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清新人生
-
2 # 文字拾荒人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透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這兩首詩堪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之作,在詩句中似乎看不到一點點離愁別緒。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裡柳行間。
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林子方,莆田人。淳熙年間,林子方被擢升為秘書省正字,而當時楊萬里正擔任秘書少監,是林子方的上級。林子方與楊萬里志同道合,兩人經常暢談強國抗金的主張,一起切磋詩詞文藝,成為至交好友。不久之後,林子方被調往信州擔任知州,在臨行的那天清晨,楊萬里來到淨慈寺為其送別。
送別的時間和環境在組詩的第一首中有所交代:“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裡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清晨走出西湖,天上還能依稀看到昨夜的一鉤殘月,作者與友人從開滿荷花的淺池、楊柳依依的小道中穿行而過,在沁滿幽幽荷香的清涼世界裡,兩人從南山繞到北山,走過一程又一程山水,卻始終不忍分別。
第二首中詩人選取了一個別樣的送別地點——“西湖”,別樣的送別時間——“六月”,別樣的送別風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所有這些別樣的景緻均是為了渲染這份別樣的送別之情。名為“送”,其實是想“留”,詩人對好友的諸多情愫——眷戀、憐惜、挽留、擔憂、勸誡均暗含在這些別樣的景緻中了。我們在讚歎楊萬里的這一千古情愫之時,不得不歎服詩人用詞著色、謀篇轉化之高超。“蓮葉”、“荷花”意象雖小,卻不僅鋪陳出與天宇相接的壯闊場面,還一“碧”一“紅”地描畫出了一副絢爛生動的圖畫,加之隱喻又是如此地特殊宏大,更使美麗的西湖顯出別樣的風韻。看似平淡的筆墨,看似微小的意象,卻創造出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界。
比起寬泛地描述送別過程,作者更傾向於集中筆墨,刻畫六月西湖的特點。前兩句用“畢竟”二字引領,起到加強語氣、引出結論的作用,六月西湖獨有的魅力,與其他季節的風光終究不同。前兩句看似質樸無華,卻強化了瞬間掠過內心的直觀感受,彷彿脫口而出的驚喜和讚歎,在引起讀者興趣的同時流暢地引出下文。
第一句是虛寫內心感受,第二句則是實寫具體景物。望不到頭的蓮葉與天相接,鋪展出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在紅日的映照下,點點荷花閃動著不同尋常的嬌豔色澤。楊萬里抓住荷花這一盛夏特有的景物,僅以一種意象和兩種色彩,用短短十四個字描繪出一幅詩中有畫、濃墨重彩的圖卷。“接天”二字鋪陳出空問上的氣勢,“映日”二字展現出時間上的維度,蓮葉的綠與荷花的紅凸顯出色彩上的強烈對比,開闢出恢宏闊大、光輝萬里的氣勢。
全詩的佈局跌宕起伏,雖然經過精心設計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白描筆墨,平白如話卻又出人意表,以直指心靈的天真感受,營造出帶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感,留下了令人回味的藝術效果。
-
3 # 紅孩唉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清晨走出西湖的時候還可看到昨夜的殘月高掛在天上,我陪著友人穿過綠樹環繞的荷塘,走在楊柳依依的小道上。在這樣的紅花遍地、清涼陰陰的世界裡,我們走過了南山,又繞到北山。
六月裡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線,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Sunny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豔嬌紅。
此詩透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
首二句以「畢竟」二字領起,一氣而下,既協調了平仄,又強調了內心在瞬間掠過的獨特感受。然後順理成章,具體描繪這使他為之傾倒與動情的特異風光,著力表現在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豔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
詩的後兩句是互文,文義上交錯互見,使詩句既意韻生動,又凝練含蓄。楊誠齋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首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從藝術上來說,除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
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
4 # 李利6638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佳作。
楊萬里(1127一1206),字廷秀,自名書室為“誠齋”,世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詩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
