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坤95後
-
2 # 光明左使丶
這個漠北大戰是漢武帝對匈奴的雷霆一擊,史學家對這場戰鬥的評價褒貶不一
我的觀點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但是我更偏向認同漠北大戰的積極作用
匈奴遭受了漢軍的連續打擊之後,單于接受了自次王趙信的建議退居漠北,以此藉助浩瀚的沙漠來行成天然屏障對抗漢軍,也是給了匈奴本身喘息的機會,休養生息以待佳機
漢武帝何嘗不懂這個道理,在不顧一些大臣反對的情況下動用騎兵十幾萬,馬匹三十萬,步卒三十萬,跨過大漠消滅匈奴,在衛青和霍去病兩位戰神的率領下對匈奴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讓匈奴以後很少再大規模南犯了,匈奴也從此分裂,不再具備與漢朝分庭抗禮的實力了
但是漢朝本身的損失也非常大,除了人員傷亡,出塞的幾十萬馬匹回來了幾萬匹,常年的戰爭和最後的漠北決戰,錢糧耗費無數,百姓苦不堪言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也就是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的政策,攢下了老本,另外漢武帝有個理財大師桑弘羊,實行鹽鐵專制,最早的啟動了國有企業模式,聚財於國,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的財力支撐戰爭
晚年的漢武帝,也知道了自己殺伐太多,百姓生活疾苦,下了輪臺罪己詔,檢討自己的罪過
但是我還是很認可漠北決戰的,這一點很像幾千年後的抗美援朝,毛主席的思想就是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就要把對手打的徹底怕了,不然以後會有不斷的麻煩,如果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漢朝邊境就得長年累月陳兵枕戈待戰,這些耗費將是不斷持續的,長痛不如短痛
武帝如此做也是為後世鋪平了道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所以,我認可漠北大戰,意義非凡
-
3 # 柴門聞犬吠666
漢朝北征匈奴的戰爭是一場高投入,高成本的戰爭。
為了給北征匈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籌集經費,漢朝計劃了各種稅負政策,“算緡”,“算軺車”,可能是歷史最早的車船稅,人頭稅.漢武帝時成年男子繳納120錢,作為軍賦,賞官制度,每一級爵位明碼標價17萬錢,“入谷補官,郎至六百石”,兒童稅,以皮幣和白金幣斂財,鹽鐵酒專賣,均輸平準制度。
這一場戰爭漢朝投入了幾乎超過國家極限的財力和人力!
漢代騎兵騎著花了很大力氣由西域大宛馬血統的戰馬,手執著由炒鋼法研發成功的三十疊鍛打的厚被薄鋒環首刀,背囊裡的是由水利灌溉,代田法種出來的每畝四石良田裡的大米,漢朝人把最好的技術放在軍事上。
河南河西之戰,匈奴失去了河南河西兩處戰略要地,心有不甘。
伊稚斜單于六年(元狩三年、前120年)秋,匈奴騎兵兵分兩路,突襲右北平、定襄二郡,殺掠千餘人後退出邊塞。
元狩四年(前119年)夏,武帝親自召集諸將會議,籌劃出擊匈奴事宜。武帝與諸將都認為:匈奴伊稚斜單于聽從趙信的計策,將主力撤往漠北,是以為漢軍沒有跨越大漠進行長途奔襲作戰的能力。如果漢軍能集中優勢兵力,深入漠北,就可以攻其不備,一舉殲滅其主力。
為了保證漠北之戰的順利進行,武帝從全國徵發大批軍需物資,調集了十萬精銳的騎兵部隊,負責轉運輜重的步兵數十萬人,又從民間徵集馬四萬匹隨軍備用。
漢軍原計劃均由定襄出擊,直赴大漠尋找伊稚斜單于的主力部隊決戰。就在大軍將出之際,從捕獲的匈奴俘虜口中聽說單于已經東去,於是臨時更改作戰計劃,命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分別從定襄、代郡出擊匈奴。
匈奴已探聽到漢軍即將大規模出擊的訊息,趙信又向伊稚斜單于獻策說:“漢軍遠渡大漠,人馬必然疲憊,我軍可以坐收漁利。”單于採納了他的意見,將婦孺老弱及牲畜財產往北遠徙,僅留精兵在漠北等待與漢軍決戰。
大將軍衛青指揮的西路軍出定襄迎擊單于主力。
衛青出定襄後不久,就從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單于的準確駐地。衛青就命令前將軍李廣與左將軍趙食其兩部合併,從東路迂迴到匈奴側翼掩護主力部隊,而自己則與公孫敖等率精兵從正面攻擊單于。
衛青率主力向北推進一千多里後,突然發現伊稚斜單于的主力部隊正在前方嚴陣以待。久經沙場的衛青臨危不亂,一面下令用武剛車(長二丈,寬一丈四,車外側綁長矛,內側置大盾,是我國最早的裝甲車)環繞為營,以防匈奴騎兵突襲;一面派出五千名騎兵衝擊敵陣。
伊稚斜單于也出動萬騎應戰。
大漠之上頓時號角齊鳴,箭矢紛飛,一片刀光劍影。
傍晚時分,忽然間狂風驟起,沙礫飛揚,兩軍對面不能相見。
衛青趁此機會命令左右兩翼漢軍迅速出動,將匈奴軍隊圍困在營陣之中。
伊稚斜單于見到漢軍數量眾多,兵強馬壯,不敢再拖延下去,倉惶中騎上一匹壯螺,率數百名親兵趁黃昏之時從西北方向突破漢軍包圍,急馳而去。
