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風文化小棧
-
2 # 無硯齋
看到這個題目,感覺它和許多題目一樣,似曾相識。認真考慮後,豁然開解。
陳述如下:
因為,任何有靈氣的古文,都不因為被收入語文教材而變質喪失靈氣。
所以,所謂教材中失去了靈氣的古文,不是文章改變了存放環境就變味失靈,而是講解該古文的教師,對該古文的認識理解不夠深刻、全面,不能表達出該古文的精華即顯靈之處,讓本己對該古文有所瞭解的學生錯誤地認為,該古文收入教材就失去了原有靈氣。
-
3 # 默痕103
提到這個問題,恐怕要扯到學習過程了,人的一生學習過程是分階段的,啟蒙——明理——達意。我們明白這三個過程,就容易理解,語文課本為什麼失去的語言之美。我們用詩歌來舉例吧!對於一位懵懂的孩子,要他們一接觸詩歌就能體悟出詩的意境,韻律,文字之美。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再者,真要是小學生就都能全都明白的話,也決不會成為千古名篇,真正懂詩之人,一定知道“詩不可譯”這個道理。詩中蘊籍的意境,具有多義性,而不能一字一句的檢索字典的刻板解釋,這樣一定會失去詩歌之美,舉個例子吧!“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個“坐”字在教課書中解釋為——因為,可是,字典裡你查不到,並且詩又不能這麼解釋。就是說:“停下車來是因為楓林傍晚之景”,這個解釋是不是立馬失去詩之美韻了呢?又例如:“西風古道瘦馬”,在詩中有詩情畫意,若用文的手法,就成了胡說八道。
那麼,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孩子需要詩歌,需要接觸詩歌。又要讓他們基本懂得含義,這時只有放棄一部分詩歌的意韻美,但是,當成年人去讀課本釋意時,自然會有感覺失去靈氣與意境,這也是兩難之選,況且,人的一生對於漢語言的理解與體悟,必須要透過年齡,經歷,學養,修為,等等,尤其是文言文,寫文之人需要文字功底,讀書之人亦需要文字功底,文言文的簡潔,是依靠簡潔的漢字支撐著的。節律之美,是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千變萬化而使之形成美感的。有的是整齊劃一(絕詩,律詩),有的錯落有致(詞,雜言)。只要常讀古典的人,都會覺得現代語言囉嗦,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深化與昇華,才能不斷提高。經典不是一生只讀一次才行的,各個年齡階段有各個階段的美之享受,中國文化有許多東西是後知後覺的,立杆見影是不能耐久的。比如京劇,歲數越大,越喜歡京劇的字韻之美,聲韻之美,意象之美。博大精深不是那個人拍拍腦袋胡說出來的。
最後,我們還是用一首詩結束吧。
《青玉案》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4 # 雲中歌白鶴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學生的個人能力,一個是我們的語文教學。
但很明顯,主要原因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上,因此我會將第二部分為3點進行詳細闡釋,故本文的大綱如下:
學生個人理解能力不足;
具體歷史背景不明;
詩文賞析套路的禁錮;
教師教學上的問題。
學生個人理解能力不足每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有強有弱,因此對於“古文放進課文就喪失靈氣”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有些學生在理解能力上確實不足,即便古文沒有放進課文也不能理解,也沒有靈氣。
以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來講,其選入的古文主要就是:
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詩詞,兼有《詩經》、漢樂府等;
以《師說》為代表的散文,以《滕王閣序》為代表的駢文等。
在這裡我以唐朝大詩人杜甫的《登高》來舉例。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當年我的語文老師講解這首詩時,著重從它的意象、意境和表達情感上來講,其重中之重則是該詩中透露出的多達八種愁情。
為了記住老師講的八種“愁”,我還頗費功夫。儘管對於詩境已經有所領悟和了解,但我總覺得差了些什麼。雖然記住並領會老師講的內容,但實際上自己並沒有領會到。
看過《慶餘年》的朋友肯定知道,杜甫的這首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絕”。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五中就說了:
作詩大法,唯在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但是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又要怎麼才能理解呢?
