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胖的那老師

    東北人,80年代的人,生我的時候恰逢安徽鳳陽小崗村提出了土地聯產承包。。。

    生下來就分到地那是相當的不容易,能吃飽穿暖,但是窮確實確實的。那時候物質匱乏,基本上沒什麼好吃的。

    記得小時候為了生活父母做運輸經常不在家,賺錢太難了。因為窮很少買肉吃,肉太貴。我老爸就經常買螃蟹吃,螃蟹便宜沒人買,只有窮人才吃。我們一家人就經常吃螃蟹

  • 2 # 不嬌不傲不煩惱

    小時候家裡條件很不好,不像現在餓了我們就有夜宵吃,點個外賣啥的。

    那時候如果我們半夜餓了,就會自己做點簡單的吃的。

    我記得,那是冬天,爸媽他們都快要睡覺了,可我們全家都很餓,不知道吃什麼,我是北方人,北方人家裡只有饅頭,冬天饅頭都是冷的硬的,就算熱一下,也只有鹹菜就著吃。

    每次一到半夜餓時候,我媽就會讓我做大白菜炒饅頭片,大白菜每家地裡都種,冬天收了都是放家裡儲存,那是那時最不需要花錢的食物了。放一點油,白菜切好,放進去炒,再放鹽,醬油,在白菜差不多出鍋時候把切好的饅頭片放進去,炒一下就好了。

    全家六口人圍著這一小鍋在北風呼呼的冬天裡吃……

    那時感覺這是最好吃的東西,甚至到現在還在有點懷念那個味道,現在生活好了,每每憶苦思甜時候我會偶爾做一下。

    那時買不起雞精,買不起耗油,買不起別的調味料,可做出來就是香,現在,不管是否加更多調味料進去,還是找不到那時的味道。

    好像那時的味道是屬於小時候的自己跟家人的味道吧。

  • 3 # 故事魔袋

    我小的時候家裡窮,一年到頭幾乎吃不到什麼?記得經常吃的就是玉米麵大餅子。有幾年我們家連大餅子都吃不上了。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將出田野裡挖來的野菜參合到玉米麵裡做玉米麵糊糊吃,雖然這種糊糊不解餓,但也能混個肚兒圓,餓不死!這種吃糊糊的時間每年大概要一個多月。

    等地裡的土豆慢慢長大了,母親就會調整玉米麵食物的做法,將還沒有長大成熟的土豆從土豆地裡摸出來。對了,為什麼叫摸呢?這是因為這時候的土豆大多數還沒有長大,只是個別的土豆長得相對大些,為了救急,母親不得不把大一點的土豆先弄出來吃,為了不傷害到還沒有長大的小土豆。母親就會在地壟間看哪棵土豆秧子下面有裂縫,就將手伸進去,將大摸上手的土豆摸出來。

    母親會將這些摸出來的土豆洗淨打成土豆泥或插成土豆絲和在少量的玉米米麵裡,做成大餅子,這種大餅子又軟乎又好吃,比野菜糊糊解餓多了。有一次,我邊嚼著這種大餅子邊去上學,半路上,鄰居的劉大爺逗我,問我吃的是什麼大餅子?我竟然說不上來。

    劉大爺笑了,說:“你吃的叫瓤就大餅子”我愣了一下!但隨後就笑了,連連點頭說劉大爺形容的真貼切!原來,瓤就就是我們農村蓋房子時,為了防止抹在牆上的黃泥幹了後出現裂紋,在和泥時參些匝成小段的稻草,這種匝成小段的稻草老百姓就叫瓤就。

    這種瓤就大餅子給了我童年深刻的記憶,陪伴我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在捱餓的那些年,我整天想的就是什麼時候能飽飽地吃上一回瓤就大餅子呢?因為這種大餅子也不是隨便吃的,因為家裡人多,每個人是按量分配的,你多吃了別人就少吃了,所以絕對公平。也有例外的時候,那就是父母從自己的嘴裡省下來分給我們。

    這就是我小時候和父母的關於吃的記憶?不知道你小時候有過怎樣的記憶和故事,能不能講出來跟大家分享?

