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再起時xx
-
2 # 自由翅膀
千百年來,華夏大地征戰不斷,中華民族數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背後是令人駭然的大規模人口滅殺。
一、秦末戰爭(公元前195年—公元前205年)
秦朝末年有2000多萬人,十年後,到西漢建國初期,原來的萬戶大邑只剩下兩三千戶,損失率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二、西漢末年混戰(公元2年)
經過西漢末年的混戰,5959萬的全國人口到了東漢初只剩下了2100萬。損失率65%。
三、三國鏖戰(公元156年—公元221年)
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三國混戰、赤壁大戰後,全國人口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
四、南北朝混戰
公元311年,劉曜攻長安,關中地區的人口僅餘1~2%;
漢族將軍冉閔下達殺胡令:“凡殺一個胡人者,官升三級。” 僅首都鄴城屠殺胡人20萬,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
北朝的齊代有2000萬人,到北周時人口僅900萬;
南朝宋代有469萬人,到南陳滅亡時只有200萬人,損失率達60%。
五、隋朝
從公元611到公元628年18年間,兵變、民變和宮廷政變共136次,有50多位稱帝稱王者,均統兵15萬以上,各據一方,相互混戰。全國戶數由890萬減至290萬,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萬人,減到639年1235萬,損失率73%。
六、安史之亂
中國人口從九百萬戶銳減至二百萬戶,四分之三慘死,殘存者以紙為衣。公元755年有5292萬人,到760年人口1699損失率68%。
七、唐末、五代時期
黃巢佔長安,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所過之地,百姓淨盡、赤地千里。
唐末、五代,前後八十年,中國內外一片混戰,億萬生靈塗炭。前後58個皇帝,42個死於非命。
五代十國之間的開國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無賴、流浪漢,心狠手辣。
唐武宗時有496萬戶,後周世宗僅120萬戶,到宋初為200萬戶。損失率76%。
八、金、元滅兩宋戰爭
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萬。損失率高達91%。
忽必烈屠殺了1800萬中國人,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
四川在蒙古帝國屠殺前,有1300~2000多萬人,屠殺後竟剩80萬人。
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
九、明末戰爭
從李自成起義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明末人口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1644年陰曆八月初九張獻忠陷成都,張獻忠下令屠城三日。
溫江縣由於張獻忠的屠剿“人類幾滅”。張獻忠死去十三年後清查戶口,全縣僅存32戶,男31丁,女23口。
十、清代的白蓮教起義
1786年,人口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人口為2億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十一、太平天國起義
1851年太平天國爆發前夕,中國人口4.3億,1863年太平天國失敗後,中國只有2.3億人,一場農民戰爭使中國損失了2億人。
-
3 # 兩隻兔子和一頭牛
1.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中國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後來的魏武帝)統軍在官渡(今中國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後,鎮壓義軍的豪強勢力擁兵割據,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自恃實力雄厚,圖謀相機消滅曹操集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整飭政務,屯田積糧,加緊準備抗擊袁紹。東漢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結軍隊近2萬人於官渡,待機與袁紹決戰。
到了二月,袁紹率兵卒10萬、騎兵萬多人進軍佔領黎陽。曹操採納謀士荀攸聲東擊西之計,假裝要北渡。袁紹分兵西應,曹操揮師東襲,斬袁紹大將顏良,殺文丑,大敗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軍進擊為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曹軍決戰。曹操避免在不利條件下決戰,主動退守官渡。袁紹一再拒絕部屬分兵襲擊都城許(今中國中部河南省許昌東)的建議,企圖等曹軍糧盡敗退,乘勢攻殲。後來曹軍缺糧,士卒疲憊,後方時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頑強堅守,不久獲得補給後,出奇兵襲燒袁軍糧車,迫使袁紹分兵護運糧草。
袁紹再次拒絕分兵襲擊許攸的建議。曹操冒用袁軍旗號,詐稱援兵,乘夜從小道焚燒袁紹的屯糧。天明,曹操知袁軍救兵將至,督軍奮戰,大敗袁軍,共消滅袁軍主力7萬餘人,繳獲全部軍資。袁紹僅率800餘騎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戰,曹操利用袁紹恃強驕躁、不善用人、疏於籌策的弱點,後發制人,攻守相濟,把握戰機,出奇制勝,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2.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是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帶)擊敗前秦進攻的戰爭。
