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婆在農村

    首先,很榮幸能夠回答您的這個問題,關於現在有很多農民增產不增收,農產品嚴重積壓的這個問題,我的觀點主要有以下的四個方面:

    ❤第一:我認為農民之所以增產不增收,產生嚴重積壓的現象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農產品自身的特性。因為農產品具有很強季節性特點,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而且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是特別的大,但是農產品所對應的供給需求卻是很大的,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了一個矛盾點。也正是因為這樣,農產品的需求量依然還是呈現遞減的,從而導致了農產品的增產不增價,那樣也就意味著農民的收入就變少了,於是慢慢的也就產生了農產品嚴重積壓的現象。

    ❤第二:我認為農產品增產不增加,嚴重積壓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農產品具有很高的生產成本為,因為農民在種植農產品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程式和流程。比如在每一個氣候節氣的時候,都會對應的給農產品去噴打農藥,去撒化肥,給土地耕種,抗旱,採摘等等動作,這些都是需要付出農民的勞動成本和時間成本的。農民自己本身的勞動也是具有價值的,這樣的話就會讓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提高。

    ❤第三:我認為農民增產不增收,農產品嚴重積壓的原因,還有是農村裡面的資訊溝通不完善造成的。因為在農村裡面,很多農民的種地意識相對來說是比較傳統的。有些時候農民僅僅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的,那麼就有可能產生不準確或者錯誤的判斷,這樣就會導致農產品的增收量降低。因為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細節,對於農民的增收增量情況都會造成一個很大的影響,最終讓農民的增收機會變得更小。

    ❤第四:我認為農民對於農產品的加工力度不夠完善,也是導致農產品增產不增價和嚴重積壓的原因。因為很多農民對於農產品的加工是缺乏很多精加工程式的,這樣就會導致農產品的質量不高,這樣農產品的銷路就會出現對應的問題,從而就不能夠與市場更好的接軌,最終就導致了農產品在流向市場的過程當中,出現很多的嚴重積壓,這樣的話就會把價格給降下來,導致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 2 # 二貨文

    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

    廣大農戶如何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實現增產增收?這些問題成為廣大農戶及各級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第十八屆楊凌農高會“中外農民創業論壇”上,來自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管理服務公司董事長費建先生結合個人多年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實踐和研究體會,為廣大農民朋友及有志於此的創業者闡述了自己對此問題的認識並提出了應對舉措。

    費建先生認為,之所以會出現農產品賣難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千家萬戶的農戶難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難以實現農戶生產的計劃性與市場的有效對接。他認為,中國千家萬戶分散的家庭承包生產經營農戶,品種多樣,區域分佈廣,生產潛力巨大,是中國農產品生產的基本特徵。

    但同時,地區、城鄉、經濟、市場發展的不平衡,物流配置的落後與盲目,氣候季節的變動,加上自然災害的頻發,造成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運輸損耗浪費嚴重,買難與賣難長期並存,這又是中國農產品流通的特性。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長期處於農產品賣難的危機中,因此才會出現農民“豐產不豐收,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費建先生認為,要從根本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解決好三個問題:

    一是解決全國農產品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

    二是解決保持農產品價格的長期穩定,建立科學的農產品定價體系;

    三是解決“為中國農民獲得平等的貿易機會”的問題,使中國農民能夠在農產品定價中享有平等的話語權。

    而在實現農戶生產的計劃性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解決農民在農產品定價平等話語權問題上,費建先生則認為,個體的分散的小農戶是無法實現的,這必須透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合作社帶動農戶,從而形成立體的企業化的運作來實現。

    費建先表示,儘管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為解決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做出了各種努力,提供了鉅額資金支援,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的作用更應體現在市場引導和規劃以及市場規則的制定方面,應該讓“市場”的作用充分顯現。各級政府應該未雨綢繆,而不應臨時抱佛腳。

  • 3 # 嶗山咚咚

    增產不增收,甚至虧本,其實這是農業種植、養殖業非常普遍的問題,其表面原因,是供需關係的失衡,其本質原因,是市場資訊的滯後性。

    農產品有一個特點,同一類農產品,會在相同時間統一上市,這直接加大了競爭,降低了利潤。遇到供大於求,尤其是水果、蔬菜、生鮮類保質期短的產品,那賣不出去,就要砸手裡。這就是供需關係的失衡,但就像我說的,供求關係的失衡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就是農民手裡掌握的市場資訊太少。

