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琴埃
-
2 # 甲申十七年
有些答案真是看不下去了,真心奉勸一些作者,不是自己的領域,不懂的話就不要回答了。
龐統被稱為“南州人士冠冕”,是荊襄才俊的代表人物。他最早在周瑜手下當功曹,並不是劉備的人。
而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也歸屬於孫權,在周瑜帳下打工。要說劉備是不是對龐統投出過橄欖枝,肯定是有的。劉備自從在汝南被曹仁擊敗後退入荊州,總是聽到諸葛亮龐統的名字,現在見到了真人,不可能不去招攬。
但龐統完全沒有看好劉備,這也是正常的,當時劉備被周瑜吃的死死的,全軍就壓縮在公安,根本沒有別的出路。
210年周瑜病逝,劉備借走南郡屯兵,這才獲得了此生最大的機遇。劉備這時正式收復荊南四郡,獲得了當地士族的支援,也終於把與孫權見面彼此不投機的龐統招募帳下。
劉備對龐統非常看中,認他為謀主,龐統對劉備也是互動知心。從劉備準備入蜀到最後龐統死,《三國志》上記載了不少他們兩個人互動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在劉備眼裡,龐統是介於部下與朋友之間的地位,所有的陰謀論和虛情假意的猜測可以休矣。
對劉備來說,諸葛亮成名已久,現在也需要一個和他齊名的人壓一壓他;龐統則是因為之前並不看好劉備,現在遇到機會,一定要大出風頭實現自己的抱負。
這兩個人懷著同樣的心理,在入蜀之戰中一直指導著他們的作戰方針。劉備對龐統信任有加,想讓他立功,龐統急功近利,居然以謀主身份親自指揮攻城,這才誤中流矢。
龐統死後劉備非常傷心,對他來說損失的不僅僅是軍中核心,更是自己的一個朋友。
-
3 # 找樂影視
沒有關係,真正歷史上龐統不是死在落鳳坡,而是和劉備在進攻雒城的時候,不小心被流矢射中身亡的,再說了小說裡諸葛亮鎮守荊州,龐統和劉備進攻成都,遠隔千萬裡怎麼可能設計調動敵人來殺害龐統?當初龐統是諸葛亮舉薦給劉備的,龐統來面試的時候諸葛亮沒在,龐統也沒拿出諸葛亮的介紹信,劉備看龐統長得醜,就封他做了一個縣官,後來還是張飛路過龐統管轄的縣城發現了他的才幹,劉備才星夜前往龐統所在處道歉,請龐統回荊州任軍師,如果諸葛亮真怕有人和他搶功,當時龐統到東吳面試,處處碰壁,真心灰意冷準備會老家種地,諸葛亮又何必介紹龐統來給劉備? 更何況諸葛亮再神也不可能隔著千里之外調動張任的部隊埋伏在落鳳坡伏擊龐統,要知道當時劉備和龐統兵分兩路,張任想伏擊的是劉備,結果龐統堅持讓劉備走大路,自己走小路,還騎著劉備的的盧馬,最後弓箭手都是朝著的盧馬射箭,龐統是替劉備做了回替死鬼。
-
4 # cnog程
劉備得一人就可安天下,劉備得到倆人,就有些驕傲自大了。劉備以貌取人,孔明相貌堂堂,而且能言善辯,龐統相貌醜陋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但聰明過人是孔明不及,遇到劉備英年早死也是必然。這才把孔明成為焦點人物。
-
5 # 使用者屈之子
龐統隕落的落鳳坡,距我居住的地方僅幾里路,平日裡時常去玩。
上圖落鳳坡遺址對於我來說,這是可以用手觸控到的,有溫度的歷史。
落鳳坡、龐統祠等歷史遺蹟均位於我們德陽市羅江縣(三國時稱
-
6 # 舊書齋
這個問題,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中所寫的內容,我們幾乎可以得到這個結論。臥龍鳳雛,天下聞名,但兩個人的運氣不太一樣。和孔明這樣的一米八幾大帥哥相比,龐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又矮又醜。相貌讓龐統吃了虧,即使是求賢若渴的劉備那裡,他也不過當了一個耒陽縣令而已。直到諸葛亮魯肅等人推薦,這才成為劉備身邊的重要謀士,位列諸葛亮之下。
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寫龐統相貌的問題,但其他的經歷,與三國演義中大致相同,可見,在歷史上,龐統的確和諸葛亮相比,慢了半拍。
龐統劇照
狂熱且激進的龐統作為一個驕傲的,並且有才華的人,這樣的結果讓龐統很不愉快。他急於想證明自己。而他得到了第一個機會,那就是益州劉璋面對張魯的進攻束手無策,於是向劉備求援,劉備的主力的得以來到益州地界。於是,向劉備獻了三條平定益州的計策:
上策:派精銳兵力晝夜兼程,直搗成都,趁著劉璋沒有防備,直接收了益州。
中策:殺劉璋重要將領,收劉璋主力,然後正面進攻益州。
下策:回到荊州,慢慢想辦法蠶食益州。
最終的結果是,劉備選擇了中策。我們從龐統說的這三條計策,可以看出,龐統雖然明面上比較平靜,但內心卻極為狂熱。他非常渴望表現自己,證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出謀劃策的時候,表現出激進的一面。這種激進和諸葛亮的謹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龐統認為的上策,對於劉備而言,實際上是下策。勞師襲遠,又孤軍深入,就算是劉璋沒有防備,難道劉備主力可以在缺少後勤保障的前提下,短時間內拿下成都嗎?即使拿下了,這支孤軍,難道真的能降伏住劉璋大量軍民嗎?
