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平144796971
-
2 # 半卷湘簾1123
變法前
變化前期王安石樹敵太多,神宗在變法前諮詢過相關人士看看他們怎麼評價王安石:
神宗首先問的是副宰相曾公亮:
“安石文才與學識俱佳,而且德行純粹,應該大用。屢召不應,應該是身體不太好,不過也有可能是先帝用人之誠沒有充分表達,陛下宜用懇切言辭召用他,這樣他應該會來的。”(仁宗、英宗召用王安石時,王安石總是稱病)
神宗又問及吏部侍郎吳奎:
“王安石是個典型的書生,做事迂腐,而且固執己見,絕非輔相之才。如果他被重用,肯定會做出大家無法接受的事情,造成朝政混亂,不可收拾。”
神宗問韓琦:
“王安石做個翰林學士綽綽有餘,處宰輔之地則器量不足。”
從這些可以看出:
王安石還沒有被重用,就已樹立一批潛在的政敵,這王安石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王安石太有個性了,他對人、對事都要求完美,不能容忍含混狀態。
他堅持獨立思考,絕不肯苟同他人意見;他一言一行都要本著自己內心的標準來實行,不肯因他人而違心,甚至不肯因形勢的需要而稍作退讓;
他認準了什麼事,就要堅定不移地做下去,絕不顧及別人的反對,他的性格太強太硬,他的思維方式太極端。這樣,王安石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製造了大批反對者,這些人反感的就是他那耿介的氣質。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一代文豪蘇軾的父親蘇洵,他瞧不起王安石,在背地裡經常稱王安石大奸似忠,大偽似信。這個說法在官場中頗有市場。
變法中一頒佈一道法,立即招來了一片反對聲。當然核心原因是 執行影響到了既得利益者或者並不能真正意義上給老百姓帶來實惠(變法中存在漏洞)
變法後天災
從熙寧六年七月起,河北路、京西路、京東路、河東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等廣大地區,十月不雨。大河小溪都幹得見底,草木枯黃了,大片大片的土地龜裂開來,讓人看了觸目驚心。秋收、冬種、春播都被耽誤了,許多地方還鬧起了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把大地上僅存的一點綠色掠去。在災害嚴重的地方,樹葉被吃光了,樹皮被吃光了,草根也被吃光了。人們開始成批成批地餓死、逃亡。一批批衣衫襤褸的人盲目地在中原一帶流亡。遇到了大的災難, 使得神宗以為自己得罪了天(變法導致得罪了天)
他不明白自己孜孜求治,八年如一日,為什麼落得個國計民生並無太大起色,現在卻又天下大亂起來的結果。人禍
鄭俠 他利用自己的特長,在家中做了一幅《流民圖》
這卷鄭俠苦心構思的畫圖,生動地描繪了這場大災的景象:面無血色的人民、乾裂的田野、焦枯的禾苗。在畫圖的中央,是一個人市,一個瘦弱的兒童頭上插著草標,抱著大人的腿哭著不肯離去,其情其景讓人落淚……
生長在深宮裡的神宗,哪裡見過這樣的情景!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朕治理的天下嗎?朕天天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就得了這樣的結果嗎?這就是朕日夜祈求的中興景象嗎?
史書上記載,看了《流民圖》之後,神宗“反覆觀圖,長吁數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不久新法暫停,王安石被罷相,反對變法的大臣上臺。
總結:
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終年68歲。中國歷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變法宰相,一位滿腹經綸、才思睿智的博學文臣,一位性情豪邁、卓爾不群計程車人,就這麼永遠地去了。
在王安石身後長達千載的歲月中,人們對他的褒貶譭譽,莫衷一是。不管怎樣,一個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曾寫下令後人永遠爭論不已的一頁。然而,爭議本身就意味著價值。
-
3 # 老家閣樓
最近在寫北宋的劇本,所以一直在研究北宋的史料,說兩句吧。
1,先說改革,為什麼歷朝總會出現改革,這是因為封建體制決定的,首先是土地私有化制度,承平一段時間後,就一定會出現土地兼併,繼而稅收減少,慢慢造成民間貧富差距過大,朝廷國庫減少,而和平時間久了官僚隊伍還變大,龐大的權力集團必然利益相互糾纏,效率低下腐敗叢生……弊端積累到一個臨界點之後,社會開始動盪,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輸的局面。所以,重新洗牌成了社會所有階層的共識,於是改朝換代產生了……很多有識之士(王安石,張居正等)便會提早看到了問題所在,於是便希望以改革的方式將“改朝換代”扼殺掉。所以歷代改革都是解決“土地,吏治,國庫”這三大問題。
2,說說改革的失敗根源,第一便是改革的時間節點往往在社會還沒到“大家都輸”的程度,所以,既得利益者並不認可需要改革,而改革的三大要素又都是以犧牲“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為主,這些既得利益者又同時是社會權勢掌控者,他們要幹倒改革派太容易了,這是失敗的表面原因。深層原因是改革是一種修正,不是顛覆,修正意味著要大量妥協,並且不允許觸及當下體制基礎,所以都在治標。……甚至往深了說,整個封建時代的改朝換代不過是換了皇姓,體制都是一樣的,一樣是不治本。改朝換代不過是更激烈的改革而已。
3,上面兩條充分說明了王安石作為改革家一定會失敗的原因,一個失敗者肯定不會有人說他的好話。王安石是一個孤獨的英雄,我個人極其喜歡和仰慕他,有很多史書說他器量狹小,用的人又多是小人,這話大錯,想想看,同朝的所謂“大人們”,司馬光蘇軾曾鞏這些風流人士,誰支援過王安石?他們只會吟風弄月,誰有王安石的家國抱負,誰又如王安石一般為了政治理想在地方試驗幾十年?而王安石得勢的時候,不過將他們流放出京城,不要來搗亂而已。
史書是司馬光寫的,他這麼討厭王安石,評價他的時候都小心翼翼讚美幾句,可見王安石私德有多好。他變法用了一群小人,是因為朝中只有小人可用,北宋這些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們,除了喝酒吹牛,誰肯去腳踏實地做行政工作?用小人之材,實在是王安石無奈之舉。而最後變法之失敗,除了根源上的必敗以外,保守派強大勢力在地方上故意作梗也是最要原因,甚至可以說,司馬光為代表的“清流惡勢力”實在誤國殃民。
4,王安石名列八大家,可他的一生專注並不在文學上,而是改革報國,胸懷天下,這才是士大夫最崇高的事業,八大家裡僅此一人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惟王安石踐行至終。最後要說一下,王安石所實行的變法理論,在後世一直被採用而成效極大,如張居正和雍正的改革都採納了王安石的主張。
-
4 # 朱八戒CC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政治危機為目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大變革,從某種程度改變了北宋的貧困,充實了國家的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非法漁利的行為進行了打擊和限止。變法初期還是取得了初步成功和積極的影響,在這之後由於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變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受到當時和後世的否定態度這也是事實。歷史是以成敗論英雄,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受到後人的反對和否定,這也再正常不過。
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王安石變法是一場地主階級內部針對北宋統治危機的制度改良,並沒有觸及到社會的根本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予盾。那麼這種變法只是應對政治危及,而不是從發展農業生產,壯大經濟實力的角度出發,導致社會混亂,人心渙散,經濟瀟條,這也是人們予以否定態度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變法的操之過急,急功近利,帶來了一系列的辣手問題。執法過程的不良運作,造成百姓利益不同程度的損害。對那些地主階級利益過大的觸動,遭到了社會更多的強烈反對。十幾項改革同時的全面鋪開,是當時社會各階級從精神上和物質上都難以承受,變法陷入欲速而不達的困境。
一系列變法的實施,很多方面不是撫平百姓,而是擾亂民眾。青苗稅的上漲,官商代替私商,執行的地方官從中私利,甚至街頭巷尾的小商販也要交稅,等等這些,完全違背了變法的初衷。
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大多品質不行,被視為小人,這也是失敗的其中之一。這些人在執法的時候只注重法治,並沒有德化的一面,因此帶來了民間的怨恨。
變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在後來也沒有做到核心一致,宋神宗對待王安石的態度也有所改變,變法停洩不前,王安石被逼迫辭職。還有令王安石意想不到的是變法派的內部也出現了反對派,不以改革大局為重,只是考慮自已的利益,結果鬧得四分五裂。
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並不是與王安石的權力之爭,而是爭論怎樣實施改革。保守派人才濟濟,勢為龐大。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王安石變法失敗,新法全部廢除。
