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達人

    商鞅是政治人物,他的一些行為都是出於政治考量,雖然他所制定的法令嚴酷,但這是不能作為衡量他個人情感的標尺。

  • 2 # 慢看歷史

    我不認為商鞅薄情寡義,戰國那個年代是特殊的歷史時期。

    中國古代變法革新運動不在少數,熙寧變法、張居正新政、戊戌變法等等,歷史上的變法大多以失敗告終。商鞅變法是少數幾個比較成功的變法運動,秦國透過商鞅變法,率先走上了君主集權的道路,新政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大為增強,秦國的國力顯著提高。商鞅死後,秦王室一直延續商鞅的變法政策,以致秦國數百年強盛不衰,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可以說,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沒有商鞅變法,這天下最後是否姓贏,還真難說。

      商鞅變法雖然成功,但歷史對商鞅這個人的評價並非都是正面的,影響最大的要屬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太史公用四個字評價商鞅“刻薄寡恩”。歷史上不少名人對此表示贊同,甚至有人認為,商鞅變法讓秦國橫掃六國,商鞅變法也讓秦朝走向滅亡,秦朝的嚴刑峻法正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劉邦不正是因為押送徭役遲,去交差也是死,造反也是死,這才被逼上梁山的嗎,陳勝吳廣不也是因此而造反的嘛。乍一看,商鞅的法卻是給埋葬秦王朝添磚加瓦了。

      商鞅的法的確嚴苛,但商鞅這個人卻未必刻薄,法理跟人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商鞅主持變法是他的工作,於公而言他必須鐵面無私,商鞅制定的律法適用於秦國各階層,對商鞅自己也不例外,商鞅後期被秦國貴族迫害,流亡於各地,商鞅因為自己制定的律法而無法夜宿旅店,很多人拿這個例子證明商鞅作法自斃。然則,這並不能證明商鞅的人性。法理面前人人平等,商鞅將秦國打造成為一個法制的社會,他制定的律法即便是過於嚴酷,但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之選,所謂治亂世用重典,沒有嚴刑峻法,何來秦國的強大。

      如果說一個嚴格執行律法的人,咱們就視為刻薄寡恩,那麼現代社會的執法人員不都是刻薄寡恩的酷吏了。再談談秦覆滅和商鞅的關係,商鞅只負責把秦國變強,數百年後秦國的覆滅跟他有半毛錢關係。商鞅變法是時代的產物,商鞅的嚴刑峻法適用於秦孝公那會的亂世,但未必適用秦始皇天下一統的形勢,既然不適用那就改唄,但你不能指望商鞅來改,畢竟商鞅墳頭草已數丈高,李斯、王綰這些秦始皇的眼前人不知變通,這也怪不了商鞅吧。

      商鞅刻薄是為了執法,但其人性並不見得如此,僅因為商鞅嚴格執法就說人家刻薄寡恩,實在有失公允。商鞅變法過於嚴酷,但是因為時代使然,亂世用重典,秦國為了生存,刑罰嚴酷點也無可厚非,這不是商鞅的錯,而是時代的錯。秦國滅亡是因為刑罰太嚴酷,但這跟商鞅無關,而是秦始皇和堂下的一干大臣一位守舊不知變通,不懂亂世靠法、盛世靠禮的社會法則,商鞅變法只能讓秦國打江山,守江山商鞅可管不了。所以,僅以商鞅變法的嚴酷性來評價商鞅刻薄寡恩,純屬無稽之談。

  • 3 # 白龍赤子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秦獻公去世,他的兒子秦孝公開始領導執政,這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帝王,經由他主持的商鞅變法,使戰國時期的秦國變為虎狼之國,從此,秦國走上了一條統一六國的道路。在這次變法中,除了秦孝公,貢獻最大的就屬商鞅了。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變法者,在人們的心中卻是一個薄情寡義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對商鞅薄情寡義的看法似乎不全面,他除了是一個薄情寡義的人,還是一位偉大的變法者、偉大的政治家。因為正是他確定的變法政策影響了秦國曆史的程序,這是毫無疑問的。下面來看看商鞅變法的內容: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3.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

    4.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5.改革社會風俗。

    以上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它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思想和社會等各個方面,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運動。前兩條是關於軍事方面的,它的制定使判斷一個人才能的標準建立在“軍功”之上,一切以“軍功”為社會地位的判斷標準,改變了秦國嚴密的社會等級,鼓勵了低等級的上升,改變了高等級的固有地位。

