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滄浪之水,清且淨,相當於人品端正楷模之人的品德、言行,我們要學習對照人家做人。滄浪之水濁,我們把它比作壞行惡德,用它來比作洗腳水,以汙對汙,除掉自已身上的缺點和錯誤。以人為鑑,可以做人。

  • 2 # 紅藤書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滄浪水是在《孟子·離婁》中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聽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本意

    濯:洗;

    纓:冠纓,帽子上的帶子;

    如果滄浪裡的水是清澈的,可以用來清洗我的帽帶;如果滄浪裡的水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現實意義 “滄浪之水”在這裡象徵一個社會大環境、大背景,它是客觀存在的,個人的主觀意識很難改變它。

    在社會上生存,我們與其改變,不如適應,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以謀求個人更好的發展。

    “滄浪之水”在這裡也象徵個人所處的境地。

    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我們短時間內無力脫身,保持一個好的心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生活中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很重要。

    從側面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

    如果你有很高的天賦,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幸運的人,希望你利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你天資平庸,也沒有必要灰心喪氣,因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盡力而為,但求問心無愧。

  • 3 # 秋風悲畫扇丶

    這一段話是屈原《漁父》中的名句,意思是“滄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來洗我帽纓;滄浪之水如果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滄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滄浪水濁有水濁的作用.滄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滄浪水濁喻亂世.一個人只要善於調整自己,清世亂世都可為我所用.漁夫站在世俗的角度,勸屈原要審時度勢,不可太執著於自己的清高潔白的理想.要不然屈原會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漁夫其實是個虛構的人物,這其實是作者內心的矛盾鬥爭.屈原想舉賢任能,進行政治改革,以挽救日益衰退、瀕臨滅亡的楚國,但他遭到以公子納蘭為首的保守派的排擠,幾次流放,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而且他親自苦心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大多隨波逐流.屈原自己也在痛苦地思索:到底是與世同流合汙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在這種背景下,他寫下了這篇著名的賦.

      我們知道,屈原後來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理想,投汨羅江自盡了.

      《漁夫》 (屈原)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 4 # 子易的小手札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三千年前的楚辭在今天讀起來仍會讓人覺得清新而富於韻律. 在湖南漢壽境內沅江下游有一條由滄水和浪水匯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滄浪水.兩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來到這裡.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滄浪水邊,江水的波瀾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靜.一個漁夫搖著小船靠近他,詢問起了三閭大夫的苦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內心自然不是漁夫所能理解的,而他們的對話卻化為了《楚辭》中的名篇——《漁父》.據說,當年兩人交談的地方就是滄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義,現在的地名叫做滄港.

    滄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揚的短歌,歌者名漁夫,打魚的,一位沒名字考證的隱者。在《楚詞》“漁夫”裡看到作為亂世智者的打魚人和屈原的那次對白。漁夫對屈原的勸導蘊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詩人的深層的理解及同情,這是基於心靈默契之上的對立和轉向,漁人的宛爾而笑意味情長,擊槳遠去那滄浪之歌依然餘音嫋嫋...... 後人將其譜成古琴曲,名為《滄浪歌》。並引用了其裡面的內容。

    傳統上講世事清明時,可以出仕為民造福;世事混亂時,也不必過於清高自守,這是漁夫勸屈原的話,意思是當滄浪之水清的時候就洗我的冠發,滄浪之水濁的時候就洗我的腳,屈原寧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原則,而漁夫勸屈原審時度勢,隨波逐流.

    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告誡我們做人要正直,剛正不阿,不隨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是非觀,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心懷天下,做善事,有能力就多為天下人謀福利,貧窮沒能力的就不要給國家給社群添亂,就是身為一個人最起碼的社會責任。

  • 5 # 司宇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在湖南漢壽境內沅江下游有一條由滄水和浪水匯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滄浪水.幾千年以前,當時的屈原被楚王放逐來到這裡.心理不舒服的屈原走在滄浪水邊,江水的波瀾和他內心的不平靜形成呼應,一個漁夫搖著小船靠近他,詢問起了屈原的苦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內心自然不是漁夫所能理解的,而他們的對話卻化為了《楚辭》中的名篇——《漁父》.據說,當年兩人交談的地方就是滄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義,現在的地名叫做滄港.

