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很多節度使都反叛朝廷,但是大部分人的命運結局都比較悲慘,為什麼他們不能吸取前車之鑑。
8
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唐朝未年因朝政腐敗、君王昏庸無能、朝綱敗壞、奸臣專權、軍紀廢弛、國力衰弱,致使藩鎮那些手握重權的封疆大吏滋生反心,都有了推翻朝政、自立為王的慾望。所以那些唐朝未年的藩鎮大半節度使們相繼舉兵反叛,致使唐未天下大亂,百姓陷於戰禍之中,而生靈塗炭。

  • 2 # 手機電腦一站式

    節度使權力過大問題可謂由來已久: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在安史之亂中平叛最為得力的就是各地的節度使,當時的朝廷已經沒有多少本錢。只能依靠藩鎮的兵力。比如讓大唐回血的郭子儀當時是節度使。在唐肅宗復國之後,同樣沒有能力改變節度使兵權過大,尾大不掉的局面。皇帝除了依靠節度使,沒辦法維持統治。

  • 3 # 子夜羌笛

    唐王朝是繼漢王朝之後中國封建王朝的又一個頂峰。唐王朝之所以興盛的緣由,除了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民族融合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一支規模龐大且裝備精良的軍隊。配備馬朔、唐刀、陌刀、明光鎧這些利器的大唐騎士縱橫邊疆,令北方草原和西域的遊牧民族聞風喪膽。而統領這些精兵的官員就是各鎮的節度使。

    明光鎧

    唐軍裝備的馬朔

    唐刀

    唐朝之前,中原政權的兵制主要為府兵制。各地府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不僅訓練水平有限,朝廷撥發給府兵的大量財物還被各級官吏侵吞了不少。唐朝是一個喜歡對外用兵的強大王朝,這樣的兵制自然不能符合國家對軍隊頻繁使用的要求,軍隊高度職業化的募兵制逐漸開始興起。這些職業軍人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他們不事生產,主要由國家供養。中央政府因此任命節度使作為各地軍鎮的統帥,並且賦予其在所轄區域徵收錢糧賦稅的權力用以供養軍隊。有地盤、有錢糧、有軍隊,節度使們自然是不竭餘力地在轄區內聚斂錢財供養和擴大自己管理的軍隊,一方諸侯的位置也就越坐越穩。

    唐王朝各地軍隊的規模和實力逐漸越來越強,可這看似威風的背後卻隱藏著極其巨大的危機。公元755年,執掌實力最強的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胡人將領安祿山以及麾下將領史思明起兵反叛,勢如破竹的叛軍很快就擊敗了名將哥舒瀚的軍隊並攻破潼關佔領了都城長安,唐玄宗也只得到蜀中避難,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態勢圖

    安史之亂雖然在郭子儀等人的努力以及借用其他藩鎮的兵馬的打壓下最終被平定下來,但整個國家的繁榮以及唐王朝中央政府的權威從此被打得稀碎。那些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立下功勞的藩鎮統帥和軍人與中央的對立愈發尖銳起來。由於藩鎮軍隊不聽中央調遣,唐朝都城長安在安史之亂後竟然先後淪陷於叛軍和少數民族軍隊五次。期間,也有唐憲宗這樣用軍事手段吊打藩鎮的有為之君,可終結也是沒有徹底消滅藩鎮。因為募兵制除了為唐王朝帶來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隨之產生了大量不事生產的職業軍人,這些人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每任節度使除了考慮自身利益之外,還要考慮這些藩鎮軍人群體的利益。即使節度使個人想要效忠中央,這些軍人群體也不願意對一個實力衰弱、威望掃地的中央政權俯首帖耳。如果是那樣,又如何體現他們的重要性以及割據一方的自主性?

