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是因為要適應寒冷氣候,保暖的需要。哺乳動物和鳥類,必須要保持恆定的體溫。特別是身體的核心部分,胸、腹、腦部,一旦溫度降低,極易造成死亡。在嚴寒,缺乏能量和保暖條件的情況下,身體會先減少表面和四肢熱量的輸送,保證核心部分溫度的正常。動物的體型越大,身體核心部分的溫度越不容易散失,有利於動物的生存。通常情況下,同一類動物,北方的就比南方的體型大。比如北極熊通常來說比棕熊大,棕熊的體型通常都大過黑熊,黑熊的體型大於馬來熊。馬來熊生活於熱帶,說實話已經沒有多少熊的風采。感覺跟比較大的狗差不多,是體型最小的熊。生活於青藏高原較高海拔雪線附近的野犛牛,體形高大,重量可達一噸。生活於川西草原,海拔相對較低地區的家養犛牛,體型連野犛牛的一半都達不到。又比如企鵝,在南極和熱帶赤道地區都有分佈。南極地區的企鵝體形通常較大,而赤道地區的企鵝體型嬌小,跟一隻普通的鴨子差不多。也可以明顯的看出,氣候對動物體型的影響。生活於寒冷地區的動物,體型比生活於溫暖或者熱帶地區的同類體型更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四季冰川時期的動物體型偏大,是嚴寒的氣候條件下,動物們為了適應環境的結果。

  • 2 # 軍機處留級生

    第四紀是一個地質時期,包括最近的260萬年——包括今天。作為新生代的一部分,這一時期通常分為兩個時期——更新世,從大約200萬年前持續到大約12000年前;全新世,從大約12000年前開始。

    第四紀涉及劇烈的氣候變化,影響了食物資源,導致許多物種滅絕。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掠食者:人類。

    氣候

    科學家們有證據表明,60多個冰川擴張時期夾雜著短暫的氣溫升高。整個第四紀,包括現在,由於至少有一個永久冰原(南極洲)的存在,被稱為冰期;然而更新世通常比現在更加乾燥和寒冷。

    儘管各大洲的冰川程序各不相同,但大約22,000年前,冰川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大約30%。在冰川之前,在現在的歐洲和北美地區,存在著被稱為“猛獁象草原”的廣闊草原猛獁象草原的生產力高於生物量更大的現代草原。這些草密度大,營養豐富。冬天的積雪很淺。

    動物

    這些大草原支撐著巨大的食草動物,如猛獁象、乳齒象、巨型野牛和長毛犀牛,它們很好地適應了寒冷。這些動物被同樣大的食肉動物捕食,如劍齒虎、洞穴熊和可怕的狼。

    最近的冰川退縮開始於全新世。在歐洲和北美,猛獁象草原大部分被森林取代。氣候和食物資源的變化開始了最大的食草動物和它們的捕食者的滅絕。然而,氣候變化並不是它們消亡的唯一因素;一種新的掠食者正在讓自己為人所知。

    人類的提升

    直立人是第一個廣泛使用火的人類物種。關於物種起源有兩種假設。第一個假設是,這個物種起源於非洲,後來散佈在整個歐亞大陸,能夠利用火和工具來開發更冷的地區。第二個假設是直立人從歐亞大陸移居到非洲。在喬治亞共和國德馬尼西的發掘發現了化石證據H.直立人是一個成功的獵人。

    尼安德特人存在於大約20萬年前到大約3萬年前。化石證據表明,該物種生活在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包括英國南部、整個中歐和烏克蘭,以及最南端的直布羅陀和黎凡特。非洲還沒有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尼安德特人比擁有更長、更強壯的手和手臂的現代人更矮、更結實。尼安德特人住在避難所裡,製作並穿著衣服,使用由石頭和骨頭製成的各種工具。

