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史上有句經典的名言:最毒婦人心!是不是說的就是呂后?
8
回覆列表
  • 1 # 心心的剛哥

    “最毒婦人心”說的不是呂后。《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是這樣說他的妻子的:“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自由可,最毒婦人心。”

    接下來分析一下呂后為何會嗜殺成性:

    呂后生性並不壞,她也可以作為一個普通的賢良婦人而存在。

    她身處後位,盡心盡力輔佐君王左右。丈夫死去,她則想盡一切辦法鞏固兒子的地位,兒子死後,她則盡全力保全自己。

    人生不平凡的經歷

    1.呂后的生活貧困、動盪。首先,劉邦作為秦的下層官吏,經常沒有時間顧家,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呂后的身上,養老撫幼,田間耕作,過著貧困的下層生活。其次,呂后其父認為劉邦能成大事。而其他看相者也認為劉盈和魯元公主面相極貴。

    但對呂后來說,雖有驚喜卻也悲哀。如果呂后只是一般農家婦女,生兒育女,下層生活也就是其天分。但多次的相面,和呂后不甘向命運屈服的性格,使她相信天命預示。同時也增強了對命運的抗爭。再次,秦末農民戰爭與劉邦的爭奪天下,把呂后推向了一個動盪的生活環境,也使她的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漢立國後,呂后的環境地位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平民到皇后,權力得到了,個人的需要滿足了,自卑得到補償。而此時的呂后卻又處於一個矛盾之中。一方面,她利用劉邦的默許,在政治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善於權謀,處事老練,先後除掉了韓信彭越等大臣。為劉邦鞏固政權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由於呂后人老珠黃,使她在宮廷的鬥爭中處於危機時刻,其心理的悲哀極為深重。但她利用血緣宗法的正統地位,運用手中的權力,在周昌、審食其、叔孫通、張等人的規諫和謀略下,保全了太子地位。呂后的個性心理也處於矛盾狀態,由自卑、焦慮自尊自強,現實環境的逼迫和呂后作出的強烈反應,使這一時期的人生歷程顯得非常重要。

    3.劉邦死後,個人的需求都滿足了,精神的壓抑得到恢復,焦慮得到釋放,呂后的個性走向了極端。分封諸呂為王,集大權於一身,政治鬥爭和女性嫉妒的雙重需要,使呂后的心理走向了變態。

    個性的扭曲

    每個個人的生活,正如一部人類歷史,一方面是一個自然史的合乎規律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一部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戲劇。

    呂后不平凡的生活,正是一部極具特性的戲劇。呂后的自卑與變態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和特點,而且隨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概而言之,在她生活的第一階段中,出身低微,艱苦動盪的生活以及階下囚的遭遇,使她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因此,相信天命,擺脫困境,出人頭地,使呂后熬這了艱難的時期。而第二階段生活,呂后作為皇后,有了尊貴的地位和手中的權力,補償自卑心理,但並沒有消除焦慮,這就是自己的失寵和兒子被廢的隱患。權力鬥爭在心理的作用使自卑的呂后走向了自尊。第三階段的稱制生活,呂后的作為,首先是分封諸王,建立個人權威;其次是打擊報復失去靠山的戚夫人等,以洩心理的積憤。但這種發洩已超出了正常人的心理和做法。她下令將戚夫人手腳砍斷,挖去雙眼燻聾兩耳,又給吃啞藥,把戚夫人扔在廁所裡,稱作"人豬"。

    這是典型的心理變態行為,是個性的嚴重扭曲不可否認,呂后的參政,幫助劉邦剪除異己,對王權政治有穩定的作用,獲得了劉邦的信任。但以權力鬥爭來達到客觀上保全太子地位,主觀上滿足心理的需求。呂后的攬權、專權、固權,不惜殘害戚夫人及如意,不僅是血緣宗法制的繼承權分爭,更是呂后滿足極權以權勢彌補不足的心理表現,是對自卑的超越與昇華。作為母親的呂后,她要保護兒女,抵禦外侵,如反對劉邦遣魯元公主和親匈奴,終於成功。作為皇后的呂后,她要確保太子,穩固自己的地位。

    因此,在人性、感情與權力、地位|的雙重鬥爭中,呂后的征服慾望,打擊消滅對手的心理佔據著主導地位,不僅因為她是到實的統治者,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肉體對被征服者的折磨,人性的扭曲和心理的變態成了必然的結果。

    所處環境的應激反應

    呂后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換言之,她的需要導致了她的個性發展,而環境又是其基礎。

    呂后在貧賤的環境中,其需要是基本的生存之需要,因而在個性心理上產生自卑,企求超越。在作為皇后時,自身條件的變化,呂后的需要就是高階的需要,即以滿足為目的。但失寵與兒子的懦弱,導致了呂后精神的壓抑,因而個性也被扭曲。臨朝稱制時,一切需要都滿足了,但現實環境存在的劉邦嬪妃,成為她個性釋放的物件, 擊殘害,置於死地,表現了個性心理的變態。

    呂后之所以出現變態心理,乃是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所致。人是社會的人,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個人與社會或環境的不能適應,即形成所謂心理社會應激,通俗地稱為精神刺激或精神創傷。