如《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意是夏季到了,六月中旬的西湖風光到底跟其他季節是不一樣的。
你瞧,那跟天連線在一起的荷葉一片碧綠,沒有盡頭,而在Sunny照耀下的荷花,也顯得特別紅豔美麗了。
這是楊萬里寫的一首送別詩,讚美了西湖六月的美景,曲折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之情。詩人傳神地寫出了西湖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
著名詩人楊萬里一生寫作極為勤奮,相傳作品達兩萬餘首,現存《誠齋集》133卷4200餘首,自成以活潑自然為特點的“誠齋體”。
-
5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芳》,此詩為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如下: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題的林子芳,是詩人楊萬里的朋友,曾經做過直閣秘書(負責給皇帝草擬詔書的文官),而楊萬里時任秘書少監、太子侍讀,是林子芳的上級兼好友,故,二人經常在一起暢談強國主張、抗金建議,並共同切磋詩詞,因此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
此詩,因林子芳受命福州知州,楊萬里為他送行,故留下了此千古傳誦的名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芳》。
詩中,曉出~指早晨出走。
淨慈寺~應該是指杭州西湖南岸、雷峰塔對面的,乃西湖歷史上的四大古剎之一,亦是中國著名的寺院之一。因為寺內鐘聲宏亮,故"南屏晚鐘"成為了西湖十景之一。
詩中所說的,碧綠色的荷葉無窮無盡,好象是一直連線到了天邊,而映在早晨Sunny裡的柄柄荷花,則是紅得特別出色…
楊萬里(1127~1206) 別號誠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傑出的詩人。其與陸游、范成大、尤素等為好朋友,被稱為"南宋四大家",即史稱"尤楊範陸"的,是也。
楊萬里善於描寫自然景物,其特點是用清新靈活的筆調,將日常生活裡見到的平凡景物,溶化在自己的感情之中,所以說其詩作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
6 # 知識與見聞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因為被選入課本而家喻戶曉。
但是看過全詩,感覺不到送別之情,字面上只是描寫了一下西湖風光。“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至於很多能背誦全詩的人說不出詩歌的名字。
為什麼楊萬里會寫出這麼一首另類的送別詩?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因為楊萬里大夏天裡送林子方,情緒不夠飽滿麼?還是送別的地方選錯了,西湖邊太熱鬧,沒有長亭外古道邊煽情呢?都不是。《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有兩首,我們熟悉的是第二首,在第一首詩中,作者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景象躍然紙上。
“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裡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
林子方要走了,楊萬里起個大早來送他,送出很遠,經過西湖的荷花蕩,走過湖邊的柳行間,走了南山走北山。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那一天兩人話並不多,只是相伴而行,走一走那些曾經一起走過的路,看一看曾經一起欣賞過的美景。
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圖片,我覺得這個電影劇照可能和兩人當時心境。狀態差不多。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終於要分開了,楊萬里還是忍不住,決定最後再勸一下林子方,能不能留下來。於是才有了第二首詩,也就是那首我們十分熟悉的“畢竟西湖六月中”。
楊萬里和林子方所處時代是南宋,西湖所在城市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而林子方要離開首都去外地做官。有這個歷史背景,就可以看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裡畢竟是首都啊,能和別的地方一樣麼?接天映日的地方發展空間無窮,前途別樣啊!
就好像現在你在北京,二十多不到三十,戶口工作都有了,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突然說我不在北京待著了,我要去鶴崗。朋友一定會勸你留下來,說的話和楊萬里的意思也差不多。只不過楊萬里表達的很含蓄,很文藝。
有人說林子方沒看明白楊萬里詩中背後的意思,只是讚歎一句:“好詩!”,然後背起包就走了。怎麼可能呢?一是林子方要是如此愚鈍,能和楊萬里交上朋友麼;二是兩人一起這麼久,楊萬里難道一直沒有明說,這也不可能的。答案只有一種,這首詩是楊萬里最後表達的挽留之意。雖然林子方去意已決,但楊萬里作為摯友,仍然認為自己有必要再勸勸。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吧,要珍惜,這樣的朋友是真朋友。事前極力勸阻,表達觀點,事後也不會馬後炮,說我當初咋說來著,呵呵。
林子方此人生平事蹟很少記載,僅僅因為一首詩名垂青史,楊萬里這個朋友交的絕對值了。如果當初他聽了楊萬里的勸告,留在杭州發展,會是一番怎樣的光景呢?他曾經後悔當初的決定麼?