  • 4 # 張從振

    小時候,每到過年的時候,母親都會熬糖,敖糖時,須煮一大鍋碎米稀飯,而煮稀飯時,鍋底就會有一層鍋巴,在那缺少零食的年代,這鍋巴便是我最好的零食。香香的,脆脆的,吃上一口,頓時滿口生津。因此,儘管我平時很少做家務,可每年熬糖時,我都起得很早,坐在灶門口,幫母親添柴,待稀飯起鍋了,那鍋巴便歸我獨享。直到現在,每當想起此事,我的口裡似乎還餘味無窮。現在,家裡的經濟狀況雖已大大改善了,也不用在家裡熬糖了,想吃可隨時買,可我總覺得那糖不象小時候熬的糖甜,似乎少了一份鍋巴的香味。

  • 5 # 阿琛同學

    要說小時候和父母經常吃的東西,成為我獨特的記憶和情懷,腦子裡一下子就蹦出來“捲心菜”這三個字。

    我家在蘇北農村,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太好,我的父母沒有正式工作,一年四季靠販賣蔬菜,掙錢養家。我記得父母最常販賣的蔬菜就是“捲心菜”,因為我們這裡種植最多的也是捲心菜。我們家也有幾畝地,也都種上了捲心菜,我不知道那時候為什麼家家戶戶都種這玩意,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種植簡單,不易生蟲,好打理吧。

    因為父母靠販賣捲心菜營生,捲心菜成了我小時候的噩夢。我們家廚房的一角,常年堆著一個捲心菜小山,餐桌上幾乎頓頓不離它。父母常常為了賣菜,一日三餐簡單弄一下,匆匆忙忙的吃一口,就趕緊上集市去了。最常做的就是捲心菜湯,記憶中總浮現母親每天早晨做捲心菜湯的畫面:挑起一個捲心菜,麻利的剝去外面的幾層老菜葉,橫豎切幾刀,一個完整的捲心菜球就變成了一堆四四方方的小菜葉片,切菜之前鍋已經倒上油並架在了我家那個沾滿油汙的煤氣灶上了,此時把切好的菜片全扒拉到鍋裡,瞬間就聽到“刺啦刺啦”的聲音,翻炒兩三下直接倒水,蓋上鍋蓋燒了起來......

    而這個時候我的母親也沒有片刻的消停,幫著父親將裝在麻袋裡的捲心菜往三輪車上抬。約莫過了十分鐘左右,我時常聽到母親在院子裡扯著嗓子喊我的小名,讓我去廚房把煤氣關掉,將湯裝好端上飯桌,等著他們。往往這個時候,看著鍋裡清湯寡水的捲心菜湯,我真的是有點反胃,這捲心菜真的要吃到吐了。

    早上捲心菜湯,中午炒捲心菜,晚上捲心菜下麵條。常年吃這個沒有什麼營養的捲心菜,我從小就面黃肌瘦,個子也不肯長。有的時候我一看到廚房裡堆著的捲心菜小山,我真想一個一個的把它們全都扔到屋後的水塘裡餵魚。心裡面埋怨父母,可是不忍心責怪他們。父母為了我,為了這個家,就靠在這捲心菜堆裡幾毛錢幾毛錢的扒拉著,掙著辛苦錢。

    捲心菜在我的心中,就像《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安一家常年吃的那黑麵饃饃,食之無味,卻只能指著它填飽肚皮。現在我也長大了,條件逐漸好了,再不像小時候那麼頻繁的吃捲心菜了,有的時候家裡偶爾做個捲心菜湯,湯裡也都摻滿了蝦米、香腸、蛋花或者一些菌菇,總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那段歲月永遠的過去了,成了我獨特的記憶和情懷。

  • 6 # 充值使你變的更強

    記得童年的時候,每次過節都很開心,因為那個時候流行送旺旺雪餅當做禮物,然後每天就飯也不想吃了,一大包吃不完不罷休......

  • 7 # 小道可觀

    這個問題又勾起了小時候有關吃食的回憶。那時候吃得很粗糙很簡單,但如今想來卻十分懷念,在記憶裡那些味道一直縈縈不去。記得清明前後,白蒿風華正茂,在田野裡在風裡沉默不語。少年的我們到野外踏青拔豬草,見到白蒿便搶著採集,拿回來和媽媽一起擇洗乾淨,將麵粉灑於其上,加以佐料,再上鍋蒸二十分鐘,白蒿燜飯便做好了。吃起來口感綿綿,味道清素淡雅,鮮美異常。

