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拖拉機CC
-
2 # 使用者3397937154954
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齊白石,因為他所畫的,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花草,魚蟲,加之題畫詩文有趣,他的畫,兼工帶寫。把花卉畫得嬌媚,草蟲畫得如真的一樣,可見畫功出色。
-
3 # 雪中飛jxz
藝術家很多呀,戲劇類的四大派梅派,陳派,蓋派,孔派,評書類的劉蘭芳,袁闊成,單田芳,楊沫,:作家類的魯迅,巴金,楊沫,茅盾,老舍,郭小川,古華,餘易木,柳青,歌唱類的田華,王崑崙,郭蘭英:耿蓮鳳,馬玉濤,柳石明,姜加鏘,胡松華,郭頌,等,詩詞類的,王力,龍榆生,王仕禎,毛先舒等,對聯類的盧禮陽,等,京韻大鼓的駱玉笙老先生,及文學評論家李長之,考古學家,陳夢家等,及中國近現代詩人,毛主席。
-
4 # 老黨畫室
我們這一代人不善於追星,要說喜歡的藝術家是誰我個人的觀點是老一輩的藝術工作者們無論是演藝、音樂、美術界的,他們把一生都貢獻給了藝術這樣的藝術家才應該受到喜歡和尊重。
-
5 # 生泉樓主
郭蘭英。2019年9月,她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作為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演員,她為中國民族歌劇表演體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藝術的發展作出開拓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喜兒、《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等眾多光彩奪目的舞臺藝術形象。她演唱的《我的祖國》《南泥灣》《人說山西好風光》《八月十五月兒明》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歷經半個多世紀傳唱至今。
-
6 # 新宇158
我最喜歡的畫家除了趙無極還有徐悲鴻!
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人,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出生地是江蘇宜興——這對於他來說佔了“地利”。因為請末民初中國的文化中心、文化重鎮、文化集散地都在江南,也許我們有些意外,正如這一時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不是上海也不是北京,而是山西平遙!江南的文化氛圍薰陶了徐悲鴻,也薰陶了趙無極、徐志摩、魯迅……真可謂人傑地靈!徐悲鴻更為幸運的是得到了康有為賞識和提拔,還有大家閨秀蔣碧薇深愛並與他私奔。
徐悲鴻也留學法國,海歸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1949年起任中央美院院長,主張現實主強調國畫改革應融入西畫技法,主張光線、造型,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中國畫壇影響很大。他一生最閃光的是節衣縮食搶救文化藝術國寶,唐宋元明清,一共收救1200件。他尊重人才,與齊白石交往深厚,並聘教於美院。愛國情懷更是感人至深,他的睡獅與醒獅喻意深遠,《奔馬》為抗美援朝戰士而創作。
他擅長人物、走獸、花鳥,尤以畫馬享名於世。他與張書旗、柳子谷並稱“金陵三傑”。他的妻子廖靜文把他的1200幅作品連及1200件收藏品捐獻給了國家!
-
7 # 厚積齋書法
最喜愛的藝術家:李孟淵
齋號:聽雪堂
籍貫:洛陽市新安縣人
職務: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佛教書畫院高階院士,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楷書專業委員會委員,理事,創作委員會副主任,美術家協會主席,新安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喜歡理由:不是因為他帥,也不是因為他的才華。而是因為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無論哪一個書法愛好者向他請教,他總是平易近人,耐心講解。並且毫不保留,提出中肯的見解。我與李老師素不相識,僅僅是微信好友。每當我遇到學習中的困惑,或者近期的臨作與他交流時,他都會在微信中給我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讓我有醍醐灌頂般的感覺。並給予鼓勵。使我有堅持寫下去的動力。每當李老師有新作時,他都會分享給大家。我書藝的不斷提高,與老師是分不開的。可謂良師益友。正是因為有像李老師這樣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讓許多走在書法道路上的習書者有了方向和動力。這就是人民的藝術家——李孟淵。感謝你,李老師。祝你身體健康,藝術之樹長青。
作品欣賞
-
8 # 逸意
這個問題我要好好回答。
第一個喜歡的是達芬奇,為什麼喜歡他,他完美的代表了繪畫藝術家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對大自然的好奇,是藝術家們創作源源不斷的動力,達芬奇做到了,而且做的標準非常高!