王安石變法的功績我們也不可否認,變法的強兵措施,提高了軍隊士兵素質,加強了軍隊戰鬥力。裁兵法建立全國性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對外扭轉西北邊防長期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王安石變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社會經濟也曾有過迅猛的發展,也呈現過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王安石變法在後世的爭論很大,反對和否定態度的更多。歷史就是這樣,成功者盡說他的豐功偉績,失敗者盡責他的過錯之處。其實評說歷史人物,我認為儘量總結他們優秀的一面,從中吸取正能量。他們的負面情緒,也應該清楚看到,以提醒世人引以為戒。 -
5 # 木子君的小屋
正常啊,有人類存在的地方,都有爭議。更何況,王安石要乾的事,可是要從那些既得利益者——當時的官紳階層口中奪食的事情。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你說那些人,尤其是掌了筆桿子的,能不跳腳罵他嗎?
一、王安石變法的原因北宋立國後,吸取唐及五代的教訓,為防止地方割據,便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並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
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但設官分職尚有定數。自宋真宗時起,朝廷關於官員致仕的詔令日見增多,至宋仁宗時,更是三令五申。同時,由於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這就是冗員。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甚至對此某些罪犯的處理,都是編入軍中,進一步導致了兵員的臃腫,這就是冗兵。
官員、軍隊的激增,宋朝高薪養廉的制度,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
三冗問題至仁宗時已經成為朝廷的隱患,以致有范仲淹、歐陽修等人主導的“慶曆新政”,歷經一年,最終失敗,但由此引發了宋朝的黨爭。
宋神宗即位後,大宋王朝雖然表面上一派繁榮,其實內部已經蘊涵著深刻的矛盾和問題。
由於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兼之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這也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的原因。
二、王安石變法的內容王安石為了推行他的新法,他首先設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並且開始陸續選拔支援新法的人,並把他們安插到條例司中,從而使之成為議訂及推行新法的總樞紐。接著就頌布新法,
新法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富國,主要方法是: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均田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
這些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宋神宗以來的國庫空虛問題,但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既得罪了大地主階層等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又加重了對農民的盤剝。
這也是王安石變法給人詬病的原因。
二是強兵,主要措施如下:
新兵法。針對“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倚,把軍隊固定在某一固定區,置將統領並就地訓練。全國分置92將,每將統兵3000人。
另外,也有保馬法及置軍器監等,旨在增加戰時的馬匹以及武器與衣甲,從而改善軍隊裝備。
三是其他。王安石在推行新法過程中,大力設定“經義局”,修編《(詩)、(書)、(周禮)三經新義》,並且以此作為各地學校的必讀教材和科舉取士的標準,這樣為推行新法作理論上以及組織上的準備。
三、新法的成效1、財政收入
王安石變法使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透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青苗錢”、“免役寬剩錢”、“市易息錢”等新的財政收入專案,在發展生產、均平賦稅的基礎上,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
2、抑制了大地主階層的兼併情況
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戶的高利貸,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市易法使大商人獨佔的商業利潤中的一部分收歸國家,打擊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免役法的推行,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
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3、軍事上改變了神宗初年的積弱形象
透過王安石變法,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四、對王安石變法否認的原因1、王安石變法時,在指導思想上,偏重於對國家財富的增加和強兵方面。儘可能獲得財源,從而出現了“新法害民”的事件。
據史載: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連擔水、理髮、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疫錢都不許經營,稅務向商販索要市利錢,稅額比本錢還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爭。
在推行保甲法時,為了逃避供養軍隊的高額賦稅與被抽去當兵的雙重威脅,民間發生了不止三、兩起自殘事件,嚴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1072年,甚至發生了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集體進京上訪,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的事。
2、新法的制訂和落實有偏差
比如,當時的官府把青苗法利率規定為百分之二十,但下面執行的官員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員用更壞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錢代替差役,官員就拼命斂錢等。
3、用人不當
因為王安石變法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而當時的“正直、品質良好”計程車子都不支援他。為了新法的執行,王安石手下的骨幹,多人品德上有問題的倖進之徒。他最重要的支持者與助手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個人品質多有問題,有的當時就被視為小人。
甚至出現了為了權利,而內部爭鬥、傾軋的問題。就比如章惇,在王安石去職期間,就曾對他大肆攻擊,搶班奪權。
4、保守派強烈反對
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之爭本質上並不是權力之爭,而是政策性的爭議;並不是要不要改革的爭論,而是怎樣改革的爭論。
保守派人才濟濟,如司馬光、韓維、文彥博、歐陽修、富弼、韓琦、範縝、蘇軾等。
連曾經支援“慶曆新政”的屠龍者,如歐陽修、富弼、韓琦都站在了反對派的一方。由此可見,反對者的陣營多麼強大。
五、我個人看法最近熱播劇《清平樂》一直很火,對宋仁宗的評價也一直趨於好評。但我個人看來,宋朝至神宗時,國庫空虛,到了祖宗之法不得不變的程度,宋仁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皇帝,對朝臣過於優容,導致了三冗問題的爆發。
他不是沒有看到強盛國力下的嚴竣點題,卻抱著裱糊匠的思想,糊弄一時是一時,也因為他的不夠堅持,慶曆新政不到一年便失敗了。
而王安石變法,從歷史角度看來,是必須的,因為宋朝也到了必須變的時候。而他的變法是有利的,也為大宋輸了一波血。
只是在新法的制定時過於急進,傷民而強國,為一些正派人士所不喜。天災之下,有人還作了《流民圖》獻給神宗,從而導致變法的夭折。
而新法的實施過程中,因形勢問題,任用了一批道德上有問題的小人,而這些小人,一方面成為保守派攻擊新法的藉口,一方面,也為朝廷的黨派開創了不好的習慣。成為後世反對派攻擊的藉口。
-
6 # 江湖夜雨92
讀宋史常常為之扼腕嘆息,宋朝英才輩出,卻又向北方俯首稱臣,年年輸絹納幣。宋仁宗時,從表面上看,社會達到了極度繁盛,而本質上卻危機四伏,政府財政匱乏,士兵驕惰散漫,鑑於此,王安石上書神宗,請求變法?