假如沒有一點格律詩平仄對仗聲律押韻的底子的話,恐怕是很難理解的。我也是在修了詩詞創作與鑑賞的課程後要求要寫作格律詩,搔頭湊韻的時候才慢慢理解到這首詩的工整和精妙。
寫作格律詩的時候,首先你就得嚴格按照平仄來,然後還要顧及詩歌中尾句的押韻以及兩聯的對仗,同時還要力求詩境優美、言之有物。
讀慣了唐詩的我們可能覺得這十分容易,但只有真到寫的時候才會發現湊夠一首八句詩尤為困難。
而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反覆吟誦杜甫的這首詩,才驚訝地發現它竟然如此工整,每一聯都是對仗,且意境開闊,詩意高遠。也才由此領悟到什麼叫:
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亦有識者。總結一下:
杜甫的這首《登高》是好詩嗎,有靈氣嗎?當然有!它的好、它的靈氣有因為選入課本而喪失嗎?當然沒有。那為什麼我當初不能真正地理解它呢?這實在是我個人理解和能力不及的問題。
相信我的情況並非個例,這不僅僅有能力問題,更有閱歷和思想深度的問題。
具體歷史背景不明現在,我們來說一說第二部分,也就是為什麼古文一進入教材就好像真的喪失靈氣了?
在這裡,我們就以文章為例子來講述。
實際上,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常常容易以今觀古,完全忽略當時人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於千百年以前的社會,我們的瞭解是極其淺薄的,甚至於有許多瞭解還是來自本便錯漏百出的電視劇和網路小說。
我們高中都學過荀子的《勸學》。然而,對於這篇文章,你的印象是什麼呢?
《勸學》節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我猜,你對於它的印象肯定是停留在“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句式整齊,讀時琅琅上口”等考點上,但對於它所表達的思想卻嗤之以鼻。畢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些句子我們現在早就唸爛了不是嗎?
然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古時人不是為了寫文章才作文的,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技巧才作文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並沒有專門的作家文人,雖然有人寫文章,並且寫得很好,但那不過是為了闡述自己的思想而已。
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我們對於這些流傳下來的思想早已耳熟能詳,因此不以為意,反而著重於形式和技巧上大做文章。這樣極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即:這些人也不過就是技巧玩得很溜而已,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這樣一來,這些本來用於闡釋深刻思想的文章不僅喪失了其莊嚴,甚至還被我們輕蔑。
相同的情況在韓愈的《師說》上同樣體現的很明顯。
其文章的核心觀點不過是什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我們常常掛在嘴邊,並不覺得新鮮。然而,這所有的東西都是要放置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去看待的。
韓愈為什麼要寫《師說》?
當時的韓愈在國子監擔任四門博士,按康震老師的話來講,這就相當於京師大學堂的講師,雖然地位不高,薪俸不高,但好歹讓韓愈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在這一期間韓愈發現了什麼問題呢?
即課文背景裡所講到的“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現狀。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
因為當時的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學子們眼見著入仕無緣,放鬆學習,任其自由。但看到這種情況,韓愈才是那個最著急最最痛心的人,因為他一生考了四次科舉,前三次都失敗了,又考了三次博學宏詞科考試,也都失敗了,最後只能前往藩鎮入幕,過著貧困交加的生活。
你或許覺得這是韓愈的個人能力問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唐朝時科舉制雖然有,但錄取人數很少,其規模和嚴謹程度遠遠不如宋朝,因此請託、走後門的現象大量存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科舉考試給了寒門士子一絲希望,但那畢竟只是“一絲”希望。想要考中進士,就不得不到處求人,力求能夠走後門。
但偏偏韓愈不是一個能卑躬屈膝的人,他太過正直太過耿介,以致於他的科舉生涯實在是令人喟嘆。
雖然如此,但唐朝相比前朝來說,又畢竟要好一些,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統治下的社會,一個人的一生在出生的時候就註定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便是最好的說明,什麼努力,完全就是痴人說夢。
因此,在韓愈看到年輕學子們如此懈怠的時候才會心急如焚,才會憂心忡忡,才會在文章裡對於那些說著“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人們報以諷刺。
不如試想一下,會說出這番話的是什麼樣的人呢?恐怕就是那些根本用不著奮鬥的高門貴族吧?因此才不用學習,才“恥學於師”。
對於這樣大背景的闡釋,清代蔡世遠在《古文雅正》裡就說了:
師道立則善人多。漢世經學詳明者,以師弟子相承故也。宋代理學昌明者,以師弟子相信故也。唐時知道者,獨有一韓子,而當時又少肯師者,即如張文昌、李習之、皇甫持正,韓子得意弟子也,然諸人集中亦鮮推尊為師者,況其它乎?以此知唐時氣習最重,故韓子痛切言之。唐學不及漢宋者,亦以此也。總而言之,稍微瞭解一下時代背景之後是不是會感覺對文章的理解更深一些呢?