    呂后的變態心理,是由於長期的動盪生活,被劉邦的冷落,使其自尊和情感的需要受到重創;而戚夫人和兒子如意的受寵,以及劉邦欲廢太子,又使呂后感到極度的恐懼和憂慮。生呂后的心理深處,強烈的自卑與強烈的自尊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自卑源於以前社會環好約惡劣與社會地位的低微,以及需要的失落;自尊源於擁有的地位的權勢,以及兒子是才的優勢。

    因此,爭奪太子地位,保住皇后地位,就不僅僅是封建王朝一般的宮廷鬥爭,是為生存而鬥爭。這近乎是動物的本性,事實上也是人的本性。呂后確定了攻擊目標,而不惜一切地為之鬥爭。戚夫人和如意的得寵,就是呂后和劉盈的受冷落,由冷落感激起的敵意,必然會使焦慮變得更加尖銳,甚至更加強烈。

    因此,由戚夫人和如意這一客觀環境存在所引起的刺激而導致的悲劇結果。在呂后看來,是必然的,正常的,甚至是快樂的。

    【簡短的總結】

    從最先的賢良淑德到最後的兇狠陰鷙、嗜殺成性,這與她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有著必然的關係。面對嚴酷的政治環境她是必須做出一些決策的。

    與其說呂后殘忍,還不如說政治鬥爭是冷酷的。何況,作為孤兒寡母的弱勢成為大一統帝國的掌權者,呂后稍有差池,便會丟了江山,丟了性命。自然要處處小心,事事謹慎,以至於做出了很多“非人所為”的事情來。

  • 2 # 希爾大大

    呂后的嗜殺可以說是劉邦一手造成的,劉邦做了很多讓她極其心寒的事,例如有一次逃亡,劉邦為了能夠逃脫,竟然把她和兒女扔掉自己逃跑了,任期自生自滅。

    還有一次,呂后和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抓住,作為人質威脅劉邦投降,但劉邦眉頭都不皺一下說:“要殺就殺,要煮就煮,好了記得分我一點”,這完全不把她們當回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事呂后被項羽釋放後,劉邦身邊多了一位貌美如花的戚夫人,而且又生了兒子,劉邦想要換皇后,廢太子。這就呂后徹底死心了。

    呂后才認為亂世之中想要活命,

    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狠,不管對誰,只要對自己有半點威脅都要殺!

    所以說呂后之所以嗜殺成性說到底就是劉邦所致!

  • 3 # 慢夫子說

    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是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的。

    對歷史人物的褒貶不一,一方面取決於歷史呈現給我們的資訊,另一方面來自後人的認知和判斷。呂后之所以能被後世傳頌與詬病,她一定有她異於常人的地方。

    呂雉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帝制後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性。後人把她與武則天並稱“呂武”,可見其一生傳奇。

    呂后一生從下嫁劉邦開始,顛沛流離、到之後的奪嫡風波、誅戮功臣,再到最後的執掌天下、臨朝稱制。她孤獨且自強的,看看她的生平我們都能感知一二,劉邦稱帝后,呂后協助劉邦,鎮壓叛逆、打擊割據勢力,對漢朝政權的鞏固是發揮重要作用的,也為她日後掌權作了充分準備。

    呂父能慧眼識劉邦,足見其家族起點之高;其夫從亭長做到皇帝,足見其經歷跨度之大。她從高貴溫良到嗜殺成性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有人認為她功勳不凡,有人覺得她慘無人道,我不褒不貶,我想這個問題即便劉邦和韓信在也回答不清。

  • 4 # 2許雲輝

    公元前203年9月,被楚軍俘為人質的呂雉因楚漢議和得以歸漢,才得知戚姬早已填補了自己的空白,並與劉邦生下趙王劉如意。而歸漢後,“呂后年長,常留守”。年老色衰失寵,劉邦又在戚姫日夜哭泣哀求下以“如意像我”為由,屢次欲廢太子劉盈而改立劉如意,遭到公卿大臣一致後對。呂雉在高人點拔下,受用張良之計,請出商山四晧輔助劉盈,終於穩定了劉盈的太子地位,也由此對戚姬恨之入骨。

    為鞏固皇后權勢,她趁劉邦外出征戰時,與蕭何合謀殺死已被監視居住的韓信;梁王彭越被劉邦廢為庶人流放,呂后卻將他帶回勸劉邦切勿縱虎歸山。劉邦遂處死彭越,並剁成肉醬分賜各諸侯王以為警示。“呂后為人剛毅”,有計劃地消滅異姓諸侯王,“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劉邦崩,劉盈即位,呂后開始肆無忌憚報復:先毒殺劉如意,又將其母戚姬製成“人彘”,還準備毒死劉盈的異母兄劉肥。劉盈崩,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

    她大力扶持久呂家人和黨羽寵臣的同時,殺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罷免堅持劉邦白馬之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丞相王陵,大封呂氏為王為侯。

    最後,當太子得知自己並非呂后親生且揚言長大後要造反時,呂后廢其帝位,“太后幽殺之。”

    綜上所述,當太子地位穩固後,呂后就開始幹劉邦想幹又不便自己出面乾的髒活兒:逐步清除異姓王,保證劉氏江山姓劉;劉邦死後,她先消滅情敵母子。為扶持呂家,她又對劉氏諸王大開殺戒。而這一切只證明了一句話:“權力是劑春藥!”

    贊同感謝,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狐》中,“狐”到底是誰?王柏林還是楊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