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山鎮妖魔
-
2 # 歷史小怪俠
因為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三國裡有魏蜀吳,到大部分讀者都傾向於蜀國,喜歡蜀國,原因如下:
一是因為受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影響較大。羅貫中的心目中三國中蜀是正當的國家,是正統的,所以蜀國傾注了作者的情感。
二是因為蜀主是劉備,人稱劉皇叔,被認做是大漢帝國劉邦的後代,漢朝又是中國歷史上國富民強的朝代,況且劉備被描繪成君子和正義的化身,愛護百姓,在百姓心目中滿是仁義道德,仁慈仁愛。而曹操殘暴多疑,亂殺無辜。
三是劉備的出發點是正義的,是為了興復漢室,是為了整個國家,而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了個人的貪慾,和孫權一樣,屬於諸侯割據勢力。從正義上劉備已經佔據了制高點。
四是劉備身邊的人都被描繪成肝膽相照,英雄好漢,比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趙雲劫江救阿斗,還有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諸葛亮,他們都聚集在劉備的身邊,為劉備做事,也就是為蜀國做事。
以上幾點,換作是誰,都會喜歡蜀國的。
-
3 # 記憶中的歷史
魏蜀吳三國發展道路和方式各有不同,魏國是曹操憑家財建軍,拉起隊伍逐漸起家的,吳國是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兩代三人一步步打拼下來的,蜀國是劉備奔波勞碌一生,在不斷失敗後建立起來的。曹孫兩家都是憑藉其在官場上的一定根基發展起來的,唯獨劉備是起步最低,靠著自己不斷努力建立功業的,其建立的蜀漢也是勢力最弱的。但要問人們最喜歡魏蜀吳哪一家,恐怕多數人都會給劉備的蜀漢投上一票,為什麼蜀漢能圈粉更多呢?劉備集團究竟有什麼魅力呢?人們在看《三國演義》時,多數人都把劉備集團當作“好人”,把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當作“壞人”,這當然與羅貫中“擁劉貶曹”的創作思想有關,但往深一步思考,羅貫中為什麼會與正史定論唱反調,不擁“曹”,偏要反“曹”擁劉呢?這恐怕不光是羅貫中的個人意見,他應該也是順應了一定的“民心”,所以才定下這樣的創作思想。民心之所以向漢向劉主要是受正統統治思想影響,劉備所以能贏得不少民心,是他當時打出的 “匡扶漢室”口號,有一定的市場。所以,有一部分人支援劉備的行動,特別是後世有很多看客更是支援劉備,認為劉備才是真心支援漢獻帝,支援漢室江山的,他若能成功,漢室江山有可能得到延續。至於曹操和孫權雖然沒有打出反漢自立的旗號,但他們的行動卻早已表明了他們自立的意圖。反而是劉備雖然總是失敗,但其“匡扶漢室”的初心卻始終未改,最後建立的政權也稱為“蜀漢”。另外,劉備收拾人心的手法也是最容易打動人的,他主要靠信義征服人心,而不像曹操和孫權靠各種手段或利益交換,所以,劉備早期的班底忠誠度都非常高,人情味兒也非常濃厚。劉備和關羽、張飛、諸葛亮之間交心的情誼自不必說,就是其他一些核心層之外的人,多數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廖化和皇權。廖化早期在關羽手下擔任主簿,關羽被東吳戰敗後,廖化被吳軍俘虜,成為東吳的人。但廖化在東吳待了一段時間後,越發思念故主劉備,所以廖化上演了一出詐死的戲碼。騙過東吳的人後,廖化帶著老母親開始了艱難的歸國旅程,最後歷盡艱辛終於在劉備伐吳之際得見故主。劉備非常感動,立即封廖化為宜都太守,此後廖化一直忠心耿耿為蜀漢建功。黃權也是一個典型,黃權在夷陵之敗後被迫投降曹魏,後有傳言說劉備因為他投降魏國而殺了他的家人,黃權卻信心十足的對曹丕說,蜀主知我心,絕對不會傷害我的家人。事實上,劉備對黃權降魏的意見是“辜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劉備部下就是這樣一支肝膽相照的團隊,關張、諸葛等核心團隊自不必說,其他如馬良、尹籍、糜芳、張翼、王平、吳懿、黃崇、姜維、關彝等,都是忠心耿耿,甚至不惜為國犧牲的人。但也有一些不願意支援蜀漢的人,比如益州以譙周為代表的部分本地官僚,但他們更多是因為利益之爭,同時他們也沒有和劉備共患難,所以忠誠度不如那些人。在後世人們的眼中,劉備和部下是講情義的,劉備集團是人情味兒最濃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蜀漢,希望劉備能夠成功,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不過,真正觸動人心的,往往正是這種缺憾的美。
-
4 # 小fan影視剪輯
三國時期,漢朝是正統,代表主流思想,而三國的作者老羅也是個雨愚忠分子,所以三國演義裡面雖然刻畫的最多的是曹阿蠻,但是把他寫成了反面角色,而老劉成了正義的化身,所以大多數讀者看了三國之後,都會覺得蜀國才是正義的一方,吳國像個配角,老曹成了大反派!
