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社野老
-
2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曹操一統中原。文臣如雲,猛將似雨,不是每個自認清高的人,能加入的。真正的人才,要在實踐中去認可,百戰中去認定,不是名聲的同價代換!
-
3 # 叢中笑6603
曹操久聞龐統大名,而且在赤壁向曹操獻連環計的正是這個龐統,曹操對龐統有好感,採納了把戰船連在一起,讓北方兵在船上象在陸地一樣如履平地的計策,結果一敗塗地。
-
4 # 天晴愛睡覺
曹操會以貌取人,參照張松。
實際上就是曹操人才已經夠用了,不再有求才若渴的心態了。
你把諸葛亮弄過去他也是那麼個態度。
-
5 # 劉坤忠120
曹操求賢若渴,不會以貌取人。若大名鼎鼎的鳳雛龐統來投,曹操會以賓禮相待,以試才華,量才而用。但龐統自命清高,謀無適用,必被曹操厭之,龐統會自離而去。。。龐統在演義上一生獻個四計,為曹操獻過連環計,有說連環大船是曹操自已設計的,龐統當時是為曹軍好,連環大船涉水如平地,他也不知道後來被火燒帶來的後果。龐統為劉備取西川被困涪城時,獻上上中下三策,輕襲成都,攻雒城,退回荊州。憑劉備一萬人馬怕是取不了成都,也攻不下雒城,也回不了荊州,龐統計已至此,盡出餿主意,還自殞落鳳坡,置主公劉備於不顧,別無他能,名不符實。
-
6 # 小養趣看歷史
曹操絕對不是一個以貌取人的主公,對於真正的大才,他可以做到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對龐統,曹操能接受他的連環計,就絕對不會對他以貌取人。
一、張松的例子的回擊很多人會拿張松來反駁,說張松是幫劉備拿下益州的功臣,倒背如流等等,有大才就是長得醜被曹操趕出去。但是大家細想,張松的也就一個倒背如流的天賦,拿下益州只是做了臥底而已,出賣主公劉璋,甚至可以說是無義。
王夫之曾經在《讀通鑑論》中這樣評價張松:
然則張松、法正其賢乎?而愈非也。璋初迎昭烈,二子者遽欲於會襲之,忍矣哉!君子於此,勸璋以州授先主而保全之,則得矣,其他皆不忠不智之徒也。曹操是個事業型男人,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一生求賢若渴,唯才是舉。如果張松真的有才,就算他長得再寒磣,曹操一樣會對他掃榻相迎。
二、戲志才、典韋都是曹操重要的下屬那麼對於相貌,曹操手下曾經的謀士戲志才也不怎麼好看,但是曹操對他重視到什麼程度?戲志才死後,曹操對他的評價是:"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可見,曹操更看重的是才能。
武將中相貌最醜,無外乎典韋。
但是有這樣一句原文:
曹操率軍行至淯水時,忽然在馬上放聲大哭。眾驚問其故,操曰:“吾思去年於此地折了吾大將典韋,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軍馬,大設祭筵。曹操親自拈香哭拜,弔奠典韋亡魂。曹操,三國第一梟雄,能為典韋放聲大哭。這樣的主公會是以貌取人的麼?
