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7
回覆列表
  • 1 # 文字拾荒人

    詩聖”杜甫一生很不得志,到處顛沛流離、長期痼疾纏身,四十四歲以後,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懷與冷灸,到處潛悲辛”的艱苦生活。晚年拋棄官,攜帶家小 到秦州、同谷等地去逃荒,但他在這些地方無法生活下去,便長途跋涉入蜀,先住在浣花溪邊的寺院中,後得到當地作官的親友們的幫助,在浣花溪的西邊蓋了九間草堂安頓下來。在潦倒的歲月裡,杜甫除做詩賦詞外,過著植樹、種藥、種菜、養雞、養鴨的農家生活。

    杜甫的後半生,可謂江河日下,怎一個“慘”字了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四十四歲了,他已經離家十多年。杜甫心灰意冷,離開長安返回家中,還沒進門就聽到了哭泣聲,原來他的小兒子竟然活活餓死了!傷心之餘,杜甫提筆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有兩句膾炙人口: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這一年冬天,“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跑,太子自立為皇帝。杜甫的人生,將由此走上另一條軌跡。他的詩歌創作,也將由此發生本質的變化。“安史之亂”發生後,杜甫親眼所見百姓在亂世漂離和酷吏壓迫之下水深火熱的生活,既同情又無奈,他提筆寫下反映民間疾苦的“三吏”與“三別”,從此開啟了寫實主義的詩歌創作。

    杜甫杜甫帶領家人,一路逃難。第二年,杜甫聽說太子自立,於是北上投奔新皇帝,路上被叛軍俘虜,押送長安。在獄中,杜甫心憂國家,記掛家人,寫下《月夜》一詩: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從叛軍軍營冒險逃脫,到了新皇帝軍營,被封為左拾遺。這一年,杜甫四十五歲,終於圓了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但是杜甫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好起來。不久,他就因為得罪皇帝而貶官。

    兩年後,杜甫攜家帶口,輾轉來到四川投奔老朋友嚴武,充任幕府。在成都,他蓋了一座草堂,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這一時期,杜甫暫時過上了短暫的安穩生活,難得的快樂時光,杜甫寫下《客至》這樣的田園愜意的詩歌: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公元759年,杜甫48歲,生活是在秦州,現在的甘肅天水,這時他的生活更加困難,便開始賣藥營生。他的詩中,出現,採藥,製藥,賣藥的情景更多了,如秦州雜詩20首中,就有“曬藥能無婦,應門亦有兒”之語,可見此時連杜甫的妻子也參加製藥了。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玄宗和肅宗相繼駕崩,朝中打亂,代宗立。嚴武離開成都又回來,杜甫在他手下做了個工部員外郎的職位,因此得了個“杜工部”的名聲。

    三年後,公元765年,嚴武病亡,能夠幫助杜甫的人如高適、房琯也相繼去世,杜甫再次無依無靠。杜甫已經五十三歲的人了,寄人籬下,弱妻幼子,跟著他有時候連一頓像樣的飽飯都吃不上。

    嚴武死後,連個投奔的朋友都沒有了。杜甫從成都,一路輾轉流離,居無定所。杜甫晚年的慘景,在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以看出來:“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讀這首詩,你能感受到一個男人,面對嗷嗷待哺的嬌兒幼子時心裡的那份酸楚無奈。晚年杜甫生活清貧,詩風大變,窮困潦倒卻不忘民間疾苦。所見所聞,以及自身經歷的生活,都是在刻畫著那個艱難的世道,活著有多麼不容易。

