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接到這個題目,我倒想起來啦。就是中醫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自己有病自己不給自己看,而是找別的醫生看。不給家裡人看病。這應是“不服其藥”的含義。“不服”我們能聽懂,“其”我們也明白其意,“藥”的意思我們也懂。古今含義在詞義語法上無分別。“其”當“他的”講,就是醫生本人。

    由此去注意“醫不三世”,既然後半句跟了個“其”,那前面這個“醫”自然是指醫生這個職業了,而不是治病這個行為。由此推測此半句即不連續三代人從事醫生這個行業。有沒有事實根據?我注意到,在周圍對其根底我熟習的人中,沒有一個是子承父業的。只有一個是爺孫倆,但孫子也不是跟爺爺學的,而是在外地自己學的。只是等爺爺逝世,來接班上班了。接班是過去分配工作的一種方式,就是子女等有血緣關係的人頂替其國營工指標來上班,其中還頂替其崗位、工種、職業的,就稱接班。這個“醫不三世”應是指不連續三代人從醫。

    為什麼會有這種禁忌?醫生雖是救死扶傷的,但也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其思維出發點是“你有病”愛挑人毛病。這種沒和氣挑人毛病成為習慣,也實在讓人受不了,於己也不利。成了祖傳,當然更為不好。魯迅是從醫半路改行,揭露批判類的雜文沒人能比。郭沫若也是醫生半路改行,離婚率很高,可能同他窮追不捨挑毛病個性有關。一代尚且如此,更何況傳輩分呢?

    這是傳承中華文明瞭不起的禮數。試想:如果鐵碳合金圖也是這種“不傳三代”而是主動傳給別人,那麼,也一定象中醫那樣早遍地開花了,不用歐洲人偷到歐洲興起鋼鐵工業返回來打我們,我們自己就早早興起鋼鐵工業了,歷史將重寫,整個世界就減少殺戮,在和平中的發展了。但先民卻在“神水”中淹死了這項技術,企圖私傳萬代,結果是偷雞不成反失米,讓兇惡的人利用了,禍國殃民,必被歷代指著詛咒!

  • 2 # 宛丘子

    在《禮記》上就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

      許多人以為,這個醫家要三代作醫生,才能請他治病。

      其實這個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黃帝內經》、《靈柩》、《素問》;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

      精通這三項,是作醫生的必備條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

      《太素》所講求的,完全是氣脈的問題,在宋、明以後,懂得《太素》的,稱為三指禪,不但在摸脈以後能瞭解病人的病情,並且可以瞭解人的窮通富貴。 脈理真是一門玄而又玄的學問,難怪稱這些人為三指禪呢。

  • 3 # 霧中聞鶴鳴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指醫生 沒有熟讀《針灸》、《神農本草經》、《素問》、 《脈經》等基礎醫書,就不敢服用他的藥。 也指醫生不是三代傳承,就不敢服用他的 藥。三世:明•盛寅《醫經秘旨•醫不三世 辨》:“所謂‘三世’者,一曰《針灸》,二曰《神 農本草經》,三曰《素問》、《脈經》。

    《脈經》 所以察症,《本草》所以辨藥,《針灸》所以祛 疾。非此三者,不足以言醫。”出處:《禮記• 曲禮下》:“親有疾,飲藥,子先嚐之。醫不 三世,不服其藥。” 。

  • 4 # 正道行2818

    我們都知道,中醫自古傳承至今,走過幾千個春秋,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祖傳”,子承父業,代代傳承,以師帶徒的方式,從小耳濡目染,形成家族式的醫術醫法。古代醫家多是知書識禮之人,講究醫德,以治病救人為宗旨,以一絲不苟為根本,所以力求醫技精益求精,追求療效顯著卓越,故而民間譽醫術了得者為“神醫”,為“華佗再世”,名冠華夏。

    作為醫家來說,十分重視自己醫術的發揚傳世,總是千錘百煉,形成傳統,形成口碑。一般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傳承提煉,醫術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己是口口相傳名聲在外。

    所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正是這種現狀的反映。如果醫術沒有“三世”的傳承,其醫術是不被人所信服的,疑其根底太淺,未必能治癒患者,故而“不服其藥”。由此可見,古代對醫的要求是何等的高,不僅醫家為了生存要提高醫術,患者也對醫者要求很高,求名醫的心理普遍。

    把醫患的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寫入《禮記》,說明古代視其為一種禮儀,患者須尊醫,醫者應重患,也就是說醫者要有醫德,患者應知禮節;醫德好則禮儀美,知禮節則社會寧;今天的社會己遠離古時幾千年,還重醫德之禮嗎?