    滄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揚的短歌,歌者名漁夫,打魚的,名字也不得而知。在《楚詞》“漁夫”裡看到作為亂世智者的打魚人和屈原的那次對白。漁夫對屈原的勸導體現了一位哲人對一位詩人的深層的理解及同情,這是基於心靈默契之上的對立和轉向,漁人的宛爾而笑意味情長,擊槳遠去那滄浪之歌依然餘音嫋嫋...... 後人將其譜成古琴曲,名為《滄浪歌》。並引用了其裡面的內容。

    傳統上講世事清明時,可以出仕為民造福;世事混亂時,也不必過於清高自守,這是漁夫勸屈原的話,意思是當滄浪之水清的時候就洗我的冠發,滄浪之水濁的時候就洗我的腳,屈原寧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原則,而漁夫勸屈原審時度勢,隨波逐流.

    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告誡我們做人也要正直明是非,就像這次新冠病毒疫情一樣,有能力的人儘量為國家和人民做一些事情,而能力有限的人則部聚餐,不聚眾,儘量少出門,不給國家添麻煩。

  • 6 # 布衣茶巷

    這句話是借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來比喻人與社會應該如何相處

    滄浪之水,不可抗拒的社會主流

    水清,可以用來洗帽子

    水濁,可以用來洗腳丫

    說明人要適應社會,利用社會主流,借勢而上,然後發揮自己的作用;對抗著來,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很多人都像屈原一樣,覺得被埋沒,無法施展抱負,可是很少人會反過來思考,你想讓社會重用你,你也要學會如何巧妙的利用社會的特點,達到被重用的目的,然後再施展自己的抱負

    我比較喜歡紀曉嵐,作為一個清官,他懂得如何在明君面前被重視,如何在和珅的強大勢力下斡旋,巧妙的為民眾造福,比起那些天天喊著“愛國口號”,對看不慣的就“口誅筆伐”,幹不了什麼實事兒,卻不停搗亂的“作家文人”,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 7 # 書香書色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幾句話出自於《楚辭》中的《漁父》。原意是: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可以清洗我的帽纓、水渾濁可以清洗我的腳。

    詞句表達的意思

    《漁父》講述了屈原與一位漁父對話的場景。當時屈原被放逐,而漁父見到屈原便問了屈原為什麼會被流放,由此展開了對話。屈原是一個高風亮節、不願同流合汙的人,漁父卻勸屈原奉行道家思想,讓屈原審時度勢。

    這句話是漁父見屈原對於自己的勸阻無動於衷、不願隨波逐流時,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漁父所說的話,屈原何嘗不懂呢?只是他作為楚國的皇室後裔,不願意見到自己的國家被奸臣當道而已。

    結合現實分析《漁父》

    屈原是一個非常愛國的詩人和政治家,他的高風亮節也被後人所傳頌。其實當我們面對一些事情時,也有不少人會選擇隨波逐流,當然,很多人也會堅持己見。但是,如果說涉及到觸碰道德底線,損害國家利益的話,我們都應該剛正不阿。

    隨波逐流、同流合汙的人固然能享一時安樂,卻會被後世所厭惡。雖然屈原被流放了,但是他的志向、他的行為卻被後世所稱讚。就像最近熱播劇《我是餘歡水》一樣,雖然餘歡水10年時間都渾渾噩噩的,但是當面的問題線纜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站在正義的一方。餘歡水的行為,可能就能挽救無數人的生命。

    結語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必要的隨機應變、適應環境沒有錯,但是不能違背道德底線。屈原的愛國之情和他的高風亮節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 8 # 網文每日推薦

    屈原說這句話意思是如果周圍環境很好,適合我的抱負發揮,那麼我就可以一展才學。如果周圍都是爭權奪利的小人,那麼我就反思下這樣的原因。

  • 9 # 詩潤生活

    這句話的意思是,滄浪的水清也好濁也罷,我都能在裡面濯洗我的頭足。話外的道理是,無論世俗清濁,我都能生活在其中,清就順應,濁則獨善。環境在變,我堅守的節操不変。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 10 # 大象與魔鏡

    這句話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人要適應環境。滄浪之水清也好,濁也好,都可以為我所用。滄浪之水,從自然而來,代表了環境及客觀存在。作為主觀的人,不應該去強求客觀存在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願而存在,而是結合自己的目標去改造周圍的環境,順勢而為方成大氣。