    當年五月,杜甫帶領家人,離開成都,打算去投奔在江陵的一個堂弟,孤舟千里,乘船沿長江而下,走走停停。走了兩年多,杜甫都沒有到達目的地。為了一家人不餓肚子,杜甫親自上山採藥,賣錢養家餬口。心情鬱悶的杜甫,卻寫下千古名篇《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可謂杜甫晚年真實的人生寫照。就像天地間的一隻沙鷗一樣,他已經無可依託,連棲息的地方都沒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一生的磨難,全部化為他筆下博大精深的詩句。這一時期,杜甫佳作如雲,如《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如《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病了,餐風宿露,飢寒交迫,心中孤憤,窮困潦倒。在長江沿岸,我們的詩人顫顫巍巍地走著,他採集野菜,搜尋草藥……他已經是一個鬚髮斑白的老翁,貧病交加。詩中就記有“曬藥安垂老”,“採藥吾將老”之句。“種藥扶衰病,吟詩解嘆嗟”,便是杜甫晚年悽慘生活的寫照。

    公元770年,五十九歲的杜甫溘然長逝,一代詩聖,就此走完了他艱難而又偉大的一生。據說,他死前在衡陽江畔的一條破船上,餓了幾天幾夜,當地縣令找到他,送來牛肉和酒食,杜甫狼吞虎嚥,第二天,因腹痛而死……

    【另一種說法是在江舟中死於疾病,即所謂“風寒”,依據是認為其絕筆為《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吳湖南親友》,詩作於大曆五年冬,那個時候杜甫飢寒交加,貧病無依可謂極其悽慘。】

  • 2 # hyg陌上花開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杜甫的晚年,一個字:殘!兩個字:很慘!三個字:相當慘!話說回來,不說晚年,杜甫好像這一生難得快活過。

    他年輕時候也曾有過錦衣怒馬的日子,畢竟是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閒,都是當官的;母親出身望族。

    但是隨著祖父死,母病故,父亡;他又科考落第,干謁沒結果,除了在官場上打了幾回短工之外,多數時間沒工作。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為了躲避戰亂,四處奔波,顛沛流離,似乎都沒好好長時間在哪呆過。“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764年,杜甫53歲,這應該算是他的晚年了。他輾轉至蜀,再次投奔嚴武。當時嚴武為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和杜甫是世交,他對杜甫很好,讓他做了自己的參謀,即檢校工部員外郎,世人稱杜甫為杜工部就是從這來的。

    但杜甫是個不合時宜的人,詩才高而情商差,生活上沒有蘇軾的勤勞和自給自足,精神上也沒有蘇軾的通透和豁達。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還有《唐才子傳》的記載,嚴武對杜甫非常關照,“待遇甚隆”或“待甫甚善”;但杜甫似乎不領情,“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思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存此兒’”!

    不知道感激,還放肆到說人家爹,估計這朋友是沒法做長久。況且你是投靠人家,這樣就有些過了。

    關於嚴武的反應,《舊唐書》裡說“武雖急暴,不以為忤”;《新唐書》裡則是“武銜之”,個人更傾向於“銜之”,在心裡厭惡他了。

    所以他自己說“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不只是世態炎涼,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就這處事方法,哪個願意搭理他呢?

    當然,這不妨礙他成為偉大的詩人,他之所以偉大,不只是因為詩寫得好,而是因為詩裡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繫蒼生,胸裝國事的悲天憫人的情懷。

    可以說杜甫一直過得悽苦,也一直很孤獨。

    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杜甫《歸》

    765年,嚴武去世,以杜甫的性子在成都就難以再住下去了。其實,浣花溪畔,山清水秀,有茅屋,要是能像陶淵明或蘇東坡那樣,富足不可能,但自食其力應該可以。

    可是在766年,杜甫一路跋涉,又去投奔故交,夔州都督柏茂林。在夔州三年,似乎日子還不錯:柏茂林讓他管理一百多公頃的公田,他自己忽然也開了竅,種田養雞,還植了果樹,忙得不亦樂乎。

    這個從他的詩裡就能看出來,《驅豎子摘蒼耳》、《種萵苣》、《催宗文樹雞柵》、《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講的都是這類內容。

