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闊闊山長長
-
2 # 歐洲白開水
我覺得與父母一起旅行,有可能會碰到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老年人一般都睡得比較早,起的也比較早,如果與父母住同一個房間的話,這個會比較麻煩。所以儘量分兩個房間,這樣會照顧到彼此的休息,不會受影響,也不會影響觀光的精神,。
第二,老年人與年輕人喜歡的旅遊專案也不一樣,父母可能喜歡的景點會比較安靜一點,那年輕人可能喜歡的專案會比較有特色一點,所以在不同的景點待的時間的要求也不一樣。萬一有些地方父母想呆長一點,而你又一點也不感興趣,這個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麻煩。
第三,父母與你的消費觀念也不太一致,那麼有可能你在買一些,你認為很值得買的紀念品的時候,你父母會覺得你在浪費人民幣。
第四,現在的人對美食的要求是非常強烈的,但是父母由於年齡大了,對這些需求就不是很大,那麼你再點這些美食的時候,你的父母可能是完全不對胃口,這也是很麻煩的。
第五,老年人由於生理結構的原因,非常容易在旅行途中疲憊和生毛病,所以作為晚輩,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不可以把觀光的時間過分的延長,因為你也許精力還有很多,但是老年人已經疲憊不堪了。
綜上所述與父母一起旅行,大家需要相互理解,這樣才能把旅行進行到底!
-
3 # 西文地理
當然咯,父母習慣早說早起,生活規律,將就養生。
你呢,晚睡協會理事,早上王者,中午吃雞,下午網課還要刷抖音。旅啥遊,好好宅在家吧。旅遊對某些人來說,只不過是去另一個地方當低頭族!
-
4 # 流浪東南亞找老婆
我個人去一個地方旅行,最喜歡看的一個是博物館,一個是古建築。然而老一輩父母更喜歡的是在景點門口擺著V字手勢照相,往往還需要很多不同的人物組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姿勢來照相。很可能計劃中停留一個小時的景點,單單是照相就需要花半個小時的時間了,而我本身是非常非常非常討厭照相的,這麼玩自然玩不開心。
年輕人更青睞小眾的或者新興網紅景點,甚至不參考攻略自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探險一樣的壓馬路(哈哈哈本人了) 父母們肯定不喜歡這樣的旅遊方式,更習慣報個旅行團然後在大巴車上一起跟著導遊走吧。
總之,不喜歡和父母出去,除了家人關係不好的可能性以外,更大的可能是對於旅行的理解以及旅行的方式有分歧。假如你一定要和你自己的父母一起出去旅遊的話,最好是選擇大家都願意接受的方式,這樣才能有愉快的旅行。
-
5 # 熟睡的小鯨魚
現在很多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很多人會選擇和父母一起去旅行,可能會有以下的習慣差異需要注意:
一、作息時間差異
很多父母會習慣早睡早起,而年輕人可能會喜歡睡懶覺,這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飲食習慣差異
年輕人可能喜歡吃點油炸,麻辣口味的食物,而父母則喜歡清單一些的食物。
三、消費習慣差異
父母會習慣勤儉節約,不亂花錢,年輕人可能會覺得無所謂,對錢的概念沒有父母們那麼在意。
四、景點選擇差異
年輕人喜歡一些網紅打卡聖地,父母輩可能會更喜歡人文歷史類的景點。
五、旅行時間的差異
年輕力壯走的快,父母們年老體弱,肯定不能那麼快的旅行,從精力,體力都趕不上年輕人,年輕人要考慮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適當就好。
-
6 # 小吉Vlog分享
我覺得差異在於事情的理解和生活習慣的不同,我們的父輩都是從6、7十年代過來的,第一對事情的理解: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他們從缺吃少穿的年代走過來的,考慮事情比較全面,比如,遇到事情先考慮最壞的一面,怎麼把事情由壞變好!讓事情往好的一面發展,注重是解決問題。心態要好,不要怕做錯,大膽去嘗試。這一點豁達、開朗、樂觀、的心態是我們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再說生活方面,勤儉持家,不浪費任何東西,物以致用。就算一塊出去旅行,也會想方設法為你省錢。