事實上,三國後期,蜀吳的人口加起來都沒有魏國多,中國真正的中心還是在北方,雖然成都、也很繁華,但那是隻是相對而言,與未開化的蠻族相比,自然是領先的、繁榮的。
人物刻畫上,老劉成了仁義的代名詞,諸葛成了智慧的人妖,老關那是義氣的化身,趙雲是智勇雙全,忠肝義膽!反正蜀國都是正義的、智慧的……;而魏國,老曹是陰險的、狡詐的,事實上哪個君王不是如此,司馬是隱忍的、艱險的,但他那是被時勢所逼的,若太過鋒芒畢露,老曹早殺他了,曹丕和他老子差不多!說說吳國:周瑜小心眼……可能嗎,吳國水軍大都督,沒有氣量,孫家會那麼信任他嗎!事實上,赤壁之戰,諸葛壓根沒怎麼參合,都是老羅加進去的。魯肅,真的有那麼憨直嗎?還不是為了孫劉聯盟,他不睜隻眼閉隻眼,聯盟怎麼維持啊,大智若愚!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三國裡比比皆是,多的不說了,一家之言……
-
5 # 付凱91458867
三國的歷史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就算是文盲也總能叨叨個一兩個經典的典故,什麼“桃園三結義”或者“三國茅廬”之類的。而在一般人的心裡,蜀國的雖然在三國中不是最強的,但是卻是現代很多人心目中印象中最為深刻的,無論是有著“仁德”之稱的劉備劉大耳,還是“多智而近妖”的諸葛孔明,還是張飛或是“武聖”關二爺,就連諸葛孔明的夫人黃月英也在野史中留下了頗多的傳奇,連以前很火的卡牌遊戲三國殺中,黃月英的技能都是:“奇才”,由此可見一斑。
而且蜀國也遠比魏國和吳國更加具有一些人味,少了些權臣之間的勾心鬥角,雖說求才若渴是魏蜀吳三國都具有的一項基本本領,但是對待降將,三國的做法可是大為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魏國的魏文帝曹丕雖然心胸不寬廣,可是畢竟是能稱帝的人,就算肚子裡裝不下天下,至少也能裝得下幾座城池吧?如果說他對待曹植是因為有可能威脅到他的地位,那麼對待跟著老爹一起打天下的老幹部于禁呢?于禁以“毅重”聞名,曾經為了執行曹操的命令殺了自己的好友昌豨,還有次為了執行曹操的命令乾脆的奪了武將朱靈的兵權。最後于禁因為戰事失誤,降了吳國,這也無可不可,畢竟就連有“武聖”之名的關羽,也曾降了曹操。不過等到于禁重回到魏國之時,頭髮花白,曹丕雖然表面上安慰,可是在於禁給自己老爹拜謁陵墓的時候,卻掛滿了于禁投降的畫像,生生把這老幹部給膈應死了。雖然說于禁投降可能也和曹操死亡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也側面反映出了魏國魏文帝的心胸狹隘。
那我們來看看蜀國呢?也是一則跟魏文帝有關的記載:這裡講的是黃權身為蜀國的將領,在吳國攻打之時不敵,但是不願意投降吳國,於是只好勉為其難的降了魏國。魏文帝說:“你這麼做是對的,這是學習漢高祖手下的陳平、韓信嗎?”黃權說:“我深受劉皇叔的大恩,做不到降吳,蜀國也回不去了。所以只能投降了您,況且作為敗軍之將,能夠免死已是萬幸,哪能及得上那些古人呢?”
