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和故事匯

    這個問題糾纏了很多年了,無論給出什麼樣的答案,我覺得都不滿意。

    首先,人之初,性本善,也沒有錯,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什麼也做不了,也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怎麼作惡?不會說話的孩子,也會用笑來回饋這個世界,孩子的笑容是最純真乾淨的,是最具感染力!

    但是,有一點大家可能忽略了,小孩生下來,就會吸允,這是生物的生存本能,而這個本能支持者生命的存續,而這個本能正是將來貪婪和自私的最初動力!所有的惡,幾乎都來自於貪慾,貪慾造就了自私,惡毒,殘暴等等惡的行為,所以,如果說,人之初,性本惡,這樣解釋也沒有錯!所以,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都可以解釋,關鍵後期的教育,方向引導的是否正確,才是人最後成為善良的人和惡人的關鍵!

  • 2 # 南山劉向雄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的開篇之句。

    這一’’性善論‘’的觀點來自於孟子,雖然荀子表達了‘’性惡論‘’的思想,但就後世儒家的傳承來說,秉承的基本上是‘‘性善論’’,其中以宋明理學為甚。

    西方的觀念,基本上是‘‘性惡論’’,從《聖經》中的‘‘原罪’’,到上個世紀弗洛伊德的‘‘本能’’,基本上認同人性是惡的。

    儒家的性善論,導向的是人的內心,是要向內心尋找固有的‘‘善性’’,這方面,不單單是儒家,甚至,包括佛教和道教的整個東方文化都是如此,因而,有學者把中國文化的這種特徵稱為‘‘向內的文化’’,沒有向外張力,只有含蓄的內斂,強調的是自我修養、修行。

    另一方面,儒學性善論也會導致人們產生一種希冀:聖王。以傳說中的堯舜禹三代聖王為榜樣,透過不斷地勸誡君王,試圖使君王具有‘‘仁心’’而成為明君、聖王,從而實現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這是儒家一直以來的傳統,所以,也有人把儒家學說稱為‘‘帝王之術’’。

    西方文化的性惡論,除了透過‘‘贖罪’’來獲得天選之外,還需要外在的約束與引導,才能走向善性,這是西方文化的‘‘向外性’’。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西方文化中的法律觀念那麼強,法治社會建立得那麼早、那麼完善。

    同時,由於人性的惡,在近現代西方社會,更多地是對權力進行制約,將權力進行分散,進而形成‘‘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

    以上,是‘‘性善論、‘’性惡論’’帶來中西方文化及制度的影響,這個問題夠寫一本書了,在此僅就我的思考來回答,有不足的,尚望指正。

  • 3 # 李元谷

    其實,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性本善和性本惡之中的“善”與“惡”並不想我們平常所瞭解的那種善惡。

    我們一般認為:善就是善良的,好的一面。“惡”就是邪惡的,不好的一面。

    然而在性本善和性本惡中,其善惡並沒有具體的屬性:特指好的或者是壞的。

    說到底,性本善和性本惡只是對於人天性的一種描述。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人性本惡”,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

    求生,為了活著而不擇手段就是每一個生命最基本的“自然屬性”,而這種屬性也許就是“性本惡”。

    動物們為了生存相互廝殺,在殘酷和血腥的自然法則之中,在求生的本能驅使下,它們從來都不會有善良的一面,這也許也是“性本惡”。

    人性本善是孟子首先提出來的。《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像這樣人性本善的論述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如果說荀子把人之性建立在“動物般的求生本能上”,孟子的性本善則建立在人為萬物之靈上。

    人和動物不同,其有智慧,有情感。當人來到世間之後,就處在一個有序運轉的社會環境之中。而且一個健康的社會,其能夠光明正大存在的必定是符合社會規範及倫常道德的,即使有著種種的“惡”,也會潛藏在暗處,平時不會暴露出來,一個孩童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的。

    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自呱呱墜地開始,就耳濡目染,即使沒有刻意地去教導,也最終會形成屬於自己的“良能,良知”,即是孟子的“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不管是“性本善”或“性本惡”,其都是對於人之天性所不同的解釋,其本無所謂“善良”或者“邪惡”。而無論是“善”或者是“惡”,都要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使得自己走上正確的道路。

    如若不然的話,也就如同《三字經》裡面所說的:苟不教,性乃遷。

    一家之言,切勿當真!