    但是他此時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耳聾》);“峽中一臥病,瘧疾終冬春。春夏加肺氣,此病蓋有因”(《寄薛三郎中》)……眼睛不好了,耳朵也聾了,還得過瘧疾,肺也有毛病。

    但在夔州的這三年,是杜甫創作的高峰期,共誕生了四百多首詩!可能和生活相對安穩,他可以靜下心來隨心所欲地寫作有關係。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可杜甫是真能折騰!在夔州呆得好好的,一生中難得能吃飽飯的時光。他卻越來越想回老家。768年,他踏上了歸鄉的路,殊不知是踏向了不歸路。

    兜裡沒多少錢,盤纏都不夠;加上偶有地方作亂,一路走來,動盪波折,走了不少冤枉路。最後,在耒陽時,遇大雨被阻在一條小船上,,好幾天沒吃東西,後來吃了縣令送來的烤牛肉和白酒,暴飲暴食,病故。唐·鄭處海《明皇雜錄》裡是這樣記載的,“杜甫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令嘗饋牛炙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

    一代詩聖,就這樣悲慘地客死他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成為了絕響,他至死也沒能回到故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杜甫的晚年可以說是窮困潦倒,艱難困苦的,尤其是死得有些悲慘。唯其這樣,才更顯示出他的清高不群和家國情懷的難能可貴!

    杜甫,不折不扣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 3 # 道dao

    個人的命運總是和大時代的背景密切相連,詩聖杜甫也不例外。

    年少時杜甫義氣風發,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懷著一腔抱負來到長安,本想在官場有所作為,可是因受奸相的壓制,屢次三番地失利,直到四十多歲才謀到一個小官職,負責看護兵器盔甲。已離家十年的杜甫打算回家探望家人然後回長安上任。一路上看到哀鴻遍野,回到家但見小兒子已經餓死。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下了長安,唐玄宗西逃。長安回不去了,杜甫只好帶上家人南下投靠朋友

    (上圖著名書法家張明手書杜甫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晚年的杜甫對現實徹底絕望,天下之大竟然找不到安身之地,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上貧病交加,詩人客死在湘江的一條船上,時年58歲。

    (上圖著名書法家張明手書杜甫詩句“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這就是一代詩聖杜甫的晚年,與並稱“李杜”的李白相比,杜甫只小李白十一歲,可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卻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命運。

  • 4 # 曹宗國

    杜甫的晚年生活一方面是窮愁潦倒、飄泊孤苦,另一方面卻在詩歌寫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應了他說的“文章憎命達”的規律。

    杜甫於唐大曆初年(公元765)離開成都,寓居於長江三峽中的夔州,三年後出三峽就一直居無定所,飄泊在長江中游岳陽長沙等地,常年孤舟羈旅,直到59歲時(大曆五年公元770)在衡州耒陽困於洪水而病逝。

    寓居夔州時的杜甫已經是一位56歲的老者,這期間他雖然尚能維持生計,但思想卻處於絕望和苦悶之中。“平生快意多所辱。職當憂戚伏衾枕,況乃遲暮加煩促”。他只能借酒澆愁,有時甚至醉飲發狂。

    有一吹,夔州刺史柏茂琳招宴,他喝得酕醄大醉,居然乘興騎馬從白帶城上賓士而下。他把馬鞭垂在手上,不提韁繩,放馬飛跑,從高聳入雲白帝城跑下瞿唐峽,“低身直下八千尺”,路旁的危樓城堞像電閃一樣急轉,馬跑得渾身是汗。杜甫得意地大叫:“向來皓首驚萬人,自倚紅顏能騎射。”

    不幸的是,突然馬失前蹄,一下把他摔下鞍來,跌成重傷,只好由家人扶持回家。來看望的友人責怪他太冒險了,杜甫競然說:“君不見,嵇康養生遭殺戮?”可見他的內心是何等悲涼和絕望!

