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盡風華
-
2 # 江南塞北
不接受體罰,因為師德水平參差不齊,傷到孩子身心也是大事。
抓孩子學習鬆緊適度,其實孩子學習主要是自己學,家長只能起到督促作用,。
我覺得家長用不到望子成龍,倒是可以因材施教,量體裁衣,拔苗助長使不得,教會孩子怎麼做人,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這比學習更重要,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孩子學習也差不到哪裡去。
-
3 # 網鏈課堂
體罰不是最終目的,更不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體罰之前要想到這樣幾點:1 怎麼樣打?2 要打的多重?3 在什麼樣時間更合適?4 要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要打他。5 罰完以後孩子能知道自己的錯處在哪裡並且改正嗎?6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為了他好,並不是為了發洩脾氣,苦口婆心,循循善誘
我的觀點是應該。體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濫用體罰的家長往往是脾氣一上來先打了再說,自己打爽了就行,而不告訴孩子為什麼被打。而真正行之有效的體罰是透過適度的體罰,讓孩子把害怕和危險的經歷聯絡起來。我小時候用手指捅插座孔,被爸爸發現用小木棍敲手。年紀太小了根本不記得被打這件事,但是一直到小學畢業都對插座充滿恐懼,我覺得這就是一次成功的體罰,孩子既沒有因為肉體的疼痛而對家長產生記恨或恐懼的情緒,而對受到體罰的原因印象深刻。體罰的目的不就達到了。
-
4 # 百態的人間
答:現在的孩子對於家長來說都是寶,捨不得老師體罰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若孩子犯了錯不進行懲戒,孩子以後會肆無忌憚,犯更大的錯。
我們小時候就是挨尺子長大的,現在想想真好,錯了有人指導,現在很少了,愛學不學,建議給每個老師配備一個戒尺,孩子不聽話就透過打手心等方式適當懲戒。但是要把握好尺度就行了。
第二個問題: 可以給小孩子定個標準,考好學習認真,班級前幾名等。達到目標就給獎勵,假期旅遊。沒達到目標,懲罰扣獎。多和孩子交流。
-
5 # 子君的快樂生活
不能接受體罰學生,我認為家長用不到望子成龍,倒是可以因材施教,教會孩子怎麼做人,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這比學習更重要。學習方面鼓勵孩子要比體罰好的多,孩子自尊心比較重要,自尊心強有自信,孩子學習也差不到哪裡去。
-
6 # pk小飯糰
我認為“體罰”不是毒蛇猛獸,適度體罰不是壞事。
現在對體罰的定義很是模糊,什麼是體罰,有的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完成身心傷害了就是體罰,好,因為違法紀律罰孩子掃地,他不情不願,有沒有心理傷害呢?現在孩子嬌慣,打不得罵不得,一點點批評都不能承受,一點點不順從都不能忍受,動不動離家出走,甚至以命相威脅。
學校該不該“體罰學生”就和“國家該不該有死刑”是一樣的,同意者都認為,這是一種快速,簡單,立竿見影的阻止方法。
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種對孩子完成傷害,缺乏理性的,偏激的,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
雖然很多教育者和專家都一再強調“不打不罵”,別說老師,有幾個家長能做到的呢?在平時面對頑劣搗蛋的孩子,我們也曾勸說自己要耐心教育,要溫婉勸說,要道理先行,但是面對不思悔改者,還是免不了火冒三丈,於是制定罰站,勞動服務等不痛不癢的規則,可是如何還是會有家長投訴老師說總讓孩子勞動,不能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所以現在一到開會領導就再三叮囑“不要打罵,不要體罰,不要罰站,不要懲罰……”好了,現在不寫作業的我們和顏悅色“沒事下次補上”,怕受批評撒謊的,我們罔若無事“沒事,老師知道你你有難處”,面對違反紀律的,老師輕描淡寫“希望你下次能改正”。這樣的溫柔教育我認為就和國家沒有法律是一樣的,最後結果會如何呢?不說調皮搗蛋者,就問其餘孩子的學習能有保證嗎?
