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armenLUI
-
2 # 明貞
人大多在小我中,非自我即利益,所以要舉一反三,三思而後行!有自我就有非我,有利益就有傷害,這是二元對立世界的必然!所以,孔子基於自身的領悟告誡世人,莫急躁莫輕浮莫自我,要慎重考慮周全,謀定而後動,是謂君子!
孔子是古代智者,是很有覺悟並靈性的智者,所以他有許多經典傳世,為國人的文明進步作出過貢獻!但,時至今日,地球人類已面臨進化節點,宇宙高層有更全面圓滿的知識傳佈,就看每個人的需求及內心覺醒度!
地球正面臨巨大進步,天災疫情不過是轉變的陣痛,如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會讓母親很痛一樣,這只是一種必須的過程,一切會好起來,會讓我們振奮而喜悅,大時代來臨了!
-
3 # 天外肥仙
首先,我們瞭解下這句話的出處,出自《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句話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季文子這廝遇到事情經常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思來想去半天才猥猥瑣瑣出手。大佬孔子知道了這事,認為他不需要思考三遍,兩遍足夠了。
放在當今社會,不思而後行的大有人在,衝動暴躁,一言不合就作死。
所以提倡人三思而後行是有必要的。但任何事情都應有個度。不應過分思考,而放棄了本該屬於自己的機遇。
-
4 # 淡淡一掬水
人生有幾次重大事情需要“三思而後行”做決定呢?天天都要“三思而行”嗎?
如果在對敵鬥爭中,敵我情勢已經很明顯不該去奮勇搏鬥,還要“三思而行”嗎?
所以,具體問題一定要具體分析,不能被一句“經典語錄”,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
-
5 # 一墨謙言
是有道理的。
有些人往往缺乏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往往帶來很多麻煩。
所謂君子,指內心正直,為人磊落的人,君子做事會從很多方面考慮,權衡利弊,最後的決定往往是利大於弊,達到一個可以讓大多數人滿意的結果。
所以說君子三思而後行是很有道理的,並且如果人人都能夠踐行,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減少很多矛盾衝突甚至懸案疑案,更加沉穩的做事,是對自己和對社會的一種態度。
-
6 # 為一天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做每件事情總是思考三次才去施行。孔子聽到後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出名的賢相,在魯國執國政33年,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可謂是魯國重臣。當時關於季文子的流傳,都說他是一個非常謹小慎微的人,遇事要反覆思考才能做出決定。對此孔子不以為然。
從夫子說的態度中,我們可以看到,夫子是不贊成過度思考的,所以三思後行在當時是含有貶義的。
三思而後行,經過三次思考以後再去行動,是一種過於謹慎的處事態度。適度的思考是正當言行的前提,可以避免毛毛躁躁,想什麼說什麼,滿嘴跑火車;但如果思慮過於謹慎,就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心生顧慮、猶豫不決、畏首畏尾,有時反而回錯失良機。子曰:“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有時候考慮太多,反而會被自己想象出來的攔路虎打倒,從而失去敏於行的勇氣。
今天我們說“三思而行”,往往淡化了過度謹慎的意思,更多的是勸誡人們謹慎做事,做事之前要多思考,計劃周詳,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三思後行,則表明這個人做事穩重,肯動腦筋,想辦法,更多的是正面肯定,而在今天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我們往往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攔路虎,三思後行,辦法總比困難多。
-
7 # 滄桑短笛
我就想問一句:虐殺少正卯,孔子“三思而後行“了嘛?一群蠢儒,誰接手下?
