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寇相謙
-
2 # 琵琶賽賽
沒有收穫感。比如:發個信念:某個美人親親哦!我在想你哦。你有沒有知道?今天晚上月如鉤。你那裡有看見嗎?沒有也不要緊,我的相思在上面。等嫦娥到你那裡,你就看見了……
這樣想的心念,發過去,然後就安穩地睡了。
總這樣就可以實現了。
-
3 # 向陽開002
都不是你想要的,只是社會評價標準而已。如果是你想要的,你應該有的是富足感。好好想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為什麼不敢去追求?你在怕什麼。別人喜歡的東西再好對你也沒有什麼吸引力,你喜歡的才能給你帶來幸福感,就像鞋子合不合腳,只有你自己知道一樣。你的生活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人生說長不長,3萬天而已,說短不短,七八十年哪,你的夢想,你喜歡的只能在這些日子裡去追,過去了就沒機會沒辦法了,想不想讓自己快樂也取決於你。
物質的富足不一定能給人帶來快樂和心靈的富足。
-
4 # 52先生76645420
一到夜裡心裡空虛.說明女人太強悍擁有了一定經濟實力.權利.但是沒有了真正愛她的男人.既就是有一個男人也不是真愛.空虛是必然的。
-
5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非洲有一些部落,他們選定美女,是以胖、黑為美。女人越胖、越黑,他們就認為越美。同樣的審美標準放在中國就行不通。
人類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習氣業障的“妄想”在展現,一切對於相的內在體驗感受,都是隨著歷史傳承下來的。知道善惡美醜,知道道德標準,知道人世間種種行為準則,一定是歷史上的思想流傳到今天,透過無數人的驗證,形成一整套內在價值體系標準和指導行為規範,從而成為普世的道德標準。這種道德標準,維護著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成為人類文化當中一部分。人類社會精神領域完全都是習氣妄想的聚合構成,是建立在妄想存在的基礎之上業力因果的聚合。
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實際都是看到的“相”。當我們看到一個“相”之後,如果對這個“相”沒有過去的“記憶”積累,“你”對這個“相”是沒有“認識”的。沒有“認識”,你就不會有“觸動”,感情就不會做出“反應”。所以真正“看”到這個相的,是你過去的“記憶”。換個角度,我們所謂的“自己”,是建立在“記憶、感受、體驗”之上對於世界的“反映”;如果僅僅是眼睛看到了一個“相”,沒有“阿賴耶識”儲存累世輪迴在不同空間,對這個相的積累和認識,今天你的心裡就不會對“相”產生波動和感受。這個“感受”就是我們人類認為的自我,這個“感受”的體驗就是我們人類所認為的“命運”。“感受”帶動我們的身體,肉身“體驗”感受,與這個世界發生著聯絡,就是我們生老病死的過程。所以說,一個人所謂的“活著”,實際是三種“因素”在聚合流轉。
第一種,是活在習氣妄想種種對“相”的投射當中。你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你的身體能觸控到,這個是“相”。包括思維“看到”文字、體會文字背後的“境界”,這都屬於“相”。第二種,人是活在過去的“記憶”當中。這個記憶不是你這一世的記憶,這個記憶是“阿賴耶識”無始劫來,累生累世在三界之內不同空間、對於不同世界境界和相的記憶,不斷地疊加,不斷地組合,不斷地輪迴,不斷地積累著對這個宇宙的認識。
第三種,當眾生“看到”諸相,這個相引動、激發的是“阿賴耶識”累生累世的記憶在這一瞬間的綻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緣分”體現。我們看到某種“相”,引動內在“境界”波動所“體驗”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看到這個東西喜歡,有的人不喜歡,有的人突然聯想起來很多很多過去的事情,有的人會因為“相”而浮想聯翩,想到未來要發生的事情,這全部都是阿賴耶識的“幻想”波動在體現。人的一生,就是在習氣幻想對“相”執著的“夢境”中在活著,但是我們真正的“自性”,卻從來沒有真正地清醒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左右自己的生老病死,我們不能左右自己的夢境,我們不能徹底掌握自己的需求與情緒,我們不能左右自己的思想,更不要說左右自己的死亡了。因為現在活著的每一個人,此刻現在,你認為活著的“自己”,都不是你。
現在真正“活著”的,無非就是因緣和合、四大結合形成的“肉體”,透過這個肉體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折射出來對相的反射,是人類對於現實世界的記憶認識。原始“真性”被“境界”矇蔽,形成“意識”,意識被境界帶動,形成“幻想”,幻想產生因果,因果攜帶“習氣”產生業力,習氣與妄想聚合,業力包裹“意識”,形成靈魂。當靈魂深處儲存的,經歷三界、法界無量億劫歷史過程,對於種種世界和境界的積累,一切境界和法性內涵的記憶,與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相”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們“意識”的波動、我們的思想、我們內在的感受,帶動著我們的身體在活著。可是這個“活著”裡面卻沒有任何一個實質性的真正的“自我”存在。