    很多農民對潛在市場是兩眼一抹黑,市場資訊嚴重滯後,只能憑上面的號召、經驗、收購商、親戚朋友的一面之詞,來決定種什麼、種多少,但是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是不得而知的。打個比方,我家是青島種茶葉的,往年都會有一批東營客戶來我這買嶗山綠茶,我在家裡坐著等就好,但是今年畫風突變,東營那邊的人開始轉喝安吉白茶了,但是我不知道,還等著,等到茶葉下來的時候,就要出問題,客戶移情別戀了,我要找新客戶,但是時間不等人啊,這貨就積壓了。時間一放,茶葉可能要掉價,我就要賠錢。這就是市場資訊的滯後性造成的。

    市場資訊滯後性如何解決,這就需要農民放寬眼界,不能只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獲取更多的市場資訊。而網際網路,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工具,因為網際網路的本質是資訊的流動,注意,不是單單的看,而是與人交流,只有交流,資訊才會相互流動,而這,恰恰是電商的強項,與消費者直接溝通,得到及時的資訊反饋,對農民至關重要,所以農村電商,是不可阻擋的。

    除了市場資訊滯後這一本質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脫節。由於家庭承包制的關係,農民們都是單兵作戰,更要命的是各自為戰,形不成合力。這樣一來,首先缺乏議價能力,定價權在收購方那,很被動。第二、形不成品牌化,沒有品牌,就沒有溢價,只能走低價路線,錢包是鼓不起來的。線上化,規模化、品牌化,我認為,這是中國農業今後的未來。

  • 4 # 米源道

    這個問題非常好,確實是當下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定番老農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盲目跟風

    由於受到學識、見識的限制,在選擇種養殖產品方面事先不瞭解市場、不調查資料、不進行市場風險分析。僅憑今天聽說誰誰種養殖某種產品賺錢了,明天在集上看到某種產品售價漲了,於是就一窩蜂的去種養殖某種產品,形成局域性產能過剩,賣不上價格,甚至賣不出去。

    二、生產成本過高

    由於受到資金、能力、思想認識等問題限制,難以形成規模種養殖。並且在種養殖過程中浪費生產資源,造成生產成本高,利潤空間小。

    三、產品品質差

    由於缺少種養殖技術支援,全憑個人經驗進行種養殖生產工作。導致產品品質差,市場競爭力弱

    四、李鬼充李逵

    利用產品形態差不多的特性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冒名頂替。導致真正的產品被嫌棄

    五、不與市場接軌

    知道點綠色、無公害、純天然、品牌等名詞就打著這等旗號想當然的漫天要價,誓用高得離譜的批發價將自家的產品封神。錯失了真正的銷售機會。

    六、銷售渠道單一

    絕大多數種養殖戶的銷售方式就是坐等上門收購,實在賣不掉就自己拉上產品趕集售賣。

    七、銷售區域狹小

    那麼如何解決問題使從事種養殖的農民能做到產品銷路暢通,既增產又增收呢?

    定番老農認為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指導、引領、教育、服務的作用。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任由農民盲目跟風。首先地方政府就不能盲目跟風,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資源來決定或農業、或文化、或製造等主題突出的內容。也就是你得因地制宜地來發展具有自己獨特優勢的產業;

    第二點、由於資源配置的決定權在市場手中,而市場是受經營主體掌控的。所以要透過符合自身獨特優勢產業的經營主體將優勢產業帶入到市場中去;

    第三點、健全並延展產業鏈,健全所有產業鏈的利益聯結機制;

    第四點、以優勢產業為主,深挖自身文化特點,建設休閒旅遊業;

