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崑崙後學術士
-
2 # 河東三叔
雁翎隊大抬杆來自抗戰時期一支武裝力量,在白洋淀上有一支人稱“水上飛將軍”的雁翎隊,擅長水上游擊作戰以打伏擊為主。這裡有兩個特點,首先裝備的是獵槍也就是所謂的大抬杆,其次,利用地形優勢以小船為機動平臺隨時可以撤離並躲進蘆葦叢中。
回到所謂的線列步兵時代,也有個通俗易懂的形容詞——排隊槍斃,滑膛槍時代缺少精度無法有效遠距精準攻擊。質量不行就數量湊,雙方排隊衝擊在有限射程內互射,總有堅持不住的一方,勝敗就取決於射擊速度和頻率再加上怕不怕死。
瞭解完兩者的情況就可以結合起來分析,線列步兵時代講究的是隊形、集體合作意識,而大抬杆講求的是透過散射達到大面積殺傷效果。前者偏向正規化,後者由於槍械太過於龐大再加上操作不便,再加上裝填速度慢以及射擊距離近等問題,實際並不適合野戰使用。就如上面提到的,要有合適的伏擊戰場以及可以快速進退的平臺,否則沒等打第二槍對方刺刀就已經捅到眼前。
-
3 # 瘋狗的輕武
雁翎隊的大抬杆實質上就是一款裝在船上的超長超粗的大號滑膛槍,噴射的都是細碎的鐵砂,主要用來打野鴨這種水鳥的。
這種槍在國外也有,被稱之為Punt gun,流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它口徑甚至能超過50mm,說它是霰彈炮也不為過。而雁翎隊在白洋淀可以憑藉密佈的蘆葦來隱蔽抵近敵人,然後一發下去50米扇形區神形俱滅,然而很明顯,這貨不適合在蘆葦蕩之外的地方使用...
然後回到題主的問題,線列步兵排隊槍斃那會為啥不用這種?
其實是有的...當時西方把這種稱之為城牆槍(Wall Gun),口徑一般在25mm以上,雖然也是滑膛,但射程往往能達千米,他可以噴射大口徑鉛丸,也可以裝細碎的小丸子當霰彈槍使,在16-19世紀作為炮和槍之間的火力補充
不過看名字就知道,這貨主要是用於固定據點防守...原因很簡單,太重了,後坐力太大了。
這貨一般都有十幾二十公斤,因為太長,所以得兩個人抬。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它畢竟已經可以算是一門小型炮了,產生的後坐力不是由人的肩膀能承受的。在城牆或者船上還能由基座來扛後坐力,但在野戰當中明顯沒有合適的應用場景...
-
4 # jianchi
大抬杆是白洋淀漁民打雁用的大口徑土槍,大抬杆的特點是彈丸鐵砂散佈面積大,所以適用將小船隱蔽在蘆葦蕩中打靠近蘆葦蕩的成群水鳥,但大抬杆的射程卻不遠,有效射程也就五六十米。
雁翎隊在水網密佈蘆葦叢生的白洋淀地區作戰,有蘆葦蕩掩護,自然可以隱蔽接敵,突處襲擊,打了便跑,自處能發揮大抬杆鐵砂散佈面積大的優點,再者雁翎隊也找不到比大抬杆更好的武器。
至於步兵裝備,中國明朝士兵便裝備了由趙士貞改良發明的魯密銃,其射程精確度都甩大抬杆幾條街,步兵當然就不會裝備笨重落後的大抬杆了。
-
5 # 吾之榮耀即忠誠
線列步兵時代,士兵沒有盔甲保護,為什麼【不使用和裝備】雁翎隊的大抬杆?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叫線列步兵和線列。
線列步兵(Line Infantry),是近代歐洲陸軍主力步兵的一種稱呼,出現在17世紀。
在17世紀初,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決定以簧輪式火器武裝他的陸軍。 但是,在他在位期間,只有騎兵裝備了這種武器。在他死後比較短的一段時間,瑞典步兵以新式簧輪式火槍(Musket)武裝,與舊式火槍相比,新式火槍比較輕,更加容易發射,不需要額外幫助。另外,製作新式火槍,需要的鐵更少,意味著可大量生產大量裝備部隊,在此大背景下產生了一種全新步兵戰鬥陣型即【線列陣型】,這一新的步兵作戰形式。
