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U草木
-
2 # 該使用者名稱已清除
結婚、配偶、配耦、結髮、結縭、絲蘿、成親、完婚、婚配、燕爾、宴爾、判合、牽絲、片合、牉合、匹配、結絲蘿、朱陳、秦晉、連理、琴瑟、鸞鳳、二姓之好、秦晉之好、秦晉之匹、秦晉之偶、共牢、合巹、拜天地、洞房花燭、朱陳之好、婚嫁、嫁娶、拜堂成親、合髻、花燭、 鴛鴦、伉儷、伴侶、百年之好。
-
3 # 一束陽光
很多。
朱陳之好:朱元璋昔日落魄時被一陳姓大娘接濟,登上帝位後發詔:陳朱二姓,男遇男為友,男遇女成婚。
秦晉之好:春秋時期,秦穆公將女兒嫁與逃亡的晉國公子重耳,並幫其奪回晉國國君的位置。
連理:異根草木,枝幹連生。出自《後漢書·安帝紀》。
洞房花燭:調侃的古代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獨夜,金榜題名時。
此外還有百年之好、絲蘿、成親等等。
-
4 # 沐曦WQ
1昏禮
古人娶妻,婚禮的親迎是在黃昏時進行,這時太陽將要下山,月亮就要出來,含有陽往陰來的意思,因而得名。
2秦晉之好
也稱為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泛指兩家聯姻。該成語源於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的典故。
3、之子于歸
出自《詩經》,女子出嫁了。
4、成親
5、喜結連理
6、結髮
“結髮”本指年輕束髮之時,後據此詩“為夫妻”語。
7、鸞鳳和鳴
8、燕爾
-
5 # 喬冠鈞的商業乾貨
古代對成婚有許多代稱,如合巹,還有哪些?
說到成婚,自古以來便是大事。是添丁進口、是家族結合、是血脈傳承。對之的諸多代稱,都蘊含了對新人美好的祝福。
合巹原題目中提到的合巹,巹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瓢。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飲酒,是古人成婚時的一種儀式。有兩人合二為一,相互契合的寓意。這種儀式是古代婚俗中,較為有代表性的一種,與之類似的婚俗,如“拜天地”、“過門”、“洞房花燭”、“拜堂”、“結髮”等等,都可以用來代指成婚。
喜結連理還有一些具有成雙成對特性的事物,被用來表示成婚。如“喜結連理”一詞中,連理就是連理枝,即不同根的草木、枝幹連生在一起,兩個不同的個體相互纏繞生長,也可以說是很形象了。
白居易有感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作的《長恨歌》中,亦有“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慨嘆。
秦晉之好除了文學創作,一些歷史典故也被後世來指代成婚。
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晉國公子重耳逃至秦國,秦穆公不在意他一時的落魄,將女兒嫁給他,並助其重回晉國奪權成功,順利登上王位,秦晉兩國也自此結盟,發展壯大。於是“秦晉之好”成為了成婚的代名詞,原本典故中的政治色彩,在長久的歷史中被漸漸洗去,對兩家人風雨同舟,強強聯合的祝願卻沉澱了下來。
成婚,承載了太多的美好,由此發散來的代稱更是不勝列舉,如“片合”、“結絲蘿”、“共牢”、“宴爾”,平凡的詞語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讓人讀起來便感到一絲甜蜜,這也是漢語的魅力所在!
-
6 # 一鳥
回答:古代對成婚有許多代稱,如合巹,還有哪些?