    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的措施建立了嚴格的中央集權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和奴隸的權力結構。這樣,天子一人總攬大權,事事都由他來決定,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度。實際上,正是這樣的制度形成了秦朝初期的皇帝制度,影響深遠。

    改革變法的第四條是“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在我看來,正是這一條措施的推行,才讓人們覺得商鞅是一個薄情寡義的人。尤其是其中的“連坐法”,一人犯罪就要牽扯到自己的家人,還有他的鄰居,並且具有嚴格的執行力。現代社會講究是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可是在商鞅變法的秦國,自己可能會被鄰居的一點小事而人頭落地,這是極其不人道的。

    結語

    無論如何,商鞅變法的推行廢除了秦國舊有的生產關係,確立了封建經濟基礎、發展了農業經濟、穩定了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另外,商鞅變法一系列的軍事政策使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改變了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

  • 4 # 5有5

    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在變法過程中遵循“亂世用重典”的法家思想,影響了後世對他的評價。雖然商鞅利用公子卬對他的信任,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為世人所批判,但是還沒有到了刻薄寡恩的境界。

    商鞅變法為何給人刻薄的形象?

    商鞅在開始變法時,透過立木為信的辦法提高了官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可見官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不好,也可以說是人民對變法不抱希望。認為變法是貴族的事情,涉及不到他們。而在世族中,分為支援、觀望、反對三種勢力。

    變法開始後,商鞅實行輕罪重罰、連坐法。有效的制止了民間的私鬥行為,並把軍工和爵位掛鉤,給秦人指出了奮鬥的方向。而世族就不一樣了,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憋著勁的給商鞅使壞,在贏駟觸犯法律後,處罰了他的師傅。此時,世族心中還抱有一絲幻想。在贏虔被割掉鼻子後,世族才變得老實,徹底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潛規則。

    “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什伍連坐法

    從商鞅的變法經歷來看:不用重典對反對變法的人沒有震懾力;不用重典就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變法就會失敗。而用重典變法,也就造成了他的負面影響:刻薄無情。

    所尊崇的學派不同,處理事情的方法也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仁者見仁了

    商鞅實行的是法家思想,認為人性本惡,本性就利避害,提倡以法律約束,又使秦人興功懼暴;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提倡人性本善,以教化為先。兩者相比,自然評論不同。

    因此商鞅雖然刑罰嚴苛,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朋友。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離薄情寡義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 5 # 隱者康司馬

    商鞅為報答秦孝公的知遇之恩,是大刀闊斧的進行政治改革,沒有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在明主秦孝公死後,他被秦國人車裂而死。他是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商鞅本名公孫鞅,是魏國相國公叔痤的門客。公叔痤生前曾向魏惠王舉薦公孫鞅,公叔痤死後,魏惠王也沒有重用公孫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求賢,就離開了魏國來到秦國。他透過好朋友景監的關係見到了秦孝公。透過多次的深入交談,秦孝公認為公孫鞅是個難得的治國賢才。

    秦孝公開始重用公孫鞅,被任命為左庶長,主持政治改革變法。他制定司法制度,禁止民間私鬥,一切賞罰和爵位都以軍功為標準,獎勵生產,如果因為懶惰或者經商而導致貧困的,一律罰為奴隸,沒有立功的人即使很富有也不能用豪華的東西。這些法令制定後沒有馬上就公佈,公孫鞅怕老百姓們不相信他,所以他在南門樹起三丈長的木頭,宣佈誰能把它搬到北門就賞賜十金。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沒有人去搬。公孫鞅以為賞金太少,於是把賞金增加到五十。這時有個人站出來把木頭搬走了,公孫鞅馬上就給他五十金。表明自己說話算數。不久他就公佈了新法令。

    剛開始改革的時候,大家紛紛反對,很多人都說新法令不好。不久太子也犯了法,公孫鞅說:‘法令之所以得不到慣徹,都是上面人沒有好好遵守。’太子當然不能罰,所以太子的兩個師傅就代替太子受刑,一個被打一頓,另一個在臉上刺字。從此秦國人都不敢犯法了。

    10年後,全國上下都覺得新法令好得很。秦國治安大有好轉,士兵的戰鬥力也提高了很多。當初那些說新法令不好的人現在卻誇獎起來。公孫鞅說:‘這些人都不是好人。’下令把他們遷到邊境去,從此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令了。