    唐憲宗李純

    不是節度使們不吸取前車之鑑的教訓,是他們只能首先代表藩鎮軍人的利益。若沒有這些藩鎮驕兵悍將的支援,節度使不僅位置坐不穩,還可能面臨隨時被部下以下犯上導致身首異處的後果。

  • 4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節度使的來歷: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 。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而得名。節度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制排程。唐代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北周及隋改稱總管。唐代稱都督。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並多省罷,唯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尚存,以統州、縣、鎮戍。鎮戍是經常性的防禦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派遣行軍總管統率出征或備禦。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定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

    唐高宗、武后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和改變臨時徵調的困難,這類屯戍軍設定愈多,並逐漸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守捉,各自置使。行軍大總管也逐漸演變成統率諸軍、鎮、守捉的大軍區軍事長官,於是長駐專任的節度使應時出現。

    節度使出現的背景原因:從高宗、武后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於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唐太宗去世後,唐周邊軍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開始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面對周邊軍事態勢呈現的這種新特點,變唐太宗時期的軍事進攻戰略為軍事防禦戰略逐漸成為唐統治集團的共識。

    唐所防禦的對手是遊牧或半遊牧民族的強大騎兵部隊。在戰爭中,他們往往投入數以萬計的精於騎射的騎兵,急風暴雨而來,風馳電掣而去,忽而搶此、忽而掠彼,飄忽不定。要想在這種不太持久的戰爭中佔據主動,就需要有龐大而且指揮靈活、快速反應的邊防軍隊。於是,唐政府開始改革原來那種被地方政府控制的無數以幾百人為單位的小鎮(或戍)的軍事部署,駐有集中指揮的龐大集團軍的邊防重鎮便應運而生。起初,這種集團軍是由原隸屬於各衛的府兵、臨時徵集起來的新兵組成,統帥則於出征時從正式官員或京師禁軍將領及其部屬中臨時任命。若組成如此規模龐大的集團軍,短期內是難以做到的。因為有許多工作如動員、訓練、向前線運兵,軍隊的供應和裝備等都需要花費時間。待這些工作安排就緒之,敵人早已搶掠後跑得無影無蹤。所以,僅有指揮靈活、反應快速、規模龐大的集團軍還不能完全滿足戰爭的需要,還必須在邊境軍鎮駐守常備軍,時時處處防範來犯之敵。

    節度使的演變: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用召募的“長征宿衛”取代了輪番宿衛京師的的府兵。開元二十五年(737),被征戍邊計程車兵又改為“長征健兒”。但是,諸邊防重鎮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往往並不十分清楚,當政府分配的兵額不足時,各節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為必然。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募兵的來源相當複雜,其中主要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無職業的流浪人、亡命無賴以及走投無路或無依無靠之徒。這些士兵一般都終身從軍,兄弟相繼,父子相承,世代以軍旅為家。因為藩鎮節度使掌握著他們的生殺、賞罰、升降等權利,士兵們對藩鎮節度使的依賴性也極強,他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於是,藩鎮節度使們便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權。

    唐邊防駐軍的後勤供應主要依靠政府,但如此眾多的邊防駐軍的後勤供應,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若保障後勤供應,後勤供應制度就必須進行改革。具體方法是用屯田的收入解決軍隊的部分供應,以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儀鳳二年(677),唐政府於今甘肅和四川西北部唐蕃邊境建立了屯田組織,隨著常備軍數量的不斷增加,屯田制度在各軍駐地全面展開。起初,屯田生產的糧食由中央政府的度支支配,如屢敬德兼管的“營田事宜”,就隸屬於中央戶部。這種制度使常備軍將領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防區內軍隊的後勤供應,影響了他們調動、指揮軍隊的權威,削弱了唐軍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區的財政權力轉給各防區的常備軍將領。後來,唐政府又把食鹽資源的管理權交給節度使。這樣,藩鎮節度使擁有了更多的財政權。

