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中兄
-
2 # 老龔166916589
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在春秋列國以來的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絕大多數按照孔學儒家思想,直至清代。只有著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廢儒尊法(史載焚書坑儒),推行法家思想(老子,道學),但是秦滅後,西漢仍然恢復儒學,直至辛亥革命推行民主立憲制。
。當今如何對待儒家思想,應該是吸取精華,易除糟粕,有先擇地傳承,儒家思想是古文化的治國治民的學識,在新時代已不適宜全盤托出,只能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的補充和借鑑。
-
3 # 書叔叔
儒和道
儒用以對外,道用以修身
儒是外向型的,道更重內向
儒字從說文解字來理解源頭是輮以為輪的輮字,突出一個鍥而不捨,向外的追求,人生的理想,最重要就是不要放棄,孔子的禮樂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給一般人準備的,但是儒家平民性是所有的哲學中最具普遍性的。不論在任何時代,頂風冒雨走在前列的人,往往都有儒家的精神核心,為眾人抱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不斷去改變這個世界的理想力量。
道是儒的補充版本
人需要更深刻的認識自我與自然,與社會的關係,道把自我放的很低,但同時又很高,我覺得您只要理解了道德經中的兩句話,生活中不斷印證,就能得到大收穫。
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第二句: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
人也是一樣,多數的人民都是處於社會下層,但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也正是這些芸芸眾生,他們就像水一樣,同時他們難以抗爭,這本身就是社會規律之一,人多數都很平凡,做最重要工作的人,社會地位往往不高,但是身為規律的一環,萬不可妄自菲薄。
天行有常,人生難測。
所以我們用儒家不斷靠近理想,用道德思想開解內心,不至於被思想的疲倦擊倒。
-
4 # 純藍瀚海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集體智慧,不是哪一個人獨創的,所以不存在只學誰不學誰的問題。那個5000年曆史長河中的燦爛智慧群星彙集而成的巨量中華文明之光是照耀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精神太陽。
②這個智慧成團中的每一位聖哲,都是歷史的產物,其思想既有超越那個時代的先進性,也有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我們的繼承永遠是揚棄中的傳承,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都是不智的。還是毛澤東主席說得好: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這就是我的看法。
-
5 # 楊吉炫
我認為,我們應該既要學習孔子,也要學習老子。
相傍孔子,走近老子
七八歲入學讀書,老寧湖小學在老城區溫泉街上,現在的文廟所在地。我們的教室就在莊嚴肅穆、端莊靜穆、大門緊閉的夫子廟旁,每天與它相依相伴總覺得會無來由地感到很害怕,當然也不知道里面應該供奉的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孔子及他的七十二位賢士弟子。才剛念得清楚,還不太想得明白隨處張貼的"深揭猛批孔老二的克己復禮”等大字標語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註定我會成為孔老先生最忠實的弟子,有一天能順利從容地接過他的衣缽,當他的再傳弟子繼續解讀他一生的心血。 勿庸置疑,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縱橫幾萬裡的儒家傳統得以弘揚,歷經世代風雨的中華文化得以延續,孔仲尼功不可沒!他是泱泱大國精神、靈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他創立的“仁"“禮”學說把黃土文明推上頂峰,讓龍的傳人鑄就輝煌。為官者學習他的“仁者愛人",勤政愛民,反對苛政,清政廉明;為民者學習他的“克己復禮”,禮賢下士、彬彬有禮;為師者學習他的“因材施教”,諄諄教誨、循循善誘,並且義無反顧地象他一樣身體力行,教導學生要有仁愛之心,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待人,嚴於律己;堅持嚴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夠自厚而薄責人”等等他所推祟的做人準則。
我勤奮好學十五年,愛崗敬業三十載,殫精竭慮四十五個春秋傍著他的臂膀前行,不惜先生畏後生地專心專意搭人梯,刻苦努力地孜孜不倦、誨人不倦。工作之餘,教學閒暇,也和每一個普通勞動者一樣喜歡親近自然、縱情山水,可惜最大限度地為所欲為、力所能及地率性而為的也僅只是攀爬溪登村、登臨綠茵潭,並且五六年來也僅只是深迷溪登村、厚粉綠茵潭而已。要想成為溪登村通、綠茵潭透可能還得至少要花十年的散碎光陰。
