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101長刀在手

    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分析一下吳用的謀略在水滸傳中什麼水平 。

    從水滸傳來看,吳用的謀略是長於細節區域性,疏於大局。擅長宣傳鼓動離間。 從書中第一計智取生辰綱來看,吳用至少留下了2大破綻,不是朱仝,宋江通風報信,晁蓋差點送了性命。

    1, 晁蓋是東溪村保正,又是江湖名人,認識晁蓋者極多,智取生辰綱時讓晁蓋露面,留下了日後追查的線索。

    2,利用了本地人白日鼠白勝,卻又沒有做好善後工作,留下了線索。

    不過吳用在細節上謀劃的很好,在黃泥崗上,往第二桶酒裡放蒙汗藥的過程很精彩。

    吳用第二次在江州救宋江時,給江州知府蔡九寫了假書信,卻是細節上出了問題 ,又是差點送了宋江性命。

    吳用在打祝家莊時所用計策很一般,不是孫立作為內應,祝家莊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因此吳用的謀略水平很一般,如果放在三國演義,只能算中下水平,根本配不上智多星的稱號,只能算是小聰明而已,論謀略水平,應該和馬謖相當

  • 2 # 羅德紅色經典

    滿腹經綸,通曉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是梁山泊上知識分子的代表。

  • 3 # 佳木馨香

    《水滸傳》是梁山的軍師,綽號智多星。但是無用在沒有上梁山的時候只是鄉村教師。很是不起眼的一個人物,頂多有點文化識字多一點。《三國演義》中那真是人才濟濟,臥龍鳳雛名滿天下,得一人可得天下。有他們可謂是真的高智商人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能掐會算。

    那麼說起用吳用跟三國的臥龍鳳雛那差的不是一截。那到生活中也就是跟許攸一個高度吧,或者還不如許攸的境界。朋友們覺得呢?

  • 4 # 田園詩人魯智深

    縱觀中國歷史,但凡有點規模的黑幫山寨,一般都會有一個知識分子出身的軍師人物,梁山也不列外,頭號軍師吳用就是這樣一個人。

    水滸傳吳軍師出場描寫是這樣刻畫的: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名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給讀者的感覺這就是張良諸葛亮一般的人物,但讀完水滸,感覺他和諸葛亮放一起簡直是侮辱了諸葛亮。

    吳用其人,出身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在東溪村這樣的小地方做了個鄉村民辦教師。自號吳加亮,恐怕也有幾分自比諸葛亮甚至想要強於諸葛亮的意思,這個大家都能理解,現在鍵盤俠們指點江山起來,一樣感覺世界就在腳底,哪怕家裡沒有餘糧……但和諸葛亮的胸懷比起來,卻遠遠不如,諸葛先生躬耕於攏時是:廬中先生獨幽雅,閒來親自卻耕稼,專待春雷驚夢迴,一聲長嘯安天下”。而軍師的理想卻是劫個生辰綱,發上一筆橫財,然後當個暴發戶享受一生而已.就這點小理想,還因為起事不密而被官差發現,只能亡命江湖.

    後來跟著帶頭大哥晁蓋上了梁山,也沒有什麼遠見卓識。好像一個無證行醫的江湖郎中一樣,人家諸葛亮,身臥隆中之時就早已將“西川五十四州”之圖繪好,隆中對熟記於心,而吳用連一個像樣的綱領性方略也沒有,倒是黑宋江上了山後提出了“替天行道”這一政治綱領,並確定了一切以招安為出發點的梁山路線。所以,在戰略大局觀層面,吳用是不上臺階的。

    而且戰術謀略方面,也漏洞百出,比如偽造蔡京書信一節中,黃文炳都能在瞬間發現書信的破綻,而吳用等戴宗去了許久後,回來又喝酒時才想起來,這種低階錯誤不只一回兩回,諸葛丞相精通兵法,什麼水攻火攻,生間死間,詐降誘降,將計就計等運用的得心應手。吳用用計永遠就是都是派內應,先在內部鬧將起來,然後裡應外合而取勝。祝家莊是這樣,曾頭市也類似,鬧華山大略如此,取大名再演一次,最後徵方臘還是這樣,程咬金都是三板斧,吳用軍師就只有一板斧.所以 梁山攤上這麼一個軍師,其最後覆亡也是必然的。