    公孫鞅很快被升為掌握兵權的大良造,開始帶兵打仗,多次擊敗魏國,迫使魏國把都城遷到大梁。公孫鞅凱旋而歸,被秦孝公封在商這個地方,從此人們就叫他商鞅了。

    商鞅的改革得罪了不少秦國的權貴。不久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那些反對商鞅的人就說他的壞話,誣告他謀反。太子就派人去抓商鞅,他好不容易跑到了魏國,魏國人說:‘商鞅是秦國的通緝犯,秦國那麼強,我們不敢得罪。’他們把商鞅送回秦國。商鞅最後被秦國人車裂而死。但他實行的法令卻保留了下來,秦國的國力日益強大。

  • 6 # 車工00

    說商鞅薄情寡義刻薄是代表老氏族門閥利益的貴族奴隸主,因為商鞅變法的內容嚴重削弱了他們的勢力,動了他們利益的乳酪,如井田制,軍級制,郡縣制的改革,使他們對商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以至最後對商鞅動用五牛分屍酷刑!

    商鞅制定的法刑,的確比較殘忍,但是,亂世用重典,是當時形勢的需要。當時的秦國積貧積弱,內部各部族民風剽悍,每年因聚眾械鬥死傷慘烈,嚴重削弱秦國國力,忍一時之痛方可長治久安。好比我國三反五反,八三年的嚴打,到了不得而己的地步決不可手軟。商鞅的律法之所以受老貴族勢力的強烈抵制,關鍵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使貴族子弟再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這等於掘了他們祖墳,豈能不暴跳如雷!

    商鞅律法的成功之處就是奴隸和庶民得到切身利益,所以雖然殘酷,但還是得到他們擁護。如軍級制的實施使他們從奴隸直接可以升到將軍,陳亡、戰傷都會有撫卹,士兵們沒了後顧之憂,再加上軍功的誘惑,使得士兵們在戰場上人人拼命,個個忘死,造就了令列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

    一部變法的歷程,在利益分配上肯定有不平衡的一面,失利一方拼死抵制,得利一方極力擁護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老貴族勢力極力攻擊商鞅的律法和他本人,說什麼話都不足為信,要用辯正主義觀點解柝,才算公正、客觀!

  • 7 # 一鹽九錢置地五餉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非不慈,非不義,非不善,非不情也——理性使然[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靈光一閃]

  • 8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毛澤東: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刻板的法學家,做事做人喜歡尊法而行,絕頂聰明,做事太絕不留後路.最終作法自斃.

  • 9 # 遼北老代

    說商鞅是一個薄情寡義刻薄的人,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分析,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還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來分析?

    商鞅出生在春秋戰國時代,他是很有才華的人他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法學家,改革家,春秋後期,他為秦國的變法貢獻了力量,他的變法主要是改革稅收法,土地法,軍隊軍銜管理法和重量度量法,他主張在法律上要出重典,輕罪重治,比如說焚書坑儒等,使當時的秦國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它的這些法律也極大的觸犯了當時老百姓的利益。

  • 10 # 坦坦蕩蕩的尚格

    有情有義的人自然看不上《商君書》中的“馭民五術”,商鞅也確實是一個薄情寡義的人,事實上可以說法家的這些代表人物都是薄情寡義的人,因為法家要用刑罰來治理天下,而不是透過道德來教化天下。而真正的就事論事、法外無情在當下是不被認可的,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需要的是溫度而不單純是法度。

    商鞅薄情寡義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是一個願意融入團體中的人,而情義一定是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但是商鞅不一樣,他在面對孝公的時候就明確的表示: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與眾。

    商鞅的目的是變法,他在一開始就告訴孝公:“不可以與普通人討論如何實施計劃,只能和他們分享利益”,並且他還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不謀與眾的人。並且在整個變法的過程中,比如就在《商君書·更法第一》中除了秦孝公,他始終是孤家寡人,而且他也願意做孤家寡人。

    所以這麼一個不願意合群的人,當然談不上與眾人友好相處,也就根本沒有通常意義上的情義。比如後來司馬遷就曾說: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

    商鞅寡恩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商君列傳》中說他“不告奸者腰斬”,如果一個人明知別人犯法而不告發,那麼這個人要被腰斬。甚至: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

    變法剛開始的時候秦國人說法令不好,但是後來變法的效果出現了,秦國人有跑去說法令好。這不是好事嗎?但是商鞅把這些說好的人全部遷到了邊遠的城邑,因為商鞅覺得法令不論是好是壞都不能被議論。這能是一個有情義的人嗎?