這時兩軍仍在激戰,直至夜幕已深,衛青得知單于已經突圍的訊息,急令輕騎連夜追擊,衛青率大軍隨後而行,被圍困的匈奴騎兵趁機四處逃散。
天明之後,漢軍已追擊二百餘里,但伊稚斜單于終於逃脫。
此役漢軍共殺傷俘獲匈奴一萬九千多人,推進至位於闐顏山(約位於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的趙信城,用匈奴積蓄的糧秣補充軍需,焚燒其城及餘糧後班師而還。
東路漢軍在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率領下,出代郡迎擊匈奴左賢王。霍去病雖然也統帥五萬騎兵,但所選的都是剽悍勇猛的年輕騎士,軍中沒有設定副將,而是以李廣之子李敢這樣年輕的將領與匈奴降將復陸支等為大校,代行副將職權,使軍隊指揮權高度集中。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也歸屬霍去病指揮,從右北平出軍配合主力部隊行動。
霍去病率軍北出代郡之後,命令全軍將士輕裝前進,跋山涉水,長趨直入二千多里,在大漠之上與左賢王的軍隊遭遇。經過數次激戰之後,左賢王大敗而逃,漢軍斬首俘虜七萬多人,俘獲單于近臣章渠,以及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相國、將軍等八十三人,斬殺北車耆(匈奴王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克魯倫河之北的都圖龍山)姑衍山(博格多兀拉山)分祭天地(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兵臨翰海(即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
受此打擊,匈奴則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伊稚斜單于逃跑後下落不明,右谷蠡王以為伊稚斜單于已經陣亡,見群龍無首,自立為單于。十幾天後伊稚斜單于收拾殘兵敗將,回到漠北。右谷蠡王重新擁戴伊稚斜單于,自己去掉單于名號,恢復為王。
自此,匈奴被驅趕至漠北,“漠南無王庭”。漢朝越過黃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甘肅永登),通渠置田官,屯吏卒五六萬人,並設定居令塞,以隔絕匈奴與羌的交通。
-
4 # 手機電腦一站式
西漢與匈奴的漠北戰役,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也是匈奴伊稚斜單于與西漢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漠北之戰後,匈奴主力被殲9萬餘人,內部大亂,單于伊稚斜失蹤了十幾天無法聯絡上,以至於右賢王認為單于戰死了,自立為單于。過了些日子,伊稚斜又回來了,右賢王趕緊自己讓位,搞得極度尷尬。此戰之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再無實力和漢朝抗衡,開始向西北和漠北邊緣遷移,從此漠南無王庭。威脅漢朝北方的邊患基本得到解決。漢朝打下河西走廊之後在西部穩住腳步,將勢力擴充套件到西域,自此,東方大國的地位被奠定起來。漠北之戰後的“漠南無王廷”則標誌著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這是後話)後來匈奴被東漢軍隊打敗後,不知去向,據說他們的後人在東方待不下去了,去了歐洲,並直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
5 # 西風悍馬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漢武帝在取得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經過實戰的鍛鍊積累的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迴包抄的作戰經驗,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痺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制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
與此同時,他又細心進行戰前的準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鬥外,還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輻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大騎兵集團快速、機動與衝擊力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秒。
特別是霍去病,能夠輕騎越大漠追殺敵人幾千裡,對後勤的要求很少,用以戰養戰的方式全殲殘敵。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給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擊。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漠北之戰實是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的最高峰。