“我”叫謝安朔,男,三十八歲,出生在甘肅蘭州,當過兵,這是前半生資訊縮影。把“謝安朔”這個名號拿掉,“我”並沒有消失,也就是說,名號僅僅是一個“符號”,不代表“我”的存在。沒有名號的“我”,僅僅是一個肉體;把這個肉體解剖、分解掉,這個肉體裡面沒有一個“我”不變的生命存在。“我”是這個胳膊、腿、頭,耳朵、眼睛、鼻子的組合而成。把肉體分解掉,裡面並沒有一個“我”這個“名號”、“我”這個實體、“我”獨立不變的生命存在。能說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是“我”嗎?不是的。“肉體”只是因果業障聚合體現在人世間、這一世暫時的一個表現而已。
我是一九七四年出生,在媽媽剛生下我那一刻,沒有這麼一個龐大的肉體,沒有這一百六十斤的身體,但是你能說那個嬰兒他不是“我”嗎?如果說那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真實”的我,是永恆不變的“我”,如果他是“真實”的,就不應該有我現在這個樣子,我從生下來到今天應該還是個嬰兒,不會改變的。因為“真實”的東西是永恆不變的,只有虛妄的東西才會隨著因緣和合,依外界幻境條件改變,不斷調整狀態的。那麼反過來講,如果是真實存在的,就不可能死亡。如果“嬰兒”是真實不變的存在,“他”就不可能有生老病死。
因為“他”不是“真實”存在,內在沒有“實質”的“不變”存在,是地水火風,因緣和合的四大,由“靈魂”過去累生累劫的“願力”、念頭的妄想,組合了“四大”的因緣。“妄想”形成“因果”,因果輪轉形成業力,業力習氣“體現”物質聚合,產生了“幻體”。這個“幻體”因為是業力習氣,妄想因果聚合“而成”,所以“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就在體現著“業力”的習氣,從而體現出種種“需求慾望”。從母體中生出來之後,需要藉助外界的各種各樣因素條件成長,陽光、空氣、水、食物,這是“器質性”的物質;還有“愛”的需求,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哺育;還有“靈魂”對於世間“真理”的體驗理解,透過宗教信仰,體會靈魂內在的“生命力”;透過學習文化,鍛鍊我們的思維和覺知。這些種種“需求”的滿足,構成了現在存在的“我”。
這些“需求”,是“生命”本能的需求,就像是種子埋在土壤裡,遇到合適的溫度、水分就會發芽生長。可是,水分和溫度,不能“決定”種子是否成長,以及種子成長的方向。一粒石子埋在土裡,無論溫度、水分如何合適,也不可能發芽生長。這個“種子”就是“阿賴耶識”,種子遇到“溫度、水分”長成的“樹”,是種子原始生命力、“妄想習氣”,結合了外界“因緣聚合”的“業”,形成的“果”。人的一生,就是在累世妄想形成的“願望”帶動下,在“業障”形成的世界之中,體現著“果”報。無論生老病死,無論貧寒富貴,無論美醜貴賤,無論長壽或者早夭,皆是“因果輪轉,妄想相續”。如果現在反推“我”的存在,是由各種各樣的“條件”構成的。沒有陽光,沒有水,沒有食物,這個“身體”存活不了。不經過教育,不學文化,不儲存任何對“相”的記憶,不去記憶情感心靈各種“體驗”,今天的“我”是沒有思維,沒有情感體會,沒有認知能力的“原始人”。如果我剛生下來,就被送到動物園去,跟狼一起成長,今天只會“吼”,不可能跟你在這裡說話。不是說有肉體就是“人”,不是的。所謂的“人”,不僅僅是具備人類的生理特徵,一定要有人類的思想、人類的心靈覺受存在,才是一個健全的“人”。如果從出生開始,沒有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沒有親朋好友付出“愛和情感”的交流,我今天是沒有“情感感受”的波動,會像一個原始人一樣,對於外界只會有本能的“恐懼”,或者本能慾望的“需求”。像動物一樣,“愛”什麼東西就會撲上去,害怕什麼東西就會藏起來,動物的感受就這兩種,要麼是“安定”的,要麼是“恐懼”的,三界內所有眾生都有“安全感”,在西方的宗教來說,它稱為“愛”。人類所有的情緒根源就這兩樣東西,要麼是愛,要麼是恐懼。不只是人類的,動物界也是一樣。
三界六道所有眾生的意識,根源就這兩樣東西,“愛與恐懼”。因為“感”,派生了“動”;動的“瞬間”,“感”與其它世界眾生髮生聯絡,就體現出來“受”,“受”裡就會有“情”的成分。而情,會本能的對建立在“感”之上的事物有所“反射”。這種反射,就會體現出善業與惡業。善業就是愛,惡業就是恐懼。因為恐懼發生對抗,因為對抗產生了對“情”的保護,從而產生攻擊性,這就是惡業。所以我們情感的反映,我們情感的波動,無一不是在體現著一樣東西——業障。那麼這個四大因緣和合的身體,把它分解掉,裡面並沒有一個所謂“我”的不變的“實質”存在。把思維清洗掉,斷絕掉,思維不存在,光有肉體,也不存在“我”。把我現在身體裡面的細胞克隆一個,克隆個謝安朔出來,長得跟我一模一樣,但是他卻沒有我內在的精神系統,沒有思維、沒有心靈感受,他並不是“我”。好了,名號不是“我”,身體不是“我”,思維可以重新“塑造”,這個思維本身也不是一個“真實”不變的,“它”也不是“我”;而心靈的“感受”只是心靈感受波動的程度不同,可是心靈感受的“本質”,任何人都是一樣的,無非就是愛和恐懼。