    注“三世”:《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鄭玄 注:“三世,自祖至孫。《論語·季氏》:“陪臣唯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三世在《禮記》中,不作三本醫書解;是從禮的角度言,而不從醫的角度言。

  • 5 # 紫菀品月

    在《禮記》上就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許多人以為,這個醫家要三代作醫生,才能請他治病。其實這個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黃帝內經》、《靈柩》、《素問》;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精通這三項,是作醫生的必備條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太素》所講求的,完全是氣脈的問題,在宋、明以後,懂得《太素》的,稱為三指禪,不但在摸脈以後能瞭解病人的病情,並且可以瞭解人的窮通富貴。脈理真是一門玄而又玄的學問,難怪稱這些人為三指禪呢。

  • 6 # V思維視覺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語出《禮記•曲禮》。它的意思並不是說,你家不是祖傳的,你的爺爺以及老爸不是醫生,你開的藥就不能吃。所謂“三世”,指的是神農、黃帝、素女。神農,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嚐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神農創說“本草”,這是一世。

    相傳,炎帝和黃帝皆神農氏之後。黃帝發現了“針灸”,這是一世。素女,為古代傳說中的神女。關於她的身份說法不一,有說是黃帝的侍女,也有說是黃帝的性學老師,但也有人說是二者合一:性學老師也可以是侍女。素女發明了“脈訣”,這是一世。“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名醫生(中醫),起碼要把本草、針灸、脈訣這三種技能學到手,如果醫不“三世”,這種醫生全無基礎和根基,這種醫生的藥不能吃。《黃帝內經》,它和《神農本草》、素女脈訣是我國最早的基礎醫學、藥物學、診斷學的代表作品。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為古代醫家託軒轅黃帝名之作,為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創作,一般認為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神農本草》又名《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素女脈訣》;又云《夫子脈訣》……”原書已佚,其具體內容,撰人撰年均無可考。

  • 7 # 既為五斗米也可不折腰

    我們先看下現代西醫一種新藥問世所經過的:

    1.藥物靶點的確認

    2.化合物的合成

    3.活性化合物的篩選

    不是所有合成出來的化合物都能有理想的活性,同時也存在一個化合物對目標A靶點沒有作用,那麼返回到2進行下一步的化合物結構修飾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2到4這是一個迴圈,直到我們得到了活性足夠理想的化合物。

    4.評估藥物的藥理作用,安全性與毒性,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洩情況

    5.製劑的開發

    前面這些內容都統稱為臨床前研究。是藥物研發的最開端的內容,下面才是臨床研究:

    6.臨床I期

    7.臨床II期

    8.臨床III期

    上述任何一步反饋得到的結果不好,都有可能讓一個候選藥物胎死腹中。最悲慘的結果可能是這個專案就直接被取消了。

    9.藥物批准上市

    10.臨床研究IV期

    還會有終生影響要觀察

    那麼中藥基本上都是古人嘗百草總結出來的,沒有經過這些步驟,也沒有經過大樣本雙盲的試驗,有時候全憑中醫個人的判斷,那麼要求這個人對藥物或者醫術有個三代的沉澱和口碑證明,才能讓他看病有什麼不對的嗎?