漠北之戰對漢朝的影響:
漢朝為這次勝利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漢朝軍隊損失了近80%的馬匹,這其中既包括戰鬥損失,也包括非戰鬥因素,如長途奔襲中的損耗,以及由於匈奴人在水源中投毒造成的瘟疫。
漢朝中央政府在戰後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而增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迫於重稅和徭役而逃亡,很多人成為流民,使官府直接掌握的編戶齊民大為減少。
西漢漠北決戰的勝利,制止了匈奴奴隸主對漢邊境的殘暴掠奪,加速了我國北部地區的進一步統一和開發,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漠北之戰對匈奴的影響:
匈奴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匈奴人在戰爭和瘟疫中損失了大量人力,與此同時,家畜的大量損失造成了食物的短缺。
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由於失去了南部的大量肥沃草原,匈奴部落被迫北遷至貧瘠而寒冷的北部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亞地區,面對更大的生存壓力。因此,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實質性停火只維持了短短七年,匈奴人就在前112年南下侵擾五原。而匈奴帝國在此戰後再也沒有恢復到往日的強大,數十年後就分裂為多個小部落。
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樑。
-
6 # 國史春秋
漢朝與匈奴的糾葛從秦朝延續而來,秦朝統一六國,匈奴稱雄草原。中原誕生了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匈奴誕生了第一位單于——攣鞮•頭曼。一山不容二虎,因此也註定了二者的巔峰對決。不過,頭曼單于顯然不是秦始皇的對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出征匈奴,秦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匈奴掃出河南地(河套平原)。
此後,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屯兵駐守。如果以秦國當時的國力衡量,徹底消滅匈奴不是沒有可能,但秦始皇選擇了保守。歸根結底,秦始皇是一位胸懷寬廣的國家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在他的眼中,匈奴人同六國子民一樣,所以征服在先,殺伐其次。
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頭曼單于去世,秦國胡亥繼位,國家陷入混亂,而匈奴冒頓繼承單于之位,國家走向強盛。因此,漢朝建立後,又接過了對抗匈奴的接力棒。回顧漢朝高祖劉邦到武帝劉徹的六十多年間,漢、匈是不愉快的。儘管漢朝一味的低頭示好,但是匈奴一如既往的盛氣凌人。因此,漢武帝即位後,決定扭轉被匈奴壓制的局面。首先,漢武帝的開山之作便是出於試探性的策劃了馬邑之謀。
如果馬邑之謀成功,將會是戰國時期趙將李牧於雁門關圍殲匈奴的翻版。但是,漢武帝的馬邑之謀更像是一場演習,因為匈奴人沒有上鉤。其實,漢武帝的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李牧為麻痺匈奴一直在做“誘耳”,十年磨一劍。而漢武帝一上來就打草驚蛇。因此,“只見羊群不見牧人”的現象馬上引起匈奴的警惕。之後,匈奴部隊從容撤退,漢武帝一臉憂傷。漢武帝是一個善於總結失敗、迅速走出困境的人。他認為與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動出擊。
公元前129年,漢朝與匈奴的全面戰爭爆發,衛青於龍城之戰嶄露頭角。當時同時出征的李广部全軍覆沒,還差點做了匈奴的俘虜。而另一路人馬由公孫敖率領,1萬兵士則折損過半,同樣以慘敗收場。如此一來,漢武帝喜憂參半,因為衛青的勝利讓他看到了戰勝匈奴的希望。
此後,漢武帝總結失敗的教訓,及時作出戰略調整,從“碰運氣”的遭遇戰轉變為進攻匈奴人根據地的殲滅戰。當時匈奴已經佔據了河套平原,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對漢朝形成了封鎖之勢。因此漢武帝針對性地發動了河南之戰、河西之戰。透過這兩次精準投放,戰敗的匈奴開始向西北收縮。此刻,漢武帝更產生了一戰便可定乾坤的信心,於是發動漠北之戰。