    事實上除了一個南門立木的故事,你基本找不到符合現代人價值觀的商鞅的故事。但是即使是這個南門立木其實也是商鞅刻薄的表現。它看起來是在說一個誠信的故事,但是這個誠信卻和商鞅無關,商鞅只是要用一種手段來向秦國人樹立他的權威,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而商鞅本身也是明白自己的薄情寡義,但是他認為薄情寡義是對的,他知道他的做法會讓人民怨恨,但是他的“馭民五術”本來就有疲民、辱民的內容,所以每次商鞅外出,如果身後跟從的車輛不多、身邊的甲士很少,那麼他就絕對不出門。

    但是他得罪的還不只是這些,包括被他取消特權計程車大夫,包括當時被他侮辱的太子都是他的敵人,所以秦惠文王在後來將他車裂。

    但是商鞅的刻薄寡恩卻恰恰造成了秦國的國富兵強,因為在當時那種生產力水平下,商鞅的變法其實很有效。如今我們提及商鞅變法一定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之一,用商鞅自己的話說,他讓秦國懂得了男女之別,又把秦國建設的和魯國一樣繁華。

    但是商鞅確實不是一個說得上情義的人,你可以說他是為了國家的富強,是一種更大更高的情義,但是這種情義不被我們認可,因為社會發展水平不一樣。事實上法家都是如此,法家有很多的權謀、用人之術,其實都過於無情。

    但是後人所尊崇的儒家的刑罰觀念其實也融合了法家的理念。

  • 11 # 帳飲東山

    從三方面看:

    商鞅,對於秦國權貴來說,不僅僅是薄情寡義,而是絕情絕義。因為他徹底斷掉了權貴的利益。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他為他們打開了一條公平公正的上升道路。一切以軍功,來決定人的榮華富貴。這算不算有情有義?

    對於秦國來說,為秦國打造了一套強盛之法。而且這套法在商鞅被車裂之後,仍然使用。這對整個已經變強的秦國算不算有情有義?

    商鞅見秦孝公後,用語言試了孝公三次,最後才把這這套法全盤托出。

    要變法,就要有人付出代價。革新,有時候會革了一些人的命。一旦變法開始,就不能停下來。一個人君,一個輔佐者,他們要的是國家強盛,不是去殺人放火,個人的情義並不能讓秦國強大起來。

    可是,仍然覺得他是一個,薄情寡義而刻薄的人。

  • 12 # 天晴愛睡覺

    慈不掌兵,義不守財。

    婦人之仁的人是不可能領導變法的。

    以法治國,大仁不仁,算不上薄情寡義。

  • 13 # 正史漫談

    商鞅確實“薄情寡義”。但嚴格來說,這個字眼在他這裡並不能被視為貶義詞,畢竟如果他不刻薄的話,秦國的變法壓根就不會成功。

    為了直觀的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將商鞅跟春秋時期秦國著名的著名“五羖大夫”做對比。實際上,這個對比,是商鞅本人提出來的。

    公元前340年,公孫鞅率領秦軍大破魏軍,魏惠王被嚇破了膽,“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河西之地,是幾十年前,魏國的一代雄主魏文侯、傳奇兵家吳起,生生從秦國手中奪去的。

    可想而知,如今這件壯舉對秦國意味著什麼:徹底推翻了魏國的壓制,逐鹿中原的“任督二脈”被徹底打通。

    秦孝公大喜之下,兌現了當初在求賢令中許下的諾言,將商於之地十五邑封給了公孫鞅,並賜爵“商君”,商鞅之名,由此而來。

    可以說,經此一戰,秦國徹底推翻了壓在自己頭上的大山,商鞅也用實際效果證明了自己變法的正確。對此,他也頗為自負,甚至喜滋滋的問趙良,自己跟五羖大夫相比,誰更牛掰?

    五羖(gǔ)大夫,即百里奚,是秦穆公時期的名臣。此人年輕時貧窮不堪,後來在小國虞國謀得了大夫的職位,但卻在虞國被滅後慘遭晉國俘虜;後來,他又被當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國。對此他深感羞辱,因此憤而外逃,卻在楚國境內被抓獲。

    聽說百里奚有治國大才的秦穆公得知後,設計用五羖羊皮(五張黑羊皮)贖回了他。接下來雙方相談甚歡,百里奚被委以國政。因此秦人稱之為:五羖大夫。

    百里奚相秦期間,對內實行善政、教化百姓、招攬賢才;對外施德於諸侯,樹立秦國威信,“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後人認為,百里奚是秦穆公稱霸天下的最大功臣。