古代傳統婚姻的寫法:將“婚姻”二字寫作“昏因”。古代寫作的“昏因”,謂“婚姻之道,嫁娶之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嫁,謂女適夫家;娶謂男往娶女。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際,謂之婚姻”,這些都是古人對婚姻的解釋。
古代成婚的稱謂有許多講述,數也數不清,在這裡僅列出以下(代稱),供大家參考。
一、秦晉之好、秦晉之匹、秦晉之偶、洞房花燭、朱陳之好、拜堂成親、百年之好、喜結連理、之子于歸、二姓之好、鸞鳳和鳴。
二、婚配、燕爾、大禮、結髮、結婚、配偶、配耦、結縭、絲蘿、成親、完婚、宴爾、判合、牽絲、片合、牉合、匹配、結絲蘿、朱陳、秦晉、連理、琴瑟、鸞鳳、共牢、拜天地、婚嫁、嫁娶、合髻、花燭、鴛鴦、伉儷、伴侶,以及題目中提到的“合巹”。
“合巹”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結婚禮儀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合歡酒)。
傳統婚禮儀式之一。即新婚夫婦在新房內共飲合歡酒。舉行於新郎親迎新婦進入家門以後,起於上古。本用匏(葫蘆)一剖為二,以七將兩器(瓢)之柄相連,以之盛酒,夫婦共飲,表示從此成為一體,名為“合巹”。後世改用杯盞,乃稱“交杯酒”。宋代並有行“合巹”禮畢,擲盞於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陰陽和諧的習俗,帶有明顯的性象徵的意味。還有透過看擲於地上兩個杯的俯仰來看日後夫婦是否和諧。有些占卜的意思,後亦以“合巹”借指成婚。
成婚,自古以來便是大事。是添丁進口、是家族結合、是血脈傳承。它所包含美好象徵,由此發散來的代稱更是不勝列舉,如“片合”、“結絲蘿”、“共牢”、“宴爾”,等諸多代稱,寓意深遠,既蘊含了對新人美好的祝福,同時又賦予新生活開始,給人無窮的回味。
古往今來,在新婚的洞房裡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
結婚,就是永結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移。結髮夫妻,就是曾經許諾的“死生契闊,與子相悅”。
結髮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浪漫誓言。
結髮就是牽手相攜,不放手不回頭,情盟約定就一世。
結髮就是永結同心、白頭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7 # 一瑤創業
古代對成婚有許多代稱,如合巹,你還知道哪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媒人‘’這個職業,說媒在中國的歷史上,大地上,成長著,生活著,發展著,隨著社會的發展,說媒也展現出一些新的方式,婚介所、電視 徵婚等等。就是新時代的產物。
媒人吉稱“媒妁”,古人解釋說,媒合二姓日媒,斟酌二姓日妁,又說男為媒、女為妁。早在《詩經》的時代,就有媒妁的存在,《詩·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詩句說明了媒的社會職能,古代除媒氏的記載外,還有媒官和媒互人的記載,《三國志》有“為設媒官,始知聘娶”,是設立專門的官職,按正統的禮數指導、管理婚嫁。媒官又稱“媒互人”,是官媒,是整個政府中獨特的一員。媒在歷史上有過許多別稱,諸如月老、紅娘、冰人等,說媒也有許多別稱,如執柯、作伐等。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簡稱,是冥間專管婚姻的官兒。唐代還流傳過 有關於他的一段故事:杜陵地方有個叫韋固的小夥子,父母雙亡,想早些娶媳婦。一次外出,途中住在宋城南店,遇到一位老人靠著口袋坐著,借月光看書。韋固探頭去看,隻字不識,心想,我也念過幾天書的,連梵文都懂,這書上的字怎麼不認識呢?便問老人,老人說是“婚牘”,專寫誰娶誰人、誰嫁誰人的。又問口袋裡是什麼,老人說是紅繩子,用來系大婦的腳腕子的,說是即便山水阻隔,或是世代仇讐,繫住了就沒跑,總要結成婚姻。小夥急切之下,問老人他的婚事如何,老頭說他的妻子是店北賣菜瞎老婆子的女兒,才3歲,要等到17歲時才能嫁過來。小夥見是個醜陋的女孩,一怒之下便派僕人行刺,傷了女孩的眉際,然後逃之天天。14年後,韋固做了相州參軍,刺史王泰很賞識,把女兒嫁給了他。這位女子容貌端麗,只是眉問常貼個花貼子,問了才知是過去刺傷的那個女孩,是被郡守收養的。自此以後,韋固與這女子恩愛至,。由此,後世人稱媒人為月老,稱定婚的男女為“赤繩所繫”。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媒人是一種職業,專司婚嫁男女雙方的聯絡、協商等事宜無媒不能成婚。據說在專偶婚制產生以後,媒人也就誕生了,隨後,她在中國婚姻的舞臺上跑前跑後,東奔西跑,它在婚姻的歷史舞臺上是個重要的角色,總是被待為上賓,吃香的、喝辣的,抽好的。