-
7 # 初雪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是宋代楊萬里的一首七絕。當時林子方與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麼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此詩, 作者透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首二句以“畢竟”二字領起,一氣而下,既協調了平仄,又強調了內心在瞬間掠過的獨特感受。然後順理成章,具體描繪這使他為之傾倒與動情的特異風光,著力表現在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豔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詩的後兩句是互文,文義上交錯互見,使詩句既意韻生動,又凝練含蓄。
[譯詩、詩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蓮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 Sunny下荷花分外豔麗鮮紅。
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風光不與其他季節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更加說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與眾不同。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Sunny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透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從藝術上來說,除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
8 # 讀書是福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風光不與其他季節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更加說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與眾不同。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Sunny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透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從藝術上來說,除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
9 # 梅玩美聊
六月裡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
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線,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Sunny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豔嬌紅。
-
10 # 國風詩韻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賞析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六月的西湖之畔送別好友林子方,全詩透過對西湖美景的讚美,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之情。
詩人開篇即點明瞭時間地點:在六月的西湖之畔,可以說是開宗明義,直抒胸臆。
緊接著第二句,“風光不與四時”,此時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是不一樣的,這一句”承”得很到位,引起讀者對下一步描寫的期待。
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以可讓朋友留戀的。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美輪美奐、濃墨重彩的畫面:
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線,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
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盛開,在Sunny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豔嬌紅。
使人感覺好象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
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我們展現了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境地。
這是一首描寫荷花的經典之作。
-
11 # 伊遜倦客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曉:太陽剛剛升起。淨慈寺:全名“淨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杭州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畢竟:到底。六月中:六月的時候。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裡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同:相同。接天:像與天空相接。無窮:無邊無際。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映日:太陽映照。別樣:宋代俗語,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
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風光不與其他季節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更加說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與眾不同。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Sunny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透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從藝術上來說,除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林子方與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麼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
12 # 一葉孤帆行萬舟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宋朝大詩人楊萬里在一天清晨,在淨慈寺送別朋友林子方的一首詠別詩,這是一首特別的詩,詠別卻詠荷,我們先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六月裡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線,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Sunny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豔嬌紅。
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全詩透過對西湖美景的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Sunny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楊萬里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是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從藝術上來說,出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
13 # 大章異譚
楊萬里這首七言律詩,因為很早就入選了小學語文教材,知名度非常高。但有意思的是,這首小詩,語言生動,內容淺白,寓言也不算複雜,但關於的它的真實意思,卻歷來有爭議,各種說法都有。甚至很多解讀,互相間南轅北轍,差異甚大,為何如此?
我們先來看一下原詩: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首詩寫的非常優美,對仗工整,詩句自然流暢,生動如畫,堪稱是歷代吟誦西湖的名篇佳作之一。
但奇怪的是,詩題中明明寫的是送別,但全詩卻沒有一句“傷別離”之詞,更沒體現任何傷感之情,字裡行間也完全無送別之意,反倒似詩人在自說自話,不斷在讚歎西湖的美,彷彿在唱“西湖美景,六月天啊,荷葉荷花哪哪。。。”
難道說這不是首送別詩,而是首寫景詩?
還是說,詩人如此著力渲染西湖美景,就是為了讓朋友捨不得離開,好像在說,“兄弟,看大杭州這麼美,還是別走了,俺哥倆在這裡繼續一起嗨吧。”
然而更有甚者,說這首送別詩,表面沒有離別之傷,但在如此優美的詩句背後,其實是隱藏著其它用意,楊萬里是在暗暗奉勸林子方同志要懂政治,識時務,不要走了,否則前途堪憂!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成功學、心靈雞湯?
那麼,這首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下面我們一一來分析。
要真正搞清楚這首詩,必須找出以下幾個關鍵點:
1、 詩人楊萬里和林子方是什麼人?
2、 他們倆是什麼關係?
3、 林子方要去哪,有什麼影響?