  • 11 # 阿赤紀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出自屈原所作《楚辭.漁父》譯文

    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是漁夫針對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的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嘆息,勸其不要因為改變不了“舉世皆濁”而以死自證高潔。

    本意和發展

    屈原的本意是透過表現兩種決然不同的處世態度,來襯托表明自己高尚品德一塵不染的決心,寧願投江葬死魚腹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同時也成功塑造了漁父這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形象。漁父勸屈原“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的核心思想卻反為後人所接受。人們在歌頌屈原的同時,不乏認同漁父的道家思想。

    現實意義

    社會這淌水,有清有濁,是以世態。於君子,悲觀者看到的是處處混濁,認為清者舉步維艱,身處染缸哪能不著色,而生出世避禍之舉,以求獨善其身。豁達者因勢而動,積極進取,但求坦蕩,無愧於心,一樣可以做到“出汙泥而不染”。

    自身經歷體會

    我本人是自認清高的人,從不願意為了利益去說假話、奉承別人,總以為只要是大公無私的,總會得到大眾的支援,經常不顧別人的臉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不少人卻不自知,後來經歷一些事情才知道自己不受待見的緣故。慢慢我也改變了一些作風,既然說真話不但起不了作用還惹人嫌,倒不如不說。於是,我自己定了一個講話的原則,有些話是可以不講的,講就講真話。對人呢,無論貴賤,你只想著大家都不容易,就自然一概尊重起來。

    總結

    總而言之,做為清者,既要保持高潔,堅持原則,但也不能偏執一端,對未來失去希望。社會的形態本身是複雜的、運動的,矛盾雙方的作用也在不斷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認識到這個社會的本質,我們就能接受形形色色社會現象,能改則改,不能改就避開,實在沒必要一根筋扛到底,更不能以此脫離社會。

  • 12 # 漢唐中華

    這句話出自先秦時期《孺子歌》,其實這句話和《漢書新注》中的“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異曲同工之意。畢竟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儘管哲學上還說人的力量是無限的,但是這個指的是全體人,而不是個人。

  • 13 # 均是天涯淪落人

    無論對待什麼事情都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就像這滄浪之水一樣,無論是清是濁,都有能夠進行利用的地方。

    生活中的所能遇到事情我們是沒有辦法進行決定的,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是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夠理智做決定,進行分析判斷並能夠將及時發現它所具備的優勢,並不斷去加以利用。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這個故事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無論何時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 14 # 慧智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一名句,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魚父·屈原既放》裡的最後兩句。

    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詩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既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在楚國朝廷做高官,同時處理內政外交大事。屈原在朝廷提出了內政改革,提出了聯合周邊小國抗擊秦國的主張。因秦國是當時七個國家中最強盛的國家,而且不斷的兼併各弱小國家。朝廷反對屈原的主張,還把屈原流放在外。屈原在外流放時,楚國已被秦國所滅。屈原看到了自己的強國主張不能實現,祖國已經滅亡,復國無望。憂國憂民的屈原,為了堅持自己愛國精神,在湖南嶽陽汨羅江投河自殺。人們為了記念屈原的愛國精神,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都要進行筏龍船比賽等活動。屈原的愛國精神,在我國民間影響是很深的,這個記念活動已流傳了三千多年,還要永遠的流傳下去。

    偉大詩人屈原,一生中寫了很多詩詞,編入詩詞全集共二十七首,每一首詩詞都很宏偉。第一首《離騷》,第二首《天問》,第三首《魚父·屈原既放》。提出悟空的回答,就是這第三首《魚父·屈原既放》裡的最後兩句:“蒼浪之水清兮,可以濯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段《魚父·屈原既放》裡的名句,其意思是說:滄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如果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世上的水,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水渾濁有水渾濁的作用。

    這一名句,有很深刻的哲理。古詩人屈原,在三千多年前提出的這一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深刻現實意義。告訴我們,人生在世上,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要看到對自己有利的方面,去生活去活動,才能無往而不勝。這樣,我們不但能夠更好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且還能夠更大的,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

  • 15 # 長風浩蕩

    你要說現實意義,看不出來,人家抒一時之情,詠一時之志,且斯人已逝,還跟現實有什麼意義?

    比如,“密涅瓦的貓頭鷹”,有什麼現實意義?