-
7 # 你知道李福貴嘛
最大的差異可能就是體力和消費觀了。
首先,父母年級較大,生理機能遠不如年輕人,在旅途中容易感到疲勞。而年輕人精力*較充沛,所以行程一定要以父母為主。
其次,消費觀的差異也很大,老一輩更注重商品的實用性和價效比,而年輕人更注重美觀性和稀有性或者舒適性。兩者消費觀的差異會影響酒店住宿、餐飲選購、景點費用甚至交通預算,可以說消費觀的差異性會體現在旅行的每一個細節裡。所以雙方一定要一起協商,不要一方強勢管控。
-
8 # 廣州小蟲子
我和爸爸媽媽去旅遊的時候,是有許多不同的習慣或者分歧,但因為是我領著他們去玩,所以會遷就他們為主,目的就是讓他們高興。
-
9 # 彩虹戰士快樂出發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
我喜歡旅遊,還喜歡帶著父母旅遊。因為我認為父母是每個人最大的恩人,讓父母多出去走走,保持健康快樂是兒女最大的幸福。我們全家輕鬆國內遊,瀟灑港澳遊、快樂臺灣行、溫情日本遊、奢華歐洲列國遊、澳洲行。。。這麼多年下來他們能同意去,能走得動,就是我對父母最大的希望。
記得每次出遊前,都要我大費口舌,無數次的心理溝通,才解除他們對體力的顧慮。因為我從小和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相處融洽。那我們旅遊時,會面臨習慣差異嗎?
我細想一下,差異是難免的。歸納如下:
1,金錢觀的差異
老一輩人總是勤儉節約,怕兒女花錢,恰恰相反,身為兒女,我又巴不得把最貴最好的東西都奉獻給他們。常常是買了一大堆好東西送給他們,過了很久才發現他們壓根捨不得用,全都藏起來,發現時已過實效。旅遊上,從訂機票艙位、酒店、包車等費用,如果事先告訴他們,就會被勤儉教育一番。我採取基本上是商量歸商量,一切訂妥後告知。旅途中購物也是常常被阻止,即使是堅持買回來送他們還免不了上一堂批評課。
2,作息時間的差異
一般老人的作息時間都非常規律,早睡早起。年輕人普遍喜歡熬夜,晚睡晚起。作息沒規律。在每天預定出發時間時就有時差。中午他們一般要午休,一整天的行程就不符合老人。玩一天,歇一天,或半天玩半天休息的慢節奏更適合老人的體力。
3,景點的選擇差異
對於大自然的風光,比如廣闊的草原,浩瀚的大海、險峻的山脈,老人一般考慮到身體原因,興趣不大。正相反,年輕人偏偏最喜歡,無限風光在險峰。父母更喜歡在都市的旅遊,比較輕鬆。
4,體力的差異
在旅途中,因年齡的差異,體力懸殊是正常的,一段路,我們輕鬆而過,父母可能就要花一倍的時間,我們要有耐心,不要催促,更不能嫌棄抱怨,要想到我們也有老到走不動的時候。
5,飲食的差異
父母的三餐時間非常規律,到點不吃可能就會體力不支,年輕人寧願多看幾個景點,多拍幾張照片,餓一會兒也沒事,或者隨便吃點零食。老人就必須正餐,準時認真對待。
除了這些,旅途中我們好像還蠻融洽。當差異出現,我永遠是以父母為先,他們說了算。因為我的初心就是帶他們旅遊,讓他們滿意,家庭美滿、健康快樂是第一。
-
10 # 自駕獨行
首先父母年齡大了生活起居飲食等各個方面都與年輕人有差異,如起居父母要相對早起一些,體力方面更不如年輕人,所以要照顧他們的體力要選擇性的旅行。
-
11 # 愛玩的老肖
兩代人一起去玩,就要適當兼顧差異化需求,同時保留點個體活動空間。要讓父母玩的開心,必要部分時段站在父母角度考慮問題,適應她們的興趣點。
-
12 # 屠龍刀HD
能有機會和父母一起旅行應該是很開心幸福的事,兒女們都應該多創造象這樣全家人一起出行的機會,也是給我們做兒女的一次盡孝心的機會。和父母一起旅遊首先跟據父母的年齡個人體狀況還要考慮父母的喜好選擇適合的目的地,我覺得習慣差異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是自己的父母平時生活習慣應該互相很瞭解也有磨合,但是外出和在家裡還是有區別的,這些就需要我們精心策劃一下提前做個旅遊攻略。若是父母平時自己很有自己主見的就一定要和他們多溝通多徵求他們的意見不要包辦。若父母是不常出門那種居家型的,就要靠兒女們多費些心亊了,家有小朋友的一定的帶上這是父母們的心頭肉,是全家人幸福快樂的源泉。陪父母出行就要以他們的生活習慣為主,兒女們就要做點小小犧牲了[贊],能有這樣的機會本身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及時盡孝從現在做起,別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悲劇!
