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齡家
-
2 # 清心Is
謝謝你的邀請。我是不贊成老人上養老院。我住在農村。思想觀念上。和別人不一樣。過去有句古話叫養兒防老。如果我奮鬥了一輩子,到老了沒人管了,我覺得我過得很悲哀。去了養老院。那我想問一句。天倫之樂這一詞還有用了嗎。我母親96歲去世,整整三年了。在世時年節兒孫們圍在她身邊。她特別的高興。我們姊妹小的時候,我母親遭了不少的罪。但我覺得晚年她特別幸福。她臨終的時候。咬了我一口。高高興興的就走了,一點兒罪也沒遭。現在我還時常想念母親在的日子。
-
3 # 瑞華春風
我是57年生的,再有15年左右就近80歲了。屆時子女們還正在上班,他們的子女也要上高中或大學了,並且住的地方還有一定的距離,若雙方四個老人生活上靠他們夫妻照顧,估計問題很多、也很難。
所以,若干年後養老院是我們年老體衰者的歸宿、也是最好的選擇。
1、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們的養老觀念也將隨之改變。1950年以前出生的人也就是現在70歲以上的人逐漸老去,但他們基本都有兩個以上甚至5~6個子女,相互輪流可以照顧年老的父母,我現在有三個80歲以上的父母和岳母,其中父親四年前患腦梗,現在生活不能自理。雙方的姊妹們輪流照顧老人們的晚年生活。1960年後出生的人也就是現在60歲左右的人,基本上都是1~2個子女,部分農村和城市多數家庭僅有一個子女,不僅要照顧父母還有岳父母,承擔的贍養任務是比較重的。
2、我們現在這些60歲左右的人,若干年後的養老問題,現在各級政府都在積極迴應社會的關切,在探索、總結按照就近方便、小型多樣、功能配套要求,加強社群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建設,加大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體娛樂、衣食餐飲等設施配套力度,為社群居家養老創造必要條件,我在電視上看到上海已經這樣做了,效果還比較好。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身狀況、經濟條件,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養老服務產品,把熟悉的同事、同學、朋友相邀在一起,嘮嗑聊天、回憶往昔;當生活不能自理了,再入住養老院,讓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為我們提供生活服務,利用有業務專長的醫護人員為我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子女們星期天或節假日去探望和陪伴,享受天倫之樂。
3、我看到媒體上對養老機構收費、服務質量等不斷有吐槽的問題,我們應該相信:隨著政府對養老問題的日益重視,網路資訊、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收費標準也會向著普通人能進得去的方向努力,同時養老院的條件和服務態度、服務質量也會逐步改善和提高。我們將來對自己的養老和進養老院的事宜,應該充滿信心,沒有必要焦慮和擔心。
-
4 # 李金巧2
在養老服務業我已經工作七年了,實話實說,現在雖然養老服務存在很多問題。我想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體制,養老服服務這方面我想會越來越完善的,硬體軟體只會越來越好,越來越人性化。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華人的一句老話。現實的確也是如此。七年間,我見了太多生老病死,被病痛折磨的老人。被老人折磨的子女比比皆是。
人的耐心是會被消耗掉的,住養老院你是被服務者,養老院的護理人員對老人的照顧是職業行為,比起被子女照顧會多些耐心,雖然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選擇住養老院是趨勢,我們不可能讓我的孩子放棄工作,因為他們也需要生活,需要養家餬口。
-
5 # 歆歆面試輔導師
年紀大了,行動不便的時候我也不願意去養老院。養老院對老年人來說弊大於利。有的人形容去了養老院就是混吃等死,我看這種形容非常恰當,不去養老院也得有自己的辦法,現在看我有這些辦法,目前在女兒照顧七歲的外孫,也算居女兒家養老。外孫再大一點我和我老伴回東北居家養老。
我和自己的老伴年齡一樣,現在我們都是65歲。雖然我得了腦梗快三年了,但是現在基本能夠自理,還可以幹一些家務勞動。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就是互相照顧,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以二人的合力進行家庭養老,我們都有養老金,兩個人加起來接近9千元,回到家鄉有自己的住宅,東北的縣城,物價不是很高。經濟上在自理的情況下是沒任何問題的。有了大病小災還有醫保進行保障,自費的那部分現在留的過河錢也能頂一陣子,我認為,多數家庭老兩口都健在的、或者一個人有點病,另一個人身體基本健康,就根本不用去養老院。去養老院不但浪費錢,心情還不好,所以最好是老兩口互相照顧居家養老,度過80歲以前的日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越來越下降,這時候就需要請一個鐘點工做一些家務,在東北縣城請一個鐘點工,每天做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1000元的酬薪是可以僱到的。就是隨著工薪的增長,到那個時候養老金的增長,也可以使我們能夠接受僱鐘點工這樣的現實。在僱鐘點工的同時,由於我們回到了家鄉,比我們年齡小的親戚朋友很多,也經常保持聯絡,他們還會幫我們做一些購買物品,做一些家務等等,這些都能夠支援我們居家養老,而不是去養老院。社群對居家養老的服務專案正在探討和開展。這項工作必將越來越好,會使居家養老的老人有一個基本的保證,我們可以參加一些社群的居家養老專案。
