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走走看看新鮮事

    我們錫林郭勒盟有遊牧文明原生態顯著特點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長調、、呼麥蒙古馬文化、蒙古摔跤、民族服飾等草原風情,使錫林郭勒文化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民族服飾等草原風情,使錫林郭勒文化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 2 # 九龍玉春

    一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但真正講究民俗的,還是上一代人重視,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都丟得差不多了。現在的農村受城市化影響很大,已經很少有老房子,以前的老房子的外形,格式,裝飾,擺設等都有濃郁的民俗特點,現在這些已經成了記憶。但印象深刻的,依然是過年時的講究。特別是除夕晚上,家長會很嚴肅莊重地交待小孩子要注意的事,只准呆在炕上,並且不準說話,到了十一點的時候,全都換上新衣服,這叫迎新。等家長把餃子供應完天地祖宗之後,就端到炕上,家長按輩分年齡開始在擺著祖先靈位的大桌子前依此叩頭,然後是小孩子。但女孩不參與,只坐在炕上等著。家長坐齊後,他們先吃,然後大家一起開吃。吃完後晚輩要再到大桌子前叩頭,並且喊著“爺爺或爹”的稱呼,叩完後會得到幾毛寶貴的錢。等到天放亮了,小孩子們要到近族的長輩家中叩頭問好。天一亮,就是滿街亂跑的孩子,熬了一宿,卻看不出半點疲態。現在想想,都覺得那樣的時光幸福。

  • 3 # 三月茶人

    我的家鄉在河南省光山縣

    —中國智慧之鄉。

    豫南民俗,光山獨有---“正月十五送燈”(俗稱“十五送燈”、“送亮”)

    反映了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兩百多年流傳的“後人祭奠先人”的傳統習俗:這一晚,是今人與已故先人、陰陽界溝通的一晚 ;是為先人送錢送禮的一晚;是向先人彙報、先人保佑祭拜者來年心想事成的一晚。“哪怕過年不回家,也要十五墳送亮”,節日當天,送燈隊伍空前,繁華熙攘商業街全部關門歇業,所有的機動車全部出動,有的全家出動,有的不遠千里趕回,步行、騎車、開車,一個目標,一個時間,一個意願,到祖宗墳山、自家祖墳前彙集——“送燈”、“送亮”。百年習俗,風雨無阻,冰雪日子照常,從未間斷。煙花綻放染紅天際,鞭炮燃放響徹山谷,座座祖墳亮燈如繁星點點,寓意宗族各支人財興旺。

    豫南名鎮--光山縣正月十五民俗-舞龍專案

    歷史悠久,現存20多條龍均由本地宗族發起,每年在正月十三“試燈日”舉行。(正月十四為“正燈”,正月十五為“送燈”。)

    打餈粑迎新年

    作為光山“十寶”之一的餈粑,其傳統制作工藝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餈粑、吃餈粑、鬧新春、迎新年,已在該縣流傳了千年,是光山農村過春節不可缺少的一項傳統習俗。村民生活越過越紅火,春節前夕,在光山農村處處可見村民打餈粑、吃餈粑。

  • 4 # 江上老漁

    風俗習慣往往因地而異,正因為如,民族文化才具有多姿多彩,斑斕燦麗,奧秘深致的多重性。

    “回親”在我們老家就是一種風俗。即男女雙方訂親禮過後。男方要在家中名望高或有身份的長輩兄長等陪從下到女家“回親”。也是自此改口稱女家長為爸媽的禮儀。男方要備“四色禮”,也即是酒煙茶果點一類。女家須設宴招待來賓。歆顏稱慶,皆大歡喜。