變法內容有四項,一,青苗法,二,農田水利法,三,兵役法,四,方田均稅法。此法一出,朝廷內外輿論沸騰,以司馬光為首的,眾多位高權重的大臣紛紛發難。從王安石變法開始一直到清代末期,他一直揹負著滾滾罵名,大家一直對他持否定態度,很多人認為,宋朝的衰弱,王安石是罪魁禍首,他真的是千古罪人嗎?流俗的言論,往往矇蔽了真相,王安石實際上是一位少有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直遭受著不公正的待遇,為什麼這樣說呢?其一,王安石的政治藍圖,很有眼光,很厲害,領先世界近千餘年。他的青苗法,是農村信用社的雛形,哪一家春耕沒有錢,可以向政府借貸,豐收後,以利息和本金的形式償還。這本來是惠農政策,卻讓有些急於搞政績,貪得無厭的混蛋,以此為藉口,強迫不需要的人家去借貸,搞的民怨沸騰,經是好的,卻讓人念歪了。
兵役法,就是組建政府的專業軍隊,不管你是權貴還是平民,都有責任服兵役,不願參加的,可以繳納一定的兵役費。這樣,軍隊職業化,可以提高戰鬥力。方田均稅法,是重新丈量土地,劃分土地等級,根基土地的多少和好壞來確定繳稅的數量。你看,麻煩來了,影響了多數人的利益。世家大族沒有上報的土地,農民開墾的荒地都要上稅了。這才引起了民怨的沸騰。如果朝廷能上下一心,堅決執行,宋朝或許能改變積貧積弱的命運。
其二,王安石慷慨激昂,襟懷坦蕩,滿懷抱負,以天下為己任,擁有第一流的人格。宋朝考中進士之後,先在地方任職,考核過關後,再到朝廷任館職,主要在圖書館等地工作,然後,才能進入中央的核心機構。王安石曾三次拒絕到朝廷任館職,與哪些投機鑽營的人相比,顯得更為可貴。
史書記載,王安石潛心學問,不修邊幅,不在意飲食,和人一起吃飯,有人發現,他僅僅只吃離自己近的菜。作為一國之宰相,不講奢華,晚年寓居金陵,生活簡樸,他也感到自己的改革不太成功,最後,鬱鬱而終。
結束語:秦國先後用商鞅,和李斯之術,而富國強兵,儘管李斯和商鞅的下場都很慘。而整個宋朝是病態的,王安石提出了藍圖,正人君子反對,又被一批小人利用,無奈,神宗和他拼盡氣力,仍無濟於事。後來,司馬光上臺,竟然盡廢新法,讓人大跌眼鏡。蘇軾站出來公開辯論,反對廢除兵役法,怎能司馬光太倔強,蘇軾只好背地裡罵司馬牛了。司馬光若不是書呆子,能變通一下,該多好。是你死我活的黨禍害了整個宋朝嗎? -
7 # 跪射俑
王安石變法侵犯了保守勢力的政治、經濟利益,變法的一些措施超前了,不被人理解。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透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青苗錢”、“免役寬剩錢”、“市易息錢”等新的財政收入專案,在發展生產、均平賦稅的基礎上,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財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徹底改變了北宋“積貧”的局面。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戶的高利貸,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市易法使大商人獨佔的商業利潤中的一部分收歸國家,打擊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免役法的推行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是王安石變法的總方針,富國強兵是變法的總目的。透過“強兵之法”的推行,積弱局面得以緩解,北宋國力有所增強。保甲法的推行,加強了農村的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的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並節省了大量訓練費用;裁兵法提高了 軍隊士兵素質;裁兵法提高軍隊士兵素質,將兵法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保馬法使馬匹的質量和數量大大提高,同時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軍器監法增加了武器的生產量,質量也有所改善。
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但變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一些弊端和不足,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在變法的指導思想上,王安石偏重於謀求開闢財源,獲取儘可能多的國家財政稅收,如均輸法利用國家行政權力強制進行收購、運銷,以此手段來積累國家財富,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變法導致國富民貧,而這於王安石變法的初衷“去重斂、寬農民、國用可足、民財不匱”是大相徑庭的,而且新法實行也過於急進。
變法在當時也引起了擾民、損民的後果。史稱,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連擔水、理髮、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疫錢都不許經營,稅務向商販索要市利錢,稅額比本錢還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爭。保甲法推行時,為了逃避供養軍隊的高額賦稅與被抽去當兵的雙重威脅,民間發生了不止三、兩起自殘事件,嚴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1072年,甚至發生了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集體進京上訪,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的事。
-
8 # 九歌景深不忘
否定“王安石變法”,相當於進一步否定你現在的生活,這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變法?
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
2、王安石是誰?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官至相位,“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詩不僅僅體現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決心,更是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現在,王安石是誰,是什麼樣的人,大概清楚了。
3、什麼是王安石變法?
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①富國之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
②強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
這一系列下來,是不是和現代社會很相像?就拿“取士之法,維才用人”來說,意思是“重視對中下級官員的提拔和任用,使許多低階官員得到發揮才幹的機會。”這一點,現代社會都沒法做的很好。
搞清楚以上幾個問題,基本可以得出結論:“王安石變法很超前,相對來說已經非常現代化了”。這是變法失敗的最大原因。
王安石變法觸動了階級利益,更危及到了“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人的思想。就像清朝統治者,不願接受西洋的先進教學和武器一樣。
王安石變法時期的大地主,官員,百姓,都不願意接受新鮮的東西,第一反應就是害怕。在大多數人思想呆滯的情況下,全面變法,是絕對行不通的。
雖然變法失敗,但是不能否定變法的正確性。就像之前說的,王安石變法就是一個超前的現代化社會。如果否定,那豈不是在進一步否定現在?