首先,我們來交待一下楊萬里這個人。說起來,這楊萬里可是來頭不小,百科中說他---被後世譽為一代“詩宗”,與陸游、尤袤、范成大等並稱“南宋四大詩人”。雖然尤袤與范成大現在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陸游老人家可是大名鼎鼎,楊萬里當時能與這位大詩人齊名,那可就是非常的了不得。
今天位於江西省吉水縣的楊萬里紀念公園
作為南宋中興時代的詩人,身處當時那個亂世當中,楊萬里的命運也隨時代沉浮。他同陸游一樣是愛國詩人,在當時政治上算是堅決的抗金“主戰派”。與同時期主張抗金的 “主戰派”大多數人物們一樣,比如我們熟知的岳飛---雖然這批人中,大部分獲得了我們後世的絕對認可,並熱情歌頌之。但如同岳飛當時的不幸遭遇相似,楊萬里也遭到了,主張不抵抗的秦檜們“投降派”持續打壓。
更要命的是大詩人楊萬里,不但是主戰派,而且乃是主戰派核心首腦,秦檜除掉岳飛後,主要政治對手---南宋名將張浚,最親密的“小弟”。
楊萬里一生唯張浚“馬首是瞻”。楊將自己年輕時,張浚曾對他勉之要做“正心誠意”之學,作為終身信條,並自號“誠齋先生”。其不但將自己書齋,命名為“誠齋”。詩集名為“誠齋集”。甚至還讓宋光宗御題賜“誠齋”二字。他創造的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詩風,也被稱之為“誠齋體”。
可以說,誠齋先生楊萬里,視張浚這位愛國名臣,為終生效法的榜樣。自然一生隨張浚和主戰派們,在南宋弱國政治風暴裡,起起伏伏,日子並不好過,但楊萬里卻甘之如飴,誓死追隨自己的張大哥,甚至在張浚去世後,楊還力爭張浚應配饗高宗廟享。為此不惜惹怒宋孝宗,導至被貶官。但他也絕不後悔。這就是楊萬里的忠誠和執著性格。
所以,楊萬里不但是位有才華的大詩人,而且他為人清真,個性剛直。楊曾給幾任宋朝皇帝都上過N條諫言,氣的孝宗曾貶他“直不中律”,光宗則稱他“也有性氣”(《鶴林玉露》甲編卷四)。
林子方是福建莆田人,南宋乾道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侍郞(組織部副部長)。當時林子方還文職幹部,毫無疑問,應該也是主戰派。否則,楊萬里與他也不會是至交,雙方肯定是同一戰壕。另一方面,林子方的福建莆田同鄉大佬是南宋名臣、主張派,少師魏國公陳俊卿。這個陳俊卿也是秦檜的老對手。
雙闕門高襲慶餘,相望再世擁軺車。
清名益重先君子,遠俗爭看行秘書。
醫國十全姑小試,蠹民五瘴想先除。
炎州莫作經年計,狗監傳聞誦子虛。
---陳俊卿寄林子方
林子方,時任直閣秘書(負責給皇帝草擬詔書),時任秘書少監(秘書處秘書長)、太子侍讀的楊萬里,正是林子方的上級兼好友。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強國主張、抗金建議,也一同切磋詩詞文藝,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
寫這首詩時,正是林子方將調任福建,任職知福州(福州市長兼市委書記),這相當於文職京官下地方掛職鍛鍊去了,是從政為官的必經之路,是林子方政治騰飛的又一啟點。
林子方本是福建人,這次不但升遷,還是回家鄉當老大,可算是衣錦還鄉,雙喜臨門,是大大的好事。作為林子方上級兼好友,楊萬里豈有不高興之理?而且楊作為林的直接領導,林的這次升職調動,肯定必須經過楊本人的同意。如果像有些人說的,楊是在詩中暗勸林還是不要走。這怎麼可能,以楊的性格,以及和林子方間的上下級從屬關係,直接不批准林調走就可以了,何必還在人家己經啟程時,再如此隱悔的暗勸他莫走?
站在楊萬里的角度,林子方這次升遷回鄉,肯定是替他高興的,如果說什麼失落,那也只是因為好友要突然離開自己,自然而生的一絲不捨吧。
那些說這首送別詩,實際上是楊萬里在奉勸林子方,不要離開京城杭州,因為只有留在這個權力中心,才能蒙受皇上光照,才可以官運享通,獲得最好的前程。
比如,以下搞自網路文章內容:
“。。。。
於是,楊萬里告訴林子方,別走了,留在京城吧,只有能連著天的荷葉,才能“無窮碧”,只有在太陽之下的荷花,才能別樣的鮮紅。在那個時代,“天”和“日”所代指的只能是皇帝,只能是帝王。而臣子們,當然是將自己比喻成各種各樣的花和葉,花和葉想要有無邊的風光,奪目的豔麗,就必須得“接著天”,必須得“映著日”,臣子們必須要圍繞在帝王的身邊才能取得成就,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大家看上面這段,不知作何感想?
反正我看後,覺得真是“可笑之極”!不但是對全詩亂解讀,更是對楊萬里的“栽贓”
但遺憾的是,我也發現,有很多人看了類似的解讀,真的認為楊萬里是想透過這首詩,勸告林子方留在權力中心,以獲得更大發展。
正直、不鑽營,更不貪戀權力,對皇帝更是直諫的誠齋先生楊萬里,卻成了這些人口中,不斷勸自己朋友“必須得“接著天”,必須得“映著日”,臣子們必須要圍繞在帝王的身邊才能取得成就,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如此這般,去勸告朋友,如何積極鑽營,如獲取高官厚祿……如此楊萬里,豈不成了投機分子,政治小丑?
