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忌冷
-
2 # 共道綠林
儒和懦都是形聲字,它們二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一個是指人需要的,一個是說心虛。
儒字和懦字字形這樣象,只有一點區別,就是人和心,可理解為儒家思想培養懦弱的人性。
儒,人之需也。人和人之間因為有需求而產生的和諧共處的關係則為儒道。孔子的儒是“禮”,以禮待人,不以己欲施於人,持中庸之道,守風持節。現在的儒家子弟早已脫離了孔子的儒學,追求名利玩弄權利等也是常見的。
懦,心之需也。與“弱”較近,《左傳·僖公二年》:“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杜預注:“懦,弱也。”本義為軟弱、怯懦。現在的懦,多為貶義,有懦弱膽小,懦弛,懦退,懦恧,懦庸,懦善,懦衿等均表示膽小柔軟的意思。
儒家思想的人性格懦弱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孔子根本就不是懦弱的人,只是歷代當朝者為了維持權利利用曲解了他。試想,如果儒家思想懦弱,為何歷朝歷代的帝王接受它發展它?它為何在諸子百家中拔得頭魁,經久不衰?秦朝的焚書坑儒的“儒”也不過是指學者而已。
其次, 儒家的“儒”有一種生骨氣、氣節的精神。 在太平盛世,他們能安守其道為國效力,在亂世可以固守風骨保持氣節,所以幾千年以後,我們還能在此談古文化。也正因為儒家乃至後來的文人身上都有這樣一種精神,中華文化才能薪火相傳。
最後,在現代人看來,所謂的儒家“儒懦”也僅僅是暫時的忍讓,它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德,智,權,術的結合。縱觀古今,“韜光養晦”者最後不都是站在了歷史的最高峰嗎?
-
3 # 話智慧學做人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單從字面意思解釋:“單人旁,一個需要的需”,即理解為“人需要的”。中國人歷來對死的觀念和喪葬禮儀很重視,這種需求促成了社會階層“儒”的產生。在殷商時期已經形成這類職業,專門負責喪葬禮儀。但從事這種職業的人收入低,社會地位低,所以態度性格常常很柔弱,所以《說文解字》裡將“儒”解釋為“柔”的意思。通假字通“懦”,即懦弱的意思。
後來“儒”一詞演變為精通禮儀之人的統稱,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主要是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所以稱為“儒家”。這便是儒和懦間的關係。
-
4 # 吾願眾善
《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中國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生了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在中國古代社會,最晚到殷代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巫師、術士。他們精通當地的喪葬禮儀習慣,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稱讚人殉為厚葬,厚葬遭到墨家的極度反對。但是,由於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做事時還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
儒通懦,懦字為柔弱,軟弱,膽小怕事,古時字面都是一個意思!
-
5 # 追夢老學生
儒家的儒與懦弱的懦,是有聯絡的,但又有很大不同。
儒,原指專門從事祭神祀祖的人,是為儒,可以說是一種職業。對“儒”較早作岀解釋的是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由此可見,“儒”是司徒管理下負責“明教化”的一種官職。許慎在《說文解字•人部》解釋說:“儒,柔也。木士之稱。從人,需聲。”儒,原指專門從事祭神祀祖的人,是為儒,可以說是一種職業。後來,逐漸從一種職業群體發展成一個學術群體。
儒往往與懦聯絡在一起。儒的本源與需有關,需的畏懼、怯懦、柔弱、猶豫等義,應產生於祭神祀祖時的恭敬和畏懼心態。先前,人們認為,天命決定一切,與神鬼相比,人是弱小的,所以人們祭神祀祖時,不僅非常恭敬,而且心懷畏懼和焦慮,故而表現為懦弱、柔順、懼怕和謙卑,這都是“懦”的性情特徵。
-
6 # 恆星醫生
至於儒家、儒學、儒教的關係,可以這麼簡單理解靜靜躺在書本上,既不鼓譟也不喧譁,你想看也罷,懶得理也好,偶爾看看學些知識,提升修養,有益人生這就叫儒學當有個人呢,深刻的學習、認同並踐行儒學但並不影響他人,這就叫儒家但是倘若,有人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違揹你的意願來要求你,用弟子規來叫不懂事的學生磕頭,用倫理枷鎖控制群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這便是儒教如果有個人還要說這樣的儒教好,那他便叫做儒棍。
-
7 # 南山禪月
“儒”是什麼意思?
