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堯領先

    這和三妻四妾的關係不大,完全是權力鬥爭的後果。而且中國古代沒有一夫多妻制,應該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一個男人只有一個正妻,但妾室可以有多個。以前男子娶妻講究門當戶對,因為夫和妻的家庭地位是對等的,所以妻室的權力還是很大的。中國古代男子娶妻是在三媒六聘以示重視,而且妻子如不犯“七出”之罪是不能休妻(相當於現在的離婚)。古代家庭中真正地位低的是那些妾婢,這些人是可以買賣的,象牲口一樣沒有一點人的尊嚴!

  • 2 # 富元製作

    這只是說明人性的扭曲,也是最高權力鬥爭的最悲劇的結局,如果劉邦夫妻有了好的溝通,戚夫人懂得退讓,這種慘劇很難發生。

  • 3 # 峰峰說史

    呂后、戚夫人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女人,呂后誅殺戚夫人的手段確實殘忍,但是戚夫人的結局也是必死的,只是死的殘了一點。

    先來看看呂后與戚夫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時代的允許,尤其是皇上更可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國之君,自然不會例外。呂后是劉邦明媒正娶的女人,呂后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還是個一無所有的地痞,不但年齡大呂后好多,而且劉邦還有一個兒子。婚後呂后為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日後的漢惠帝。劉邦在外征戰,呂雉在家盡心照顧孩子照顧家,完全是一個賢妻良母。兩人往往好久見不了一面,但是呂后一直無怨無悔。好多年後,劉邦成就霸業,就看不上人老珠黃呂后了,開始寵愛戚夫人,戚夫人受寵的時候沒少給呂后難堪,更過分的是他要劉邦廢了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失寵的恨加上奪權的恨,讓呂后對戚夫人早已恨之入骨。所以劉邦死後,呂后獨攬朝政,他第一個就拿戚夫人下手。

    所以,呂后對戚夫人的殘忍誅殺,自然有三妻四妾的因素,但是戚夫人也確實有作死的舉動。戚夫人惹怒呂后更多是為了政治,所以她的死更多的是因為政治爭奪的失敗。

  • 4 # A幹他一個億咱就退休

    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結髮之妻名雉,戚夫人則是劉邦的寵姬。極得高祖寵愛但高祖死後,慘遭劉邦妻子呂雉的毒手,閒毒死其子劉如意,後斬斷戚夫人手腳挖去眼睛,燻聾耳朵,又迫其喝下啞藥,置於廁中,名為“人彘”

    做為一個年輕時就嫁給劉邦,吃苦受累,白手起家的正室,呂雉的內心是嚴重失衡的。吃醋嫉妒,人之常情。但戚夫人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對這些視而不見,不該恃寵而驕。她仗著皇上的恩寵,竟然提出,立自己的兒子如意為太子。明擺著,那就要廢掉呂后和劉邦的長子劉盈。這下是觸碰到了呂后的底線。才對其痛下殺手,呂后之殘忍讓人驚愕……

    中國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下,所以古代歷來也有“三從四德"的說法,而且一個男人會同時娶很多的老婆,也就是”一夫多妻制",這也是中國的舊俗了。中國的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孫中山生擔任臨時大總統之時,這種封建制度才徹底從名義上廢除,但是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已經深入人心,這種陋習也不可能一時間改變,所以當時民間依然存在著眾多一夫多妻的現象,不過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也先後出臺了《婚姻法》,從此以後就有了法律的制約,這種制度才徹底被廢除,一直延續至今。一夫多妻制對中國古代人口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無論是人口素質還是人口數量。在明代以前,中國古代的人口數量一直在六千萬以下徘徊,這除了各種自然因素外,一夫多妻制可以說是一個重要因素。按照自然生殖的法則,同一個時代男女性別比例差別是很小的,以保持男女比例平衡。但是盛行於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打破了這種平衡,特別是皇室後宮對女性佔有數量的龐大,再加上同時代各個階層的多妻,使得社會底層很多男子無妻可娶,終生獨身一人。一夫多妻制嚴重影響了中國古代的人口素質的提高。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具有很多種因素,現代科學證明遺傳是其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皇帝選拔健康、聰明、漂亮、美麗的女子入宮,顯然也是為了優生優育,以希望保持皇室高貴的血統。但是,他們佔有很多智慧、聰明、漂亮的女性,而又“聚而不御”,就對中國古代人口帶來了巨大影響。

    一夫多妻制的結果使得留在民間的女性無論長相或智力都極為一般,按照遺傳科學,這種做法,顯然對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提高不利,特別是幾千年來一代一代這樣的選拔,其影響非常深遠。正如梁啟超的一句話:“它有害於養生,有害於傳種,有害於蒙養,有害於修學,有害於國計。”

    再說回來呂后殘忍,世之罕見。她只顧洩一己私憤,可曾為親生兒子著想?兒子膽小善良,哪有她那樣一顆強大的心臟?最後還是落得人和位兩空。這樣的母親是不是太自私太冷血了?