漠北之戰是漢匈戰爭的轉折點,意義重大。此戰過後,匈奴失去了主動進攻漢朝的信心和實力。因此得益於北疆的安寧,漢武帝又將戰略調整到平定西南越族及遼東的開疆拓土上。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匈奴並沒有衰落,只不過是不敢如從前那樣大張旗鼓地侵擾漢朝而已。
然而,隨著名將李廣、霍去病去等人的黯然離世,大將軍衛青英雄遲暮,不甘示弱的漢武帝又發動了幾次對匈奴的打擊,結果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到了晚年,漢武帝開始尋求與匈奴妥協,總體而言外交要先於戰爭。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才造就了囚禁於匈奴19年蘇武的民族氣節。
其實,漢武帝對漠北之戰的期望很高,他希望漠北之戰是一場與匈奴之間的收官之戰。因為,畢竟從公元前129年的三將軍(衛青、李廣、公孫敖)主動出擊,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的十年裡,漢軍主導了高強度戰爭的頻率。有得便有失,得是壓倒了匈奴的囂張氣焰,失是致使漢朝消耗甚巨、民生疲弊,衰敗跡象顯露。
另外,漢朝已經透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將匈奴勢力趕出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致使匈奴勢力不斷往更西、更北的方向退縮。所以,漢武帝徵調起一支由10萬騎兵,預備戰馬數萬匹,輜重糧秣無數,後勤保障人員十幾萬人組成的作戰單元,殺向匈奴,準備給匈奴致命一擊。
大軍分兩路,分別由衛青與霍去病率領。衛青出定襄出兵,目標直指匈奴單于,霍去病從代郡出兵,尋殲匈奴左部主力。
戰爭的結果是,霍去病超額完成任務,擒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當戶、相國、將軍、都尉等八十三人,俘虜匈奴兵士七萬餘人。而衛青率領的由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及後將軍曹襄組成的一路人馬發揮失常,雖然擊潰單于主力,但分兵東路的李廣、趙食其則一無所獲。
本來,東路軍的作用是迂迴包抄敗退的單于,結果主將帶頭迷路,單于殘部逃脫。因此,被漢武帝視為收官之戰的漠北之戰以遺憾收場。事實上,漢朝雖然取得勝利,但同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為,戰爭永遠是一部燒錢的機器,它不分失敗與勝利。
-
7 # 常棣tandy
此次戰役是漢武帝時期,也是西漢時期對匈奴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從此以後匈奴再不敢貿然進犯,向北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書·匈奴傳》)。持續百餘年的匈奴為患,至此基本得到解決。
一、戰爭的經過
元狩三年(前120年),又有匈奴從右北平、定襄侵入,掠去千餘人。作為草原民族,匈奴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向南境農業地區索取其需要的物資、財富和奴隸,乃是勢所必然的。
但以農業為基礎的西漢王朝,則需要穩定、和平的環境,才能保障生產的正常進行。所以,漢、匈之間一場決戰是無法避免的。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十萬騎兵擊匈奴,加上步兵及輜重運輸的部隊共數十萬人。因匈奴根據地已遷至漠北,所以此次出擊也決定深入漠北。
衛青霍去病率軍分別出定襄代郡長驅進擊。衛青一路穿過戈壁在沙漠中行進千餘里,才與匈奴單于伊稚斜所率主力相遇,一場鏖戰就在茫茫大漠中展開,在暮色蒼茫中“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衛青以武剛車(兵車的種)自環為營,以五千兵同匈奴萬騎對陣,而以重兵埋伏於兩翼。
大戰一日,漢兵兩翼伏兵將匈奴團團圍住。漢兵愈戰愈勇“上馬尚強”。匈奴力不能支,單于自度戰不能與漢兵”(《漢書·匈奴傳》),遂與數百名親信衛向西北突圍而逃。衛青率兵追之二百餘里,邊追邊戰,俘虜斬首匈奴達一萬九千餘。至窴顏山趙信城(今鄂爾渾河以南,系趙信所建)終未追到單于,而得到匈奴貯存在這裡的糧食。
漢軍在這裡留一日,食其積粟後“悉燒其城餘粟以歸”(《漢書·衛青霍去病傳》),這次對匈奴的打擊是沉重的,以至匈奴部眾都以為單于伊稚斜已經被殺,其右谷蠡王競自立為單于。後來,伊稚斜逃回後,才復其故位。
另一路由霍去病率的軍隊也取得很大勝利。大軍出代郡二千餘里,在狼居胥山瀚海沙漠(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旗北)大敗匈奴左賢王,俘七萬餘人。霍去病親自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封禪,祭告天地表示將此地收歸漢朝,然後班師回朝。
這次大戰雙方損失都不小,匈奴軍隊損失達八九萬;漢朝損傷軍隊也達一萬餘,馬匹十餘萬。而由衛青指揮的前將軍李廣,因所率部眾迷路,未能參加戰鬥,獲罪被迫自殺。
二、造成的影響
1.漢朝方面
