖定期為2年。
九是風險警示。前者: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在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在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以區別於其他股票。後者:上市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在公司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以區別於其他股票。
十是退市市值指標。前者: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市值低於5億元。後者: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3億元。
十一是專家諮詢制度。前者:深交所設立行業諮詢專家庫,主要就發行上市稽核提供專業諮詢。後者:上交所設立諮詢委員會,負責向上交所提供專業諮詢、人員培訓和政策建議。
透過對比,兩板塊在定位、上市條件、投資者適當性等等交易制度的設定明顯不同,決定著其市場上發揮的作用也就不同,不是替代關係,而是相輔相成,互為依存,互為借鑑,其存在合併的可能性有嗎?
正如證監會在27日晚間的答記者問中表示,創業板和科創板都承擔著資本市場服務創新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兩個板塊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科創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創業板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援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同時,科創板允許未盈利的企業發行上市,而創業板在改革初期上市的企業均為盈利企業。因此,兩個板塊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存在差異,是符合兩個板塊各自定位和實際情況的。目前看,創業板投資者人數雖然多於科創板,但兩個市場規模不同、體量不同,上市公司數量不同,不能簡單用投資者絕對數量多少來判斷市場流動性。此外,兩個板塊的制度安排在執行一段時間後,都將進行評估完善。
總之,創業板與科創板,各有所長,各取所需,是A股市場的一體兩翼,兩板塊比肩展翅,才能加快A股市場的騰飛,多多造福於國家,造福於人民,而不是僅僅“割韭菜、為炒股而炒股”,充分發揮股票市場支援實體經濟、發揮投融資作用。
-
6 # 道破天際兩者同屬不同交易所
科創板的公司的都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透過交易程式碼以“6”開頭我們就能夠清楚的辨別,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都是以該數字開頭,為了跟其他個股進行區別,科創板上市的公司前數值為“688”,而創業板的公司的都是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程式碼以“3”開頭,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而當時國家成立兩大交易所的目前是為了服務於不同型別的公司的,上海交易所主要服務於大型藍籌或者傳統行業類的公司,基本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屬於藍籌類個股,而深圳交易所主要服務中小型公司或者是一些新興產業類公司,所以我們發現在深圳交易所設立了中小板和創業板,特別是中小板和創業板都是一些創新型的科技類公司。
當時國家這裡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上海發展歷史較為悠久,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很多企業發展時間較久,大多數屬於一些傳統類大型企業,而深圳發展歷史較短,更多的是在改革開放後開始逐步發展,特別是在珠三角集中的企業大多數的屬於創新型的中小型企業,發展活力和成長性更好,為了方便服務兩大地區的企業,所以國家主導了兩大交易所的服務物件,上交所服務藍籌類企業,深交所服務中小創企業。
所以按照服務物件的問題,當時國家設立科創板應該是考慮在深圳上市,畢竟深圳交易所在服務中小型的特別是科技類行業的公司的更有檢驗,相反國家卻把科創板放在了上交所,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的發展,上海特別是長三角的也出現了一些優質的中小型類企業,特別是科技行業中的企業,比如在晶片,人工智慧等,很多企業都活躍在長三角地區。而深圳在改革放開的推動下,在發展之初有著正常扶持的紅利,大批企業發展的迅速,很多企業也逐步成長成白馬藍籌類公司,兩大地區的發展的規模和發展類似的在逐步的縮小。
第二,更多的中小創和成長性企業都去深圳上市後,上海交易所的更多的還是一些藍籌類傳統類企業,這導致了上交所和深交所存在一些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新興創新型公司成交較快,而且這類企業更多,而相對傳統型行業公司數量越來越少,這導致了兩地上市企業數量存在很大的差別,截止目前上證A股才1600家左右,並且已經包括了已經上市的100多家科創板企業,而深交所上市的企業已經達到2300家左右,如果按照這種發展勢頭,後期深交所的上市企業會遠大於上交所。
很多投資者有差距就有差距唄,也沒什麼問題呀,其實這也會導致一些列問題,我們都知道交易所的主要盈利是靠股票的交易量創造,而目前來看的話,中小企業或者是創新性的科技類企業的交易活躍度要遠大於傳統型的公司,這會嚴重影響上交所的發展。而國家所希望的是兩大交易所的是相互競爭,相互借鑑,共同維護好A股上市企業,所以為了改變這類情況,國家選擇把科創板放在了上海交易所。
第三,由於科創板剛成立的時候較為特殊性,首先科創板上市的是實施從註冊制,註冊制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謂是空白,基本上毫無經驗,是我國首先對於註冊制的探索,如果探索失敗,引起了市場的個股暴漲暴跌的情況,會嚴重損壞投資者的利益,嚴重製約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發展,由於上交所成立時間較早,更多服務於是大型藍籌的類的上市公司,在監管和監督的上肯定更有經驗,所以國家在選擇哪個交易所的時候,感覺上交所更優於深交所。
