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風財經
-
2 # 領航配p資z
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不能分割,GDP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命脈,沒有實體經濟,網路經濟就成了無根之萍。同樣網濟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在現代社會,沒有網路經濟,實體經濟就成了無輪之車,只有二者相輔相成,社會經濟才能更好的進步。
-
3 # 驄耀說外貿
網際網路經濟,顧名思義是基於網際網路上產生的經濟活動。比較狹義的理解,包括搜尋引擎、網路遊戲、電子商務等,這些都是網際網路經濟的範疇。實際上隨著網際網路在滲透,現在很多產業的應用也逐漸在網際網路上發生、發展。應該說網際網路經濟不侷限於面向消費者的經濟,包括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醫療的出現。
什麼是實體經濟?過去認為實體經濟是基於物質的生產、消費、服務,整個生產流透過程。但後來有人擴充套件到基於精神產品的生產、消費、服務。基於物質的好理解,工業、農業、交通、通訊、建築等等都是。基於精神的,就是教科文等等。
從這個意義上,我理解網際網路經濟就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只不過相對實體經濟,它是更多依賴網際網路而產生的經濟活動。所以網際網路經濟跟實體經濟不是對立的。
與實體經濟對立的另一個詞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就是透過資本化、證券化來做經濟活動。虛擬經濟好像看上去不好,但實際上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虛擬經濟,只不過虛擬經濟不能搞過頭,搞過頭,可能不是把資本用到發展產業上,而是把資本用到投機上,這樣就會帶來風險。
所以網際網路經濟裡,網際網路金融裡可能涉及有虛擬經濟的成分,但是網際網路經濟絕大部分還是實體經濟。有一段時間我們說脫虛向實,好像網際網路就是虛的,實際上網際網路本身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它有虛的部分,把虛實結合,經濟才能走到健康的軌道。
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不能說誰勝誰,網路經濟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援,同樣實體經濟也需要注入新鮮的網際網路思維,所以兩種經濟形態必定會相互融合的。
-
4 # 吳映明
網際網路技術不斷髮展的當下,人們對網上購物的熱情越來越高,人們享受碰上足不出戶就購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的喜悅,甚至於外賣的銷量也越來越大。隨著網路營銷所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網路經濟成為了當下很大的經濟體,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因為網路經濟的瞭解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
一、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但這只是我國經濟框架的宏觀表現,而實體經濟的發展卻處於落後現象,在發展期間還會出現下滑現象,我國現代化經濟現處於不平衡狀態。在我國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網路交易也發展了經濟,這一發展體現出了我國自改革以來的發展成果,網路經濟的建設為人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們的時間。網路交易在當今社會中較為流行廣泛,因為網路商品不僅物美價廉,要比市場的價格低很多,所以實體經濟市場的銷量往往比不上網路經濟。而這一現象大大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從經濟角度與發展角度上觀察,實體經濟與網路經濟相比還有差距。所以在建設實體經濟的發展的同時,要將實體經濟商品以及建設擴建進行擴充套件,當前實體經濟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改革。
二、當下網路經濟的特徵
網路經濟是虛擬經濟的直接表現,是一個新興的產業,覆蓋面比較廣泛,網路經濟從外到裡衝擊著社會體系。實體經濟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網路經濟則只需一個倉庫存貨,隨著物流行業迅速發展,網路經濟也飛快的發展。同時網路經濟線上商品價格低,競爭優勢明顯,能夠吸引潛在的客戶,實體經濟的客戶逐漸丟失。
網路經濟的幾個特徵:
1、全天候經濟,這取決於ICT技術資訊輸送的無限性,理論上來說,網路中的資訊輸送沒有限制。
2、全球化經濟,資訊網路弱化了地理距離產生的影響,透過網路經濟活動最大限度地降低空間因素約束,從而加快經濟全球化程序。
3、速度型經濟,資訊網路促進了資訊流動,加快了經濟主體的收集與加工,網路經濟速度特點還體現於對新鮮事物的支援與認可,代表著對高度順利原有東西的摒棄與創新。
4、創新型經濟,網路經濟雖然來自於網際網路與高技術,但又超越它們,網路經濟著重將網路技術視作基礎,旨在強調教學培訓和研究,經濟主體優勢主要依附於創新,也就是說重新組合各個生產要素。
三、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和建議
