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頃波濤

    我分析啊,這是說過去啊,農村人家日子過好了開始大興土木蓋新房,拉大鋸,是造梁基建的具體體現,這是大喜事,那就請來一臺戲,共鄰人親戚觀看喜慶,小外孫自然隨著孃親來姥姥家熱鬧。這個童謠唱的是好日子!

  • 2 # 手機使用者54911657726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誰坐席呀?請二姨,二姨會偷東西吃,得了個當啊!得了個當啊!小米米飯,喝麵湯,這是我知道的兒歌,這裡表現的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親情的表現,

  • 3 # 騰衝鄉情

    “拉大鋸,扯大鋸,姥家門口唱大戲,接閨女,喚女婿,小外甥,也要去……”每當回憶起自己的孩提時代,耳畔總會響起一首首熟稔的童謠來。那些響徹兒時天空、帶著泥土氣息的童謠,一次次地把人們拽回到許多年前,想起還曾絢麗的遠山和藍天,還曾稚嫩的字裡行間,還曾天真無憂的笑臉……

    八十年代初期,在沒電的鄉村,長長的冬季尤其枯燥難熬。在兒時的記憶中,讓我常常想起和懷念的冬天,是有大戲聽的日子。鑼鼓聲聲,咚咚鏘鏘,便使悠長枯寂的冬熱鬧喧騰起來。

    霜降過後,天氣一日寒甚一日?初升的太陽懶懶的俯瞰著大地,夜霜薄薄地籠在枯草上、殘葉上,閃閃的亮白;落光葉子的枝幹蕭瑟著伸向曠遠的天空;田野裡一大片、一大片的麥地黑黝黝的綠,麥苗已經一紮高,蘊含著來年的生機。

    日頭已經老高,村莊才慢慢甦醒。冬天是鄉親們最清閒、最愜意的日子,一年的忙碌已然結束,糧已入倉,來年的希望也已鬱郁蒼蒼。村長便會吆喝一些壯勞力,來修補有些毀損的戲臺。村裡人的心便歡騰起來了,每年的大戲又要開唱了。孩子們也是歡喜的很,倒不是歡喜聽那咿咿呀呀的戲曲,而是又能吃到酸酸甜甜的糖葫蘆,還有好甜好玩的糖人,還有一大團一大團的棉花糖,這可是平常吃不到的。

    戲臺修整好,打掃乾淨。接下來就是請戲班子了。那時唱戲不是唱一天兩天,而是唱整個冬天直到第二年開春。

    每天傍晚,戲班子的鑼鼓嚓一陣咚咚鏘鏘的敲,小集市便熱鬧起來了。四鄰八鄉的人慢慢聚集過來,聽大戲,順道趕個集。閒下來的鄉親們也各顯手藝,炸油條的、煎包的、做糖葫蘆的還有賣炒瓜子的、熟花生的便圍繞著戲臺遠遠地一溜擺開。有人買東西便吆喝著把東西遞過來,臨了還要再饒一些,買的賣的都喜笑顏開。沒人買東西就專注的看戲,跟著劇情或笑或叫。

    小孩子穿梭在人群裡,左手拿著糖葫蘆,右手拿著油條,嘴裡還吃著包子。不時跟著大人叫好、鼓掌,其實那咿咿呀呀的戲文也沒聽懂幾句,就是湊熱鬧,開心唄。

    大戲火熱了小村的集市,集市又熱鬧著戲臺,熱熱鬧鬧地直到午後一兩點。吃了,鬧了,玩了,樂了的鄉親們才意猶未盡的說笑著散去。

    村莊,一個月逢十次集,鄉親們樂此不彼。戲班子當然不能只是逢集唱,每天晚上才是村裡人最期盼的,晚上演出的劇目都是連續劇。一部戲要幾個晚上才能演完,看了今天的,就想著明天的,就像現在追劇一樣。

    天剛一抹黑,戲臺上的兩盞大氣燈便嘶嘶的響著掛了起來。銀白的亮光召喚著鄉親們,趕緊搬著板凳聚到戲臺前,去佔最佳的看戲位置。早到的人三五成群的邊討論著昨天的劇情,邊預測今晚的情節。待鑼鼓一響,便各自坐好噤聲,齊齊的引頸張望戲臺,期待好戲的開場。

    《鍘美案》《狸貓換太子》《打金枝》《耍花槍》《程咬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當年的劇目依然記得清清楚楚。甚至是當年演員的扮相、唱唸做打都還歷歷在目。

    有人說童謠是一種寄託,我們用明快的韻律,打量著這個世界。塵世萬物,人間百態,凝結成唇邊的童謠,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畫面,被歲月捲起,這兒時的情懷被永遠地鐫刻在心底,不經意間便溫暖了當下的時光。

  • 4 # 莫安營

    猛一看,確實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大鋸又是拉又是扯的,與姥姥門前唱大戲何干?完全拉扯不上關係啊。仔細再看,丈三的金剛摸不著腳跟,簡直就是瞎拉胡扯亂彈琴嘛,任你如何大鋸,都不可能唱大戲!