情感體驗,不會隨著這一世的消亡而消亡。在人降生之前,情感習氣就已經儲存在阿賴耶識裡不會改變。所以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有幾個小時時間嬰兒對外界是“無知覺”的,為什麼呢?因為剛出生的時候,構成靈魂的感受、習氣、情感體驗、過去世的資訊積累和“肉體”並沒有結合在一起。要經過大概7個多小時,嬰兒的眼睛、瞳孔、肉體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條件反射,這種反射就是“感”。感受“習氣”和肉體“業障”結合在一起,“靈魂”就可以穿上這件衣服,在“妄想習氣”的帶動下,與業障聚合形成的世界相互聯絡,進行這一世因果輪迴。所以說,在“生命”的存在裡面,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認知,任何東西都可以分解。將它分解到“靈虛”,會發現這個肉體裡面,現實的這個人實際上是一個四大皆空的產物,只是因果聚合的一個體現而已,這裡面卻沒有一個實質性的“存在”。
四大結合的這個“你”,既然是“虛空”的,怎麼會有獨立的意識?這是很奇怪的事情。這個獨立的意識是從何而來的?你能思考,你能感受,你能帶動你的身體,一定有一個不變的“你”的存在,可是把思想、情感、身體分離之後,卻發現沒有一個獨立的你,那麼這個你到底是怎麼出來的?是因為四大結合之後,瞬間產生的?然後隨著四大分解了之後,這個“你”就消亡了?那麼,在四大結合之前,“你”如果不存在的話,“你”就不可能隨著四大分解之後而消亡掉,因為“你”從來沒有生過。
僅僅是地水火風見識空,這“七大”物質,在虛空中結合到一起就有了“你”,那麼在“七大”之中,一定有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性”體現,否則,你的獨立“意識”從何而來?分解“七大”,任何“一大”之中都沒有蘊含一個獨立不變有“自性”存在的“意識”。當“七大”分解之後,意識是“空”的,就不會在人死後,有“靈魂”的“覺受”,以及一切“靈性世界”的存在。沒有天堂地獄,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因緣相續,如果不承認“靈魂”的存在,世界上一切宗教都不成立。一切宗教的存在都是在探索“靈魂”,甚至於人類社會文明誕生的基礎,都是在遵循“神靈”的旨意。包括現在的科學研究證明,人類“意識”是不滅的。也就是說,在“七大”結合體現“肉體”之前,“意識”就是存在的。那麼“意識”到底以什麼樣的標準、以什麼樣的境界、以什麼樣的狀態存在呢?其實,能夠解脫七大和合的境界束縛,就是“真性”無染的清淨,就是不墮入輪迴的“涅槃”,就是以“空性”彰顯,不落“空覺”的寂滅。而被“七大”境界所迷惑,升起對於“境界”的相應,就是境界矇蔽真性產生了“折射”。人類的原始意識,就是境界矇蔽真性後,在真性感受上對於境界的“折射”,是原始意識體現。
我們生活的這一生,是“幻想”在活,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非常“想念”一個人,對世界有“感知”、對事情有“愛好”,這全部都是“阿賴耶識”的習氣波動體現“感受”。感和受是如何形成的?感和受,是意識的“微觀”波動形成的,如果你“意識”不到,是“沒有”感和受的。如果你“沒有”意識,如果你的“意識”是“無知覺”的,對任何事物沒有“分別”,外界任何“境界”對你是沒有“反射”的,沒有任何波動反應的,“你”是不知道“喜怒哀樂”的。所以說,我們的“情感反應”是透過“認知”而來。
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一定是因為你對他有“認識”,情感才會有“波動”,受是“意識”的體現。就象剛才咱們說的非洲美女,那個標準非洲美女,今天給你作老婆,你就嚇死了。但是如果今天你生活在非洲,能夠娶到很黑的女人,你幸福死了。為什麼同一種條件,換到不同的環境之中,內心的體會會截然不同呢?因為人類的感受、愛與恨、滿足或者恐懼感,是跟“意識”走。“意識”是什麼?意識是“真性”被幻想矇蔽體現出來的“境界體驗”。妄想對於諸相的“執著”形成業力習氣,習氣疊加,構成“妄想”分別;在阿賴耶識中儲存累生累世妄想“體驗”的積累,構成意識的“基礎”,帶動“業障”形成的六根,對應著“業力聚合”的現實世界,反映構成“靈魂”的習氣妄想需求,這就是“意識”。