    因了你的問題,想起一段往事。

    那年,我剛與妻訂婚不久。家裡欲安排回親事宜,因為幾位兄長時間不好確定。恰巧頭天省城畫友王興華兄到訪,席間忽生奇想邀他陪我前去回親。沒成想興華大兄欣然接受邀請,又約上市裡老畫家齊新民、陳雨棠二先生相陪。當時我覺得十分榮幸,但又怕岳父不樂意引發誤解。就趕緊去跟我妻子商量並讓她先回家去問一下。不想我岳父一口答應了。明日一見之下,岳父大人與畫家們相與融洽,交談甚歡。岳父當場說沒有啥招待的,中午準備請他們吃全羊。上世紀八十年代吃全羊也算豐盛了。談話間陳雨棠兄(已故)接到電話說吉林版畫家晁楣先生來淄博了。市裡叫他趕回去接待客人。匆匆忙忙地去了,臨去還一個勁數說我安排的時間不恰當,說欠他一場酒。我知此兄甚好酒。所以我連忙道歉說過後一定補請他一場。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磨墨少年已成翁矣。寫在這裡聊備他日之思可否?

  • 5 # 鄉野村夫76882114

    本人是湖南省安化縣人氏,也是梅山文化的愛好者,梅山文化是古老的儺文化的延續,也稱巫術,人物主要是梅山王,張五郎等。

  • 6 # 海棠花開春雨來

    在重陽節前掃墓,彷彿是我們當地的客家人所獨有的民俗文化。

    清明節掃墓是我國大多數人的習俗。然而在我們老家基本上安排在每年的重陽節幾天。而在清明時節一般會安排去踏青和採青。將剛長出新芽的艾葉採回家,跟糯米粉和在一起做成艾香軟糯的餈粑。

    重陽節也稱老人節、敬老節。我們在重陽節到來的前幾天掃墓祭祖應該是以此為據。

    南方的天氣潮溼,地處丘陵地區地貌,清明節期間,正處春末夏初,當地樹木綠植繁茂,雨水綿密,這時出門上山多有不便不說,還有沿途危險,所以清明時節翻山掃墓有氣候的不利條件。

    到了重陽節前後,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出門比較方便。

    以前客家的男人一出正月,都出門謀生,留下女人和小孩居家。清明節剛出遠門兩個多月,來回盤纏開銷不說,事情往往才剛剛開始,沒有出什麼成績,無法跟家人和祖宗交待。待八九月份,一年收成大局基本已定,回來探家祭祖就顯得理所當然。

    這裡還有個典故。說民國某年有家的男人正月出門下南洋謀生計,船到新加坡上岸時,遇到了當地的強盜將所帶盤纏洗劫一空,只好流落街頭沿街乞討。被一個在當地打長工一直沒能回到家鄉的老鄉收留,並幫他湊足了回家的盤纏。臨行前拜託了他一件事,就是讓他幫忙每年到老鄉家裡的祖墳上柱香祭拜一次。他回到家鄉後,依照老鄉的囑託開始尋找,剛好在重陽節前三天找齊了老鄉交待的祖墳所在,並一一感恩祭拜。自此給自己的後人立下了規矩,每年的這個時候就為祭拜祖先的日子,銘記所受的恩澤,保佑基業長青。

  • 7 # 文武雙兼的小白

    新娘出嫁掛滿金鐲子!

    很多人都對我們順德這邊這個風俗感到很驚訝。

    我們這邊結婚的彩禮並不高,均價才2.6萬,但是,必不可少的是是“三金”:金項鍊+金手鐲+金耳環。在女方父母的心中,結婚三金是婆婆家對這個兒媳婦的重視與滿意度。不得不說,這種場景真的讓人很羨慕的。

    放點網上找到的圖給大家感受一下:

    有些人覺得是過於顯擺,我倒不這麼認為。這些都是男方家長自願送的,我覺得相比其它地方,每個去吃飯的人都要給份子錢,感覺更好吧。畢竟這就是家人的一份愛和認可而已,在我們這邊是很正常的,只是被外人歪解了。

  • 8 # 時光逆行者

    民俗文化各地都有不同,就拿過年來說,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麵。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裡,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麵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麵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著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於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製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著小餅,一手拿著擀麵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著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麼困難。終於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著餃子煮熟。看著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裡吃著餃子心裡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我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我國傳統文化!