說媒會有這樣幾個步驟:納彩,“納采”,就是男家請媒人向女家說明締結婚姻的請求。納采是要攜帶禮品的。古代用雁,所以這個儀式也稱做“奠雁”。比如漢代的納采禮物就有合觀、鴛鴦、九子蒲(或墨)、雙石、五色絲、長命縷、蒲帶、棉絮、卷柏、嘉禾、阿膠、乾漆、魚、鹿等。其次是納吉。納吉,是問名之後的下一步。在問名和納吉之間,有一個內容並不算簡單的“地下工作”,即合婚,這也可以看做是納吉的一部分內容。納吉之後,“婚姻之事於是定”,雙方交換的帖子類似於後世的結婚證書。
最後是納徵, 納徵,是男女雙方婚約已明確下來後,男家送禮給女家。它是男家迎娶女方必經的最重要的程式。亦即後世的過禮、送嫁妝、卜彩禮。納徵,一般說來,很多物品都必須是成雙成對出現的。經過媒人說親之後,男女雙方會相親,如果彼此相中對方才可以結婚,結婚之前還要合婚。
合婚又稱“合年命”、“合八字”,古稱“卜吉”。在雙方同意議婚之初,必須進行“合婚”。舊時,人們把男女的幸福災禍都寄託在命運上,如果“年命”不合,則一切皆好也不能婚配。古人迷信,認為一個人的生辰可以反映出他的命運,而男女雙方八字的合與不合則會影響當事人甚至雙方家庭的命運,合則是福,不合則是禍。合婚要先看命相,根據人的生辰八字和陰陽五行的配合,一個人的命相有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之分。在五行中。有相生者,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有相剋者,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果男女二人的命相相生就是命相相合,命相合才能結婚。
合婚之後就是迎親了,迎親是婚姻的最後一道程式。它是請期獲女家允許後而進行的,相當於後世的婚禮大典。
古代婚禮有同牢合巹的儀俗,“同牢”指新人人洞房以後一起吃一住牢。一起喝酒則叫“合巹”,巹是由同一個瓜、瓠等分剖兩半兒做成的瓢。南北朝時的齊,合巹用方(食器),兩巹用鎖鎖著。唐代用酒杯,稱“雙杯”。宋代將兩杯用綵線相連,對飲一杯,稱“交杯”,喝畢,擲杯於地,若一仰一合,象徵陰陽調諧,大吉大利。同牢、合巹發展為後世的團圓飯、喝交杯酒。 與同牢、合巹同樣表示成婚的還有“結髮”(一稱合髻)。結髮本來指束髮,後來把原配夫妻稱做結髮夫妻。結髮本來不是婚禮的儀俗,後來演化出婚禮結髮的儀俗,即將新婚夫妻的頭髮象徵性地結紮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別剪一綹,合巹而酳。以一誇包瓜剖成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方用酒漱口,就叫“合巹”,此俗演變到後來為喝“交杯酒”。
除了合巹,結髮是古代結婚的代稱,還有結為‘秦晉之好’‘結縭’‘于歸’‘成禮’‘牽內’‘交杯也是男女成婚的代稱。紅樓夢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笑搞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這裡的大禮就是成婚的代稱。
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一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裡的比翼鳥,連理枝都可以作為成婚的代稱。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自古就被認為是個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節點。中式傳統婚禮源於中國社會的文化積累。婚禮原為“昏禮”,因古人認為黃昏是行娶妻之禮的吉時,故有此稱。婚禮文化是漢族傳統文化精粹之一,也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古代結婚是一件大事情,有趣而又隆重
-
8 # 初雪
"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是人生的大事, 而婚姻在此中間尤為重要。因為婚姻是組成家庭的
前提,而家庭對於社會又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婚姻是社會生活與文化中的重要一環。
古代書“婚姻”多做“昏因”。唐孔穎連註釋說:"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而東漢的經學大師鄭玄解釋做:婿曰昏,妻曰姻„”孔穎連又豐富了這個解釋:"爾雅據男女父母,此據男女之身,婿則昏時而迎,婦則因而隨之。故云婿曰昏,妻曰姻。”此兩種解釋都注重了昏時成禮,也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重禮的現象。
古代對婚姻以及夫妻關係也有許多雅緻的別稱:(1)配偶。夫妻雙方互為配偶,亦指男女相配為夫婦。《後漢書·鄧訓傳》李賢注引《東觀記》:“其無妻者,為適配偶。”亦作“配耦”。《漢書·孝昭上官皇后傳》:“長主內(納)周陽氏女,令配帝耦。”