難得老羅很樂意地給我當嚮導,帶我去看溪登村本主廟裡飽經八百年滄桑,歷經多世代風霜的古樹群。站在人類生態文明活化石的高山栲、高山櫟旁,轉來轉去仔細端詳,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國古代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又悄無聲息地走進了我的心房,讓我自覺不自覺地懷想他所主張萬物的本源“道”,及他所倡導無論做任何事都應遵循的“道法自然"以及他所推崇的“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還有他極力強調規避的“物極必反”。眼前的古樹遒勁粗壯,斜生橫長,屈曲盤旋,虯枝稀少,葉片蕭條,實在難以雄壯地吟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者深情高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參天、偉岸、挺拔,繁花似錦、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都與它們無緣,可是你又不能不心悅臣服地盛讚它們是絕對直正的英雄,概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功告成!或許從小出類拔萃早就已經灰飛煙滅,肯定在世世代代的眼裡連當柴燒的資格和能力都不具,深遭萬人嫌棄才能挺立至今。古樹上無一例外地寄生了很多其它的植物,它們和古樹相依相伴,古樹與它們相親相愛,和睦共存、和諧共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還會莫名其妙地思索世間所有的有形與無形、有聲與無聲、有心與無心、有意與無意、有為與無為、有志與無志、有用與無用、有力與無力……甚至還會很奇怪地聯想到孫行者與如來佛,然後竟出其不意地於無聲處、無意之中通曉了老子的思想主張! 孔丘先生誓要教會我們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和,與社會相融;老聃先生旨在勸慰我們萬事不要一意孤行、一味強求,要與自然共生共榮,要與天地合而為一……
更讓我難以釋懷的竟然是令人敬畏的聖賢先哲,與聖人相傍要一生,與智者相近要一世!
-
6 # 曲陽先生
入世學孔子,
出世學老子。
五十歲之前,學孔子;
五十以後,學老子吧。
孔子待你功成名就,
老子待你功成身退。
儒道不矛盾。
世界的過程是孔子,
世界的終極是老子。
-
7 # 庸人L
朋友們,孔子和老子都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的思想是順應天地自然,也是教育我們順應天地自然。他們的思想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就是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我們真要想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的思想作為。而不是學著他們說話或學點能耐去賺錢。朱子治家格言曰,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也就是說,先把人做好了,才能把官做好了。那麼,老子的道德經比較深,有點難學,學習儒家文化容易一點。我想應該先學習朱子治家格言和弟子規,慢慢的認識儒家文化和道德經。更可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因為道家,儒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都是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如果我們心裡首先有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並有所作為。然後再去學習理論,就會事半功倍。
-
8 # 白米48
到底要學習孔子還是學習老子,孔子那一套是不是過時了。
這兩位先賢的思想我們都要學。雖然有一些東西隨著時代的變遷,會有些不適用,但是你別忘了凡是被稱為經典的東西,都是經過歷史沉澱而後留下來的。
“經”是織布機上的不變的線。“典”是典籍”。本義是指有垂範價值的重要文獻書籍。經典,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也泛指古今中外那些各個知識領域中,具有典範性和權威性的文獻資料。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取用、實踐,但是,他總有那麼一些思想能引領你、推動你、啟發你、感動你、改變你。這就足夠了!
作為我們要有深刻的思想、和鑑賞力,去推敲、去汲取、去應用、去傳播兩位聖人的智慧。做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就是說,即便達不到那個高度,也要仰望著行走在這條路上。
-
9 # 水風山人
老子思想很多是啟迪人生智慧,人需要,否則聖人孔子豈能拜訪。孔子思想很多是禮儀說教。永不過時,文明社會豈能無禮儀。
-
10 # 閩藉寫作
兩千多年多過了,無論孔子還是老子他們一套的論解都無處去考察到的,至今大家又把他們的一套又搬出來去論解他們的正負好與壞的對,不知這些人的見解根是從哪裡找來的,又在那裡大造輿論叫大家去解他們的對錯好壞,是有何價值意義的存在嗎?不辯不知道,辯了才有話在那裡多餘的出現,也是有何重要價值的意義存在嗎?人有時侯一閒下來什麼事都可以去做去想,但根存在的價值會出現給大家嗎?沒有對錯的去辯論只有多餘的話在那裡產生出現的,至今是大家要去做的辦的正事嗎?