從元光年間起,“漢兵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到此基本結束,基本上將匈奴的勢力逐出漠南,遏止了匈奴侵擾的勢頭,但為之付出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巨大代價,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來自民間的文學在鹽鐵會議上與堅決主張攻伐匈奴的御史大夫桑弘羊辯議時說:“王恢誤謀馬邑,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禍紛孥而不解,兵連而不息,邊民不解甲弛弩,行數十年,介冑而耕耘,鋤擾而候望,燧燔烽舉,丁壯弧弦而出鬥,老者超越而入葆。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則仁者不忍也。”
宣帝初即位時下詔陳述武帝“北征匈奴,單于遠遁”之功,命群臣議立武帝廟樂。長信少府夏侯勝非議詔書,斥責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卒,竭民財力世德洋民不宜為立廟樂。”此時距武帝去世不過數年或十餘年,武帝用兵四邊、尤其是對匈奴的長期用兵,不僅在民間引起普遍的不滿與怨恨,而旦在制廷上也遭到如此強烈的指摘,從一個側面可以證明漢匈戰爭所造成的社會題是何等的嚴重。
2.匈奴方面
同樣,在漢軍凜冽的攻勢下,匈奴損失也異常慘重,“孕重墮殪,罷極苦之”。因此漢匈雙方都萌生了重議和親的願望。元狩四年,匈奴在戰爭爆發後首次遣使請求和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不過,在軍事上佔據優勢的漢廷已經不肯再在“故約”的基礎上與匈奴和親,堅持要以匈奴為“外臣”,遣單于太子入漢為質子。由“兄弟”降為“外臣”,遣子為質,這也是為崇尚氣力、自詡為“天之驕子”的匈奴單于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終武帝之世,漢匈曾數議和親,卻始終未果,但為其後社會心態由普遍主戰向主張和親方向的轉化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在武帝晚年,對連年用兵“深陳既往之悔”,頒佈著名的“輪臺詔”宣佈不再出兵匈奴,而以“力農”為本,休息百姓之後,這一變化就更為明顯。然而此戰之後,匈奴無力在北境進行大規模侵擾,而將爭奪的焦點轉向西域。至此到昭宣之世,漢匈圍繞的都是西域的爭奪。
四、歷史評價
武帝時代漢與匈奴的戰爭,特別是終極決戰——漠北之戰,總的趨勢是漢朝由失敗轉向勝利,在武帝末年匈奴勢力雖又有抬頭,但終未能恢復至漢初的形勢。當然,對漢王朝說來,匈奴的問題遠未能解決,武帝以後一直至西漢末,直至東漢,匈奴才最後不能為患。
不過,武帝時代匈奴和漢王朝之間的關係比起以前,則有一根本性的改變,即由屈辱、妥協變為征服,這是不能忽視的。
與此有關,歷史上匈奴同漢王朝的關係及本次戰爭性質問題,曾長期為史學界討論而不能得出一致看法。近年來絕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歷史上的所謂中國,不只是指在黃河中下游的中央王朝,同時也包括了那個中央王朝以外的、由少數民族先後在四面八方所建立的那些割據政權。”
既然如此,漢朝政府同匈奴乃是中國境內的兩個政權,漢人同匈奴人同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這就不應將他們之間的戰爭視為“侵略”和“反侵略”性質,而應視為“中國內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業民族對北方蒙古草原遊牧民族間進行的戰爭”。
然而,這並不是說這樣的戰爭不存在是非問題。如果根據歷史評價準則來說:“這個戰爭具有什麼樣的階級性,它是由什麼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階級進行的,它是由什麼樣的歷史條件和歷更經濟條件造成的”。
根據這原則,可以看出:漢代的匈奴是在奴隸主貴族統治下的級隸制國家,其向中原王朝的侵擾,對中原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地區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漢武帝要不是對匈奴進行反擊的話,那歷史就要倒退”,因此漢王朝對匈奴的戰爭是正義的,也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
8 # 張口瞎侃歷史
衛青、霍去病雖然先前多次出征匈奴,只是對匈奴的右賢王部造成了承重的打擊,左賢王並沒有受到重創,而漠北之戰正好對匈奴的左賢王部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自此匈奴左賢王、右賢王都受到嚴重重創,匈奴被迫往北遷移。
匈奴的北邊生活環境惡劣,常常發生乾旱、暴雪等自然災害,不利於遊牧民族生存,而漠南地區水草豐富,適合放牧。匈奴北遷以後面臨的是戈壁沙漠,惡劣的環境讓他們更難生存。
漠北之戰是漢朝對匈奴發動的最大規模的遠征戰爭,此戰之後,匈奴多年不敢入侵漢朝,由於生活窘迫,匈奴內部多次發生內亂,促使匈奴帝國越來越衰弱,幾十年後匈奴分裂成為多個部落,實力進一步衰弱。所以說漠北之戰是漢匈戰爭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它轉移了匈奴人的戰略重心,大大減輕匈奴對漢朝北邊的威脅。