(2)結髮。源於蘇武詩“結髮為夫婦,恩愛兩不疑”。“結髮”本指年輕束髮之時,後據此詩“為夫妻”語,作結婚解;也指妻子。俗稱元配為結髮。也有人說:“結髮夫妻”一詞源於古婚禮中的“合髻”。
(3)結縭。亦作“結褵”。原指古代女子出嫁時,母親把悅(佩中)結在女兒身上,後來用為結婚的代稱。《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後漢書·馬援傳》:“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
(4)結絲蘿。《古詩十九首》:“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兔絲和女蘿都是蔓生植物,糾結一起,不易分開。後因用“絲蘿”比喻婚姻。《西廂記》:“便待要結絲蘿。”
(5)結朱陳。“朱陳”原是一個古代村名。白居易《朱陳村》詩:“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蘇軾《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婚娶圖》詩:“何年顧陸回丹後,畫作朱陳嫁娶圖。”後遂用為聯姻的代稱。《紅樓夢》第九十九回:“仰蒙雅愛,許結朱陳。”
(6)秦晉之好。春秋戰國時期,征戰頻繁,人民多死於非命。有些諸侯國為了緩和矛盾,也曾透過聯姻來建立和發展邦交。當時秦國和晉國就世代互相婚嫁結為姻親。因此,後人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吳侯欲與君侯結秦晉之好。”
-
9 # 山河先生看手相
一: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我們常聽到“結髮妻”這個詞,“結髮”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我們國家有許多地區把未成年的女子稱“丫頭”,在古人寫的許多小說裡也可以看到這個稱喊。另外在舊時也有稱“丫頭”是大戶人家的婢女丫鬟。“丫頭”也含有親暱的成分,有長輩們笑著這樣稱喊晚輩的:“你個死丫頭,連一點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時候,丫頭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種頭髮梳理樣式,這在今天的電影和電視裡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電影《紅樓夢》裡侍奉主人的丫鬟們的髮型樣式,把頭髮分別梳成左右對稱的雙髻翹在頭頂上,就象是個分叉的丫字那樣,古代程宗洛的《揚州竹枝詞》裡有:巧髻新盤兩鬢分,衣裝百蝶薄棉溫。等到女子長到十五歲,就會給她行笄禮,也就是“笄簪子禮”,指的是女子十五歲謂之成年。笄字:本義,古代盤頭髮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現在可以頭髮盤起來,然後再用“笄”簪好,古時謂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齡,按古代的說法也就是指他們可以結婚成家了。 古人在進行冠禮和笄禮的時候,是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只所以有“結髮妻”這個詞,意思指原配妻子。結髮又稱束髮,古代男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32636339子自成童開始束髮,因以指初成年。結髮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故稱。一對新夫妻在洞房花燭之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縷長髮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髮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古往今來,雖有那“一寸同心縷”綰結同心和“百年長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裡難免會有象古時候的閨怨詞裡說的那樣:本是結髮的歡娛,怎做了徹骨兒相思?女人們總是把她們的愛情期盼、美好心願都小心翼翼地纏繞到髮絲裡,擁有滿頭烏黑閃亮的秀髮,再加上她們巧手梳理的髮型樣式,在一定意義上講,那是贏得愛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證。 在這“結髮”詞裡用的“結”字是最蘊涵妙意的,在今天,我們每個家庭的客廳裡大概都會懸掛著幾個“中國結”,在新婚的洞房裡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古時候,“結”通“髻”,意思是總髮。