一,有時候必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的在《大衛上學去》這本書中,大衛違反課堂紀律,上課吃口香糖,把書桌畫的亂七八糟,上課插話……被老師罰做值日,在這本書最後,作者寫到:“有時候要像大衛老師一樣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的”。
體罰不是學校教育唯一的管教方式,但是也不能是不可以觸碰的,只要適度使用仍舊是有效果的。但是“罰”之前必須讓孩子知道錯哪了?為什麼不對?該怎樣做?以及罰背後老師的愛要讓學生感受到。
二,不同年齡不同的方式我們這一代都是被打大的,即使在父母和老師的棍棒下我們也沒有變得暴力,當然網上也有一些長大後由於仇恨報復老師的,其實是因為背後缺少愛與傳達。
如果等屢次犯錯後再罰,還不如第一次犯錯後就罰,讓他認清方向。年齡不同罰的方式也不同,3歲左右的幼兒園孩子是不能罰的,罰只會增強他們的恐懼。5~8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時候我們適度的罰是能糾正他們人生方向的,8歲以上的孩子如果管教得當的話,好習慣已經養成是不用再罰了。如果年級再大明知故犯的時候,言語是沒有力度的。但是無論何時這個罰,堅決反對“辱罰”像抽嘴巴,罰跪,在師生年前大聲斥責是不可以的。
三,性格不同,管教方式不同有的孩子一說就通,知錯能改,有時候偶爾犯錯老師的一句話都能讓他下定決心,以後絕不再犯,這樣的孩子自制力強。有的孩子總是報著僥倖心理,道理說不通,言語不能讓他改正,為了讓他能長記性,只能透過罰的方式。
總之,適度體罰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過度,不能辱罰。畢竟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關鍵,大部分老師都是抱著想要孩子變好的心態。沒有懲罰孩子若真如溫室花朵,沒有風吹雨打的洗禮,經不起挫折和否定,怎麼認清人生的方向呢?怎麼面對以後的大風大浪呢?
-
7 # 歡樂坨坨妹子
我把題主的問題分解成兩個問題來說一下。
作為家長,你能接受老師體罰學生嗎?如何促進孩子更好學習?
我也是一名學生,從我家長的觀念來看,我媽就認為嚴師出高徒,不打不行。明明我還是個乖巧的女孩啊。但其實是因為在她們那一輩就覺得拜師要吃一點苦頭,要想學東西,就一定要敢於刻苦的做。不嚴格管教是不會聽進腦袋的,不用心做的。同時因為體罰之類這些形式,是前人留下來的方法經驗。
所幸的是我在學習上是比較乖巧的,目前從沒有被老師打過。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有一位老師,她就是特別嚴格的,背誦不出課文就會用戒尺打一下手,別看她是女老師,但是能打得學生手掌有一道紅印子。我想他體罰學生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能夠記事吧,下次好好自律背課文,這種形式是激勵自己努力學習。
對於如何更好地促進孩子學習呢?
我覺得這是需要看孩子,他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他在學習上就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優越性。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更多的關注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要被傳統束縛。
當然,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是有不同的學習態度的,有些孩子的智力開發比較晚,想得不長遠,他目前的心智是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認真地讀書的。所以堅持做一些沒有效果的事情,比如補課請私教等等,這些是不會有很大結果的。
其實家長和老師都只是能夠陪伴孩子一時的。學習的關鍵還是需要靠他自己的。家長和老師只能是一個輔助作用。幫他們營造他們喜歡的氛圍。
感謝閱讀!