前秦在統一北方後,不斷向南擴張,先後攻取東晉的梁、益兩州及襄陽(今屬中國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國東南部江蘇省徐州)等地。前秦主苻堅為了滅亡東晉,統治全國,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調集90多萬兵力,對晉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面對前秦軍的進攻,東晉內部一致主張抵抗。執掌朝政的宰相謝安,命荊州刺史(官職名)賦寮憂砍そ嫌蔚姆烙鍅魈執蠖級叫皇⑶胺娑級叫恍齲仕驕?萬前往淮水一線抗擊秦軍,派龍驤將軍胡彬率5000水軍增援壽陽(今中國東南部安徽省壽縣)。
開始東晉的軍隊開戰不利,後來接受趁秦軍尚未集中,迅速擊敗其的建議,改為變被動防衛為主動進攻的政策。兵力處於劣勢的晉軍首戰告捷,士氣大振,接著水陸兼程,直逼淝水東岸。而秦軍上下離心、將士厭戰。晉軍及時搶渡淝水猛攻。苻融臨時整頓隊伍,他的馬突然倒地死了,於是軍威大洩。晉軍乘勝追擊至青岡(今壽縣西30裡處),秦軍大敗。潰兵聽到風聲鶴鳴,就以為是晉兵追來,因而晝夜奔跑,飢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陽,只剩下10餘萬人。苻堅中箭,逃往淮北一帶。
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之間一次大規模的戰爭。秦主苻堅無視內部不穩、民心背離、士卒厭戰的情況,恃眾輕敵,單路突進,急於決戰,招致大敗。東晉面臨強敵進攻,一致抵抗,並根據敵情及時改變作戰方略,在秦軍後續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時機,與之決戰,終獲全勝。此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3.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國的孫權、蜀國的劉備統領軍隊在長江赤壁(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說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著名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南陽)揮師南下,想要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從而統一天下。
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當時荊州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80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坂(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中國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吳國的大將周瑜、魯肅與諸葛亮等精闢分析局勢,指出曹軍兵力雖實有20餘萬,但有後方不穩、遠道勞師、不服水土、短於水戰等弱點可乘,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3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5萬人沿長江西進,迎擊曹軍。曹軍不善水戰,又值疾疫流行,被孫劉聯軍阻擊於赤壁。戰鬥力大減,初戰受挫,被迫駐守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縣境)一帶,隔江與聯軍對峙。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命令他致書曹操假裝投降,以出奇制勝。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鬆懈。黃蓋選擇時機派船逼近曹軍,下令同時點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延及岸上營寨,曹軍死傷慘重。周瑜等率軍乘勢衝殺,曹軍潰敗。曹操領殘餘部隊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損大半,無力再戰,退卻而走。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周瑜率軍沿江進攻江陵,分別派遣部將甘寧繞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孫權統領大軍東征合肥(今屬中國東南部安徽省)。劉備領兵追至江陵後回師夏口(今武漢境),沿漢水向北進發以迂迴到曹操軍隊的後方,並分兵搶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爾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
4 # 少帥的歷史世界
1.鉅鹿之戰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對人民實施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在這種壓迫下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但是由於秦軍的強大以及陳勝違背初心等原因,起義很快被鎮壓。不過很快又爆發了一場起義,就是項羽、劉邦起義。項羽率領楚軍在鉅鹿大敗秦軍主力,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為劉邦乘虛入關,徹底埋葬秦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根本上決定了整個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歷史命運,影響深遠!