我們之所以覺得選入課本里的古文沒有靈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將其從培育它的土壤中連根拔起。當這些文章脫離了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後,看起來不過就是一副空架子,又能有什麼靈氣可言呢?
詩文賞析套路的禁錮第三個原因很重要,但我卻會說的很簡略,因為這大概是我們所有經歷了中學教育的人都深惡痛絕的。
詩文賞析中處處是套路,見到杜甫便說“沉鬱頓挫”“憂國憂民”,見到李白便說“浪漫主義”“想象奇詭”。
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理解、詩文鑑賞等題目都有一套內在的規則,而我們不過是一條追在規則後面的狗而已。甚至於,在一切以考試為重的中學學習中,我們的老師講課時也是按照考試答題的方法羅列一條又一條的乾點。
在溫儒敏的論文《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五種偏向》中就說了:
拿語文課來說,本來是“華育”人的課,是學生天然喜歡的課,可是由於“考試為本”,成了讓人頭痛的課。如此一來,對於詩文美感的敗壞簡直不言而喻。
當我們被條條框框緊緊鎖住,幾乎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還談什麼欣賞呢?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再有靈氣的詩文也會變的沒有靈氣了。
教師教學上的問題這一點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即不同的老師在個人教學方式和教學能力上都有差距,而不同的學生也會習慣於不同風格的老師。
對於這,我們不能一味地怪罪於老師,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無可奈何。但是不容置疑,老師的教學方法確實又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
只要試著多聽幾個老師的講課,自然而然就會發現差距。
一個好的老師,往往能夠將課本內的古文講得妙趣橫生;而一個差勁的老師,往往會打擊到我們學習的熱情,導致古文的靈氣到了課本里全然飛逝。
總而言之,古文到了課本里是不是就真的沒有靈氣了呢?這也不盡然。
那麼喪失靈氣的古文其原因在哪裡呢?這就關乎我們自身、老師的教學方式等等各方面了。
當然,這也是我的個人經驗而談,如果你有什麼其他的想法,請和我交流!
-
5 # 巴斯特之瞳
古文入課本,失去靈氣的不是古文,而是讀古文的人。
古文當失去靈氣是一種怎樣的味道呢?一遍遍翻讀掌握精確的意思,卻沒有一點興趣點,這就好比一道菜餚擺放在你面前,你口水都流出來了,但就是有人非要專業地分析菜品的製作流程和背後文化內涵,讓人枯燥頭疼不已。
佳餚好不好,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嚐出的,古文也是如此。只有懷著一個探索和敬畏地心,慢慢品讀古文,在未知的領域裡面同古人進行獨特地交流,然後被帶入一個美妙的畫面和場景之中,陶醉了,沉浸了,然後說,哎呀,這個字用的妙啊,背後作者是不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小想法呢?你會為每一次的探索獲得滿滿的成就,重新領略屬於古代的文化盛宴。
於是,才說這是一個有靈氣的古文,非常對我口味。
當課本進入了古文,這種探索的赤子之心還會在學習的人心中保留嗎?很難。
古文的審美情節和悟性是課本和課堂無法傳授的古文對於悟性和人生的感知審美息息相關 。
李商隱有一個錦瑟,讓我印象深刻
錦瑟
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錦瑟呀,你為何竟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
我心如莊子,為蝴蝶曉夢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鵑,寄託春心哀怨。
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
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
多美麗的一首詩啊,雖然一開始讀的時候我讀不太懂,但是有種悲婉又飄忽不定的情絲,在我腦海揮之不去。
淡淡地憂傷像漣漪一般讓我心陣陣痛,彷彿往事如煙,既有淒涼,也有希望,既有溫暖,也有迷離。最後,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天哪,我恨不能怕案叫絕了!