    快瘋了!快瘋的人住往會如有神助,茅塞頓開,如丈四的金剛醍醐貫頂,頓悟成佛。

    原來,不復雜,極簡單,沒什麼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沒什麼重大的現實意義,拉大鋸,扯大鋸,根本就沒什麼寓意,也根本就沒什麼含義。拉大鋸,扯大鋸,其實就是為歌謠隨便起個頭,信手抓起,隨手放下,與後面的句子不相關聯。《詩經》所謂“賦、比、興”那個“興”,就是這樣,就是起個“興”,引起下文而已。

    古詩文中,這種例子常可見到。

    如《怨歌》:煢煢白免,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白兔東走西顧,與後文了不相涉。

    如《焦仲卿妻》: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不管你孔雀東南飛,還是西北飛,是五里一徘徊,還是十里一歇宿,都與後面所說焦仲卿老婆之事沒什麼瓜葛。

    如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值千金……後頭所談論的,都是京洛少年如何如何,至於妖女嘛,早被曹植先生一筆勾銷。

    這種偉大的文學傳統,浸進了我們的血脈,至今依然流行。比如吾鄉兒歌:一二三四五,上山看老虎,老虎要吃人,跑都跑不贏。貴閣下請用御眼睛看清楚,起頭的一二三四五,完全就是周星星式無厘頭。

    拉大鋸,扯大鋸,無心任意興起個由頭,後面姥姥門前大戲開場。不要強作解人,故作高深,硬是要在二者之間穿鑿附會些什麼寓意出來。

  • 5 # 翰墨中原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這個歌謠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在2017年央視春晚上由高曉攀和尤憲超合作表演的相聲劇《姥說》。裡面高曉攀有句經典臺詞:“每次想姥姥,我就唱起歌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這裡句話是表達對姥姥的一種思念感情。

    其實“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看大戲”有好幾個版本,我們一起再看看這個最接近的版本。

    拉大鋸,扯大鋸,姥家門口唱大戲,

    接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

    他媽不讓去,嫌他太淘氣。

    姥姥家不給飯吃,舅舅給殺個大公雞,

    蒸也不蒸熟,煮也煮不爛,記得外甥直打轉。

    還有一個版本,繼續往下看。

    拉大鋸,扯大鋸,姥家門口唱大戲,

    接閨女,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

    他媽不讓去,嫌他太淘氣。

    不讓去,也得去,推著小車趕上去。

    拉大鋸是一種傳統的兒童遊戲,可以是兩個孩子對坐或者大人和孩子對坐,一仰一俯,猶如船工用力划船,一來一往即為兩人對拉大鋸。

    這首童謠講的是外孫到姥姥家玩耍發生的開心事,童謠叫《拉大鋸,扯大鋸》,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兒歌,同時也是伴隨這一代人一起成長的經典童謠。

  • 6 # 夕陽滿天

    這是建國前和建國初期,父母哄小孩的童謠,前一句和後一句,意思不銜接,只是順音即可。如:小鴨子,嘎嘎嘎,老孃要吃嫩黃瓜。

  • 7 # 關山聽風

    這段童謠補完整後是是這樣的:“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後面還有好幾句,就省略不說了。別看童謠簡單,這裡面還是有寓意。

    (兒童拉大鋸遊戲)

    初看時,拉大鋸與唱大戲,可以說是風牛馬不相及,前言不搭後言。如果細細品味,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其中還是有關聯的。我國民間把人情事務的禮尚往來比喻成鋸子,民間有俗語“人情是把鋸,你來我去”。也就是說,做人情就像是兩人在拉鋸子鋸木一樣,你來過來,我拉過去,有做有回,再做不難。要真是這樣也就罷了,都是往自己的這邊拉,就好像是俗語說的“叫花子烤稻草火,往自己胯下拔”,各自顧各自,似乎比喻得不恰當。

    (拉大鋸實景)

    然而,凡是拉過二人大鋸的人都知道,拉大鋸要兩人配合默契才能順手。這頭拉的時候,那頭的人要用恰到好處的力送過來,如果送過來的力太大了,鋸片就彎了,卡住了,這邊拉過來的人就非常吃力。如果那邊的人送過去的力太小了,這邊的人也感到吃力。只有用力均勻,恰到好處,這邊拉鋸的人才感到很輕鬆。同樣的道理,那邊拉的時候,這邊送過去的力也要恰到好處。這種送過去的力稱作“回力”,你送過來,我回過去。如果拉大鋸時,只拉不送,或配合不好,兩人套不起手,不一會兒就會滿頭大汗,精疲力竭,最後可能還要吵嘴,拉不下去了,只好不歡而散,得另換人上來。