按理來說,這裡黃權作為敗軍之將,總該說幾句拍馬屁的話,畢竟這裡明著是魏文帝把他比作陳平和韓信,其實實際上是自抬身價,自比為漢高祖一般的明主。可是黃權這話說的卻是老老實實,曹丕居然還比較高興,給他封了官。
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蜀國君臣一心最有力的證明,有人給黃權說他的妻子和子女都已經被劉備殺害了,曹丕都信以為真讓他發喪,可是黃權卻知道這是假的,給曹丕回到:“我和劉備諸葛都是推心置腹,這種話是假的,如果有這種事一定要多方求證才能確定。”如果說之前還是一個降將對舊主應有的本分,那這裡的回答就是赤裸裸的在打曹丕臉了,說自己和劉備諸葛推心置腹,這種話即便放到今天,就好像對新老闆說,還是舊老闆懂我一樣。這在今天無非就是丟個工作,在那個年代恐怕一不留神,命就沒了。可是他還是這麼說了。
這上面如果只是說明了一個臣子對蜀國的眷戀,那麼當得知黃權降了魏國之後,劉備身邊的人都勸劉備幹掉黃權的家人時,劉備卻說道:“不是黃權辜負了我,而是我辜負了黃權啊!”讓本來想看一出好戲的魏文帝曹丕大失所望。這裡還可以說只是劉備的偽善,那麼多年後在劉備已經死了,黃權的兒子黃崇也能夠得到重用,並且能夠擔任高官,最後為國捐軀,與魏軍戰死在了四川德陽綿竹。這一方面也說明了蜀國的溫情,降將之子還能委以重任,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做得到的。
-
6 # 甲申十七年
《三國演義》本來的寫作手法就是尊劉抑曹的。
比如第八十回的回目,《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都是以臣子身份自己稱帝,一個用“篡”,一個用“續”,其內涵很明顯了。
至於為什麼《三國演義》有明顯的尊劉思想?我說一下我對此的一些認識。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吳人的一些野史雜記和劇本,尤其對曹操的經歷有極多的下筆。這些內容,構成了後世三國題材戲劇的大綱,也是羅本先生寫《三國演義》的內容基礎。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裴松之畢竟生活在劉宋時代,劉裕大英雄,多少也會存著點為劉家添色的想法的。
到宋代,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是按正史的心態去寫,對曹魏採用正筆,但民間對此觀點非常不感冒,南宋時朱熹寫《通鑑綱目》,蓋棺定論的把尊劉定位主題,併為以後的文集定下基調。
宋朝時面臨北方強敵,到了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文人心中都有“正統”的意識形態,而劉備承接東漢,由劉傳劉,可以很好的滿足宋朝士大夫的道德觀,因此獲得了權威的肯定。
宋以後是元,雜劇的出現更讓三國故事有了生命力。
而到了元末的亂世,羅本先生是陳友諒的軍師,陳友諒和朱元璋爭奪天下失敗,對羅本來講,這樣的主公也符合書中悲劇英雄劉備的人設,所以就更願意在尊劉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我提了好多次羅本,不要奇怪,這個羅本不是之前在拜仁踢球的那個邊鋒,羅本,字貫中,其實就是羅貫中啊。
-
7 # 白河白
喜歡蜀國,有三個主要原因:其中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蜀漢本質上仍是漢家正統,魏國和吳國則是篡漢,中國人的傳統就是遵循正統。
第二個原因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蜀漢描寫成正義的一方,大篇幅神話諸葛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它四大名著的影響力,喜歡蜀漢和諸葛亮的人自然很多。
但究其原因最最主要的還是第三個原因:那就是蜀國出了兩位後世尊之為神的人:1.智慧之神諸葛亮,2.忠義之神關雲長。兩位神一樣的人對後世影響至深至偉,後世歷朝歷代包括現代都在立祠修廟,所以他們精神光環籠罩之下的蜀國也就成了人們喜歡的物件,這也是愛屋及烏。
-
8 # 魚羊讀史