    景雲年間,為與吐蕃、後突厥、契丹、奚等遊牧民族作戰,唐政府再次對西北、東北邊境的軍事行政體制進行改革,將節度使任職長期化、職權轄區化、鎮所固定化、官銜正式化,即把那裡的數州併為一個軍事戰略防區,組建邊防重鎮,命大總管或大都督等持節長期鎮守。開元、天寶年間,節度使的數目進一步增多,唐沿邊境置安西、北庭、河西三節度使防禦西部邊境;置朔方、河東、范陽三節度使防禦北部邊境;置平盧節度使防禦東部邊境;置隴右、劍南二節度使防禦西部邊境。藩鎮節度使雖然有了其轄區的兵權和財權,由於還沒有行政權,對他們完成軍事任務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原來,唐政府經常臨時派出觀風俗使、黜陟使、巡察使、巡按使、按撫使、存撫使、採訪處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對地方州縣官吏實行監察,然後將情況彙報中央政府,其職權僅限於“監察”。為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從天寶中開始,唐政府將一道置“節度使與採訪使”各“一人”的體制,改為由藩鎮節度使“一人兼領之”的體制,“州刺使盡為”節度使“所屬”。這是唐玄宗根據北部邊防軍事需要對節度使權力的又一次擴大。天寶年間,安祿山除任范陽長史充任范陽節度使外,還兼任河北採訪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等。這樣,藩鎮節度使便擁有了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

    節度使發展的後果: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七四六年,任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朔方、河東節度使,掌握天下勁兵,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再加上朝廷內部黨權相爭不斷,皇帝昏庸無能,終導致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唐末黃巢之亂之後,唐朝中央禁軍主力消耗失去殆盡失去了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皇帝有名無實。

    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均為節度使。

  • 5 # 西風悍馬

    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藩鎮節度使便擁有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刺史。不但如此,有的還兼數道的節度使。再加上募兵制的實行,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唐末黃巢起義後,唐朝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 6 # 唐語藺

    節度使在唐朝時期建立的時候卻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為邊疆的穩定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可也就是節度使,成為了壓倒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於說為什麼唐朝後期會有那麼多節度使明知道有危險,還是要造反的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幾個方面來說一說了!

    第一個方面就是節度使的建立!

    ▲唐朝地圖

    節度使這個職位,在唐朝初年就有的,只不過它當時不叫節度使,而是叫都管!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那個時候經過多年的戰爭,當時唐朝附近的東突厥,西突厥,高昌國都相繼被消滅掉!

    唐朝的版圖也隨之而來的擴大了,因為在太宗李世民時期,他主張的防禦政策是進攻,就是打仗,把你打怕了,打疼了,就會服服帖帖的了。

    可是李世民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們都不行了,一是沒有李世民的軍事才能,二是也沒有了能真正為將為帥的人了,所以他們就把防禦政策由主動進攻變為邊疆防守。就是我不打你了,你也別嘚瑟,指不定我還可能要揍你!

    當時唐朝那麼大的國土,附近又是自己剛收回來的土地,軍隊要是撤走了,這些人保不齊就會殺回來,朝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就設定了節度使!

    第二點就是節度使權利的增大!

    節度使印

    最開始節度使只是管理這一個地方的安全,說白了就是看門的工作,給我看好這個地方,別讓別人來我家搗亂就行了!

    之前這個看門的工作是幾個月換一次的,這下是徹底的給安排好了,那我手下這麼多少吃啥?

    最開始朝廷還會給點吃的,到了後來覺得全國這幾個節度使飯量太大,花錢大手大腳的,朝廷堅持不下去了,就讓他們在自己的地盤種莊稼,自給自足!

    一開始的節度使只是單純的看大門,相當於工資以外還有包吃包住,現在卻成了你還可以掙外快了,那這些節度使不就嗨皮了,就拼命幹了!

    屯田

    偶爾會跟其他人的戰爭裡會死人,就繼續徵兵。可是現在土地多了,需要的人就多了,節度使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青壯年都招來了,隨著人數的增加,糧食的增加,節度使的錢財也越來越多了。

    可是朝廷你還不能來硬的,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到了後期有把地方的鹽業權交給了節度使,又讓節度使斂財的手段多了一個!

    後來在一系列的戰爭中朝廷發現還是地方大,人手不足,就把節度使所管轄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節度使權利也進一步提升,這裡面也包括把管轄範圍內的政權給了節度使!

    這時候的節度使是集軍權,政權,也斂財於一身的人了,有了這麼好的條件,許多節度使就開始為自己組建秘書室了!

    唐朝節度使屬下名額

    唐朝時期規定的秘書室是節度使之下設一名節度副使,一名管軍隊的都知兵使,一名管軍法的行軍司馬,兩名管後勤的判官和四名曹事,一名管檔案往來的掌書記,還有兩名參謀、四名隨軍、一名都押衙等等。

    可是隨著權利的與日俱增,許多人就不管這些了,只要是有才之人,都招收進來了,多的時候一個節度使就有一兩百個秘書!