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它指的並不是感和受,這個性,指的是阿賴耶識帶動你身體之後,對這個世界本能的、初期的反應。但如果你不去教育自己,你身上阿賴耶識種性裡面這些業力和習氣,就會綻放出來惡劣的一面,因為人類三界六道當中都有不變的一個性質——“需求”。如果你的需求從阿賴耶識的種性裡氾濫出來,不能夠有制約性,那麼你就是動物,你就是披著人皮的狼。所以說,我們要接受教育,我們要知道用道德規範,遵守法律來約束自己意識種性裡這些非常負面的惡劣因素。同時,與惡劣相對的,有阿賴耶識種性裡感和受派生出來善的一面。這個善的一面是什麼?就是愛、安全感、付出、無私、奉獻、利他、寬容。無論是愛——善業,無論是恨——惡業,它們的存在基礎,全部都是妄想。因為它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它們原本是無生的,原本就沒有愛與恨的存在。原本我們這個“意識”的盡頭是不波動的,沒有“波動”就體現不出來“意識”的存在。而那個地方,就是我們所有的人,我們生命在六道之中,最最最最原始的,能夠體現出在三界內生命形態的那個瞬間——存在妄想。存在妄想形成的瞬間,生命在沒有進入三界之前的“無自性、無自覺”,無形無相、覺法皆空的清淨真性,就被“存在妄想”,帶入了人世間因果輪迴的關係當中。
真性無自性、無自覺,法空一體,“無我”就不產生“分別二見”。沒有分別二見,就沒有善業和惡業。真性是長存的,一真法界長存。但法界的眾生,卻因為祂的無自性空性綻放出來的法性境界和標準,被法性境界和標準逐漸地矇蔽了空性,最終一步,到達了跟三界相同的境界,被三界業力感召進入三界,就會形成了我們人類最原始的意識。剛才說,如果在四大組合之前沒有“你”的存在,四大分化之後也沒有輪迴。就是因為在四大組合有一個“你”的存在,業力聚合四大之後,最原始的“真性”在這個時空點上進行的又一次輪迴聚合而已。你這一世的肉體輪迴聚合完了,但是你,你的生命,最原始的“意識”依舊存在,這就是三界六道眾生不能解脫生和死的根本原因。你的身體裡,生命裡,有一個不會滅的你自己——這是三界六道的法。超出三界之後,這個不會滅的你自己,就消散掉,就沒有了,因為他根本上是妄念、妄想構成的。
這就奇怪了,一個妄想怎麼可能構成生命呢?因為妄想矇蔽了原本無自性的境界,而構成了有境界、有自我的個體意識。在沒有進入三界之前,叫如來藏心。在進入三界之後,稱阿賴耶識。在沒有進入三界之前稱如來藏心的,與法界內一切的神佛菩薩是一樣的。用我們人類的感受去講,祂是無量無際,無形無相,祂的實質性沒有一個自我存在,祂完全在彰顯著真理,而表現出真理的無量光芒。祂們在三界內折射出來,因為三界眾生的業力習氣、識性和識性境界當中不同業力習氣的折射,可以反映出法界眾生的形態來,可能就是坐在一個蓮花臺上,然後手握什麼摩尼寶珠,光芒萬丈,給眾生講法,這是三界眾生對於法界的認識。是不是這樣呢?在三界內是這樣,在法界不是這樣,法界眾生是互攝互用的,就是說祂們只是虛空的程度不同,但祂們的性質是一體的。就象杯子的虛空,和整個蒼穹宇宙的虛空,只是虛空程度大小不一樣,但它的性質是一樣的。祂為什麼性質一樣?因為本質相通,都是無自性,都是寂滅妄動的投射。所以,佛,祂在給眾生宣法的時候,祂宣法並不是僅僅透過語言宣講的,佛是可以透過眾生的覺悟、眾生對於法的認識不同的體驗,比如是覺、感受……
再講三界的感受——現在舉個靈性比較高的動物。養過狗的人會知道,狗,你讓它去辦點什麼事,你說去把我的鞋子叼過來,它感受到的是你的心態,它就會去把鞋子叼過來。可是過兩天來朋友了,你那個朋友講的是德國話,用德國話說:你把那個鞋子給我叼過來,它一樣把鞋子叼過來。為什麼呢?是用它的“心”在感受你的“心”,它感受到你的“心”裡面的那個“意”,與我這個中國人說的“意”一樣,它就會跟著那個“意”去做那件事情。這就是為什麼鳥有鳥的語言、狗有狗的語言、貓有貓的語言。它們語言不同,但三界眾生都逃離不了感和受,三界眾生就是感和受的產物。所以當“感受”相通的時候,感受裡面所藏的“意”,就可以交流。這就是為什麼動物世界有動物世界交流的方法,也會有它們的社會等級和關係存在。
如果修行的人,這一生當中陷入了對各種各樣“相”的執著,那麼,你活的這一生,就是“阿賴耶識”累世對相的“記憶”,扭曲了“相”的實質。被這一世的相,結合阿賴耶識過去的“妄”,相續前世所造的因,在這一世兌現出“果報”,體現出你這一生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最終走向死亡。所以說修行者為什麼要“離”一切相呢?因為看到一切相的,都是阿賴耶識的妄想,都是心靈習氣需求的波動。那麼,我們在妄想中,我們每天看到的一切相,包括文字,都是阿賴耶識的妄想看到的,我們讀佛經,我們修行,不是也在這個妄想當中修嗎?妄想怎麼能夠修出真理呢?
現在修行的這個思維,這個身體,這個內在體驗本身就是一些虛妄的阿賴耶識的累世習氣、業力、妄想構成存在。我們看到的這些境界,也是阿賴耶識投射出來的“幻想”,在幻想當中怎麼可能修出真性來?這就很奇怪了,那麼打禪、讀佛經、做功課、交流佛法,這也是在妄中求妄,不可能有一個“真理”從妄中升出來,是吧?因為,“妄想”就是我們生命最原始真性被矇蔽後的“存在”,沒有真性的無生,就不存在無明妄想的“波動”。換個角度來說:“妄想”是無明矇蔽了真性的存在狀態,只要將妄想破除,真性就會彰顯出來。可是這種真性,卻不與“妄想”相對,真性無自性存在、無自覺彰顯、無形無相,無法被妄想以及與妄想相對的“真性”觸及,這就是為什麼修行者要遠離一切“相”,遠離一切“妄想”,遠離一切妄想之後的境界還要遠離它,直到最後離開這一切妄想構成的“境界”,清淨涅槃,實在是無妄可離,無執著可破,無自我可舍,將涅槃的境界,徹底放下來,無住涅槃,諸法不生,無住寂滅,當下解脫的瞬間,就是眾生原始的自性。
一句話:不要再做夢了!