1、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網路經濟帶動下,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有很多與傳統的經營方式產生衝突,但這些衝突並不是完全否定企業傳統工業經濟的價值。對很多國家來說,網路經濟的發展的基礎就是實體經濟,可以看出網路經濟的發展需要實體經濟的大力支援。
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涉及兩個層次:
(1)對流通途徑的影響,傳統經濟組織易受空間侷限影響。
(2)對產業鏈的影響,在網路技術不斷髮展的今天在,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滲入到產業鏈中了,網路經濟對於生產結構的影響。
2、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建議
實體經濟雖然與網路經濟的發展差距較大,但是實體經濟建設中網路經濟大大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直接在經濟市場中降低了實體經濟的位置,也正是因為這些阻礙,給予了實體經濟的一些發展上的機會。從一方面而言,網路經濟在進行商品運輸過程中,磕碰是一些較為常見的問題;則發展好實體經濟可以利用這一點來提升自身的發展,實體經濟可以在銷售過程中變革銷售手段,提高產品質量,從這兩點上去滿足客戶,以此形式來發展實體經濟。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則是從商品入手,可以模仿網路經濟裡的商品,將實體經濟自身的商品降低價格,以優惠的形式發展,提高服務態度,這樣客戶在購買商品時,不僅撿到了便宜,還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滿意。從這兩個方面來發展好實體經濟,以自身的問題改革來發展,建立新形象,以此提升自身在經濟市場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隨著網路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但是不能夠否認網路經濟大對實體經濟帶來極大衝擊的同時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道路,例如兩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不錯的創新。如上文所述,做好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要做到兩點:做好商品運輸、服務最佳化。可以看出實體經濟想要更好的發展自身,必須將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摒棄傳統工藝中非必要的方面,將自身的競爭力提升。
-
5 # 宋天祥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網路經濟它只是一個概念,本質上來說它也屬於實體經濟。
簡單的理解網路經濟就是藉助網際網路從事的經濟活動。格力老闆董明珠網上直播賣貨,你說是什麼經濟?現在許多企業都在用釘釘辦公,你說是什麼經濟?
京東商城本質上它屬於貿易,因為他是藉助網際網路做買賣。小米手機本質上屬於製造業,因為他是藉助網際網路思維做了商業模式的創新。
從每年胡潤財富排行榜來看,網際網路公司都排在前邊。從今年一季度產業經濟增長情況來看,只有ICT行業是同比是增長的。
所以關鍵不在於糾纏於網際網路經濟,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智慧經濟這些概念,對於企業來說重要的是透過網際網路轉型升級。
-
6 # 劃過你的夜空1
這要看用什麼標準來評定,如果是按GDP創造能力來看,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整個第三產業超過第一二產業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按照重要程度來講,第一二產業也就是實體經濟的地位是不可能被撼動的,原因就是沒有前兩個產業,第三產業也得完蛋。
我國的網際網路經濟飛速發展,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是: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基礎交通建設對物流行業的巨大助力(實體助力虛擬)。
二是:巨大的外貿/內貿品的質量/價格差異,配合巨大的內需崛起(仍然依賴實體)。
三是:在通訊領域,國家不斷投入建設基礎設施,同時提速降費(實體依賴)。
四是:pc,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網,智慧終端,幾波產業紅利全部趕上了(生產製造能力是基礎)。
五是:以前的市場環境較糟糕,網際網路領域監管不嚴且監管難度大(政策視窗期)。
所以,你看吧,除了第五條以外,網際網路的發展實際很大程度上是受惠於製造業,也就是你所說的實體經濟。
破壞性創新事物比如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初期,是一種打破舊格局,舊壟斷的力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網際網路這種資訊屬性的創新,在具有"可貿易"屬性的領域,因資訊不透明,局域保護而形成的壟斷,衝擊是巨大的。網際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目前是互利共贏,相鋪相成的關係。是和則兩利,分則俱傷的利益共同體。兩者只有融為一體,才是未來的大勢。單一實體經濟或網際網路經濟並不是說它就發展不好,而是它的發展有限,很容易就觸及天花板,回看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大公司就會發現,他們無一不是依靠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但是沒有實體經濟來支撐,那也只能是鏡花水月。