    兩位母親為了爭為了鬥,都不顧兒子的內心感受。同樣作為女人,女人又何苦難為女人?說到底,都是封建的一夫多妻制度所害。說到君王,難道不是劉邦娶三妻四妾這起慘劇的製造者與元兇嗎?如果他沒有三妻四妾會有這樣後宮的糾紛,歷史會不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 5 # 歷史的青天

    漢元年,劉邦因率先攻入關中,雖在鴻門宴上向項羽俯首稱臣,但有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在,項羽也不好不給劉邦封地,於是劉邦被立為漢王,封地在巴蜀,對此,項羽是這樣解釋的:

    劉邦被立為漢王后,得到一籍貫為定陶的妃子,該妃子姓戚,史稱戚姬。戚姬的出現,改變了漢初的政治走向。戚姬的結局很慘,生的獨苗劉如意被呂太后鴆殺,戚姬則被殘忍地做成了「人彘」。

    呂太后為什麼要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呢?是有著深謀遠慮的政治舉動,還是單純的洩私憤呢?

    雖然呂太后是政治家,但並非政治家的所有行為都有著深謀遠慮的政治考慮,是這個道理吧?如果政治家的所有行為都有著深謀遠慮的政治考慮,就無法解釋作為政治家的劉邦在去女婿張敖家做客時臨幸張敖小妾趙姬的事實了。

    趙姬連孩子都給劉邦生出來了,劉邦臨幸趙姬的事,應當是確鑿無誤的吧?

    同樣地,呂太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就跟劉邦臨幸趙姬一樣,是一種本能,劉邦臨幸趙姬是劉邦「好酒及色」的本能,呂太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是呂太后狠毒的本能。

    我們能夠注意到,呂太后在鴆殺了戚姬獨子劉如意之後,並沒有立即把戚姬做成「人彘」,而是等了一段時間。

    劉如意死於漢孝惠帝元年十二月,之後是把淮陽為劉友改封為趙王,又在漢孝惠帝元年的夏天,把呂太后死去的大哥呂澤追封為令武侯,之後才把戚姬做成「人彘」,也就是說,從劉如意死到戚姬被做成「人彘」,前後相隔了大約半年的時間,為什麼要相隔這麼長的時間呢?

    漢高帝劉邦崩逝於漢十二年四月,劉邦一死,戚姬就被囚禁到永巷,直到漢孝惠帝元年十二月,這八個月的時間裡,戚姬都被囚禁著。漢孝惠帝元年十二月到漢孝惠帝元年夏天,戚姬仍舊被囚禁著。

    即,戚姬在兒子死前被囚禁了八個月,在兒子死後半年左右,依舊被囚禁。被囚禁的日子很痛苦。

    呂太后之所以把戚姬囚禁了這麼久,根本就不是想放戚姬一條生路,而是要一點點地折磨戚姬,讓戚姬在思念死去的丈夫和遠在三千里的兒子中度日如年。

    或許呂太后原本打算一直折磨戚姬,但戚姬後來在永巷中知道了兒子劉如意已死的訊息,尋短見,呂太后就順水推舟,把戚姬做成了「人彘」,連死都讓戚姬不能自己選擇。

    此所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這自然是洩私憤。

    轉自:皎月當空

  • 6 # Tony的讀書分享

    呂后首先肯定是一個政治人物,她本性中的一些殘忍(或者說剛毅)在漢朝建立之後一點點兒表現出來了(比如殺韓信)。

    她本人是劉邦的結髮妻子,楚漢之爭時期還做過項羽的俘虜,是受過苦的。戚夫人受到劉邦的偏愛這本也無可厚非,畢竟是新人。可是劉邦要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這可就觸了呂后的黴頭了。這樣一來,戚夫人成了呂后感情上和政治上的雙重敵人了。劉邦死後,戚夫人的命運其實就已經確定了,只不過人彘的做法太過殘忍,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後還讓自己的兒子劉盈去看,結果把劉盈嚇得過了不久就死了,也算是老天對她的這種做法的一種報復吧。