2.長平之戰
在此戰役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用來代替廉頗,而秦王也偷偷把主將換成白起。白起使用計策誘趙括深入,趙括果然中計,很快趙軍被秦軍所圍。在被困46天后,趙括採取強制突圍,不料被亂箭射死。最後秦軍斬殺了趙軍45萬人!這次戰役為秦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淝水之戰
此戰役是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役。前秦君主苻堅為了能像秦始皇,晉武帝那樣統一全國,對東晉發動了一場戰役。在此戰役中苻堅親自率領,帶領的軍隊可達80萬人!而東晉舉全國之力,軍隊也不過才8萬人!這實力懸殊的實在太可怕。不過在這80萬人中,氏族人佔比非常較少,而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的非常多,他們習慣了和平,不願意再次打仗。在秦軍答應進群的要求後撤時,朱序(東晉將領,名義上降前秦,心依然在東晉)趁機搗亂說秦軍敗了,這一退則潰不成軍,東晉軍隊趁此反擊大敗秦軍!此戰役為前秦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4.赤壁之戰
這場戰役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了。曹操率領20萬大軍要攻打劉備,劉備只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兩支軍隊也組成了孫劉聯軍,可達四五萬人。在此戰役中,周瑜採用火攻使曹軍大亂,孫劉聯軍趁此進攻,大敗曹軍!為後來三國鼎立鑑定了基礎。
5.陳慶之攻北魏之戰
此戰役是梁朝和北魏之間的戰役。陳慶之在梁武帝的要求下,帶7000人北伐!別小看這7000人,這7000人硬是讓北魏7萬人投降,更是擊敗了北魏來增援的幾萬人!最後更是與30萬北魏軍決戰,硬是把30萬人打的土崩瓦解!當時的民間有一句民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雖然到最後陳慶之失敗了,但是此戰役連毛主席都非常敬佩!
6.鄱陽湖之戰
此戰役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在此戰役中陳友諒軍隊可達60萬人!而朱元璋軍隊只有20萬人!對比一下,朱元璋軍隊力量懸殊的實在可怕。面對艦隻龐大、裝備精良的陳軍,朱元璋冷靜、敏捷地捕捉敵方的弱點和失誤,化不利為有利,最後慢慢掌握戰略主動權。陳友諒由於輕敵以及戰略指揮失誤,被朱元璋擊敗。此戰役為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7.三徵高句麗
此戰役應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第一次征討高句麗,隋朝直接和間接參戰人數可達五百萬!不過由於指揮不當,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失敗了,這一回失敗引起了百姓起義,不過後來被鎮壓。接下來的二回、三回征討高句麗都由於煬帝過多幹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最後導致征討失敗。三徵高句麗給隋朝帶來的影響非常大,三次征討帶來了鉅額物資損失,嚴重破壞了隋朝的經濟,而且過度征斂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為後來百姓大起義鑑定了基礎。
-
5 # 怒江潮
中國古代史也是一部戰爭歷史,大規模的戰爭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十二次:
1.秦末混戰戰爭從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漢建國初,共歷10年。秦朝末年全國有2000多萬人口,到漢初,原來的萬戶大邑都只剩下兩三千戶,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也就是說,大城市的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現了“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的現象(《史記·平準書》)。
2.漢武帝伐匈奴漢武帝在位50多年(前140-前87),幾度討伐匈奴,海內虛耗,人口減半,50%的人死亡。
3.西漢末年混戰公元2年,全國人口5959萬。經過西漢末年的混戰,到東漢初的公元57年,人口只剩下2100萬,損失率達65%。20年間,西安的人口從68萬減到28萬,大荔從91萬減到14萬,興平縣從83萬減到9萬,綏遠縣從69萬減到2萬。
4.三國大戰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詩人描述為“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後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5.西晉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開始,先後有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長沙王、河間王、東海王越及成都王穎八王為爭奪皇位,在洛陽相互攻殺,戰亂歷時16年之久,死亡人口達數十萬,許多城鎮均被焚燬,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使西晉初年並不十分發達的經濟,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與此同時,關東地區又爆發了罕見的蝗災和瘟疫,史載“至於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流屍滿河,白骨蔽野”。(《晉書·食貨志》)
6.隋唐混戰隋末至唐初,從公元611到628年18年間,兵變、民變和宮廷政變共136次,有50多位稱帝稱王者,均統兵15萬人以上,各據一方,相互混戰。全國戶數由890萬減至290萬,人口由公元606年的4602萬人,減到639年的1235萬人,損失率73%。
7.安史之亂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發了安史之亂,歷時8年。唐朝皇帝為奪回江山,竟乞求匈奴、回紇幫忙收復洛陽,應允其任意搶掠三日,使洛陽成了一片廢墟。歷時8年的殘殺,使黃河流域蕭條悽慘,人煙斷絕,獸遊鬼哭。中國人口從900萬戶銳減至200萬戶,3/4的人慘死於變亂之中,殘存者以紙為衣。公元755年,全國有5292萬人口,到760年,全國人口僅餘1699萬。損失率68%。
