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易人易學
-
2 # 城市中的二狗子
不敢指導,寫的比我的強多了,不錯
-
3 # 詩書研究
應當是“米芾”,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是米芾的用筆方法,簡單的就是指起筆收筆都要講究,不能隨意。起筆不能直入,收筆不能不回。
-
4 # 苦瓜姜哥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是宋米芾在《論書.答翟伯壽》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在寫字運筆時,要求筆鋒在點畫盡處或虛或實地作收縮、回鋒。它與“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逆入、“中鋒行筆”一起,構成書法技法中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動作規範和準則。 米芾的這八字真言強調的是對收筆的裹束,要求行筆“回收”,正如逆入強調起筆要藏鋒一樣。在實際書寫中,逆入回收的動作我們往往。
-
5 # 一斗樓
這是指橫豎二畫的收筆法。收與縮使令點畫尖鋒不輕出畫外,內含而滿力感。收縮之法有反向囬收,或頓挫囬鋒。當然,隸意右上揚亦是合理出鋒的,但亦可暗回。即是停頓滯澀回法。垂法一般見於垂露,即內囬收。而懸針須以停滯法。總之米書重蘊藉,可事實上卻是八面出鋒。苕溪詩帖書比虹縣詩帖厚重,基本做到了內含不吐之停頓滯澀,為米帖之冠,趨向自然之大巧不工。書之點畫尚有掠啄磔趯等出鋒之畫,除磔可用蹲頓筆法,啄趯均是出小鋒,掠則是不收的,至多隻能以滯澀處之。
-
6 # 隨詩到遠方
其實很簡單,所有書法都必須要做的小動作,筆在行使過程中要鋪開,所以行到停的時候,要使筆鋒聚攏,就要做這些小動作,包括欲下先上,欲上先下,目的都是讓筆鋒回位,這也是所謂的“到位”!
-
7 # 趁風高飛
感覺跟打拳一樣道理,自己可以試試,準備出拳時先往後收的蓄力,再一拳打出才有力,手臂還不能拉的很直很長,要保持手臂收回來的彈力。如果手臂拉的太直太長明顯會感覺手臂收回來時的速度慢了力量也弱了,一不小心還容易脫臼。用筆也差不多這個道理,能體會到那就是手感了,有時語言還真表達不太好,個人淺談。
-
8 # 使用者明明的爺爺
謝邀我談米芾運筆觀點,“無往不收,無垂不收”。我的體會是,這兩個起結運筆動作實際上是調鋒運作運動,防止筆畫僵硬呆板動作,就是我們常識講的“起結劃圓”動作,目的是為了筆畫圓潤寶滿具有立體感的使筆運中鋒,必須如此的動作的規範行為。應該是他的經驗之談,也是智慧的心得。
-
9 # 雲鶴散人22
中國文化根源於《易》。是一種“迴圈往復”思想。書法是其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表徵,即使筆鋒外露,但氣勢仍是收縮狀態。
-
10 # 非雲非鶴801
這是一種書法技法指導,但更多的意義是一種美學和哲學理論,也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哲學原理。
泛論起來,這在哪一個領域都是有意義的,包括政治學,軍事學,物理學等等。比如武術或者簡單說打架吧,當你拳頭衝出去的時候,最好先收回到腰際,再迅速衝出去,這樣可加大沖程,相當於跳躍運動的助跑,這樣才有最佳效果。同樣的道理,當你衝拳或者踢腿(腳)後,一定要有一個潛意識中的收,如果你傻里傻氣的只是一味猛向前,一旦控制不住或者被對方閃開,你就可能失去重心,跌倒過去,給對方創造制服你的條件。武林高手都知道這個秘密,所以常常會想方設法激怒對手,使之亂章法。
上升到另一個理論,這又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能抑制煙火野氣,更有平和回味。
這個在大自然中也是普遍的,你去看看樹木藤條,就會發現,凡是有分叉拐彎,都不會是針尖麥芒樣,都呈現圓滑厚重樣。