儒,通懦、濡、柔。《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
中國古代早期的“儒”,是一種獨立的職業,他們通曉本地的喪葬禮儀風俗,由於這種職業地位低,收入少,還要看主家、外家臉色,時間久了,就養成了比較柔弱的性格,所以儒的意思也是柔。
“懦”是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對“懦”的解釋是:駑弱者也。意思是膽小,怯懦,軟弱。
如:懦弱膽小,軟弱懈怠,軟弱畏縮,膽小謹慎,軟弱善良,文弱書生。
儒與懦,單從字面上看,我們不難發現,“儒”是由於職業習慣原因,逐漸使性格被動的變得柔弱。而“懦”則是自身性格上的柔弱。
然而儒家的簡稱“儒”,則表示儒家思想,與儒家之前的儒是不同的。
漢武帝曾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特徵是以孔子為思想領袖;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經典;形成了仁與禮的結構;內聖外王,透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所以儒家的“儒”和懦弱的“懦”,自孔子時代開始,兩者毫無關係。儒家的仁、恕、謙、和,與懦弱也是有本質的不同。當然了,儒家弟子之中,也有懦弱的人,但這和儒家沒有關係。即使在法家、墨家、兵勇之中,仍然有懦夫。
-
8 # 人物圖書館
其實,儒家跟懦弱沒有一丁點關係。
儒家可不等於懦弱,表面上是要人做君子,要謙讓啊之類,其實惹急了他立馬弄死你。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麼虎誰敢說懦弱?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話不剛嗎?
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一種大智大勇的氣魄。
就連忍到最後最常說的一句話都來自儒家: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論語》)
這小火爆脾氣,說完就是要立馬給你剛正面。
就連混黑社會的口頭禪也都來自儒家: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一般香港黑幫老大在砍人之前或者要幹一番大事之前,都會說這句話來鼓勵小弟。
-
9 # 佳琳說
你好!我是佳琳,你來問我來答。
一、儒rú有四層含義
1.舊時泛指讀書人,如:儒生、儒醫。
2.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為貴族人家相禮司儀的人。
3.以孔子為代表的學派。
4.通‘懦’懦弱。
◆常見的‘儒’字詞語:
【儒門】儒家。
【儒術】儒家的學術。
【儒生】信奉儒家學說的人,後泛指讀書人。
【儒將】文化修養好,有學者風度的將帥。
【儒教】又稱孔教,即儒家。
【儒家】春秋戰國時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個
學派。因孔子曾做過為貴族相禮司儀的
儒而得名。
提倡以仁為中心的禮、義、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觀念。
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教育。封建制度確立後,統治階級多推崇儒家,影響深遠。
【儒雅】學識淵博,言談舉止大方、有禮貌。
二、與‘儒’相關的常見形聲字:
1.懦nuò→膽小,軟弱。
【懦夫】軟弱無能的人。
【懦怯】膽小怕事。
【懦弱】膽小而軟弱。
2.糯nuò→糯稻,稻的一種。
米有粘性,也叫江米。
3.孺rú→指小孩、幼兒。
如:婦孺、孺子。
魯迅《自嘲詩》中說:俯首甘為孺子牛。以孺子牛比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4.濡rú→有三層含義
(1)沾溼,沾上。如:濡筆。
(2)沾染。如:耳濡目染(比喻聽多看多了以後無形中受到影響)。
(3)停留,遲滯。
【濡染】一指沾染(壞習慣);二指浸染,即沾溼了再染顏色。
總之,儒和懦為形聲字,儒通‘懦’,有懦弱之意。
-
10 # 半看
儒和懦,字形相近,都以需為字根,那麼就從需字看起。
需始見於甲骨文,甲骨文的“需”本沒有雨字頭,字形是人身上往下滴水。這個人身上溼漉漉的,可能是淋了雨,也有可能是剛沐浴完回來,具體見下圖中的1號字。
需字演變但是到了西周,字形就變的和現在的需字一樣了,上雨下而。
但字形為什麼是上雨下而,下面這個而到底是何含義?