    第三個就是唐朝的腐敗加上頻發的戰爭!

    ▲北方遊牧民族

    唐朝後期的當政著出現了許多錯誤性的決定,再加上朝廷腐敗,皇帝無能,邊疆之地就開始不穩了!

    朝廷的腐敗在楊貴妃身上最能提現,楊貴妃做個衣服,製衣廠裡有七百多人。想吃什麼了就趕緊去買回來,累死人累死馬都不管,加上其他的,一個人就要幾千人來伺候。腐敗之風多嚴重!

    雖說貴妃有貴妃的伺候方法,可是這幾千人就過分了!

    再有就是之前的遊牧民族開始大規模的進軍當時的邊界,因為朝廷不能在第一時間給出一個明確的作戰任務,所有節度使就成了各自打各自的。

    最開始的時候朝廷腐敗歸腐敗,這些節度使還是能聽朝廷的,還能自己抵禦外敵,可是隨著時間久了,就發現我打贏了沒獎勵,打輸了也不吭聲!

    覺得你這個朝廷這是幾個意思啊!他們覺得這肯定有事,果不其然,節度使安祿山首先造反。

    ▲安祿山

    安祿山造反是所有節度使造反的導火索!

    安祿山造反一方面是自己有野心,因為他一直渴望到朝廷中去任職的,可是當時的皇帝覺得安祿山是個莽夫,沒有文化,不能重任,給了一個虛職,這讓安祿山心裡不得勁!

    另一方面呢是因為節度使權利的增加,節度使自己手裡掌握的兵力也多了起來,這就跟朝廷慢慢的形成了一個比較矛盾的現象!

    再有就是當時安祿山和楊貴妃哥哥爭權奪利,加上宰相李林甫的搗亂,這些加上之前的種種矛盾,安祿山覺得既然你看不起我,那我還不如反了!

    當時的朝廷已經被李林甫和楊國忠嚯嚯的不成樣子了,貪汙腐敗之風盛行!

    個人野心加上當時的政治因素,安祿山第一個造反了。

    彈指一揮間,已是過往雲煙!

    ▲五代十國地圖

    其他的各路節度使一看,既然朝廷這麼腐敗,內部鬥爭這麼激烈,加上安祿山已經造反了,要是我速度慢了,等到安祿山成功了,當了皇帝了,我們再起兵造反也沒用了。

    所以說趕早不趕晚,大家一尋思一起反了拉到,天塌了還有大個子頂著,我怕個錘子啊!這個時候我要是不反,同樣都是節度使,他們怎麼看我呢!

    節度使之亂最後說是朝廷贏了,但是這也是節度使畫地自治的開端了,許多五代十國時期出現的政權都是在安史之亂這一時期形成的。

    安史之亂和節度使造反也為五代十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總結:

    唐朝後期的節度使造反,一方面是屬於當時的朝廷給予的權利過大,如鹽業,屯田,募兵制等,權利的過大往往會激發人嚮往更高層的渴望。

    另一方面是由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的,當節度使權利過大,政府腐敗,百姓生活艱苦,而百姓無望時,往往就會出現官逼民反的事情!

    歷史總是這麼奇怪,當你覺得一些事可以成為你的幫助時,他卻也可以毀掉你的一切,甚至是夢想!

  • 7 # 今天麵條

    唐朝末期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小,號召力也不強,成了徒有虛名的角色。反而是統領一方的節度使擁有絕對的權力,經濟,政治,軍事等權力都歸節度使所有。

    唐朝末年的節度使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比如東漢末年的袁紹,曹操,孫權,劉備等皆是如此。