    洋槐花也可按這種方法做成燜飯,卻是另一種略帶甘甜的滋味。我家窗外就有兩棵高大蔥鬱的洋槐樹,每每開花,一樹白花繁盛。想來這是第一種自己吃過的花,非常美味。“吃花”,現在說起倒覺得是一件雅事。

    懷念的還有紫苜蓿小米粥。熬得油黃的小米粥,放入一小把切碎的紫苜蓿芽尖,最好再加一把泡好的黃豆,從視覺上都是極美的,盈盈的綠與淡黃相襯,是春天亮麗的顏色,引人垂涎。每每吃兩大碗還不飽足。

    現在住進了新買的房子,搬離了老屋,在喧囂的城裡,一切似是方便了,但很多東西卻再難見到,成為獨特的記憶和難忘的情懷。

  • 8 # 等一C

    小時候和父母吃的東西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外婆煮的蘋果糖水。

    煮法很簡單,一鍋水,煮開,然後把幾個蘋果削皮,切塊,放進去,再放點黃糖,再煮一輪就好了

  • 9 # 萱凌

    小時候家境一般,兄弟姐妹多。所以,在我們字典裡,沒有“挑食”兩個字,能夠進肚的食物,就是美味佳餚。我們只要知道奶奶有留著在田裡幹活的父母的那份餐,剩餘在餐桌上的都是先下手為強。這點,在如今小孩的飲食習慣裡,竟成了媽媽引以為豪的美德,因為她的幾個孩兒都 “好養”,不像現在的孩子,滿桌的秀色可餐卻還挑三撿四。

    我們經常形容一樣東西廉價,會說“白菜價”,可想而知,白菜在菜系裡是價格最親民的,尤其是冬天。幾乎頓頓有。只是不似現在,一樣食物上百度,看抖音就可以學到多種烹飪方法,就算平淡無奇的白菜都可以變身花樣美食。那時候,在奶奶的概念裡,只要能讓一大家子溫飽又經濟實惠,那就是持家有道,哪來那麼多花樣。在我們家,白菜只有一種做法---水煮。本來就是有水份的食物,奶奶不僅要煮爛,還要再加水,用大碗公盛出,端上桌就是滿滿當當的份量。雖然看起來沒有色澤可言,可聞到那味道,我的胃口就大開,就算桌上只有一樣白菜,我也可以吃出饕餮大餐的感覺。因為份量大,幾個兄弟姐妹在一起“搶”起來,也特別帶勁,熱鬧。

    還有家長的特產-酸菜光餅。酸菜光餅有很多做法,我們家比較獨特。小時候奶奶喜歡把光餅放在水缸泡發,小小的光餅泡到差不多兩倍大,放入酸菜一起煮……我已經想不起那滋味了,依稀記得有點酸,沒有了光餅的香味和嚼勁,像吃豆腐塊一樣。這道菜那時候在我們家很受追捧。因為每個孩子都擁有一份,不爭不搶,吃起來很有安全感……後來的我,背井離鄉十多載,也再沒有吃過。

  • 10 # 憂藍晴海

    記憶深處的槐花餃子

    又至暮春四月末,滿眼的翠色以及空氣裡飄蕩的各色鮮活芬芳氣息,總是讓人不由想起家鄉山路旁、河道邊的槐花,以及由槐花搖身一變,創造出來的各色美食:槐花蒸菜、槐花餅、槐花茶……然而,於我來說,最為想念的還是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包的槐花餃子。

    以花入饌,古已有之。溯源而上,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中,便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與“播江離與滋菊兮,原春日以為糧芳“的描述,或是直接以菊為食,或是將把菊花與糧食摻在一起做成乾糧食用。然而,在鄉野村間,沒有如此多的講究,因時而食,嘗的便是那一份鮮活。依照時令,大自然會帶來最為豐腴的食材,槐花便是其一。

    採摘回來的槐花,細心地摘下花苞、挑去枝葉雜物,入熱水焯1-2分鐘,瑩瑩潔白的花朵變成了淺綠色。然後出鍋、浸涼水、擠幹水分,與其他的諸如粉絲等喜歡的食材,一起切碎、調味,便製成了餃子餡兒。再一家人團團圍坐,有負責擀餃子皮兒的,有負責包餃子的,有負責傳遞餃子皮兒的……不勝熱鬧。