  • 8 # 一酒一杯茶

    《禮記》雲: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後人大多解釋為,如果一個醫生沒有超過三代人的家族傳承,不服用其所開的藥物。這其實是個誤解。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不但現在,就擱在《禮記》的年代,也沒有幾個醫生達標。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真正含義,唐代孔穎達的理解是正確的: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夫子脈訣》)。若不習此三世書者,不得服其藥。

  • 9 # 後山前客小老頭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這話過於偏激了,白話文理解是 你家不是祖傳行醫的,你的爺爺和父親不是醫生,你開的藥就不能吃。若是從這個角度理解我認為是偏激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普及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古代中醫,10年學徒讀書,10年跟師出診,10年方可上手,30年才出一大夫。醫不三世,主要是指的是家庭狀況,要有錢,有閒,有頭腦才可以安心學醫,不然日日被吃飯穿衣所困惑,又怎麼安心學醫呢。三世從醫,必然家庭條件不錯,底蘊深厚,從電視劇《大宅門》《神醫喜來樂》等中就可看出。

  • 10 # 立身國學網

    有客問:《禮記》中的“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要如何理解?

    答客曰:此語出自《禮記·曲禮》,原文是:“君有疾飲藥,臣先嚐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嚐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對此,古人亦有多解。鄭氏曰:嘗,度其所堪。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慎物齊也。孔氏曰:三世,謂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又說雲: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夫子脈訣>。鄭氏謂“慎物齊”,則非謂針灸、本草、脈訣也。

    古人云:“醫者可以生人,可以殺人,莫若兵與刑。然兵刑乃顯然之生殺人,皆可得而見,醫乃隱然之生殺人,不可得而見。”“夫醫者,非仁愛不可託,非聰明達理不可任,非廉潔淳良不可信。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慧宣暢曲解,知天地神祇之次,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順逆之理,原疾量藥,貫微達幽。”

    故臣子事君、父飲藥,必先嚐而後服之,愛敬慎重。醫者三世則其業精, 其德厚,故其用藥之效可以愈病。如其業不精,用藥有誤,則足以殺人。故醫不三世,蓋指其於業或未必精,故不服其藥。由此可知古人服藥之慎也。

  • 11 # 郭力錕

    三世是指:

    一《黃帝內經》、《靈柩》、《素問》;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

    精通這三項,是作醫生的必備條件。

    不服其藥是指:

    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太素》所講求的,完全是氣脈的問題,在宋、明以後,懂得《太素》的,稱為三指禪,不但在摸脈以後能瞭解病人的病情,並且可以瞭解人的窮通富貴。

  • 12 # 傳承古中醫

    在《禮記》上就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

      許多人以為,這個醫家要三代作醫生,才能請他治病。

      其實這個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黃帝內經》、《靈柩》、《素問》;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

      精通這三項,是作醫生的必備條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

      《太素》所講求的,完全是氣脈的問題,在宋、明以後,懂得《太素》的,稱為三指禪。

  • 13 # 靜茶十修

    在《禮記》上就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許多人以為,這個醫家要三代作醫生,才能請他治病。其實這個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黃帝內經》、《靈柩》、《素問》;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

    精通這三項,是作醫生的必備條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太素》所講求的,完全是氣脈的問題,在宋、明以後,懂得《太素》的,稱為三指禪,不但在摸脈以後能瞭解病人的病情,並且可以瞭解人的窮通富貴。

  • 14 # 朱八戒CC

    《禮記•典禮下》:“親有疾,飲藥,子先嚐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意思是:父母有病用藥,兒子應先嚐試一下。不是三代中醫世家,不用其藥。這體現出古人的孝道,也體現出對用藥的慎重,從古至今都是這樣。但是醫不三世卻有多種深層次的內涵。

    醫不三世中的三世是指:神農的《神農百草》、黃帝的《黃帝內經》、素女的《素女脈訣》。神農氏,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嚐遍百草,教人用醫與農耕,神農百草這是第一世。

    黃帝皆神農氏之後,對醫學上各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從理論上建立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等,以及養生學多方面,併發明針灸。這是第二世。