    唐大曆三年(769)正月,杜甫離開白帝城出三峽,船行到西陵峽口下牢溪停泊夜宿,峽州長吏在津亭設宴款待。這時他己是滿頭白髮,不勝酒力了。

    此後,杜甫就一直居無定所,貧病交加,唯有在漂泊的孤舟中度過。遲暮之年,他常常站在船頭一杯在手:“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

    最後,詩人在耒陽為洪水所阻,當地縣令在渺茫的大水中找到了他,送了些酒肉。但杜甫己經沉痾重病,他“且盡生前一杯酒”,“ 一夕而卒”,結束了詩酒人生。

    杜甫的晚年飄泊在社會邊緣和底層,但他一直堅持苦詠,用詩作寄意山光水色,感嘆人生孤苦。他寫下了大量優秀詩篇,而且詩藝大進。

    當時寫詩是沒有發表的載體的,杜甫處於孤苦之中,既無人傳抄,也無力付梓,但他仍然堅持寫作,留下了詩稿。

    在後人編印留傳下來的杜詩裡,有將近400首詩是在他晚年寫作的,佔其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詩作不再感嘆社會時事,多是寄意山水和人生孤苦,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沒有任何詩外的牽強附會,但在詩藝上卻達到了唐詩的頂峰。

    杜甫大多數詩作都是經過了刻意錘鍊打磨,不僅在意境表達上多有獨創,而且在韻律、詩體句式上也有格外的講究和創新。其中《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登高》、《閣夜》、《白帝》等等,都被歷代詩家公認為經典。特別是他寫的律詩,體現了詩歌最高工藝所具有的精湛和雅緻的品質,純正自然、謹嚴規範、細密厚重。

    這些表明杜甫不愧為唐代詩人裡最具“工匠精神”者,堪稱詩聖。

  • 5 # 木山文

    一,世人共魯莽,吾道屬艱難

    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接到弟弟杜觀來信,勸他出峽。杜甫於768年元月中旬起程,二月到荊州。他的從弟杜信在節度使署任行軍司馬,舊交鄭審為江陵少尹。本想得到他們的幫助,但幫助很有限。他在"秋日荊南述懷"中寫道:"苦搖求食尾,常曝報恩腮"。生活不能維持,晚秋時遷到江陵以南的公安縣。後公安發生變亂,他乘船到了嶽州(岳陽),後乘船經潭州到衡州(衡陽),本想投靠衡州刺史韋之晉,不料韋之晉改任潭州刺史,並且死了。

    他在衡州,也曾計劃南下郴州,投靠在郴州任錄事參軍的舅父崔偉,他溯郴水入耒陽縣境,遇江水大漲,停泊在方田驛,五天得不到食物。耒陽縣令聶某得到這個訊息,立即寫信問候他,給他送來豐富的酒肉,他接受了這寶貴的贈品,曾經寫過一首詩,感謝聶縣令。但是水勢不退,他無法前進,不能當面把詩交給聶縣令。,只好調轉船頭,又回衡州北上。等到水落了,聶縣令派人找杜甫,卻再也找不到他的蹤跡。他認為杜甫必定是在漲水時淹死了,為了紀念這個詩人,還在耒陽縣北不遠的地方給他立了一座空墳。由於這座空墳產生一個傳說,杜甫餓了很多天,一旦得到聶縣令送來的酒,牛肉,在痛飲飽吃之後一晚便死去了。

    事實上,杜甫不能南下,只好改變計劃,想北上漢陽。預備著沿漢水回長安去。但此時的他,所有指望全部落空,投靠無門,失去了一切外援,以至走投無路,而貧窮和疾病,使他沒有走出湘江的能力。

    二,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又到了潭州,船成了他的家。

    大曆四年冬天,寒流侵襲潭州(長沙),家家灶冷,戶戶衣單。左右鄰船,都是捕魚為業的人。一天,一位老漁夫過杜甫船上閒談,說:"杜老,請你不要見怪,你的生活也實在太難,我有個主意,不知你肯聽不肯聽。上月我患了風溼病,骨節痠痛,四肢發麻,你給我一包蜀地的蒼耳,我熬水喝了幾次,很見好轉。還有你從北方帶來的決明子,也治好過船上孩子們的眼病。杜老你有這樣的靈藥,為什麼不跟我們一起到魚市上擺個藥攤賣藥呢?既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買點米回來。"漁夫說完了,耽心杜甫見怪,於是補充了一句:"不知杜老覺得怎樣?"