  • 4 # 字有點多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是善惡都有,比如小孩子虐殺小動物,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這就說明在人的本性中隱含著獸性,也就是惡,但是不能說明他是惡人,還要看這個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人是複雜的,但又是簡單的,善惡皆由心生,只在一念間,天氣有好壞之分,人也有善惡兩性,善惡的比例決定了人的本質,善人也有惡念,只不過惡念深藏在內心深處,一旦惡念衝破善念就變成惡人,同理,惡人也有善念,能否使人向善,全在後天的教育,學習,社會規則來約束其惡念。

  • 5 # 犀首3

    一、善惡之辯

    1、東西方之辯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是一個困擾人類的問題。東方文化,包括儒釋道都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提倡自度自救,迴歸人性的本善。西方文化,特別是基督教認為人是帶著原罪到這個世界的,原罪是惡,就成了人之初性本惡,自己是不能擺脫的,只有靠身外的上帝才能拯救。

    2、聖賢之辯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告子上》寫道:“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象水總是往低處流淌一樣。

    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荀子•性惡》寫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認為人生來具有好味、好聲、好色、好利等特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其善是人為的,只有經過教化,才能去惡從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努力學好,才能成為好人。

    朱熹認為:“人生稟氣,理有善惡。”(《近思錄》卷一)朱熹說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說的“滅人慾”要滅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的惡,是人性中惡的部分。朱熹認為:人之初,本性有善有惡,善惡共存。

    3、社會之辯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社會上一直爭論不休,並無公論。1993年復旦大學辯手參加新加坡的華語大專辯論賽。辯論的題目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當時復旦隊決賽抽到立場是“性本惡”,對手方臺灣隊抽到的立場是“性本善”。復旦隊提出的“善花緣何結惡果”,“嗷嗷待哺的嬰兒,哪會顧及母親的疲勞?聲嘶力竭的哭聲為了要吃要人抱,在滿足了所有的生理慾望之前,他們不會給你個微笑。”成了關鍵辯論語,最終一舉奪冠。

    二、善惡之本

    善,會意字,從羊而言。美好,完好,圓滿。善,吉也。惡,過也,很壞的行為。――《說文》。善下面是個口,惡下面是個心。善更多的是透過口來揚善,而惡通常都出自本心。

    性,本性、天性,固有的性質或個性。是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不是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本性是不分善惡的,遇善則善,遇惡則惡,善惡不可分割,相互制約;善則順理,惡則違理。

    三、非善非惡

    剛出生的嬰兒只會吃喝拉撒是完全的動物性行為,是人類從動物進化所體現的獸性一面。人從嬰兒的獸性在接受社會教育展現的初始化之前叫人之初。也就是說,本性是動物和人或一切生物遺傳所既有的特性。一出生就具備的先天性。後天形成的都不叫本性。 人之初,性本無,有什麼樣的環境創造出什麼樣人的形態。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父母的言傳身教起到決定作用。但是父母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以後成善或成惡,而是讓孩子成人後能適應社會環境,能更好的生存。嬰幼兒在接受教育時,同時學到善和惡,隨著年齡的增長善惡不同程度的增加。心中善遠大於惡,就成了普通人;心中善惡均等,就成了不穩定人群;心中惡遠大於善,就成了惡人;事實上,聖人也有邪惡的閃念,只是沒有行為;惡人也有慈悲之念,心慈手軟之時。所以說:人不可能純善,也不可能純惡;人的行為不可能純善,也不可能純惡;社會不可能純善,更不可能純惡。

    我的觀點是:人之初,本性無善無惡。善惡是後天形成的不叫本性。各位友友認同我的觀點嗎?

  • 6 # 雨花石五彩壽桃

    #我認為人性本善。#

    人的幼年,童年,少年的性格特徵主要受外部,家庭導影響決定,人一出生後因有母愛和家庭親人的照顧愛護,周圍充滿著溫暖,從小身心都感受人間美好和家庭快樂。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隨著年齡增大,接觸的圏子不限於家庭範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惑、矛盾、問題等,對社會看法、自己的性格特徵也會隨之變化,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人的心格特徵善與惡,長大成年後會受外部環境等影響出現變化。

  • 7 # 狼煙一九三一

    古語道:人之初,性夲善。你認為是性夲善還是性本惡呢?

