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高閣聽雨
魏碑種類眾多,主要分為四類:一為造像題記;二為墓誌;三為碑碣;四為摩崖刻石。
本人學淺,所見不多,只有題記《龍門二十品》;墓誌《元懷墓誌》《崔教邕墓誌》《刁遵墓誌》《張玄墓誌》等;碑刻《爨寶子碑》《鄭文公碑》和摩崖《石門銘》《瘞鶴銘》等。
魏碑各帖筆法各有不同,但整體來說,用筆靈活多變以方筆居多,也是方中有圓,方圓結合。
書寫時還是要結合不同字帖再具體分析。
-
3 # 中國書法大課堂
提得非常好!這是最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楷書的筆法其實都是用同一種古人驗證確定的書寫方法(傳統古法)書寫的。也就是說:唐楷、魏碑都出自同一種筆法,外貌看形體特徵各異,實際方法相同,只不過是不同的人在書寫時“合法(同一種方法:傳統古法)”的變通而產生了不同的面貌。對我的這一觀點需要讀、臨幾十種或上百種楷書範本之後,才能體會到這個結論的正確性。那麼,我們學鍾、顏、柳、歐、趙等等和魏碑多種,都是在掌握了共性筆法後去揣摩他們的“個性”風格,從中汲取他們的個性營養,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你的個性也自然形成了,這就是成功之路。如果只學一家,不去學習多家“個性”,那麼,這樣的書家一定是個“書匠”。其他書體亦然。王羲之、張旭、懷素、孫過庭哪個不學漢代張芝?可為什麼面貌又都不一樣呢?因為他們不是同一個人,每個人的性格、修養、書寫習慣、個人偏好等等等等都不一樣,所以才形成了各自的風貌,成為一代大家。可見掌握共性的筆法(傳統古法)和學會“合法變通”是缺一不可的。
有人要問:和哪一家(選什麼帖)能掌握“共性筆法呢?準確的告訴你,哪一家都可以。既然叫共性,就是歷代哪一家都用的方法,所以只要你吃透了一本帖,你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時候再去臨或讀其他各帖就不會有障礙和困惑,只要去體會汲取他的個性那部分內容就可以了。在學習更多不同碑帖的時候,要“守法”學“個性”;汲取了多家“個性”後,要變通(觸類旁通),變通時要“守法”。這是老朽的學書體會,供大家參考。
-
4 # 如石書藝
魏碑的筆法共性原則是鋪毫、提按,這比其它楷書的入紙深度及提按幅度都要大,抓住了這個特點,掌握魏體楷法用筆就容易了。
魏體當然也有通常所說的裹鋒用筆,但其實這是自然的筆法轉換,鋪毫與裹鋒並不矛盾,只要透過提按就能轉換自如,關鍵是要善於用筆。
鋪毫用筆很容易側鋒、甚至偏鋒,要有閒熟的調鋒技巧保駕護航,否則筆鋒起不來。建議學一點趙之謙的臨魏體技巧。
趙之謙的魏體非常有特點,往往在收筆處調鋒,如一撇送到逆轉鋒調至正鋒,一方面彰顯撇的力度和動勢,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下一筆的正鋒問題,其它點畫如橫、豎或捺,收筆動作更加迅捷,提按明顯,短促有力,圭角分明,這與一般楷書收筆類似,但筆路更清晰;而有的收筆乾脆提起出鋒,出鋒的同時突然收住,這是趙之謙魏體用筆的獨到之處。
-
5 # 秦州飛雲
初學魏碑,應該行《張猛龍碑》入手,掌握魏碑的基本筆法。《張猛龍碑》、《李璧墓誌》、《元楨墓誌》等等,都有共性,魏碑筆法注重方筆,方圓並用,《石門銘》圓筆的代表,《始平公》方筆的代表作品!