格力董明珠說過:“有人覺得搞自媒體就可以發財,可如果都去做網際網路,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是不行的。網際網路必須要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才能實現真正的完美。”
網際網路經濟本質是實體經濟的革命
其實近200年,整個科技進步的發展,都是一直伴隨著這個問題:
生產效率提高,勞動力解放也意味著很多工作崗位的消失。但是相應的,我們看到的是整體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比如說現在我們購買基礎的糧食非常便宜,國家不會像古時候一樣,動不動發生大規模糧災,大量老百姓餓死的情況見不到了。
過去90%的人都要從事農業生產工作,2014年中國人口普查,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人佔比只有5.4%,絕大部分人從農業生產工作中解放出來了,傳統行業所需的勞動力不斷減少,是長久以來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直都存在的現象。
人類的飲食開支因此更少了麼?
佔比肯定比以前少的,但不見得完全降低,因為可以出現更高級別的飲食開支,比如說海底撈,飲食業就會出現高級別的服務。整體上來說我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大改善了。
類似的道理,網購能代替部分實體店,是因為網購帶來了更好的模式: 消費者更方便,經營者成本更低,並且透明化更高,以前地方性店大欺客的玩法更少了。更好的模式對人類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換句話說你不得不做,也不得不推行,因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你完全否定的話,那人類只能回到遠古的小農時代。
科技進步也需要人們不斷去製造更高級別的需求滿足。
一方面,實體店能活下來的,會有更大的進步,比如說現在很多廠商積極推行的生態體驗店;
另一方面,解放冗餘的社會生產力去尋求更多的創造空間。
更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創造需求,發展新需求,從而帶來多樣化的社會豐富體驗。
比如說現在的手機App產業,帶來了大量新型就業崗位,這是100年前所沒有的,而且100年前絕對無法想象現在會出現這麼多新工作型別。我們現在依然無法想象50年後會出現什麼就業崗位來消化勞動力,但一定會有這樣的變化過程。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8月30日釋出的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已超過六成。
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較2018年底增長2598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1.2%,較2018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1%。
網路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
任何成規模的企業無論是什麼行業,都在努力嫁接網際網路,小米被認為是網際網路公司,而實際它也是硬體裝置商,華為做手機但是開發作業系統,未來的趨勢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
你問我為什麼實體經濟越來越不行,我告訴你,那是有些人的實體經濟不行了,優勝劣汰,低效、高能耗、勞動密集產業被時代淘汰是必然,未來第三產業佔據GDP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生產製造業將向著智慧化、自動化、低能耗、低汙染、高附加值邁進。
-
7 # 畜寶營養
著個問題是錯誤的。經濟根本未有這樣的情況。只是國內網路發展的好而已。這說明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了,對社會分工越來越好了。只是你和大多數人看不懂而已。這也是社會現實版。只是網路改變了你以前的生活買的東西習慣了嗎。這對你我都有好處,你不習慣了嗎。總之,一切都會好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8 # 一個幽靈
網購的不是實體是什麼,?然道是空氣。
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本質是一樣的。
經濟活動說白了就是資訊交換和物質交換的活動。過去因為資訊傳播困難,兩者同時交換。現在資訊交換方便,資訊可以先物流交換而已。
你這問題就像問貨幣交易是否會取代實物交易,問題貨幣本身就是實物的一種,只是固定為特殊的幾種而已。
-
9 # 創業研究蔡佰曉
什麼叫網路經濟?是靠網際網路賺錢的經濟嗎?我告訴你,以後所有的實體創業都需要用到網路來賺錢!那麼我們還怎麼能把實體和網際網路分開呢?應該兩者相依相存,並沒有誰超過誰的說法!