課本只有零星的註釋,高考不是重點,惘然的是什麼,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在功利主義教育面前,我的憧憬和朦朧幻想,最終變成了泡影,我只是期待和人分享一下,探索一下啊。
課本,不會教給我們悟性,只是不停督促我們:背!背!背! 什麼理解,什麼悟性,想太多沒用的了!
大哭。
語文課本之外的古文重新迴歸,鑑賞詩詞藝術,需要更多努力我很有幸,在臺灣國立大學官網查到了歐麗娟老師講的古詩詞鑑賞。
歐麗娟老師博聞多識,身負知識分子的文化氣息,在公開課上,深入替我解開了錦瑟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透過臺灣的課程,我真正明白了,古文入教學可以,我們缺乏的只是一個好師,古文入課本可以,我們缺乏的是匹配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教育水平。
下面是歐麗娟老師對於此句的解讀,共分享:
歐麗娟老師認為這是一場人生總結面前,充滿悲傷,充滿幻滅充滿絕望。眼前的美好不斷流逝的太多了,執著如何,掙扎如何最後還是一場空,留下的只有追憶。所以不必等到未來了,現在就珍惜不已。越想要抓住,美好卻越想沙子一樣流逝,記憶也愈發模糊,提醒自己不能再失去了,於是眼前美好就成了必然的毀滅,即將消失的琉璃,這種擁抱不到的幻滅感,任由命運不斷折磨,剝奪,於是不知所措,習慣於自然卻總也不甘心,只留下了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真的希望,不要讓古文成為我們的負擔,變成我們內心的精神家園,不好嗎? -
6 # 華仔詩話
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的,我上高中的時候,用的蘇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就很好,分為必修一到必修五,還有諸多選修,比如《史記》選讀、《唐詩宋詞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等等。教材是分為若干個專題,每個專題包含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其中古文就放在其中。這樣古文就顯得不那麼生硬突兀,而是與其他時期和形式的文章和形成了一個整體,都是為了詮釋專題而入選。下面列舉一下蘇教版的教材目錄,您一目瞭然:
必修一:
向青春舉杯沁園春 長沙毛澤東/
相信未來/食指/
讓我們一起奔騰吧/江河/
十八歲和其他/楊子/
我的四季/張潔/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節選)/[德]馬克思/
我的五樣/畢淑敏/
獲得教養的途徑
勸學(節選)/荀子/
師說 /韓愈/
獲得教養的途徑/[瑞士]赫爾曼黑塞/
月是故鄉明
想北平/老舍/
我心歸去/韓少功/
鄉土情節/柯靈/
前方/曹文軒/
今生今世的證據/劉亮程/
像山那樣思考
江南的冬景/郁達夫/
西地平線上/高建群/
赤壁賦/蘇軾/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神的一滴/[美]梭羅/
像山那樣思考/[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必修二:
珍愛生命
我與地壇/史鐵生/
最後的常青藤葉/[美]歐亨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美]海倫凱勒/
鳥啼/[美]勞倫斯/
和平的祈禱
一個人的遭遇(節選)/[蘇聯]肖洛霍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裡希伯爾/
安妮日記/[德]安妮弗蘭克/
歷史的回聲
六國論/蘇洵/
阿房宮賦/杜牧/
念怒嬌赤壁懷古/蘇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落日/朱啟平/
慢慢走,欣賞啊
河塘月色/朱自清/
聽聽那冷雨(節選)/余光中/
金嶽霖先生/汪曾棋/
亡人逸事/孫犁/
祝福/魯迅/
林黛玉進賈府/曹雪芹/
必修三:
祖國土
祖國山川頌/黃藥眠
長江三峽/劉白羽
肖邦故園/ [波蘭]雅-伊瓦什凱維奇/
發現/聞一多/
北方/艾青/
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舒婷/
祖國土/[蘇聯]阿赫馬託娃/
號角,為你長鳴
指南錄後序/文天祥/
五人墓碑記/張溥/
品質/[英]/高爾斯華綏/
老王/楊絳/
離騷(節選)/屈原/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俄]普希金/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美]惠特曼/
文明的對話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龐樸/
東方和西方的科學/[美]喬治 薩頓/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陳炎/
拿來主義/魯迅/
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翁乃群/
尋覓文言津樑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司馬遷/
鴻門宴/司馬遷/
秋水(節選)/莊子/
非攻(節選)/墨子/
必修四
我有一個夢想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德]恩格斯/
我有一個夢想/[美]馬丁路德金/
雷雨(節選)/曹禺/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法]雨果/
筆落驚風雨