如此怡笑大方、顛倒黑白,純屬抺黑楊詩宗的解讀,卻因為符合了部分人的“成功學”思想,也適合當下社會一些人的功利思維,大家又對古人缺乏瞭解,就有人不明真相,真的相信了“這是真相”……
如此亂解讀,如果真流行,會誤導了多少人!
在下不才,在此寫下此文,就是在為詩宗楊萬里鳴個不平。並提醒大家,不可信這些功利主義,成功學似的“誤解”。更不能讓這些人汙了這首千古好詩。
其實,要知道楊萬里送林子方時的真意為何,也完全不難,甚至不用我們去爭論,到底誰解讀的更正確。因為詩人那時,寫給林子方送行,可不止這兩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還另外寫了三首《送林子方直閣秘書將漕閩部》,我們只要看下這五首,就能完全明白楊萬里當時是怎麼看待林子方調任福建。
送林子方直閣秘書將漕閩部
南宋 楊萬里
其一
才趁鋒車入帝關,又持使節過家山。
作仙茶囿芝田裡,寓直蓬萊藏室間。
握手清談紗帽點,羨君白日繡衣還。
來年貢了雲龍璧,便綴金鑾玉箏班。
其二
梅花國裡荔枝村,頗記張燈作上元。
一別頻蒙訪生死,七年再見劣寒溫。
屬當閔雨祈群望,不得臨風共一尊。
誰為君王留國士,吾衰猶擬叫天閽。
其三
亦聞小泊贊公房,清曉扶藜叩上方。
君與一僧遊別嶂,我行百匝遶長廊。
風巾霧屨來雲外,雪檜霜松滿袖香。
政是炎官張火傘,不應多取海山涼
這三首詩,可以說非常直白,字裡行間透露了,楊萬里作為好友和上級,對林子方這次升遷回鄉做官,是給予大大的肯定,詩裡有滿滿的祝福和深切的期盼。並用戲謔式的自我調侃,表示自己“羨慕嫉妒恨”之情“羨君白日繡衣還”、“君與一僧遊別嶂,我行百匝遶長廊”。並寄予了殷殷期待,希望林儘快做出業務“來年貢了雲龍璧,便綴金鑾玉箏班。”也還積極給予了作為朋友、上級的“官場”從政忠告“政是炎官張火傘,不應多取海山涼。”
杭州西湖邊的淨慈寺
透過這三首詩,我們就可以明白無誤的看到,楊萬里此時送別時,其實也很開心的,完全在替好友這次升近高興,哪有半點挽留之意?
我們再回到《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首先看詩題,這首詩的詩題如此之長,是有大深意的 “曉出”指明時間,淨慈寺乃地點,人物:林子方,事件:送別
其中,“曉出”指送別時正是天剛破曉之時,但這裡“曉出”兩字其實別有寓意:
康熙字典:曉
《說文》:明也。
《玉篇》:曙也。
又《揚子·方言》:知也。
又《揚子·方言》:遇也。
又《博雅》:說也。又快也。
又《玉篇》:慧也。
曉出,即是楊萬里對於林子方,這次出京的看好---破曉時分了,只要好好努力,大有前景(光明在前)!
詩的前兩句:“必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西湖的六月與其它四時有何不同?古人曾稱一年可分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六月中正是年中的 “長夏”季節,與杭州西湖其它四季,最大不同就是熱,火熱難當。
後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接著天的蓮葉,說大家都擠這裡皇城,有何作為(無窮碧)。只有那長出去那荷花,才能真正映日,開出“別樣紅”。
這確實是一首送別詩,但區別與那些“寫景傷離別”的送別詩,楊萬里送林子方時,雙方都激情滿滿的,沒有任何感傷---
林子方,春風得意,正摩拳擦掌,準備回去好好幹,一展抱負,當個好父母官。
而楊萬里作為上級別,看著身邊這位充滿幹勁的好友下屬,自然也開心的很,所以嘉之、勉之。
都說自古傷情多離別,其實還有一種離別叫“你去吧,好好幹,等你立功回來,俺給你開慶功宴!”