-
10 # 工貓財稅
要看這個戰勝怎麼理解了
如果理解為市場佔比,那麼網路經濟很可能會在未來勝出,畢竟網際網路發展是趨勢
網路經濟是不是飄了?沒有實體業哪來的網路經濟?
-
11 # 尹狼入市
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相輔相成的,目前的實體經濟網路化是大方向,無論是工業網際網路還是萬物互聯,都是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單獨分開是不合理的
以後的網路經濟就是核實體經濟的線上線下融合,只有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才有可能實現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萬物互聯
-
12 # 使用者9286034822547
網路和實體,農業,是共同互補的。網路經經濟和任何產業都是皆容的,時代在變我們的思想也應該變,如今次疫情如果沒有網路我們的農產品怎麼賣出去,如果沒沒有網路你在家能買到東西嗎,
-
13 # 前灣財神道
其實大家對實體經濟與網路經濟概念還是沒有搞明白,請問大家網路是怎麼來的,我來給大家理一理,有了電腦才會有網路吧,實現網路的方式需要什麼,需要接收裝置,沒有接收裝置,你的手機網路,電腦網路怎麼來,肯定需要傳輸裝置,下面好好說說。
電腦需要製造業做出來的,做電腦需要很多產業鏈,電子元器件,電腦外殼是不是需要塑膠材料,這些東西都是需要製造業做出來的,手機其實也是一樣的,包括手機等東西都是需要製造業做出來的,請問這些東西是不是實體經濟裡面的東西。
網路就是把大家都聯絡起來,也起到資訊傳播的作用,以前大家要知道資訊廣告,只有透過電視,或者電臺播音,有了網路之後,大家可以透過網路傳輸資訊,這樣大家交流起來非常便捷。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搞直播,粉絲就是喜歡這些資訊的回饋,大家希望再接收到新的資訊,所以現在才會有自媒體經濟,也會出現了很多機會,但是真的做起來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就像我寫了這麼文章,問答,真正看了我的文章或問答,很多人看了也沒有關注,這樣就沒有形成粉絲經濟。
總結其實網路經濟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網路經濟就是實體經濟,大家一直說網路經濟會不會勝出實體經濟,這種手法是錯誤,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網路經濟就是從實體經濟中來的,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就不會有網路經濟。
-
14 # 小漁的創業信條
網際網路跟實體經濟從來都不衝突,網際網路會促進實體的發展。你說的所謂實體只是實體渠道,實體渠道只是找到實體經濟很小的一部分。網際網路只是優化了部分實體渠道,而不是取代了實體渠道。至少現在還有很多零售的實體渠道活的很滋潤。
一、網際網路的目的是促進實體發展所謂的實體行業主要還是指的實體商品,例如衣服、電腦、手機、汽車、房子。這些產品跟網際網路會有衝突嗎?顯然是沒有衝突的,網際網路更好的解決了資訊溝通和線上交易等環節,這些環節都是促進了實體行業更好的發展。
不過網際網路跟實體渠道確實是零和的博弈,網際網路目前已經取代了一部分零售行業的渠道。不過這也可以看做是是對現有效率的一個最佳化。其次,網際網路的零售作用也促進了物流和倉儲的發展。
二、網際網路經濟規模和實體經濟規模目前網際網路整體的經濟規模還沒有超過實體行業,但是已經非常接近了。根據統計,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31萬億,佔到gdp比重的34.8%,未來的十年,數字經濟一定會超過實體行業的經濟規模,這個基本是板上釘釘的。
為什麼網際網路經濟會發展的這麼快,實際上是因為實體產品已經遇到瓶頸,人類對於吃穿住行的需求,都得到了極大的解決,而實體產品本身也就是目前這些東西。除非又來一次技術革命,產品一批新的商品。不過從目前來看,未來實體產品的技術革命也是依附在網際網路技術之上的。
三、從物質追求過度到精神追求人類工業革命之前,一直是在解決吃穿住的問題,隨著工業革命,這些問題已經全部解決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已經從對於生存的需求開始上升到精神層面。
數字技術就是解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而且精神層面的需求是沒有上限的。不同於物質需求,人只能一天三頓飯,一家人只能需要最多幾百平的房子。還有交通方面,已經非常發達了。不過精神層面的需求就完全沒有止境了。所以網路經濟的發展遲早是超過實體經濟的。
-
15 # 醉井觀商
你好,我的觀點是:目前處於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有著巨大優勢的網路經濟將會成為這個時代的經濟中心,網路經濟將會超越實體經濟的發展。
可是,這並不代表實體經濟的沒落,畢竟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我們最好的做法是:
在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既要用網路經濟的邊界成本、高回報率和資金回收快的特點推動經濟發展,又要保護好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讓網路經濟成為實體經濟的助推器。
接下來,我們就好好用觀點來分析驗證這種結論:
一、用“梅特卡夫定律”解析為啥當下實體經濟幹不過網路經濟網際網路的出現,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引發行業鉅變。我們可以用乙太網絡的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梅特卡夫定律”來分析。
這個定律的衍生含義是:
網路的價值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數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就是:某些網路的價值隨著使用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而增加,比如智慧手機以及當下火熱的抖音直播等。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上網人數增加,網路價值越來越高,而梅特卡夫定律是基於每個新上網的使用者,因為別人的聯網而獲得更多的資訊和交流機會。
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用梅特卡夫定律看出,消費方面存在效用遞增,即需求會不斷創造新的需求。
因此,在網際網路的下半場,網路經濟在使用者越來越多時,越能後大幅度的降低成本,甚至降低到接近零。而實體經濟隨著使用者的增多讓成本越來越高,這就是為何當下實體經濟表現出幹不過網路經濟的根源。
二、網路經濟的邊際成本接近零是它超越實體經濟的重要因素根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稱,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63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59.6%。
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網路使用者數量下,為網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反過來再看看實體經濟,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每個國家都特別重要,但是為何農民的收入不高呢?這主要就是投入與產出比不平衡的緣故。
比如說一畝地需要花費100個小時的勞力,200元的種子和肥料,最終只能產出100公里的糧食。如果要生產1000公斤糧食,這就需要10畝地,投入1000個小時的勞力,2000元的種子和肥料成本,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其中勞動力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的攀高。
與農業這種實體經濟成本越做越高不同的是:網路經濟隨著產業的擴大,使用者的劇增,其成本卻是逐漸在下降的。比如說像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隨著發行量越來越大,印刷成本就要上升,而如果透過網際網路平臺傳播新聞,不會因為使用者的增多而增加成本,反爾卻會帶來更多的利潤,因為使用者的流量將會由廣告商來承擔,這就是邊際成本的問題。
在經濟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這個圖片表明每個單位產品的成本與用產品量有關。
比如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很高,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機械、鋼材裝置與機器等,所以製造業的邊際成本相對較高。
但是網路經濟就是不同與製造業的實體經濟。
比如騰訊王者榮耀的火爆遊戲產品,其中英雄角色的面板在設計時候,需要設計師與程式設計師花費一定時間,但是隻要完工上線後,不再需要投入其他成本,一個英雄的面板賣10元,如果賣出一億個,收入就可以達到10億元,而且這裡面賣一個面板和賣一億個面板的成本基本是一樣的。
可以看出,網路經濟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就是超越實體經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三、網際網路的核心是基於數字的生產要素,這就是網路經濟最厲害的其實與傳統制造業雷同的,比如當下的餐飲、服裝等實體經濟,這些產業都是很難把邊際成本做到接近零的。
有人說我開個火鍋店利潤很高,但是食材原料、房租自己人員工資等都是屬於固定成本,在這種幾乎固定的邊際成本來看,其實餐飲等實體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的利潤回報的。如今很多人都感受到網店對實體店造成的衝擊,我們要看到的是,網際網路發展越成熟,網路經濟就能夠極大的節約成本。自從淘寶京東的崛起,電商越來越發達,逐漸改變人民的消費習慣,不僅截流了客源,而且也在不斷的擠壓實體店的利潤空間。