    “人之初,性夲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人之初,性夲善”是三字經中的開篇之語直接點明瞭性與善的夲意!

    性者自然之慾望。

    善者事物之長處。

    也就是說,性是自然法則,隨著事物的發展而發展,是一箇中性的自然發展產物。但是如果對危害周圍發展趨勢不進行抑制,就會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就變成了惡。

    善是事物的長處,也需要進行較正,向好的方向發展,善也有引道的意思,善的對立面是惡。

    從這個意義說,人性夲來是向自然發展的方向運動的,向適合自已發展的,但是自由發展不加引道管理就會向反方向發展,反而阻礙了它的正常生長!這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簡單地說好比一株松苗如果不加管理只能是一堆柴木,如果善加管理就會成為棟樑!養善去惡就是這個道理!由此推及《三字經》的後邊話是否明白了呢?

  • 8 # 高山仰止1808

    ‘’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更接近人性。現在,我結合過去曾經答過的類似問題做一回答。

    ‘’人之初,性本善。‘’是指人最初的靈魂,也就是它的人性(自性)是善良;是具足、清淨、無雜染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是智慧、慈悲、善良的。

    佛門是講六道輪迴的,人與人的‘’自性‘’是相同的。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但人的靈魂,由於在累劫以來的六道輪迴中,所雜染的習氣不同,就體現了‘’性相近,習相遠。‘’

  • 9 # 齊齊姥爺666

    善惡一身。沒有純善,也無純惡,我可傷人亦可愛人。

    為了利益可喪盡天良。

    也可用錢把自己包裝的很善良。

    當然大部分的人,善都大於惡。

  • 10 # 滄海一夢

    要想知道人之初,本性善惡的問題,我們只要做一下類比的思考就可以了。人和別的動物、植物都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生物,都具有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基本共性。

    一切生物的共性是什麼呢?那就是自我求生的本能。這種本能逐使動物或植物都愛在適宜自己生存的環境生存,甚至創造和努力改變自己本身及周圍的環境,以適應生存。這就是生物為謀求生存發展而本身具有的能力,通俗地講也就是利於自己的能力,自私自利以便自我保護和發展的能力。大家都看過有關動植物世界之類的節目,可以好好回想一下,那些動物和植物為了生存,是怎樣在變化,在適應;又是怎樣為了生存而提高自身能力,在相生相剋或者相互依存中互相進化,互相競爭。(這裡限於篇幅就不舉例子了)

    動植物的生存競爭意識狀態,不就是人幼小時或更早期的精神狀態。所以說自私自利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存在於先天狀態。沒有這種本能或者說本能弱的生物,就會被自然淘汰掉。現在不是也有人觀察到,雙胎胞在媽媽腹中就有競爭嗎?其實受精過程也就是精子之間為了生存權的競爭。

    因此說,人之初就存在著這種自私自利的自發競爭,你要說這種競爭是惡就是惡,你要說它是善就是善。

  • 11 # 光音畫天

    性善觀:是孟子觀點

    性惡觀:是荀子觀點

    無善無惡觀:是陽明學說。

    他們說的都對。

    因為人:是個複合體。

    人有天性的一面,即良知或者佛性。

    人有本性的一面,貪嗔痴慢疑。

    人有習性的一面,隨外在環境的薰染而沾上相應的習氣,且不易改正。有所謂好的習性。也有不良的壞習性。

    因為孟子、荀子、王陽明都已達到了聖賢的境界了。所以對人的各種各樣人性都很瞭解。只是論證的方向上不同而異。

  • 12 # 天外來客222790859

    謝邀。此問題我已回答很多遍了,但是閱讀量卻不見多,說明此話題屬冷門話題,沒有幾個人像關心淡球事一樣關心善惡因果。也是我遲遲不願意回答此問題的原因,回答了,不但備受冷落,甚而至於有個別人找上門來罵街,讓我本已傷痕累累的心靈再一次受到無形的傷害,何必呢?可是架不住邀請,還是少說兩句吧!