    第五點、村民的從業技能、精神文明教育工作必須不間斷開展。

    定番老農相信做到以上五點就可解決問題。

    以上僅是個人認識。難免有偏頗、錯誤的觀點。請朋友們斧正

  • 5 # 小禾言美

    這個問題確實現實的存在著,就從在網上購買農產品時我們也會經常看到或遇見很多地方農產品滯銷積壓大甩賣這方面資訊,各種媒體上也時常都有這方面的報道和資訊反饋。特別是在今年的疫情當中,很多地方還出現了政府官員上直播,積極幫助推銷農產品的情況。農民增產不增收切切實實地困惑著廣大群眾和老百姓啊!農民增產不增收,且造成大量積壓,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從農民生產的角度看:一是可能對未來市場的需求判斷有誤,認為當前這個農產品市場有需求,價格高,因而大家就一哄而上,盲目大量投入生產;二是生產過程沒有很好的注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和保證,包括農產品的選種、培植、養護的技術支撐以及生產管理等等各個環節。三是農產品的品牌建立意識還有待加強,包括農產品的包裝和深度加工等。從市場銷售的角度看:一是市場對接不及時、不對稱;二是營銷管理跟不上,特別是新型的營銷方式,比如透過電商銷售、直播銷售等;三是農產品自身特性所至,如農產品季節性強,四是生鮮農產品難以儲存管理等等。農民增產又增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需要農民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更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協作支援和幫助。地方政府更是要高度關注,切實加強做好農產品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和指導工作,以不斷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

  • 6 # 五峰果農1

    這也是很多農民最頭疼的事,我認為還是加強農產品質量,提升品質,發展一村一品,政府做好推銷,做好市場調研,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確保農民增收。

  • 7 # 夢中翔之夢

    農民喜獲豐收,“增產不增收、農產品賣難、滯銷”,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

    ▪️原因出在哪?

    農產品“產、供、銷”產業鏈,是三個不同“生活理念”群體的“生存空間”。計劃經濟社會“資源配置”市場,在市場經濟運營中,有“缺失”存在著“缺陷”。

    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營體制。

    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規定,實行包產包銷。

    市場經濟,透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

    也就是市場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市場可以是“有形” 的,也可以說是“無形“的。

    農產品“社會資源”,是透過“市場配置”來完成交易。

    計劃經濟的特點,在政府、地方集中統一的原則下,以計劃管理為主 ,同時重視市場管理,在計劃管理上實行多種計劃型別,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

    市場經濟的特點,公平、公正、公開、自主性、開放性、競爭性、有序性多種市場型別,是價格供求關係競爭利率。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是無限責任的關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單位之間是有限責任關係。

    所有的職工與單位(包括全民、集體、街道工廠所有制)都是合同關係,相互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有合同規定的。

    計劃經濟年代,“市場配置”是屬於政府的,市場經濟年代, “市場配置”由於政府的退出,產生了一個管理者。

    市場經濟是商戶們之間自由、自主競爭的商業模式。

    農產品交易市場 ,農產品“社會資源” 與交易市場“市場配置”之間,比計劃經濟多出了一個管理者“既得利益集團”。

    市場有市場的“遊戲規則”,經營者有經營者的“生存法則”,市場在“無形手”控制下,形成了一個大市場固有的“魔咒禁錮”、“價格堡壘”,既得利益的“商業閉環”。

    我們農民的農產品,根本進不了市場。進了市場,只不過是進了一個“市中市”、“行中行”的大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農批市場”的銷售模式,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這是一塊造就了成千上萬個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風水寶地“。也是一塊令”無數英雄盡折腰”的淚灑傷心地。

    當今很多農民增產不增收,大豐收農產品卻嚴重積壓,大家怎麼看?

    * 主要是城市消費結構對市場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而農民“追求產量、不注重品質”的傳統種植模式還沒有改變。

    ▪️農產品與其它產品最大的區別是時效性,農產品放置時間長了很容易變質。

    *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從“溫飽型”轉向了“享受型”,消費結構家庭人員以“小型化”三口之家居多。

    ▪️注重品質、注重綠色、安全、注重物美價廉品牌化的“特色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已發生了變化。

    農產品價格低,只求產量、不注重品質,消費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支付能力,來選擇購買市場上國內外優質農產品。

    部分產地、主產區農民“跟風種植”,導致了市場上出現了“供大於求” 的局面。

  • 8 # 山寨農夫2020

    當今很多農民增產不增收,大豐收農產品卻嚴重積壓,大家怎麼看?

    您所說的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農產品滯銷的本質是低水平過剩

    中國農產品總體上供需平衡,但一些品種、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範圍內滯銷問題嚴重,如大宗產品中的玉米曾一度庫存嚴重,農民賣糧困難;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滯銷情況更是表現突出,一旦滯銷,農民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一些農產品反而表現為供不應求,如大豆在中國就是總量不足,需要進口。

    就一般商品而言,供需關係是市場反應,儘管農產品略有其特殊性,總體上還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農產品滯銷從表面上看是由於供大於求所產生的,這是市場傳遞的一個假象,究其根本,農產品滯銷的本質是低水平過剩。簡單說就是劣質農產品多了,產生滯銷;優質農產品不足,反而供不應求。