    另外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我國的民俗和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 9 # 蘇草Chen

    在我看來非常尋常的一個習俗,在異地朋友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這個風俗就是擺宴席不僅不收紅包,還給來客送紅包。

  • 10 # 貴州文化網

    我們貴州的民俗文化多了去了,貴州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民族風情獨特,絢麗多彩,成為貴州的一塊絢麗的瑰寶。貴州少數民族節日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千差萬別。

    首先,是貴州的節日,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1000多個,集會地點1000多個。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節"、"四月八"、"龍舟節"、"蘆笙節";布依族的"查白歌節";侗族的"歌酒節";彝族的"賽馬節"、"火把節";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節"、水族的"端節"、"卯節"等。

    其次,貴州是一個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絢麗多姿。苗族群眾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有低迴委婉、優美抒情的“遊方歌”和質樸莊重的“古歌”、“酒歌”;有蘆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動作瀟灑,風格純樸,感情細膩,舞姿活潑。侗族“大歌”的歌聲宏亮,氣勢磅礴,曲調莊嚴,音域寬闊,反映了侗族人民堅強、豪邁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幾十種,歌有大調、小調、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韻,有“有歌都有韻,無韻不成歌”之說。水族的銅鼓舞、鬥牛舞、獅子舞、龍舞等亦頗有特色。黔東北的土家族酷愛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勞動歌、祝福歌等。民族戲曲是民族風情的精華,主要有苗族高臺戲、侗戲、布依戲、儺戲等。地戲和儺戲被譽為“古代戲劇的活化石”。以蘆笙音樂舞蹈為代表的“笙文化”,特別是無音樂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國際音樂舞蹈臺上深受讚譽;以雷山郎德寨為代表的銅鼓文化,既是青銅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內容,在那裡可欣賞“銅鼓坪”、“莽銅蘆笙銅鼓舞”,將苗族文化中的“魚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融為一體。少數民族獨具風格的歌舞,是中國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

  • 11 # 小魏記錄頻道

    在祖國的南海之濱,廣東潮汕地區有“拜老爺”的習俗,所謂“老爺”是各位神靈的統稱,所以拜老爺就是祭祀神靈。這裡面的學問可深了,以前看古希臘的小說常常被裡面的各類神給弄懵,潮汕地區的“老爺”故事可比古希臘的還豐富呢。

    遇到事了,我們會說“有老爺保號,無事個”,意思是“有老爺保佑,沒事的”。

    有人會去求“老爺保號,嫁好安”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12 # 品論社

    我來自廣東粵西茂名,我們這邊有一個很特別節慶風俗,叫年例

    年例風俗盛行於粵西鑑江、羅江流域及雷州半島一帶,主要以茂名、湛江兩市為主,也包括廣西個別縣市,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

    粵西民間習俗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意即年例比過年還要隆重,粵西年例一般集中在春節期間,各村鎮的年例日各有不同,主要從農曆正月初二開始到三月中旬,年例日有的是一天,也有的是兩天或三天,少部分村社的年例日在農曆四月份之後,例如農曆八月十五或者十月份,因為時間在秋天,所以又稱為返秋年例。

    各村鎮年例風俗大同小異,傳統年例活動一般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

    起年例,即年例的起始環節,主要指請神。由當地族老、鄉老、廟祝、村長等帶領村民們前往社廟、土地廟或祠堂等廟,行拜祭禮之後將神像請出,請進預先備好的神轎中,為接下來的遊神作準備。