    所有人的善值以出生的起點為最大值,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否則三字經也不會說人之初性本善,否則許多兇猛的獸類也不會被人類從小馴化,這裡你可以從幼兒的一舉一動觀察看出,即使他們再自私再發怒也不會輕易的拿兇器去傷害殺死和他們一樣大的小孩即是例證,再大一點就不好說了,再大一點可能有家裡大人的行為影響環境的誘導,就會有一些變異;這裡你可以從,小狼,小虎,小豹的人工餵養的影片中看出他們對待任何同等大小的動物也是及其溫順沒有殺心的……這裡所有現象都表明不僅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動物也是,那麼又為何有些人對人之初性本善產生疑問呢?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是相對自身來說是善最大值,可是比之於更善的人來說你的最大值可能是他的最小值,善值的起點高低也不是整齊劃一一樣大小的。善值本身就不高的人在經家大人行為的影響和環境的誘導可能無需多長時間就能變成奸猾,陰險,狠毒的人。再說善惡的本性有遺傳基因也是可以遺傳的,一般來說父母都善良的其子女大多數善值肯定不低;父母一方善一方不太善的,其子女為善的可能為五五開;父母都性惡的,其子女為善的可能就甚小了。簡言至此,再此謝謝邀請!

  • 13 # 老林子28

    《三字經》開篇明義:“人之初,性本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善的,都是懷著善意來的。接著又說"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人之初,本沒有善惡,只是所受教育和影響的不同,世上才有了善惡之人。古人云:“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的稟性,有無天生之不同?我認為,人,天生有智商、天賦的不同,這是由人的遺傳因素決定的,這些在後天會顯現出來,就像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藝術家一樣。但人天生的本質並無善惡,就像一塊璞玉,可塑性很大,後天什麼樣的教育和學習,就可以變成什麼樣的人,善和惡是後天形成的結果。

  • 14 # A小雅29

    這個問題,一般而言,人之初,性本善。正面命題,與事實成立,任何人,都得誠服於事實,無可辯駁。假如是:作為一個命題,去審度它的合理性那就另當別論了。

    評定人之初,需本著,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態度去看問題。在人小的時候,大的決斷是非的能力,還不具備,但是,善,惡(指不良行為)在小孩身上都同時存在。比如說,有小夥伴一起玩很高興,甚至可以拿吃的,玩的和小夥伴分享,這是善的一面的表現,另外!和小夥伴玩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搶奪食物與玩具的現象,還有,一起玩久了,也不免出現,把對方推倒,擦傷等等,這些都反應了小孩的意識中,也存在著不好的一面。所以說,應當接受小孩的善與不良,同時存在。

    應該相信性本善,性本惡?答案很明確,應該相信性本善。理由是:一,小孩不存在蓄意傷傷人害物的動機。二,更有監護人監護。

    這時不禁有人會說,費半天口舌,回答了一句話能說清的問題。在這裡必須重申,“”小孩存在不良意識”為避免不良後果的發生,再次向監護人提個醒,也是寫回答的初心。相信所有監護人已經做的夠好了,為了確保杜絕不良後果的發生,需要做的更好,以促進家庭的幸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

  • 15 # 老韓6288

    人性善惡褒貶幾千年,是善是惡也是仁見仁智者見智。從“勿以善小而不為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教誨到當今懲惡揚善的道德及法律約束,也僅停留在棄惡從善的為人準則,而善惡依然是一種存在,根深蒂固地存在人性這片土壤,我們能做的就是教育引導,使其從善如流,遠離邪惡。

    試想涉世不深的小孩天真爛浸,純真善良,若能不時地加以正確的引導教育,耳濡目染,其從小就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是非觀念,才能對其人性中善的極致發揮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一旦染上惡習,也不能一味遷就,聽之任之,更不得以暴制景,以惡制惡,而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瑆,循序漸進對症下藥,使之惡習消除在萌芽狀態,孟母三遷就為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

    人性中的邪惡也不是一日形成,必然有其生成的環境和賴以滋生的土壤,只有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健全的法律機制,才能有效抵制邪惡勢力的滋生漫延,營造眾心向善的社會氛圍。

  • 16 # 夕陽紅155908541

    我認為"人性本善"。

    有人會說,既然"人性本善",那為什麼會有無惡不作的惡人呢?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人不可能在孤立的環境中成長。人剛出生來到人間,每個嬰兒都是純潔可愛的,都是善良的,由於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所處的家庭背景、周圍環境、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就會有好人和壞人之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其父母是惡人,又不能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其孩子也會變成壞人。其父母是善良的好人,又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定不會變壞。

    也有一些善良的好人,由於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去滿足他,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也不讓孩子參加任何勞動,只一味地叫他讀書,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從學校畢業後到社會上適應能力弱,沒有找到好的工作,又奢望過上好的生活,與一些不三不四人的鬼混,也會變壞的。

  • 17 # 冬天裡的童話

    人之初,人性本無善惡之分,後天使然!

