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柳體間歇式努力,以前怎麼舒服怎麼來,越寫越難看,臨《玄秘塔碑》都是斷斷續續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直在猶豫中用水寫布臨了5遍,直到疫情期間又重新撿起來每天兩小時四頁。 現在感覺很痛苦出不了帖,很迷茫,每次臨《陰符經》的時候感覺心情舒暢,寫的也很快很過癮。就想臨一段褚河南的字互補一下。不知道可否? 我練字的目的就是為了寫春聯寫的好看,也很喜歡練字,就是閉門造車。梁詩正是我的偶像。望高手指點一下下步路怎麼走,感激不盡!
10
回覆列表
  • 1 # 菊香齋

    首先宣告,我不是什麼大師,只是看您寫的是當下書壇少見的柳字,便過來湊個熱鬧

    柳公權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大名鼎鼎,學書者如雷貫耳!其書法度森嚴,瘦硬通神,既是唐楷之集大成者,也是終結者。至柳以下,再無新楷!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柳楷才讓太多習練者望而卻步,以至門前冷落車馬稀!

    從您的字看,似乎帶了點柳味,但尚未能真正的契入柳體。原因亦正如您所說,臨習不久,且換帖過多,加之受梁詩正的影響過多,多少有些串味了。

    梁詩正的字寫的應該說真的不錯了,要不然也不會成為乾隆皇帝的御用書家。據清人李元度講,梁的字是初學柳公權,繼學文徵明、趙孟頫,晚學顏真卿、李北海的。當時朝廷的巨篇幾乎都出自他手,就連大師啟功也深入他的影響。

    但,從其書作看,我卻很難找出柳的感覺,更多的反道覺得梁的字受趙孟頫、董其昌的影響更大!畢竟其主子也喜好風流倜儻,所以他的字清秀飄逸的成份更多一些。這一點從您的字中就可以看得出來,筆畫稍細弱,多有外展而內斂整肅不足。

    依我愚見,初學要走正路,要直追本源,畢竟每個人都是有偏性的,即使是所謂的名家大家也再所難免。看看傳世的《蘭亭》八柱就明白了。

    當然,並不是說今人時人不可學,而是得等您有了一定功夫、有了一定的鑑別能力之後才行。

    學柳者畢竟不少啦,因為所知有限,或者口味不同,我覺得古今有三人可圈可點:

    一個是清人王鐸,王鐸是全能大家啦,這個不必多說。但其書多行草,《延壽寺碑》是他唯一傳世的柳體楷書。此字瘦而不枯,勁健淡雅,頗得柳之神韻;

    其次,我推近人溥心畬。溥心畬是滿族人,為清之皇室,其書以歐為體以柳為骨,瘦硬冷竣卻又磊落多姿,堪稱一代名家;

    最後,我覺得時人張書範的柳楷在當下也是首屈一指的啦,只是他比正統的柳字稍豐腴了一些,但字形點畫仍是中規中矩,一絲不苟的。以上都可借鑑啦。

  • 2 # 單衣雜談

    挺好,不用問別人,喜歡寫堅持下去。書法就是個手藝,熟能生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興趣還在,進步就不會停止。。。

  • 3 # 書法有云

    大師的稱呼就不必了,作為同好之間的交流,對你所上傳的三張圖片的書寫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如果所上傳的三張圖片是你臨寫柳體字帖的習作,那麼只能說,你對柳體的認識還不到位,另外,你的毛筆書法的學習方法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柳體的特點

    柳公權的書法學自顏真卿,後人對這兩者的書法特點有精闢的概括“顏筋柳骨”。

    因此在學習柳體的時候,我們特別要注重柳體剛勁的風格表現,而這種風格的表現在我們書寫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應用中鋒用筆的方法。

    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出,提問者在關於筆法這方面的學習基礎並不是很牢固。因此,如果可以的話,再從筆法入手將它夯實,然後再進行柳體的學習。雖然是退而求其次,但是從整體的學習效果來講,它往往可以達到磨刀不誤砍柴工。

    臨帖的方法

    我們在學習毛筆書法的過程中,關於臨帖往往是以臨摹學習法為主,臨摹學習法,它是臨寫法和摹寫法的統稱,在學習的過程中兩者相互結合來一起學習。

    比如在臨寫的時候,發現不能夠比較完美的掌握字的形體結構,那麼在這個時候就可以轉入摹寫法的學習。

    不管如何,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所書寫的字可以跟字帖上的字達到形神兼備的那種效果。