所謂線列,即一種直線型的步兵佇列,是指步兵衝鋒吋的一種戰場隊形,其強調的是輕裝,統一,整齊和一致,以使所用火力達到最佳毀傷效果,這就是線列步兵的由來。
而雁翎部隊所使用的大抬杆,是一款笨重,操作繁瑣,易受天氣環境限制的一種武器,其早期是漁民架設在船上的一款漁獵火器。
雖然大抬杆火力兇猛,但後座力大,槍長和重,單兵根本無法攜帶,使用時須架設或二人合作方可完成射擊,其根本不具備步兵單兵使用特性,只適合在船上,陣地上,城市保衛戰中,作為一款防禦火力使用。
由此,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線列步兵沒有盔甲保護,也不使用雁翎隊的大抬杆原因所在了,因為在作戰理念和實際使用上都不適合線列步兵的作戰要求。
-
6 # 黃金時代當家
一、雁翎大抬杆的重量和發射用藥量、長度,已經超過單兵武器單人操作條件,進入了“重機槍、步兵炮”需要多人操作、搬運序列。
二、線上列步兵作戰時代,雁翎大抬杆的槍管過長,嚴重妨礙行軍正常快速機動需要,水軍用船舶運輸雁翎大抬杆對行軍影響不大;陸軍在平原地帶,多人扛著雁翎大抬杆行軍途中,兩支線列步兵隊發生近射程(100m內)遭遇戰時,常常是單兵火槍隊迅速分散作戰隊形,各自從不從方向先敵開火;雁翎大抬杆的槍口對向東邊,就打不了西邊,來不及裝彈瞄準,雁翎大抬杆列兵已經被對方線列步兵散兵隊消滅。在陸軍山地作戰中,線列步兵縱隊行軍,雁翎大抬杆受樹木阻攔,無法移動槍口對向線列步兵縱隊,線列步兵縱隊轉橫隊,千槍齊發又把雁翎大抬杆列兵消滅了。
三、為了提高作戰技能保護生存需要,雁翎大抬杆實行軍事科技改革。陸地平原作戰,改為輪式霰彈槍、榴彈炮近戰、遠戰穿甲彈。陸地山地作戰,改為騾馬霰彈槍、榴彈炮近戰、遠戰穿甲彈。從此,線列步兵隊成為雁翎大抬杆生出的“輪式炮、騾馬炮”下亡魂。
-
7 # 九品侍衛
原因很簡單,因為消費比太低。中國古代所裝備的大抬杆基本上都是兩人操控,而且裝填速度還特別的慢,再加上由火繩作為點火裝置,所以下雨天基本上就是用不了了。我們都知道武器的演變永遠都是小型化+輕量化的發展模式,歐洲為什麼會發展出線列步兵戰術?其實當時在士兵手中的火槍就是一支能發射彈丸的短矛而已,尤其是最早的滑膛槍,那個刺刀都是塞住槍口來使用的,也就是說與其開槍更優先於拼刺。
可隨著火槍的技術更新,利用鐘錶原理所生產出來的燧發槍逐漸取代了火繩槍,而堵槍口的刺刀也被後來的一體刺刀所取代,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每一名士兵都能夠發揮作用。再來說說這個散射問題,其實歐洲線列步兵所發射的彈丸就是一個小鉛球,一派士兵同時開火照樣能有面殺傷功能,而且是每一名士兵都可以發揮作用,再加上一旦近戰接敵沒一名士兵都可以開始拼刺刀。
反觀東方的抬槍,那個東西無比笨重,而且一旦開槍硝煙很長時間都無法消散,另外一旦爆發近戰抬槍根本就無法拼刺,兩名士兵只能扔掉抬槍抽出砍刀,而這時砍刀對刺刀是有劣勢的。
其實中國古代裝備抬槍,主要還是為了彌補大炮機動性不足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火炮,基本上連輪子都沒有。反觀西方火炮都可以用一匹馬拉著隨便移動,所以想要大面積殺傷敵人,西方線列步兵可以使用遠端炮擊,而線列步兵在進行一輪遠端接戰之後,基本上就伴隨騎兵開始近戰拼刺了。
不得不說,在某一段特殊的時代中,大航海的西方人的確比閉關鎖國的東方人更明白如何打仗,而且如何在戰場上更有效的殺戮。
-
8 # 慕什塔戈
線列步兵是一種以站成較寬排面的兩組士兵,輪流進行射擊和裝填,以排槍火力射殺或阻擊敵軍的戰術手段。線列步兵時代在人類歷史上僅僅延續了不到兩個世紀,如今,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也許會認為那個時代的交戰方式既荒唐又可笑,站得筆挺的兩排士兵端著步槍相互對射,既不利用地形地物掩蔽自己,也不穿盔甲、拿盾牌,這不是站成一排等著被對方槍斃的節奏嗎?怎麼會有這等愚蠢的戰術?