-
7 # 月旦評三分
曹操當然不會以貌取人,其胸懷之寬廣非常人能比,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能臣驍將聚攏在他的麾下,此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曹操絕對是棵參天大樹,對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才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曹操自己就非高大帥,陳壽的《三國志》沒有記載曹操的長相,估計是怕太寫實得罪了權貴。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曹操的容貌也只寥寥幾字,“身長七尺,細眼長髯”,也好看不到哪去。老曹是典型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男一枚。
相傳有回匈奴使者前來拜見他,曹操有點底氣不足,說自己這付尊容有損於漢相威儀,就讓高大俊朗的崔琰冒充自己,他站在旁邊當侍衛。結果事後有人問使者見過大漢丞相的感想,使者說:丞相確實儀表堂堂,但他身邊的那個侍衛卻有英雄之氣。由己及人,所以曹操不是個以貌取人的君主,而是看你這個人是否有真才實學,只要有學問本事,無論英俊醜陋都會用你。
那麼話說回來了,龐統如果真的去投奔曹操會有一番大的成就嗎?我看也不盡然,就算曹操會用他,以龐統這個人的情商估計也不會有好的結局。龐統不比孔明,沒有與君王相處的手段,說話直來直去,得罪上司是遲早的事。曹操再有胸懷也會被惹毛的,就像許攸、彌衡等人。
-
8 # 歷史與文化縱橫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為不當。孔子看弟子羽長得醜就冷淡他,看另個弟子宰予長得帥就親近,而且宰予能言善辯,但是宰予後來參加謀亂被殺,孔子很後悔以貌取人。
曹操210年到217年間三次下招賢令,不論出身。曹操又是個重視威儀的人,禰衡雖然有才,但是行為不端莊,曹操很厭惡,借劉表之手殺了禰衡。益州別駕張松,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也是不被曹操待見。可見曹操用人很看重外表。就如現在的面試,先看長相,再看穿著,再看才幹。龐統雖然有才能不為曹操所用。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接受了龐統的連環計,很有疑問。連環計是演義出來的。用來誇張周瑜的戰功。把船都連在一起,燒的那是一大片,火光沖天很是好看。在荊州時候龐統是耒陽縣令,可能沒有見到過曹操。
龐統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劉備得到荊州後,考察下面的官員,發現耒陽令不問縣事,荒廢政務,要把縣長龐統除名。諸葛亮說,龐統很有才能,可以一用。於是,劉備就召見了龐統,發現他的確是個人才,劉備也缺少人才,就封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跟諸葛亮一樣。實際上,諸葛亮、龐統都是荊州的,之前早就認識了,有這層關係把龐統推薦給劉備。
我們看下龐統有什麼才能和表現。我們發現龐統的才能跟諸葛亮的才能差不多,也是王佐之才,輔導主子開疆拓土稱王稱霸。他自己就說過:“講到陶冶世俗,綜合分析人物,我不怎麼行,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強一點”。劉備有了荊州後,龐統就勸說劉備西取益州,這個方向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方向。期間,龐統向劉備獻了一計,就是裝作荊州軍要回防荊州,要走。這個時候蜀中最主要的將領是楊懷、高沛,手下有精銳部隊,據守葭萌關。他們聽說他們巴不得快滾的得劉備要走了,就急忙引輕騎來送行。劉備就勢把這二位給殺了。結果就順利奪下重要的葭萌關,順利進軍成都。
以龐統的這種才能,曹操未必看得上。因為曹操本人就是個軍事家、謀略家。雖然人才多多益善,但是對龐統的這計策。他能用嗎。曹操喜歡收留的是武將,比如關羽、張遼等。還有曹操用的人才基本都是北方人士,龐統屬於荊州人士,沒有什麼關係的話,曹操不一定用。如對諸葛亮,曹操稱之為:諸葛村夫。很是瞧不起諸葛亮。可能是因為荊州都是劉表的部下,荊州人的心理對曹操不服,例如,在曹操南下時候,很多老百姓願意跟著劉備一起逃難。他們認為曹操是賊,是壞人,不正統。那龐統自然也是如此認為。
綜上分析,龐統如果到曹操那裡,不被曹操重用。還有個徐庶也是荊州的,很有才能,但是他身在曹營心在漢,表示不為曹操出一個計謀。是徐庶真的不願意嗎,更可能的是曹操不重用他,防著他。在曹操看來,徐庶也是荊州那一系的。歸根結底,是歷史上固有的南北隔閡造成的。南方總想向北發展,比如楚王問鼎,而北方一直就想徹底征服南方。雖然統一了,但是心理還是有某種對抗,因為歷史上楚國太強大了。惟楚有才,北方總是防著南方的。
-
9 # 航行世界
曹操對人才的渴望不亞於人妻,許攸去見曹操,不看操連鞋子都不穿就跑出去了,你說至於穿個鞋子的時間都沒有麼,曹操我覺得愛才,就算想以貌取人也會極力掩飾
-
10 # 古往今來的小夥子
假如龐統投靠曹操!