相信大多數人都是透過電視劇《三國演義》來了解三國的歷史的。其實《三國演義》並不能算作真正的歷史,它只是一本小說而已,而真正的三國曆史是《三國志》。1、小說角度陣營對人的影響
◆在這本小說裡,因為要尊劉,所以都會把劉備的陣營寫的是非常的正義。好像除了劉備陣營之外,其他的那些群雄們,都是一些亂臣賊子。而曹操呢,則被扣上了一個大反賊的帽子。都說曹操把漢獻帝劉協給軟禁了起來,拿著天子發號施令,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蛋。
▲曹操奸詐一生
2、小說演義風雲人物描寫更深入人心◆除了這些原因之外,蜀國還有五虎上將,而這些將軍通常都給人一種特別能打的感覺。不管是多麼複雜的戰爭,多麼殘酷的戰鬥,他們都能夠輕而易舉的取勝。就比如關羽,他曾經水淹七軍,溫酒之間斬了華雄。
▲武聖關雲長
◆再比如趙雲,七進七出,在百萬軍中游走之間,救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再比如張飛,每次上戰場都要大喊一句,燕人張飛在此。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句話,他從氣勢上就已經把敵軍震懾住了。敵軍沒了氣勢,自然是潰不成軍。
◆尤其是劉備,他作為陣營的領頭人,和關羽,張飛結拜開始,就非常的重情義。在關羽丟了荊州以後,劉備並沒有指責關羽的過錯,而是率領軍隊給關羽報仇,雖然失敗了。但在很多人的心中,這才是真正的兄弟之情,令許多人都非常感動。也許這就是蜀國將軍們的魅力所在。
▲皇叔劉玄德
-
9 # 鄰家老哥
不止有些人,包括我自己在漢末三國中最喜歡蜀國,原因如下:
一、首先從王朝建立的正統性來講,劉備建立的王朝為“漢”。我們後人只是出於歷史區別的原因才稱其為“蜀漢”,簡稱為蜀。
二是《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影響,尤其是對蜀漢眾多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中得到答案。無論諸葛亮被譽為“千古智慧的化身;”關羽因其重義形象被後代統治者尊為“武聖”;更有“子龍一身是膽,長坂坡七進七出”被傳為美談。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正是出於對以上英雄人物的喜愛,才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上蜀國,我基本是出於這種原因喜歡上的。
三是諸葛亮七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恢復大漢江山的拼搏精神感動了部分世人。
為了自己心中的崇高理想與目標,矢志不渝的進行奮鬥,就是在當下的中國都是令人感動的。無論是諸葛亮“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獻身精神,還是姜維在蜀國滅亡後策反鍾會力圖復國的努力,都讓人印象深刻,感動萬分,讓人沒有理由不喜歡,從而喜歡蜀國。
終上三個原因,便是有些人包括我喜歡蜀國的原因,亦有功業未成的少許遺憾。
-
10 # 曉曉曉
蜀國可多了,叫這名字的有七個呢,問的是哪個蜀國?
▪三國時期政權
▪北宋初期的蜀國
▪古代國家名稱
▪十六國時期西蜀
▪南宋時期的蜀國
▪明代蜀國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蜀
如果問的是三國的蜀國,是因為現在的小說演義和影視的影響。
一般是由《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改編的,《三國演義》就是脫胎於《三國志》的小說演義,《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蜀國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所以作者雖在寫史書會有些許偏愛,但是還算客觀。
而小說就那麼嚴謹了,到了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屬於小說,雖然也有大量的真實歷史成分,但是很多都摻雜了演義成分,立場鮮明,文人一般更加傾向正統,正史都試如此,更何況是小說?