-
13 # 雲南好生活
同父母旅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在旅旅行過程中也會有許多差異。一是消費觀,父母是經歷過艱苦生活的,長期養成了節儉生活方式,並且也能從節約中體驗開心,因此,我一般會順著他們的意思使父母開心,如消費當地獨有的美食標價50元/份的,告訴他們講價到了10元/份,這樣會非常樂意享受,掌握賣貴說低原則,屢試不爽。二是行程安排上考慮周全和寬鬆,切不可趕行程,充分考慮父母體力和身體狀況而量身制定行程,讓旅行中安全順利。三是與父母旅行會還有許多的習慣差異,如起居、飲食、文化、觀念、等等,但掌握好不影響安全和健康的原則,順著他們就好。
同父母旅行是非常難得的陪伴交流的機會,所以要儘量多的安排,要格外珍惜,當父母那一天走不動了,讓自己不會遺憾,讓父母更有幸福感!
-
14 # 揹包客老鄭
老年人一般起的早,吃得清淡而且不能累,我們清楚認識時間留給老人不多了,一定要遷就老人,讓他們高興才是一起旅遊的目的!
-
15 # 問山狐
我前年帶父母去過一次湖南湘西,平時也有過多次和老年人出遊的經歷。
其習慣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作息時間:老年人睡眠時間更短,通常6:00左右就起床了,而我們可能要7、8點才起床。這段時間老人就會沒事做。
2、旅遊節奏:老年人更熱衷於多去幾個景點的觀光遊,不大愛在一兩個地方停留下來休閒、慢品。
3、景點愛好:多大數中老年人年輕時生活在農村,看慣了大山大河,更喜歡看看人文景點、名人故居,甚至大城市的模樣;而我們在城市裡生活,壓力比較大,每天面對著鋼筋水泥,普遍比較喜歡到鄉下看看、走走。
4、體力差異:有些景點的路比較長,我們走起來很輕鬆,很多時候想探個究竟,老年人雖然也想多走走,但體力不支,可能就無法一同走下去。
5、飲食習慣:老年人腸胃不及我們,通常吃的比較清淡、軟和一些,不大敢吃當地的特色小吃。
當然每個老年的喜好不同,也遇到過一些老年人走起路來比我們還輕快。
以上就是我平時觀察所發現的習慣差異!