不斷的否定,只能是鼠目寸光,以至於故步自封,結果是落後捱打。教訓都有過了,就看能不能吸取教訓。
-
9 # 武威堂後裔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煕寧變法大抵是涉及經濟、軍事、教育三方面
的內容,總體來講,施行的多項措施都有利於
改善北宋的政治經濟局面,但是問題同樣也存
在,主要是出在青苗法、免役法與市易法身上
青苗法:神宗煕寧二年,朝廷實行青苗
法,青苗法針對“兼併之家"趁農民青黃
不接時發放高利貸,從中盤剝的狀況,
由各縣政府每年分夏秋兩次貸款或糧食
給農村主戶(自耕農),按戶等高低規定
借貸數額,半年後加利息二分(20%)歸
還,其出發點是企圖以政府偏高利貸抵
制民間高利貸。
免疫法:又稱“募役法",宋神宗煕寧三
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農寺擬定,
開封府先試行,同年十月頒佈全國實
施。免役法是針對差役法的改革。差役
其實就是義務勞動,是一種除錢糧以外
的徵收。但是這樣一來,為了保證國家
機器的運轉,民眾就不但要出錢而且要
出力,實在是不堪重負。這麼多的差使
如果都由地主和農民承擔,對於一個農
業帝國來講,卻是致命的,因為土地已
無人可耕。此外攤派也不公平,當時,
北宋政府將民眾按照財產的多少分為就
等,下五等一律免疫。表面上看,這當
然是照顧到了弱勢群體。然而實際上享
有特權的,還包括官員家庭、寺廟僧
侶、城市居民、行商坐賈和單身男女。
也就是說,所有的差役,便落在了中下
層地主和富農的頭上。於是形成應役人
戶千方百計逃避職役,“貧者不敢求
富”的反常現象。免役法針對這種狀
況,提出“使民出錢僱役"的改革方案
凡當役人戶按戶等高低出錢僱役-謂
之“免役錢”;凡有產業物力者而不承擔職役的人戶出錢助役-謂之“助役錢”;州縣政府所需役錢按僱役多少而定,在此數額以外多徵兩成(20%)-謂之“免役寬剩錢。
市易法:針對商業行為中存在的市無定
價,富商大賈從中操縱獲利的狀況,在
京師開封設立市易務,管理市場,物價
賤時增價收購,物價貴時減價出售,並
要商人以產業作抵押,向市易務貸款,
年利二分(20%)。以後在幾十個大城市
均設立市易務,並將開封市易務升格為
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
這一辦法把商富大賈的商業利益加以分
割,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弊端:
青苗法措施過於簡單化,且帶有強制性,對不
想借貸的農戶來講,無形是多了一種變相的稅
收
免役法變法規定"當役戶“和“不當役"的下等戶
均需交納“助役錢”,前者因為免去了以前必須
負擔的各色差役,納“助役錢”理所當然,但後
者本來不應役,現在出錢就不合理了,成為加
在他們身上的一筆沉重的賦稅負擔。
市易法一方面打擊了大商人、“兼併之家”,但
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小商戶的
利益。首先市易務的管理者容易操縱市場,其
次商人產業做抵押貸款,變相加重了市場負
擔
事實上,市易法卻引起了變法派的分裂以及王
安石的第一次罷相。
新舊黨爭
大戲正在徐徐揭幕,代表皇室、新黨、舊派究
竟誰主沉浮?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
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本身的不足以及
接踵而至的派系鬥爭嚴重觸犯了保守派的利
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
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
辯及鬥爭,史稱“新舊黨爭"。新舊日黨爭的事態發展遠不是神宗與王安石所能
預料的影響之一,青苗法也最終由利民變成了
害民。無論是一意孤行的新黨,還是德高望重的
日派,他們都不會想到因為自己的攪和,為北
宋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1074北宋宋神宗熙寧七年
第一次罷相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
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
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
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
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監安
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製流民旱災困
苦圖獻給神宗,並上疏論新法過失
力諫罷相王安石。令人嘆息的王安石在改革的曲折道路上選擇了
意孤行,幾乎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最終落得
個化友為敵的下場。改革的堅實後盾宋神宗
也在皇室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將王安石罷相,
至此改革遭遇了重創。再次拜相的王安石已經得不到更多支援,加上
變法派內部分裂、宋神宗的動搖,變法很難繼
續推行下去。
煕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長子王雱病
故,王安石辭去宰相,從此隱居江寧,再也沒
有回來過。法令亦陸續被廢止
●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為王安
石變法徹底畫上了句號。宋哲宗即位初,高
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
乎全被廢掉,史稱“元祐更化"。
可嘆的是,從熙寧變法到靖康之難不過匆匆
五六十載,變法非但沒能開啟北宋困頓的局
面,由之而帶來的黨爭更是直接或間接導致了
宋徽宗的亂政和亡國。身為局中人的他們,怕
是一個都沒有料到吧。
-
10 # 常棣tandy
一、變法是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鬥爭
司馬光在寫給王安石的信中曾說:“觀介甫之意,必欲力戰天下之人,與之一決勝負,不復顧義理之是非,生民之憂樂,國家之安危。光竊為介甫不取也。”
這幾句話恰恰反映出來,不論在思想上或政治上,王安石的路線和司馬光那一夥保守派的路線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對於義理的是和非,生民的憂和樂,國家的安與危,就全用大不相同的標準來加以衡量。
既然如此,那麼王安石要與之“力戰”,要“與之一決勝負”的,就決不是“天下之人”,而只限於司馬光那班保守派。
但司馬光所使用的“力戰”和“一決勝負”諸詞句,又確實活龍活現地描繪出作為一個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戰鬥姿態。
王安石在執政期內,從事於變法革新的每個過程,實際上都是他奮勇戰鬥的一個歷程。
在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後不久,御史蔡承禧就曾上疏,對王安石所領導的變法運動的意義、作用,所遭逢的困難,及其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堅強意志,作了如下的論述:
伏睹陛下即政以來,嫉時已久,思除歷世之弊,務振非常之功。作興人材,繩督吏職,無論於舊,不間於新。取材則小臣皆得以面陳,去害則大臣不可以幸貸。有善不嫌於亟進,有惡不吝於速降。故理財治農之方,求之近古而未有;養士訓兵之法,盞於百年而一新。
然其興事之初,尚多狗俗之士:自不學於正道,顧胥動以浮言。或初是而卒非,或本岡而末異。以持循為適治,以拱默為安常。陳事則是於古而忘於令,語治則喪其精而守其裨。以匪懈夙夜為“希旨”,以不顧譭譽為“躁求”。群誘萬端而無窮,聖慮一志而不惑。爭之積日而才定,勤以累年而粗成。
引文的前一段,概括地舉述了熙寧年間的變法運動所涉及的方面之廣及其所收功效之大。後一段則舉述了保守派對變法運動所製造的各種各樣的誹謗和阻撓。
從其中所說保守派的“是古”、“忘今”,正可看出變法派特別是王安石的重視現實問題的一貫態度;從其“匪懈夙夜”句則可看出變法派特別是王安石的勵精圖治的勤奮精神;從其“不顧譭譽”句更可看出,變法派特別是王安石的勇於任責的作風。
這同戰國法家吳起在楚國作令尹時那種“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顧譭譽,必欲霸主強國,不辭禍兇”的作風是完全相同的社會歷史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階級之間、新舊之間的矛盾之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