龐統是個人才,毫無疑問的,徐庶曾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龐統自己也認為“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龐統到曹營獻連環計,在耒陽縣理事,與劉備議取西蜀,都可以看出龐統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的戰略家。
但是我看小說、電視,心裡總有點不舒服,那就是龐統雖然是個人才,卻沒有找到真正的歸宿。我總覺得他投靠劉備是個錯誤。三國紛爭之時,明君在尋找賢臣,賢臣也在選擇明君。諸葛亮投靠劉備,是因為諸葛亮只能提出一個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此後他再也沒有提出能一統天下的戰略,所以諸葛亮只能投靠劉備。可是龐統呢?他沒有能給自己找一個好歸宿,他在選擇明君問題上顯然沒有規劃。
龐統首先投靠孫權,孫權不用。人說是孫權嫌他太醜,我私下分析,孫權也是一代豪傑,他不可能以貌取人,他是一個政治家,需要的是人才,龐統也不是美女,孫權不可能因為這個而放棄使用這麼一個有才華的人。那為什麼不用呢?因為周瑜。周瑜才華蓋世,當世英雄,無人能及,周瑜在孫權心中那是佔據絕對的位置。雖然龐統大名在外,但是孫權怎能把周瑜的權力分一部分出來給龐統呢?而且,以龐統之才,要麼不用,要用就要像周瑜那樣,顯然孫權無法做到。如果孫權給龐統一個小縣令,那又是輕視龐統之才了。所以,孫權既不能重用龐統,又不能讓龐統大材小用,乾脆以龐統長相醜陋為由,不用龐統了。我這樣分析,可能比較符合一個政治家的想法。所以,我想世人可能誤會孫權了,孫權不用龐統,完全是因為周瑜,他想對周瑜傳達一個資訊,無論是誰都比不上週瑜在孫權心中的位置。大家也看到了,周瑜對孫權是忠心耿耿,孫權對他信任到如此程度,他也就只有粉身碎骨了。
龐統後投靠劉備,未得重用,不得已領耒陽令。看來,劉備也是以貌取人。諸葛亮身長八尺,英俊瀟灑,而龐統矮小瘦黑,確實無法給劉備一個好的印象。但我個人分析,劉備的以貌取人,和孫權有相似之處,他當然也知道“鳳雛”大名,但是他也難弄,因為龐統和諸葛亮齊名,他無法給龐統太大的權力,因為他怕諸葛亮疑心。但是,他和孫權又有不同之處。孫權是我只用周瑜,我心中只有周瑜。劉備是,諸葛亮我已經重用了,你“鳳雛”,我也不想讓你走,但是我一時也找不到好位置給你,先把你養著。所以,後面諸葛亮一推薦,劉備就名正言順的重用龐統了。劉備怕什麼?怕諸葛亮不高興。後來事實證明,龐統雖然得劉備重用,但總被諸葛亮壓制,諸葛亮處處過問龐統世務,以致後人懷疑諸葛亮是否能放過龐統,龐統之死跟諸葛亮是否有關係。
歷史上的龐統,我不清楚,我只討論下小說中的龐統。龐統到曹營,待遇如何呢?龐統入曹營,曹操親自出帳相迎,言聽計從,對龐統是信服的五體投地。赤壁之戰時,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謀士郭嘉,已經英年早逝。所以,龐統的連環計才能得逞。赤壁之戰時,曹操正缺少謀士,如果龐統此時歸順曹操,則曹操無赤壁之敗矣,曹操必一統天下,龐統則會成為開國功臣,其功勞當不在劉伯溫之下了。
忽然明白,一個再高明的人也有看不到的盲點。一個再愚蠢的人,也會有他獨到的視角。龐統,雖有經緯之才,但卻沒有一個好眼光,不會分析選擇,沒有給自己找到一個好的歸宿,所以只能落得一個悲劇下場。
所有的都是假設,人生沒有回頭路!
-
11 # 上將噯福斯
當然不會了。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假設。不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正史《三國志》中,龐統真的都投靠過曹操。兩者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不同。
《三國演義》中,龐統投靠曹操,是在赤壁大戰之前,為的是獻上“連環計”,給周瑜諸葛亮火燒赤壁創造必要條件。龐統是假裝投靠曹操。
曹操卻不知情,還滿心歡喜的設宴款待龐統,尊以先生之禮,求教破江東之策。對龐統不可謂不敬重,不可謂不愛惜。沒有絲毫嫌棄之意!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曹操敬重欣賞龐統呢?一是曹操本來就有愛才之名,喜歡招攬人才。二是大戰在即,曹操急於探聽江東虛實,尋求破敵良策,龐統來的正是時候。曹操當然求之不得。
歷史上的龐統也投奔過曹操。龐統原本在荊州南郡擔任功曹。大概相當於南郡太守的秘,書。曹操奪取荊州以後,龐統並沒有跟著劉備逃跑,也沒有放棄工作崗位。而是留下來繼續當他的功曹。其實就是投降了曹操。
那麼曹操是什麼態度呢?