-
6 # 神韻軒書法
關於魏碑有沒有共性的筆法這一問題,下面分析四種魏碑的特徵來說明,最後總結。
一、《張猛龍碑》
古人評價《張猛龍碑》:"正法虯己開歐虞之門戶。″是魏碑佳作,其碑文書法用筆以方為主,間以圓筆,線條勁健清剛。轉筆方折峻利。
近人揚守敬稱:“整練方折,而碑陰則流宕奇特,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二、《魏靈藏造像》
此碑為北魏刻石,題記楷書十行,行二十三字。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龍門精品之一。
此碑筆畫挺勁有力,方筆露鋒是一大特點。折筆方稜。
三、《張黑女》
此志書法方圓並用,結構開張。清何紹基評:"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神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
四、《爨龍顏碑》
以方筆為主,方圓兼用,方整質樸,轉折遒勁,仍有隸意,有拙趣。是南楷書中的上品。
康有為評:"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佈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透過以上四種魏碑的對比分析,得出魏碑有共性的筆法就是:用筆方稜、方筆居多,也有圓筆,轉折方峻。刀筆相加。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7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魏碑有共性的筆法。魏碑是指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版,尤其是指當北魏的文字刻石。北魏遷都洛陽的幾十年間,出現了大量水平較高的刻石碑版,後人把以北魏為代表的刻石碑版統稱為北碑或魏碑。
清代以來,由於受到康有為等人的極力弘揚,魏碑備受推崇,形成碑學。魏碑對篆書、隸書的筆法進行了繼承和發揚,筆畫當中不光有方,也有圓,更有方圓結合。魏碑種類繁多,數以千計,其中公認的精品中《張猛龍碑》以方筆為主,《鄭文公碑》以圓筆為主,還有方圓筆交替使用的《刁遵墓誌》,此三碑最有代表性。魏碑主要有四種基本的筆法:
1、一是方筆。方筆是指筆畫見稜見角的用筆,以《張猛龍碑》最明顯。
2、二是圓筆。圓筆是指筆畫頭尾出現圓形筆跡,這種筆法以《鄭文公碑》為典型。
3、三是方圓結合型。即筆畫方圓筆交替使用。這類碑刻以《刁遵墓誌》為代表。
4、第四種尖筆。指一部分碑刻,尤其是在墓誌書法中,常見以尖筆做起收筆。
魏碑的“碑味”實際上就是指其鮮明的藝術特色。魏碑是漢代隸書向楷書轉變時期的書體,其藝術特色是意態奇逸,結構天成,既有漢隸之餘韻,又開唐楷之先河,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清代崇碑大師康有為對魏碑的碑味總結最為到位:一曰魄力雄強; 二曰氣象渾穆; 三曰筆法跳越; 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 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魏碑方筆墨跡與刀工。紙上的墨跡,與《龍門二十品》(石刻)、與高昌磚志(寫在磚上的墨跡),有一個共同的用筆特點:許多字筆畫的起筆和收筆多呈方稜和銳角,轉折處用斜方角頓折。這是純粹的魏碑方筆。說明寫出見稜見角的字是毛筆本身的功能,是書家透過一定的技法比較自如地寫出猶如刀刻的書法效果。刀工源於原作。書法有優劣,刻工水準參差不齊,這是不言而喻,不辨自明的道理。刻碑以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為什麼魏碑體這種書風,只在那個歷史階段流傳?華人德雲:“隨北魏消亡而消失……前後流行了四十年,隨即沉寂湮沒了一千年”。方筆筆法至今失傳。 漢末字型演變,隸書、隸楷、楷書流傳有序,隸楷相參。進入到北魏,魏碑楷書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形成獨特的風格。康有為稱讚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異,精神飛動,興趣酣足,古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滿。”魏碑無論方與圓,都是以中鋒用筆為上,重筆勢,節奏明快,寶墨濃光,盡顯民族特色。
-
8 # 漢風堂李銘強
首先有兩大共性,第一,魏碑用筆以方居多,方筆雄強。第二魏碑以圓筆相容,圓筆渾厚溫潤,二者方圓結合字就雄渾峻力、結字上拙樸肅穆。
其次,在筆法上鋪毫切翻用筆普遍存在,中側鋒並用,絞裹鋒頻用。
在結字上跌宕起伏,大小字混用明顯,字形上方、扁、圓、側、甚至各種不規則三角、梯形字處理上大膽放縱。
在字法內對相同點畫進行變態處理,點畫處理上幾乎沒有平行線。大都有右上傾斜之勢。在部首間的處理中運用疏密、俯仰向背、穿插避讓、錯落開合等等方法,製造矛盾再解決矛盾,倚側相生相發互為依存。
以上為魏碑兩大共性中普遍存在的具體個性。個人愚見,為拋磚引玉,望眾位方家指正![祈禱][祈禱][祈禱]
-
9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魏碑千人千面,現在又開始找共性。
寫魏碑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千人千面,現在又開始找共性。雖然話不好聽,但是有些人喜歡寫魏碑就是因為沒有標準。
如果把魏碑寫得非常的“規整”,很多人可能不那麼開心。
筆法到底是什麼,有人覺得只是筆畫,但是恰恰要給筆法增加定義的也是這一群人。
上圖是弘一大師年輕時候寫的魏碑,也就是李叔同先生寫得魏碑。
李叔同先生這樣就是寫魏碑的。
可是之後弘一大師,最後的字是這樣的。
一人有感我個人覺得學習魏碑,還是不要想太多,不要想著歸類。
書法總有人想要歸類,分分山頭,沒有這個必要。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回覆列表
說到魏碑的筆法,基本就是絞轉運筆的方式了,簡單說就是橫劃豎下筆,豎劃橫下筆。
魏碑的特點眾所周知,甚至可以說它就是專為練習筆力的。所以,這也算是魏碑筆法的一個典型要素:剛勁有力。
魏碑風格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圓筆,另一類是方筆。圓筆筆法稱之為“推”,也叫“裹鋒”,這是它的要點;方筆筆法稱之為“鋪”,就筆法上來說,就必須注意以上所說的絞轉運筆。
此外,孫過庭的《書譜》裡說,“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雖然說的是草說,但個人以為,它也可以適用於魏碑,魏碑的這種氣派,與草書是一致的,它古拙,同時也很大氣磅礴,所以從筆法上說,過於小家子氣,也是容易喪失魏碑的特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