    正年例,即年例正式環節,主要活動是遊神和擺醮,遊神又叫巡神,是將廟中神像請入神轎後,由村民們抬出廟宇巡遊鄉境,接受民眾的香火祭拜,保佑全境平安。

    粵西地區的神靈體系有當地特殊地域性,除了中國傳統佛道神靈體系中的神仙、菩薩之外,還包括地方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例如冼太夫人、潘仙、北帝,雷祖,康皇、盤王、關公、土地神以及其他被封為神、聖的歷史名人。

    年例遊神時一般會伴有各類儺舞隨行,例如舞龍舞獅、飄色、遊花燈、走清將、穿令箭等,熱鬧非凡,堪稱年例的高潮環節。

    遊神隊伍巡遊鄉境時,每到一個村社,村民社民便將各類供品,包括三茶五酒、三牲(雞、豬、魚)、糖餅糕點等,一一擺在供案上,等候遊神隊伍到來停留拜祭,這個環節稱為擺醮,又叫擺宗臺。

    年例尾是年例祭神活動的結尾環節。遊神結束後,巡遊隊伍將神像送歸廟宇,送神之前,先由廟祝或道公佬扎一隻大紙船,讓村民將一些無用之物(例如頭髮、雞鴨毛)等丟到船上,然後將紙船燒掉,這個環節稱為燒紙船,又稱壓舟趕鬼,寓意是燒掉魑魅魍魎,有驅邪避厄,保佑平安之意。之後再將神像送返廟中,這樣整個年例才算完滿結束。

    除了祭神遊神活動,年例的另一個重頭戲,那就是宴請賓客

    年例宴客是年例中最實質性和接地氣的環節。年例當日,主人家大開宴席,宴請親朋好友,年例宴席菜式以粵菜為主,帶有粵西特色風味,每席菜式少則十道,多則二三十道不等,常見的菜有白切雞、五香扣肉、炸雞翅、紅燒魚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家庭的宴席上,除了傳統菜式外,還增加了山珍海味、鮑參翅肚等名貴菜式。

    年例是粵西地區特有的節慶風俗,起源於嶺南地區名為“鄉儺”的古老的祭祀習俗,傳統意義上,年例反映的是粵西人民群眾慎終追遠、祭祀祈福,祈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 13 # 甄冉的書影部落

    我是北京人,要說北京最與眾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動應該是春節的廟會。

    除了廟會,還有個習俗是大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其中一個餃子裡放鋼鏰兒,誰吃到了就預示著來年財源滾滾。

    不過現在年味兒越來越少,好像現在也很少有人再往餃子裡放鋼鏰兒了,所以我就重點聊聊廟會吧!

    一般廟會是從大年初一到初六,人們會選擇一個或者幾個廟會遊玩兒。

    每年春節,各大公園會有不同主題的廟會,都很有特色。

    比如圓明園廟會,這些年“皇家”概念盛行,廟會期間舉行很多演出活動。皇家祈福、皇家“冰嬉”格外受寵。

    還有熱鬧的買賣街,裡邊有各種特色美食、遊樂專案,還能購買到獨具皇家特色的紀念品。

    皇家祈福照片

    冰嬉照片

    再比如石景山遊樂園廟會,走的是洋廟會路線。一進門的仿迪士尼城堡就有“洋”的感覺。

    廟會期間同樣有各種活動,比如花車行進表演、歐洲嘉年華活動,都讓人有回到了童年的感覺。尤其是花車行進,經常有人們辦成的童年特色的卡通人物在人群中行走,真是迪士尼既視感。

    花車行進表演照片

    歐洲嘉年華照片

    除此之外,還有大觀園廟會,讓人一睹紅樓夢如幻如夢的戲劇場景;地壇廟會,作為京城恢復最早的廟會,我們能感受北京最具特色的民俗特色。

    還有龍潭廟會、朝陽公園廟會、北京鳳凰嶺廟會、八大處廟會、紅螺寺廟會、中華世紀壇廟會等等。

    廟會已經成為北京人過年的標配,人們通常會在春節期間和家人一起逛,一邊吃著各色小吃,看著各種表演,在越來越沒有年味兒的春節增添喜慶的儀式感。

  • 14 # 芳華隊長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文明璀璨,大江南北水土風情,特殊習俗更是數不勝數,五十六個民族更是一個大家庭。要說我們這裡的特殊習俗的東西,那真的要寫到天荒地老也寫不完。