我們可以看到網店相比實體店的優勢,網店沒有房租、水費、電費和巨大人力工資等多項運營成本,網店的價格往往會比實體店更低,自然也會更加吸引消費者,而且網店的銷售品類可以不斷的擴充,不僅搶佔流量,還有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廣告以及營銷模式都在不斷擠壓實體店的利潤空間。
再來看看目前主流盛行的網紅經濟與直播帶貨,這給商家帶來的收益也都遠遠超過線下商場的促銷。
可以說,在這種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網路經濟透過資料以及技術的運用,產生了許多新的商業模式,而當下的直播電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在農業時代,土地和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到了工業時代,機器裝置等生產成本和勞動力就是最重要的兩大生產要素,而到了網路時代,資料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就是網路經濟最厲害的地方。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20個公司中,有70%是擁有基於網路平臺的商業模式,7個“超級平臺”佔了70個大平臺總市值的三分之二,以規模排序是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騰訊和阿里巴巴。
最後的總結:產業發展脫實向虛,讓實體經濟與網路經濟協調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網路經濟的發展能夠不斷的降低產品成本,甚至可以讓成本接近零,以此來提升商家的利潤,而實體經濟就不行,它會隨著房租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長而受到衝擊,因此,當下我們要讓產業快速發展就必須做到脫實向虛。
但是網路經濟脫實向虛的發展中也不能過於膨脹,必須還要掌握好一定的度,防止網路經濟過度發展和自我迴圈,導致實體經濟受到擠壓,畢竟實體經濟始終如一都是網路經濟的根基,而網路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助推器,只有讓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我們的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下去,這就是我的觀點,謝謝。
-
16 # 從誡
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競爭關係,在很大程度上,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是協同關係,我們說的產業協同,比如現在非常火的直播,很難把它單純的定義為網路經濟或是實體經濟,而且網路和實體的協同,完成了產品從生產供應端到消費端的傳導交付,盒馬鮮生、每日優先也是如此,有些環節透過網路來完成,有些環節又需要實體來承載。
-
17 # zangyn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正確認識“實體經濟”的內涵:“實體經濟”是一個相對於“虛擬經濟(網路經濟)”的概念,不是僅僅包含製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
“網店是‘新經濟’,但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實際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不能分割,沒有實體經濟,網路經濟就成了無根之萍。同樣網路經濟也會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在現代社會,沒有網路經濟,實體經濟就成了無輪之車,只有二者相輔相相成,社會經濟才能更好的進步
兩種經濟模式的特點:
1,線上與線下,不是敵人而是盟友
在當前,使用者的需求已經從“找得到產品”轉變成了”找得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商品”,在這種情況下,將商品置於不同的場景之中,由線上認識選擇,到線下感官體驗,從而促進了更加完美成熟的消費過程。
從這個邏輯上來看,阿里巴巴和京東對於線下大型商超的佈局似乎有了更加深遠的意義。
透過將在線上已經試驗得非常成熟的作品應用到線下的實體商超當中,不僅能夠讓使用者線上下商超進行現場體驗,還能夠將便捷的支付、超強的新技術應用線上下的商超當中。
2,電商和傳統零售在未來並非相斥,而是相互吸引。
實體店不會因為有了網購就消亡,是會順應這種變化去調整商業模式。
未來實體店肯定會存在,因為人們有需求,就是希望透過對話體驗才能進行零售。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消費趨勢中會有一些懷舊的現象,比如像茶館這種零售的模式,那是一種無法被替代的感官體驗,你能聞到一些香氣,可以試喝,然後再去觸控這些東西。