第二個喜歡的是庫爾貝,喜歡他的理由就是這個人用一生來踐行自己的藝術觀點,很多藝術家表裡不一,而他是表裡如一,最牛的是他拒絕就拿破崙三世給他的榮譽勳章,而且還說了,我一直自由地活著………榮譽不在於一枚勳章!(用他來參照現在的中國藝術家,真的是一言難盡,現在中國藝術一塌糊塗)!
第三個喜歡的是卡拉瓦喬,喜歡他不是因為他繪畫多麼多麼牛,當然他繪畫的確也很牛,但是這不是我們喜歡他的最重要的一點,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人性感急燥,打破了大部分人對於藝術家的固有映像,覺得藝術家應該是比較安靜的一類人,甚至有點“內向”。我只說他的一點,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死的嗎?他是在和人鬥毆的過程中,把人殺死了,而且殺的還是一名劍客,所有卡拉瓦喬的身手事不錯的,然後他就跑路了,在自己的繪畫中懺悔,但是沒過多久,又去和人鬥毆,而且他不管對到是什麼身份,總之就是打架,不服就打,誰知道又惹到有權有勢的人,不得已又得跑路,這次就在跑路過程中死了。喜歡他不是說推崇他的這種一言不合就打架鬥毆的脾氣,而且這個人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認知,而且用生命為它買了單!
第三個就是吳冠中了,我可以這麼說,吳冠中是中國近代畫家中,最乾淨的畫家,最表裡如一的畫家,最純粹的畫家,也是很有個性的畫家!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他身前的採訪影片!
第四個就是李伯安,可能很多美術愛好者不知道這個人,我只說一點我喜歡這個人的原因,他是在畫畫的過程中累死的。僅此而已,勝過太多太多!他的作品(走出巴顏喀拉)給現在中國國畫人物做了太多參考與表率,大家可以百度自己看看!
最後說一句。一個藝術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藝術主張與個性,如果沒有,那麼這個藝術家不管名頭有多響,他的作品永遠沒有生命力,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個沒有個性,認知,主張的一個人,他畫出來的東西還有生命力嗎?還有價值嗎?當今中國,太多太多這樣的藝術家了!
-
9 # 藝術東方no1
藝術家?太多了,我只喜歡作品,談不上喜歡他(她),因為不瞭解他(她)們對生活是什麼樣的觀點和生活習慣。也就的是喜歡藝術作品,對作者談不上喜歡,所謂的藝術家說的只是藝術作品的創作者,他們的藝術作品優秀不能代表他們本人就是優秀。我是搞藝術收藏的,有機會去過很多藝術大咖的家和他們的工作室,創作間,習舞練習小舞廳和琴房,見到了他們的平凡生活沒有與大眾有什麼兩樣,都是人,各有個的生活習慣,對生活也各有個的觀點和認知,這真的不同於他們的藝術作品優秀。說好聽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說不好聽的有些還不如普通人的生活習慣,簡直就是垃圾(醉酒和吸麻,好吃懶做等)。這些真的不如他們的藝術作品好。現在那些喜歡藝術家的人不管是藝術作品還是作者的生活習慣觀點都喜歡的?那不就是所謂的追星族嗎?小孩不懂可以理解,成人了還是這樣追星?這些人不就是弱智還能說什麼?。
-
10 # 玲2121
我喜歡電影藝術家趙丹。因為他飾演的角色許雲峰、林則徐、武訓……讓你覺得,這就是那個人!特別是許雲峰,在敵人面前表現,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就是許雲峰。林則徐虎門銷煙,被罷官,在金鑾殿上鎮定脫下官帽的表情,絕了,好一個為黎民除害不顧個人利益、不畏強暴的好官、青天!當然,衣衫襤褸的武訓,為了讓孩子讀書有文化,不被人欺負,他跪東跪西,自己捨不得化一個子,被人打被人侮辱,更讓觀眾見識到不一樣的趙丹,他滿臉風霜、欲哭無淚……這三個角色在趙丹身上的體現,真的入木三分,唯妙唯肖,幾十年過去了,難忘啊,難忘!