    這樣說可能會傷害農民的感情,但作為農產品消費者,我們都有親身的體驗:豬也不香了、果也不甜了,飯沒飯味兒、菜沒菜味兒。不是咱們嘴“刁了”,而是農產品已經不是原來那樣兒的農產品了。同時,笨雞蛋、散養豬、有機菜大行其道。供需失衡,可見一斑。

    農產品的低水平過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品質不高、甚至低劣,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以玉米為例,東北主產區的玉米目前多數是“越區品種”,產量高、品質差,含水量大,飽滿度低,銷售困難,而優質玉米市場奇缺,無處可買。二是流通不暢,突出表現在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上。一方面市場資訊不暢,農民往往是“種啥啥多,賣啥啥賤”;另一方面倉儲、冷鏈等環節不配套,種出來運不出。這些也都是農產品低水平的一種表現。

    造成農產品低水平過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於農產品長期供給不足,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單純追求產量,主要解決人們吃飽的問題。現在由吃飽升級到吃好階段,而農業沒能及時轉變,仍然停留在追求產量階段。二農業投入“欠賬”較多,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能力低下,配套設施短板。加之農民習慣意識難以轉變,綜合表現為低水平發展,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二、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是提質增效

    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實行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面就是提質增效,由產量增長型轉變為品質、效益增長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應該是結合實際,有增有減,增減適度,減劣質低效,增優質高效,去產能,補短板,增效益。從具體措施上看,首先是市場倒逼,透過市場調節,促進轉型升級。其次是政策引導,綜合運用價格、補貼等手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本向優質高效轉變。

    種糧收入構成因素主要包括:單產水平、產品品質,糧食價格及政策補貼。

    從產量和品質上看,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農產品長期供給不足,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單純追求產量以解決人們吃飽的問題,農民收入增長也主要依靠糧食產量的增加,這使農民習慣於追求產量而忽視品質和效益。目前,一方面糧食單產基本已到天棚,提升空間有限。另一方面,人們由吃飽升級到吃好階段,對農產品品質要求不斷提高,而農民沒能及時轉變,仍然停留在追求產量階段,造成低檔劣質糧食相對過剩,優質糧食供給不足。因此,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糧食品質是提高種糧收入的重要措施,還有較大潛力可挖。

    從價格和政策補貼來看,價格受市場和政策雙重影響,價格要穩,結構要調,所以提高糧食價格不現實也不可行。玉米補貼取消其目的就是引導結構調整。因此,提高農民種糧收入不能靠提高糧食價格,關鍵在於農業種植提質增效和結構調整。

    三、結構調整怎麼調

    結構調整主要包括:

    一是劣改優,包括品種劣改優,選擇優質品種,提高糧食品質;地域劣改優,選擇當地優勢作物,發揮比較優勢;作物劣改優,在當地優勢作物中選擇相對高價值作物,向特色要效益;方式劣改優,採用先進技術,實現集約經營,提高生產效率。

    二是多改少。改市場多的為市場缺的,莫追市場熱點,搶抓市場短板。

    三是粗改精。改粗糧、大路產品為精糧和精品,提升產品附加。

    四是糧改飼。適當調減糧食麵積,增加飼料面積,發展下游養殖。透過延長產業鏈實現效益提升、收入增加。

    質量提升主要包括:

    一是合理選用品種。由單純追求產量向量質並重、以質為先轉變。以玉米為例,農民目前大多選擇生育期偏長的品種以維持較高產量,但嚴重影響了品質,自然價格上不去。應適當選用生育期相對較短的品種以提高品質、提升價格;同時兼顧品種較耐密植性,以穩產量。

    二是加大農藝措施。透過保護性免耕、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雙大壟雙行、間混套複種等多種農藝措施集約來提高品質、增加效益。

    三是適度規模經營。上述措施的實現前提是土地集中連片下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就要求採取適合當地的有效方式方法實現土地集中連片。實踐中農民合作社是一種有效形式。

  • 9 # 愜意鄉村

    銷路為王,是一直不變的。生產出來的東西只有銷售出去了,變成真金白銀才實現它的價值。變現不了再多的產出都是累贅,成為負擔。

  • 10 # 小祥子百香果

    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產量過大,這是資訊不對稱的原因。

    大豐收本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一年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可資訊不對稱,導致大量農產品銷售不出去,農民其實很困難,他們掌握不了銷售資訊,只能把好的產品直接給收購商家,不能直接到消費者手裡,這樣收益讓人家掌握住,由別人說了算,這還是好的,要是積壓在手裡,只能爛掉了。