  • 7 # 歷史如流水

    確實也是可以這麼理解的,我們都知道呂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發生在西漢早期的皇宮,這二人同屬劉邦的老婆,故事之所以會出現是由於早前,劉邦沒有處理好二人之間的關係造成的,也是爭權奪利的結果。對於戚夫人的遭遇很多人為之感到憐憫。

    皇宮有天下之主,皇帝回到後宮就是一個大家庭,有佳麗三千,每位娘娘為了爭寵,為了有出頭之日,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利,會有宮鬥,這就屬於正常現象了。

    對於平常百姓家,雖然不像皇宮那樣富麗堂皇,也沒有佳麗三千,但是也有一些較為富足的人妻妾成群也是常見的事,這裡有一家之主,為了獲得更好的利益也有可能會出現家鬥。當然封建社會禮教森嚴,一般妻子有更多的話語權,妻子的兒子被稱為嫡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比庶出的孩子高貴,能夠繼承更多的家產。而一些妾室為了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為了自己的孩子也能夠獲得更好的待遇,會想方設法上位,而妻子也會設法對此打壓,這樣雙方就會有利益的衝突,產生家鬥也就屬於正常的現象了,而這樣的家庭又很像一個縮小版的“後宮”。

    這不是跟呂后和戚夫人之間的故事很相似嗎?如果是一夫一妻制就不會出現爭風吃醋,爭奪權益的問題,也不會有嫡庶之別,家庭也就會更加和睦,至少像戚夫人類似的人間悲劇也就不會發生。

    所以說呂后和戚夫人的故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夫多妻,三妻四妾等現象存在弊端。

    而且三妻四妾的問題由於會使男女比例失調,很多人老婆很多,也有很多人需要打光棍,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因此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一夫一妻的制度。

  • 8 # 萊恩校尉

    題主的提問提的好,呂雉和戚夫人其實都是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但對於一夫多妻制我們卻不能僅僅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制度好還是不好,因為如果是將這個制度放到人口繁衍,解決男女比例失調這兩個角度的看的話它又是很好。

    首先說一夫多妻制對實現人口繁衍的好處,我們都知道女性懷孕生子是需要歷時十個月的,也就是說只要這個女性她懷孕了,那她就會至少是在十個月內不能再為增加人口做出貢獻的,如果一夫一妻制的話很明顯人口繁衍的速度就降低了,而如果是一夫多妻制的話就男性的繁衍能力就不會因為女性懷孕而被浪費掉了,他完全可以在十個月的時間裡令很多女性再次懷孕。人口繁衍速度明顯就是增快了。

    第二個我們說解決男女比例失調問題,我們都知道一旦爆發長期的地面戰爭,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整個社會的男丁是一定會被大量消耗掉的,死的男人太多了,社會上女性人口比例明顯高於男性,怎麼辦,一夫多妻制解決問題唄!既能解決問題又能為社會迅速繁衍人口。

  • 9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表達了卓文君對司馬相如富貴以後,另有討小老婆的不滿,也希望司馬相如能回心轉意,文藝青年卓文君用文字來發洩她的不滿,爭的是愛。身在後宮的呂雉和戚夫人爭的除了愛,更多的是權力,名利。呂雉怎麼對待戚夫人這個曾經的勁敵來發洩內心的積怨呢?權力這把刀就是最好的武器。

    戚夫人在劉邦生前多次慫恿廢黜太子劉盈,立其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邦也動了廢太子的心思,因為劉如意更像年輕時候的自己,而劉盈性格軟弱,太過於仁厚。最後礙於呂后的勢力和群臣的反對,都未成行。據傳劉邦也是怕老婆的主,“懼內”,戚夫人雖然吹枕頭風,但是劉邦到呂雉面前就弱了下來,根本不敢提廢立之事。

    劉邦死後傳位劉盈,就是說明呂后贏了,廢立未成,劉邦也很無奈,雖為帝王,權力大受約束也大。劉邦臨終感覺到戚夫人母子會有悲慘下場,想法設法保護自己的幼子劉如意。可惜戚夫人雖有才華,但是沒有政治頭腦。