而我們所常見的針尖麥芒,則是最容易折斷的,所以美學上離不開中庸之道。
所以說,欲擒故縱,欲左必右,無往不收等等,就是一種普遍被借鑑的理論。
但是,習藝者一定要知道,任何理論,你可千萬別教條化,一定要多練多觀摩多用心悟,怎樣露與收,有時候是非常微妙的,領悟錯了,就可能弄巧成拙。
-
11 # 書法張
米芾的“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很多書友都只是把它理解成筆法問題,其實這八個字解決的不僅是筆法,還解決了字法和章法問題。
因為這八字本質上說的是學會處理矛盾和統一的關係。我從筆法、字法、章法三方面來闡釋,米芾這八個字包含的矛盾統一關係。
一、筆法:
在用筆上要講究有往有收,即要垂得下去又要縮得回來,除此之外,還要把握好提按關係,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以及用筆的使轉,順逆、翻筆與正筆等。
二、字法:
字法中的矛盾統一關係有,字內部線條的長短變化,左右或上下收放關係的處理,左右及上下部件的正欹的配合,上下或者左右的部首收與放的處理等。
三、章法:
章法上的矛盾統一關係包括,行與行之間中軸線的曲直變化,線條粗細的搭配,墨色乾枯的結合,以及外輪廓線的放與收等。
-
12 # 虎皮辣焦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米芾只是強調個筆畫藏露就未免太淺薄了。
兩句話兩個層面意思
無往不收,說的不是回鋒收筆,而是筆畫的連帶呼應,沒有和下一筆的連帶(往)就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用筆。從米芾的實踐來看有太多的筆畫沒有回鋒收筆,而是直接映帶出下一筆。
無垂不縮,說的也不是豎畫要回鋒收筆,而是以豎筆舉例說回鋒重要性,目的不是藏鋒,而是透過藏鋒動作讓筆鋒彈回收攏狀態,這個縮可以理解成筆鋒收縮聚攏。
這兩個方面才是用筆真相吧,提按頓挫又是表面技法了。
-
13 # 張勁逸
無往不收——主要針對橫畫,應用較多。
無垂不縮——主要正對豎畫來說。但兩者其實就一個意思。說的一回事。
是指筆畫執行到尾部時,筆鋒要收縮一下,大白話通俗說就是筆尖要朝筆畫來的方向,逆倒回一下做收尾;
注意,這個倒回,並不是筆全部倒回去,大多是象徵性的來那麼一下,意思一下,回到為止。
同理,在撇,捺,點等畫的處理也要這樣寫。
我們看一些影片,有些書法家寫完了一個字的一筆,接筆的瞬間,手腕會習慣性的在空中輕微劃一下,這也是無往收,在運筆過程中習慣性的動作, 或者有人叫它"空回一下"。
還有在行書裡,這個無往不收的回鋒,大多是牽絲連線的連結下一個字的起筆,
比如,下面寫一個《聖教序》裡的"天"字來舉例:
上橫是末尾平收一下,下橫是末尾翹起斜收以便接下一筆"撇"畫,你再看撇畫起筆是不是有一個細微的接筆回鋒尖痕筆跡,就是上一筆"無往不收"筆法效果的對接。相互間是有邏輯關係的。
然後最後一筆"捺"劃收筆,也有個收筆處的回鋒壓筆的交代。
這樣,再回頭整體看一下,這個字就看著圓潤勁挺含蓄,有了書法所要求得特性。
因為只有這樣,筆畫才能寫出圓潤,含蓄的韻味。也能避免了鼠頭蛇尾,漂浮不定筆力淺薄的病漏之筆 ,
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把王羲之書法和我們常說的江湖體,做一個對比,很明顯分辨出書聖法帖都是遵循"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基本規則。而江湖體別的就不說了,大都有在收筆處沒有回鋒,毛毛潦草,甚至沒有任何交待,在尾部直接掰斷一個木棍似的,露出斷崖般的筆痕。
我們知道老子《道德經》有一句話說"大道簡易",其實就是學過的哲學課,經常使用"抓主要矛盾"這個詞。
同樣,在書法裡也是有"主要矛盾"的,筆法千變萬化,名詞解釋紛亂複雜,搞得玄而又玄,弄得高深莫測來嚇唬人,實際,主要兩個要訣抓住了,練出功夫底氣來了,就掌握了筆法的核心和關鍵,那兩個筆法?一是中鋒用筆,二是無往不收 無垂不縮 。可謂書法裡的兩大利器和法門!