王安石等變法派同保守派們的矛盾鬥爭,正是屬於新與舊之間的矛盾鬥爭。而這次鬥爭,是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內,極其激烈也極其重要的一個回合。
二、為天下理財的成效:發展了生產,扭轉了積貧的局勢
1、王安石的理財主張,是“為天下理財”,目的是要把潛存於自然界的財富儘可能發掘出來,因此他提出的理財方針,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在實施他的這一理財主張和方針時,是“以農事為急”。
在農業生產的問題上,他所提出的三件要緊的事,則是“去其疾苦,抑兼併,便趣農”。王安石和變法派的人們,依照這樣的理財主張和方針以及實施計劃制定了一系列新法,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成效:農田水利法的推行,不但使各地都大量興建疏浚了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而且修治河北諸河,使其大致都能循河道流行,所出“退灘地”及用河中泥沙溉淤的土地多達四萬餘頃;開封府界諸河沿岸實行淤田的結果,每年增收的穀物也達數百萬石。
據《宋史·食貨志·農田篇》所載,自熙寧二年至九年,在全國修建成功的水田、民田與官田合計,共為363000餘頃。其夏秋兩季的收穫,自必較前大有增加,初步落實了“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的主張。
青苗法的推行,由政府以促利率出貸錢糧,使農戶都可及時地從事於耕種和收斂,而不再忍受兼併之家的高利盤剝募役法的推行和差役法的廢除使得一大批“力田之民,脫身於公”,回到農業生產崗位去,使盡可能多的人能夠“盡其力”,自然也就會使得儘可能多的土地能夠“盡其利”。
王安石和變法派之所以制定和推行上述這些新法,雖然全都是為了謀求充足的稅源,謀求生產更多的可供封建統治者剝削的物資,但是,由於這些新法符合了經濟發展的精神和方向,它們的實施就會多多少少使封建社會生產發展的遲滯程序稍得加速。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執政者、不同政治派別的政策及其實踐,對於社會進步所起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決定於它對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決定於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我以為,對於北宋中葉的變法派同保守派的政策及其實踐,也同樣是可以用這個標準加以衡量的變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實踐,雖還遠遠談不到解放生產力,但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總還是有一些幫助的,因而是發生了積極的作用的。
2、青苗法收取息錢,市易法也收取息錢,募役法則於應用僱值之外收取二分寬剩錢,每一種全都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
這樣鉅額的錢幣集中到政府之後,變法派的人們是否能依照王安石所提出的“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原則辦事,這也應是評價新法時一個極關重要的問題。
當青苗法推行之初,保守派的韓琦等人攻擊王安石為“興利之臣”,王安石向宋神宗辯解說:
陛下修常平法、所以助民,至於收息,亦周公遺法也。且如桑弘羊籠天下貨財以奉人主私慾,遊幸郡國,賞賜至數百萬,皆出均輸,此乃所謂興利之臣也。今陛下廣常平儲蓄,抑兼併,振貧弱,置官為天下理財,非所以佐私慾,則安可謂之興利之臣乎?
到免役法施行之後,曾布回答保守派對於收取免役寬剩錢的攻擊時說:
令役錢必欲稍有羨餘,乃所以備凶年,為朝廷推恩躅減之計,其餘又專以興田利,增吏祿。
當宋神宗提議把浙西地區第五等戶所納役錢一律免除時,王安石又向宋神宗說道:
第五等戶出錢雖不多,如兩浙一路已除卻第五等下不令出錢外,尚收四萬貫。若遇本路州軍有凶年,以〔此錢〕募人興修水利,即既足以販教食力之農,又可以興陂塘溝港之廢。陛下但不以此錢供苑圓、陂池、侈服之費,多取之不為虐也。
上面引用的這些言論和文章當中,所提及的各種用途,不論是廣儲蓄、救災荒、興田利或賑貧弱,總都是直接或間接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發生關係的。
這樣的一些事實,使得反對王安石最力的陳瓘也無法再加以非議,因而就把這類事一齊歸美於宋神宗,而不得不在其《進國用須知疏》中說什麼“臣竊惟神考立法之意,取民之財,還以助民”了。
3、但是,作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之一員,王安石所說的“以供天下之費”,決不會只限於和農業生產直接或間接有關的一些事項。
在這些專案之外,再支用其中的一部分,用以破除陋規,開創新例,對北宋政權的中央和地方各級衙門中的大量吏胥,即幫助各級官僚進行統治的一些人員,支付給他們生活所必須的一些費用,從正常的道理看來,是既很必要、也很正當的一種用途。這就是“增吏祿”一事。
北末各級政府中“吏”的數量是很大的。吏,是“官”以外的一種人,是既不由科第或門蔭出身,沒有名位,也不入流品的一些辦事人員,一般也叫做“公人”。在王安石變法以前,這一大群吏胥是全都沒有薪給祿廩的。他們都倚仗枉法貪贓、訛詐勒索以為生。
如司馬光在嘉祐七年(1062年)所上《論財利疏》中所說:
府吏胥徒之屬,居無廩祿,進元榮望,皆以啖民為生者也。上自公府省寺、諸路監司、州縣鄉村、倉場庫務之使,詞訟追呼、租稅徭役、出納會計,凡有毫釐之事關其手者,非賂遺則不行。是以百姓破家壞產者,縣官賦役獨能使之然也,太半盡於吏家矣。
像開封府的一個主管訴訟刑獄事件的吏所自白的:
向時(按指增吏祿前)遇事,且思如何可以取錢,又如何可以欺罔官員,實無心推究人之枉直。
王安石認為這種情況對於政令的推行是極為有害的,因而從熙寧三年(1070年)起,他就首先對北宋中央政府各衙門的吏員按月給以祿錢,並制定了“重法”以杜絕賄賂請託、枉法受贓等弊端。而且要逐漸地對“天下吏人”一概制祿。
王安石的理財方針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其理財的主要途徑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他所奉為榜樣的,是桑弘羊的能使“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把這些財賦使用在什麼地方呢?他的原則是“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他並且屢次向宋神宗明白指陳:“置官為天下理財,非所以佐(人主〕私慾”,奉勸他不要“以此錢供苑囿、陂池、侈服之費”。王安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宋神宗也是採納了他的這些意見的。邵伯溫卻閉塞眼睛,把一些彰彰在人耳目的事實置之不顧,捏造了這樣惡毒的謠言,對此,除理解為他是用此發洩其對於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積忿仇怨而外,是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解釋的。
三、新法被推翻不等於新法的失敗
在王安石制定和推行新法的全部過程當中,是歷經保守派人物的反對、阻撓和破壞,他也為此而付出了極大的精力,奮勇與他們進行鬥爭的。宋神宗雖基本上對新法的推行於以支援,有時卻也不免為保守派的議論所蠱惑,或被他們的鼓譟所困擾,而表示有所猶豫和動搖,但在大多數場合,卻都是以恢復了理性、排除了干擾為結局。
而且,不論在王安石身居相位之時,或在他退出政壇之後,即從熙寧之末到元豐八年之春,從來都不曾因變法改制而引起勞動人民的群起反對。
儘管還有許多專案,並不能依照王安石的初衷而次第進行,例如他想透過保甲法而把募兵制改為民兵制,他的那個吞併西夏與契丹、恢復漢唐時期統一局面的計劃等事,而每項得到實施的新法在推行之後,全都在農業生產,或政府的財政收入,或社會經濟的其他方面,收到或大或小的積極效益。
對於這樣的一些積極效益與成果,如果一概置之不理,視若無睹,而只著眼於司馬光上臺後粗暴顢頇地把新法全部推翻,認為這就是新法的失敗,這是既不符合史實,也不符合道理的。
當司馬光不顧一切地要把新法全部推翻之際,在保守派的人物當中,有許多人都提出反對意見,有的以為青苗法可以繼續推行,有的以為差役法不應恢復,可以說,在新法中佔重要地位的幾種,幾乎都有保守派中的或彼或此、或多或少的人員,出而反對司馬光的廢罷,主張繼續施行。
於此可見,司馬光推翻全部新法的做法,確實是不得人心的,如果當時不是起用司馬光,而是起用另一位保守派人物當政,其對待新法的做法,必不會如此滷葬滅裂,而是一定會比較圓滿,會考慮得周到一些的。
因此,我以為,絕對不應把司馬光的推翻新法,認為是新法的失敗。正如一位建築師經過長期的研究思考,設計建造了大面積的庭院房舍,雖還未必可稱之為美倫美奐,然而已可供廣大人民安居樂業之用,卻不幸有仇人冤家突然到來,只為發洩其怨怒之氣,便不問緣由、一律將其拆除推倒,這怎能算做建築師設計與施工的失敗呢?