電商與實體店肯定要融合,這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其實,國家也會在調控政策,大家都知道現在做網店也越來越難做了,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們可以清楚的預料未來,電商和實體
店一定是並存發展的,因為有競爭才會促進兩隻之間的進步。
3,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也可理解為一種辯證關係。
娃哈哈集團總裁宗慶後曾說:“我認為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這是立國之本、
強國之本、富民之本。”他還認為,網際網路實際上是一個重要的平臺和工具,應該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來提升實體經濟的管理水平與技術水平,虛擬經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能搞過頭,否則會損害實體經濟。“
馬雲認為,電子商務本身也正在迅速成為“傳統商業”。未來三十年,資料作為新能源,計算作為新技術,會先後引發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的變革。
實體經濟和網路經濟究竟誰會勝出?問題的核心不在渠道模式,而在是否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在這一核心點上,沒有最後的贏家和輸家,只不過是在經濟發展某一階段誰先強一些或弱一些,其實,這些強弱也是在不斷地調節與變化的。它們在相互競爭中互相取長補短,共同促進著零售業的健康發展。
關於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話題,不是東風壓倒西風的問題,也不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問題,而是追問是冷風還是暖風,如何讓使用者如沐春風的問題。
-
18 # 吾十一
我認為網路經濟結合體在未來將會戰勝實體經濟,而不是網路經濟戰勝實體經濟,且網路經濟是實體經濟的補充,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可分割。
一、 網路經濟結合體會戰勝實體經濟的原因:在工業化革命之前,人們也都相信農業在社會中的地位是巨大的,服務業和這時候簡單的輕工業是無法個農業比的,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個國家如果不進行農業生產那根本就是被可能的事,但工業革命之後,工業重工業迅速發展,總產值達到農業的數倍以上,例如中國2019年GDP中農業生產總值為70467億元,工業為386165億元,第二產業是第一產的5.48倍,當然目前中國實體經濟肯定是大於網路經濟,但在將來網路經濟會超越實體經濟,而其表現形式肯定會發生改變。例如智慧製造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製造業和網際網路的結合將會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並且提供更多的選擇,這是一個網路和製造業的結合體,不是實體,所以在未來網路融合各個產業將會戰勝實體,傳統意義上的實體將會消失。
二、 網路和實體的邊界會更加模糊網際網路也就是網路在這個時期將是以工具的形態結合實體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兩者相互協調,當前肯定沒有一家傳統企業敢說自己沒有網路的成分,自己就是一家很傳統、沒有一點網路屬性的企業,很顯然這是沒有的。網際網路將發揮工具的屬性,例如傳統的製造業把自己的所有裝置生產資料傳在雲平臺上,生產的產品有透過網路銷售;一家網際網路企業又開始自己搭建實體網路,例如:京東物流、阿里的盒馬生鮮,兩者即使電商也就是網路銷售商又自己搭建線下平臺,邊界很模糊,兩者相輔相成。
網際網路就如同電氣革命的電力,將變成一個最基礎的工具,而不是獨立出來自成一家,網際網路是基礎設施。
回覆列表
這要看用什麼標準來評定,如果是按GDP創造能力來看,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整個第三產業超過第一二產業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按照重要程度來講,第一二產業也就是實體經濟的地位是不可能被撼動的,原因就是沒有前兩個產業,第三產業也得完蛋。
我國的網際網路經濟飛速發展,得益於以下幾點:一是: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基礎交通建設對物流行業的巨大助力(實體助力虛擬)。
二是:巨大的外貿/內貿品的質量/價格差異,配合巨大的內需崛起(仍然依賴實體)。
三是:在通訊領域,國家不斷投入建設基礎設施,同時提速降費(實體依賴)。
四是:pc,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網,智慧終端,幾波產業紅利全部趕上了(生產製造能力是基礎)。
五是:以前的市場環境較糟糕,網際網路領域監管不嚴且監管難度大(政策視窗期)。