    與之相比之下,商鞅對秦國的功績同樣毫不遜色。百里奚幫助秦穆公在春秋時期爭霸,商鞅則推動了秦國在戰國時期崛起。從最終的影響力以及結果來看,後者甚至遠遠超過前者。

    但結果相似,過程卻天差地別。

    百里奚早年曆盡艱辛,飽嘗世間百態與人生坎坷,也讓他對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感同身受。因此,當他在秦國主政後,為官清正、愛護百姓,為人和善、平易近人,以身作則、生活簡樸,外出時甚至從不乘坐車馬,更不兵馬開道,與百姓打成一片,這在階級分明的春秋時代顯得難能可貴。同時,他主張“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利,受到了百姓的一致愛戴。

    因此,當百里奚死後,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而商鞅則完全相反。

    首先,他大張旗鼓的公開反對任何形式的仁義

    仁者能仁於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於人,而不能使人愛。

    仁者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對方隨之變得仁慈;道義之人可以關愛他人,但並不能讓對方也變得關愛別人。因此,所謂仁義,只會變成某些階層破壞規則、攫取特殊利益的幌子而已。

    那麼,他的主張是什麼呢?簡而言之,是殺刑。

    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細過不失,則國治。國治必強。一國行之,境內獨治。二國行之,兵則少寢。天下行之,至德復立。此吾以殺刑之反於德而義合於暴也。

    也就是說,用嚴刑峻法來治國,能使大罪小罪都不會產生,國家定會長治久安;一個諸侯國變強了,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兩個國家都強大起來,就能以相互間的威懾力避免戰爭的產生;如果天下各國都強大起來,那就會相安無事、天下太平。所以,以法治國,看似冷酷無情,最終卻能保護民眾;仁義治國理念,只會造成社會混亂、權貴得利、百姓受苦,這才是真正的殘暴。

    因此,商鞅變法的主要手段就是賞和罰。有功必賞、有錯必罰,絕無例外,讓後來的韓非子也讚歎“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

    而這種體系的最大敵人,就是法外開恩,即遊離於法律體系之外的“情義”。即使是秦君本人,也不能出於私人的感情破壞規矩;秦國的一切爵位榮祿頒佈,都遵循公開而透明的條件,“人君之出爵祿也,道明”。這也是為什麼商鞅要拿太子師傅開刀的原因。

    如此完美的理論模型,要在複雜的人性社會中全面推行,各階層人民的不適應可想而知。而商鞅的手段也很簡單粗暴:殺。法令的管束讓你覺得太痛苦?那就讓你付出比這個痛苦還要殘酷百倍的代價!

    於是,史書是這樣形容商鞅變法的殘酷:

    凌轢公族,殘傷百姓;

    臨水論囚,渭水盡赤;

    號哭之聲動於天地,畜怨積仇比于山丘......

    這也讓商鞅本人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以至於他每次出門,必定前呼後擁、鳴鑼開道,周圍一圈圈的精銳甲士全程護佑,與五羖大夫百里奚幾乎完全相反。

    那麼,難道我們就因此認為商鞅的做法是錯的嗎?他是否也應該像百里奚那樣仁義治國?

    答案是否定的。時代不同,所需要的政策也會完全不一樣。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各諸國之間的衝突與兼併雖時有發生,但名義上,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周王室的禮制仍餘威尚存,沒有任何一個諸侯敢公開踐踏“周制”;各大國間的博弈,也是以爭霸、獲得各方的推崇為目的,戰爭規模有限、烈度也是點到為止。

    到了戰國階段,各大國已經完全撕破臉赤膊上陣,戰爭規模之大、手段之殘忍、戰果之血腥,已經徹底打破了以往千百年的模式,輸家一無所有、贏家大小通吃;為了應對這種高強度的對抗,各國紛紛求變以圖強。

    中原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下,依託繼承自晉國的雄厚根基,首先開展了李悝變法,打破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解放勞動力、鼓勵生產、發展經濟;頒佈《法經》,以法律而非貴族特權管理社會。