    其間外因起著重要作用(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因首先起作用!!不論是社會的影響教育,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一句話:教育重要!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重要,缺一不可!家長老師、學校老師、社會老師都重要!諸多因素決定著人的善惡之分!外界環境使然、後天使然!

    教育(廣義)重要!教育(廣義)的首要任務是育人!!教育使之善!

  • 18 # 大力牛魔王

    人性是善?亦或是惡?自古哲學家們爭論喋喋不休。如今基本分為兩類,歐美學者認為人是有原罪,故基督徒每日都要懺悔。東方社會則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變壞是由後天環境造成的。。。《西遊記》第58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就是講的孫悟空身上正和惡的糾纏,縱然是佛,內心也有紛爭。。。從個人角度講,傾向於人初生,本性是善的。為什麼?如每個人面對名山大川,或春意盎然,臉上都是愉悅的。面對真摯的愛情,都是全身心付出的。沒有一個人喜歡醜陋,背叛,或虛假的東西。。。但為什麼人又會棄善從惡呢?闢如,抗日戰爭,幾百萬國民成為漢奸,助紂為虐?應該是環境使然,這些人在面對生與死的訣抉,或相對舒適與相對困難之中,低下了自己的頭,屈膝出賣了自己的良心。。。如今這樣的場景還有,比如去做電商。任何一個商家,我估計在最初選擇做生意之初,都是想賣最真最好的貨,貨真價實。不但能改善自己經濟處境,還能落一個好名聲。。。但是,現在的網商環境是什麼呢?你貨真價實,不一定打過山寨假冒。並且,你不刷單寫好評推廣,顧客連你的店鋪都翻不到,排名太靠後。那麼,你也只能這麼幹。但這麼一干,你豈不是就也成騙子了?但不幹,你屬於自己選擇被市場淘汰。。。社會是個很現實的社會?人們一邊痛罵醜惡,但人們一邊又對馬雲,黃崢等頂禮膜拜。而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生存,妻子孩子還在家嗷嗷待哺,等米下鍋。。。兩難呀。。。

  • 19 # 文如絲

    個人觀點不認同性本惡論,一個呱呱落地的嬰兒,嗷嗷待哺,沒有行動能力和思考能力,如何有惡。

    本人愚見,嬰兒都如同白紙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社會的打磨,這張白紙逐漸有了色彩,有了思想,有了善惡。真正的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每個作惡的人,細細去了解他的過往,大都會有童年的不幸福,受人欺負排擠,或者經歷過對自身傷害特別大的事情,造成了心裡的扭曲,由善轉惡,報復他人報復社會。

    但是無論性本惡論還是性本善論,後天的修養和學習都是起重要作用的,即使性本惡,通過後天的學習,社會的溫暖,惡會轉為善。同樣,即便性本善,後天沒有良好的教育,遭受種種不公,善也會為惡。

    常說善惡都在一念之間,其實那一念之間不知道積累了多少快樂幸福或者不公與磨難,保持一顆永遠的向善之心,與書籍為伴,以史為鑑,靜坐常思,相信明天,相信希望,善終會來,惡會悄悄走遠,

  • 20 # 羽白家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行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人下來的時候,雖然性格脾氣有所不同,但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人。

    但,隨著人慢慢的長大,人和人之間就出現了善與惡。

    至於網友所提出的,人生歸根結底,是“善”還是“惡”?我個人的觀點,善良的人,從始至終,他就會是一個善良的人,而惡人,從小他並非是一個惡人,只是因為某種原因改變了他,讓他變成了惡人。

    總之,我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惡人的,早晚會受到報應,沒有什麼好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政治老師,我該如何勸說一名有錢家庭的孩子好好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