    劉邦死後,呂雉把所有皇帝生前寵愛過的妃子幽禁起來,發洩內心的不滿,尤其對戚夫人剃其頭髮,帶上枷鎖,天天舂米。這位有才華的戚夫人竟然編了《舂米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在宮裡唱起來,希望遠在幾千裡外的兒子能聽見。呂后聞之,大怒,非殺了這對母子不可。戚夫人也太沒“政商”了,兒子好不容易被劉邦保護起來,你這樣一唱,殺身之禍分分鐘就來。

    拋開政治鬥爭,如果從一夫多妻制來解讀這個故事,那麼帝王家就是放大版的一夫多妻制。換作普通人家的三妻四妾,正妻如果想懲罰妾室,定然不能如此公然毒辣,畢竟還要考慮不能犯法。

    歷史上也有隻娶一個女人的帝王,後宮矛盾那就少多了,如後來的明朝朱佑樘只娶張皇后一人,從不理睬其它女人,恩恩愛愛一輩子,實為一代明君。

    《顏氏家訓》認為是一夫多妻是家裡永無寧日的根源,子女不孝。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大到國家帶來的必將是一場殺戮,劉邦也不會想到呂后能大肆屠殺劉氏族人,李治也沒料到武則天差點滅了李唐王室。俗話說“女人多,是非多,三個女人一臺戲”,這也是一夫多妻導致的現象吧!

    國外也有實行一夫多妻,如不丹,他們和中國古代不大相同,妻子們是平等的,沒有待遇上的差別,矛盾可能稍微好點,但是也是反對一夫多妻,為男女平等不斷努力。馬克·吐溫曾說:“一夫多妻,連上帝也反對,因為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節說:‘誰也不許侍奉二主。”《聖經》的原文“主”不是指丈夫。幽默大師馬克吐溫藉以斷章取義,來表達反對一夫多妻制。

    中國古代,男人的眾位妻子是有等級,而且待遇也不同,連生的孩子地位待遇也不同。普通人家基本只有兩級妻和妾。那要是皇帝就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答應,才人等等。自然矛盾也就升級,一夫多妻是陋習,其本身就是一個弊端。為了獲得更多,正室以下常常用盡心機蠱惑丈夫,妾室的奴才們也是跟著勸誘男主人,長此以往,家裡哪有什麼父慈子善,家變成了爭鬥名利的場所。

    一夫多妻制與纏足一樣,都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惡俗,呂雉是太后更是女人,也有小女人的心思,她能動用的權力太大,打擊報復的手段也非同尋常。

    不過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這個故事,有一定的疑點,戚夫人母子在當時對呂后構不成威脅沒有必要這麼做,還給自己招來惡毒的名聲,據傳是劉氏後人為了摸黑呂后以正劉家天下而編造的故事。個人認為如果呂后真的這麼做了,那確實是“為愛,爭愛,洩恨”不惜名聲。

  • 10 # 東歸燕從海上去

    並不是,首先,在古代自己男人三妻四妾的例子多了是,但是鮮少有呂后這種殘暴的,她在一夫多妻的環境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對於戚夫人的仇恨,更多的還是因為自己的性格,自古以來,後宮爭寵之事多不勝數,然而也少見這種將人做成人彘的恐怖行徑。並不能因為呂后一個人的所為,證明一夫多妻下的女子會因此而爭風吃醋至此,從而證明一夫多妻制存有“妻妾嚴重不合”的弊端。

    其次,呂后身為劉邦的女人,天然身陷於皇家權力的鬥爭之中。她將戚夫人做成人彘這種行徑的背後,參雜有過多的在權利鬥爭成功之後的報復情緒。事實上,呂后對於戚夫人的恨,很大一部分不是因為戚夫人奪走了劉邦的愛。呂后作為一個聰明的女人,雖然與劉邦一同經歷過了苦難的歲月,對劉邦懷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她肯定也知道,一個君王,一個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利的人,貪念新歡,忘卻舊人絕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想她雖無奈,卻也不是不能接受。這種情況下,如果呂后只對戚夫人懷有三妻四妾下的“分愛”之恨,絕不至於在掌權後將戚夫人做成人彘。那麼,戚夫人究竟做出了什麼行徑,增添了呂后潛藏於心的那份恨意?其實這也不難解讀,卻說到那戚夫人在奪得劉邦的專寵之後,是越發的驕縱起來,竟是打起了吹劉邦枕邊風,欲立自己兒子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並且,她還私自做主為呂后的女兒魯元長公主安排了駙馬。如此一來,豈不是觸了呂后的逆鱗了嗎?對自己老公已經失望,兒女就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和倚仗了啊,戚夫人一來橫加干涉自己女兒婚事,二來要奪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特別是後者更令呂后生恨。自古爭太子之位者,少有不被後來天子清算的,倘若讓戚夫人的孩子做了太子,將來自己的兒子以及自己焉有活命的機會?由此,呂后對戚夫人的恨意,可就不是單純的“分愛之恨”那麼簡單了。現在將視線拉回主題,普通人家妻妾之間,存在有皇家這麼波詭雲譎的權利鬥爭嗎?會有哪一方失敗了就有生死之危的情況發生嗎?皇宮之中的一夫多妻,代表不了所有的一夫多妻情況。