-
16 # 方壹壹
我總結了四個差異:
1、作息時間差異
2、體力差異
3、消費理念差異
4、對事物欣賞角度有差異
-
17 # 晉沙
父母天天早起,已成習慣,這習慣也對,早去早回,不用特別擁堵,不用等黝黑才回來。
父母喜歡的和我們喜歡的風景可能不同,可以有選擇的達成共識,我們畢竟年輕,最好遵從他們的選項。
飲食方面,除了多喝水,得隨時詢問父母是否勞累,比方爬長城那種高強度挑戰,我們可能要挑戰自己爬到頂峰 ,他們可能就勸阻不用上去了。
可能我們要拍攝大量有意義的照片,所以,難免東看看西看看,但是父母卻很平淡,有時候覺得那是浪費時間。
飲食和消費方式也不一樣,他們拿吃的拿開水,我們現場買吃的,買冷飲等等。
-
18 # 三寶寶的爸爸Vlog
和父母或者長輩一起去旅遊,嗯,我感覺就說兩代人不同,他們欣賞這個美景啊嗯,各個方面的一些習慣可能也不同,嗯,比如說我們跟旅遊團去,父母一起去的話,年輕人晚上可能會比較嗨,嗯,到處去逛街啊,等等,但是老人的話,會因為身體的原因,他們可能會很多地方就去不了,就不能去,再一個的話,跟父母或者說長輩一起去,嗯,也會比較拘束,嗯,沒有自己去的話,放鬆,唉,我感覺是這個樣子,唉,所以的話嗯,這個要看什麼樣的情況,如果說是專門陪父母去,那就另當別論
-
19 # 氣球走走
和父母旅行,肯定會存在不同的差異,但在我家,基本都克服了。因為基本每次旅行,都是全家總動員,自從父母退休後,六年時間基本走遍了大江南北,東南亞國家,包括寮國自駕遊,北馬里亞塞班半自由行,父母一路很開心,甚至比我們還玩的嗨。
老媽在退休那年檢查出糖尿病,這對心思細膩的她來說有些遭受打擊,因為她清楚的記得這個病的家族史,然後本身就是醫藥出身的她更明白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但是我們都明白這個病防控好就沒多大問題,要保持管住嘴,邁開腿。所以旅行就被我們提上了議程。
然後就是各種自駕,第一次半個月,第二次36天,根據老媽的身體情況,我們選擇行程,不累為原則,老爸到不錯,畢竟年輕時當過兵,徒步開車樣樣領先,我們都嘆之不及。每次制定行程計劃基本也是老爸,老公也很配合,基本都不參與反駁,總之一路任勞任怨,陪著我們。只要全家開心就好。
透過這幾年的旅行,肯定期間存在生活差異,
第一:作息時間,他們都起的比較早,五點多就醒來了,我們儘量也配合,尤其兒子,也會早早醒來陪他們晨練。
第二:飲食習慣,老爸可以和我們吃到一起,不管是點餐還是自己做飯,多數還是老爸下廚,做餅子,甚至蒸饅頭,擀麵條,(陝西人離不開面食,如果在外面兩天不吃麵食,總感覺胃不舒服),老媽要少食多餐,那就是吃藥前都會讓老媽先吃東西,這一點,老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把老媽照顧的很好。
第三:消費習慣,老人一般比較節省。總會說我們亂花錢,不過現在基本也不太說了,出門旅行本來就是去消費,該吃吃,該喝喝,能吃能走就是福氣。
這就是六年來陪父母旅行的心得,多理解,多包容,一家人能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就是福。
-
20 # 朱朱的自由生活
和父母一起出門,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父母希望少花點兒錢,但好不容易帶父母出去了,想讓她們好好享受一下,住的好點兒,吃的好點兒。畢竟父母年齡大了,沒享過太多福,做兒女的在有能力的時候趁早帶老人多看看世界,多嚐嚐美食。
回覆列表
帶父母旅行是很好的想法,畢竟現在生活好了,帶他們出去,可以散散心,圓一下他們年青時的夢想。但畢竟不是同一代人,肯定會有很多差異。我覺得主要有一下幾點:
1.吃住行。父母一輩都是苦過來的,做什麼事都是省吃儉用,能答應旅遊已經下了很大的決心。所以,在路上,肯定會不捨得吃,不捨的住。一份能解決,絕對不會要兩份,能重複利用的肯定會重複。
2.遊玩。門票可能都已經解決了。但進入景區之後的二次消費,我們一般都是感興趣的就體驗,不會太顧慮價格,但父母肯定都是撿便宜的,甚至只會體驗免費的。
3.購物。想買個紀念品給他們,就偷偷的吧,他們不會同意的。
其實,說白了,還是消費的差異。我爸曾經為了省一塊錢的公交費,走四五里地,勸是沒用的,根本就勸不來。
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