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第2回中說高俅在臨淮州住了幾年,來到京城金梁橋下開生藥鋪的董將士家,董將士不想收留他,於是把他轉薦到了“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又把他介紹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這位“小蘇學士”究竟是何人,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面子,把一個卑微小吏推薦給當朝的駙馬爺?
清朝程穆衡《水滸傳注略》(《水滸傳資料彙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8月版)給出了一個解釋說:“此小蘇學士,當指蘇利涉。”這種註解真能把人嚇死。《宋史·宦者·蘇利涉傳》說他字公濟。“英宗為皇子,利涉給事東宮。及即位,遷東頭供奉官,欲以為穎王府都監,力辭,幹當御藥院,遷供備庫使。”神宗即位後,蘇利涉歷官內侍押班、副都知。“仙韶院火,營救甚力,賜襲衣、金帶。卒,年六十四”。據李燾《長編》卷280載,仙韶院失火在熙寧十年(1077)的正月戊辰,此時神宗還活得結實著呢,蘇利涉就死了,哪裡能等到哲宗朝裡高俅來求他呀。再說蘇利涉是個宦官,與士子擔任的“學士”官風馬牛不相及,;歷朝歷代,哪有讓宦官擔任學士的?不知道程氏憑哪一條斷定“小蘇學士”是蘇利涉。
實際上“小蘇學士”只是施耐庵的筆下之誤,此人應該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也就是人人熟知的東坡居士蘇軾。南宋王明清《揮麈(zhǔ)後錄》卷7對高俅的發跡言之較詳,書中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筆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帥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意思是說高俅原本是蘇軾府中的小書史,字兒寫得很好。哲宗元祐八年(1093),蘇軾受到新黨的排擠,從翰林學士的位置上貶為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知府。為了不耽誤高俅的前途,蘇軾出京赴任前找到同年進士曾布(文肅是曾布的諡號),請他收留高俅以供驅使。曾布感到為難,說府裡現有的小史已經很多,實在容納不下了。於是蘇軾便將高俅轉託給了駙馬都尉王詵(shēn,晉卿是王詵的字)。蘇軾和王詵都是書畫愛好者和鑑賞者,故而交往甚早,私人關係也十分融洽,現存的蘇軾詩文集裡,無數次提到此人。
在《水滸傳》中,第2回中說高俅在臨淮州住了幾年,來到京城金梁橋下開生藥鋪的董將士家,董將士不想收留他,於是把他轉薦到了“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又把他介紹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這位“小蘇學士”究竟是何人,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面子,把一個卑微小吏推薦給當朝的駙馬爺?
清朝程穆衡《水滸傳注略》(《水滸傳資料彙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8月版)給出了一個解釋說:“此小蘇學士,當指蘇利涉。”這種註解真能把人嚇死。《宋史·宦者·蘇利涉傳》說他字公濟。“英宗為皇子,利涉給事東宮。及即位,遷東頭供奉官,欲以為穎王府都監,力辭,幹當御藥院,遷供備庫使。”神宗即位後,蘇利涉歷官內侍押班、副都知。“仙韶院火,營救甚力,賜襲衣、金帶。卒,年六十四”。據李燾《長編》卷280載,仙韶院失火在熙寧十年(1077)的正月戊辰,此時神宗還活得結實著呢,蘇利涉就死了,哪裡能等到哲宗朝裡高俅來求他呀。再說蘇利涉是個宦官,與士子擔任的“學士”官風馬牛不相及,;歷朝歷代,哪有讓宦官擔任學士的?不知道程氏憑哪一條斷定“小蘇學士”是蘇利涉。
實際上“小蘇學士”只是施耐庵的筆下之誤,此人應該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也就是人人熟知的東坡居士蘇軾。南宋王明清《揮麈(zhǔ)後錄》卷7對高俅的發跡言之較詳,書中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筆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帥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意思是說高俅原本是蘇軾府中的小書史,字兒寫得很好。哲宗元祐八年(1093),蘇軾受到新黨的排擠,從翰林學士的位置上貶為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知府。為了不耽誤高俅的前途,蘇軾出京赴任前找到同年進士曾布(文肅是曾布的諡號),請他收留高俅以供驅使。曾布感到為難,說府裡現有的小史已經很多,實在容納不下了。於是蘇軾便將高俅轉託給了駙馬都尉王詵(shēn,晉卿是王詵的字)。蘇軾和王詵都是書畫愛好者和鑑賞者,故而交往甚早,私人關係也十分融洽,現存的蘇軾詩文集裡,無數次提到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