    而依照上圖所示的情況,提問者的臨帖學習並不是這樣,因此在這一方面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

    平常的練習

    書法的學習比較忌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它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提升的過程,因此持續性的學習是很關鍵的。

    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儘量做到以少字多精的方式來進行。練習的字數可以少,但是練習的效果一定要達到跟字帖形神兼備,這一點在剛剛開始臨帖的時候尤為重要。

    總而言之

    書法的學習,方法很重要,但是與此同時能夠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去學習,這一點則尤為關鍵。書法的學習重在積累,因此持續性的學習與有好的學習結果,這會關乎你學習書法的信心和成就。

  • 4 # 微醺與藝術

    不是大師,只是愛好者,一點意見,權當參考,如果有不當的或者說的不客氣的地方,還望海涵。為方便對比,我把原貼和您寫的進行對比附上。

    只對第二幅進行點評,其他兩幅差不多,不一一列舉了。

    題主說道很痛苦,出不了貼,又說臨《陰符經》感覺心情舒暢,因此我沒看到您臨的陰符經,也無法判斷,但就玄秘塔來說,還是暫時不要出貼了,因為現在您還沒入貼呢,可能還沒有真正找到柳體的感覺,沒入呢,怎麼出呢?

    我個人也臨過柳貼,毛筆臨過,鋼筆也臨過,我個人覺得鋼筆寫柳體更有感覺,我中學時參加硬筆書法比賽就是按柳體的方式默寫的一篇文章,取得了本市硬筆書法得分的最高分,所以我對柳體非常有好感。有時甚至覺得,啟功先生的書體也吸取了不少柳體的風格,很是喜歡。

    再看看您的臨作吧:

    標1的,對“捺”劃顯的十分單薄,對照一下原貼,可以看出原貼更厚重,一波三折,該重的重,收筆進也乾淨利落。

    標2的,三點水,這也許是您比較滿意的吧,三點水還是有問題,那一挑你學的有點太誇張。另外兩點的呼應也不好,同樣,也有點單薄。

    標3的寶蓋,你的還是太軟了,看看原貼的硬朗,乾脆

    標4的,單字寫的重心不穩,給人要倒了的感覺

    標5的左右達配失調,右邊像個大頭娃娃,明顯結構不合理

    標6的,左右結構被硬硬的拉開了,你看看原貼多緊湊

    尤其,你是通臨了好多遍,寫成這樣,實在不應該。

    給您一些建議

    1、您現在並未入貼,談不上出貼,玄秘塔是一個經典的貼子,但也未必適合所有的人,如果您對陰符經的感覺比較好,也可以直接去臨陰符經;

    2、不管臨哪個貼,事先要做好功夫,對把這個貼研究透了,瞭解作者的情況了,再試著臨;

    3、不建議上來就通臨,我把自己的臨貼步驟,和您分享一下,不管是陰符經,還是玄秘塔,步驟一樣。

    首先讀貼,邊看,邊琢磨,這一個步驟貫穿於整個學習期間,並經常拿原帖和自己臨的作比較;--》第二步按永字八法,作筆畫習,推薦這本書供您參考,其中有筆劃、結構的臨習介紹,陰符經應該也有類似的書籍,您找一下。

    筆畫練習我認為至少兩個月,把自己以前的毛病都改掉--》第三步進行偏旁部首的練習,同樣是那本書裡分類好了,這個至少練習一個月以上;--》第四部進行間架結構的練習至少一個月

    這樣下來,一般四個月過去了,四個月內給自己列好計劃,一定耐著性子,千萬不能著急,四個月過後,你再和現在比一下,一定會有所提高, 然後再開始通篇臨寫,什麼時候能把貼子背會了,什麼時候再出貼。

  • 5 # 小昕494

    改掉筆頭成扁尖時寫字的習慣,就是他們說的側峰。讓毛筆儘量與紙面垂直,把筆畫寫的邊緣光滑,無毛刺。估計你寫字拿筆比較傾斜,這是咱們從小用硬筆寫字留下的習慣。

  • 6 # 硯古書法黃大魁

    量多而不精,建議單字精臨,不瞭解柳的筆畫結構大批次的畫是沒有效果的,反而把自己帶入死衚衕鞏固了,到時糾正更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式電腦錄音需要什麼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