你在一場夢裡面做一場夢,在一場夢裡面再做一場夢,那麼怎麼在夢中醒來呢?很簡單,這個夢是由阿賴耶識的妄,跟這個夢境結合構成的,先把夢境之中對“諸相”的貪求斷掉。對諸相,不要貪受、不要執著,然後把在夢裡對這個夢境相的記憶和感受,把它放下來、斷掉,真性就可以清醒,進到在做這場夢境之前的“上一層”夢境。然後在那個夢境裡面再繼續重複,把那個夢境之中對於“相”的執著斷掉,把夢境中“阿賴耶識”執著的受和感、“想”與記憶體驗斷掉,完全把一切“覺受”斷滅之後,真性就會再清醒一層。在清醒一層基礎之上,在那個境界再把諸相、將“受”、將“覺”、將所有一切“空境”斷掉,斷滅到了最後斷無可斷,割捨的東西都已經完全沒有了,完全連自我和一切的境界都沒有的時候,那個地方就是你快要醒來的時候。在那個地方,連這個“想”斷夢境這個念頭都要放下來,頃刻清淨涅槃,覺悟圓滿。
修行就是一個不斷醒夢的過程,而三界六道的眾生就是一個不斷做夢的過程。修行過程當中的人,當你真正地認識到自己這一生是在做夢的時候,不要去執著於這個夢境,這個夢境產生的一切“境界”都可以看得很淡,看破、放下,才能清淨解脫。你的真性,原始的自性,因為“他”睡著了,被重重“夢境”矇蔽,但真性卻在這個夢境當中,以一樣東西投射出來,如果沒有這樣東西,夢境是不會產生的。什麼東西呢?人的意識。沒有意識,夢境生不起來,無論做什麼,做皇帝夢,做和尚夢,做修行夢,做動物夢,做天人夢,總有一個“你”在做吧?沒有這個“你”,這個夢境無法升起來,這個“你”是誰?你說:是我的意識。你的意識是誰構成的?祂先天就有嗎?不是的。你的這個意識,是無數無數的記憶、無數無數的觀念、無數無數的感受、無數無數體驗“諸相”的執著,聚合在一起的波動延續“矇蔽”了真性。真性“自性”的“無自覺”透過業障幻想,在習氣業力、妄想聚合輪轉之中體現“空性”,構成了你意識的“基礎”,所以六道眾生的意識基礎形態,是“靜止”。
修行者“感受”自己的心靈,思維是“停止”的,在那個停止的內在,無限微觀下去追查那個“空境”的存在,裡面依舊有細微的、無量億劫個細微的感受、妄想、執著和著相在。把那些念頭背後的,無量億劫個“著相、細微的感受和妄想”,把它破盡,破乾淨,到了最後一步,“覺照”洞察那個地方,一無所有的境界,他依舊是一個“妄想”存在,“認為”宇宙和諸法,包括“自我”,是存在的。將那個“存在”一旦破掉之後,宇宙消散,時空停止,法我皆空,沒有什麼真理,也沒有一個認識真理的“自我”存在。一切是寂滅無生,頃刻遍照無量億劫的蒼穹世界,在虛空當中有無量億阿僧祇劫般的佛陀、如來世界和無量眾生的華藏世界的存在,這一切全部都是眾生的“妄想”所成。而那一刻,因為沒有妄想,所以沒有“你”,寂滅無滅,圓覺寂照。這種“感受”在未來你將要“覺悟”的時候,自己去體會。那是一種什麼狀態?大概說一下:有點像睡醒覺的感覺,就是中午很困,然後睡了一覺起來,是自然醒,不是鬧鐘把你叫起來。自然甦醒的一瞬間,時空停止,沒有時間和空間;第二個、沒有一個自我存在;第三個、不會有任何的念頭升起,沒有任何一個與“念頭”相對應的“境界”升起,也不會落入任何一種“無念頭”的“空性”存在,剎那間“遍照”宇宙產生,宇宙未來走向和未來分解的一切過程,十萬億佛土,為虛空間一粒微塵,無量無際微塵,住在佛陀汗毛端,而佛陀無相,端坐在眾生心中。
覺悟者沒有“自性”,沒有建立在“主體”之上的“覺悟”,如虛空般遍及一切,包藏宇宙萬有,遍照無量世界,剎那盡知眾生生死輪轉,洞照世界成住壞滅空,卻無“照”這個宇宙的“主體”存在,無“照”之照,是為真“照”,一切都是瞬間遍知,一切都是瞬間洞照。這個宇宙是如何產生的?是眾生的妄想執著、業力習氣幻想“構成”的,“妄想”沒有了,世界就清淨了,諸法空相,是為諸法實地。眾生不可能不幻想,所以業力因果、因緣聚合的“宇宙”不可能不存在,但這個宇宙不是“實相”。所以《大日如來經》講:除了寂滅實地,一切諸法,皆名為“魔”,因為一切“法”,皆是宇宙眾生“妄想”所成就。妄想是修不出真理的,只有破了妄想,破盡妄想,“真性”才會瞬間彰顯。而真性無自性、無自覺、無形無相,那就是生命、宇宙的“實相”,所以真理是離一切文字相,一切境界,一切感受,一切覺受,不在一切“言說”之中,卻能夠以一切覺受、感受、境界,文字相“折射”出來真理實性。
真正的修行,是一個不斷醒夢的過程。醒夢,就是醒兩樣東西:第一個、對於外界境界投射“諸相”的執著;第二個、對於外界境界“內在”的理解和記憶。一切理解、記憶形成的“體驗”,以及外界境相的“波瀾”生滅,都建立在“心靈”波動之上。一切的“境界體會”,都是“心靈感受”的波動折射,一切的執著妄想,所有的體驗感受,都是心靈在反映妄想習氣的需求,修行就是從心開始。將心靈的“需求”徹底放棄,將心靈的妄想貪婪,徹底割捨,被心靈妄想習氣矇蔽的“真性”就會一步一步復甦。而復甦的過程所體現出來的心靈“狀態”,我們稱為清淨涅槃。