-
8 # quiteflower
語出《論語.公冶長》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是說季文子這個人做事過分小心,一件事情想了再想想了又想。孔子聽說後便說:再,斯可矣!關於孔子的這句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孔子是說三思還不夠,還要再多想一次;有人認為孔子是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他認為做人做事固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我個人比較認同第二種看法,遇到事情如果考慮過多,謹慎過分反而會適得其反,使謹慎變為小器。不過這句話流傳到後世,無非是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至於是“三思”還是“再思”就顯得無關緊要啦。
-
9 # 戶外部落
三思而後行則行而無錯,可以免去不少不必要的麻煩,我覺得很有道理,遇到事情先考慮好了再去做,不管做什麼都會順利很多,因為這是謀定而動,有了準備,自然也會想出很多的後續辦法。
-
10 # 逆維思維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在此,孔子說“再,斯可矣”,似乎是認為沒有必要“三思”,這就與他提倡謹言慎行的主張相矛盾了。
元朝陳天祥《四書辨疑》說:“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過思之蔽,非謂天下之事皆當止於再思。”即孔子之語僅是針對季文子而言,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再思即可的。
季文子是魯國大夫,素來行事謹小慎微。《左傳》中有記載說季文子將要出使晉國,在準備好聘禮之後,又讓屬下“求遭喪之禮以行”,並解釋說“備豫不虞”“過求何害”。凡事總要做到有備無患,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徵,但過於謹慎則會導致人做事猶豫不決,畏首畏尾。因此,面對季文子的過於小心,才有了孔子“再,斯可矣”的論斷。
孔子教學是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此處對於“三思而後行”的否定,是孔子教學過程的一處特例,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縱觀孔子思想,持守中道才是其一貫主張。
三思而後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動在後,必須經過多番仔細周密的考慮才能有所行動,認為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三思而後行,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才是最好的,經過反覆思量的行動才能順利地進行。
-
11 # 海棠花開春雨來
儒家中的君子是權貴及厚德之人。其言行具有高度的影響力和示範性。因此,儒家對君子的要求和一般百姓有本質的差別。
由此可見,君子三思而行,顯然是要求,也是個人的素養。三在古漢語中一般理解為多的意思。也可以認為是在事物權衡中需要考慮的三個層面和角度:你、我、他。
這裡的你指的是事物直接關係人的立場。首先得能夠換位思考,有合作的心態,考慮對方的立場和利益,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這是作為君子之風的首要素質。也是跟一般百姓的所謂小農意識的本質區別。
我是指事物的參與者,跟前面的你是對等關係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必須有所獲益,才能獲得主觀性的動力。發揮自身優勢,才能促成事物的需求滿足。
他是指事物的關聯者。透過事物本身所能影響的人群。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事物所涉及到的社會效益。對於有一定影響力的人而言,其言行涉及到公眾的利益和示範。所以必須謹言慎行。
從上述三點可以看出,做事秉持三思而後行原則的必要性。三思而後行不是無謂的優柔寡斷,不是魯莽的專行獨斷,更不是冒失的一意孤行。個人是社會的一份子,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才能維持社會良好的發展和運轉。才能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也只有持三思而後行的心態,才能令自己的行為符合正確的社會需求和道德規範。
三思而後行是一種成熟穩重的品格,跟膽小怕事畏手畏腳有天壤之別。這是一種周全,這是一種負責,這也是一種對事物的把握態度。這句出自《論語》的古訓,至今仍能正確指導我們的行為方式。
-
12 # 憶史情
“三思而後行”,我小時候常聽外公和媽媽講,並在我心中印象很深,感覺這句話是一句有根源的話,今天看到這個題倍感親切。小時候幼稚的理解:三思而後行就是一件事情要想三遍才去做。現在來反覆思索其含意,就是說決定一件事情時,要反覆考慮,不是考慮一下,而是要考慮考慮,但是要快速敏捷,周密考慮不拖拉,迅速作出決定。也就是考慮問題時不是一根直線從腦海裡過,而是要在腦海裡轉三個圈,就是這個意思吧。
老祖宗的思想,經典,都有道理的。
-
13 # 五木聽濤
這個問題本意上有誤,孔子他老人家並沒有強調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行”起初出於《論語》,大概的意思是:弟子告訴孔子,公冶長做什麼事都要三(虛數,不代表確定數)思而後行,孔子笑說考慮兩次就行了。是孔子他老人家隨口調侃的嗎?其實不是,孔子知道公冶長是個做事過於小心謹慎的人,思考太多反而難以決斷,所以才有次一說。他老人家是提倡做事要考慮周全,但絕不是教條主義的必須三思才能後行,而是要根據具體人物的性格和具體事情的性質來靈活處理。這就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之處,對症下藥,實事求是!