  • 16 # 明貞

    順其自然主宰自我,世情的清與濁非一人之力可變,能作自我的主宰就不錯了!屈原那個時代正是人心淪喪的初始,屈原感於楚國宮廷的靡爛欲逆之,實不智之舉,最終悲憤滔江,有其必然性!一人之力,不能逆勢!

    屈原若生在當代,當有所作為!全民受教全民覺醒,屈原的天問,有望得到徹底的解答!從物慾享樂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是時侯了!

  • 17 # 孟九明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如果聯絡上下文來理解這句話的原意,大概是指你是清水,就會被用來洗帽子,你是濁水,就會被用來洗腳,一切都是“自取之也”。但我覺得聯絡孟子的其他章節,不妨做另一種解讀:遇到清水,就拿來洗帽子,遇到濁水,就拿來洗腳,不苛求水的清濁,但物盡其用而已

    比如《孟子·公孫丑上》裡曾經說起過這麼兩種人: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

    古時候的伯夷是個清高到極致的人,遇到看不慣的人,乾脆一句話也不說,看見別人衣冠不整,自己轉身就走,生怕被玷汙。這種精神潔癖,不如說是過於看重自己的名聲,生怕別人誤會、汙衊

    還有一種人,是柳下惠這樣的,“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這種人能夠和光同塵,你是你我是我,你就算袒胸露背,也影響不了我

    按說這樣的人,應該就是“遇到清水就用來洗帽子,遇到濁水就拿來洗腳”的人了,可孟子是怎麼評價他們的呢?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伯夷的關注點都在君主和朋友的“惡”上,其實是放大了別人的缺點,眼界未免就太過狹隘。柳下惠明白水至清則無魚,於是對別人的忠奸善惡一概不管,只做自己的事兒,可孟子覺得這樣的態度未免有些消極,不夠主動,也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

    君子怎麼做呢,孟子沒明說,如果根據上下文推測,孟子贊同的應該是柳下惠的升級版,不過分清高,也不是單純的和光同塵,而是積極入世的同時又潔身自好,有為世人做一個榜樣的志向

    不過個人覺得這個理想太崇高,普通人能做到柳下惠就很不錯了

  • 18 # 閒看秋風999

    讀了幾個網友的回答,覺得意猶未盡,斗膽補充一下——

    一,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

    這句話的原文來做《孟子離婁上》著的: “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二,“滄浪水”在哪裡?

    滄浪,也可以寫成“蒼浪”:自古以來就有三種說法;一,說是漢水的支流(古籍種稱“別流“);《鄭玄書注》記載:滄浪之水,今謂之夏水,即漢之別流,《劉澄之永初山水記》夏水,古文以為滄浪,漁父所歌也;

    第二種說法;滄浪,應該是地名,而非河流的名稱。在現在的湖北均縣北,《水經注》“武當縣西北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

    古書裡面說,在武當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曰滄浪,漢水流經此地,遂是名滄浪之水;

    第三種說法;“滄浪水”就是漢水;《袁了凡禹貢圖說》滄浪,即漢也。源出湖南常德縣南滄,山曰滄水,東北流至漢壽縣西,與浪水合曰滄浪水,北流至滄港口入江,《寰宇記》滄浪二水合流,乃漁父濯纓之處。

    三,濯纓滄浪。這四個已經成了成語;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在清水中洗滌冠纓。用在成語裡,比喻超脫塵俗,操守高潔。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意。

    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的縮寫。

    比如晉的葛洪在《抱朴子·釋滯》中寫到:“ 濯纓滄浪,不降不辱。”

    整個句子連起來,可以這麼理解——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如今的社會這麼多的誘惑,智者當審時度勢,不可隨波逐流,過於“出圈”就是了。

  • 19 # 老荷666

    屈原《楚辭•漁父》的重點,是題主所問:有什麼現實意義?

    這個我心裡明白,不知道如何去表達現實意義,好吧!

  • 20 # 雨荷綠漪

    《滄浪之水》最早出自《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文: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後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道家兩種處世哲學。

    一、“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二、警示我們,你若是清水,他人就用你來正衣冠。你若自棄做了濁水,旁人就拿你來洗腳。

    現實中,也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明哲保身,但求無過。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遇到問題繞道走。另外一種人就是像屈原那樣的,追求信念,不屈不撓,寧折不彎。這樣的人流芳百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一下八字,2001年公曆3月5日,下午五點半,考研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