    在資訊時代,電商平臺有著它獨有的優勢,可以把產品直接送到需求者那裡,省去了中間商,農戶可以讓自己的子女來運營,學習,等自己真正掌握了,就可以大膽的上手,也可以看看村裡有沒有合作社,這總比收購商好多了,不要把好產品埋沒了,多找機會總會銷售出去的。

  • 11 # 農夫梨園

    盲目跟風種植,也不去考察市場什麼賺錢種植什麼!結果供大於求,我們國家和歐洲一些國家的農業模式不一樣!他們的模式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下!訂單模式!美國的農民只佔了百分之一!也就是這百分之一農民養活了自己國民不說每年還出口大量糧食和農產品!農民根本不用擔心銷路問題,所有的農產品都有訂單!而且政府還會大量的資金補貼!

  • 12 # 嘛斯克

    增產不增收,穀賤傷農的事情,從古至今屢有發生。

    背後隱藏的規律是市場規律、政府政策、銷售渠道、產業規劃、資源整合等問題組成:

    第一、穀賤傷農的市場規律:

    第二、政府政策原因:

    國家經濟實力強的,可以在各種形式上對農業進行補貼,避免增產不增收造成農民收入下降,損失種養殖積極性問題。但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為保障社會穩定,對國家戰略儲備物資可以補貼,對於其他的農產品豐收,往往採用市場化調節,因此會出現越增收越無錢可賺的局面;國家不允許農產品價格過高,但在短時間內無法對於增產的農產品加以保護收購,這個問題需要國家綜合實力的上升才可以解決;

    第三、銷售渠道:

    由於農產品只有規模化和集中發展才可以體現出產品優勢。零散的農產品銷售價格很少有定價權。物流渠道和農貿集中批發是農產品可以正常發展的必要基礎。沒有對應的物流和農貿批發市場,零散貨源無法收購,更無法將高產區轉移到需求地區;物流在農產品供應鏈佔據了重要環節;

    第四、產業規劃:

    中國農業生產處於一種土地資源在個體手中,而個體卻缺少對應的技術資源、資金資源、物流投入、單個農戶運輸成本高昂,在實際運營中不能實現有效經濟效益。因此整體的農業產業集中佈局規劃、配套農業集貿市場、配套農產品物流體系、配套資訊流的網路平臺打造,是對於農業增產又增收的必要投入;

    第五、資源整合:

    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由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市場,讓農產品獲得定價權,技術創新,規模化,物流集中化,從而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收。

    以上是關於增產不增收的個人思考。

    總之,國家對農業設計區域完整規劃,用國家指導下的配套物流和倉儲體系,減少中間環節成本,讓利於民,既可以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又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行情穩定了,市場才有信心,資本才願意持續投入。

    如果不穩定發展,所有的暫時性補貼和保價收購政策會有失偏頗。

  • 13 # 笑傲乾坤

    我認為產量雖然上去了,但是品質呢?其實品質是下降了,好看不好吃,不好吃誰會要,農業還是多回歸自然的好,什麼季節就吃什麼,就有味道,味道好肯定就賣的好,現在4月份西瓜都上市了,擺在那裡很少有人去買,不要認為早上市就是個稀罕物,不好吃的,就是沒有銷量。

  • 14 # 趣溢思永

    經濟學上的供求原理,豐收了增產了,供應就會增多,無疑價格會下降;不豐收減產的時候,供應減少,價格上漲。無論豐收和欠收,對種地的農民來說,都是一樣的。小時候我們學過課文《糶米》,就是很簡單的一個例子。

  • 15 # 三國木耳

    農民喜獲豐收,“增產不增收、農產品賣難、滯銷”,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

    ▪️原因出在哪?