-
11 # 中國書畫名家
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我的導師苗重安先生。2008年我有幸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首屆書畫高研班苗重安工作室學習,重點學習青綠山水。第一年上半年學習傳統山水畫,臨摹中國古代名畫,苗先生很耐心的為我們解答古人的技法,使我們浮燥的心靜了下來,我用不長的時間臨摹了李唐的巜萬壑松風圖》,馬遠的《踏歌圖》等。技藝提高很快。
後來我們去太行大峽谷寫生,苗先生這麼大年紀了還親臨現場指導我們,示範寫生要領。使我們懂得了寫生的重要性,給以後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寫生回來後進入創作階段,苗先生又幫助我們每一個學生完成創作作品。向苗先生這樣的導師很難得的,我們由衷地敬佩。在中國人民大學的這兩年的學習,苗先生把自己的藝術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苗先生在給人民大會堂、北京會議中心畫巨幅大畫時也帶上我們,給我們現場講解創作體會和筆墨技法的全過程,使我們受益匪淺。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對於苗先生我不僅僅是喜歡的藝術家,更是崇拜和敬仰,還有感恩。
-
12 # 騰者絕塵
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為什麼?因為他畫的白描我最為喜歡。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廬江郡舒縣(今屬於安徽舒城縣)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痺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
北宋的人物畫,著名者有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清秀嫻麗,氣度恢弘,而其構形技法,到北宋後期為李公麟發揚光大,線條健拔卻有粗細濃淡,構圖堅實穩秀而又靈動自然,畫面簡潔精練,但富有變化;題材廣及人物、鞍馬、山水、花鳥,既有真實感,又有文人情趣,而且所作皆不著色,被稱作“白描大師”。
附本人作的白描作品
-
13 # 金子Jane
高更!因為他可以為了做自己喜歡的繪畫拋棄優越的生活,生活在貧困中也不改初心,他終於自己的內心,所以創造出了偉大的作品!
-
14 # tamoqu欣寶
喜歡的藝術家很多,今天說說其中最愛的之一梵高,他是那個時代被嚴重低估有獨特想法的天才
可惜一生只賣出過一幅畫,就是圖四《吃土豆的人》,他的生活是靠弟弟接濟,是個很善良的人,圖一就是他弟弟有了孩子梵高為他高興而畫的杏花
他是個有嚴重抑鬱的人,他畫的田野又是多麼明媚舒朗,畫中人們有條不紊的愉快勞動著。。最喜歡梵高的向日葵
-
15 # 鈍筆
如果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藝術家是誰?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藝術家非魯迅莫屬。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學造旨之高,無論在現代文學或當代文學中都應該是第一位的。因此,他也應該是一名傑出的藝術家!為什麼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證:
一:從小說方面來看:雖然魯迅先生一生也沒有創作長篇小說,而中篇小說也僅寫了一部,即:《阿Q正傳》。關於《阿Q正傳》是中篇還是短篇的問題,國內學術界評價不一,從字數看,有的學者認為是短篇,而從內容上看,多數學者認為是中篇小說,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一慣凝鍊,可有可無的字、句、段等一律刪去。在這裡我就按中篇小說來談:
《阿Q正傳》裡的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未莊的一個僱農。他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甚至也忘了自己的姓名(其實,這些都是有用意的,他不可能有家,也不可能有職業,更不可能有名字,這樣才更有普遍的意義,這樣更能說明他是個典型人物),他處於最慘痛的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他愚昧、麻木,自輕自賤,自欺自慰,在精神上永遠是“勝利者”。(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勝利法”。他是那個時代中國農民的典型,他也是自欺欺人的典型。閏土爺倆,華老栓等也有這些特點。直到我們現在,又有多少人有這些特點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特點的人難道下是似曾相識嗎?從現代文學到當代文學,哪個文學典型比得上阿Q呢?魯迅先生用他那驚人的藝術才能為我們成功塑造了這一不朽的形象。