8.黃巢起義及唐末之亂當時有一句俗語:“黃巢殺人八百萬——劫數難逃。”黃巢佔長安,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待到官軍反撲長安,城內百姓都向著官軍,“巢怒,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唐末到五代十國,前後歷時80年,中國內外一片混戰,億萬生靈塗炭。前後58個皇帝,有42個死於非命。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時,全國有496萬戶,後周世宗(955年-960年在位)進,僅餘120萬戶。到宋初為200萬戶。損失率76%。
9.金、元滅兩宋宋宣和三年(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人口僅剩887萬。損失率高達91%。蒙古人滅花剌子模,屠殺撒馬爾罕城約百萬人;滅西夏,屠八十餘萬人。蒙古人數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數百城,包括屠殺了巴格達的數十萬人口,整個中亞一片廢墟。忽必烈屠殺了中國1800萬人,中國北方地區有90%的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四川在蒙古大軍屠殺前,估計有1300萬—2000萬人,屠殺後竟然僅剩下不滿80萬人,幾乎成了無人區。在蒙古軍隊的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蒙古人在中國境內實施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紀錄,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1985年版。
10.明末混戰從李自成起義到吳三桂滅亡,明末清初國內混戰54年。明末全國人口為1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11.清代的白蓮教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全國人口為3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全國人口為2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1億人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204個,抗擊清政府從16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400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20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2億兩,相當於4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12.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爆發(1851年)前夕,中國人口為4.3億。太平天國失敗(1863年)後,中國人口只剩下2.3億人。一場農民戰爭使中國損失了2億人,其中只有4000萬人直接死於戰爭,這是何等的殘酷!以後直到1911年,全國人口才恢復到3.4億人。
這十二次戰爭不僅時間長、規模大而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口銳減,而且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
6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666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以下14次規模大的戰爭:
1.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率領其部落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夏縣一帶)一舉滅夏桀建立商朝的戰爭。
2.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率部在牧野(今河南境內)滅商紂王的戰爭,最後紂王兵敗自焚,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3.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高平)同趙括率領的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終趙國戰敗,秦軍攻佔長平並坑殺趙軍40萬。紙上談兵的典故說的便是趙括。
4.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截擊戰,當時魏國強大起來後對外軍事擴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將領田忌、軍事孫臏率兵圍攻魏國都城大梁,使魏國將領龐涓撤軍返回應戰,孫臏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擊魏軍並擒拿龐涓。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戰法。
5.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國為救宋國,在城濮(今山東甄城)擊敗楚軍的一次作戰,開創“兵者,詭道也”“退避三舍、後發制人”之先河。
6.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在秦朝末年的大起義中,西楚霸王項羽聯合各大諸侯,與秦將章邯、王離所率的四十萬秦軍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經此一戰,秦軍主力盡喪,秦王朝名存實亡。
7.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又被稱為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之戰,是漢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大陣營為奪取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長達四年的大規模戰爭,最終,劉邦在垓下(今安徽宿州境內)一舉滅了項羽,被史學界稱為“東方滑鐵盧”。民間廣為流傳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垓下之圍”等悽美動人的故事皆出於此。