然而漠北之戰漢軍雖然取得全勝,但是也損失不少兵力。打仗需要豐厚的財力作支撐,漢武帝跟匈奴打了四十多年的仗,由於連年用兵,使得老百姓賦稅承重,生活艱難,當時就有很多流民居無定所,武帝晚年給自己下“罪己詔”,向人們悔過,並下令爾後但凡勞民傷財的事情一概不允許做,改變以往的尚武精神,轉向“文治”,武帝此舉為後來“”奠定了基礎。
-
9 # 北麓書生
背景:河西之戰西漢大勝設立河西四郡。匈奴主聽從趙信建議退居漠,引誘大漢進攻!(拉長補給線)
起因: 元狩三年春,伊稚斜單于襲掠右北平、定襄兩郡,藉以激怒漢武帝,誘使漢軍北進,在漠北予以殲滅。漢武帝決心大舉進攻。
經過:a.元狩四年,漢武帝調集14萬騎兵,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10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發。
b.單于聞訊,轉移輜重,部署精兵於大漠北緣,迎擊漢軍。漢武帝聞單于東去,乃改令霍去病出代(今蔚縣),命衛青部出定襄。
c. 衛青大軍出塞後得知單于並未東去,遂自領精兵疾進,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迴策應。衛青行千餘里包圍單于。單于逃走,匈奴軍潰散。衛青追至顏山趙信城,殲敵一萬九千人,燒其積粟還師。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與衛青會師漠北。
d. 霍去病軍出塞後,同路博德會師,深入漠北,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共斬獲胡虜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斬斷,只剩匈奴單于懸孤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而還。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結果:漠北之戰,是武帝與匈奴戰規模最大的,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經過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
漢對匈奴的戰爭屬於推進中國北方的統一之戰。漠北決戰,既是漢武帝戰略決策的勝利,也是其雄圖大略、積極進取精神的勝利。
武帝戰勝匈奴,打通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從此,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樑。
結語:它是一場偉大的戰爭偉大的勝利!面對外敵我們要敢戰、能戰、勝戰!漢武帝無愧是千古大帝。衛青、冠軍侯無愧是民族英雄!
-
10 # 酒釀歷史
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的漠北之戰,這要看從那個方向來看,但是就歷史而言,我們知道漠北之戰是漢朝勝利了,對大漢也意義非凡。
漠北之戰發生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已經僵持了十多年,漢軍雖然取得不少戰役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對匈奴產生嚴重影響。
也就是說戰爭止於此的話,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依然存在,而漢武帝要主動發起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匈奴隱患。
漠北之戰是由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領5萬步兵深入匈奴的腹地,尋找匈奴主力部隊。
戰爭的過程也是艱難的,衛青和霍去病領著大軍在沙漠尋找了一個多月才找到匈奴主力,並將其殲滅。
這場戰爭的勝利意味著匈奴對漢朝的威脅解決了,為漢朝和匈奴邊境帶來了百年的和平。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漠北之戰對漢朝老百姓的影響。
由於多年的跟匈奴的作戰,國庫虧空,財政緊張,老百姓的生活日益窘迫,早沒有了當初的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這個時候還要發動一場更大的戰爭,需要的軍費最終還是要從老百姓身上出。
這一次軍費的籌集對已經苦不堪言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鹽鐵收歸國有,鼓勵老百姓舉報商人偷稅,漏稅,沒收商人資產,打擊商人,都是由此發生。
這場傾國之力的戰爭給老百姓帶來嚴重的影響。但是漠北之戰勝利帶來了百年和平,如果沒有漠北之戰,漢朝跟匈奴的戰爭會長期處於僵持狀態,還是要時不時的跟匈奴作戰,倒不如一勞永逸來的乾脆,誰又能說打持續戰代價就一定比這小呢?