漢朝是正統。所以曹操就是奸臣,而劉備是漢室宗親,屬於正統,這就站在了道德的至高點。隨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我們受到小說演義和影視的影響,自然會對蜀國有很多偏愛,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蜀國,答案顯而易見了
-
11 # 指尖阻擋流年088
魏蜀吳三國發展道路和方式各有不同,魏國是曹操憑家財建軍,拉起隊伍逐漸起家的,吳國是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兩代三人一步步打拼下來的,蜀國是劉備奔波勞碌一生,在不斷失敗後建立起來的。曹孫兩家都是憑藉其在官場上的一定根基發展起來的,唯獨劉備是起步最低,靠著自己不斷努力建立功業的,其建立的蜀漢也是勢力最弱的。但要問人們最喜歡魏蜀吳哪一家,恐怕多數人都會給劉備的蜀漢投上一票,為什麼蜀漢能圈粉更多呢?劉備集團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timg (1).jpg
人們在看《三國演義》時,多數人都把劉備集團當作“好人”,把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當作“壞人”,這當然與羅貫中“擁劉貶曹”的創作思想有關,但往深一步思考,羅貫中為什麼會與正史定論唱反調,不擁“曹”,偏要反“曹”擁劉呢?這恐怕不光是羅貫中的個人意見,他應該也是順應了一定的“民心”,所以才定下這樣的創作思想。
timg (2).jpg
民心之所以向漢向劉主要是受正統統治思想影響,劉備所以能贏得不少民心,是他當時打出的 “匡扶漢室”口號,有一定的市場。所以,有一部分人支援劉備的行動,特別是後世有很多看客更是支援劉備,認為劉備才是真心支援漢獻帝,支援漢室江山的,他若能成功,漢室江山有可能得到延續。至於曹操和孫權雖然沒有打出反漢自立的旗號,但他們的行動卻早已表明了他們自立的意圖。反而是劉備雖然總是失敗,但其“匡扶漢室”的初心卻始終未改,最後建立的政權也稱為“蜀漢”。
timg (3).jpg
另外,劉備收拾人心的手法也是最容易打動人的,他主要靠信義征服人心,而不像曹操和孫權靠各種手段或利益交換,所以,劉備早期的班底忠誠度都非常高,人情味兒也非常濃厚。劉備和關羽、張飛、諸葛亮之間交心的情誼自不必說,就是其他一些核心層之外的人,多數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廖化和皇權。
144628259300085454.jpg
廖化早期在關羽手下擔任主簿,關羽被東吳戰敗後,廖化被吳軍俘虜,成為東吳的人。但廖化在東吳待了一段時間後,越發思念故主劉備,所以廖化上演了一出詐死的戲碼。騙過東吳的人後,廖化帶著老母親開始了艱難的歸國旅程,最後歷盡艱辛終於在劉備伐吳之際得見故主。劉備非常感動,立即封廖化為宜都太守,此後廖化一直忠心耿耿為蜀漢建功。黃權也是一個典型,黃權在夷陵之敗後被迫投降曹魏,後有傳言說劉備因為他投降魏國而殺了他的家人,黃權卻信心十足的對曹丕說,蜀主知我心,絕對不會傷害我的家人。事實上,劉備對黃權降魏的意見是“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timg (4).jpg
劉備部下就是這樣一支肝膽相照的團隊,關張、諸葛等核心團隊自不必說,其他如馬良、尹籍、糜芳、張翼、王平、吳懿、黃崇、姜維、關彝等,都是忠心耿耿,甚至不惜為國犧牲的人。但也有一些不願意支援蜀漢的人,比如益州以譙周為代表的部分本地官僚,但他們更多是因為利益之爭,同時他們也沒有和劉備共患難,所以忠誠度不如那些人。
timg (5).jpg
在後世人們的眼中,劉備和部下是講情義的,劉備集團是人情味兒最濃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蜀漢,希望劉備能夠成功,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不過,真正觸動人心的,往往正是這種缺憾的美。
-
12 # 叨筆歷
不是一些人喜歡蜀國,而是自毛澤東給曹操翻案前的近2000多年裡,人們都是喜歡劉備認為劉備是英雄豪傑鄙視曹操認為曹操是奸臣惡賊。
曹操做丞相位極人臣,挾天子以令諸侯,他雖為了不落人口實沒有篡漢自立,但他的兒子篡位稱帝並追封曹操為魏武帝,由於古代皇權專制與士大夫等知識分子極力維護皇權正統的封建思想,曹氏家族這種做法屬於謀逆,是反賊,他不是上天安排的天子,不是正統的合法繼承人,而封建社會里士大夫等知識分子掌握著話語權,他們就想透過他們主導的輿論來汙衊曹操,他們透過說書,戲曲表演,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等流行民間的小說來極力抹黑曹操,透過汙衊曹操的同時又標榜自己忠誠正義,是把曹操這樣的人汙衊的越狠,則好像越能突出他們的忠義。而老百姓對上層王侯將相人物的瞭解一般都來自於這些小說和藝術形式。
於是文人知識分子,士大夫,帝王們成功的抹黑了曹操把他塑造成了奸臣反賊的形象,近2000年來遭到絕大多數百姓的唾棄。