蜀道難/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 並序/白居易/
錦瑟/李商隱/
虞美人/李煜 /
蝶戀花/晏殊/
雨霖鈴/柳永/
聲聲慢/李清照/
滕王閣序 並序/王勃/
秋聲賦/歐陽修/
不自由,毋寧死/[美]帕特里克亨利/
奧林匹克精神/[法]顧拜旦/
作為偶像 白髮的期盼(節選)
必修五:
科學之光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楊煥明/
南州六月荔枝丹
斑紋
景泰藍的製作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
此情可待成追憶
陳情表/李密/
項脊軒至/歸有光/
長亭送別/王實甫/
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英]莎士比亞/
舊日的時光/[英]羅伯特
箭與歌/[美]朗費羅/
別離/馮至/
直麵人生
報任安書(節選)/司馬遷/
漁父/《楚辭》/
紀念劉合珍君/魯迅/
論厄運/[英]培根/
直面苦難(節選)/周國平/
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
逍遙遊啊(節選)/莊子/
蘭亭集序/王羲之/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法]帕斯卡爾/
我為什麼而活著/[英]羅素/
唐詩宋詞選讀更是以時間為順序,將各時期的作品一一列出,揭示了詩詞發展的規律以及影響。所以這應該也是很有靈氣的。
“風神初振“的初唐詩
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陳子昂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從軍行 楊炯
滕王閣 王勃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
望月懷遠 張九齡
送魏萬之京 李頎
山居秋暝 王維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燕歌行 高適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岑參
豪放飄逸的李白詩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
送友人 李白 將進酒 李白
沉鬱頓挫的杜甫詩
兵車行
旅夜書懷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客至
創新求變的中唐詩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柳宗元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白居易
天上謠 李賀
詩國餘暉中的晚唐詩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
安定城樓 李商隱
九曰齊山登高 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長安晚秋 趙嘏
商山早行 溫庭筠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詞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庭筠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韋莊
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擲久) 馮延巳
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李璟
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 李煜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李煜
“格高韻遠”的北宋詞(一)
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晏殊
踏莎行(候館梅殘) 歐陽修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歐陽修
蘇幕遮(碧雲天) 范仲淹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張先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柳永
“新天下耳目”的東坡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蘇軾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蘇軾
“格高韻遠“的北宋詞(二)
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 晏畿道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 晏畿道
清平樂(春歸何處) 黃庭堅 踏莎行
(霧失樓臺) 秦觀
橫塘路(凌波不過橫塘路) 賀鑄
蘇幕遮(燎沉香) 周邦彥
“極其工”、“極其變”的南宋詞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李清照
滿江紅(怒髮衝冠) 岳飛
卜算子(驛外斷橋邊) 陸游
揚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鬲溪梅令(好花不與滯香人) 姜夔
“龍騰虎擲“的稼軒詞