    農產品“產、供、銷”產業鏈,是三個不同“生活理念”群體的“生存空間”。計劃經濟社會“資源配置”市場,在市場經濟運營中,有“缺失”存在著“缺陷”。

    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營體制。

    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規定,實行包產包銷。

    市場經濟,透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

    也就是市場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市場可以是“有形” 的,也可以說是“無形“的。

    農產品“社會資源”,是透過“市場配置”來完成交易。

    計劃經濟的特點,在政府、地方集中統一的原則下,以計劃管理為主 ,同時重視市場管理,在計劃管理上實行多種計劃型別,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

    市場經濟的特點,公平、公正、公開、自主性、開放性、競爭性、有序性多種市場型別,是價格供求關係競爭利率。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是無限責任的關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單位之間是有限責任關係。

    所有的職工與單位(包括全民、集體、街道工廠所有制)都是合同關係,相互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有合同規定的。

    計劃經濟年代,“市場配置”是屬於政府的,市場經濟年代, “市場配置”由於政府的退出,產生了一個管理者。

    市場經濟是商戶們之間自由、自主競爭的商業模式。

    農產品交易市場 ,農產品“社會資源” 與交易市場“市場配置”之間,比計劃經濟多出了一個管理者“既得利益集團”。

    市場有市場的“遊戲規則”,經營者有經營者的“生存法則”,市場在“無形手”控制下,形成了一個大市場固有的“魔咒禁錮”、“價格堡壘”,既得利益的“商業閉環”。

    我們農民的農產品,根本進不了市場。進了市場,只不過是進了一個“市中市”、“行中行”的大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農批市場”的銷售模式,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這是一塊造就了成千上萬個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風水寶地“。也是一塊令”無數英雄盡折腰”的淚灑傷心地。

  • 16 # 三農孺子牛

    當今農村很多農產品積壓嚴重,農民增產不增收,心裡很煩愁,糧食不值錢,核桃比屎濺。我就以我們當地核桃積壓嚴重,不值狗屎錢一事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們這裡去年天氣乾旱,糧食嚴重減產,由畝產800公斤一下子降到150公斤。農民指望糧食收入養家餬口已經不可能了,好在核桃產量還是可以的。從老百姓心裡想,核桃前年遭受寒流襲擊,顆粒無收,去年核桃豐收應該有個好價錢,沒想到從收下核桃至今無人問津。自己吃不完,賣又賣不掉,當柴燒又覺得可惜。放在家裡還覺得礙手礙腳,佔地方。農民真是哭不得,笑不得。增產不增收,日子無盼頭。

    核桃這東西不比別的東西賣不掉可以儲存起來,來年再賣。核桃一過伏季,就會變的油辣味,口感很差,商品性大大降低。

    就在農民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前幾天河北來了幾位收核桃的,說收核桃,專收賴核桃,好的不要,一斤核桃一元錢。村民們幾番討價還價,收購商壓價不起,村民們是想好的、賴的全想賣,不想留存了,收購商也看出了農民急賣心切,往死裡壓價,最終定在不管好賴全賣,一斤核桃1.2元。農民們忍痛割愛,只好全賣掉。臭狗屎也不是這個價

    去年我們這裡糧食沒有打下,核桃豐收掉價。牛羊值錢沒有養下,各種東西一個勁兒漲價。農民種啥啥不值錢,有啥啥不漲價。這種現象不知什麼時候能有所改變。

    看到題主的問題,心裡很想回答,我也深知起不到什麼作用,只是呼籲農民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 17 # 祈盼和諧78903

    這關係到當地政府的支援力度,靠農民自己解決不了,政府應該針對當地情況,積極推動銷售和售後,引導種植產業結構調整,使種植戶無後顧之憂,保證糧食增產增收

  • 18 # 老秦貴在堅持

    一、針對這種情況,注意儲存農產品。

    二、加快農村電商興起,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搭建起連線千家萬戶滯銷產品銷往各地。

  • 19 # Jack570232

    這種現象有幾個原因完成:

    1.盲目跟風,突然發現某個人靠某種東西發財了,就沒有考慮過銷路和市場,就直接增產,以至於產量出來了卻沒有銷路和市場;

    2.錯過了時機,因為市場需求量是變化的,有時又會維持一定的需求量,以至於產品過剩,供遠遠大於求;

    3.價格達不到農民的心理評估價格,以至於有些農民寧願滯銷爛在地裡,倒掉都不願意便宜所謂的賣家;

    4.農產品是一個可多代替性的東西,其他產品可以替代性的產品銷量會受其他可替代品的影響而受影響;

    5.有些農民的產品質量不達標,品相和質量得不到保證;

    改善措施:

    1.不盲目,開始增產時先考慮銷路和市場,是否產出時間與需求期相吻合,才能進退有度;

    3.選擇具有少代替性產品;

    4.選擇優質品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ython,Java和前端哪個好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