而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助詞或連詞。《說文解字》對其的解釋是:“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
頰毛就是鬍鬚,而怎麼會是鬍鬚?來看看而字的演化過程:
而字演變在甲骨文中,這個而字看起來,明顯就是畫了一把鬍子;
到了小篆字形,一般認為依舊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
那麼需字下方的這個而到底在這裡代表什麼意思?是從“鬍鬚”引申出“柔軟的”,轉義為“柔和的”含義?還是需字在甲骨文裡的最早字形,身上滴著水的人?
從而字在金文中的字形,觀察,明顯可以看出有人的形態,並且“而”字意中也有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需字根據下面這個而字的不同含義,同樣引申出不同的含義:
看做上雨下胡須,需同須,《易·彖傳》曰:需,須也。
看做上雨下人,有專家因字面象以水沖洗沐浴濡身之形,有說是沐浴;有說是人被雨淋溼,為雨所阻;
也有人認為這是在乞雨,而《易經》六十四卦中的需卦,乾下坎上,也就是水在天之上,可不就是雲雨嗎?因此需也有和乞雨有關的需要、等待這樣的含義。
《需卦》象徵等待:具有誠實守信的品德,光明正大,做事才會亨通順利,佔問的結果是吉祥的,出外遠行,渡過寬闊的河流會很順利。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象辭》說:《需卦》的卦象是乾(天)下坎(水)上,為水在天上之表象。水汽聚集天上成為雲層,密雲満天,但還沒有下雨,需要等待;君子在這個時候需要吃喝,飲酒作樂,即在等待的時候積蓄力量。
需字無論按被雨淋溼,還是乞雨來看,均有有沾溼、潤澤、沁潤之意,可引申為沾染,使其加以改變,讓其變的柔軟的意思(一般事物用水沁溼後就軟了);同時需同須,故有柔軟之意。
古文字大師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即今所用濡瀝字。”馬敘倫、李鏡池等學者都認為需是“濡”的本字,意為濡溼。
綜上,需字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是軟化,軟的。看看以需為根的字:
糯 :從米,指軟糯之米;
孺 :從子,指身體柔軟的幼兒;
襦 :從衣,指貼身穿的柔軟的內衣,短衣,短襖;
嚅 :從口,指兩片嘴唇輕輕相碰,嚅囁(說話吞吞吐吐的樣子);嚅忍(欲言而止)
蠕 :從蟲,指沒有甲殼、骨頭的蟲子,也就是軟乎乎的肉蟲子;
懦 :從心,指內心軟弱;
如果照這樣推理 儒 從人,就是軟人了,就是軟弱無能的人?儒在甲骨文中可是一個高貴的存在,怎麼可能是什麼軟人。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師、子儒的記載(見《甲骨續存》11859片,《京都甲骨》2894片,《鐵雲藏龜》1683片,《殷虛文字乙編》7715片)。由這些名詞可見,殷商時代,儒已經是高貴的職稱,往往和帝子、公子、國師聯絡在一起。
以致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6、13),荀子分儒為俗儒、雅儒、大儒(見《儒效》),這表明儒群擴大了。
前面提及需為濡的初字,除了沾溼、潤澤、軟化之意外,還有沾染、改變之意,如濡染,耳濡目染。
儒字,從人,改變的是人,儒應該是執行教化的人,也就是最早的老師,教導人們禮儀、文化,受到教化的人們知禮後,就會變得有教養,不再魯莽而為,也就是軟化了。
但是這種軟化,可不是什麼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軟化,而是內心的另一種強化,不以力量治人,不以拳頭論理,而是靠禮靠理。
只不過後來在宋、明、清幾朝,不斷強化下,文人才不事勞作,一心只讀聖賢書,和底層社會脫離,才給人一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印象,但是這些都是沒讀通書的半吊子的窮酸腐儒,真正的大儒則是內心堅定,胸懷天下之輩,豈能用 懦家 二字羞辱。
-
11 # 純鈞LHGR
“儒”字在傳承中是有問題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字是由秦篆演變而來的,最初的“儒”字則為西周所用的金文。秦篆並沒有完全繼承周代金文。
周代的最高文化標準就是“九鼎”,是從夏代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政權也是中華文化最頂級最至高無上的神器,沒有之一。九鼎上的文字,就是文字的最高標準。