髻,挽發而結之於頂。唐代女詩人晁採寫有一首《子夜歌》:“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髮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隻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髮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髮夫妻”。 中國漢代時期,那時候舉行葬儀有這樣一個風俗,如果結髮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為兩半,在上面還留存著妻的青發幾縷,把另外一半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髮之妻,紀念結髮之恩愛情深。在《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裡寫有:“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雖然這首詩寫的是以封建家長制度為背景的悲劇故事。那時候彼此相愛的情人,如果女子們把她自己的一綹青絲送給男子作定情物,則形同她已經把身體交給男子那樣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時候,情人的一綹青絲卻象唐詩人李白說的那樣:“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青絲化作“煩惱絲”。只是在古時候的女子們聽不到今天唱的這首名為《短髮》歌:我已剪短我的發,剪斷了牽掛,剪一地不被愛的分叉,長長短短,短短長長,一寸一寸在掙扎…… 二:結髮就是一輩子 星期六早上,我剛從床上坐起來,就看到妻走過來問:“你先幻想一下,如果我剪成短髮,會變成啥樣?”我笑答:“你說變成啥樣?你還是你,依然是我的老婆呀!”“那你說,萬一剪成短髮了……”我沒等她把話說完就笑著說:“你以為會怎樣?認為我發現你變得更醜了?害怕象以前的古人那樣寫一封休書?哈哈,放心吧你,不會的!再說現代社會,早就不能隨便寫封休書就把老婆掃地出門的。”“美得你!我不把你休掉就已經夠意思了!”妻笑了笑接著說:“你一會去把冰箱裡的排骨拿出來洗洗乾淨,我出來一趟,馬上就回來。”妻說完這句就開門下樓去了。突然,我好象意識到可能發生什麼,又不敢相信。但我還是趕忙大聲喊:“老婆,我喜歡長髮飄飄!” 在這之前,妻不止一次的在我耳邊絮叨那句“我這一次下狠心了!堅決剪成短髮!不再猶豫了!”她說的這句話早已把我的耳朵磨出老繭了,每次聽她如此一說,我就笑著反問:“你忍心剪掉留了這麼多年的長髮?”“是的,快要當婆婆了,還留長髮,感覺不
-
10 # 歷史名場面
我來給您分享一下古代結婚的禮儀文化。
為啥叫“婚姻”?先秦時期寫作“昏因”,指的是黃昏時分新郎來接新娘,而新娘“因”此而去,故寫作“婚姻”。
古代娶妻,要經過六個禮節,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采”,就是現在的“提親“,採是採擇、選擇的意思,是女方謙虛的說法,意思說我家女孩是您眾多可供選擇的物件之一。雙方未認識之前,必須有一個媒人來女方家裡納采,避免男女私下認識。鄭玄在《昏禮》中註解:“皆所以養廉恥”,這是為了避免社會形成性關係隨便的風氣,不像現在,陌陌探探上隨便約p,有各種各樣的羅志祥。
納采之後,媒人並不回去,而是出門後重新回到女方家裡,來進行下一步
“問名”因為同姓不能通婚,所以要先問名字。
問完名字後,媒人就回報男主人家,男方這事就請個巫師占卜一下這事兒合不合適。這叫“納吉”,然後把成功匹配的結果告訴女方。女方這時候就假客氣一下“哎呀,我家娃配不上您公子,不過這既然算命都給匹配上了,那就一起雙排吧,您別嫌棄我們娃坑!”
既然雙方都同意了,就該行彩禮了。要注意,婚禮中每個環節,登女方門的時候都要帶一隻“大雁”做禮物,因為古人很喜歡大雁,它行動有序(總排著佇列飛),而且據說一夫一妻,公的死了母的決不獨活(沒養過大雁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在第四步“納徵”時候就不能送大雁了,要隆重些,但也絕不是要房子要車要三金要包包,而是五匹帛和兩張鹿皮。
送完彩禮,男方就要求女方定個日子,叫“請期”,但這其實是男方假客氣一下,然後女方會假客氣回去“這大的事還是你們男人家定吧!”於是男方就確定一個日期。
到了日子,這天太陽下山時,新郎一家就要去“親迎”了,為什麼要在太陽下山的黃昏去呢?古人認為是取“陰來陽往之義”。所以叫“昏因”了。而親迎時候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禮服,男女都穿玄色黑邊的衣服,和後世披紅掛綵的喜慶顏色都不一樣。男方女方被父母說一些婚後要努力之類的良言勸慰,然後就可以接女方回去成婚了。