    綜上,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說明不了一夫多妻,三妻四妾的弊端。

  • 11 # 國史春秋

    中國的一夫多妻由來已久,早在部落時代,首領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同時擁多位妻子。如何讓這些女人有序的生活,如何儘可能的減少相互間的矛盾、摩擦,於是便產生了一個“管理”的問題。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自然要劃分等級,確立尊卑,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形成一個人人都能遵守的秩序。因此,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興亡存廢,君王們擁有的女人越來越,但總體上,她們之間還能做到“相安無事”。當然,背後的爭鬥也是觸目驚心的,但是也很難為“外人道也!”

    戰國時期,以秦國為例,君王的後宮分為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及少使。秦始皇在發動統一六國戰爭的同時,共蒐羅六國佳麗約萬名,靠得就是這套等級制度讓她們各自找到合適的位置,保持了後宮的一片安寧。當然,這些“編制”是有數量限制的,進入編制者不能恃寵而驕,沒有入編者更應該“安分守己”,因為還有一張無形的巨網時刻籠罩在她們頭。

    這張網,即律令。如果一旦犯錯,輕則捱打受罰,重則丟命滅族,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便是這個意思,而封建皇權下的“家規國法”尤其讓人不寒而慄。因此,儘管帝王佳麗無數,但是生活井然有序,並不會出現常見的“三個女人如菜市場”那樣喧鬧的場面。

    劉邦好美色,但厭惡繁文縟節,喜歡一切從簡,想必後宮制度也沒有秦始皇那麼嚴格,但是應該設立的諸如皇后、夫人、美人、姬等還是一應俱全的。劉邦的皇后隻立過一個,即呂雉,而其他的諸如夫人、美人、姬之類的劃分就有些混亂,比如戚夫人又有“戚姬”之稱。而劉邦搶佔魏王豹女人中的三位也有封號,比如薄姬、管夫人、趙美人等。但管夫人在劉邦心目地位與戚夫人相比又有天壤之別。

    實際上,夫人的身份僅次於皇后,而皇帝往往不見得最寵幸皇后。因為皇帝一般都是他們的髮妻,在年齡上已經失去了受青睞的優勢。而這個時候,皇后也不會再同那些年輕貌美的妃嬪去爭寵,因為那樣做的結果只會自討沒趣。

    所以,正是由於皇帝的每個女人都有自知之明,都能準確擺正自己的位置,遵守“遊戲”規則,她們之間才維持了表面上“並行不悖”、其樂融融的狀態。因此,如果說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是因為一夫多妻、或三妻四妾弊端帶來的後果,顯然是說不通的。畢竟從夏、商、周算起到西漢好幾千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人彘”事件。

    那麼,戚夫人為什麼被做成了人彘?因為她做事不計後果,也不給自己留後路,與劉邦女人的多寡無關。

    戚夫人除貌美外,還有別的女人無法企及的優點,即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劉邦正好長年征戰在外,戚夫人如影相隨,既能彌補他心理上的空虛,消除他身生理上的疲憊。所以劉邦給了戚夫人所有女人疊加起來都無法比擬的寵愛。正是由於如此,戚夫人便有了取代呂后的幻想。

    幻想一般很難實現,因為終究不切實際。因為呂后不光有龐大的家族勢力,而且還有朝臣的吶喊助威,反觀戚夫人只有劉邦或許只是一時興起的口頭許諾。因此,在劉邦的再三“努力”之下,戚夫人終沒能如願,反而讓呂雉對她恨之入骨。

    劉邦去世後,呂后將戚夫人囚禁於永巷充當苦力,並沒有馬上將其處死,或許呂后本就不打算殺她,只是讓她受到餘生為奴的懲罰。但是,如臨深淵的戚夫人並不懂得收步,反而闊步向前,整日悽聲高歌:“子為王,母為虜……!”