劉備是冷靜的,龐統是狂熱的。劉備的冷靜澆滅了龐統的狂熱。但後來,龐統的表現,依然證明了,這個人依然很激進。
在《三國志》中,龐統是在攻城時候死於流矢,地點在雒縣,這與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有所出入,並無落鳳坡的說法,更無中埋伏的說法。但問題是,龐統作為一個文官,他為什麼要親臨前線呢?我們知道,弓箭的射程,也不過二百米左右,即使是宋朝發明床弩一類大殺器,射程範圍也不過四百米。也就是說,龐統完全可以在弓箭射程範圍內指揮攻城。
再退一步說,龐統作為一個謀士,完全可以運籌於帷幄之中,不用出場。這一點諸葛亮做的相當好,連馬都不騎,就是坐四輪車指揮戰鬥。
龐統的行為,只能說,他太想要立功,所以,表現得過於激進。
諸葛亮劇照
龐統之死,是否和鬥氣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從龐統的生活軌跡和表現看,多少有一點鬥氣成分在裡面。士子有士子的驕傲,尤其是龐統,江湖上既然將他和諸葛亮並稱,自然也會有意無意的和諸葛亮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在吃瓜群眾看來,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尤其像龐統這樣驕傲的人,卻是無法接受的。
第一步,龐統就落後於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讓諸葛亮聲名鵲起。而龐統卻比較尷尬,即使到了劉備那裡,最開始也沒有被重用,反而是因為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才的被重用。第一步龐統輸了半招,在吃瓜群眾看來,這是龐統不如諸葛亮的表現。
人最怕捧殺,龐統也面臨著捧殺的命運。他和諸葛亮,是惺惺相惜,並沒有孫臏龐涓這樣有我無你對立。但在內心深處,每一個驕傲的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強的那個人,也都會產生一種一較高低的心理,因此,龐統在出謀劃策和進川作戰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激進,也可以理解為鬥氣。而有資格讓他想要一較高低的人,只有諸葛亮。
-
7 # 文齋堂
龐統的隕落應該說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龐統個人“不爭氣”。龐統的智慧應該說不亞於諸葛亮,但一生做了一個最重大的決策失誤,投靠了劉備。明知“一山難容二虎”,劉備已有了諸葛亮,且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你跑到劉備那去幹什麼?你能施展你的才華嗎?其實龐統助劉備取西川,最後之所以採取冒進的策略,跟龐統急於想立功證明自己並不比諸葛亮差有很大關係。所以,龐統錯誤地選擇“站隊”劉備是導致他隕落落鳳坡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諸葛亮的“暗算”。諸葛亮對龐統的態度應該是很複雜的,兩兄弟的本領都很大。龐統來到劉備集團,如果立下赫赫戰功,那光芒將照過他諸葛亮,那諸葛亮心中怎麼會舒服呢?那有人就要問了,那為什麼你諸葛亮還推薦龐統留在劉備那呢?其實這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他之所以讓龐統投靠劉備,主要是不想讓龐統為其他人所用,特別是曹操、孫權。因為諸葛亮太清楚龐統的才能了,把他留在劉備那,能不能發揮作用是次要的,只要不為別人所用就行。這才是諸葛亮對待龐統的“真心”。可惜,龐統並不能“理解”。如果早知道諸葛亮這種“險惡用心”的話,打死他也不會到劉備那來。所以,諸葛亮的“算計”是導致龐統隕落落鳳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劉備的“不信任”。龐統從一開始到劉備那就沒有留下一個“好印象”,劉備從內心中是不認可龐統的。到西川帶著龐統去,實際是抱著考查龐統能力的想法而去的,而並不是想依靠龐統去奪取西川的。所以,劉備越對他不信任,龐統就越想早日證明自己的才能。這種不理智的“種子”一旦種下,最後結出的絕不是“甜果”。所以,劉備不能充分信任龐統是導致他隕落落鳳坡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龐統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才華沒有在應該發揮的地方得到發揮,真的讓人扼腕嘆息!