-
11 # 比安徒生能編
漢匈戰爭的“戰”與“和”最終都向著有利於漢朝的方向發展了。
“戰”對於漢朝有3個巨大意義,首先是促進了漢朝內部的統一,在同仇敵愾的心態下,很多複雜的內部矛盾被沖淡;其次是改變了漢族的民族性格,歷史上漢族(早期叫華夏族)曾是一個驍勇而張揚的民族,漢朝初期對匈作戰的接連失利,是這個民族少了幾分囂張,多了幾分沉穩,也恰恰是這種堅強沉穩、更富耐性的性格,決定了漢族在長期戰爭中的優勢;第三是提高了軍事水平,由於匈奴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逼迫漢族軍隊不能再保守著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技戰術特點,必須求變,於是,漢族軍隊第一次開始注重單兵能力,創造性的使用了一些近身肉搏的武器裝備及打法,這個戰術的變化卻帶來了出乎意料的收穫,身高體壯、適合較遠距離搏鬥的匈奴兵非常不適應這種近乎拼命式的打法,最終傷亡慘重,導致全族性的恐慌,至漢末,該民族部分西遷,部分改稱漢族。
“和”的意義,戰爭過程中,“和”是一種有益的停頓,避免一方或者雙方竭盡全力而大傷元氣,最終的“和”,則避免了匈奴族想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一樣,因不理智的頑抗而滅族,無論匈奴還是漢族,能夠減少傷亡都是一種聖舉。
-
12 # 柚子愛歷史
漠北之戰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朝在漠北地區與匈奴進行的一次大戰役。
漠北之戰示意圖
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與匈奴伊稚斜單于率領的匈奴主力進行了一場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這次戰役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
關於漠北之戰的影響,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終結了匈奴對漢朝邊境長達百年的騷擾,從此中原內地獲得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2、漠北之戰後,匈奴戰敗西遷,漠南再無王庭,漢朝一舉打通河西走廊,進而控制了西域諸國,開拓了疆域,拓展了戰略空間。同時利用貫通的絲綢之路發展了東西方貿易,帶動了漢朝經濟的發展。
徹底擊敗匈奴同時也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3、漠北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原王朝主動向北方遊牧民族發起的戰略大決戰,而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增強了漢民族的民族自信和凝聚力。
-
13 # 煮史問道
漠北之戰是漢匈之間戰爭的巔峰對決,漢朝看似勝利,其實是一場兩敗俱傷之戰。
漢武帝在發動漠北之戰之前已經發起過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南之戰殲滅了匈奴部分力量,並積累了橫穿戈壁的經驗,河西之戰則直接控制了河西走廊,斬斷了匈奴右臂。
基於這兩大戰役的勝利,漢武帝急匆匆地興舉國之力發起來漠北之戰,一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問題,斬首單于,將漠北的王庭一鍋端。
漠北之戰,漢朝並沒有一錘定音,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但是戰略目的並未達成。
漠北之戰,漢朝派出了衛青和霍去病分別統帥5萬騎兵從左右兩路攻擊漠北匈奴王庭。
與此同時,隨軍出征的還有數十萬步兵以及14萬民間牛馬參與糧草輜重的運輸。
此戰,霍去病遭遇了匈奴左賢王部,斬敵7萬多。
衛青則找到了伊稚斜單于所部,斬敵近兩萬,但是單于逃脫。
漢朝則損失騎兵約3萬,步兵傷亡資料不明,運輸糧草輜重的14萬頭牛與馬則僅回來3萬。由此可見,漢朝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漠北之戰後,無論是漢朝還是匈奴都沒有能力再度發起大規模戰役,於是漢匈迎來了7年的短暫和平。
-
14 # 減水書生
漠北之戰,在規模、氣魄和殺敵數量上,都是空前的。
但,其影響卻遠不及河南之戰與河西之戰。用得不償失來點綴,略顯過分了;但加上過猶不及的評價,還是中肯的。