    戚夫人此舉,搞得雞犬不寧,顯然是希望一些朝臣為其“抱打不平”,或是希望趙國為王的兒子前來營救。孰不知此刻的呂后處死她們母子如踩死兩隻螞蟻一樣容易。因此,她整日的哀嚎,如同火上澆油般讓呂后暴躁不已,遂之殺心驟起。

    回想自己這麼多年受過的苦,受劉邦的冷遇,以及差點被戚夫人奪位的心裡折磨,呂后最終想出了一套讓戚夫人生不如死的方法,即人彘。“彘”就是豬的意思,所謂“人彘”就是將一個人修理到最像豬的模樣。於是,戚夫人被砍去手腳、挖去雙眼、毒啞嗓子,灼爛雙耳(也有用錐子扎聾一說)。呂后還覺得意猶未盡,又將殘缺的戚夫人扔入廁所,遭受汙穢粘身。

    總之,戚夫人之所以成了“人彘”的故事的主角,實際上是她咎由自取,一個必然的結局,並不是某個“制度”造就。

  • 12 # 火首

    1.不能說明 甚至並無關聯

    2.呂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只能說明呂后心狠手辣 呂后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強勢專權的太后之一 在折磨戚夫人的同時 呂后已經毒殺戚夫人之子 漢惠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趙王如意

    3.中國古代從來沒有一夫多妻 三妻四妾制那只是現代古裝劇的臆想 古代只有一夫一妻多妾制 正妻只有一個 明媒正娶 地位很高

  • 13 # 紫色的玉

    呂后與戚夫人,實際上是兩個女人之間的鬥爭,勝者為呂后,然而勝利後的果實都被薄夫人擁有了,這是後話。關於一妻多妾,這在周禮中都有明確的說明,在古代中國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無從談起這種現象的優點和弊端。

    呂后與戚夫人,一個是劉邦的皇后,一個是劉邦的妃子,就地位而言,皇后當然比妃子高,畢竟皇后只有一個,而妃子可有多人。其實呂后也是一個可憐之人,自從嫁給劉邦後便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劉邦起兵反秦時,她提心吊膽過日子,楚漢戰爭時,與自己的兒子劉盈,女兒魯元公主一起被項羽扣為人質,直到公元前203年才被釋放。

    呂后與戚夫人結仇是在公元202年劉邦當皇帝后開始的,當時的戚夫人也生了個皇子叫趙如意,被封為趙王。戚夫人憑藉自己年輕貌美要求劉邦廢除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這實際上是動搖國家根本的大事,當然得不到大臣們的同意,在四皓老人們的勸說下,事情也算平息下來,但呂后與戚夫人早己是水火不容。公元前195年,劉邦卒,劉盈接位,由於劉盈從小軟弱,國家權力逐步被呂后所控制,呂后當政,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劉邦的妃子們該關的關,該放的放,但對戚夫人,該死則死,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然後毒死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了呂家,她把劉邦的兒子們殺得只剩下劉肥和劉恆,劉肥因從小是呂后撫養大,逃過一劫,劉恆在鳥不拉屎的代國,加上劉恆母親薄夫人對呂后一向是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實在找不到殺他們的理由。呂后在處理悼對手以後,改變劉邦排劉姓不封王的旨意,把呂家的人封個遍,然後再搞呂劉一家,意然把自己的外孫女嫁給自己的兒子。

    多行不義必自斃,呂后死後,陳平、周勃等劉家老臣發動誅呂政變,劉恆上臺,薄夫人成為薄太后。

    從現有的史料,包括漢朝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在劉邦的心裡,戚夫人是不可能當上皇后,劉如意也不可能當上太子,劉邦表面上高調要劉如意當太子,這是劉邦一貫的聲東擊西的作風,他也是做做樣子,畢竟當朝的大臣們與呂家的關係不錯,呂后的妹婿樊噲還掌握著兵權,再加上戚夫人在朝中力單勢薄,太子風波一旦颳起,必然會引起大亂,而這一點,劉邦是看得出來的,所以在臨終前派陳平密殺樊噲,以削弱呂家的權勢。對於戚夫人,劉邦預料到她的險峻,命她到趙國封地,並派心腹周昌協助趙王,永不回長安,無奈戚夫人心高氣傲,因此,喪命就成了必然。(圖片來自網路)

  • 14 # 歷史與嬌娥

    其實不是。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明一種現象。

    一夫多妻

    在我們中國古代,一夫多妻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

    對於古代男性而言,只要家庭環境稍微好一點的,都可以選擇一夫多妻。哪怕說家境不好,只要有合適的途徑,同樣也可以實現一夫多妻的願望。

    相比之下,對於古代女子而言,她們就沒有男子那般好運了,因為她們的婚姻通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絕大多數的女子都沒有自主地選擇婚姻和愛的權利。

    試想一下,在這樣的社會規則下,女子們被教導著「三從四德」,比如說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她們會有那麼多的心思去對付自己的情敵嗎?