-
14 # 國學研究者時金科
三思而後行,當然是非常正確的。原因如下:
1.人性容易衝動,所以當下的反應都是誇大的,必須再思、三思,才能夠冷靜下來,做出理性決定。
2.人性當下的反應是"我要",而沒有考慮他人和環境,沒有考慮是否可行,是否最優,是否改進,對別人的反應怎麼應對等等,所以只有三思,才能貼合實際。
3.人性是急躁的,又是渺小的,三思的時間其實也是休息過程,讓自我停下來,讓時間來解決問題,來浮現解決方案。
4.林彪在擬好命令後,都會讓秘書等待三小時再下發,就是給自己留下冷靜的時間、三思的時間。
-
15 # 菜牙妹妹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利與弊進行分析和比較,權衡利弊。要看做一件事情,是利大還是弊大?是利多還是弊多?凡利大的事、利多的事、弊小的事、弊少的事,就幹;反之,凡弊大的事、弊多的事、利小的事、利少的事,就不幹。特別是那些對別人和大家弊大的、利小的、弊多的、利少的事情,一是要堅決不幹,二是非要幹不可的,也要慎重地幹,儘可能地去弊為利、變弊為利、化弊為利,把壞事變成好事。同時,還要分清,那些是從眼前看是有利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弊的,那些是從眼前看是有弊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利的,要全面地進行思考,從整體上看有利的就幹,從長遠看是有弊而沒利的就不幹。
總之,“三思而後行”,決不是一句空話,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三思而後行”,這話好說,但真正做起來,尤其是能做好了還是比較難的。但正因為難,古人才告誡我們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這是古訓,也是真理。
-
16 # foryonger
儒家強調的三思而行 ,在這裡“三”可以理解為“多次”,意思是我們在做某件事情前要多思考,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能憑一時的念想就做決定。
古人有“君子成人之美”的論斷,不論在生活中,工作中 我們都應該把握這樣一個原則,“腦袋要在手腳的前面”,遇事要先思考,特別是要在做某項重大決定或處理緊急事情時,更應該考慮周全,才能付諸行動。
-
17 # 玉逍遙i
三思真的夠嗎?為了寫小說,我忽略了我愛的人,未曾想她也在我身邊過,是我沒有去珍惜。
優柔寡斷,不是什麼好事,但絕不是壞事。
-
18 # 佟惠軍
看對待什麼事,有些事是需要三思的,尤其是做這事之前,要想到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和麻煩,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必須要想到同樣為個體的其他人,這是真正的修養。但如果是個人的事,最好依從本心,時光不待,三思反而容易失去機會。
-
19 # 樹原王康
儒家強調君子要三思而後行,我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需要考慮。一是對於一件事情的發生,從多個方面考慮,畢竟會有一個比較周全的認識。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後遺症也就會很少。二是如果不做任何考慮,馬上就直接解決問題的話。很有可能會忽略好多方面的東西,造成做事情不完整,有傷害。三是如果過多的考慮,一而再再而三的總是拿不出一個解決方案的話,就會形成拖拉躊躇不前的一個狀況,造成事情越堆越多,越來越難辦!君子是需要多方面修養和能力的,三思而後行是一個人的修養和能力的體現!自己的愚見!
-
20 # 敖雪寒梅
儒家強調君子要三思而後行。
是出在巜論語、公治長》中一句俗語。其意是你作決定之前,必須慎重,小心穩妥,思考後再作行動。這樣一句俗語從古傳到今,說明中華文化愽大精深。
這可話告誡我們,遇事要從多方面考慮,從過去的經驗,周圍人的影響,和未來的結果再可以作決則。古人的話是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不可忘。
回覆列表
原文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章書的重點在行字,是行動,是做事
季文子做事之前要想三次四次五次,孔子說,不需要想太多,最多想兩次就應該要開始行動.孔子的意思是,要立即行動,然後邊做邊想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