(正文完)
-
11 # 風雲雷火電
一、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趙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加王安石為司空。高太后在神宗時就強烈反對變法,等到自己聽政後,立即起用司馬光為相,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在得知新法被全面廢除之後,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鬱然病逝於江寧鐘山(今南京市),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於江寧半山園。
二、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文學造詣外,王安石對傳統經學也有研究,創立了在當時具有卓越影響力的學派——荊公新學,他的思想對宋明之季的經學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時也獲得了很多關注。
儘管王安石主要修習儒家學說,他秉持實務的主義,從周禮、荀子、韓非子和商君書(商子)等其他經籍、論著中吸取經驗,後世學界多因此結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寧變法而認為王安石傳承於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對道教、佛教也有了解,並留有多篇著述。
王安石既在文學方面獲得了全世界的認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樹,對宋代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慶曆二年考中進士,先後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為官,這二十年中他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生活,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直至熙寧年間擔任宰相後發動改革,史稱“熙寧變法”或“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改革。熙寧變法引起了朝廷內部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衝突,史稱“新舊黨爭”,最終在各種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實施的變法基本失敗。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一、政策未能對症下藥
王安石鑑於慶曆新政的失敗原因在於官僚集團的反對,改革不及於官僚體制。因此王安石的變法所針對的只是皮毛,遠未到核心問題——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則是因為冗官。財政問題解決不了。
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針對支出太多問題,反而是以增加國庫收入為主,如此則不能解決財困。
二、政策本身之缺點
如青苗法之實行,與理想相去懸絕。如果貧困民戶自願請貸官錢,尚有可說,但實際上是地方官強迫農民五家互保後在逐家派定數目,稱為散青苗,地方官為了保障秋後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物件是中上之家而非貧下之戶。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這數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負擔的。
三、剛愎自用
王安石性剛,與神宗議論國事,有所抗辯,聲色俱厲,神宗每為之改容聽納,此外因有皇帝的加持,王安石得以執行新法,便貶謫反對其新法的大臣。
創行變法之初,司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過,自信太厚,王安石覆書抗議,深不以為然,二人本是極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從此畫地絕交。
四、任用非人
王安石不樂聞逆耳之言,但喜歡聽人恭維和奉承話,於是投機分子章惇、呂惠卿、李定之流,曲意迎合,因緣重用,遂使新法的推行變質。
司馬光為什麼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
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損害了以司馬光為首的的政治集團的利益。
宋神宗受過西夏和遼的屈辱,一直想對西北用兵,但是國庫裡沒錢。大家都想增加財政收入,司馬光主張節流,王安石主張開源。王安石很清楚,司馬光的節流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你要抗衡一大批權貴和既得利益者。司馬光也很清楚,王安石增加國庫收入的辦法,最終只能盤剝老百姓。
司馬光、蘇東坡反對王安石,但宋神宗支援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青苗法,本來是一種很好的法,可不下指標,青苗法就推不動;一下指標,地方官員為了完成指標就不顧一切。最後的結局是個悖論,兩難。王安石雖然有機會變法,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失敗原因
1、變法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卻在變法中操之過急。他只認定一個目標,卻忽略了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必然會連帶產生一系列問題。
在短短數年間將十幾項改革全面鋪開,恐怕當時的社會各階級都不見得有這種精神和物質承受能力,於是變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
2、變法派內部分裂
首先是變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協調一致。當王安石再次擔任宰相後,宋神宗對他的態度已經有所變化,即所謂“意頗厭之,事多不從”。
王安石看到變法停滯不前,被迫再次辭職。其次是變法派內部出現反對派。許多變法派只從自己利益考慮,而不以改革大局為重,結果使參與變法的人員鬧得四分五裂。
3、保守派強烈反對
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之爭本質上並不是權力之爭,而是政策性的爭議;並不是要不要改革的爭論,而是怎樣改革的爭論。
保守派人才濟濟,如司馬光、韓維、文彥博、歐陽修、富弼、韓琦、範縝、蘇軾等。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乎全被廢掉。
-
12 # 號條頭史歷hhh
王安石變法是好的,但是在進行過程中許多措施不得當,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實施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在經濟上,推行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與市易法;在軍事上,設定了保甲法、裁兵法、置將法、保馬法與軍器監法。此外,王安石也注意到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太學三舍法與貢舉法。
變法措施的內容,基本顛覆了宋朝一直以來推行的制度,全國上下感到驚訝,紛紛議論。王安石卻不以為意。他認為,只要變法確實能帶來益處,就不用過度擔心他人的議論,也正因如此,王安石自言自己連天象的變化都不畏懼,連祖宗立下的規矩都不效法,只忠於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的上任,也影響了其他人的仕途。
司馬光等守舊黨,與王安石對時政的認識不同,幾次在朝堂上爭論不休。比如在稅收上,王安石在乎的是讓國庫更為充盈。司馬光則認為讓百姓開源節流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但是,每當兩方針鋒相對,宋神宗都站在王安石這一邊,導致守舊黨越來越不被重視。
加上王安石的態度強硬,將原有的法令盡數更改,守舊黨於是上奏宋神宗,說百姓都討厭王安石制定的新法,請宋神宗收回成命。宋神宗不聽,認為新法推行之初,百姓還不習慣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是王安石變法遇到的第一個波折。