魯迅先生在其它的小說中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如祥林嫂、閏土、子君、孤獨者、孔乙己……。魯迅先生的小說,不但塑造了眾多的典型,而且表現了深刻的社會內容。
二:從散文方面來看:魯迅先生的散文主要集中在《朝花夕拾》裡。雖然不多,但影響深遠,好多都是現代文學的名篇,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父親的病》……。這裡且不談人人諧知的前兩篇,而簡單談談後幾篇:《阿長與<山海經>》:透過勤勞、善良?開朗、純樸的長媽媽的一生,控訴了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毒害;《五猖會》記敘了作者少年時期,有一次正要去看五猖會時突然發生的一場波折,猛烈的控訴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教育制對青少年身心的摧殘;《父親的病》揭露了“巫醫不分”的所謂名醫敲詐勒索、散佈封建迷信竟到了荒唐無恥的地步……。
《野草》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收入作品二十三篇。在這裡也順便談一下,這是一部非常有戰鬥力的散文詩集。在《題辭》中,魯迅先生對這二十三篇散文詩的深刻總結,他把這些散文詩比做“野草”,寓意深長地寫道:“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發,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相信地火終有一天要從火山口噴發出來,燒盡地面上一切醜惡的東西,而“野草”也甘願被焚燒。它表明作者要用過去的戰鬥來迎接新的更大的戰鬥;“野草”要犧牲自己去迎接地下火的到來,表現了革命者頑強的鬥爭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
這就是魯迅的大無畏的戰鬥精神!
三:從雜文方面看:在這方面本人不想多談。魯迅大概有十三部雜文集,無論在現代文學史或當代文學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名列前茅的。魯迅雜文的藝術性、戰鬥性早有學者、大家論術,本人僅舉兩個小例子:如《友邦驚詫論》,魯迅主要寫了因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遼吉,南京政府不抵抗,學生們去南京請願這一事件,文章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語言戰鬥力強,諷刺辛辣,百讀不厭。《現代史》中所用的比喻滑稽可笑,用在街上耍猴子的事來暗喻當時的所謂總統的更換,看完之後讓人拍案叫絕,我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是第一流的雜文藝術大師。
四:從其它文學作品看。除以上外,魯迅先生還有《故事新編》、《中國小說史略》以及先生的詩也都達到了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中國小說史略》闡明瞭自己特有的觀點。魯迅先生的詩,這裡順便錄一首《七律.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
此詩表現了魯迅先生愛憎分明,俯首甘為人民的孺子牛的精神。
綜上所述,我只談了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的九牛一毛,但我們可以見一斑而略知全豹,魯迅先生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
-
16 # 洛克美教
尼古拉·費欽(1881-1955)俄國畫家。出生於喀山的木雕工手藝人家庭。1901年費欽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推薦到美院做旁聽生。在美術學院列賓的溫暖體貼給了他莫大的鼓舞,感激之情難以言表。費欽長期研究自己的老師列賓的晚期繪畫和肖像作品,並被瓦蘭了·謝洛夫的高超繪畫技巧吸引著。費迅畫畫不喜歡用單一的藝術表現手法,那散發著光彩的繪畫,帶有激情短促的筆觸和多層次粗糙的表面是他長期藝術積累的結晶。一旦需要他就採用透明顏色調整色調的辦法,他用——層薄薄的顏色罩在另一層卜,這個技法並不比17世紀西方人遜色。有時他用寬闊的筆觸,利用白畫布的亮光和特點畫畫。他善於探索白色和黑色的細微差別,他喜歡使用“調色盤加畫刀”的技術。