正史中沒有記載。可能曹操當時根本就不知道龐統這個人。也難怪。投降的人太多了,龐統算哪根蔥。
就算是曹操知道龐統這個人,大概也不太會特別重用。
第一,當時曹操剛剛兵不血刃奪取荊州,大軍數十萬,戰將千員,謀臣如雲。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未必能看得上龐統。
第二,龐統當時名氣並不太大,並不是名滿天下的知名人士。劉備久居荊州尚且不知龐統之才,更不要說遠在中原的曹操了。
第三,龐統新投靠,曹操不可能立刻就信任重用他。
但是不管怎麼樣,小說和正史中,曹操都接納了龐統,沒有因為他相貌醜陋而歧視他。
其實說起來,曹操自己長的就不怎麼樣,看到龐統以後,就算不能同病相憐,起碼不會歧視他。
-
1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個提問:“在三華人物中,有誰曾經與曹操、孫權、劉備三人都有過交談?”
乍看起來,三華人物那麼多,與三位梟雄都曾經說過話的人物肯定不少。其實不然,這樣的人非常之少,如果檢點起來,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堅,孫權是他兒子,父子倆聊幾句天是正常現象;宛城之戰中,孫堅曾與劉備在朱儁麾下並肩作戰,一同立功;十八路諸侯會盟時,孫堅與曹操同在一帳之中,寒暄幾句也是理所當然的。
還有一個人,就是龐統。
大家都知道,“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大師的一句評判。說的就是諸葛亮與龐統。諸葛亮的能耐大家都看到了,火燒博望,草船借箭,赤壁東風,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可謂是智略深遠,奇計百出,正如周瑜所言:“有奪天地造化之功,鬼神不測之術!”
而龐統能夠與諸葛孔明齊名,他的能耐難道能差得了?正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龐統性情奇詭譎詐,頭腦機敏,智慮精詳,他的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
諸葛亮是個大帥哥,風度翩翩,優雅英俊,“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而龐統這人雖有才華,但外貌非常醜陋,見之令人生厭。以龐統這樣的人,如果到了曹操帳下,會受到重用嗎?
咱們來回憶一下龐統與三大梟雄會面的情景,看看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龐統見孫權東吳大都督周瑜英年早逝,病故於柴桑,臨終前留下遺言,向孫權推薦魯肅繼承他的職位,統領三軍。而魯肅為人忠厚,誠實無私,受到孫權的信重。魯肅就向孫權推薦人才,將龐統舉薦給孫權,希望孫權能給予重用。
魯肅帶著龐統來見孫權,孫權看到龐統相貌醜陋,“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裡本來就很不高興。問起龐統的才華與已故都督周瑜相比如何,龐統笑對:“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
孫權心中勃然大怒,他這輩子最欣賞周瑜,“姿容秀麗”,英挺儒雅,雄志遠略,精通音樂,還會跳舞。龐統長得那麼難看,言語中又對周瑜頗為不敬,孫權拂袖而去,堅決不用龐統。
二、龐統見劉備龐統在孫權那裡碰了釘子,在諸葛亮的舉薦下到荊州去拜見劉備。劉備早在水鏡先生那裡就聽說過龐統“鳳雛”的大名,於是就出來迎接,結果大失所望。
劉備出迎龐統,“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他也嫌棄龐統的外貌。這是個什麼怪物,在孫權那裡沒受到任用,就跑到我這裡混飯來了?於是言語中就暗帶譏諷:“足下遠來不易?”乾脆把龐統打發到耒陽縣去當了個縣宰,“屈公任之,如後有缺,卻當重用。”
後來得到彙報,說龐統整日醉酒,不理政務,劉備大怒,“豎儒焉敢亂吾法度!”派性情暴躁的張飛去巡視,很明顯,劉備知道張飛脾氣不好,是想讓張飛去胖揍他一頓。
三、龐統見曹操龐統見曹操是在赤壁之時,兩軍隔江對峙,龐統受周瑜之託,往見曹操巧施連環計。
龐統渡江來到曹操寨中,曹操久聞鳳雛先生之大名,“親自出帳迎入”,寒暄之後,立即向龐統請教,並陪著龐統去視察水陸兩軍的陣勢。回帳之後,龐統獻上連環計,曹操立即採納,“下席而謝”。龐統說願意為其招降東吳將士,曹操表示,若成大事,願意“奏聞天子,封為三公之列。”曹操還向龐統承諾,攻下東吳之後,決不殺戳百姓,並關心龐統的家人,“命寫榜僉押付統”,寫下禁止濫殺的榜文交給龐統,保障他家人的安全。