    杜甫聽罷,把漁夫的那句話重複了一遍,"既可以醫治病人,又可以買點米回來。"表示他接受了漁夫的建議。

    大雪過後,颳了兩天刺骨的冷風,把陰雲吹散,氣候漸漸轉暖。楊氏夫人從箱籠裡找出一包一包的草藥,這些多年的草藥,有的是從前自己培種的,有的是從山野裡採擷的。其中還有少許是在同谷縣深山裡挖掘的黃獨。幾十年的積累,經過自己的服用和分贈朋友與路人,剩下的也還不少。楊氏夫人把藥分門別類,裝在一個布袋裡。

    在一個比較暖和的早晨,杜甫跟著左右鄰近的漁夫,到了離這裡不遠的魚市。大家把魚市上最優越的地位讓給杜甫。附近長期患風溼病的,打擺子的,鬧眼病的……都爭先恐後到藥攤前來買藥。價廉物美,不到一上午,杜甫的藥賣出不少。

    此後,每逢市集,只要天氣不太壞,杜甫就跟著漁夫們到魚市上賣藥。買賣進行得順利,楊氏夫人也展開了愁眉,不止有錢買米,而且還間或能給杜甫置辦一些酒肉。宗武的面色好像也不那麼蒼白了。

    後來老漁夫想出了個較長久的辦法,他取得楊氏夫人的同意,帶著宗武到遠方藥市上置辦一點新的藥材,放在杜甫的藥袋裡,把杜甫經常服用的有效的舊藥取出,交給楊夫人,好好儲存。一遇到杜甫顯出有些疲倦的樣子,他就說"杜老,你在船上休息吧,叫宗武跟我們去擺藥攤。這孩子也是懂得藥性的。"

    老漁夫對杜甫的關懷,使杜甫深受感動,他又聽從

    了老漁夫的話,此後就常常讓宗武替他去賣藥。

    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

    這時,開元,天寶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李龜年也流落到了潭州。每逢良辰美景,便給江南的人士唱幾首只有他才能唱得出來的歌曲,使聽者感動得流下淚來,他也常在湖南採訪使的宴席上歌誦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一類的詩篇,因而傳遍江南。杜甫在770年的落花時節,也遇到了這位絕代歌人。他回想起十四,五歲時,在李範與崔滌的邸宅中和他見面的情景,寫出了: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說過去在岐王李範的嗣王李珍的王府和秘書監崔滌的故居里,經常聽到樂工李龜年的歌唱,這時又遇到他。

    我們知道,"尋常見","幾度聞"的時候,還在當年全盛之日。安史亂後,這些都已隨著時代的推移而幻滅了。"正是江南好風景",暗用著"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世說新語,言語篇)的故事。他在遲暮之年"喪亂飽經過"(寓目),已經預感到唐帝國前途的暗淡了。

    "落花時節又逢君",一個"又"字,寄寓著家國大變的深慨。"落花時節",不只是點明暮春的時令,它還有兩方面的含意:一面在身分恰合地說明了李龜年落花一般的身世,一面也對當時的社會有流水落花的傷感。詩人對祖國人民的關懷,對統治者的憎恨,對自己的抱負的走向空虛而產生的落魄的心情,都深深地寄託在這幾個字裡了。

    這位"艱難苦恨"的"右臂偏枯半耳聾"的風燭殘年的老人,"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卻以如椽之筆,以爐火純青的寫作技巧,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精美詩篇。他曾說:"文章憎命達"。"文"與"命"如此相剋,真是人世間的一大悲劇。