-
8 # 小琴和自閉症業業
你好,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個人認為不能接受老師體罰學生,體罰學生一個是對老師不利,體罰學生就是違反了《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第二是對學生不利,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失其產生厭學心理;第三個是家長不買賬。我的影片裡有具體分析,並且對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提出了個人意見,可以開啟看下,以供參考。
-
9 # 桂林顧顧
作為家長我可以接受老師體罰學生,只要不是過激行為或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我可以接受。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
10 # 燃燒的20
感謝你的提問
對屢教不改的學生與孩子進行適度懲戒甚至體罰,不僅是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在未成年人的世界,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與成人世界一樣,有些情形下,光靠引導向善對於他們無濟於事,在多次引導和勸阻無效的情形下,適度的懲戒,能使得他們心存一定的敬畏,讓他們明辯行為的邊界,懂得遵守規則,體會違背規則的後果,也能起到教育向善的效果。
巍巍在《我的老師》一文中敘述他的小學老師把教鞭高高地舉了起來,輕輕地放了下去。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給過一個玩劣學生一記耳光。這些所謂的體罰不僅沒有受到指責,反而成了成功教育的典型案例。
某種意義上,適度的懲戒上是“以惡制惡”,它是一種正常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種教育藝術。
體罰的尺度與頻率
對學生與孩子進行適度的懲戒甚至體罰,其前提是絕對不能損害身體和對人格進行汙辱。
需要堅決反對暴力體罰和那些損害人格尊嚴的體罰,這些體罰不僅傷害到孩子的生理和身體健康,更是對精神的一種無形摧殘。在這種體罰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心靈完全是扭曲和變態的,他們長大成人以後,會將這種受到懲罰後的心靈陰影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體罰作為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也不可濫用,如果濫用,就喪失了它的威懾力。如同有些父母動輒就是幾板子或幾巴掌,打慣了,習以為常了,孩子對打也就沒有了懼怕。孩子一旦對打失去了懼怕。“打”作為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也就喪失了它的威懾力。
把握體罰的藝術
懲戒與體罰不是目的,迷信懲戒與體罰是應當摒棄的,而適應的懲戒與體罰卻是必要的,而且還要講究這種教育方式的藝術性的。
這種藝術性,在美國杜布森博士的《杜博士孩子管理法則》講得很清楚,我們不妨摘錄幾條,看看我們如何在懲戒與體罰中體現藝術性,不僅對於老師,對於父母同樣適用:
1、孩子犯規時,要以平靜時有預謀的輕微責打代替怒不可遏的暴打,也就是要以“法律”的規則代替暴力的統治;
2、不能隨便責打孩子,使得責打效果降低;
3、據以打孩子的規則必須是孩子事先了解並同意的,最好是孩子自己參與制定的;
4、平時要給予孩子以足夠的痛愛,在孩子流下悔過的淚水後應該予以撫慰;
5、不能在有外人在場時打孩子,不能打孩子的臉,以免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6、敏感的孩子不能打;
7、萬一打錯了,要勇於認錯。
家長要在學習中多激勵孩子,激勵孩子鼓勵孩子我認為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責備,良好的語言溝通也是促進孩子學習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
11 # 傑布黑達格
因為現在小孩子都很調皮,能適當的體罰還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說打打手心打打屁股,但絕不能打要害部位下手太重。
回覆列表
做一個在必要的時候能捨得體罰教育孩子的父母。
我們現在提倡說服教育,其實,面對有些孩子,說服教育不是都能起作用的,在有些時候,家長還是要給孩子一定的體罰,透過肉體的疼痛,讓他記住父母的話,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會好好做人。
我這樣說,並不是慫恿家長一點小事就打自己的孩子。從教育的起源,我們知道,教育就是帶有很大的強制性,這個強制性以什麼來做保障,就是必要的體罰。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句古語,“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有些孩子太過頑劣,年齡小不懂事,不願意好好上學,不願意聽家長的話,給以必要的體罰,能糾正他們的錯誤,督促他們好好學習。
現實孩子教育中,我們的家長也使用體罰,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動不動就大孩子,可是,每次又沒有真正打痛孩子,所以,反而將孩子打疲了,油了頭,結果是家長覺得毫無辦法。另一種是沒有原則,不該體罰時,卻打了孩子,孩子內心不服氣。這兩種體罰都收不到應有效果。
體罰是教育孩子的大殺器,一般情況不要使用,因此,在孩子兩三歲時就要告訴孩子那些錯誤是不能犯的,如果犯了就必須接受體罰。就是一些底線的東西,要跟孩子講明,他捱了打知道啥原因。再有就是家長一旦決定要使用體罰手段教育孩子,一定要下得了狠心,一定要打痛他,不然就沒有效果。
有些家長經常當著老師面說為了某些錯誤他打了他的孩子,可是,他孩子的錯誤照樣不斷,給人的錯覺是這個孩子軟硬不吃無法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的,是家長欺哄了老師,家長根本沒有打痛他的孩子。當然,這樣的家長就害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學校什麼也沒有學到,成為廢柴一根。
就像說服教育不是萬能的一樣,體罰也不是靈丹妙藥,各位家長可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摸索著使用。體罰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不適合頻繁使用,就像核武器一樣,它屬於教育孩子的“戰略性武器”。當然,當你的孩子,口頭教育他不聽,體罰他不怕,就說明你的孩子心理和精神上出了毛病,最好請專業心理醫生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