對於劉備,因為他一直是以標榜匡扶漢室的形象出現,他自己本身是漢朝帝王之後,士大夫認為漢室是正統,劉備成功的主導了輿論,讓所有知識分子士大夫的“媒體言論”偏向了自己有利的一面。此時漢室傾頹,皇帝無能形同傀儡,劉備不稱帝則是力挽狂瀾的帝胄英雄,劉備稱帝也是合法繼承人,漢家江山本來應當劉氏家族後裔來繼承。因此劉備就成了大仁大義的帝王英雄。
加上曹操本人好使陰謀詭計,雖然是靠自己的智慧以智巧勝過很多敵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我們都喜歡那種正直缺心眼的漢子,覺得這種人忠誠可靠,不拐彎抹角,相反對於那種喜歡搞陰謀詭計,玩心眼耍手段的人無論他的目的多麼正義,我們最多隻是說這個人智商高罷了,內心其實是不大信服,也不大願意與這種人來往,我們總會稱呼那些捨生取義不懼生死的正直人士為英雄,很少稱呼那些智謀過人明哲保身以曲為直的人為豪傑。
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劉備的印象要遠遠好於曹操的原因。
綜上所述,以上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人們喜歡劉備遠遠勝過曹操,進而對劉備建立的蜀漢的熱愛要遠遠大於對曹氏建立魏國的熱愛。
-
13 # 寒家小子
東漢末年有魏蜀吳三國,為什麼會人們更偏愛蜀國?
現在的人瞭解歷史的方式,基本都是透過電影電視劇,或者說那些已經嚴重到篡改史實的小說,對於三國時期的歷史,還原度最高的,就莫過於我國的那部名著三國演義了,相信大部分人都曾經看過,透過那部小說了解到了劉備,諸葛亮,曹操等一些驚豔絕寰的人物。而在這所有人當中,最受大家喜愛的,還是蜀國的建立者劉備,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在很多時候都高於曹操和孫權,因為劉備可以算是當時三位老大當中的一個異類。
在那種混亂時期,孫權和曹操嚴格遵守的上下級制度,賞罰分明,公私有度,這樣當然更利於管理部隊和臣子,但也在無形之間拉開了和士兵百姓之間的距離。而劉備就不一樣了,他從開始走進這個局勢,就是透過桃園三結義,身上自然而然帶著一種江湖氣息,十分重義氣,再加上他平易近人,對待下屬十分仁義,也就讓那些為他賣命計程車兵更有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
關羽戰敗丟失了荊州以後,劉備不但沒有指責的,還直接帶領軍隊給關羽報仇去。雖然後來失敗了,但是在很多人的眼裡,他們這才是真正的兄弟之情,讓人特別的感動。
在這樣一位領導人的帶領下,蜀國將領的整體風格,都是正義勇猛,流傳到如今的很多關於蜀國的戰爭故事,也都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即使是現在的很多人,三國時期最喜歡的名將,也都是蜀國的將領,那種獨有的兄弟義氣,讓現在很多崇尚與快意恩仇的年輕人都十分敬仰,甚至視他們為榜樣,這應該就是大部分人偏愛蜀國最重要的原因吧。
-
14 # 誰醜誰開團H
現在都讚賞蜀國,先拋開這個結論的真實性來說,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萬事終講究個前提,讚賞蜀國為什麼,因為蜀國有可以讚賞的閃光點,智慧的化身在蜀國,忠義的化身在蜀國,仁德的化身在蜀國,這些是不是閃光點?是不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幾個優良品質?是不是國家穩定統治的國民素質?如果是,那我們完全不用質疑讚賞蜀國的正確性,因為這些放到現代那就是正能量。肯定又有人說,小說之言罷了,想讚賞誰那還不是靠小說家一家之言嗎,讚賞魏吳也一樣可以寫的天花亂墜。寫曹操可以寫個智,你也可以寫忠義,也可以寫仁德,但站得住腳嗎,接受得了千百年的考驗嗎?如果僅憑到死不稱帝一邊逼死皇后忠臣可以書寫成忠義,憑吟唱幾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邊幹著屠城的行當可以書寫成仁德。那這就不是行不行的問題,是眼瞎不瞎的問題了。辯證看問題,曹操的文治武功,詩歌謀略不也一樣流傳後世,受萬人膜拜景仰嗎。但諷刺的是,現在看中能力,品格好反而不受待見,這也是題主你問出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吧。
-
15 # 峴批三國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只是 提起蜀國,很多人都能隨口說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了、七擒孟獲了這些蜀漢特色歷史,他的受眾面要比曹魏和孫吳更加大,究其原因,要感謝《三國演義》的強烈烘托咯。
羅老爺子的夢想歷史總是枯燥無味的,透過一些寫作手法,讓大眾接受和喜歡,就是古代小說這一派別的重大責任也是他們發揚光大的原因。
而我們《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很明顯的傾向於蜀漢的我們在觀賞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除了品評作者的文筆和思想,還需要了解創作背景。元末明初,百姓民不聊生,,元朝以蒙古人為尊,踐踏漢人的尊嚴,正值戰亂,和三國時期的戰亂似有一些可以借鑑的地方。
為何老爺子喜歡劉備的蜀漢呢?