    正是因為唐朝皇帝的威信不如過去,各地方的節度使才會心生叛意,紛紛起兵反叛。很多節度使心中都有一個皇帝夢,都想取而代之,這就是唐朝末年很多節度使反叛的原因。

  • 8 # 飛奔而來的橙子

    節度使一職最初並不是常設的。何為使?使者為使,即皇帝因事臨時差遣的官員,代表皇帝或朝廷執行某種專項任務。事畢還朝,不在為使。

    唐朝的節度使在高宗永徽年間設,至玄宗朝時,雖然權力在不斷擴大,卻是一直受到嚴格的限制。節度使制度的崩壞,節度使權勢惡性膨脹,是在玄宗朝。至於節度使反叛的原因,也是節度使權力太大,無人能制。當中央的權力低於地方或者與地方持平時,地方不反叛那才怪了。

    (圖為安祿山)

    玄宗時期,朝廷的內外政策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儘管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經濟變化的反應,但更多的是玄宗的肆意妄為,好大喜功導致的。

    首先是大肆增設方鎮,破壞了“內重外輕”的軍事格局。在古代社會,在交通通訊條件不便的情況下,實行“內重外輕”的軍事格局是必然的,這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和威懾地方。但唐玄宗崇尚武功,為了加強對邊境的控制,不斷往邊境地區增兵,並增設八個節度使。邊鎮有兵有糧,中央卻被掏空了,所謂的“彍騎”其實是市井無賴,戰鬥力比起邊鎮要差遠了。

    其次是擴大節度使的權力。最初節度使只負責軍事指揮,連軍隊後勤都不負責,更不要說地方政事了。但玄宗開元末年,這種制度逐漸遭到了破壞,節度使開始兼任各種軍事職務,比如負責軍糧的度支使,主管軍屯的屯田使等,軍事權力極大擴張。天寶年間,節度使的權力開始向行政、監察、刑獄擴張,地方刺史也逐漸受其節制。這樣,軍政大權便統於一人之手。更別說有的節度使還身兼數道(道是行政區劃)了。

    (天寶年間,王忠嗣就兼隴右、河西、朔方、河東四道節度使,權力極大)

    此外,軍制的變化也是節度使反叛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的軍制是府兵制,這種制度是以均田制的土地制度為基礎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不可避免的發展起來,如此,府兵制也就逐漸遭到了破壞,兵源枯竭。玄宗時期,朝廷開始行募兵制。

    凡事開了口子,再堵上可就難了。節度使獲得了自行招募士兵的權力,招募計程車兵多是無地遊民、暴徒無賴,他們以當兵作為專門的職業,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時代以軍旅為家。因此對節度使有極強的依賴性,這些士兵也就成了節度使的私軍,不再受中央管轄,而節度使的親軍則成為“牙兵”或“衙兵”。

    手中有錢有權,為什麼還要聽中央號令呢?這些節度使們反叛不也是很正常的嗎?更別說後來連節度使一職都是父死子繼了。

  • 9 # 你的歷史

    有一個問題是很多節度使很難和朝廷對抗,這些反叛的節度使大都失敗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節度使前赴後繼,怎麼就不能吸取歷史教訓

  • 10 # 老郎說

    根本原因在於其藩鎮分封制,各藩鎮節度使,手中都握有重兵,甚至自行發行貨幣,權柄過大!這種情況當中央王朝實力強盛時,可以震懾藩鎮!但當中央王朝實力衰落之時,各藩鎮就容易傭兵自重!

  • 11 # 奇奇怪怪志怪者也

    節度使為什麼會叛變?

    在筆者看來不外乎下面幾個原因: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藩鎮節度使便擁有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刺史。不但如此,有的還兼數道的節度使。再加上募兵制的實行,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唐末黃巢起義後,唐朝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排程,故稱節度使。

    李世民去世後,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開始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為應對這種態勢唐軍開始戰略收縮,對外戰略由進攻開始轉向軍事防禦,在易受攻擊的北方和西北邊境構築防禦工事,部署軍事力量。

      為了建立龐大而且指揮靈活、快速反應的邊防軍隊,唐政府把地方政府控制的分散的幾百人為單位的小鎮,改為駐有集中指揮的龐大集團軍的邊防重鎮。

      其實一開始,戍邊集團軍是由原隸屬於各衛的府兵、臨時徵集起來的新兵組成,由於軍隊動員、訓練、向前線運兵都需要花費時間,要預防飄忽不定的遊牧民族騎兵部隊,必須在邊境軍鎮駐守常備軍,於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長期服役的常備軍開始取代定期輪番防邊的府兵。