很“想”吃香蕉,這是“我”的執著。因為我“看到”香蕉這個“相”,勾引起阿賴耶識記憶對香蕉色香味觸的“覺受”。“相”與習氣“記憶”這兩樣東西碰到一起之後,就形成“境”,在心裡面升起境界,這個“境”就是對於香蕉的“妄想”。其實沒有一個“我”在看,是肉體的眼睛攝取“映象”引動阿賴耶識的“習氣”,習氣的記憶體驗,透過心靈的感受反射,體現慾望需求,出現了“想吃”這個業障體現。“我”體現的習氣、需求,相應了香蕉這個“妄想”,吃了它,這就是因果相續,業障輪迴完成。我“看”到香蕉,對香蕉產生“認識”,認識產生了“境”,境引動了“妄想延續”,相續是習氣業力的聚合,體現需求慾望,執著“境相”的需求,帶動身體去吃了它。這就是因果輪迴,人生命運不過如此。那麼當看到香蕉的時候,首先看到它是一種景象,看到它不重要,看到它的時候阿賴耶識對香蕉產生了過去對香蕉的認識,色香味觸,這種覺受的時候,把眼睛閉上,不去“受”香蕉這個境、這個相。把眼睛閉上,“觀”思想和心底裡面,阿賴耶識反應出來對香蕉種種色香味的記憶,在心底裡投射出來的景象,帶動的種種妄想、需求和渴望:我想吃,它多香甜啊,它多美味啊。閉上眼睛,現實中香蕉已經“不存在”了,最起碼它的“相”不存在,“存在”的是阿賴耶識對香蕉的“認識”,存在的是心底裡面慾望“需求”對香蕉的“渴望”。把這兩樣割捨掉,把心底裡對於香蕉的慾望需求,把它放下來,把思想當中對於香蕉色香味觸的記憶分散掉,再睜開眼睛看到香蕉的時候,會發現,它和飲料沒有任何區別。同樣是剛才的香蕉,為什麼現在和“看到”飲料沒什麼區別呢?它們的性質發生改變了嗎?沒有,飲料罐是鐵的,香蕉是植物的,而是你內在的心靈感受體驗中“認識”香蕉的業力習氣,那個“妄想”被拔除了,心就不會再被“香蕉”這個“相”所動了。這件事情,這一剎那,在香蕉因緣聚合中,“心”就是清淨涅槃的,“你”就解脫了被香蕉這個“諸相”的束縛,相對於“香蕉”這個“相”而體現出過去的“執著”,那個因為“執著”而彰顯的情感自我,就頃刻消散。如果能把人世間的一切,全部都像香蕉這個事情,先把眼睛閉上,不要去“受”它,把對於世間萬物的,思想深處,阿賴耶識翻滾的累世習氣和記憶,全部拔除掉。無論是對父母的、對世間的、對屈辱的、對佛陀的、對於男歡女愛的、對於一切一切物慾執著的,把阿賴耶識的習氣和記憶全部清除乾淨、分解掉,把心底裡因為阿賴耶識習氣產生的種種色受想行識境界,把它們全部分解掉,這個世界你再睜開眼睛看的時候,它是清涼的,它跟你沒有關係。因為此刻,沒有一個“看”到世界的“你”存在,清淨涅槃,“真性”寂滅。
處在任何境界,此刻當下,都是禪那寂滅,這就是覺悟者。到最後一步的時候,你睜開眼睛“看到”一切景象,和你閉上眼“觀照”的一切境界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來去自如。在任何境界的當下,沒有過去、未來妄想習氣的延續,沒有情感需求、慾望境界的波瀾,洞照一切境界的虛妄。香蕉原本是虛妄的,這個虛妄在什麼地方呢?它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把香蕉分解,會發現香蕉以下有很多很多所謂的各種各樣養分構成,把香蕉的皮剝掉,把它每一個香蕉段切成像米粒那麼大,它們都不能稱為香蕉了,只不過是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把這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分解到極盡微觀極盡微觀極盡微觀,香蕉,只不過是這個宇宙物質的波動而已,物質的波動其實是意識“波動”。
講外在。這個宇宙世界,這個房子、這個桌子、這個水杯、這個香蕉、這串佛珠,把它分解到物質極盡微觀極盡微觀物質的盡頭,你會發現它們是同一種東西,它們是“意識”的波動。這種意識波動是什麼呢?是三界眾生的妄想而成,咱們“看到”的這東西,只是三界眾生妄想在最低層次空間當中,業力因果的聚合兌現而已。再從“內在”去找,把眼睛閉上,不要去“看”香蕉。你可以在我閉上眼睛的一瞬間把香蕉迅速端走,如果我“認為”香蕉還存在,當睜開眼睛看不到香蕉的時候,那麼我內在“認為”,香蕉還存在的那個“記憶”就是“妄想”。