因為老爺子堅信正統的絕對地位。蜀漢,代表的是義軍,匡扶漢室,在羅老爺子心裡,蜀漢代表的就是元朝統治下的所有漢族人民,不管是對於宋朝的留念還是想建立新的政權,總歸是想要光復漢族,當然了,不排除有諧音梗哈。曹操所代表的,就是元朝,正統的侵襲者。羅貫中期待著仁孝天下,劉備自然就是完全符合了,而諸葛亮為何被妖化,我想,就是一種期盼 期盼著,推翻元朝,光復漢族的英雄天軍的出現。
作者偏向蜀漢,字裡行間,就會對蜀漢的種種,多有偏袒,我們不得不佩服, 文字的魅力吧。
武聖關二爺的魅力人嗎喜歡蜀漢,倒不如說喜歡蜀漢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
俗話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古代封建思想忽然有害,但是也有他必然的好處,專一的情懷,古人對仁義禮智信這些,看的比命都重要。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情比金堅,是被歷朝歷代所津津樂道的,在民間,自然流傳著他們的傳說,不說古代如何如何。
現在有些人拜把子,稱兄道弟,還是拜的關二爺,想當年關二爺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只為與哥哥相聚,忠勇之士,冠絕古今。其實翻看真正的《三國志》,關羽並非這麼傳奇,並沒有華麗的青龍偃月刀,沒有過五關斬六將,沒有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那些偉大功績。
但是這就是偶像的力量,關二爺被稱作武聖,是歷史的一種選擇,他承擔起了人們心中的期望,人們也願意在心中供養著這一位絕世大英雄。我覺得是一種捆綁銷售的感覺吧,人們願意摩拜關羽,自然也就願意去研究他的生平歷史,那自然,蜀漢也就走進了人們的心中。
-
16 # 我很想靜靜
謝謝邀請。個人覺得是先入為主。我們小時候接觸三國,應該大多是聽廣播,看小人書”三國演義”。包括各種人物和故事,都出自三國。三國英雄和故事廣為流傳,膾炙人口。三國人物形象在個人心中也已成型。殊不知雖是名著,但小說作者”揚劉抑曹”也影響了大家的三國觀。
-
17 # 我志凌天
個人認為是遭演義小說的毒茶,然後對劉備的評價極高。
所以便愛屋及烏般的喜歡蜀國。
學過《蜀道難》的應該都知道,可能和蜀國的。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有關。
至於蜀國的地理風俗,我並不清楚。可能也有影響吧。
-
18 # 傳承古帖筆法章法的人
羅貫中撰寫的<三國演義>就滲入了個人深厚感情,他喜歡蜀國,崇拜諸葛亮。因此讀者都喜歡蜀國,仰慕諸葛亮。
-
19 # 肖戰的思考
多是因為蜀國的君主劉皇叔,他有許多特點特別招人喜愛。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
20 # 北社野老
因為劉備是儒家正統思想認定的大漢帝胄。一部《三國演義》的寫作觀念是抑曹揚劉,所以對劉備集團的描寫大為正面性。劉備的仁義,關羽的英勇忠義,諸葛亮的聰明過人,趙雲長板坡,截江救主英聲動人,等等都深入人心。相比之下,曹操的奸雄形象,孫權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都給人不好的印象。因而,人們都喜歡蜀國。