  • 5 # 識海泛舟

    《水滸傳》是一部描述江湖好漢起義的故事的小說,塑造了一大批經典的人物形象,但是在我們熟知的梁山一百零八將當中有一個相對特殊的人物,就是智多星吳用,縱觀梁山好漢人員組成,我們可以發現大多將領都是身懷武藝,如林沖、武松、魯智深等等,或者在江湖有一定影響力,如宋江、柴進、盧俊義等等,吳用既不會武功也只是一個學究,能夠坐穩梁山第三的交椅,是靠的他的智謀。

    而另外一部名著《三國演義》是以戰爭為主線,謀士在三國中也是大放異彩,那麼如果吳用在三國時代,他的謀略應該是怎樣的水平呢?我個人認為,吳用雖有智謀但是堪當大才,在《三國演義》中只能算是一個三四流的謀士。

    吳用的智謀偏向於算計

    我們可以從《水滸傳》中的幾個故事當中去分析吳用的智謀的特點。

    吳用最開始嶄露頭角肯定是在“智取生辰綱”的故事中,“智取生辰綱”是由晁蓋組織,阮氏兄弟以及劉唐協助執行,吳用謀劃的,其實整個劫取生辰綱的過程雖然很精彩,但是仔細看來江湖把戲氣味濃重,主要就是提前瞭解路線,放鬆對方警惕,然後蒙汗藥致暈,最後搶走財寶。

    第二次展示智謀,是在晁蓋等人投奔王倫以後,看出林沖對王倫極力不滿,於是智激林沖,借刀殺人,讓林沖火併了王倫,整個過程都是扮演了一個暗中慫恿的角色。

    六十一回“吳用智賺玉麒麟”,是吳用透過扮演算命先生為盧俊義算命說盧俊義百日之內有血光之災,並作了反詩假說是解決方法,使得盧俊義最後被陷害入獄,被迫上了梁山。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吳用與其說是有謀略,不如說工於心計,雖然受環境的影響,但是也能看出吳用的謀略都是偏向於算計,充當了一個暗中的始作俑者,這樣的謀略在江湖好漢當中或許適用,但是在三國那樣風雲際會的時代是隻可以用來針對性的使用,但難以成為一等一的謀士。

    吳用智謀的格局太小

    任何謀略都是要適用於現實的,否則也只是誇誇其談,吳用由於處於落草為寇的環境,周圍也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江湖好漢,因此他的謀略肯定是以梁山利益為重,因此如果單獨拿出他的謀略來看待的話,就顯得格局很小了。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代,在那樣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時代,謀士的主要任務是兩個,一是像諸葛亮荀彧這種,為領導人提出總體規劃,分析戰略佈局;二是像郭嘉周瑜這樣,善於奇謀知曉兵法,透過謀略讓自己的集團取得戰爭的勝利。只有這樣的謀士在三國的舞臺上才能發揮出作用。

    而吳用的謀略缺乏戰略眼光,也沒有很強的軍事天賦,格局太小,因此與《三國演義》中出名的謀士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綜上所述,吳用無疑在《水滸傳》中是一位出色的智囊,但是他不具備大的戰略眼光,且受環境影響他的謀略也偏向於算計,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荀彧、郭嘉、司馬懿,龐統等一流謀士相比相距甚遠,與田豐沮授等二流謀士相比也是遜色不少,因此我覺得吳用的智謀只適合在《水滸傳》那樣一個江湖之地使用,很難在三國這樣大的歷史舞臺上有所發揮。

  • 6 # 王義利

    一般,比神機軍師朱武差點,吳用有學歷,但實際謀略比朱武差的多。吳用按現在的的話說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個軍事家。