所以,你看吧,除了第五條以外,網際網路的發展實際很大程度上是受惠於製造業,也就是你所說的實體經濟。
破壞性創新事物比如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初期,是一種打破舊格局,舊壟斷的力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網際網路這種資訊屬性的創新,在具有"可貿易"屬性的領域,因資訊不透明,局域保護而形成的壟斷,衝擊是巨大的。網際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目前是互利共贏,相鋪相成的關係。是和則兩利,分則俱傷的利益共同體。兩者只有融為一體,才是未來的大勢。單一實體經濟或網際網路經濟並不是說它就發展不好,而是它的發展有限,很容易就觸及天花板,回看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大公司就會發現,他們無一不是依靠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但是沒有實體經濟來支撐,那也只能是鏡花水月。
格力董明珠說過:“有人覺得搞自媒體就可以發財,可如果都去做網際網路,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是不行的。網際網路必須要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才能實現真正的完美。”
網際網路經濟本質是實體經濟的革命其實近200年,整個科技進步的發展,都是一直伴隨著這個問題:
生產效率提高,勞動力解放也意味著很多工作崗位的消失。但是相應的,我們看到的是整體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比如說現在我們購買基礎的糧食非常便宜,國家不會像古時候一樣,動不動發生大規模糧災,大量老百姓餓死的情況見不到了。
過去90%的人都要從事農業生產工作,2014年中國人口普查,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人佔比只有5.4%,絕大部分人從農業生產工作中解放出來了,傳統行業所需的勞動力不斷減少,是長久以來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直都存在的現象。
人類的飲食開支因此更少了麼?
佔比肯定比以前少的,但不見得完全降低,因為可以出現更高級別的飲食開支,比如說海底撈,飲食業就會出現高級別的服務。整體上來說我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大改善了。
類似的道理,網購能代替部分實體店,是因為網購帶來了更好的模式: 消費者更方便,經營者成本更低,並且透明化更高,以前地方性店大欺客的玩法更少了。更好的模式對人類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換句話說你不得不做,也不得不推行,因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你完全否定的話,那人類只能回到遠古的小農時代。
科技進步也需要人們不斷去製造更高級別的需求滿足。一方面,實體店能活下來的,會有更大的進步,比如說現在很多廠商積極推行的生態體驗店;
另一方面,解放冗餘的社會生產力去尋求更多的創造空間。
更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創造需求,發展新需求,從而帶來多樣化的社會豐富體驗。
比如說現在的手機App產業,帶來了大量新型就業崗位,這是100年前所沒有的,而且100年前絕對無法想象現在會出現這麼多新工作型別。我們現在依然無法想象50年後會出現什麼就業崗位來消化勞動力,但一定會有這樣的變化過程。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8月30日釋出的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已超過六成。
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較2018年底增長2598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1.2%,較2018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1%。
網路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任何成規模的企業無論是什麼行業,都在努力嫁接網際網路,小米被認為是網際網路公司,而實際它也是硬體裝置商,華為做手機但是開發作業系統,未來的趨勢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
你問我為什麼實體經濟越來越不行,我告訴你,那是有些人的實體經濟不行了,優勝劣汰,低效、高能耗、勞動密集產業被時代淘汰是必然,未來第三產業佔據GDP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生產製造業將向著智慧化、自動化、低能耗、低汙染、高附加值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