    顯然沒有啊。因為社會環境有著強大的作用力,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於一個長期生活在「三從四德」的社會環境裡,女子們都被教育成為一個賢妻良母。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女子不是好老婆的話,她便會受到周圍人的指責和唾棄,根本無法在所處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所以說,就大環境而言,妻妾之間還是相處的十分融洽的,哪怕心裡並不是表面那麼和諧,她們都始終會維持著和諧的表象。

    劉邦一家子

    那對於劉邦和呂后以及戚夫人,他們之間會出現如此不和諧的妻妾關係,是因為三妻四妾的弊端嗎?

    顯然不是啊。與其將呂后和戚夫人之間的恩怨歸結到三妻四妾上,還不如說是劉邦一個人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大環境下,妻與妾之間的相處還是比較和睦的。而劉邦的妻與妾之間相處,則要另當別論。

    對於劉邦而言,他既忌憚於呂后的勢力,又貪圖戚夫人的美貌與溫柔。自古以來,便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社會,那劉邦這樣兩頭討好的行為,才導致了呂后和戚夫人之間自以為有恃無恐的勾心鬥角。

    反過來說,「打狗還要看主人」呢!如果他劉邦特別重視戚夫人,而冷落了呂后,呂后還敢仗勢欺人嗎?反過來也是如此,如果劉邦念及多年來的夫妻情誼,戚夫人後來也不會敢欺負到呂后頭上。

    小結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為劉邦作為丈夫沒有平衡好家庭矛盾,所以導致呂后和戚夫人大打出手,而不是將問題歸結到三妻四妾這個社會規則上。

    弄清楚這個道理之後,就可以減少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說婆婆和妻子之間的婆媳矛盾,其實問題並不是在於妻子或者婆婆,而是中間這個丈夫,是因為丈夫的工作做的不到位。

  • 15 # 漢關駝鈴

    首先你這個題目出的不對,中國古代從來沒有一夫多妻、三妻四妾制度,歷來遵從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妻和妾是兩個概念,根本不能混淆,兩者的地位不一樣,在家裡的權力和責任也不一樣,生的兒子更不一樣。

    在古代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正妻,妻子最早是部落間的政治聯姻,後來是貴族間的聯姻,到平民百姓這裡是相同地位的家族之間的聯姻,是要講究門當戶對的。妻子的孃家都要有較高的身份地位,與夫家相對等,不是那麼隨隨便便找個人就行了。

    在古代高門戶絕不找低門戶,特別是在唐朝以前,士家大族和庶族分的很清楚,士族找士族,庶族找庶族。在東晉南朝時期士族和庶族絕不能通婚,高門第要敢私娶低門第女子是要被全族轟走或打死的。象唱戲說的那種高第看上低門第的,甚至私奔都是根本不可能的。

    妻是娶來的,是要經過父母之命、媒說之言,透過納釆、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禮才能娶到屋的,娶到家後雙方要父母面前拜堂成親,有的地方還要拜詞堂,將妻子姓名寫入祖詞,記入家譜。妻家是有勢力的,男人若有過錯孽代妻子等妻家是可以過來討伐的。妻子過門時一般都帶有豐厚的嫁妝,這些嫁妝一般都是妻子的私人有財產,是備妻子在家境狀況衰落時應急使用,屬於孃家給妻子的私屬物品。大戶人家的女兒都有陪嫁貼身丫環,將來這丫環是要送給男人作妾的。

    妾在最開始時是女性戰俘,是在部落戰鬥中俘獲的女人,男戰俘被允作奴隸,一些長相漂亮女戰俘便被勝利者收為妾,“妾”字的字意就是帶刑具的女子。後來,有些氏族家庭在嫁女兒會陪帶些女人過來,稱為媵妾,主要是在妻子生理期和生育期時代替妻子伺候丈夫。後來演變成買,即有錢人家買家庭身份比較低,或罪臣之女,以及破落家庭之女等。