回覆列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部三國演義洋洋灑灑一百二十回,向我們展示了三國的興起敗亡,正所謂天下大事分合交替,羅公傾盡其終身才華,殫精竭慮經過無數次刪改,才讓世人有幸目睹這世事變遷、英雄的歷史。而整個演義中,羅公主題思想還是個忠字,他仍然是站在四百年大漢的立場上來講述故事。在羅公看來,四百年大漢猶如百足大蟲,死而不僵。而他的筆墨也毫不吝惜地描寫蜀國的興衰之時。從他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清晰的感覺到,他是向著蜀國的。那麼為何我們看三國演義之時,總希望蜀國打勝仗呢?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蜀國在羅公的筆下是漢室正統,他也希望蜀國能繼承大漢遺志。四百年大漢,由勝到衰,五不讓人傷懷,恆靈二帝的無道也讓人指責,然而經歷四百年的世事變遷,百姓都受過大漢的恩惠,百官有數代人吃著漢朝的俸祿,這怎麼不讓人感激大漢的恩德呢?我想羅公也是這麼想的。
況且大漢後期並沒有作福作威的皇帝,既沒有禍國殃民的皇帝,而是奸臣當道、宦官轉正,天下諸侯揭竿而起,不思保衛漢室基業,而是爭相傭兵自重,攻城略地,這是如何讓人痛惜。想來歷史的變遷都是皇帝們的惡行,比如商紂王,比如二世胡亥等,而漢朝末年,並無這樣的皇帝,因此在羅公看來,是臣子們不忠,是奸臣當道毀掉了大漢江山。
而無論是三國還是明朝,世人都喜愛忠義之士。三國中劉備又是漢室末胄,更是大漢復興的唯一希望。劉備又是一個極其忠義的人,從來不會無端槍戰別人的城池,比如陶謙曾三次讓徐州給劉備,荊州劉表也是多次相讓,劉備不忍心取荊州,最終為曹操所取。劉備長坂坡攜帶新野百姓,日行不過十幾裡,然而面對曹操鐵騎卻始終不忍心丟棄百姓,三國中可曾有像劉備這樣的雄主。
可以說他不僅讓羅公為之動容,就連我們自己讀三國的人,都為之感動,這樣的忠義之士,這樣的漢室正統,不正是百姓們所需要的國君嗎?難道我們要擁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難道要去擁護割據江東的孫權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心裡都向著蜀國。
其次蜀國的忠義之士曠古絕今,更是人才濟濟。諸葛亮之忠義曠古絕今,而諸葛亮也是羅公一直想誇讚的物件,諸葛亮不但用兵如神,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對蜀漢更是中心耿耿。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獨攬朝政,然而他卻與司馬懿有著本質的區別,司馬懿透過政變竊取大權,而諸葛亮卻大公無私,不為後代計,一心匡扶漢室。
北伐中原,這樣的忠義之士三國中可曾遇見,就算是周瑜也有不聽孫權命令的時候,然而無論諸葛亮北伐多麼困難,劉禪卻能將其召回。演義總會有他的精髓核心,而三國演義有十分看中忠義,因此是蜀國就是羅公所看好的,也不吝惜筆墨。而作為觀眾,也希望看到忠義之士,大家似乎都不喜歡奸詐之徒,因此我們也就對蜀國有好感,希望它能夠取勝。
再次蜀國是講究信義,而又充滿悲情的一個政權。劉備自涿君起兵,素來以仁義、信義和道德著稱,這也是他的立身之本。無論是陶謙三讓徐州,還是劉表讓荊州,或者長坂坡劉備與百姓共患難,可以說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劉備堪稱曠古絕今得雄主,三國諸侯沒有一個願意犧牲自己,保全百姓的。而劉備在演義中卻偏偏是個悲情的存在。劉備除了討黃巾大勝,後來卻被呂布吊打,兩次拋妻棄子,投靠曹操卻又被曹操追殺,劉備總是懷才不遇,並總喜歡老淚縱橫,哭訴其匡扶漢室的志向。
而關羽張飛卻又因為東吳背信棄義而死,這無疑又讓劉備佔據了正義的一方,劉備討伐東吳,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病死在白帝城,這又給多災多難的蜀國增添了悲情色彩,人們心中會認為,為何劉備忠義卻總是遭遇不測,為何蜀國漢室正統卻總是多災多難呢?劉備的遭遇讓世人同情,他就如同漢朝的遭遇一般,而劉備的理想卻又受到世人的崇敬,因此大家才對劉備有好感,希望蜀國多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