這是因為線列步兵時代的主要裝備,是採用前裝藥的火繩槍或燧發槍,射速慢、射程近、威力小。線列步兵即使不採取任何防護,敵方的排槍射擊也不會給自己造成較大傷亡。而且,線列步兵還可透過簡單的隊形變換,有效對付敵方突然衝過來的騎兵。直到19世紀中葉、後裝線膛槍的出現,線列步兵戰術才被散兵線戰術所取代。
雁翎隊的大抬杆是一種體積笨重、火力遲緩的土造裝備,就武器效能而言,並不比線列步兵時代的火繩槍更先進。大抬杆的長度為2.5~3米,採用鑄鐵槍管和木製槍身,重達數十斤;每次發射需裝填火藥2~4兩、鐵砂1~3斤。
由於體積過於笨重,大抬杆必須採取兩人操作——前面計程車兵負責扛起槍管,後面計程車兵負責瞄準射擊。這就大大降低了部隊的移動速度,如採用線列戰術,使用大抬杆的一方將無法快速變換隊形,極易被敵方騎兵衝散。
更要命的是,大抬杆每次發射前的裝藥量巨大,這不僅會顯著降低裝填速度,還會極易出現炸膛。線列戰術尤其注重火力密度,單位時間內開槍次數多的一方必然獲勝,大抬杆一次裝藥時間,幾乎相當於火繩槍十次射擊時間。而且火繩槍採用兩組輪流射擊方式,其火力密度必然遠遠大於大抬杆。
大抬杆的殺傷力來自於成片射出的鐵砂,雖然散佈面積大,然並卵,散佈大不等於威力大。“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由於大抬杆的鐵砂呈圓錐面射出,縱向散佈的鐵砂只在一人身高的範圍內有效,橫向散佈的鐵砂也只在20~30米寬度內有效。鐵砂如擊中敵方身體非要害部位,基本不會削弱其戰鬥力。
火繩槍雖然和大抬杆一樣都屬於滑膛槍,但其射出的子彈,是一顆鐵質球形彈丸,只要擊中敵方身體,必構成重傷和減員。
抗戰時期,活躍在冀中平原白洋淀的雁翎隊,的確曾經使用大抬杆消滅了部分日軍,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是必須看到,這些戰果都是在我雁翎隊充分利用白洋淀河汊眾多、蘆葦密佈的特殊地形,透過打伏擊戰而取得的,如果來到一馬平川的無遮蔽地形,採取線列步兵時代的作戰方式,顯然大抬杆根本敵不過輕便靈活的火繩槍。
綜上所述,雁翎隊的大抬杆從效能和威力上看,並不優於甚至落後於線列步兵時代的火繩槍,因此不會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戰裝備。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9 # 方胖的遊戲世界
我們需要對比這兩種槍有什麼區別和兩種作戰方式之間的差異。
大抬杆步槍在中國清代時便以普遍出現。它的作戰方式主要是以兩個人為一組操縱一杆槍進行攻擊,射程大概在50米,使用的為火藥和鐵砂。
線列步槍所使用的碎髮槍或者滑膛槍,是由一個人操作,射程大概在100米以內。大的長度要比近代的步槍長一些,可以加裝刺刀,作為一杆短矛進行戰鬥。
我們再來看這兩種步槍在戰場上的應用。第1種大抬杆步槍,因為操作的人員為兩名,所以在使用時一般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使用,並不會出現在方陣型的戰場上數百上千同時使用。戰場上使用的主要是鳥銃,火銃,三眼銃,密魯銃等等,當時的中國軍隊在武器效能上和裝備配備上並不如當時的線列步兵。我曾經自己做過對比,當時已經軍紀渙散,武備鬆弛的中國軍服,可能連西班牙步兵方陣都打不過。
