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如石書藝

    沒有。如果說沈尹默先生的書法有“俗”的成分,那是認識上有問題。

    是“俗“還是“雅”,關鍵看筆墨素養。

    筆墨素養的高低,首先看能否將一個點畫的起承轉合寫到位,這是平正的第一要務,這一點做不好,就是筆墨素養不高的表現,而沈尹默先生的點畫交代非常清晰。這一點雖說我們現代書法家很不當回事,其實是真正的筆墨功夫。

    第二,看氣息是否高雅、純粹。一幅書法,無論何種書體,無論何種形式,高雅的書法一定給觀者能產生心靈共鳴,達到賞心悅目的境界。我們看張旭、懷素的狂草,心不亂、不狂躁,震撼力直抵心底。這就是書法雅的境界,沈尹默先生做到了。

    第三,看氣場、神采是否一流。沈老的書法溫文爾雅,不急不厲,表面上看氣勢不足,其實,氣場不一定要大場面、大視角,蘭亭序,王羲之的一些信札,很小的尺牘難道沒有氣場嗎?馬雲沒有氣場嗎?

    同樣道理,只要有氣場,格調一定高,一定出彩。

  • 2 # 王乃棟說書畫

    沈尹默先生的書法是有一點俗的成分,但這一點俗的成分屬於甜俗,而非早期陳獨秀所指出的那種俗——庸俗。

    按沈先生為了擺脫一個陳獨秀說的俗字,對書法的古筆法下了一輩子的苦功,最後成功地掌握了晉唐筆法,成為海派書法名家。

    雖然他的書法中還不免帶有一點偏俗之氣,這是從書法的自然放逸頂端而言,即如韓愈詩說王羲之:羲之俗書趁姿媚。還有米芾曾說自己收藏的王羲之未退休前所作書法:頓有塵意。這些均指書風略趨平和,未能古拙如黃庭堅所言“拙多於巧”的外形稍趨平正的書法。如果從筆法的角度來分析,還是十分精妙的,只是書風未能放縱而已。

    書法的欣賞分析比較複雜,也很微妙。關於書法中的俗,古人是明確規定了的,俗即不合筆法的書寫,所以古人稱書寫為俗書、俗筆、俗體、俗字、俗學,而稱符合筆法的書法為法書。對俗書的評說又有俗、帶俗、偏俗、惡俗之俗意程度不同之區分。沈尹默書法之帶俗意,大約與元趙孟頫、明文徵明書法風格之帶俗相似,不必過於計較。

  • 3 # 翰諾書法

    沈尹默寫得太像二王,所以地位不高

    沈尹默的行書過於流媚,在筆法上沒有吸收眾家之長,又感覺自己的東西不夠,雖然比較好看,但感覺欣賞起來不夠過癮。

    沈尹默的風格和董其昌也有點類似。

    董其昌的行書風格不夠穩定,有的作品格調比較高,有的也入不了上品。沈尹默的風格似乎可以追尋到董其昌的影子。

    是俗是雅由歷史評說

    藝術的雅俗問題出來不好統一,米芾、王鐸還說張旭、懷素的書法惡俗呢,但經過歷史的驗證,他們不還是在書法史上綻開了美麗的花朵。

    沈尹默的作品也行你現在看俗或不俗,但再過個幾年,你有可能顛覆自己的觀點。

  • 4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沈伊默的書法有沒有俗的成分?”沈伊默(1883-1971)先生祖籍浙江湖州,出生於陝西。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他特殊的地位,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胡適、劉半農這些新文化干將並肩作戰,為新文化運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沈伊默先生也是一位書法家,他筆耕不輟,臨摹歷代書法作品,積累了豐厚的藝術功底,在書法領域,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績,2000年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之一。

    作為書法家的沈伊默先生,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帖學。這是他與新文化運動干將都不一樣的地方。