今天,這首文字優愛、充滿Sunny、飽含熱愛、寫景如生的西湖名詩,早已超越具體的寫作背景,已成為人們隨口吟誦的經典了。
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深度解讀,傳承這些具有“真善美”的優秀文化,特別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這些精品,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喜歡它們。讓這些優秀作品,成為炎黃子孫,傳承不息的精神食糧。
-
14 # 保定微評說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Sunny下荷花分外豔麗鮮紅。
開頭兩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風光都很美,畢竟最美的還是荷花盛開的六月間。
後邊兩句用對偶和對比的手法描寫景物,色彩鮮明:藍天襯托下碧綠的荷葉一望無際,彷彿與天相接;朝陽映照下的荷花顯得格 外紅豔。
詩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沖淡了送別時的離愁別緒,感情更顯得含蓄深沉。
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卻令讀者回味無窮。
-
15 # 為一天
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景的絕句。
第一聯直接陳述西湖的六月風光和別的季節不一樣,“畢竟”有強調之意,表達出詩人對西湖六月美景地鍾情。這一聯中,沒有一句描寫西湖的六月美景,但是讀者卻可以從詩人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自然也迫切希望一睹西湖的六月美景。
第二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濃墨重彩地描寫西湖風光。西湖美景有很多,為什麼偏偏要把這一湖的荷花呈現給讀者?因為六月的西湖美景最出彩的就是這層層無盡,亭亭玉立,與藍天相連的荷花。“接天”二字突出荷葉繁茂,層層不盡;“映日”、“碧”、“紅”,色彩對比鮮明,Sunny映襯下,葉更綠,花更紅,互相映襯,讀者閉上眼,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幅“十里荷花”的畫卷,畫面感十足。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透過對西湖的六月美景地讚美,委婉的表達了對友人林子方的挽留之意。
-
16 # 雲隱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誠齋體”代表之作!詩人楊萬里從夏日的滿湖荷花中汲取靈感 ,在詩中將晴天西湖的明豔光彩描繪得淋漓盡致 。
楊萬里 (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 (今屬江西 )人,著有《誠齋集》。在 楊萬里出生的那一年 ,發生了導致北宋覆亡的靖康之變。他成長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於紹興二十四年(1154)得中進士,歷經高宗 、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子侍讀 、秘書監。
楊萬 裡為人堅定剛直 、遇事敢言,生平主張抗金,但因痛恨韓倔胄專權而辭官歸隱,最後憂憤離世。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餘首,與尤袤、范成大 、陸游並稱為 “中興四大詩人”。其詩風格多變,起初學習 “江西詩派”,後來學王安石及晚唐詩,最終自成一家,時稱“誠齋體 ”。
楊萬里的詩主要描寫自然景物,構思新巧,語言明暢,擅長“活法”,活潑生動,胸襟透脫,在南宋詩歌中獨樹一幟。
自成一家楊萬里不但是南宋著名的中興詩人,也是中國詩史上重要的一員,他開創的“誠齋體” 在當時及後代都享有盛名。
而短小輕靈的絕句最易體現活法,楊萬里以絕句的成就為最高,具體講,誠齋體的 “活”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機敏地把握從靈動處展現。
楊萬里最善於捕捉瞬間的景物、動作、心情和感受,於他人難見或忽略處提煉事情,且能使之富有情趣。比之於其他文學作品,就更像一出出活潑的小品。
如:“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閒居初夏午睡起》) 此詩寫景抒情十分傳神,如“留” 字寫初夏梅子的特徵,“分” 字畫出家居的幽靜環境。 “閒看兒童捉柳花”以動態描繪之筆傳達作者悠閒心情,有錘鍊之功,無斧鑿之痕。
二、立意巧妙從不經意處描繪。
在處理常見的題材時,詩人善於別出心裁,在別人意想不到處落筆。這一點在寫景詩中表現 的尤為突出,達到了他自我標榜的 “別眼看天工” 的境地。
如:“柳條百尺拂銀塘,切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新柳》)詩中的“水中柳影引他長” 運用擬人的手法,既體現新柳的勃勃生機,又呼應第一句的“百尺”之長,更表現了詩人的 “別眼看天工”的境地。
三、調侃諧謔從幽默風趣處釋懷。