後來,守舊黨的御史中丞呂誨看不下去,認為王安石太過執拗,在擔任宰相之後,把朝政攪得天翻地覆,於是接連兩次彈劾王安石,向宋神宗呈上《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第二狀》。
宋神宗接到彈劾之後,覺得呂誨誇大其辭,有陷害王安石的嫌疑,於是駁回。呂誨感到自己不被宋神宗信任,心如死灰,要求辭官,自此離開朝堂,去當地方官了。
王安石急於收穫變法的成果,要求各地官員積極實施新法,向他報告效果。底下的官員為了滿足朝廷的要求,開始鑽法令的漏洞。
比如,免役法的實施,核心是要免除徭役,按民戶等級徵收錢糧,地方政府再用這些錢糧自行募役,實現社會公平。但是,地方官員在收取免役金時,趁機增加了收稅的金額,逼得人們只能多給錢財來免除徭役。
又比如,青苗法的實施,是農民在夏、秋兩季莊稼未成熟時,可以向政府借款,來度過這一段沒有收入的日子,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農民向當地豪強借貸。但是,王安石對法令研製不周,借款的利息極高,農民根本負擔不起,地方政府還會在借貸、還貸之餘,藉機向農民索要額外費用。
司馬光畫像
因此,新法實施後,人民生活質量遠低於從前,對政府也感到越來越憤怒。
隨後,王安石變法遇到第二個波折。守舊黨的宰相韓琦、諫官司馬光知道後,跑去找宋神宗,告訴他各地實施新法的情況,並建議宋神宗停止變法。宋神宗聽了,也認為王安石對新法研製不周,可是變法後,朝政的收入確實增加不少,因此宋神宗並不想停止變法。
王安石知道守舊黨向宋神宗告狀後,上章為自己辯護。宋神宗最後因重視王安石,決定不採納韓琦、司馬光的意見,讓王安石自行整頓變法措施。
宋神宗雖然為王安石擋住了守舊派的攻勢,但王安石的親信卻給他帶來更大的打擊。這是王安石所遇到的第三個波折。
王安石從前提拔出來的司法參軍鄭俠,自變法後,被王安石派到光州(今河南光山)管理當地的民、刑案件。任職期間,鄭俠受理許多案子,都與新法有關,深切感受到新法的問題,於是在1072年回京述職時,拜訪王安石,分析新法的缺失。
王安石聽了很不高興,不願再見鄭俠。之後,鄭俠不死心,還是寫了很多信給王安石,希望王安石能整頓新法弊端,王安石一氣之下,將他貶為京城安上門的監門小吏。
鄭俠感到自己無法再說服王安石,畫了一幅“流民圖”,直接求見宋神宗,告訴宋神宗,這些都是自己親眼所見的民間苦狀,絕無欺瞞。
鄭俠《流民圖》區域性
宋神宗看到“流民圖”上畫有無數逃亡的流民,不僅攜家帶眷逃難,還有許多酷吏鞭打他們,不禁流下淚來,停止了變法,並將王安石貶為觀文殿大學士。
改革派的參知政事呂惠卿知曉後,跑來勸阻宋神宗,告訴宋神宗,您這麼多年的苦心,好不容易付諸實行,如果只是因為一名狂夫的言論,就把這些新法都廢除,豈不可惜?
宋神宗聽了,極為認同,宣佈繼續變法,僅僅廢除了一個方田均稅法,命呂惠卿繼續主持變法事宜。1075年時,宋神宗又想起王安石的好,再度任用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推行的過程中守舊黨與改革黨的對立,下開北宋長達五十多年的新舊黨爭,對北宋的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
-
13 # 雨送黃昏669
題主好!對王安石變法持否定態度顯然有失公允,儘管變法以失敗告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集團的一員,其勇於改革,積極探索富國強民的超前意識應予充分肯定。列寧稱讚王安石變法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結合當時北宋積貧積弱的國運,除了變法圖強,似乎別無他路可走。王安石等人是被歷史推上浪尖的弄潮兒,激起的浪花確實不小,至今仍為網上議論的焦點,可見其影響力還是深遠的。
王安石畫像
歷史上的變法不是從王安石開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啟用孔子弟子子夏門生李悝實行變法,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法典《法經》,是魏國經濟力量壯大,成為諸侯強國。接下來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很快橫行起來,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封建集權制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國家,當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有兩種結果:一是被新的、先進的生產關係所替代,二是內部改革,也就是變法,以圖自強。
戰國時期李悝(魏國人)
北宋是平穩過渡政權,到仁宗年間,"三冗"(指冗官,冗軍,冗費)現象特別嚴重,官僚隊伍膨脹,軍隊數量龐大(無戰鬥力),各種稅務繁多,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財政赤字竟達1570餘萬緡(用繩子串起來的錢,每串一千文)。巨大的軍費開支,加上每年給西夏、遼、金的上貢,使政府疲憊不堪,難以承受,官員貪汙腐敗,象包拯”笑比黃河清”的廉官已是鳳毛鱗角,各地農民和土兵起來反抗朝庭的事情屢屢發生,如王倫(原為禁軍士卒丿起義、張海、郭邈山陝西起義等,民族矛盾異常尖銳。
嘉佑元寶
在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日益嚴重的形勢下,北宋統治集團中的一些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有必要革新政治以擺脫社會危機。早在宋真宗朝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北宋改革運動的先驅王禹偁(Chen,古同稱)就針對時弊,上蔬要求"改弦更張,因時立法"。雖未被採納,但為范仲淹等人繼承下來。範於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向仁宗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實行改革的十個方面內容:即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分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兌現皇帝給百姓的各種恩澤)、重命令(要取信於民)。史稱"慶曆新政"。因改革是從整頓吏治開始,裁減冗員,公田均攤,觸犯了官僚和權貴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猛烈反對,推行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離開朝庭,變法也相繼被取消。
商鞅畫像
王安石是北宋為數不多的明白人,知道"窮則思變"的道理,他是從七品縣令擢升到中央的,基層工作時就注意改革吏治,督修水利。青黃不接之際,將官倉裡的存糧貸給農民,減少了高利貸的盤剝,又使官倉存糧"新陳相易",這也是富豪仇視他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趙頊
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春,王安石上萬言書,系統提出變法思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他說,理財以農事為急,要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疾苦,就要抑兼併,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他把國家財政和社會生產緊密聯絡起來,以發展社會生產作為富國強民的前提條件,告誡統治者要"鑑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的歷史教訓。他的萬言書當時雖未被英宗採納,卻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王安石變法,在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勢,特別在財政上,出現了"中外府庫無不充衍”的局面《宋史.卷三》。但是變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其原因有三:一是變法觸動了大官僚、大貴族、大地主集團的既得利益,引起他們激烈的反對和攻擊,推行新法舉步維艱,這從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文中可以看到。二是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如青苗法、募役法出現與民爭利的現象。三是變法派內部意見分歧大,如他和呂惠卿的矛盾,呂又和曾布的矛盾等,從而削弱了新法執行的力量。四是"元祐更化",哲宗尚小,國事由高太后裁定,啟用保守派,新法一度停止。五是兩次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六是徽宗親政後,啟用假變法派蔡京為相,以變法為名,打擊排擠異已,讓變法內容徹底變味,北宋精英殆盡,開始走上滅亡之路。