-
14 # 香智
我自已覺得,行草書寫,也是氣功的一種體現,當你疾筆綜橫一篇作品時,那就是,感覺和自然,當然靠功力和遵規守矩,不失章法,按平時臨帖規矩盡情發揮,務求上乘,寫出滿意作品就行。加減筆不可隨便,按帖要求,該加該減不可亂作。趙本三寫的酒店把酒寫成灑店,此筆怎能減呢?一切都要按規矩來。
-
15 # 雲舒森林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是宋米芾在《論書.答翟伯壽》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在寫字運筆時,要求筆鋒在點畫盡處或虛或實地作收縮、回鋒。它與“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逆入、“中鋒行筆”一起,構成書法技法中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動作規範和準則。
米芾的這八字真言強調的是對收筆的裹束,要求行筆“回收”,正如逆入強調起筆要藏鋒一樣。在實際書寫中,逆入回收的動作我們往往是做得過分認真仔細而不是做不到位。將指導原則當作教條去執行,錯誤也就難免。為起筆而起筆,為收筆而收筆,每個筆畫都藏頭護尾而忽視筆畫與筆畫之間應有的筆勢連貫,前後筆畫之間書寫缺乏聯絡,寫字成了堆砌一筆筆看起來十分完美的筆畫,以上都是我們在實際書寫中經常犯的錯誤。完美的區域性會使整體失去平衡,失去完整性,也就失去了意義。
只有將“逆入”、“回收”和“勢”聯絡起來,才可能有一個正確把握。書法重“勢”,強調的是筆畫與筆畫、字與字之間的照應、勾連、貫通。它使字處於運動狀態,是書法作品煥發生命光彩的關鍵所在。所以古人論書以勢為先。得勢也就得到書法的氣■神采,得到書法的自然的機變之美。起筆“逆入”是承上一筆的收勢,收筆“回收”是取下一筆的起勢,這樣就可以筆斷而意連,即使是相對靜態的楷、隸、篆體也會產生流動之美,逆入回收不只是筆畫形態變化、節奏變化的需要,更是“勢”的需要和必然的結果。筆畫的逆入回收是為了不讓“勢”一瀉千里,一覽無餘而採取的一種遏制的手段,這也是中國文藝美學強調含蓄雋永,不激不勵的具體體現。
所以理解“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不能止於單個筆畫的運筆動作,而應當從“勢”的角度切入,將它置於字的整體甚至是作品的整體加以考慮,才能有正確的認識。
-
16 # 仙人球花442
這是米芾對書法技法的一個領悟。
無垂不縮,指垂露回鋒收筆,大實話,出鋒的叫懸針。
無往不收,也是大實話,懸針不收的話,有鋒芒畢露的感覺,使人不喜,故在空中收筆,也是一個重要技法。
這八字是一句話,不可分開理解。知道虛實關係的話,這八字十分有益技巧的提高。
-
17 # 泉城文東
其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實質就是筆筆要做回筆的動作(有實回和意回),這樣將筆劃寫得會靈動有彈性即同健康人一樣,達到此效果是非常非常難的事情
-
18 # 黃強l素風山水畫
這是中國書法運筆規律與法則,表達一筆劃之中包含起、行、收三個動作。寫出來的筆劃如“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寫出的字有力不浮、沉著蒼勁。“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也是國畫用筆之必須,可謂“書畫同源”!
回覆列表
無往不收者,控筆於疑似未盡處。無垂不縮也然,不可發興垂太過。
此理如同做人,凡事適可而止,不能太過。分寸把握在似乎未足最好。如飲酒而論,未醉先停杯最好。常見武林高手將致人於死地之時,突然停手,留一線生機給對手。方顯出武德之高來。若是一劍穿心,固然痛快淋漓,卻也少些意境。
想到一個典故“深山有古寺”----某官人請諸畫家作畫“深山有古寺”,有賞。
第一個畫的是:一座巍峨雅靜寺廟,坐落於山巒之間。大雄寶殿是字閃著金光,甚是美觀。眾人齊聲喝彩“畫得好啊 !”
第二個畫的是:山峰巍峨,林葉茂盛,山坡上松樹後掩映之間,露出半截寺廟殿角和匾額。眾人一看,伸出大拇指:“好啊,妙啊,若隱若現,山寺顯然啊!”第三個畫家呈上畫作:一副峻嶺松梅圖,山形生動,層林帶風,沒有寺廟。“啊?這算什麼深山有古寺啊?都看不到寺廟嘛。”“咦,山路上有人,快看,是一個小和尚,在挑水呢。”
對,就是一個小和尚挑水,有和尚肯定有寺廟啊。太高明瞭!意境高明!高明啊!這就是含蓄吧。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有異曲同工之妙吧!(本文圖片源於網路,敬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