-
17 # 紐西蘭留學與移民
給大家介紹一位離我最近讓我最為感嘆的先鋒藝術家吧。他被視為美國成立200年來最重要的藝術大師之一,並與中國有著很深的緣分,曾兩次在中國舉辦畫展,一次生前,一次逝後,都影響深遠。
他就是羅伯特·勞森伯格(1925年—2008年),生於德克薩斯州阿瑟港。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曾是一名海軍,退役後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黑山學院進行學習,並於1949年遷居紐約,於1951年,在貝蒂·帕森斯畫廊舉辦首次個展。受到黑山學院先鋒實驗實踐及紐約晚期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他發展出極富創造性的個性化藝術實踐。憑藉開放的藝術理念,他使用廢棄的家常物件、商業產品、建築廢棄物、印刷品奏出視覺的和諧與雜音。1964年,“混合繪畫”系列與絲網繪畫系列(1962年—1964年)代表美國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為藝術家贏得繪畫類國際大獎。
成名後的他,與中國的緣分起源於1982年夏天,他訪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造紙廠——安徽涇縣宣紙廠。這次中國之旅後,他創立了“勞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組織”(ROCI,1984年—1991年)。為了這個流動的藝術製作及展覽專案,他離開美國造訪10個國家,從而廣泛收集材料、拍攝照片,結交當地工匠並展出自己的作品。並於1985年在北京、拉薩舉辦了“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吸引了超過30萬人次的觀眾。他試圖透過藝術進行文化交流——這一願望使其與彼時成長中的一代中國藝術家不期而遇,與隨後被稱為“’85美術新潮”的運動不謀而合。
2016年6月12日至8月21日,UCCA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大型展覽“勞森伯格在中國”,這是時隔三十多年後,他的作品第二次在北京展覽。我有幸作為志願者、講解員近距離接觸他的作品和文獻資料,並賞析他臺前幕後故事。這次逝後回顧展,展出羅伯特·勞森伯格(1925年—2008年)的鉅作《四分之一英里畫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年—1998年),該作品由190部分組成,長度約305米。這是該作品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展出。勞森伯格的一系列拍攝於1982年訪問中國期間的彩色照片《〈中國夏宮〉研究》(1983年)亦同時展出。
展覽期間,有很多藝術家、名流前來參觀。其中有一位畫家,他說1985年他就看過勞森伯格在北京的展覽,那時他還是一名學美術的大學生,天天接受蘇聯的繪畫理論。看到勞森伯格的展覽時,被深深的震撼了,衝破了人們的固有思維,以及對藝術界限的定義,他說:“原來這樣也是藝術,藝術還可以這樣!”三十多年後,這位藝術家已經年過半百,頭髮已經灰白,慢慢踱步在每一個作品前端詳的側影,讓我備受感動。我無法想象三十年前,勞森伯格帶給這幫年輕人的衝擊,但是三十年後,這位老學生再次來看展,應了那句話,藝術是永恆的,藝術沒有國界。
有一天,一個腿骨折拄著拐來的中年男子,在細細品味每一幅作品,然後他把我叫住,問我:“勞森伯格是不是同性戀?”我怔住了,然後換做他開始給我講他的發現,比如他發現作品裡有很多男性身體的圖片、輪廓圖、紋身、囚徒、手銬等,以及作品反映出來的感受等。官方並沒有介紹勞森伯格的個人生活,但是我向組織機構求證後,那位觀眾的猜想是對的!他是一名雙性戀者,有過同性伴侶。作為一名志願者,我體驗了一把什麼叫“高手在民間”。真正好的作品能激發觀眾的慧根,積年累月後,依然留有與觀眾對話的通道。
終其一生,勞森伯格的藝術創作秉承創新精神,並保持著對新興材料、技術、觀念的興趣。即使現在看,他的作品都十分前衛。還有我們常看到的拼接畫、絲網印刷、廢棄物品再創作、繪畫與雕塑的結合,都可謂是勞森伯格開創的。他提倡藝術來源於生活,也要生活藝術化。比如用舊書本堆成的雕塑、廢棄的推車上種滿植物,或者廢棄物油桶等材料組合成一個藝術雕塑,而這個雕塑是有實際用途的——一把長椅。
他的作品影響深遠,而他對藝術邊界的探尋和創新追求,值得每一位藝術從業者深思和借鑑。
-
18 # 探文海
我所喜歡的藝術家太