這類作品往往寫的俏皮輕鬆 ,有的使 “見者無不大笑 ”, 這正是他 的特色。值得指出的是這類作品能在不經意間隱約體現一種理趣,為哲理詩的幽默化作出了貢獻。:如: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出一山攔。”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此詩誠齋在輕鬆的談笑中,以“一山放出一山攔”之句,將人生之路的坎坷不平,與困難、挫折作鬥爭的道理具體形象的表達出來,在調侃中使人受到教益。
四、清新自然從通俗處下筆。
楊萬里的詩風,正如姜夔所評 “箭 在的中非爾力,風行水上自成文” 以自然美取勝。 語言很接近口語,使詩幽默活潑。
如:“田夫拋秧田婦接, 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插秧歌》) 作者以口語化的詩句,活域出 了農村生活的場景,生動、活潑。 楊萬里的詩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特色,與他受理學及禪學的影響分不開。加之自成一家的風格,對詩歌藝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誠齋體代表之作。儘管仕途坎坷,但楊萬里人格高潔 、交友廣泛,留下了大量交遊酬唱的詩歌作品。《曉出淨 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楊萬里送別好友林枅時所作的組詩。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裡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林枅 (1130—1192),字子方,莆田人 。淳熙年間 ,林子方被擢升為秘書省正字,而當時楊萬 里正擔任秘書少監 ,是林子方的上級。林子方與楊萬里志同道合,兩人經常暢談 強 國抗金 的主張 ,一起 切磋詩詞文藝 ,成為至交好友 。不久之後 ,林子方被調往信州 擔任知州 ,在臨行的那 天清晨 ,楊萬里來到淨慈寺為其送別 。
淨慈寺位於西湖南山,與北山的靈隱寺齊名 ,著名的 “南屏晚鐘”就位於此地。兩宋時期,淨慈寺由於受到皇家重視,進入鼎盛期,一時名僧接踵,大德輩出,被列為南宋江南禪院 “五山”之一。寺中峰巒聳秀,梵宇層疊,有著“雲間樹色千花滿 ,竹裡泉聲百道飛 ”的清幽景色。就是在這裡,楊萬里與林子方依依惜別 。
送別的時間和環境在《曉出淨慈寺送林子 方 》組詩的第一首中有所交代:“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 裡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清晨走出西湖,天上還能依稀看到昨夜的一鉤殘月 ,詩人與友人從開滿荷花 的淺池 、楊柳依依的小道中穿行而過,在沁滿幽幽荷香的清涼世界裡,兩人從南山繞到北山,走過一程又一程山水,卻始終不忍分別。
組詩中的第二首對比於第一首而言,可謂膾炙人口。比起寬泛地描述送別過程,詩人更傾向於 集中筆墨,刻畫六月西湖的特點。楊萬里擅長以口語虛字入詩,前兩句用 “畢竟 ”二字引領,起到加強語氣 、引出結論的作用,六月西湖獨有的魅力,與其他季節的風光終究不同。前兩句看似質樸無華,卻強化了瞬間掠過內心的直觀感受,彷彿脫口而出的驚喜和讚歎,在引起讀者興趣的同時流暢地引出下文。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第一句是 虛寫內心感 受,第二 句則是實寫具體景物。望不到頭的蓮葉與天相接,鋪展出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在紅日的映照下,點點荷花閃動著不同尋常的嬌豔色澤。詩人抓住荷花這一盛夏特有的景物,僅以一種意象和兩種色彩,用短短十四個字描繪出一幅詩中有畫 、濃墨重彩的圖卷 。
“接天”二字鋪陳出空間上的氣勢 ,“映日”二字展現出時間上的維度,蓮葉的綠與荷花的紅凸顯出色彩上的強烈對比,開闢出恢宏闊大、光輝萬里的氣勢 。
全詩的佈局跌宕起伏,雖然經過精心設計卻沒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白描筆墨,平白如話卻又出人意表,以直指心靈的天真感受,營造出帶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感,留下了令人回味的藝術效果,不愧為楊萬里詩歌的代表之作 。
備註:詩人的審美和立意就在此詩中。
薌林五十詠·文杏塢
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苦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
回覆列表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其一:出得西湖月尚殘, 荷花蕩裡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 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其一:清晨走出西湖時天上還掛著殘月,我陪友人穿過荷塘,走在楊柳依依的小道上。在這樣的紅花遍地、清涼陰陰的世界裡,我們走過了南山,又繞到北山。
其二:六月裡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麗的風光和其他時節迥然不同。碧綠的蓮葉連線天際,浩渺無盡,紅日與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鮮豔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