小結:透過以上三點的因素,兩地的發展情況,交易所發展不平衡,科創板上市的的特殊性,國家考慮把科創板放在了上海交易所,雖然出於各方面的考慮,後期的創業板上市條件的放開後,基本上在企業的選擇和行業的選擇上市,創業板和科創板在某種程度上說並未本質差別,為了降低工作量是否會考慮合併,下面我們基於三點因素再給大家簡單分析下。創業板和科創板是否會合並透過以上因素的分析我們明顯可以感覺該該種機率幾乎為零,主要存在幾大方面:
第一,創業板也實行了註冊制後,並且交易制度也跟科創板的一致性後,兩大交易所的發展會存在相互的制約,這對交易所後期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好處,科創板選擇的上海交易所上市彌補的上海交易所服務中小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空白,畢竟這類股票的不管是在風險,還是後期的融資,財務報表的上的監管都和大型藍籌企業存在很大的差別。
再次創業板也開始實施跟科創板一致的上市制度和交易制度後,也相當於彌補了深交所在註冊制企業上當空白,國家考慮的是兩地的差距和兩地的發展方向逐步的縮小。
第二,目前上市地點已經成型,特別是創業板成立時間已經接近10年了,兩者一旦合併會存在大量的工作和流程,科創板的相對還好,目前就100家左右的企業,而深交所的創業板那上市數量已經在800多家了,合併之後不管是放在上交所還是深交所後,交易資料的轉移,股東賬號的的轉移,交易所跟中登公司的資料資料合併相當複雜,並且各類指數的編寫原理都要改動,所以考慮到這些國家肯定不會讓科創板和創業板合併。
總結:所以兩大交易所有著各自的想對應的服務企業,在後期的註冊制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可以借鑑經驗,更好的服務和監管上市公司,推動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讓資本市場逐步成熟,逐步開發後,縮小跟歐美國家之間的差別,兩者合併的基本上不太可能。
-
7 # 財王爺閩豐
這個問題沒有可能,因為一個在上交所一個在深交所,利益關係決定它們不可能融合,至少在相當長時間內沒有這個可能,雖然它們在功能上無限覆蓋。
-
8 # 財悟加
創業板跟科創板現階段還不會合並,創業板公司常年累積的問題較為複雜,同時註冊制實施也需要一個過程,有待驗證。
-
9 # 曌澍
創業板註冊制只是一個開始,以後會全面推進註冊制,中國股市的各項制度也會越來越完善,資訊不透明,股東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出的財務報告欺騙散戶和公眾的事情層出不窮,導致公眾和散戶包括平民百姓的資產損失非常嚴重,罵聲一片,所以我們股市的發行制弊端不斷顯露,亟待解決。
大家還記得“扇貝跑了”,“豬餓死了”等等,這種讓你啼笑皆非的描述上市公司虧損原因的搞笑事件,難以讓公眾信服的,欺騙廣大投資者及散戶,這種行為是零容忍的,然而,這些公司最終也得到了報應,破產退市了,註冊制的退出也是為了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一種非常有效的模式,先從創業板開始,再科創板,中小板,主機板這樣一個過程,相信我們的國家以後肯定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金融證券市場的主戰場的。
這次疫情我們偉大的祖國用十天時間建立起一座醫院,這是何等的高效,並且在兩個月內把疫情給控制住,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的,我國股市的註冊制改革是一個里程碑註定要成長我國曆史發展的重要一頁的,接下來我國的股市在註冊制的推動下,一些優質的業績好的公司會飛速發展,一些垃圾公司會大量的被淘汰掉,將會走出一波至少長達十年的超級大牛市,也會成就許許多多的超級大富豪,成就一些真正為廣大人民服務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實業公司的,相信民眾的力量,你心裡有民眾,民眾就會大力的推崇你,這是互惠互利的,當然了這也是天道,天道是什麼?神就是道,道法自然,如來,容不得你思意,誰遵循了自然規律,那麼他也必將成長贏家。創業板註冊制和科創板註冊制大機率會合並,但是這些都是後話了,它影響不了中國大牛的步伐,加油!中國股市!
-
10 # 中庸視野
創業板實施註冊制後,不可能和科創板合併,理由如下:
1、新《證券法》的基調是全面註冊制,創業板實施註冊制是執行新《證券法》,未來主機板也要執行註冊制,註冊制不是科創板的專利。另外,國外證券發行通常也是註冊制,他們也分很多證券板塊。
2、創業板和科創板定位不同。科創板針對性強,範圍窄,基本侷限於科技創新型企業;創業板對行業的限制性較弱,大多數行業(除明確限制)都能上創業板。定位功能的區別,就決定了它們不應該合併。
3、創業板和科創板隸屬於不同的交易所,兩家交易所未來定位各有側重,且有競爭的勢態,不可能搓成創業板和科創板合併。
本人建議,一般企業最好定位創業板,不用操心行業限制因素,運作難度相對會小一些。但是,無論創業板,還是科創板,內控健全、業績企穩都是必須的。
-
11 # 毒嘴時評
創業板和科創板合併機率幾乎為零,分析主要存在幾大問題:
1.創業板實行註冊制之後,交易制度與科創板趨於一致性,現在兩大交易所發展就會存在相互的制約的情況,這對交易所後期發展存在是有很大好處的。科創板主要是在上交所上市彌補上交所服務中小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空白,畢竟這類股票從風險以及後期融資來說,財務報表上的監管都與大型藍籌企業存在很大的差別。
2.創業板開始實施跟科創板一致的上市制度和交易制度後,相當於彌補了深交所在註冊制企業上當空白,國家考慮的是兩地的差距和兩地的發展方向逐步的縮小。
3.目前上市地點已經成型,特別是創業板成立時間已近10年,兩者一旦合併會存在大量工作和流程,科創板目前就100家左右的企業,所以相對工作量較小。而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已達800多家,合併之後不管是放在上交所還是深交所後,交易資料的轉移,股東賬號的的轉移,交易所跟中登公司的資料資料合併相當複雜,並且各類指數的編寫原理都要改動,所以考慮到這些國家肯定不會讓科創板和創業板合併。
所以兩大交易所有著各自的想對應的服務企業,在後期的註冊制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可以借鑑經驗,更好的服務和監管上市公司,推動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讓資本市場逐步成熟,逐步開發後,縮小跟歐家之間的差別,兩者合併的基本上不太可能。
回覆列表
應該不會
畢竟一個是上交所的兒子
一個是深交所的菇涼
兩邊家長都不會同意他們談戀愛的
更不要說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