    妾是買來的,買妾一般叫納妾,納妾不需要什麼禮節,只需要將買妾之資交與對方便可,然後又一頂小嬌將妾抬回,而且不能走正門,只能從側門或後門入,進家後也不拜堂,更不能入詞堂、進家譜。妾是沒有什麼陪嫁的,孃家本身地位就低,甚至很窮,才會讓女兒作妾,更不可能有財力為女兒陪嫁。

    在唐朝以前妾也是誰想納就納,想納幾個就納幾個,《周禮》對什麼人娶幾個妾都有明確的規定,諸侯九個,貴族四個,卿大夫兩個,士人一個,平民老百姓不準納妾。到了元朝時由於長期戰亂死的人很多,好多地方都是地廣人稀,而且男人死的很多,為繁誕人口忽必烈接受了司農潭澄的建議,允許年過四十而無子的男人納妾,即平民百姓到四十歲妻子還沒生孩子,可以納妾,這才開始了平民百姓納妾,因此明清時期富裕的地主家庭才有妾。

    妻與妾的身份完全不同

    妻子一家的女主人,古時候的男人很多在外地作官的,因此家裡的一切事務都是妻子管理,包括田產收入,教子養老等,妻子對家裡的一切都有處置權。妻子甚至對妾有打罵、買賣的權力,對於辱沒家風、違犯家規的甚至可以處死。

    妾在家裡什麼權力都沒有,主要作用就是代替妻子生兒育女,幫助夫家開枝散葉,替妻子伺候丈夫。甚至生的子女還不能叫自己娘,只能叫姨娘,只有正妻才能叫娘,《紅樓夢》中趙姨娘就是如此。

    宋唐以前妻子有義務替丈夫納妾,妻子到一定歲數就要勸丈夫納妾,一般情況下是將自己的陪嫁丫環送給丈夫作妾,這主要是知根知底,能夠同心同德,不容易相互嫉妒。所以後來才有了三妻四妾之說,三妻是指一個正妻兩個偏房,這三個妻子各帶一個陪嫁丫頭,另外男人在結婚前也會有個使喚丫頭,就象賈寶玉一樣,這四個丫頭將來都要成妾的。不過這都是想象,這樣的人家不是達官就是貴人,普通家庭根本不可能。

    在宋唐以前妾是沒資格晉升正妻的,因為你家庭地位不行,那怕是正妻死了也不行,男人必須另挑正經人家的閨女透過大媒迎娶,家裡再多妾也不能升正妻。到明清以後平民百姓才允許妾晉升為正妻。

    生的兒子地位不同

    古時候講究嫡長子制,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妾生的孩子不算數。正妻不會生孩子了才能輪到庶長子,即妾生的孩子。嫡長子、嫡長孫都很厲害,將來都是一家之主,其他房子孫必須聽長房的,即使是當叔也不行。繼承財產也是一樣,嫡子要掉下才能輪到庶子,甚至庶子就沒有,得自己掙。

    知道《三國演義》中袁術為什麼看不起袁紹嗎?因為袁術是嫡子,袁紹是庶子,雖然袁紹比袁術歲數大,而且本事也大,但袁術根本不尿袁紹。知道洪憲皇帝袁世凱為什麼將他母親單獨葬在安陽嗎?因為袁世凱他母親是丫頭出身,是妾,他二哥袁世敦是嫡子,人家不讓他母親入項城祖墳,既使袁世凱當時已經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毫無辦法,一氣之下葬於安陽,發誓永不回項城。

    所以說戚夫人的結果是她自找的,她本來就相當於妾,在劉邦面前爭風吃醋就不對了,還要鼓動劉邦廢掉太子劉盈,立她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邦死後呂后執政,將戚夫人罰作苦役,她又天天唱“子為王、母為奴”,結果惹得呂后大怒,將她作成人彘,將趙王劉如意誑騙回來殺掉。戚夫人的原因是嚴重挑戰正妻的底線,受到了正妻的嚴厲懲罰,這與一夫一妻多妾制無關。就象現在的小三急著上位一樣,你能說是怨一夫一妻制了嗎?

  • 16 # 夏天雪飄呀飄

    一夫多妻,三妻四妾古代中國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當然不好。可是兩者沒有直接關係,宮廷中爭權奪利,太普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和改變自己比征服敵人更重要,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