    我是福建莆田人,媽祖故里的一個平民百姓。媽祖文化傳播四海。特別是正月裡來鬧元宵,戲班搭臺唱大戲。一個正月裡都沉浸在節日快樂的氣氛之中。而最具特別的事情是跳神遊燈。曾經被一個國外記者說成是中國方式的狂歡節。其實說的一點也不錯,就是咱們中國的狂歡節。那些據說是被神看中的童身,在一種莫名其妙的咒語經的唸叨下,栩栩如生地跳起了某位神靈的形象,而且還會道出前世今生一些古靈精怪的事情。不由得你不相信。

    如圖所示,每個地方都是人山人海。話不盡然,有時間你或許可以來福建莆田看,記得是農曆正月。看看這些特殊習俗。

  • 15 # 阿兩哥

    我的家鄉是一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前我在家鄉的時候,我根本感覺不到這些習俗有什麼不同,等我長大了,去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原來有些事情,只有我的家長和我的民族才做的。

    1.撒爾嗬。

    我們那裡,每天有人家裡死了人,就會擺喪宴,很盛大。這個時候,我就發現,平時做木匠的、上班的、做生意的有些叔叔哥哥,竟然變成了舞蹈家和音樂家,在靈堂又唱又跳。小時候就覺得很有意思,又唱又跳,但是我想跟著唱跳的時候,又被爸媽好一頓胖揍。小時候,我常聽大人說這個事叫撒爾嗬,我們這裡死了人都要調撒爾嗬,我以為全世界死了人,都會這樣又唱又跳。

    現在我才知道,撒爾嗬是我們土家族的民族特色。上圖正在靈堂前跳撒爾嗬。

    今天,撒爾嗬的習俗沒有變,我老家死了人,還是以這種方式來祭奠。但是今天對撒爾嗬的研究在不斷深入。我也是沒想到,這麼一個風俗,今天還有人會用來作為民族舞蹈去表演,還會獲獎。不過也正常,喪葬文化肯定是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載體嘛。撒爾嗬也成為了我家鄉當地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哭嫁。我們土家族還有一個習俗,也是一直儲存到今天的,我回老家,還能經常看到。其實哭嫁不是真的哭,可能以前因為經濟條件不好,交通不便,誰家的女兒嫁的遠的話,就真的很難得再回一次孃家了,就真的哭。現在的哭嫁,雖然形式在,可能新娘的哭不會是真的難受了吧。

    上圖是土家族的哭嫁,苗族也有這個習俗,內容大致一樣。

    我們土家的特殊民俗文化還有很多,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撒爾嗬和哭嫁了,而且這兩種習俗今天依然活躍在我們土家族聚居的地方。

    有時候,我在想,人是受所生存環境的影響的,我們土家族的這兩大習俗的形成,其實與居住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土家族居住的地區大多是山區,交通不便、通訊不變,所以死了人,要用大吹大擂的形式來通知周邊的親朋好友。因為交通不便,所以出嫁給人的感覺,就是離開家後很久不能再返回,那麼作為女兒,怎麼盡孝呢?所以要哭。

    今天,雖然這些習俗還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這些習俗最初的形成原因已經不復存在了,而這些習俗的內涵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 16 # 小宇宙瘦瘦

    我的家鄉在河北滄州市,滄州人習武成風,有著“武術之鄉”的譽稱。

    1.滄州武術

    滄州被稱為“武術之鄉”武術歷史悠久,“源於春秋,興於明朝,盛於清代,清末民初甚為繁盛”,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百科全書。1992年滄州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