    氣候條件需要富含動物蛋白的食物,所以它們是老練的獵人,儘管最近的發現表明它們也烹飪和食用植物材料。最近的發現還證明,他們故意埋葬死者,並製作裝飾性或象徵性的物品。沒有更早的原始人類物種表現出有使用語言的行為。

    證據表明智人起源於非洲;在衣索比亞發現的解剖學上最古老的現代人類化石大約有195,000年的歷史。到100,000年前,它們已經分散到了現代以色列的最北部,但是在更北部發現的最古老的現代人類化石只有40,000到60,000年的歷史,恰好是一個短暫的間冰期。

    很明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是同時代的人。牙科證據表明H.現代人的比尼安德特人成熟得晚。這表明,更長的童年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社會發展,並將知識和技術傳播給下一代。這可能會導致分工,讓女性和年輕人去尋找更多樣的食物來源。飲食多樣化可能是一種物種優勢H.現代人的當氣候再次變冷時。

    最近的尼安德特人遺骸大約有28000年的歷史。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智人經受住了劇烈的氣候變化,並在尼安德特人滅絕時繼續在地球上擴散。

    13,000到10,000年前,在全新世開始的時候,海平面下降暴露了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大橋。由於阿拉斯加山脈的雨影效應,這一地區的降雪量相對較小,因此,由於冰川覆蓋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這是很自然的,現代人的跟隨遷徙的動物進入北美。

    然後,大約12,000年前,包括猛獁象、馬和駱駝在內的近四分之三的北美大型動物滅絕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是什麼導致了這場災難性的滅絕事件。一種解釋是全球氣溫上升導致冰川退縮。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再次淹沒了陸橋,森林開始取代巨大的草原。棲息地的變化無疑給動物種群帶來了壓力。

    大規模滅絕也與人類到達該地區同時發生。一些科學家說過度捕殺是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另一種理論認為彗星撞上了加拿大東部的冰川大約12,900年前,這將極大地影響氣候,並引發一個冰川條件的新時代。

  • 3 # 求知娘

    地球史上出現的最大物種是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在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導致這一物種的集體滅絕。從時間長河望去,第四紀冰川時期的動物不是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但它們的體型確實較現代世界的動物偏大。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解釋:

    柯普法則與生物大滅絕

    19世紀的美國古生物學家艾德華·準克爾·柯普根據化石記錄的資訊,認為“動物的軀體總是朝著巨大化的方向進行演化”,這一觀點被稱為“柯普法則”。對絕大多數動物來說,體型變大是與其他生物甚至同類競爭的直接優勢。體型大的動物,在與其他物種的物理對抗中,天然佔有力量優勢,不容易成為被捕食的物件。生物學家還發現,體型越大的個體,繁殖能力越強。

    圖為艾德華·準克爾·柯普

    體型巨大化成為動物適應環境的一種進化本能。然而,巨大化必然伴隨著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遲緩和脆弱。歷史上幾次生物大滅絕,首當其衝被團滅的就是巨型動物。地球上最近一次大滅絕發生在公元前1.2萬年前的冰河時代末期,猛獁象、毀滅刃齒虎、猛獁象、美洲擬獅、大地懶等大型動物都是在這次災難後消失的。現代世界的動物,多是那次滅絕後出現的新物種,即使是諸如大象、非洲野水牛、北極熊等大滅絕後生還的大型動物,由於距離上次大滅絕的時間並不長,所以都尚未演化為巨獸。

    熱量需求與氣候變化

    根據“伯格曼法則”,體積體重的增加會使表面積的比例相對變小,有利於防止體熱的散失。因此,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動物為保持體溫恆定,體型傾向於更大;生活在溫暖地區的動物為幫助身體散熱,體型傾向於更小。第四紀冰川時期氣候嚴寒,動物為了保持熱量和體溫,自然選擇讓體型進化的更為龐大;而第四紀冰川時期結束至今,地球氣候回暖,動物則傾向於向更小的體型發展。