-
11 # 紫金聖
學習孔子也好,老子也好。他們的思想觀念,處事態度在當時受到時侷限制相對比較先進。然而時過境遷,當今只能繼承發揚進一步完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借鑑。
-
12 # 自強厚載
老子和孔子都是聖人,他們的思想需要我們去學習,他們的思想博大精深,學誰學什麼隨緣吧。這裡有一個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問題。
-
13 # 中華聖城
孔子與老子的思想都源自於易經。學了易經,你才真正能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的體會到孔子的入世以及老子的出世是怎麼樣的深奧哲理。正是有了易經的文化,才使得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因為只有陰陽平衡才能達到和諧統一。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既有制度,又有人情味,這才是真正的人類文明社會所必須具備的東西。做有些事情不能硬著來,換一種柔術也可以達到目標。周易文化總是被人認為是封建迷信思想,其實周易真正的是一部博大的哲學思想。孔子花甲之年才得到周易,愛不釋手,韋編三絕。佔而有所得。老子熟周易,老子的道德經是對周易的一種曠世的解讀。
-
14 # 漢人文研究
個人覺得哪個子都不重要!人首先就是要能明辨是非。孔子的等級天定獨尊皇權本身就是為統冶階段服務的,另一面要人為善隱忍和宿命論有積極的部分也有消極的一面。老子思想不太瞭解,但綜合孔子的一生都在為謀大位而到處宣揚他的想法,但能接受的國君不多,且大多隻接受他那套愚民的思想。所以說孔子是個悲劇的人物,一生不得志,被人利用的棋子而已。
-
15 # 汴水之畔的一生何求
孔子與老子都要學,這兩位先賢代表的不是僅僅的個體,他代表的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文學等各自流派,不過,我們要帶著辯證法的觀點去學習,既不能囫圇吞棗,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古為今用,去偽存真,認知上要有科學、合理的吸收。
-
16 # 賣火柴的打火機
要想做到成績均衡發展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1、不要輕視哪個學科,要一視同仁,聽課時要注意聽講,不能不喜歡的學科就不聽講。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一定要有筆記
3、做好複習,把複習中不會的知識寫在一個本子上,以便上課時問老師
4、不會的只是一定要搞懂,千萬別模稜兩可是是而非放過去。
5、學習一定要有計劃性,不可以盲目漫無邊際地亂學
6、對每學科知識的重點難點要了解要掌握。
7、對知識的脈絡要清楚
8、每完成一個單元要做小結,俗話說:會總結的人才會進步。
以上8點建議試一試吧,絕對會有效
果的,祝你成功。
-
17 # 又見岐伯
生命中面臨很多疑惑,比如人都天天吃飯,仍然很困惑,。是吃菜呢,還是吃鹽呢?
其實,哪一個也學不了,因為自己的高度不夠。
就像是螻蟻一樣,琢磨著我是學習大象呢?還是學習獅子。其實想也不用想。
因為不具備學習的前提。
比如無論是孔子,老子,他們的目標都是遠大高尚的,都是以利益天下眾生為目標的。由此根本目的,而生出其學說,學說的目的是指導實踐,身體力行。。就這根本,學的來麼?
現在人想著自己的利益,我是學孔子能獲利還是學老子能利己?這個和儒道背到而馳。
如果了知孔子思想的真髓是其偉大理想,就不會覺得他會過時,。你所說的過時,指的什麼?
-
18 # 笑我75854481
二者本為一體,並不衝突,自我感覺,大學這篇文章很多都是吸取老子裡面的內容,中國的文化本就是海納百川,互相之間都有些牽連,無論是哪一家,都必須學百家之說,只是主張不同而已
-
19 # 道學管理智謀
理所當然地學“老子”。
您認為學“孔子”的能過時;
但學習“老子”永遠不會過時;因為“道是天地萬物之源”!
正如老子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如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就很好地提現出“老子”的“道”是無法用於言語的。
生生世世都在“道”上……
-
20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儒家思想和道家學說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孔子的思想永遠不會過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很多仁人志士的奮鬥目標,"仁義禮智信"是做人最根本的道德準則。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孔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高度發達,但從根本上講,我們的生活境況與古人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所感受到的人生困惑甚至比古人更普遍,更真切。正因為如此,孔子的思想和教誨對於今天的我們才更具有指導意義。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政治哲學著作。該書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萬物變化無窮,執行不止,陰陽轉換,禍福相依。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並能相互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首次向我們提出了辯證唯物論。
《道德經》不僅包含哲學,還涉及美學、歷史、文學、宇宙學和人體學等,可謂文約義豐、博大精深。
回覆列表
孔子思想有沒有過時?這個問題可以很肯定的回答,沒有過時。孔子思想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與時俱進。所以說,孔子思想永遠不可能過時。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已經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深處。在每個中國人的血當中,都有孔子思想的成分。我們的思維方式,乃至於我們所用運動語言,很多都和孔子有關係。所以說,孔子和老子都是需要認真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