  • 7 # 禪道悟

    水滸中描寫吳用,人號智多星,謀略敢欺諸葛亮。可是縱觀水滸中的吳用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兩人無論在策略和智謀方面相比相差卻是甚遠。縱觀水滸,吳用看似出計不少,神機妙算,但仔細一看,幾乎全是一些陰險的餿主意。不僅為人所不齒,還沒什麼大用處。給大家舉一例子,宋江因為寫反詩被抓要被砍頭,眾好漢準備營救。吳用便偽造了蔡太師的書信,讓戴宗送給蔡九知府,卻被人家一眼識破!原因是因為用錯了印章,結果宋江沒救出來,還把戴宗搭了進去。可見吳用此人不過是一個破落秀才罷了,終究是沒什麼見識和眼界,壓根就不懂人家高層官員家裡的生活和工作細節。除了上面這個例子,吳用除了會濫施詭計逼得其他好漢家破人亡,不得不上梁山,還出過什麼好計策?盧俊義,大富豪,有錢人,日子過得好好的,卻被吳用弄得家破人亡,自己都差點掛了。“智”取生辰綱,吳用識人不明,明知白勝好賭成性靠不住還要拉上他。結果今天取,隔天被抓,這算哪門子的“智取”?徵方臘,吳用並無半分出彩計策,致使眾好漢死傷慘重才慘勝。就這樣的水平,吳用也敢以諸葛亮自比,稱自己為“加亮先生”,諸葛亮若是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最重要的是,為了自己能被成功招安,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吳用這個破落秀才和宋江聯手,將梁山眾兄弟當成自己和朝廷討價還價的籌碼和資本。眾兄弟死的死、傷的傷,卻是為他和宋江做了嫁衣。一流的軍師,能在戰略高度上把握全域性並及時給出執行策略;二流的軍師,能在一場具體的戰鬥中提供合理的戰術指導,幫助己方獲勝。

    而吳用,不僅性格陰險無比,從他的具體表現來看,也只能算一個不入流的軍師。智多星“無用”,施耐庵在起名的時候,不就已經向我們暗示了這一點嗎?歷史上可能沒有吳用,但水滸中他卻是將近900年前的實實在在的人物。他肚中頗有筆墨,胸中缺少大志,有些小聰明,是個生長在農村的小知識分子的代表。歷史上雖然有諸葛亮其人,但他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後者是理想、忠誠和智慧的化身,是讓人可望不可及的半人半神的典型。

  • 8 # 王魯直

    我們讀《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發現兩者有相同的地方——梟雄身邊不但有武將,也有文臣和謀士,只有文武俱備才能成其大事。

    就拿《水滸傳》一書來說,吳用號稱“智多星”,像極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原因有三條:

    一是吳用善用計策

    在《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吳用組織了八個人的作案“團伙”,有的扮作賣酒人,有的扮作棗販子,演了一出好戲,引誘楊志等十五人喝了蒙汗藥酒,智取了十一擔生辰綱,做下驚天大案。楊志被逼得差點自殺,最後走投無路落草為寇。晁蓋極為佩服吳用的計策,稱他“果然賽過諸葛亮”。後文中,吳用用計篇幅很多,類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二是吳用能看清大勢

    吳用善於謀劃,能夠看清大勢、指明方向。案發後,何觀察帶兵追擊,晁蓋不知該往何處落腳,吳用安排眾人先去石碣村,然後就近投奔梁山,為好漢們找到了落腳地。這不就像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先取荊州嗎?

    三是吳用有時很“壞”

    例如,他們初上梁山為王倫所不容,吳用就用話刺激林沖,把林沖的怒火“槓”了起來,一刀殺了“腐儒”王倫。此時,晁蓋、吳用、公孫勝、阮氏兄弟都在,吳用在血泊中拖過一把椅子,假意請林沖坐“頭把交椅”,這叫“欲擒故縱”,其實他是為晁蓋搶椅子。林沖可不傻,若真的坐了“頭把交椅”,估計很快就會死在吳用等人手裡,所以林沖很識相地奉晁蓋為王。在《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就顯得諸葛亮很壞、很小氣、很奸詐。吳用、孔明兩人何其相似!

    不過,吳用和諸葛亮有差距。他的舞臺不過就是一座小小的梁山嘛,哪能和諸葛丞相的大舞臺相比?還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會“呼風喚雨”“裝神弄鬼”,類似於妖道,這一本領吳用沒有,而公孫勝倒是有。

    若說“吳用+公孫勝≈諸葛亮”,倒也蠻有趣!