8.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夜襲袁紹的糧倉烏巢,並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消滅袁紹主力的一次戰爭,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另為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傑出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為之後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9.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發生於三國時期,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今湖北省赤壁市)大破曹操軍隊,奠定三足鼎立的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10.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東吳陸遜用火攻的方法阻擋了蜀漢大軍的進攻。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役,也是三國“三大戰役”(另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場戰役。
11.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皇帝苻堅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爭,最終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省壽縣一帶)以八萬軍主力大勝八十萬軍前秦,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一次文臣勝武將的戰役,此後,南北方長期對峙,形成了歷史上南北朝並立的局面。
12.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由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並同唐朝爭奪政權的內戰,歷時八年,百姓苦不堪言,損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之後也造成了唐代藩鎮割據的局面。
13.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之戰,是發生於清朝康熙年間,沙俄侵略者妄圖侵佔我國東北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中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爭,中國軍隊收復領土雅克薩並對入侵我國的俄軍進行了兩次圍殲戰,最終中國戰勝沙俄並迫使其與我國簽訂了平等性的條約《尼布楚條約》。
14.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1842年,是英國以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侵害了其在華利益為藉口,為開啟中國大門傾銷商品而向中國發動的一次大規模侵略戰爭,最終中國戰敗,被迫與英國政府簽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侵害了中國領土主權、貿易主權、司法主權等,之後中國被迫開啟國門,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7 # 千河讀歷史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在古代歷史中有哪幾次規模大的戰爭?冷兵器時代的中國,絕對是世界歷史上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很多規模較大的戰役,與其他地區的戰爭不同,古代中國的戰爭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動員能力非常強,往往一次戰爭就能動員幾十萬人,這也是由於華夏文明發展較為先進,國內生產力比較高,人口自然就多了起來。人口是衡量一個國家戰爭的關鍵因素,沒有火器的時候,戰爭基本上就是拼人,一次戰爭幾十萬人參加,這就非常恐怖了。第二個特點是戰爭較為先進,古代中國的軍備發展非常快,在戰爭中雙方使用的武器,以及戰術理念都很先進。
所以也有很多兵法著於世,著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司馬法》、《太白陰經》、《虎鈐經》、《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等。
這些兵法戰術呢也廣泛的應用到了很多戰爭當中。
著名的長平之戰。
據史料記載趙國參戰人員約有45萬,秦國約有65萬。我翻遍了史書得出的結果,當時趙國人口在300萬左右,這也就是說兵民的比例達到了百分十五,也不知道是不是誇大其詞,還是說是個人發個兵器就算是兵了。或者說是按照一定的兵員比例配置的民夫,當然這也算是參戰人員。
而秦國當時人口在五百萬人左右,秦國作為一個軍事強國,全民皆兵的國家。佔這麼高的比例也是很正常。尤其是在經過各代君主勵精圖治,變革。變的很強大起來。
對比趙國有胡趙之風,也是相當彪悍了。
至於倆國交戰的過程我就不多說了,最後結果,是以趙國45萬人員全被坑殺結局。從這裡趙國出了個廣為流傳的成語,
趙括-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趙括-影視劇照
還有個更加出名的兵家代表人物
殺神-白起
在趙國投降的情況下,使詐,把趙國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計程車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白起-影視劇照
鉅鹿之戰在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
官渡之戰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還有很多很多大型戰役就不一一細說了。
-
8 # 長安劉老闆
首先問題範圍比較廣,我就假設為中國古代歷史中規模大的戰爭吧。
再說規模大,我這裡以參戰兵力超過二十萬為標準,篩選出以下八個時期的十次重大戰爭進行詳細描述。
1.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應是秦趙長平之戰,此戰趙前後總共損失四十五萬人,幾乎是趙國當時壯丁的大半,而秦除了白起的主力軍外,在戰役後期更是“盡發河內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幾乎也是傾國之力了,而且秦軍雖勝也是傷亡過半,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大也是最慘烈的一次戰事。