    2.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是河北省的傳統民俗雜技藝術,當地人們把雜技叫作“耍玩意兒”,民間流傳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可見,雜技在吳橋縣是十分廣泛和普及的。 2006年吳橋雜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

    3.河間詩經文化

    河間是《詩經》發源地,相傳,《詩經》經孔子刪之後,傳給子夏,子夏傳給毛亨,毛亨傳給其弟子毛萇後秦滅漢興,西漢景帝劉啟封劉德為河間獻王。後修建毛公書院,於1928年後改稱“毛公學堂”,為社會培養出不少人才。至今在河間還有個“詩經村”。

    4.遛百病

    遛百病,是滄州特有的民俗文化,農曆正月十六都早早吃過晚飯,所有家庭成員走上大街,市民沿街道一句說說笑笑,走走停停,大人會在走路的時候,把提前準備好的硬幣遠遠的扔在後面,祈求把身上的災病全部拋掉,硬幣叮噹掉到地上,就有孩子們去跑去撿,因為大家認為晦氣摔過後就剩下福氣了。“遛一遛”新的一年中百病不得,身體健壯,生活安康。

    滄州更是有“十大滄州名片”,它們是石油之城、鐵獅子、大運河(滄州段)、滄州武術、管道之都、黃驊港、吳橋雜技、金絲小棗、詩經傳承地、著名人物紀曉嵐。

  • 17 # 又蕎

    粵北人。過年紅包包得極少;參加婚宴主人的回禮可能比份子錢還多;一天不結婚一天都有紅包拿,也不用給晚輩紅包;女大當嫁男大還需再賺賺錢不急結婚;女方出嫁嫁妝只需要一些鍋碗瓢盆,男方的禮金當然也是遠低於國內平均水平的;在飯店吃飯前要燙碗;一到傳統節日喜歡去鄉下別人家吃飯,主人家一定會炸一鍋油餈給客人帶回去。

    有很多習俗可能都和國內其他地區不一樣。

  • 18 # 小夏老師聊民俗

    我的家鄉在寶雞。

    寶雞,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西部,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周秦文化發祥地”之美譽。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

    2020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近陝西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二字最早見於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足以說明寶雞歷史文化之厚重。“看中國,來寶雞”,也成為家鄉對外宣傳的重要口號。

    寶雞的民俗資源十分豐富。

    最獨特的民俗文化當屬鳳翔泥塑。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鳳翔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的一大流派,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館均有收藏,被國外收藏家讚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以陳倉血社火、隴縣社火為代表的寶雞血社火,已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展示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寶雞的飲食民俗也極具地方特色。寶雞民俗餐飲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形成了風味各異、工序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民俗小吃,中國飲食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主要有:

    岐山臊子面

    寶雞擀麵皮

    鳳翔豆花泡饃

    文王鍋盔

    驢肉泡饃

    隴縣核桃饃

    麟遊血麵條

  • 19 # 楊芳隨筆

    土家族特殊的民俗文化有許多,哭嫁是最富特色的一種婚嫁儀式。出嫁是喜事,哭嫁是風俗。土家族人稱這種哭為“喜哭”。“不哭不發,越哭越發”,據說哭得越熱鬧越好。

    很多人對哭嫁不太瞭解,有的人可能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婚嫁儀式。其實這種帶有民族風格的獨特風俗,早有記載。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中就有少數民族嫁女時哭嫁的記載:“新人盛席廟坐,女伴亦盛錦夾輔之,迭相歌和,含情悽惋……”

    “十姐妹歌歌太悲,別娘頓是淚沾衣!寧山地近巫山峽,猶似巴娘哭竹枝。”是清代土家詩人彭秋潭對土家姑娘哭嫁的描寫。

    白居易說:“哭動喜神來,萬事皆和諧。”