    圖為生活在南極的帝企鵝

    圖為生活在熱帶的南非企鵝

    競爭規則與新物種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動物為適應環境選擇了自以為有效的進化方式。然而,第四紀冰川時期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人類。人類探索出一種更復雜進化的方式——發展智力。透過智力的進化,人類學會發明和使用工具,一邊利用工具捕殺動物,一邊改造自然環境。在實踐過程中,人類發現大型動物作為捕殺目標更容易被發現,並且一次捕殺可以提供幾個人或者幾天的熱量需求,大型動物開始被大規模獵殺,最終走向滅絕。小型動物則靈巧地逃出了人類的目光,獲得喘息之地,生存下來。

  • 4 # 純野生科學家

    這是因為,只有在這次冰川期,地球上出現了恆溫動物。而動物體型越大,身體的保溫效能越強。

    地球形成45億年以來,曾出現過許多次冰期。其中比較嚴重並且持續時間很長的幾次分別是前寒武紀晚期冰川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冰川期和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一次大冰期的時間至少能持續數百萬年。

    ▲披毛犀。

    看這幾次大冰期的時間,寒武紀海洋是三葉蟲的地盤,陸地上還沒有生物呢;二疊紀最高等級的動物是兩棲動物,它們的並沒有恆定的體溫。到了新生代,哺乳動物出現了,由於需要額外的能量來維持體溫,所以冰期來臨後動物們的個頭越來越大。

    表面積與體積之比,決定了恆溫動物的保溫能力。

    個頭越大的動物,相對於體積來說,它的體表面積越小,越容易保溫;個頭越小的動物,相對於體積來說,它的體表面積越大,越利於散熱。

    這有點兒太抽象了,不過我們可以用不同大小的兩個正方體來解釋這個現象。

    ▲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是6平方釐米,體積是1立方厘米,如此,它的表面積與體積的比為6:1;如上圖,如果立方體邊長增加到2釐米,那麼它的表面積就是24平方釐米,體積則增加到了8立方厘米,表面積與體積的比降低到了3:1。

    體積儲存著熱量,表面積則相當於散熱片。小個的立方體相當於一份熱量配6個散熱片,大個的立方體相當於一份熱量配3個散熱片。所以在同樣的環境溫度下,體積越小的動物散熱越快。

    珍貴的能量。

    如今的咱們整天想著少吃多運動,減肥啥的。這對大自然中生存的動物們而言,絕對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環境嚴酷的冰河時代。

    第四紀冰期開始於250萬年前,直到兩萬年前才告結束。這期間,黃河以北的中國、整個俄羅斯、大半個歐洲、華盛頓以北的美國……所有高緯度地區都被壓在幾米到幾十米厚的冰蓋下面。那些沒有被冰覆蓋住的區域,氣候也是終年的乾燥寒冷,植物生長困難,動物食不果腹。

    ▲猛獁象。

    那時候的哺乳動物雖然沒有人類這樣耗能巨大的大腦(一個人就算躺著不動,一天也得消耗約1000大卡的熱量,用於維持大腦等重要器官的運作和保持體溫等),但環境溫度太低,食物又太貧乏,它們保持體溫的能量消耗很可能與我們供養大腦的消耗相當。動物們要想節省能量,辦法除了長出厚厚的脂肪層和濃密的毛髮外,只剩下增大體形了。

    總結一下。

    其實不只是冰河期的哺乳動物個頭大。

    就說現在吧,細心對比一下你會發現,同一科的哺乳動物中,生活區域越靠近極地的種類,它們的體形就越大。比如東北虎的體形遠大於孟加拉虎;北極熊、北美棕熊的體形遠大於南亞的黑熊;藏獒的體形遠大於田園犬……體積越大越利於保溫,這個定律什麼時候都適用。

    注意啊,以上規律只適用於恆溫動物。對昆蟲和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而言,規律正好相反,越冷的地方體形越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約發洩擊球打中女裁判,直接判負,你怎麼看這個判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