    新文化運動的人物,沒有一個像沈伊默這樣崇尚帖學,他們各有各的書法觀。

    例如,錢玄同學的是隸書,魯迅的書法跳出了帖學框架,李大釗的書法有自己的新意,胡適是不按傳統書法寫字的,劉半農的魏碑造詣很不錯的。陳獨秀是反傳統帖學的。因此,很早就批評沈伊默的書法“其俗在骨”。

    在沈伊默那個社會變化急驟的時代,“革命”二字比什麼都重要。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革命就好。

    我們對那個時代的審美標準,沒有什麼特別批評的意見。

    我覺得,欣賞書法,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審美藝術中的“低俗”和“庸俗”,以及“通俗”和“難俗”這些界限。

    用低俗和庸俗衡量沈伊默先生的書法,肯定是找錯人了。

    沈伊默先生再怎麼不好,與低俗庸俗是毫無關係的。

    我們知道,沈伊默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之一,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他們當時就是用激進的社會革命的方式,在探索中國的命運和前途。一切領域以革命為最高境界。

    所以,書法繼承和提倡晚清以來的碑學,是一種主流,文學提倡白話文文學,也成為一種主流。

    這場革命首先是從形式上求內容,所以,對內容的充實性也就要求不高了。所以,在新文化運動中,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真正取得文學藝術成就的還是鳳毛麟角。

    尤其是書法,是沒有取得很高的書法藝術成就的。

    沈伊默所處的時代,雖然是以崇尚碑學為潮流的。但是,帖學的主流和統治地位並沒有根本的變化。

    例如,書法並沒有在新文化運動中被列為要“革新”的內容。

    比如,取消二王體系,改換為魏碑體系。

    恰恰相反,二王體系與碑學體系的書法互相融合,卻也是一種文化自覺。例如於右任就是這樣做的。

    但是,同樣是革命家的譚延闓,他的書法也是非常傳統的帖學,也沒有人批評他學習顏真卿的,書法就“其俗在骨”了。相反,譚延闓的書法同樣受到當時的肯定。

    所以,不能因為沒有“趕上潮流”就”“其俗在骨”,趕上潮流就能免俗了?這是不符合書法藝術審美規律和藝術多樣性審美原則的。

    所以,我覺得說沈伊默的書法“其俗在骨”這是站不住腳的。

    1909年,當時還是杭州陸軍小學一個普通教師的陳獨秀。他遇到了在該校任教的劉季平,因為劉季平是親自掩埋了青年革命家鄒容的遺體的革命人士,所以,陳獨秀與劉季平交上朋友了,在劉季平宿舍,陳獨秀髮現有一個書法作品,署名是“沈伊默”寫的,就問沈伊默是何人。就說沈伊默是他的朋友。

    原來,沈伊默應邀給劉季平贈送了一首詩《題季平黃葉樓》並書之:

    眼中黃落盡凋年,

    獨上高樓海氣寒。

    從古詩人愛秋色,

    斜陽鴉影一憑欄。

    陳獨秀細看作品後說,詩是好詩,書則其俗在骨。

    於是陳獨秀親自登門與沈伊默交談,一起議論書法。指出,你學二王太多,要學一些碑書。當時,陳獨秀只有30歲,沈伊默24歲。

    陳獨秀的父親非常喜歡書法繪畫,家裡收藏很多書畫作品,所以,陳獨秀對書法是有一些見解的。

    據考證,這個故事在陳獨秀1910年致蘇曼殊的一封信中,確實也提到了與沈伊默等人有這樣一次會晤。

    後來,沈伊默1914年到北大任教,陳獨秀1916年到北京,並任北大文學院主任,主編《新青年》,與沈伊默交往更多。

    沈伊默先生從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在書法不斷有所進步,成績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與在上海的于右任,被譽為書法上的“南張北沈”。

    這與他勤於研習書法的精神是分不開。他前前後後對唐代的楷書,魏晉六朝的書法,都有涉獵,於是,書法中的帖學味道,也更加豐滿了。

    沈伊默的書法,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

    可能因為個性的原因,他的書法風格取向不斷迴歸二王的帖學。最終形成了自己溫婉遒麗的特點。

    我不知道,這種風格就是“俗”的因素了?