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實際上孫權和劉備都曾經歧視過龐統的相貌,而只有曹操沒有絲毫在意龐統的醜陋。而偏偏受龐統傷害最深的就是曹操。
看來,其實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可比劉備和孫權都要開明得多。哪怕是像徐庶這種終生不肯為其獻上一謀半計的人都能夠容忍,仍然好吃好喝花錢養著他。而像蔣幹這種智力和才能都低劣愚昧的謀士,屢次犯錯,曹操仍然不怪罪,沒有拿他出氣。
許攸之死,是因其狂悖無禮,欺主忘形;荀彧、崔琰之死,是因為他們立場站到漢室一方;楊修之死,是因為他攪入到了諸王子之間的政鬥中去。
而龐統這個人本身對漢室沒有什麼好感,出謀劃策只考慮實際效果,而從來不在乎政治立場,和賈詡頗有相似之處。所以說,龐統如果歸附到了曹操麾下,肯定會受到重用。而且,以曹軍的作戰風格,對謀士的保護還是相當嚴密的,不會讓龐統親身臨陣,冒矢石之險。
做為亂世中的雄主,心胸決定高度,高度決定視界,視界決定最終能走多遠。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七靠的可不僅是雄才大略,更是廣博開闊的心胸與氣度。
-
13 # D家小禹
題主是沒仔細看《三國演義》吧,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中,龐統就假意投靠過曹操,獻上連環計。
雖然龐統是假意的,但是曹操對待龐統的態度是禮遇有加的,第一次見面,不僅宴請了龐統,還帶他巡查了戰艦。
對比後來,龐統見孫權和劉備的結果,曹操的態度是好上很多的。
當然了,這裡面也要考慮到情節上的一些不同的,龐統在見曹操的時候,龐統是假意投敵的,為了讓曹操信任,是對曹操是拍了一番馬屁的,加之蔣幹的引薦,已經告訴了曹操,他是鳳雛,還有曹操之前在荊州,吃了諸葛亮很多次虧,所以對龐統態度很好。還有,當時曹操在赤壁進兵也受到了一定阻礙,有求於龐統。
而後來,龐統見孫權和劉備的時候,龐統的態度則是非常傲慢的,對孫權貶低周瑜,令孫權心懷不快。
對劉備,也沒有用諸葛亮的推薦信,而且長揖不拜。
一方面來說,曹操確實對龐統的態度,要好於劉備和孫權,但是另一方面來說,龐統的態度的不同也有影響。
-
14 # 百分百好哥哥123
龐統原來在荊州南郡擔任功曹。大概相當於南郡太守的秘書。曹操奪取荊州以後,龐統並沒有跟著劉備逃跑。他留了下來繼續當他的功曹。其實就是依附了曹操。
由於當時龐統的職位卑微,沒有軍功也沒有啥名氣,曹操根本就不知道龐統這個人,也就談不上重用不中重用了。
而且,當時曹操兵不血刃奪取荊州,大軍數十萬,戰將千員,謀士如雲。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哪裡能看得上龐統這類人。
再則,龐統當時沒有名氣,不是啥知名人士。劉備在荊州耕耘多年尚不知龐統之才,更不要說遠在北方的曹操了。
最後,龐統剛剛依附曹操,沒有任何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沒有建功立業,也就不可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當然不關管怎麼說事實是曹操確的接納了龐統,並沒有因為他相貌醜陋而歧視排斥他,只是怪他倆沒有緣分吧。
-
15 # 史海逐浪大徐
三國演義中確實有曹操嫌棄張松相貌醜陋而錯失益州的橋段。
實際上曹操一生三下求賢令,十分愛惜人才,恨不得攬盡天下英才,甚至不論品行。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龐統在劉備手下頗受賞識,劉備信任龐統多過諸葛亮。外出打仗幾乎都是帶著龐統、孟達呀,這些路子比較野的。
-
16 # 虹貓大俠
三國三大君主不管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都疑似是外貌協會的人,他們都有以貌取人的記錄,比如曹操羞辱和驅逐了益州名士張松;孫權不用相貌醜陋的龐統;就連劉備初見龐統,都沒有委以重任,而是讓他當了一個小小的耒陽縣縣令。
如果只看結果,三大君主是外貌協會正副會長的事是沒跑了,但是看一看過程,這其中還是有些緣故的。