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 辛棄疾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棄疾 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辛棄疾
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辛棄疾
以上可以看出,並不是古文放到課本就沒了靈氣,而是如何排列組合。如果編排得當,真是不僅更能促進學生理解古文,而且使學生對古文和現實生活的聯絡、古文與近現代以及國外名作的關係、詩詞藝術的發展歷程會有很深刻的認識。
所以說,編一套好的教材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蘇教版的語文教材應該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對古典文學的安排。
-
7 # 聽丫丫講實事
莊子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如中學數學在日常生活幾乎用不到,但深入學習他們的學生,從此養成了邏輯思維的習慣。指望用數學買菜的人,在生活中邏輯思維欠缺,很多事情都沒有邏輯思維的人強。
這就是無用之用,因為沒有直接的用途,故能在人生中的很多地方幫到人。學習古文也是,在學習文言文時能學到的思維方式不止一種,而這些能給在生活中為人所用,如修身養性,明理行事。
-
8 # 識吃
可能你會發現,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古詩文的傳承,在語文課本的古詩文閱讀占課本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我們反而覺得閱讀課本中的古詩文是真的沒有這樣的韻味了,失去了“靈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語言環境不同
我們現在使用的全國通用語言是普通話,而普通話是經過一定的改良的。我們現在使用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而且還是以現代白話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言。我們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學習、磨合,我們的語言習慣已經適應了這樣的語言環境。而我們知道,我們古代使用的語言每個朝代都有不同,在漢朝以前我們使用的是流行與黃河流域的“雅言”,漢朝隨著各民族的深入交流,我們的語言體系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變革。
而我們的古詩文正是當時古人在當時的語言環境中創作的,使用當時的語言這首詩是非常有韻味的,讀起來會朗朗上口,讓人醉身其中。我們用現在的普通話來讀詩你會發現有很多詩讀起來並不是很押韻,但當我們用粵語來朗讀時,你會發現這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讀起來很有腔調,讀著讀著你的身體可能還會不知覺擺動,你會縱情享受古文散發出的獨特魅力。
二、受眾群體
課本中的古詩文主要是教育為主,以廣大的學生為受眾群體。學生和大人對事物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大人們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對事情的看法也有自己獨到見解,我們大人更能體會到當時詩人身處的環境,體會到詩人當時心中的喜怒哀樂。
而學生心智還未成熟,也沒有經歷過什麼大喜大悲,又怎能對詩人感同身受呢?再者說,我們的學生主要是學習為主,而學習古詩文是一項學習任務,是考試讓他們去閱讀古詩文的,而非學生本人自己主動去接受古詩文。說句難聽的,這可以說被逼無奈,沒有辦法的事。我們常說,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而在學習的壓力下我們的學生有怎能對古詩文產生興趣呢?
三、部分內容有刪減
剛才我也說過,課文中出現的古詩文都是以教育為主的,我們課本的編者在選擇古詩文入編教材的時候會進行嚴格的篩選,古詩文的內容也都是非常積極正面的,這樣入選教材的古詩文的題材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為了更積極的引導我們學生,我們的編者會對部分入選的古詩文進行適當的修改,當然這種情況是比較少的。
《賣油翁》宋•歐陽修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其實,這句話的刪除的目的,還是為了不影響文章主旨。課本上的《賣油翁》想告訴我們熟能生巧的道理,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賣油老翁的高超技藝,這是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才能掌握的。然而加上了最後一句話“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整篇文章的意思就變了。歐陽修原本的目的,是想嘲笑陳堯諮,你和庖丁、輪扁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我們大都知道,一般來說文章最後一句話往往起到總結的作用,是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歐陽修的深意,也就在最後一句話裡了。
這只是筆者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還希望諸位不吝賜教。
-
9 # 有孚君
我認為一是在於老師,二是在於學生太年輕,理解不了。我有幸在上學期間遇到了好的老師,培養了我對國學的濃厚興趣。至今感恩。後來跟隨恩師學易,更是深愛上了我們的文化!
-
10 # 玄覽牧道