    千里馬個人一直認為,書法藝術沒有二王體系俗,還是篆隸體系俗,或者魏碑體系俗的問題。

    任何一種書法體系都有可能“俗”,那就是“低俗”、“庸俗”。

    但是,沈伊默的書法,在二王這個傳統之中已經屬於上乘之作了。

    我們只能用二王體系的標準去欣賞他的書法。而不是用魏碑的標準,或者隸書的標準,更不是狂草的標準。

    最後我們說說“難俗”的問題。書法到底要不要人人都喜歡?

    如果人人喜歡是不是就是“俗”?這是一個非常有書法實踐意義的問題。

    千里馬以為,俗如果是通俗,通俗又不是甜俗和淺俗,那麼,這正是“難俗”,也是一種大雅。

    我們可以認為,沈伊默先生的書法風格並不是很明顯,我們也可以認為他的書法不夠雄強霸氣。

    但是,書法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書法的。我們只能說,如果書法藝術品格在“上品”之列,那麼,這樣的書法,儘管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也是瑕不掩瑜的高雅藝術,這正是一種難能可貴。

    沈伊默先生的書法有學問,有文人的溫柔敦厚,有才華橫溢的深藏不露。看他的書法,有如與高人同行,所謂近朱者赤,你不能不感覺十分難得矣。

    書法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陸維釗先生評沈老書法時說:“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我以為陸維釗先生的這個評價是非常專業的。

    沈伊默先生晚年居上海,為上海書法家中的領軍人物,又因吳玉如在天津,他們二人都是帖學大師,所以,也被譽為“南沈北吳”。

    2000,中國書法家協會組織了39位書法名家,評定“中國二十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沈尹默先生進入了十大傑出書法家之列,應該說是名至實歸的。

  • 5 # 杉石

    沈伊默的書法當然有俗的成分,任何書家在書法學習實踐過程中,都有從俗到雅的轉化過程。在我看來,沈尹默先生在書法藝術上雖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贏得了很多的讚譽,但其書法始終未脫“俗氣”二字,始終走不出對二王等古代經典名家的簡單模仿。

    為什麼我要把對古代名家經典的簡單模仿稱為“俗”呢?

    古代書法家,透過努力吸收前人書法的精華,再結合以藝術實踐,創立了自已的藝術風格。我們學習他們的經典,最終目的是要消化吸收,為已所用,是要努力再創造出新的,有自我個性的書法風格。如果我們學習前人只停留在形式上簡單模仿的層面上,這個就叫“俗”

    沈尹默書法

    這就好比,你看別人家的裝修風格好,然後你去模仿,他也去模仿,結果家家都一樣,絲毫體現不出個人的風格特點,造成審美上的疲勞,其結果就是俗不可耐。所以說,對古人簡單的模仿就可稱為“俗”。

    但書法學習是分階段的,在學習的前期,我們對古人的模仿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們的書法長期地停留在簡單模仿之中,像有的書法家甚至一生都停留在模仿的層面,那他模仿得再好,也終是俗書。

    任何藝術都是以追求自我風格,展現自我個性和情感為最終目的,這也是所有藝術的一大共同屬性。如果所有人的作品都是一個模樣,哪還有欣賞性可言?

    沈尹默書法

    我們在學習書法時都知道“俗”是不好的,是應該努力擺脫掉的,是應該向著“雅”的方向努力的。但想擺脫掉俗氣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勤奮努力,並且還需要具備一點天賦的。可以說,從俗到雅的過程,就是藝術昇華的過程,也是一個藝術家完成蛻變的過程,更是一個藝術家從普通向偉大邁進的過程。從俗到雅,好像並不遙遠,看似容易,但實則很難,難到有的人窮盡一生的時間都走不完。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草書曾被世人認為是“俗氣未脫”,黃庭堅在自我評價時說:

    “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

    黃庭堅自我找原因,認為自已俗氣未脫的根源在於曾簡單模仿周越書法,結果不但未達到周越書法的境界,反倒還沾染了他的習氣。黃庭堅的自我檢討,很好地說出了僅靠單純模仿,是擺脫不了“俗氣”二字的。

    黃庭堅曾對自已書法中的俗氣非常厭惡,並用各種方法努力擺脫。他曾說:

    “餘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黃庭堅認為“俗”是大問題,是不可救藥的問題,是必須擺脫掉的。

    黃庭堅透過努力學習晉人王羲之,唐代張旭、懷素等人,透過吸收他們書法中的精華,努力理解書法中意境和氣韻的重要性,將他的草書從簡單的模仿狀態轉向表達自我之“意”的狀態,這才完成從俗到雅的昇華,也成就了他一代書法大家的地位。

    沈尹默先生的書法,在早期曾學習清代書家黃自元,他亦曾被人批評為“俗氣未脫”,沈尹默在自我總結時,將俗氣未脫的原因歸結為喜用長鋒,對毛筆的控制不利,懸肘書寫的功力不夠等表面原因,未從書法藝術的深層次上反思,結果書藝水平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始終未能向較深方向發展。

    沈尹默書法

    說到沈尹默,就不能不提另一位近現代書法家啟功,啟功老先生的書法就完成了從俗到雅的轉變,堪稱是當代所有書家的楷模。

    啟功書法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的書法個人風格的形成是建立在追求和表現藝術之美的基礎之上的,是與傳統書法的審美觀點完全吻合的。如果在追求個人風格的過程中丟掉了對美的表現和追求,以醜為美來表現個性,那也難以擺脫“俗”的實質,也是俗書的一種。

    啟功書法

    儘管很多人對啟功的書法也有各種非議,甚至將他的書法貶稱為“一捆柴”,但你不得不承認啟功書法在追求藝術之美的基礎上,所建立的藝術風格的獨特性,這種風格是獨一無二的,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而這正是沈尹默先生所欠缺的,因為對書法的理解不同,各人的藝術天賦也不同,這才造成沈尹默先生個人書法風格的缺失,也導致了沈尹默先生的書法終未能完成從俗到雅的昇華。所以我說,沈尹默的書法裡有“俗”。

    回答完畢。

  • 6 # 瑤池書法

    沒有。如果說沈尹默先生的書法有“俗”的成分,那是認識上有問題。

    是“俗“還是“雅”,關鍵看筆墨素養。

    筆墨素養的高低,首先看能否將一個點畫的起承轉合寫到位,這是平正的第一要務,這一點做不好,就是筆墨素養不高的表現,而沈尹默先生的點畫交代非常清晰。這一點雖說我們現代書法家很不當回事,其實是真正的筆墨功夫。

    第二,看氣息是否高雅、純粹。一幅書法,無論何種書體,無論何種形式,高雅的書法一定給觀者能產生心靈共鳴,達到賞心悅目的境界。我們看張旭、懷素的狂草,心不亂、不狂躁,震撼力直抵心底。這就是書法雅的境界,沈尹默先生做到了。

    第三,看氣場、神采是否一流。沈老的書法溫文爾雅,不急不厲,表面上看氣勢不足,其實,氣場不一定要大場面、大視角,蘭亭序,王羲之的一些信札,很小的尺牘難道沒有氣場嗎?馬雲沒有氣場嗎?

    同樣道理,只要有氣場,格調一定高,一定出彩。

    故沈尹默先生的書法不但沒有“俗”的成分,而是他以畢生修煉,脫離了本來像他那樣老實寫字極難脫俗的規矩體,是名副其實的書法大師。

  • 7 # 無為大聖o

    沈尹默老先生的書法不俗。為什麼?

    因為近百年來只有二人可結上二王筆法,一是尹默老二是書家白蕉先生。他二人的各種書體表現的都是王羲之的內厭筆力,白先生的筆力比起沈老先生少遜色一點點而已。書友可多讀沈老的楷字便有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夜哭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