-
8 # 色國丞相
首先,正史中龐統只是在攻城戰中中流矢而死,並不存在中計一說,所以對這件事的分析,是建立在小說基礎上的。
首先,龐統必須要死,因為他在正史中的確死了。但是,如果讓他像在正史中所說的那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那麼簡簡單單地就突然掛了,未免太對不起“鳳雛”這個名號了。所以,必須要來點周折,讓他死得慘烈,死得悲壯,死得其所。
同樣的,如果說他戰敗,說他中計,也不符合之前鋪墊描述的形象。龐統是和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如果連敵人的這一點點伎倆也看不出來,說不過去。於是,小說家安排了一段諸葛亮占星,提醒劉備註意進軍;龐統因此懷疑諸葛亮妒忌自己,貪功冒進,導致中計喪命的戲碼。這個做法雖然不高明,但達到了幾個目的:
1、又雙叒叕體現了諸葛亮算無遺策。
2、圓滿了龐統心高氣傲的形象。
3、解釋了“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個被吹破的牛皮。
《三國演義》中有太多類似的改編小細節,這些細節大多是圍繞著小說想表達的終極思想而服務的。《三國》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論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的演替,朝代的興衰,都是冥冥中不可違抗的天意在註定一切。龐統的死,我覺得也算是在小說的中期埋下的其中一個暗線索,《三國》始終想向我們表達的,其實是:
大漢不可復興,是天意。
所以,臥龍鳳雛兼得,也會因為這種意外而喪失一鳳;龐統的死,和上方谷的大雨,和五丈原的腳風,都是同一類事。
-
9 # 流嶺
正史龐統並沒有死在落鳳坡,而是和劉備一起進攻雒城是為流彈所傷死亡的,這在戰爭中是常見的一種死法,所以沒什麼可惜不可惜,戰爭總要死人,很正常。就不存在與諸葛亮義氣相爭而中計之說。諸葛亮也沒那麼小氣,龐統也一樣,只是都在表現自己而已。當然收服龐統劉備是有私心的,主要是龐統有人脈,能籠絡當地士人。龐統又在周瑜手下幹過,所以認識的人也多,瞭解東吳內部的情況,劉備是從大局出發來考慮問題的,為什麼入蜀帶龐統,就是因為龐統瞭解東吳和巴蜀內部的情況,這應該是劉備入蜀前都深思熟慮的,至於龐統的死,純屬意外,沒有什麼可想象的刀劍無情,又不認人,所以我們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後,我們來說一下,諸葛亮,《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形象非常完美,但是作者設計落鳳坡這一幕頗有的文人相輕的意味,全書就這裡讓人覺得諸葛亮還有嫉妒人的一面,可能是為了推高龐統的地位,可能是為了製造一點瑕疵,總之,作者這樣寫有點不光明磊落。
-
10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龐統殞命落鳳坡即使命運使然,也與性格相關,但與諸葛亮義氣相爭無關。
龐統由於在劉備處,為時尚短,僅有記載只有隨劉備入蜀一役,在最初劉璋與劉備相會之時,龐統就建議劉備趁在宴會上擒拿劉璋,奪取益州。但是,劉備認為“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等到與劉璋撕破臉後,龐統又向劉備獻上上中下三計,選擇精兵,晝夜兼程,奇襲成都。但劉備採用比較穩妥的,先佔白水官,再進取成都。
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從這裡可以看出龐統用計與諸葛亮不同。諸葛亮較穩妥,龐統則好奇計,為人也比較激進。說得不好聽點,龐統有著很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在劉備包圍雒城一年多仍未攻克,龐統身為軍師,竟然親臨前線,率眾攻城。最終被流箭射殺,還是久攻不下,急躁情緒所致。這也是“性格決定命運”
至於與諸葛亮是否爭功,此時龐統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雖然“親待亞於諸葛亮”,但劉備在世諸葛亮大多負責後勤事務,徵調賦稅,補充兵員。而龐統主要負責入蜀事宜,雖然諸葛亮在劉備兵力不足時,也曾統兵入蜀,分定諸縣。但是,在平定蜀地,乃至漢中,劉備重要謀主卻是龐統、法正。諸葛亮始終鎮守後方 ,可見龐統與諸葛亮並不存在意氣之爭。
-
11 # 暖白情感
龐統跟諸葛亮同是荊州數一數二的人物,本來兩人在讀書時候就有競爭,俗話說,文無第一。兩人都想證明自己是最強的。諸葛亮是劉備聽說臥龍名聲後三顧茅廬請來的。而龐統主動投靠還是拿著諸葛亮的舉薦書,沒表明身份。沒想到劉備以貌看人,醜而不喜,僅僅派鳳雛去當個縣令。鳳雛心裡憋口氣,臥龍鳳雛齊名,待遇官職卻天差地別,也就急於證明自己,死得很悲慘。急功近利,眼高於頂,認為蜀中無大才,最後死在了驕傲上。
回覆列表
沒有
1.龐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才故意中計自殺,給劉備以打劉璋的理由,不然的話,劉備是沒法打劉璋的。
2.可能也有想證明他比諸葛亮厲害才故意中計的原因吧。因為龐統主張以益州為主,諸葛亮主張以荊州為主,兩人理念不一致。
3.也許是認識到:劉備太過虛偽,所以才一死而解脫,順便報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