    走在時代前列的魏國,首先嚐到了甜頭,狹小的國土,卻爆發出讓各國目瞪口呆的巨大能量,那時的魏國,對內統領三晉,對外痛毆秦國、打壓齊國、羞辱楚國,甚至創造了幾萬人擊敗幾十萬秦軍的戰績,一度稱雄戰國初期五十多年。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理論、套路都是虛幻;仁不仁義不重要,能富國強民就是好辦法。因此,當衛國人公孫鞅在魏國鍍了金、攜帶者《法經》來到秦國後,被秦孝公視為救命稻草,賦予了其絕對的權力,在秦國這個深受魏國之苦的“夷翟之地”推行戰國最為徹底的變法。當然了,一定要比魏國徹底,這是最起碼的原則。

    商鞅的變法確實大功告成了,但代價就是他成為了秦國各階層的眾矢之的。所以當商鞅發問時,趙良實話實說:商君,您不僅跟五羖大夫沒法比,而且命不久矣(君之危若朝露)。

    果不其然,當唯一的靠山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為了穩固統治,利索的拿商鞅當了替罪羊。因此,我們與其說商鞅薄情寡義,不如說伴君如伴虎。商鞅說到底也只是個實現君主意志的爪牙而已。但人們不敢指責王權,那就只好歸罪於商鞅這個“刻薄之人”了。這也是歷史上改革者向來沒什麼好下場的內在原因。

  • 14 # 真相君LL

    之所以說商鞅薄情寡義,是因為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法律比以前更加的嚴苛,而且不論是誰犯了罪,商鞅都按照大秦律法秉公處理,在他心裡,法理大於人情,這樣難免會顯得不近人情,薄情寡義。

    正如《大秦帝國》中,當太子贏駟看到滿車裝滿泥沙的糧食袋子後怒不可遏,抬手就殺了白氏族人。隨後太子竟然帶著人馬到了白氏族地進行殺戮,三十幾條人失去性命。

    而商鞅一方面為了平息憤怒,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他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將嬴虔割掉鼻子,將公孫賈流放隴西,甚至將年幼的太子貶為庶民,流放民間。

    這件事也為商鞅的悲慘結局留下陰影,雖然贏駟殺害商鞅主要還是為了維護他的王權,但是這件事確實成為贏駟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這個痛,伴隨他一生。

    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放眼幾千年中國史,有幾人改革成功,有幾人改革如此徹底。

    所以,商鞅是偉大的,他的薄情寡義也是為了維護他的變法成果,就算他本人真的薄情寡義,我認為相比他的功績也是微不足道的。

  • 15 # 大可先生17

    商鞅,作為法家代表人物,他對法是信任的不講情面關係的因此他讓我們感到冰冷,薄情寡義,但他是無私的公平公正的,因為法就冰冷的,一切都按法律法規執行。

    我國從華夏到中華,儒家思想一直被每個王朝奉為治國治民良策,薰陶感染我們二千多年。對於親情、感情、血緣等!至今讓我們都無法自撥,我們很多時候可能為了親人和朋友不顧法律,甚至犯法。

    商鞅作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的法家代表之一,一切以法治國治家治人,和儒家的人情世故相比較,的確感覺是有些不盡人情。但法就是法,不容討價還價,更不容走關係憑感情處人做事,所以法在很多時候讓我們無法理解,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法律法規的不夠理解,但法相對是公平的。要說完全公平公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執法者在很多時候他會刑私枉法,失去法律的公平公正法規效率,也讓很多人對法律法規的公平公正產生懷疑。

    對於執法者和法律代表,更應該遵守法律視法律為最高目標,商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因此,商鞅的做法都是法律必須執行的。因此商鞅的所作所為不是他要薄情寡義,不顧人情事故,而是法律法規的不允許。拋開法律商鞅和所有執法者都一樣,他們也是人是有血性有血肉的普通人。

    總之,隨著現代社會的法律普及,我們應該尊守法律法規,除了那些執法不公濫用法律權力者外,只有法律才能讓我們真正的獲得、自由、公平、公正、相互尊敬。

  • 16 # 葉飄刀

    法家學派的代表

    要知道,中國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的觀點中,排名是情理法。

    也就是說,遇見事情,先講感情,再講道理,最後講法律。所以親親相隱是被允許的。

    然而這裡要注意一點,商鞅是戰國時期的人,而且主持秦國變法的商鞅,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而和儒家不同,法家學派一切是相反的。

    法家學派法律是第一,就是一切以法為主,那麼和主流思想來看,這就是薄情寡義的體現。

  • 17 # 蒲江黎懷義

    秦獻公二十三時,他的公子秦孝公開始執政,司馬遷,商鞅天資刻薄人也,挾持浮說,非其資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恩趙良子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歲小孩午睡困難怎麼辦,還要強迫他繼續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