長平之戰 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包圍殲滅戰,此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過百萬。在戰爭中,趙王急於求勝,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棄用讓秦國頭痛不已的名將廉頗,而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棄用了防守戰略而組織向秦國發起進攻。白起假裝潰敗,誘敵深入,並截斷敵人的退路,將趙軍困在長平使其彈盡糧絕,最後,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活埋。這一戰,使原本實力極為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中原大地再無人能抵擋秦軍的腳步,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
2. 楚漢相爭-彭城之戰、垓下之戰楚漢相爭事大規模的戰役有兩次,分別是彭城和垓下之戰。 彭城之戰劉邦率諸候聯軍五十六萬,項羽率精兵三萬,經過兩次大的戰鬥,先是劉邦大敗損兵十幾萬,屍積於河“雎水為之不流”,後又被項羽擊敗只剩十餘騎逃竄,呂后和太公也做了俘虜;
垓下之戰韓信率兵三十萬,劉邦率諸候聯軍也有數十萬,項羽兵十餘萬,最後結果是項羽烏江自刎,不過這一仗戰場上的死傷倒不是特別重,漢軍就不用說,楚軍也是逃兵比較多。
3. 兩漢時期-霍去病西征、昆陽之戰兩漢之際的大戰當是西漢武帝時衛青於霍去病第三次北擊匈奴和兩漢相交時綠林與王莽新王朝的昆陽之戰最重要。衛青於霍去病第三次北擊匈奴的戰役動用了騎兵十萬,步兵數十萬,馬十數萬匹,斬匈奴首九萬餘級,自損數萬,戰馬十一萬匹,幾乎是完全殲滅了匈奴的主力。
昆陽之戰王莽軍動員四十二萬人由王邑王尋率領,幾乎傾庫藏而出為軍輜重,號稱百萬,昆陽綠林軍守軍八九千人,劉秀又於外圍調集了數千援軍,近激戰後綠林軍殺了王尋,王邑只率幾千人逃脫,此戰後王莽新政權已經蝕盡老本,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4. 三國-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曹軍號稱八十萬,實際大概在二十幾萬上下,孫劉聯軍一線兵力在五萬左右,戰役的結果雖然是曹軍敗退回北方,但交戰雙方到底有過多大規模的戰鬥歷來有分歧,傷亡數也未有定論。
5. 兩晉-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前前秦在境內十丁抽一,徵集了先鋒步騎二十五萬,後繼主力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先期進行過前哨戰的苻融兵三十萬,合計一百四十餘萬(不過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尚未來得及投入戰場就已經戰局已定了),東晉軍隊主力是以謝玄所建北府兵為骨幹的精兵八萬,前秦兵在前哨戰鬥的接觸戰中損失萬五千人,後期決戰時由於指揮的失誤大敗,被晉軍追殺三十多里,自相踐踏,隨後有凍餓而死者十之七八,苻堅本人也中流矢,只帶少數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戰鞏固了東晉在南方的統治,使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
6. 南北朝-瓜步之戰瓜步之戰起於王玄謨北伐的失敗,北魏太武帝拓拔燾隨後起兵數十萬,號稱百萬侵宋,宋臨時收集殘兵和徵發百姓迎戰(人數當在數萬吧,不過瓜步之戰實際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主力決戰,戰鬥是分散在長江至淮河間的多個戰場進行的),北魏圍瓜步而不克而後主動退兵,隨後又經過了紆眙等戰鬥最後結束,雙方都損失很大,相對而言宋受創更深。不過南北朝對峙的局面也開始穩定下來。
7. 隋唐時期-隋三徵高麗隋唐時的大戰役有隋三徵高麗的第一次戰役。徵高麗的第一次戰役隋動員兵力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稱二百萬,後勤運輸人數倍之。在薩水戰敗,前線三十五萬五千作戰部隊只剩二千七百人逃回。
8. 元明時期-鄱陽湖大戰朱元璋與陳有諒的鄱陽湖大戰陳軍發兵六十萬,朱元璋援軍主力二十餘萬,兩軍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二十一日在鄱陽湖開始激戰,先是朱元璋作戰不利,本人也幾乎喪命,二十二日朱軍借風發動火攻,是日陳軍被燒死近六萬,朱軍也淹死七千餘人,再經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激戰,陳軍敗退,二十七日陳友諒也中箭死,次年二月朱元璋就勢一鼓滅掉了陳氏割據勢力,開始了他的統一戰爭。(值得一提的是鄱陽湖大戰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水戰)
以上就是這次簡述的我國古代八個時期的十場大規模戰爭。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時期,關於參戰人數的統計口徑是不同的。在職業軍人制度正式確立以前,軍隊數量的統計口徑更大,還包含了僕從、勞役及後勤部隊,這也使得對於戰爭規模的紙面數字大了許多。如在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中,“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這裡史料中顯示直接參戰人數達數十萬,但其中還包括了大量的後勤人員。
-
9 # 唱來唱去又如何
1、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
2、齊魯長勺之戰
3、秦趙長平之戰
4、楚漢爭霸戰爭
5、官渡之戰
6、赤壁之戰
7、淝水之戰
8、解放戰爭
-
10 # 談天說地那些事兒
一、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史稱這一次戰役為赤壁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這次戰役的結果,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擔心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返回北方;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二、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1842年,即清道光20至22年。在1840年前的二十年裡英國向中國輸入巨量的鴉片毒品危害中國人民的健康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致使中國‘戰無強壯之兵、庫無隔夜之餉’。中國政府實行禁菸運動。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銷燬鴉片。隨即大英帝國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戰敗以割地賠款喪權告終。被逼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除賠鉅額白銀外還割去香港島,並喪失領事裁判權。從此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百年恥辱災難的歲月!其後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日本侵華戰爭和國內軍閥之爭都起源於此。