    這年冬天,他在小舟中,走完了他全部的人生。

    他在"詠懷古蹟五首"之二中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句。我們也只能用這句來表達我們的心情了。詩的最後兩句:"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許多帝王們死了,宮殿毀了,很快被人們忘記。而詩人,由於寫出了精美的詩篇,反而一直被後人記在心中。它們的作品,它們的遺蹟永遠存留人間。

  • 6 # 素雅凝輝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

    一一杜甫(712一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鞏縣的瑤灣。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由於出身關係,他享有不納稅,不服役的特權。

    一一杜甫經歷了唐朝由繁盛轉向分裂衰微的年代,這中間他經過了砂艱苦的過程和矛盾。尤其是在晚年,完全是在顛沛流離、窮困生活中度過,但他無論怎樣艱苦,始終不忘國家安危,不忘人民的痛苦,仍然堅持經久地進行創作。

    一一三十五歲以前,他度過了求學和漫遊的生活,結交朋友,遊覽祖國壯麗河山、名勝古蹟。思想樂觀,寫的詩豪邊奔放。

    一一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他度過了長安十年窘困的生活,向達官貴人投書贈詩,當上了一個管理兵器的小官,詩風由豪邁奔放轉入“沉鬱頓挫”。象《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多是憂國憂民,揭露社會黑暗的現實主義傑作。

    一一四十五到四十八歲,這期間爆發了“安史之亂”,杜甫同老百姓在陝北逃難,戰亂中的逃難生活和被貶的經歷,使他深入地瞭解了社會戰亂中的黑暗現實和人民悲慘處境,那時寫的《三吏》、《三別》、《羌村》、《北征》等都揭露和抨擊社會的黑暗。

    一一杜甫的晚年生活是從四十八歲到五十九歲時期,他棄官由華州流浪到成都,在友人的幫助蓋了一座草堂,僅三年,為避成都尹徐知道叛亂,又流渡到梓州。這期間曾被舉薦校工部員外郎,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杜工部”,為官僅僅六個月,離開草堂。杜甫也曾起過再回長安的念頭,蜀中道路阻隔,至使他流亡到東川梓州。江邊的草堂和草堂中的妻子,都音訊斷絕,生死不明。此時,另人憂慮的吐蕃,時而入侵,時而言和,時局動盪。最後吐蕃攻佔了長安。“亂離知又甚,訊息苦難真”。長安在八年內兩度陷落,遭受焚燬,另人心痛。

    一一杜甫在七六二年秋入梓州,晚秋時一度到成都,把妻子接到梓州。七六三年、七六四年也來回奔走,“三年奔走空皮骨”,衣食無著,生計完全依靠當地的一些“邊頭公卿”施捨。

    一一七六四年初春杜甫攜妻又回到成都草堂,一片荒涼景象。本想在草堂過他農耕生活,但卻讓杜甫擔任節度使署中的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幕府的生活很嚴格,文官武官生活都很困難,杜甫這時已五十三歲,滿頭白髮,在幕僚裡周旋。也只做了六個月。

    一一後乘船到夔州過了兩年貧病交、的生活,有時擺攤賣藥,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補綻,免強維持生活。後來他乘船計劃南下,去找他的舅父崔偉,被洪水阻住,準備返回,因貧窮和疾病卻使他沒有走出湘江的能力,在七七O年的冬天,在舟中死去,享年五十九歲。一個偉大的詩人逝去。這是一個悲劇。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詩。他的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的典範。

    一一他被譽為“詩聖”,最有成就的詩人。

  • 7 # 元谷元

    杜甫晚年個人境遇非常窘迫,貧病交加,流年不利,命運堪憂,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能“以舟為家”,曾寫下“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詩句,詩意是親朋好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舟飄流,其境遇如此悽苦,令人唏噓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見鍾情是愛情的開始,你們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