不是說古文沒有靈氣,而是現代人無法融入古文的境界。一是斷章取義,二是不瞭解社會文化背景。現在流行的是啥啊,給力,奧利給,hold住,藍瘦香菇……
你有多久沒看書了?作為華人,有人真正的瞭解中國文化嗎?現在還有幾個人有閱讀一本書的習慣?有好多人,一兩年都看不了一本書。看的都行微信短文,雞湯,段子,小影片,一些泛娛樂化的文字,碎片化的資訊,並非什麼知識 學問,已經快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
11 # 頭部定天下
這個問題,我換成另三個段子問題可能更好理解。
第一個,我給它取名叫:一張紙如何換一匹馬?有個人對賣馬的人說,我現在手上沒有現金,你看這樣好不好,我畫一匹馬,換你一匹馬?賣馬的大怒。這個人名叫徐悲鴻,現在他的真跡超過5000萬一幅。
第二個,我給它取名叫稻草的價格。有人說稻草很不值錢,結果,老師先拿著稻草捆著白菜,這樣稻草賣的是白菜價。然後老師拿稻草捆著大閘蟹,這樣稻草賣的是大閘蟹價。
第三個,我給它取名叫公雞的價格。一隻雄雞,高大威猛善鬥,潑皮拿去鬥雞,每天賺現金一兩。公子要買,潑皮要價二百兩。公子約定次日來交易。當夜,小偷來偷雞,誤殺雞。雞僅值5文錢矣。
所謂靈氣,乃生命力或精神力的稱謂。它需要一個認可價值的物件,需要一個認可價值的環境,還需要它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
反觀我們的課文。一是老師不一定認識到古文有那麼高的價值,二是同學不一定認為古文有那麼高的價值,三是現代教古文,切分嚴重,損害了古文的神韻。
事實上這類事很多,例如北京古城的處理等等。
這個要怎麼去儘量還原其價值,恢復其神韻呢?最少應該做到三點。具體到下次有機會再聊吧,它超出了這個問題的範圍。
-
12 # 蔣秋心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有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這種讀書方法是最能體會文章,詩詞歌賦的妙處的。
第一,讀的時候本來就進行了篩選,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志趣相投的去讀。
第二,讀的時候不理解,那也不強迫自己理解,嚼著文字,在生活中看到某一景象,偶然頓悟,那種喜悅,那種美妙,那種滿足,是無與倫比的。
而放進課文裡,尤其是“朗讀並背誦全文”,再好的詩詞歌賦,都瞬間變得索然無味。填鴨式的學習:
不喜歡這個內容?無所謂你喜不喜歡,反正要考試,必須背。
不理解這些內容?資料書不會看嗎?背就完事了。
而背誦,是需要不少精力,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詩詞歌賦本身的內容已經不重要了,也沒有心情去賞析,只覺得噁心。
跟功利相關的東西,哪怕是再好的文學,也會令人反感吧。
-
13 # 不與群芳同列
古文有沒有靈氣,不是看放在哪裡。真正優美雋永、文采斐然、意蘊深刻的古文,如同一顆顆明珠,是放在哪裡都會閃閃發光的。
古文是否有靈氣,端賴欣賞者,吟誦者的品鑑水平和心靈境界、藝術高度。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幾千年,是世界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瑰寶,光彩不可被磨滅。
提問者所說的失去靈氣,其實筆者個人有同樣的感受。本來是一篇優秀的美文,活潑潑、生動有趣,一到了課文裡,脫離了美文寫作的語境,馬上被肢解得面目全非,變成了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條分縷析不說,還要逐字逐句分析其含義,考據其歷史背景等學科知識,被過度詮釋, 還很有可能被要求背誦。一篇越是千古傳誦的美文,就越有可能被剖析得厲害,從而失去了最初的美感和意蘊。無獨有偶的,木心曾有個絕妙的比喻也適用這裡:《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這並非古文自身的問題,而是解讀者的問題、教育者的問題,總之,是人的問題。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國風
這個問題都被你提出來,說明這位朋友已經很用心的學習和讀書了。的確有這種感觀!有的時候偶爾拿起孩子的課本,讀到一首很熟悉的詩文。雖然很熟悉,也知道是它是千年來傳世不朽的名文。但是就因為在課本里,彷彿失去它本質上的高貴。就有如一個非常靚麗的電影女明星,把她扔到了菜市場的老孃們堆裡,立即也只能看到一堆老孃們的身影一樣。
大概產生這種效應的原因就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同化罷。無論這文章擁有多麼高貴的靈魂,華麗的辭藻。只要一進到課本里,它就變成了一種提高學生素養的工具。和一塊兒剝了包裝的蛋糕一樣。失去了她表面的華麗的包裝和價值的高下。最後只能歸屬於食物範疇,通通的填到肚子裡變成了屎!(雖然說的有點噁心,好像也是事實)
當我們把它當成一種任務去做的時候,再好的文章我們也失去了對他美好的感覺,而我們把它當成一種愛好,輕鬆的去看待它的時候。反而我們能觸及到它靈魂中美好的東西,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從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婚姻和戀愛。歸到課本里文章,就像結了婚的男女,剩下的只有應付和接受。而偶然發現的美文,就像突然邂逅的愛情,充滿著神奇與幻想,激發你無盡的探索心!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文一進到課本里,便失去了靈氣的主要原因吧!文章還是文章,如同女人還是女人一樣。關鍵在於讀文章的學生,面對女人的男人,實時產生的心境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