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迅研習動態1881

    答:首先感謝提問者,提出這樣的問題。筆者嘗試回答一下。在回答這幾個問題之前,需要簡單釐清一下幾個概念,或者這幾個概念的背景。

    首先什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儒生董仲舒為適應封建帝國大一統的需要,向漢武帝提出的建議,因為儒生的言論太多,各種學說到處傳播,實際上不利於統一思想,遂提出“罷黜百家”。這裡面的前提就是“獨尊儒術”,一個國家,只需要一種思想主張,以這個來作為打擊遵守的根本,甚至禁止其他學術思想傳播,稍微有超出儒家思想範疇的,均被視為另類。

    其次,“百家爭鳴”提出的時代背景,或者說產生的時代背景。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統一的周王朝,下面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分封的小國。到了東周時期,周王朝衰落,天下共主,其實周王已經沒有多大權力,來制約各個諸侯國了。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增強,它們也不斷兼併各個小國家,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各個國家之間力量的均衡,使得各種思想之間相互激盪,單獨某個諸侯國也無力進行思想上的統一,因而為“百家爭鳴”在客觀上提供了便利條件。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思想,其他諸子百家也紛紛尋找自己所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或者藉助諸侯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架構。

    各個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各種利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征戰,也無力在思想上進行一統江湖。直到後來秦滅六國,再度實際上統一華夏,才開始具備了“罷黜百家”的國內條件和政治力量。後來出現的所謂“焚書坑儒”等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縱觀我們古代史,無論是長久治安,或者短命的王朝,在思想統一這個層面,幾乎都是藉助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進行治理天下的思想工具。當然具體到某個朝代和某個皇帝,又都重新進行了包裝和改造的。比如西漢初年,實行的就是黃老學說。秦國初年實行的就是法家思想。有歷史學家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思想,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儒家,而是“外儒內法”,還是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限於篇幅,這裡不便展開。

    再回到今天的時代條件來說。我們還是處於一個獨尊某種思想和學說的氛圍。雖然在字面上我們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如果真在實現了這八個字的內涵,在實際工作和文藝創作,思想領域。那麼今天的人文氛圍或者環境可能更好,社會更加和諧。

    雖然,百家爭鳴,表面上看,各種思想學說,各持一家,但可以實現動態上的平衡,和內在的自生。看看國外的一些國家,如美國西歐等國,他們雖然各種思想均大行其道,從根本上實現了思想自由表達,也開拓了思想大發展,大繁榮的條件。最終促進了人自身的解放,實現了馬克思所說的“自由人”,這也是我們很多革命前輩所追求的,真正的實現了“人類自由共同體”。

    人文環境的發展和繁榮,依賴於寬鬆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寬容度,又體現在政治上的包容度,允許,容納一些相對“異端”的思想,以思想和辯論的方式來解決思想問題和各種思想分歧。而不是訴諸於權威或者政治力量,只有這樣,大家才敢,才用于思考,才能為各種思考,思想提供發展和成長的土壤。如果只是機械的,教條主義者的,武力的,強迫的某一種思想,進行灌輸,強制執行,最終可能會損害一個民族的創造力,甚至讓一個民族變成了一種聲調,這在曾經的極左特殊年代,就發生過,所謂前車之鑑。

  • 2 # 張之一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封建王朝和舊中國政府統治人口和地域大國行之有“效”的國策,“百家爭鳴”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水火不容,所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只可能出現在提倡“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今天,並匯小溪成民族復興之巨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扦插的海棠樹多久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