老兩口不可能同時一下子都沒有了,所以在一個人沒有了的時候,我們的打算另一個人就是女兒養老,如果我們能活到80歲,在那個時候出現了問題,我女兒就已經退休了,讓他這個年輕的老人照顧我們一個年邁的老人,那也是可以的,如果時間往前推。一個人到女兒家居家養老,女兒也會採取僱鐘點工,僱保姆等辦法解決老人居家養老的問題,雖然給女兒增加了麻煩,但是養兒防老,養女兒防老最後就是這麼回事。女兒就得把剩一個老人的時候,接到自己的身邊精心照顧老人,這個和女兒已經討論過多次,女兒女婿表示沒有任何問題。現在不回東北一直在上海,他們也一直養著。
為什麼我這麼不願意去養老院呢,就是因為我上班的時候與我的老伴鍛鍊時,經常去養老院那邊休息,好幾年經常和那些老人聊天。實實在在地看到了養老院的老人心情鬱悶,並不愉快,就連聊天也顯得有氣無力,在養老院當中不是這個不習慣被兒女接回去了,就是那個過幾天去住院了,又過幾天說去火化場了,每當發生一件這類的事情,老人都多天唉聲嘆氣,感到自己說不上哪天也會去做地下工作者。週六週日有的子女來看望老人,看望過後,老人送孩子那種失望的表情難以言表,沒有人看望的老人就更加失望,更加傷心,在那種環境下,容易得病。不容易獲得幸福感,更談不上什麼享福,所以我沒有任何老了去養老院的打算,現在做好了上邊這幾條的打算。老年網友們你看看我的打算符合實際嗎?能行嗎?歡迎您的評論。
-
6 # 大提琴心聲
不是進不進的問題,而是你有條件進去嗎?現在一線城市養老院費用不低,拿上海來說已經等級分明……。
一等養老院,生活設施齊全(大花園和草坪加游泳池)包括醫療輔療健康鍛鍊設施,還有24小時全天候醫生和看護在內,這樣的養老院起碼在幾百萬入住費(押金抵押,附加養老院住產證),平時還需要繳納每個月上萬的管理費,這樣高階的養老院一般人是住不起的。
二等養老院,生活設施基本齊全,小區式綠化,普通的健康鍛鍊設施裝置,24小時醫護人員在崗,每個月繳納不低於7000人民幣一個月。一些退休工資比較高的老人可以入住。
三等養老院,生活設施齊全,綠化基本沒有,養老院徵用都是老式街面房和小區房加以改造,類似二星三星小酒店,活動空間面積比較小,除了看護管理員,一般沒有醫生護士看護。入住費用在5000千到6000人民幣。
末等養老院,生活實施齊全,綠化部分,居住面積不大,醫療條件有限,符合普通老百姓養老, 入住費用在3000到5000。
上海農家式養老院正在大規模建設中,相信老人們會更加多的入住不同型別,符合自己經濟條件的農家養老院安度晚年。
當然,最好的養老院是在自己的家裡,但是符合這樣條件的老人鳳毛麟角,不是經濟上唯一問題,主要還是請阿姨,看病等等問題。現在在上海僱傭一個全天候阿姨代價不得了啊!
-
7 # 煙波秒茫99
走到那一天,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了,孩子們的事情也多,還是願意的,養老院也不是完全負面,最好選擇醫院附屬養老院,有點小病以便於及時治療。
-
8 # 馬振如
不是你願意不願意的事,到了那個年齡,就身不由己了,為了增加生活質量,延緩壽命,減輕兒女負擔及壓力,必須按照兒女意願選擇,否則會給你帶來災難的。
回覆列表
不願意
雖然老去對我來說還很遙遠,但是我也不願晚年在養老院中度過。前段時間,公司到養老院做講座,每個護工負責好幾個老人,有的老人是被攙著走進來,有的人是坐著輪椅被推進來的,有的人勉強借助柺杖和扶手的助力走進來,這已經算很體面的了。講座40分鐘,有的老人在15分鐘的時候已經坐不住了,因為大小便失禁,他們不得不急忙去衛生間更換,然後護工匆匆忙忙的把老人推出去。
活動期間我去養老院裡面的逛了一下,Sunny很好,綠色的繡球花開得那樣美,池子裡的小魚肆無忌憚的遊著,假山後面坐著十來個老人,兩三個護工湊在一起玩手機聊天。這些老人的年紀大約八九十歲了,他們每人相隔兩三米遠坐著,目光盯著地上,偶爾往周圍瞟一眼,然後頭慢慢的低了下去。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等,等親人來看望、等待死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日本千惠子的《一個人的老後》,這本書中提到過,不管是住院病患,還是住進照護設施的銀髮族,總會表示“想回到自己的家”,之所以將病患和健康的老年人全集中於一處,其實並不是為了當事人著想,而是為了方便看顧與照護。若是醫療機構,因為是以治療為目的,病人還可以忍受一段時日,期待身體康復後回家。然而,對許多銀髮族而言,一旦住進照護機構,便再也沒有離開的機會。
千鶴子在每次訪談接近尾聲時,會照例問福利機構的管理者和負責人一個問題:
“當你自己需要照護時,希望住在哪裡?”
原以為他們會回答“希望住在自己服務的機構裡”,畢竟這些地方都以先進照護設施而聞名,但是千鶴子從未聽到過這個答案。
真是坦白的回答,無論再怎麼備受好評的設施,入住者幾乎都不是出於自願才入住的。之所以選擇提供照護服務的機構安身,是因為擔心獨自生活沒人照應,不得已之下才做出這樣的決定,配合照護人員,集體接受照護。若能選擇居家照護,卻還表示自己想入住照護機構,那些追求先進照護服務的人就太虛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