  • 9 # 老黑雜談

    吳用,綽號智多星,梁山第三把交椅,上應天機星。

    古龍有句話“只有叫錯的名字,沒有起錯的外號。”到了他這正好相反,他是真的吳用。用郭德綱調侃的話,也可以叫他倒黴一輩子。

    我個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把他放到《三國演義》裡什麼水平?就是一個蔣幹,而他的心思之惡毒就是一個司馬懿。

    1,所謂的智取生辰綱

    生辰綱這一役,就把吳用到底什麼水平徹底暴露了。在晁蓋之前,有人也截取了生辰綱,但不論是江湖還是朝廷都沒有發現是誰敢的。但是到了晁蓋這,兩天半就被人破案了,吳用謀略水平一覽無餘。他這次能夠成功,也只是碰到了一個二桿子楊志。楊志這傢伙一直都鬱郁不得志,所以急於立功表現,反而把任務搞的雞毛鴨血。假如楊志不是急於表現,他選擇正大光明的押送,沿途讓各地官府協助押送,就晁蓋那幾個人絕對不敢去劫。結果叫吳用瞎貓碰到死耗子了。最可笑的還是吳用,劫完生辰綱了,竟然不知道殺人滅口,不論是楊志一夥,還是白勝那個嘴不嚴的傢伙,一個都沒殺,把證據全留給官府了。《水滸》原著中,吳用每次用謀略,保證是一地雞毛,屁用沒有。

    2,吳用最擅長的是挑破離間,陰謀害人

    吳用唯一能比蔣幹強的就是,他陰謀害人的時候,是一害一個準。初上梁山就挑撥林沖那個窩囊廢殺王倫。王倫這人是有點小心眼,嫉賢妒能,可梁山是他的,他收留晁蓋是情義,不收留是本分。王倫和晁蓋這夥人又沒什麼交情,幹嘛要和他們講義氣?能收留他們住幾天不錯了。人家好吃好喝的招待了這群人幾天,不感激就算了,反而各種挑破離間。也就林沖那個欺軟怕硬的傢伙能上當,不過話說,王倫如果是高衙內那種身份,估計林沖早把晁蓋吳用他們殺了。後來騙李應上山,用毒計逼朱仝上山,害盧俊義家破人亡……心思之惡毒堪比司馬懿。

    小結

    吳用這輩子就作對了一件聰明事,就是緊跟宋江的屁股。宋江一上山,吳用馬上改換門庭,抱住了宋江的大腿。他和宋江兩個人狼狽為奸,開始坑害江湖上的好漢,坑害自己的兄弟。不然就吳用那個謀略水平能當梁山軍師?神機軍師朱武比他強百倍。

    吳用這人謀略如蔣幹,心性如司馬懿。放到《三國演義》裡,估計都活不過三集,就得被人砍了。這麼一個人,就算是袁紹、袁術這兄弟倆,看著都覺得噁心。

  • 10 # 大臉面包

    個人感覺幾乎沒有可比性

    背景方面,水滸傳是北宋末年,除了幾塊起義區,天下仍很太平,長年未經戰亂的北宋軍隊幾乎沒什麼戰鬥力,再加上政府混亂的指揮體系,反應遲鈍的戰時機制都為吳用謀略的成功提了不少加成,但如果放在三國時期就都沒有了,大小諸候都在拼命的招兵買馬,不擇手段的相互吞噬,無所不在的敵人和極高的軍事素養註定了雙方謀略在含金量上的差距

    目標方面,三國時期所有諸候的目的都是統一天下,其謀略也註定要走狠毒霸路線,而水滸傳吳用的謀略大都是在謀取一地一城或者拉人入夥方面,如果將其放到三國的環境裡,實在有些小家子氣

    戰績方面,不管怎麼說,三國的謀臣們始終走在心計和算計的道路上,用一步步險棋和狠棋勾勒出他人與自己的人生,而吳用的勝蹟多是對付酒囊飯袋的地方官們,打不贏呼延灼類的兇悍正規軍時就用盜槍的下三濫方式逼徐寧入夥,實在是看不出多麼高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賭博的人能收心嗎,能控制住自己嗎?怎樣戒賭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