秦自建立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蠻族”。雖然秦也曾到天子處學習,但實際上由於秦地離天子太遠,它沒能享受到那個時代的“最高文化標準”。
誰享受到了呢?晉。按今天的說法,晉就類似於天子“直轄”的地位。
到後來,三家分晉,韓、趙、魏,也就是說,過去的“最高文化標準”是由韓、趙、魏三國來繼承的。
再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韓、趙、魏都被秦給滅了,它們所擁有的“最高文化標準”,沒能保住它們的政權。
秦統一天下後,開始“書同文”,也就是統一文字。秦沒有繼承過去最正統的金文,它的秦篆是自己研究出來的,與正統的九鼎金文雖類似,但是有很大的差異。秦統一了文字以後,九鼎金文的“正統”地位就失去了。
所以,你今天看到“儒”與“懦”很相似,那僅僅是受秦篆書寫影響造成的。從秦篆卻無法追溯兩個字的象形本義。“儒”是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人。至於“懦”字,在甲骨文、金文里根本不存在。“懦”字是秦篆裡造出來的。
“懦”字的本義是依賴,這與“儒”字最初的本義“虛弱”有點類似。但是,由於“懦”字是後造的,所以它是借鑑了“儒”字的。
簡單說就是:
儒,使用人字旁,代表的是“身體軟弱”;
懦,使用豎心旁,代表的是“心理軟弱”。
這也就是它們的關係了。
-
12 # 瘋哥哥l
“儒家”的儒和“懦弱”的懦,沒多大關係。
要說“儒”字和“懦”字有沒有什麼關係,二者是通假字。
“儒家思想”經常被黑,孔子也是如此。但確實有“文弱書生”的說法。法家講霸道,儒家講究的是王道。從某種意義上說,王道比霸道還是要厲害一些的,只是在實現的過程中,霸道更加簡單粗暴,好像效果也比較直接。王道的操作比較細膩,顯得不夠爺們,有時候會顯得“懦弱”。
儒家思想能存在幾千年,肯定是有其道理的,有句話是“存在即真理”,所以也不能完全磨滅到儒家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在普遍認識裡,“書生”都是文弱的,是見到“兵”就講不清道理的人。這樣的人一般情況下是顯得比較“懦弱的”。
還有一句更狠的話叫“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就更加證明,讀書人,特別是讀“儒家”的人是比較懦弱的。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律的人,這樣的人有時候也顯的懦弱儒家講“仁義禮智信”,追求做個君子。
在生活上要求的是往內修煉,也就是約束自己。
這樣的人一旦遇到事情,往往都是息事寧人,想要“化干戈為玉帛”。於是,也就會被認為是膽小怕事,是懦弱無能。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因為懦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嫌麻煩”而已。
內斂、含蓄、自律、謙和恰是中國人最顯著的特點。
通假字古同“懦 ”,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
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別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
13 # 環評紅樓
兩者沒有關係,但如果牽強地理解的話,它們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需求。
從字形上看,“儒”是“人之對外界環境的需要,具有外向性,符合儒家之仁義學說;“懦”是人之內心的需要,具有內向性,可以理解為一種單薄和無力。
-
14 # 茂哥國學館
“儒”和“懦”皆形聲字也,且皆左形而右聲結構。“亻”單人旁,此偏旁表與人相關意;“忄”豎心旁,此偏旁表與思想心理相關意。“儒”古泛指讀書人,自與人有關;“懦”有膽小軟弱意,自與心理有關。“儒家”與“懦弱”無絲毫關聯,僅此而已。
回覆列表
兩個字都是獨立字沒關係。不過漢文字能推敲的東西太多了。
從字面理解儒者表現的有獨立人格,儘管有所需求,也會有所堅守人格底線。
而懦字,我們都知道有膽小,怯弱的意思,從字面解字,偏內心。有個成語懦弱無能,說的就是在現實面前,表現的無能。
個人見解,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不敢說見字會意,一般也能見字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