呂惠卿畫像
王安石變法有其歷史侷限性,總的來說,是國家盤剝官僚地主,反過來這些人又開始盤剝農民,如此惡性迴圈,農民成了受害者,新法既得不到官僚地主的擁護,更失去了廣大農民的信任。變法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一廂情願地曲折進行,當最大支持者(宋神宗)離去,變法也就胎死腹中了。
-
14 # 野史侃談
史學界向來有不少人否定王安石的變法,一般主要的判斷依據就是這次變法並沒取得成功,而其失敗又成為了北宋滅亡的一大誘因。所以王安石變法不僅失敗了,甚至其本身就是一個徹底的錯誤之舉。
個人認為這種依據難免有失公允,只從結果出發,而且忽略了其他歷史因素的影響。那麼如何客觀全面的來評價王安石的這次變法呢?我覺得有必要從其改革緣由,實施措施,失敗原因,最終影響等方面來侃談一下。
積貧積弱,神宗欲建功為了防止出現文官專權,北宋初期實施一職多官制度,到了仁宗皇祐年間,內外官員數量龐大,就已“十倍於國初”。加之北宋一向不抑制土地兼併,由此產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他們大多投身軍營混飯吃,從而導致軍隊質量不佳,人員又十分龐大。當官當兵的一多,政府的開支就越大,再加上大興土木,神宗時期的北宋早已國庫空虛,財政負擔嚴重加劇。
神宗心裡明白既得利益集團不可輕易動,所以冗員不能裁,冗官不能減,畢竟前朝范仲淹等人發起的慶曆新政的失敗已經印證了這個問題。既然如此,行政開支和軍費支出沒法減,國家財政又沒錢,那就只能想辦法增加收入。為此,宋神宗廣聽言路,最終形成兩派觀點。
一派是以韓琦、司馬光等元老重臣為代表的保守派,認為國家缺錢是因為花銷太大,要節省開支。所以建議皇帝,內修德政、外睦鄰邦,少建宮室樓臺。對這種不顧強鄰挑釁的建議,神宗很不滿意。
另一派則是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他們主張就是增加財政收入,適當裁減冗費,不僅可以養住現在的官員與軍隊,還可以支援朝廷對敵國採取主動的軍事措施。這種態度與神宗的需求一拍即合,所於是神宗越級提拔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大業。
熙寧變法,施行非初衷1. 改革之青苗法
青苗法即在每年青黃不接之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只取利息二分或三分,隨夏秋兩稅歸還。但為了防止農民還不起,地方政府強迫富戶為普通農民提供擔保抵押。而變法期間,偏偏又趕上災年,政府逼迫農戶還貸,導致很多農戶破產,還連帶著陪上了一批富戶。
按說此法相比以往農民向地主借貸的利息低了很多,本是一件好事,但具體實施起來卻變了味,變成了地主、農民、富戶統統反對的“惡法”。
2. 改革之市易法
市易法就是設定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將其賣出。這種政府參與調節的辦法,本是平抑物價,增加財政收入的好方法。
但具體實施時,官商卻打著“市易法”的幌子,實現徹底的壟斷,導致民商經營成本大大提高,物價飛漲,工商業走向絕境。
3. 改革之均輸法
均輸法即設立發運使,掌握全國生產情況和政府需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可以在災荒歉收地區,徵收資金,拿徵收到的資金,到豐收地區,以低價購買物資,供給中央。
表面上看,可以保證中央政府的物資需要,節省運費,減輕老百姓負擔,限制商人操縱市場,是個一舉多得的措施。但跟市易法一樣,因為官商介入,讓市場行為變成了徹底的壟斷,導致官商吃剩,百姓捱餓。
4. 改革之免役法
免役法就是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官府僱人承擔,不願服差役的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
但是,原先享受免役待遇的官戶、城市居民、女戶、寺觀、未成丁等群體通通要花錢免差役,反而增加了他們的負擔。而且免役錢的定價全由各級官員所定,便成了他們中飽私囊的工具。
5. 改革之保甲法
保甲法即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閒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一方面可以維護農村社會的治安,另一方面,又建立軍事儲備,節省訓練軍費。
但到了執行層面就變成另外一回事了。這實際上變成了對老百姓的強迫性義務勞動,不少保正、保長乘機對百姓欺凌勒索。以至於很多保丁為了逃避保甲法,不惜自殘,中途逃跑者數不勝數。逃跑的保丁有家不能回,慢慢聚集起來佔山為王,反而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過於急進,方法有欠缺王安石變法的效果確實不佳,甚至與他的初衷背道而馳。新法的本意,是民富國強,國可能是富了,但民卻更窮了,結果必然是整個社會怨聲載道。
這一方面是由於改革過於急切,一下子各種改革齊上,方法又經不起推敲,往往顧此失彼,無法很好的全面兼顧。另一方面則是在於用人,改革是少數派,因此凡是擁護變法的王安石都會任用,而這些人中有相當多的投機分子,最終導致變法的實施變質,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據記載,當時的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集體進京上訪,更聚集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就連一個被王安石提拔過的小官吏鄭俠,也在熙寧七年四月畫了一張《流民圖》呈獻天子,這讓神宗大為震驚,兩宮太后甚至聲淚俱下道“安石亂天下”。
更有野史記載,變法期間,天下大旱整整十個月,或許真是天怒人怨。於是神宗下詔暫停青苗、方田、保甲等八項新法。詔後三日,天降大雨,旱情立解。這其實也充分反映了王安石變法的不得人心,導致最後揹著斂財惡名走向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當世挫敗,後世頻借鑑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很多史料記載變法期間北宋社會經濟達到很高程度的發展,但由於時代的固有弊端,以及實行時的偏差,缺乏有效的監管,最終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王安石變法對後世的影響其實很大。比如南宋時期,雖然整體上對其進行了否定,但像科舉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馬法等措施仍然被繼續推行;再如列寧曾評價“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時的改革家”,並借鑑了其在土地改革中的部分思想;梁啟超還特意在戊戌變法十週年之際為王安石立傳,高度評價了其人和他的變法;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副總統華萊士還提到過,王安石的青苗法對美國扭轉經濟危機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所以說,雖然王安石的變法結果不佳,並最終失敗了,但並不能片面的對其全盤否定。這次變法有其特定的進步意義,留給了後人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遺產,比如"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三不足"精神;有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甚至其農業信貸等對當代仍然有著一定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回覆列表
對王安石變法持否定態度的,是地主士紳,即當時的社會精英,因為改革,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這和大清雍正皇帝的改革一樣,雍正一直擔著“讀書人”對他的罵名,不過,雍正是皇帝,誰人能拿他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