多了,在音樂、戲曲、國畫、書法、歌唱……等領域都有我喜歡的物件,但列舉出來恐篇幅太長,相比之下,我最喜歡的藝術家當數梅蘭芳,他不僅京劇演技精湛,創立了梅派京劇藝術,在書法、國畫等方面也有較深的造詣,更可貴的是,他具有高尚的節操、錚錚民族風骨,在日本人統治期間,為了不奴顏卑膝地給日本人演出,他蓄鬚罷演,實屬難得。在抗美援朝期間,他與其他藝術家一起,捐款購飛機大炮。
這樣的藝術家當然是我最崇拜和敬重的
-
19 # 老陳之見
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林風眠,他早年留學法國,後回國,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院長,是著名的畫家、藝術教育家。他一生熱愛繪畫,勤於著書,教書育人,孜孜不倦。在創作上,他將西方繪畫融入中國文化,以過人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發展新的中國藝術。早年創作了《民間》、《人道》、《痛苦》、《悲哀》等作品,在這些作品裡,林風眠體察民間疾苦,關心社會民生,呼喚人道和愛。50年代後,主要畫風景、仕女、禽鳥、花卉、靜物和舞臺人物,作品的色調明朗,情緒轉為平和,主要創作水墨和彩墨,這些作品多為寧靜的遐思和豐富多彩的抒寫。文革中,林風眠被迫害,後定居香港直至去世,享年91歲。
-
20 # 使用者111076947924張華
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吳冠中,因為他說過"三百個齊白石也不如一個魯迅"。
我不管他本來的意識是什麼,我只知道他的這句話碰到了我那根對待人文的神經一一一那就是社會的文明進步是靠文化,思想做基礎的,所謂藝術,不過是文明進步過程中附帶的一些小浪花,一些花邊而已。
所以我喜歡吳先生的真誠,喜歡他的深刻。
一個藝術家只有具備了真誠和深刻,他的作品才具有精神性思想性,才會觸動到人的靈魂深處的弦絲,因而由衷喜歡。
吳先生的畫,畫面中充盈著中國文化的氣節。他不是一個迎合西方讀者趣味的偉大人物,他的民族性在作品中十分奪目,因此,齊白石比不了吳冠中。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藝術家很多,也分不同的領域。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一些評書的藝術家,當然有很多老的藝術家,像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袁闊成、連闊如、連麗如、張少佐、田戰義、孫一、李鑫荃。這些評書老前輩們,但是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一位年輕一些的演員(這裡稱呼他為演員,我感覺還不到藝術家的份)。叫做王玥波,愛稱王三皮、1978年生於北京,評書、相聲演員。
王玥波自幼學習評書、相聲等多門曲藝藝術,曾拜馬增錕學習評書,拜趙小林學習相聲,拜章學楷學習聯珠快書。全總文工團(原在煤礦文工團)說唱演員,在宣南書館、崇文書館均為創業元老,女評書第一人連麗如夫婦之義子。播講過《聊齋》、《隋唐》、《雍正劍俠圖》、《俠義英雄傳》等多部評書。
最愛聽王玥波老師說的《聊齋》《雍正劍俠圖》兩部書,現在《雍正劍俠圖》還沒有說完,有位書友零零散散又送來了幾部。慢慢的聽,很有意思。
王老師說書,熱鬧,長知識,書裡書外沒有廢話,句句都很經典,大家可以嘗試聽一下。
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衝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彙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透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樑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評書的特點:1.故事性強。2.篇幅一般較長。3.人物眾多、情節複雜,但結構單純,眉目清楚。4.語言豐富,表演細緻,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細節描寫較多。
此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些外在的特徵。一是散說體與說唱體交錯發展。二是藝人說書與文人創作交錯發展,亦即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交錯發展。
當然,評書的一些專業用語咱們也不清楚,但是希望大家以不一同的方式去了解中國的藝術,大家多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