再說線列步兵,他們又稱為排隊槍斃的,主要是在大兵團作戰中以密集的連續射擊火力,為敵人帶來連續殺傷。還是考慮當時火槍的技術並不成熟,火槍的射程和準確性都很成問題。只有把士兵排成線連續不斷的交替射擊,才能把彈藥打成一條線,只要進入射程的敵人都會很大機率受到傷害,這也就是當時排隊槍斃黨的由來。
以世界上最著名的龍蝦兵也就是英國線列步兵為例子,他們會讓敵人先射擊,等敵人射擊之後。已經把距離拉近,沒有被命中的英國士兵,會以排山倒海之勢把自己的彈丸發射出去,這個時候面對巨大的殺傷和近在咫尺的英國士兵,很多國家計程車兵會崩潰,怕沒有崩潰,英國士兵已經裝配好刺刀衝鋒到了你的面前,面對的只能是貼身肉搏和冰冷的刺刀。正是靠著線列步兵的強大和大陸平衡主義政策。大英帝國逐漸轉變為了世界第1號霸主,並且接過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和光輝。
如果兩種作戰方式,遇到一起,大抬杆也會和歷史上的清軍一樣,唱一曲悲壯的離歌。
回覆列表
線列步兵時代時17世紀,隨著火槍的發展,而產生的戰術。是對抗敵軍騎兵時的有利武器。因為在近距離內,火槍的準確度能夠相對地提高,加上裝彈速度的緩慢,所以,只有密集陣型的射擊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敵軍的傷亡。
線列以發揮最猛火力為目的排列。
17世紀末,線列步兵成為了歐洲陸軍的主力步兵。
拿破崙戰爭後,線列步兵仍然是主力部隊,而輕步兵則提供火力支援、掩護行進中的部隊。俄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在19世紀晚期仍使用線式戰術,例如克里米亞戰爭、普法戰爭。
在新武器發明後,線列步兵學說開始衰落。米林彈(Minie Ball)允許步兵射得更準、更遠。緊密陣型中計程車兵成為了顯著的目標,南北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場戰爭後,後膛裝填步槍被採用,使得步兵的射程大大提高,射擊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19世紀60年代,也就是1860年之後,大多數德意志國家與俄國都將自己的線列步兵與來復槍兵結合在一起,使用來復槍與散兵戰術。線列步兵退出歷史的舞臺。
而這種大抬槓,準確的名稱應該是毛瑟M1918反器材步槍。
1918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那一年的2月,M1918橫空出世!毛瑟M1918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為對付裝甲目標而設計的大口徑步槍。因為是戰時的產物,也沒有什麼突出的亮點,只是簡單的將M1898式步槍放大後的設計。總共造了也就幾萬只吧,不是太多。
二戰時期的武器更新也是很快的,隨著坦克越來越厚,反坦克手雷、槍榴彈、火箭助推榴彈和後坐力炮的開發和發展,二戰後期這種大抬槓好像就不怎麼用了。
像白洋淀大抬槓,這種估計都是從歐洲蘇聯搞過來的武器,但是也不多,這東西的重量和子彈都太重了,中國當時沒這種製造技術。
所以並不是不想用,是那時候還沒造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