張松和龐統的相貌確實是個減分項,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並這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們面見三巨頭趕得不是時候,在見面的過程中表現得也並不怎麼謙虛。
張松見曹操時,曹操剛剛打敗了馬超,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張松見曹操之前又遭到了曹府看門人的刁難。在和曹操對答上,張松難免帶著牴觸的情緒。
操坐於堂上,松拜畢,操問曰:“汝主劉璋連年不進貢,何也?”松曰:“為路途艱難,賊寇竊發,不能通進。” 操叱曰:“吾掃清中原,有何盜賊?”松曰:“南有孫權,北有張魯,西有劉備,至少者亦帶甲十餘萬,豈得為太平耶?”操先見張松人物猥瑣,五分不喜;又聞語言衝撞,遂拂袖而起,轉入後堂。
龐統見孫權時,孫權剛剛失去自己的大都督周瑜,心情正是不爽的時候,龐統的言辭也沒個收斂。
權曰:“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權平生最喜周瑜,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
而龐統初見劉備,情況也差不多。
統見玄德,長揖不拜。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乃問統曰:“足下遠來不易?”統不拿出魯肅、孔明書投呈,但答曰:“聞皇叔招賢納士,特來相投。” 玄德曰:“荊楚稍定,苦無閒職。此去東北一百三十里,有一縣名耒陽縣,缺一縣宰,屈公任之,如後有缺,卻當重用。”統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學動之,見孔明不在,只得勉強相辭而去。
這時候的劉備剛剛得到荊州,龐統在劉備勢力強勢時來投,自然和孤窮時招來的諸葛亮待遇不能相同。但是龐統又比較傲氣,不願意說我是來找工作的,這才有了“發配”到耒陽縣的待遇。
這三件事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遇到君主心不在焉,自己又不懂圓滑,恃才不肯低頭,才造成了這麼個結果。如果態度不一樣,君主又是急需人才,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同是張松和龐統,二人換個態度,換個時段(君主正處於求賢若渴的狀態)那就大不相同了。
張松在曹操處遭到冷遇,心情不爽,走到荊州時,受到了劉備等人的熱情接待,人家這麼熱情,張松自然生不出什麼爭勝的心思,劉備打算取益州,對益州的人才自然表現出求賢若渴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張松心甘情願地獻出了《西川地理圖》,並且答應做內應。
在演義中龐統曾“投靠”過曹操。赤壁之戰用計階段,周瑜使用一系列計策,蔣幹中計,將龐統介紹給了曹操。那時候的龐統屬於演戲性質,態度自然好得沒邊。曹操也因急需收買江東士人之心,對龐統也是好得沒邊。
所以龐統投靠曹操,能不能得到重用,也要分時候,也要看他本人的態度如何。如果是赤壁之戰時真投曹操,受到重用自然不在話下,最差也是荊州蒯越的待遇(封侯,官至光祿勳)。如果是在曹操意氣風發的時候去投奔,態度也不端正,就他的相貌說不得就是張松的待遇。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正常的應徵或者是投奔,這樣的方式龐統的成就應該不會太高。徐庶就是一個例子。演義中徐庶是因為被曹操軟禁了徐庶的老母,徐庶被迫投靠,最後失蹤了。正史中徐庶的老母被曹軍擒獲,徐庶為了保老母,和好友石韜一通投靠了曹操,兩人一直在曹操處任職,但是他的官職並不大(徐庶御史中丞,石韜郡守),連諸葛亮聽說後都慨嘆:“魏殊多士邪,何鄙二人不見用乎?”
徐庶和石韜成就不大,並不是他們才能不行,而是因為他們是外來人,很難撼動當地計程車族大家(當然,曹操能夠統一那就另說)。再加上曹操的謀士班底已經成型,外人很難擠進這個圈子,徐庶和石韜不能,龐統自然也不能,這就限制了他們的成就。
回覆列表
曹操也見過龎統,很仰慕他的名聲,欣然接受了他的連環計,說明曹操著求賢若渴,不以相貌取人。但龐統如果真得投降曹操,曹操不會長久善待龐統。曹操帳下人才濟濟,相貌堂堂,讓這樣一個醜陋之人久居麾下心裡不舒服,群僚也會群起而攻之。
曹操傲慢張松就是個例子,三國裡的龐統是個悲劇人物,孫權不看好,劉備經過頗多周折才任命為副軍師,然而,又陣亡落鳳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