    (舊時拉大鋸實景)

    民間用拉鋸來比喻人們相互之間做人情,再就貼切不過了。人情講究的是你來我往,即便是女兒女婿也是一樣,只有常來常往才顯得親熱,就是自己的父母也要“常回家看看”才親熱,何況親朋好友。而做人情的隨禮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去禮過猛,讓人感到彆扭,去得比別人來做人情的數額小,或者有進不出,人家會感到不舒服,人情來往就做不下去了。

    (拉大鋸體驗)

    理解了這裡面蘊含的道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把拉大鋸和姥姥門前唱大戲聯絡在一起了,且有姥姥家派人來接,這種人情往來,最高興的肯定是孫子,哪個孫子不喜歡去姥姥家?所以才有“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這其中有意思的是,童謠特別強調的是“大鋸”,大鋸要兩人才能接得動,而不是說“鋸子”。“鋸子”有大鋸和小鋸,小鋸一般都是單人鋸,一個人拉就行了。如此以來,這段童謠就失去了比喻的意義,那就真是風牛馬不相及了。

    再說,拉大鋸需要兩人的默契配合,同樣的道理,唱大戲需要多人在舞臺上的默契配合,單打獨鬥是演不了一場精彩大戲的。

    (農村唱大戲場景)

    民間童謠未必真都是兒童編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成年人編的,有的還是閱歷豐富的中老年人編的,就像現在的兒童歌曲和兒童文學,大多是成年人創作的,只不過是以兒童的視覺,兒童歌曲透過童年人的口唱出來,兒童文學讓兒童閱讀。古代廷和官府歷來重視童謠的採集,其目的也就是透過這種手段來了解民意。因此,民間很多童謠與民間俗語一樣,蘊含一定的寓意。

  • 8 # 老李說事666

    記得這支兒歌是奶奶教我唱的,當時,奶奶和我面對面坐著,她的兩隻大手,握著我的兩隻小手,一邊一推一拉,一邊唱著這支兒歌,拉大鋸,扯大鋸…,很形象,真的很像鋸木頭的樣子!

    後來,我用同樣的方式教過我的孩子唱,又用同樣的方式教過我的孫女孫子。

    完整的兒歌我們是這樣唱的:

    拉大鋸,扯大鋸,

    姥姥門前唱大戲,

    搬他姑,請他姨,

    叫他奶奶來聽戲,

    米麵糕吃了了,

    把她娘們餓跑了!

  • 9 # 守望寫作小園

    這段歌謠沒有什麼實際寓意。

    只是童謠而已

    在我們國家,像題主提到的“拉大鋸”這樣的童謠還有很多,這類童謠不像唐詩宋詞那樣,每一首詩或詞都有主體思想或寓意。童謠就是童謠,是民間人們與兒童互動時傳唱的歌謠。

    雖然說童謠沒有具體的寓意,它的作用和功能不可小覷,否則也不會一代一代地傳唱至今。

    親子游戲

    過去,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兒童玩具,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多了起來。在陪伴孩子時,家長會唱著像“拉大鋸”這樣的童謠與孩子互動。

    家長雙手拉著孩子的一雙小手,一起面對面地都坐在地上或床上,一仰一合地做著拉大鋸的動作,唱著“拉大鋸,扯大鋸,姥娘門前唱大戲,請閨女,帶女婿,小外孫,也要去……”童謠。可想而知,這是一幅多麼生動、溫馨的畫面。

    童謠朗朗上口,易於傳唱

    童謠雖然不是唐詩宋詞,卻押韻合轍,便於人們記憶和傳唱。童謠大多沒有生僻的字、詞和拗口句子,也沒有生疏的場景和人物,這樣便於人們的理解、記憶、傳播。這也是童謠在民間流傳不衰的原因之一。

    童謠歌詞裡面的人物,譬如:“姥娘”、“閨女”、“女婿”、“外孫”等,這些也都是我們周圍最親最近的人,唱給孩子聽,孩子也能夠理解和學唱。

    教兒童學說話的啟蒙教育

    家長和孩子面對面、手拉手地互動,唱著童謠,兒童看著家長髮音時的口型,有利於兒童呀呀學語。這對於兒童學習發音和說話有著幫助的作用。

    童謠歌詞押韻合轍、朗朗上口的特點,同樣便於兒童學習發音和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劉國樑出任國足主教練能奪得世界盃冠軍,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