    曾經看到過土家族的姑娘哭嫁,邊唱邊哭,惹得來客眼淚漣漣,傷心不已。那時候不明白為什麼結婚那麼高興的事要哭一場才走,後來知道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才明白原來哭嫁是因為捨不得。捨不得離開父母,捨不得家中的親人,而母親也是捨不得女兒的,所以悲從心來,哭得很傷心。而今,在當地的民俗文化村,還可以看到這些民俗文化表演,演員大多為當地土生土長的土家人,在帶有土家族風情的吊腳樓裡,真實再現了這一民族風俗文化的精彩。我們在今天看來,這種哭嫁的習俗,其實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出嫁之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懷念兄弟姐妹手足之情。一時感從心中而來,回憶往事一件件,讓人傷心不已。

    如今的婚嫁儀式逐漸變得簡單,也有的人家採用中西合璧的方式進行,所以非常難得看到這樣原汁原味的哭嫁。平常人家嫁女兒,多在出嫁前一天,家中備宴,邀請孃家親朋好友參加。有陪“十姊妹“席,多是新娘閨中未嫁好友,同桌陪伴吃飯,共話依依惜別之情。也有的人家順便邀請新郎在內的十位未婚青年男子參加,同桌相陪一起吃飯敘話,叫作“陪十弟兄”。總之是家中親朋高高興興、開開心心,熱鬧非凡。第二天女方家親朋好友送女出嫁,也有許多儀式。而男方家裡則是熱熱鬧鬧置辦喜宴,邀請親朋好友來祝賀參加流水席,請德高望重的人主持隆重的結婚儀式。知客先生喊端菜上桌,流水席宴吃完一波客人,主人家馬上迎來了另外一波客人,來的客人越多,主人家裡越高興。

    哭嫁是講究唱的藝術,哭唱的內容主要有“哭爹孃”、“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新娘子常常一邊哭一邊唱,哭得傷心不已,音調抑揚頓挫。旁邊眾人,也有會說唱的人們,當場用說唱的方式進行勸解和安慰,這個就很考驗人了,要會唱山歌,要根據哭唱的內容臨時發揮,唱出貼切的迴應歌詞。碰到山歌能手,一氣呵成,你唱我答,應對得體,精彩紛呈,讓人連連叫好,掌聲陣陣,獲得滿堂喝彩,實在不容易。

    有一首與兄嫂辭行的哭嫁歌中這樣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個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節,逢年過節要來接;一個雞蛋沒散黃,你家姊妹日子長;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這首歌的歌詞,情感真摯,語言質樸,聽起來就如同平常說話一般。當盛裝打扮、穿上土家族嫁衣的新娘哭唱起來時,人人聞之動容。這裡用平常處處可見的柑子(桔子)、竹子、雞蛋、水缸打比方,抒發了對孃家哥哥嫂子、親人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同時希望孃家哥嫂逢年節記得接出嫁的妹子回孃家,對兄妹情誼地久天長的美好祝福和心願。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土家族的哭嫁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哭嫁歌質樸自然,情真意長,新娘透過哭嫁,表達了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和親友難捨難分之情。

  • 20 # 軫念信箱

    零陵地區這邊最特殊的風俗習慣。我記得的就有兩個:一個是小時候睡懶覺會被批評,大人告訴我們大年初一早上不能睡懶覺,據說睡了懶覺,家裡的田埂全部會倒掉;還有一個就是,大年初一,家裡的小孩要到山上去砍柴回家,當然只是象徵性的砍個一棵兩顆,而且要去別人家山上去砍,砍什麼樹也有講究,要砍有美好寓意的樹,比如楓樹,寓意一年財源廣進。 我們家堂客,河南信陽過年的風俗也挺奇怪,就是年30一早就開始放鞭炮,中午吃過年飯,下午全家人,兄弟叔伯等等,全部去祖上的墳頭磕頭,燒黃紙放鞭炮,類似清明節祭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三十了,喜歡和合適,你會選擇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