為什麼叫合巹?成婚的禮儀,也就是在洞房時,男女會在一張桌子一個放肉的容器裡吃飯,古代人是分餐制,一人一個小碟子,但成婚這晚倆人要在一個“俎”(放肉類的容器)裡吃飯,這叫“共牢而食”。吃完吃後,雙方要喝三杯酒,前兩杯用爵,最後一杯要用一個剖成兩半的葫蘆來喝,雙方各執葫蘆的一半,這就叫“合巹酒”,也就是現在“交杯酒”的前身。於是我們也會把結婚叫做“合巹”。這就是“共牢而食,合巹而飲”
還有什麼與想象中不同的?1、現在我們想到結婚,第一個畫面是新娘帶著紅蓋頭,其實在宋以前,是沒有蓋頭這個東西的,蓋頭習俗可能發源於溫嶠的“卻扇”典故。
2、並不大紅大紫,而是玄衣黑邊的衣服,放在現在像是喪禮。在唐以後,紅色是高階官員的服色,老百姓不能穿,但結婚這一天比較特殊,所以老百姓在這一天在服制上、車蓋上會有所僭越,這也是被官方允許的。於是自唐以後就逐漸流行起大官穿的紅色了,所以為什麼新郎又被叫做“新郎官”
3、那時結婚並不像後世一樣,是“人生四大喜”之一。儒家禮教認為“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禮記-曾子問》)”意思說女孩不該高興,因為要離開父母了,男孩也不該高興,因為自己娶來的老婆要代替老媽做女主人了。所以結婚不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而且婚禮全程不奏樂。
-
11 # 膠東知事
傳統社會成婚的雅稱
在傳統社會,大多數人結婚都是沒有見過面的,大都是按照雙方父母的安排進行成親,結婚也叫做娶親。在近代之前,一般把結婚叫做成親,新中國成立後稱為結婚。婚姻在法律上稱為婚姻成立,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式建立夫妻關係並承擔由此產生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責任的夫妻的民事法律行為。
在傳統社會,把結婚稱為共結連理,比翼雙飛來祝福新人,就是說兩個新人能夠結合在一起,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非常值得大家去祝福,是上天安排的意見好事,以後就要共同生活在一起,成為一對恩愛的夫妻,很多古代人結婚主持人都會說預祝新人共結連理,兩個人好像是天生一對無拘無束的鳥夫妻一樣。除此之外,傳統上還會用永結同心和白頭到老來祝福新人,寓意是希望新人能夠共同進退,能夠一起到老,一輩子都恩愛,希望和自己的愛人一輩子都在一起。
除此之外,在古代,對結婚和夫妻關係還有許多雅緻的別稱。
第一,配偶。夫妻雙方互為配偶,亦指男女相配為夫婦,《後漢書·鄧訓傳》李賢注引《東觀記》:“其無妻者,為適配偶。”亦作“配耦”。《漢書·孝昭上官皇后傳》:“長主內(納)周陽氏女,令配帝耦。”
第二,結髮。源於蘇武詩“結髮為夫婦,恩愛兩不疑”。“結髮”本指年輕束髮之時,後據此詩“為夫妻”語,作結婚解;也指妻子。俗稱元配為結髮。也有人說:“結髮夫妻”一詞源於古婚禮中的“合髻”。
第三,結縭。亦作“結褵”。原指古代女子出嫁時,母親把悅(佩中)結在女兒身上,後來用為結婚的代稱。《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後漢書·馬援傳》:“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
第四,結絲蘿。《古詩十九首》:“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兔絲和女蘿都是蔓生植物,糾結一起,不易分開。後因用“絲蘿”比喻婚姻。《西廂記》:“便待要結絲蘿。”
第五,結朱陳。“朱陳”原是一個古代村名。白居易《朱陳村》詩:“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蘇軾《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婚娶圖》詩:“何年顧陸回丹後,畫作朱陳嫁娶圖。”後遂用為聯姻的代稱。《紅樓夢》第九十九回:“仰蒙雅愛,許結朱陳。”
第六,秦晉之好。春秋戰國時期,征戰頻繁,人民多死於非命。有些諸侯國為了緩和矛盾,也曾透過聯姻來建立和發展邦交。當時秦國和晉國就世代互相婚嫁結為姻親。因此,後人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吳侯欲與君侯結秦晉之好。”
由上可見,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儘管有些婚俗和稱謂已漸漸淡出,但是,追尋文化根源,重視傳統民俗,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新時尚。
回覆列表
古代對於成婚的代稱太多太多了,如配偶、配耦、結髮、結縭、絲蘿、成親、完婚、婚配、燕爾、宴爾、判合、牽絲、片合、牉合、匹配、結絲蘿、結朱陳、秦晉、朱陳、二姓之好、秦晉之好、秦晉之匹、秦晉之偶、共牢、拜天地、洞房花燭、朱陳之好、婚嫁、嫁娶、拜堂成親、合髻、花燭等等, 還有就是題目中提到的“合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