三、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是十九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戰爭爆發於1894年,按中國天干地支紀年,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叫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清軍陣亡人數達4萬之多,日本死亡了1.2萬之多,並且於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日本透過該條約既佔領了臺灣,又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白銀。對日本的日後發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大大的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序。
四、辛亥革命。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故稱辛亥革命。目的為了推翻腐朽的清朝帝制、建立共和政體。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
11 # 煙郭說歷史
那可太多了,這裡按照歷史先後順序,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戰爭。
商朝滅夏之戰
代表戰役是:鳴條之戰,商王主力與夏朝主力在鳴條決戰,夏朝大敗,商王建立中國第二個王朝。
武王伐紂
代表戰役是:牧野之戰。週週王與商紂王主力決戰,周聯軍約4.5萬,商紂王約17萬,商軍大敗,紂王自盡,周王建立中國第三個封建王朝。
長平之戰
秦國與趙國爭霸之戰,秦國參戰約60萬,趙國參戰約45萬。結局是趙國45萬大軍全軍覆沒,秦軍傷亡約20萬。此後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程序。
秦滅六國之戰
秦始皇一統天下,吞併6國,僅僅花了十年時間,結局是六國被滅,秦始皇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並沿用上千年。
漢匈百年戰爭
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可謂中國歷史上耗時最長的,持續上百年,前期打不贏,屈辱求和,中期漢武帝北伐匈奴,收復河西走廊,逐匈奴千餘里,後期匈奴被滅,部分被同化,部分遷移到歐洲。
唐滅東突厥
唐朝與突厥之戰,唐朝約十萬兵參戰,東突厥被滅,此戰後,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後面還有
宋遼戰爭、宋金戰爭、宋蒙戰爭、朱元璋北伐戰爭、土木堡之變、明日戰爭、明清戰爭、滅葛爾丹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回覆列表
五次
一.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 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包圍殲滅戰,此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過百萬。在戰爭中,趙王急於求勝,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棄用讓秦國頭痛不已的名將廉頗,而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棄用了防守戰略而組織向秦國發起進攻。白起假裝潰敗,誘敵深入,並截斷敵人的退路,將趙軍困在長平使其彈盡糧絕,最後,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活埋。這一戰,使原本實力極為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中原大地再無人能抵擋秦軍的腳步,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
二.肥水之戰
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公元383年,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的東晉發動了侵略,在淝水(今安徽省壽縣東南方)展開了決定性的一戰,最終東晉以僅僅八萬人大勝前秦八十餘萬人。從此前秦一蹶不振,苻堅被叛將所殺。
三.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之戰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古代投入人數最大的戰爭,沒有之一,不算高句麗一方,僅大隋一方三次投入到總兵力就超過了兩百萬,民夫運輸後勤等人數更是兵力的兩倍左右,部隊長度可綿延近千里,僅第一次征戰隋朝就損失軍隊超過34萬。征討高句麗的戰爭勞民傷財,嚴重損害了大隋的國力,導致了大量的農民軍起義,是隋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四.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又稱作是鄱陽湖水戰,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也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最終在鄱陽湖水域展開了這場戰略性的決戰,其中朱元璋投入兵力二十萬,陳友諒投入兵力六十五萬,最終結果以朱元璋大獲全勝而告終,為他以後的統一南方,進軍北伐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繼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後的又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