    春光韶光美且細,不經意間,便偷偷溜走。已經好幾年沒有和家人一起吃過春日槐花餃子。越長大離家越遠,此刻,在離家有14個小時的時差地方,午後的陽光微暖,心思卻不由飄遠。真的是很想念小時候,和家人一起把”春天”吃進肚子裡的美好。還好手機裡還留著曾經做槐花餃子的寥寥幾張圖片,以供思憶。

  • 11 # 瑞源香

    80年前後,我們國家剛剛改革開放,物質還處於短缺年代,副食的種類 很少,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更是少的可憐。記憶中有花生、瓜子、糖豆、三角糖等,如果哪一天口袋裡裝滿了其中一種,那就會高興很久。

    那時的天空很乾淨,田間充滿了生機,人們積極的勞動,還沒有出現多少出去打工的人,綠色環保是當時最自然的事,人們很少有抱怨,鄰里之間也很和諧。吃飽飯,穿暖衣,讓當時的人們很知足。記憶最深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吃麻糖祭灶神,香酥誘人、美味健康的麻糖,給當時的小夥伴增添了節日氣氛和美味。

    麻糖是臘月二十三也稱為小年,祭灶神的供品,這一天是人們開始備年貨、除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麻糖在北方很多用紅薯來熬製,選擇紅壤含糖高的品種,切碎放置地鍋中煮,然後再用紗布過濾掉渣,倒回鍋中熬製,熬製時用小火,等水分揮發差不多時,用筷子蘸糖漿,看能否拉出絲並且變硬,就可以了。

    把炒熟的花生、芝麻、麵粉和糖稀趁熱混合,反覆揉搓,壓扁切成薄片或條狀,涼涼就可以食用了。我們家每年都做很多,能吃到過了元宵節。兒時的記憶很多,但是這個印象最為深刻。那時年輕的父母,今日已經步入古稀,在外地漂泊了多年,也安了家,但是總感覺自己是客,沒有根的感覺。每次回老家,都感覺很放鬆,看到越來越老的父母,感覺是時候回老家陪陪他們了,人的一生很短暫,有些事情不能過去了再後悔當初的選擇。錢永遠掙不完,事業也沒有止境。作為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沒有大的事業,那就把小家的安穩健康祥和作為努力的方向吧!

  • 12 # 山裡的陳晨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做的涼粉,特別的好吃,還有豆腐乳,是我這輩子永遠也忘不了的味道,小時候看著媽媽做涼粉,感覺特別的好吃,然後每一次想吃涼粉的時候都會跟媽媽說,媽媽都會給我做一大碗給我吃,還有的就是豆腐乳,豆腐乳原材料是用黃豆做的,然後要加工出來過後才做成豆腐乳加工過程呢,比較麻煩一些,但是因為我們孩子喜歡吃,所以大人一般都會給你去弄,只要你喜歡吃的就好,到現在20幾歲了,還忘不了媽媽,當初給我們做的涼粉個豆腐乳,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真好,現在都很少吃到了,好想讓媽媽再做一次,有空的話去媽媽家,讓媽媽再做一次小時候的味道,

  • 13 # 三月季風

    小時候,我家頗為貧寒。記得有一年中秋節,家裡沒有買月餅,我看別人吃月餅就有點饞嘴,其實現在想來我的父母一定甚為心疼,因為給自己的孩子買不了月餅。於是我母親就自己做月餅,用白糖和芝麻做餡,與其說是月餅不如說是糖餅,但我吃的很開心,因為在那個年代白糖也頗為稀罕。

    轉眼許多年過去了,我已為人夫,如果我的女兒想吃什麼或者想要什麼東西,我一般不會拒絕,因為我知道孩子的幸福感就是滿足感,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有人說好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治癒,我覺得這句話很對。

  • 14 # m想123

    謝謝邀請,小時候最難忘和父母一起的回憶挺多,但是長吃的因為是農村人家裡窮所以獨特的記憶來自自家酸菜,小時候爸爸曾說過一句話一家人健健康康那怕喝酸菜湯泡飯也是最開心的,所以長大了也在回味小時候年輕的父母慈祥的爺爺奶奶還有那碗濃濃的酸醃菜湯