能聽懂嗎?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桌子,這個飲料,這一切的一切,此時此刻,它都是遊動的,分子結構都是遊動的,只是眼睛把它固定住了,現在的科學認識到的宇宙最基礎的構成物質是夸克,夸克存在的生滅時間,大概是“五十萬分之一秒”。也就是說,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世界,本質上在“五十萬分之一秒”間,就已經生滅一次。無量無盡的“生滅”間隙相續,構成了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世界、眾生萬物。世界的存在,基本上沒有一個實質性不變的因素存在;這和我們閉上眼睛時,把香蕉從眼前拿走的性質是一模一樣,我們的眼睛看到的“相”,全部都是假相。
閉上眼睛,不管它是真相假相,先不管它,但是我的腦子裡、心裡,依舊還“存在”香蕉,那怎麼辦呢?把我腦子裡對香蕉的記憶,把構成記憶的累世累劫對香蕉,對能夠認識香蕉的這些思想、微觀的妄想業力習氣和執著,把它們全部分解,同時將我內心裡因為記憶、習氣構成對香蕉的認識,認識香蕉的這種思維,引起心靈感受的波動,色香觸味,這種覺受把它分解掉。如何去分解?割捨內心深處對香蕉的“需求”,將香蕉這個“相”的需求割捨掉。對於香蕉的“需求”沒有了,可是“需求”本身依舊存在,此刻的“需求”,體現出來是“感受”的波動,將感受的“波動”靜止,將“受”的內在心靈體會斷滅,將“感”的境界破除,再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對於內心來說,它跟內在的境界是統一的。“我”看到這個世界是個“空”的世界,因為內在沒有對這個世界任何的折射和波動,當心靈沒有任何折射和波動的時候,就是“真性”復甦的開始,會發現,沒有一個“你”的存在。
因為“你”,所謂的人類這個自我,全部都是“意識”的波動帶動了“感受”、需求慾望、習氣妄想投射而成的“自我”。把“思維”去掉,將“念頭”分解到意識的盡頭,把意識最根本的“妄想”存在分解,一切的感受波動、覺受分解,內在沒有色受想行識,沒有任何的思維、妄想、業力和阿賴耶識的種種幻想存在。你會發現,在閉上眼睛之前你還會認為有個“自我”存在,當把“記憶”中習氣妄想、細微的習氣流注和最根本最根本意識源頭,因為確定了三界是真實存在,而被三界真實存在的“認識”固定下來的“存在感”,將它破掉的瞬間,這個肉體之內就沒有一個真正所謂的“你”存在。“真性”彰顯的瞬間,時空消散,世界分解,虛空分解,大地平沉,業力習氣,妄想聚合而成的世界,瞬間分解消散,真性無相無形、無自性、無自覺,遠離妄想,不住涅槃,沒有虛空也沒有世界,卻以虛空與世界體現空性寂滅。
這個肉體,以“真性”遍照,只不過是累世業力習氣、妄想業障因果聚合的幻體,無量念頭聚合形成了“妄想”境界,任何念頭都是無量無盡細微的念頭構成,任何細微的念頭都對應著三界六道之中的宇宙世界,任何一個念頭中無量細微的習氣、妄想思維,都牽連無數無量三界六道無數世界的“冤親債主”。一絲細微的習氣念頭中,都蘊含無盡“阿僧祇劫”,以及“阿僧祇劫”包含無量世界的“成住壞滅空”;無量習氣念頭,妄想業力,因果緣起,聚合而成了肉體,形成肉體的根本是妄想虛幻。所以這個肉體就是一個“幻體”與“幻體”對應的世界,與“幻體”一性,是妄想習氣、業力因緣而成,真性復甦,諸法消散,瞬間分解掉。清淨涅槃,無住生滅,圓覺寂照,是為覺悟。
所以說,修行,沒有那麼複雜,修行就是破妄想。
-
6 # 流雲隨風
一到夜裡心就空空的,明明什麼都擁有,卻像失去了一切,這就是孤獨吧。
孤獨是骨子裡散發的一種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它像是冬天的白梅,在風雪中獨自綻放,在黑夜裡獨自幽香。
人生在世就是孤獨,就是求而不得。有人說,人生最苦的不是遲遲等不到那個對的人,而是找到了那個人,也愛上了,但是註定沒有結果。一個人最痛苦的就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
為什麼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最好的結果是什麼。其實,愛情有時候只在一念之間,愛總是突如其來,很難用道德來約束。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選擇愛,而是愛選擇我們。有人的地方就有感情,人生難免會在婚姻之外,遇到那個讓你怦然心動的人。這時,我們就會感到孤獨,像是失去了一切。
每個人都會身不由己,在很多時候,人都是孤獨的。就會覺得心裡空空的。在夜裡,一個人輾轉反側。
香菸抽寂寞,烈酒咽孤獨。
-
7 # 鷓林
一個人,擁有和失去焉知禍福,有時候真的弄不明白,不是自己信念中的擁有擁有了有啥開心的。可是人生就是這樣,不中規中矩就會有折騰,有大起大落的悲傷,但是率真隨性那一刻的快樂和幸福又是多麼珍貴,同時又多麼曇花一現!