    素女,傳說中的神女,黃帝的侍女。發明“脈訣”。脈理是一門玄而又玄的學問,透過摸脈瞭解病人的病情,也可以診斷女子是否有喜脈。這是三世。

    精通三世,是古代行醫者的必要條件。

    《神農百草》、《黃帝內經》、《素女脈訣》,是我國最早的基礎醫學、藥物學、珍斷學的經典代表作品。作為一名中醫,起碼要把本草、針灸、脈訣這三種技能學到手。如果不能掌握這“三世”起碼的基礎,這樣的醫生開出來的藥當然不能吃。

    古代中醫世家,幾代為醫,既有“三世”之學問,又有高尚的醫德。他們大多數都是知書達理之人,以治病救人為宗旨,醫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精益求精的境界。找他們看病吃藥,患者放心沒有後顧之憂。

    中國傳統的醫學理論,是中國寶貴的醫學財富,至今仍值得深入地研究、借鑑、引用。在醫學日益發展的今天,醫不三世,不用其藥,有其正確的一面,也有片面之說。在傳承前人醫學的同時,取其精華,吸取智慧,避開與當今醫學不相適應的陳舊之說,讓傳統醫學與時俱進,向前發展。

  • 15 # 蝸牛的長征

    讓我來說一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吧。

    一不三世,不服其藥,首先這句話呢,是禮記上的一個說法。

    1、有的人可以理解為:他們做醫生的,如果說沒有傳過三代,就是三代都做醫生,我就不吃他的藥,這裡呢,其實並不是說不是這個意思,這只是少數人可能會誤解的一種理解罷了。

    2、事實上也就是說做醫生家的,其實這裡的三世呢,其實就是三本那個中醫相關的書,一本是《黃帝內經》,一本是《神農本草》,一本是《素女脈訣》,如果說這個醫生對這三本書都比較精通,比較瞭解,那他開出來的藥方呢,肯定是比較有效的,大家就都比較放心,我們就可以了服用他開出來的藥方。

    3、所以呢,其實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就是說這三本,中醫相關的這個著作,就是檢驗一個醫生他到底個理論掌握的扎不紮實的一個指標吧。就像我們現在醫生拿到了什麼什麼資格證之類的,這樣一個指標就如果有的話,大家就放心讓他醫治,如果沒有的話,就不放心讓他一致,然後不放心服用他開的藥。

  • 16 # 木火燊輝

    古代的醫生一般是世代相傳,且以中草藥治療為主,別看一付中藥那麼一小堆,講究可多了,首先你要懂的君臣搭配,主次順序,那個治標,那個治本,那個輔助治療,補的是哪個部位,其次要分陰陽五行,四季旺衰,對應五臟六腑,那位藥到達某臟腑起抑或扶,能把弱的扶強,旺的抑制,才能起到調理治病的目的。

    其次要分清藥物的寒涼實熱,不懂得藥物特性,輕易用藥,該熱的寒了,該寒的熱了,該補的洩了,該洩的補了,就會南轅北轍,輕則與病無益,重則加重病情,甚至性命之憂。

    再說中醫是辯證施治,不同人的體質要區別對待,不能千篇一律,雖是同種疾病,但老人、兒童、男人、女人、體強、體弱要區分對待,分清每個病人的相似和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陰陽動靜,詳查排摸,望聞問竊後斟酌再三方可下藥。

    人命關天,不可兒戲,如此龐大的意診體糸,陰陽知識,藥味識別應用,方劑組合,三年五載是學不通的,只有經過幾代人的經驗積累,才初識進門,因此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是忠言,是經驗論,符合發展邏輯。

  • 17 # 蓬萊無酒

    中醫沒落就是因為真真假假混雜不堪,而人命,不容試錯!為什麼說醫不三代不食其藥,就是因為三代代代都是在試錯中總結,甚至有可能有以人命為代價的教訓!穴位,之前我看過一個護士給呃逆病人打足三里穴位注射,取穴據書上說是相差甚遠!但是效果是立竿見影!而其他護士取穴符合書上說的,卻屁用沒有,瞬間點醒了我,書上說的位置是錯的!而這種經驗總結,往往是在錯誤中辨別的。而人命,不容試錯。今人惜命,故而現代醫學大行其道。中醫有假,看官自求多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哪一刻特別想遠離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