  • 15 # 一笑而過的小島生活

    大家好,我是一笑而過。

    小時候家裡是農村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比較窮,平時基本不去鎮上菜場買菜。

    但是因為在農村,吃的東西還是比較新鮮,品種也挺多的,有自己家種的蔬菜,比如蠶豆、毛豆、茄子

  • 16 # 77食嘢

    小時候和父母經常吃的應該是家裡媽媽種的新鮮蔬菜瓜果,每一餐,不管有肉沒肉青菜就一定是會有的。

    記憶最深的經常吃的一道就是:辣椒葉滾雞蛋湯。

    那時候家裡窮,家裡有一段時間是種了很多辣椒,種來賣,所以很多時候辣椒葉成了我們餐桌上經常吃的一道菜,肉也很少吃,所以就打兩個雞蛋一起煮湯喝。

    食材都很簡單新鮮嫩的辣椒葉,雞蛋3個或者鴨蛋

    鍋中燒水,水開放點油,把辣椒葉倒入鍋中,水開再把雞蛋直接打入鍋中,把雞蛋煮熟,放鹽調味即可出鍋。

    餐桌上通常只有這一道菜,有菜有蛋,還有湯,一家大小吃的很開心,雖然是窮,卻不覺得苦,相反卻覺得很幸福。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條件的改善,雞鴨魚肉成為了我們餐桌了常客,很少再有機會吃到純綠色蔬菜瓜果,更沒有了從前的那種味道,是我們變了還是社會變了呢?

  • 17 # 西安大品小吃培訓

    作為80後的我們,童年時期物資匱乏,很多東西都沒有見過,沒有吃過。但牛羊肉泡饃作為陝西的經典飲食文化,陝西人是愛到骨子裡面的。記得小時候,爸爸經常會帶我去下館子,吃的最多的就是羊肉泡饃了。市裡面老字號的那家羊肉泡饃館生意特別好,甚至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在原址做得風聲水起,看來經典的東西真的是做的長久,人們到什麼時候也離不開。如果已到中年的我,生活在西安,吃到了無數陝西老字號的泡饃館,但忘不了的永遠是小時候爸爸帶我吃過的那個味道,醇香的羊肉泡饃。

  • 18 # 顏藝芳菲

    說起小時候家裡經常吃的東西,都是家常菜,我小時候那個年代比較窮,小零食什麼的是不得經常買的,肉一個星期才得吃一次,我小時候能和父母吃得比較多的就是豆腐,那時候的豆腐是自己種的黃豆,純手工製作的,香味特別濃郁和現在的豆腐還是區別很大的,那時候一塊錢已經得一碟可以吃兩餐了,做法就直接放豬油去煎金黃色然後放點醬肉,導致我現在還是很喜歡吃豆腐。

    還有就是水瓜,自家自己種的,那時候都還是瓦房,就種在房子的旁邊,給它長在酸梅樹上房頂上,有瓜就直接爬上去拿來煮,記得小時候就只有一種煮法直接切塊來煮湯,因為自己種的有好多,三天兩頭的都摘來煮,有多老了就拿那個心來洗鍋碗。

    還有就是小蝦小魚,都去田裡小溪裡抓的,這個不經常得吃,只有種田的那段時間得吃,種完田了就在田邊小溪拿小網撈,到現在了還是很喜歡吃。

  • 19 # 天天開心2592043567305

    最難忘的一次是小時候一個烈日炎炎的上午,我從外邊拔豬草回來看到媽媽正坐在院子裡的一堆小麥稷杆旁邊從稷杆裡揀小麥穗穗,那時已農曆七月份集體小麥已收穫入倉,剩下的稷杆當柴分到每戶每家可高興了就像過年一樣,因為想吃一頓白麵饅頭就得從那一堆細細的稷杆裡面找切穗時總是要丟個小鱉小蝦的要麼再到收割完的地裡揀點碰碰運氣,然後才能湊合的吃上一頓白麵饃,哎呀當時真高興就是把所有形容幸福的詞都用上也不為過,媽媽為了給孩子們能吃上這頓白麵饅頭整整在小麥稷杆堆裡一根一根不放過地尋,那刻我既心疼媽媽暗暗流下了眼淚,農村合作社那幾年每到小麥收割季節都有過那一天的記憶,現在想起那一天和那一刻吃到嘴裡的饅頭真是好吃現在的饅頭再沒有那時的香,所以我非常尊重我的父母,我勤勞吃苦長大掙的錢自己不捨不得用孝敬父母,啊真是難忘呀!

  • 20 # 大紫小瑤

    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口的豆腐串,炸羊肉串還有剛出鍋的黑皮瓜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泡蘿蔔為什麼會有點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