      起初的常備軍也是依靠政府分配兵額,但往往不能滿足邊關對軍隊的實際需要,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募兵的來源主要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無職業的流浪人,以及走投無路或無依無靠之輩。他們一般終身從軍,兄弟相繼,父子相承,藩鎮節度使掌握著他們的生殺、賞罰、升降之權,因此他們對節度使有極強的依賴性,以至於“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這樣,藩鎮節度使們便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權。

      當然,單純的擁有軍隊遠不能使節度使做大,古代軍隊在外動輒幾十萬兵,之所以還能聽命於文官政府,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後勤。大軍若是斷了糧草,這些膀大腰圓的傢伙分分鐘就會傾向於反噬,軍人還是盜匪就是一念之間。為了養活數量龐大的藩鎮集團軍,同時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唐政府開始用屯田的收入解決軍隊的部分供應,隨著常備軍數量的不斷增加,屯田制度在各軍駐地全面展開。

      起初,屯田生產的糧食由中央政府的統一支配,但這樣戍邊將領調動軍隊還要走中央程式,對邊境戍防不能靈便反應,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區的財政權力轉給各防區的常備軍將領。

      景雲年間,為與吐蕃、後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作戰,唐政府再次對西北、東北邊境的軍事行政體制進行改革,將節度使任職長期化、官銜正式化,即把那裡的數州併為一個軍事戰略防區,組建邊防重鎮。

      開元、天寶年間,節度使的數目進一步增多,唐沿邊境置安西、北庭、河西三節度使防禦西部邊境;置朔方、河東、范陽三節度使防禦北部邊境;置平盧節度使防禦東部邊境;置隴右、劍南二節度使防禦西部邊境。

      最後一步是行政權,唐政府經常臨時派出巡察使、按撫使、採訪處置使等到各道巡察。開元二十一年,採訪使成為常設機構,負責檢查本道刑獄和監察地方州縣官吏,處置使則有便宜從事的大權。

      為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從天寶中開始,唐政府將一道“節度使與採訪使”各“一人”的體制,改為由藩鎮節度使“一人兼領之”的體制。這樣,藩鎮節度使便擁有了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

      我們知道到了天寶十年,安祿山官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還兼任河北採訪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等,轄區廣遍太原、幽州、營州各地,又集軍權、財政權、行政權於一身,所以當安祿山率十五萬大軍南下,朝廷一片動盪,宮廷警衛部隊都是由臨時集市商販組成的,被逼的開啟皇家倉庫拿出綾羅綢緞來召募兵卒。

    《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潰。 從高宗、武后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玄宗時期曾採用很多種辦法試圖解決。一是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在這幾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募流民客戶為兵的辦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僱傭兵而不可卒去。於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巨大的擴張機器無法繼續執行,唐代邊疆形勢開始由攻轉守。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這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在這以前,唐在厲兵秣馬擊敗了東突厥之後,實際上對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著旺盛著擴張進攻的。唐初先後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設立都督府; 此後,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於其地設立州縣治理,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但進攻的步伐還沒有停止,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

  • 12 # 相望於江湖之上

    在唐朝末年這些節度使是雄霸一方的軍政大員,掌握著地方實權-包括財政收入、軍權、地方官員的任命等,形成的真正意義的地方割據勢力,此時大唐中央政府也是敢怒不敢言,大唐中央財政空虛,還指望著地方節度使上交稅收來維持開銷,在這種情況下,節度使們造反也是大勢所趨。

  • 13 # 過盡飛鴻矣

    自安史之亂後,大唐由盛轉衰

    李唐皇室威望大大下降,中央直接掌控軍力太弱

    地方節度使橫行

    幹弱枝強,中央實力太差,不足以壓制地方

    地方節度使權力太大,軍政錢糧大權均在手中,很容易就能擁兵自重,對抗中央

  • 14 # 墨煙雨入江南

    地方藩鎮軍政大權一體,實力強悍,根本不管唐中央政府領導,在加上牛李兩黨之爭,唐中央實力,下降,無法對藩鎮進行震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所見的美術文化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