所以,夜深了,獨自對月斟酒,對酒當歌,寒江孤影,孤獨抽菸,千年以來很多人都這樣度過平庸但平靜的一生的,沒什麼了不起。了不起的是被世人稱作瘋子嘲諷看不起的那些勇敢忠於自己信念的人,很少很少,呵呵!
-
8 # 漫卷詩書喜欲狂i
是不是書讀得太多了,悟出了玄機?弄明白了有也無無也無?對於個人修養,這是好事;對於家庭生活這可不是福音!有朝一日,你搖櫓東去,老小妻兒,夫復何依?
神歸仙台,身系俗世。所謂半仙者是也!
-
9 # 江南阿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是什麼都擁有,才會沒有目標,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追逐,沒有奮鬥的想法,才是會是感覺什麼也沒有。
-
10 # 山茶姑娘
你應該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你所擁有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可能被你隱藏了。
有些人追逐了一生,得到了很多,可並不快樂,不過是為了周遭人對自己的滿意罷了。
內心是否真的快樂,如牛飲水只有自己知道。多和自己的內心溝通一下,夜深人靜時傾聽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
-
11 # 淺笑淺看
個人建議早睡早起,多掙錢,多看書多運動,多和人現實的交流,能治癒一切空虛寂寞冷。
懂你的人可遇不可求,感情有著落是錦上添花,沒有也無所謂。
偶爾的放縱也是吃可以的,但是不能傷害到自己的身體,記得保護好自己。
-
12 # dearliu1314
可能是你感到平淡乏味生活沒有樂趣!事業有成家庭幸福這是所有人嚮往的!除此之外人真的需要多去旅行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可以淨化心靈棄除浮躁,更能為你的人生提速前進!
-
13 # 柳暗花明165825278
我覺得你也許缺少朋友的關愛,物質雖然很豐富,精神生活不充實!人活著交流感情互相慰籍,是愉悅心情的精神渠道。
-
14 # 璘璘玲
人是滿足不了的,有時得寸進尺,所以,人的慾望太多,有錢的人,不一定幸福開心,雖然得到許多,也不能代表心裡滿足,而沒錢的人,雖然過的簡單樸素,但心裡充實,其實,還是看每個人的想法與心態,心態好,什麼都好,心態不好,心裡就空空的,
-
15 # 雲朵日記
成年人的崩潰,夜深人靜靈魂清醒發現一無所有顛沛流離,靈魂深處無處安放。然而清晨依舊帶好面具,擁抱這個世界,給每個人一個微笑
-
16 # 使用者6065844289524
太要強的體現,工作時繃緊心絃,晚上回家後放鬆了身心,突然沒了壓力,就感覺心裡空空的,這時你需要一個,懂你,理解並心痛你的伴侶,來關心你,安慰你,得到了心裡放鬆就好了。
-
17 # 來吃茶哇
空虛寂寞冷,心靈的滿足不是物質就能代替的,當一個人衣食無憂之後應該追求更高的理想,看看那些錢多的花不完的企業家最後都在為人類做貢獻,從幫助他人獲得更高的滿足感!你可以理解為虛榮心,也可以理解為高尚!無論如何,人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
-
18 # 優遠
可能你並不是真正的快樂,最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的好像並不是你想要的
就像五月天的一首歌詞寫道: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其實我本身就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喜歡一個人獨處,可是這樣的人,真的不被別人喜歡
從初中的時候開始,我就變的沉默起來,也沒有遇到過什麼大事使我改變,就這麼變了
從那以後,我開始遠離人群,甘願一個人躲進角落裡,於是時間久了,別人倒以為我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也漸漸地遠離我
其實我也很害怕孤獨,所以上了高中之後,雖然在大多數人眼裡,我還是那麼“高冷”,但其實跟我熟的人會發現,其實我的話也不少
到了大學,一個陌生的城市,這裡沒有人認識我,我不再是那個一個人獨處不說話的人,我努力地大聲說話,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活躍,但是當安靜下來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孤獨
原來的我並不喜歡笑,現在的我,隨隨便便就能笑得很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因為裝的久了,已經是習慣性了
現在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只是好像現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你知道嗎,人最可悲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有會覺得空缺,好像什麼都不缺,又好像什麼都缺
像你我這種狀態就是太過喜歡安逸,沒有所追尋的東西,或者想要的得到了,再沒有追求了,卻還是不滿足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黑夜的人,因為在晚上我的心才能靜下來,然後思考內心的問題,白天人聲嘈雜,很容易讓人迷失自己,這也是你為什麼在夜裡才會感到心裡空空的原因
所以,好好地想一下,你到底想到的是什麼,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我相信。當你找到答案的時候,你將會燃起希望,重新出發
回覆列表
你太幸運了,相要的都擁有,知足了,心中沒有所夢,失去了上進心,內心空虛寂寞,無所事事。這樣的日子會讓你失去生活的快樂,趕緊找個適合自己的事幹,以工作為樂,心中才有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