01.漢匈戰爭的三大戰役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開始,漢匈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兩個正在崛起的民族,都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而且自信心爆棚。於是,就非得透過戰爭手段分出個雌雄高下。漢匈戰爭一直打到漢武帝死,都沒有打完。但決戰階段是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肇始於馬邑之謀、收尾於漠北之戰。
這期間爆發了很多戰役,但關鍵是三大戰役,分別是衛青河南之戰、霍去病河西之戰和衛霍漠北之戰。
河南之戰,把大漢帝國的邊境線直接推到了北部黃河一線,有效地保障了關中地區的安全。可以說,這是漢匈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匈奴人幾乎不可能再把戰火燒到大漢帝都。而失去河南之地以後,漠南一帶也就時刻面臨威脅,所以漢朝可以頻繁出擊草原。
河西之戰,霍去病把河西之地打了兩個對穿,不僅全定河西而且殺傷了匈奴的有生力量。接近四萬匈奴人或死或俘,斬首虜的數量是以前歷次大戰的總和。匈奴失去這塊肥美牧場,直接導致渾邪王和休屠王兩部數萬人投降。這個傷害實在太大。而漢朝也可以透過河西之地,向西域拓展勢力,斬斷匈奴的西域臂膀。
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已經由攻勢轉為守勢;河西之戰後,匈奴人連守都守不住了,只能逃往漠北。漠南無王庭,其實在河南、河西之戰後,就已經出現了。
而漠北之戰,只能算是大漢帝國對這兩次戰役的鞏固。其主要影響就是繼續殲滅匈奴的有生力量。但,不能小瞧這個影響,這個影響很重要。
02.匈奴一方的比較優勢戰爭需要人口、土地、資源以及組織動員能力。跟漢朝比,匈奴人一樣都不行。
但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的草原遊牧騎兵,卻可以形成匈奴人的比較優勢。這個比較優勢就是匈奴人的遊牧騎兵。這夥人,首先是打不死,幾乎沒有被全部殲滅的時候;其次是打死你,龍城之戰只是成就了衛青的風采,但李廣的一萬精銳騎兵卻是被匈奴人全殲了。所以,漢朝對陣匈奴,不是打不過,而是追不上、找不到和打不死,而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搞個全軍覆沒。
而這幾個要素中,匈奴人最看重的是什麼?賈誼說匈奴也就中國一大縣,中行說言匈奴也就相當於中國一郡。所謂大縣、大郡,當然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冒頓單于之時,“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控弦之士30萬。這就是匈奴人能夠組織起來的軍隊極限。但是匈奴的土地有多少?從東到西,幅員北方萬餘里。所以,在匈奴人看來,人比土地更重要。匈奴入侵,除了搶錢、搶糧,就是搶人口,整縣、整郡的擄掠人口。
於是,匈奴的短板或七寸,也就出來了。那就是人口。只要大漢鐵騎能夠在戰場上殲滅匈奴的有生力量,那匈奴只能越打越弱。
而漠北之戰殲滅多少人呢?衛青一部斬首虜一萬九千人,霍去病一部戰俘虜七萬餘人。就這個殺傷數字,也能把匈奴從帝國時代幹到部落聯盟。
最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
《漢書》所載,大將軍衛青七戰匈奴,斬殺俘虜五萬匈奴人。但這只是表面數字,因為戰爭導致匈奴整族整部落的遠遁,於是遷徙途中死去的匈奴人就無法統計了。戰場斬殺的,多是匈奴人中的壯士。所以,這個消耗對於匈奴人來說已經不小。而比衛青更彪悍的,是霍去病。
最票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首虜十一萬餘級。渾邪王以眾降數萬。
霍去病不僅直接消耗掉匈奴十一萬人,而且還招降了數萬人。所以,衛霍二人就消耗了接近20萬匈奴人。
所以,漠北之戰以後,匈奴人就真得沒法玩了。漢武帝朔方大勒兵,派出使者邀戰匈奴單于。這就是赤裸裸地挑釁。而這時候尚武好戰的匈奴人,卻真心慫了。除了把自家主客使宰了出氣,死活也不敢應戰。
因此,漠北之戰很重要,必須要給予高度評價。
03.大漢帝國的過猶不及戰爭的幾大要素,人口、土地、資源和組織能力。大漢帝國本來是一樣不缺、一樣不慫的。但,漠北之戰後,卻出了問題。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人口,要多少有多少;土地,要多少有多少;組織能力,要多強悍有多強悍。然而,漠北之戰後,大漢帝國卻發現自己把戰馬給打光了。
公元99年,李陵出擊匈奴,竟然是五千步兵深入漠北。漠北之戰前的歷次大戰,大漢帝國可從來都是騎兵出擊的。可見,漠北之戰20年後,大漢帝國的戰馬還不夠用。而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西域是為了什麼?戰馬啊。大漢帝國最缺的就是戰馬這個稀缺資源。
漠北之戰後,漢匈戰爭之所以走向低潮,是因為匈奴的人被殺慘了而漢朝的馬也被耗光了。
戰馬,只是資源的一項。戰後,大漢帝國為遍賞有功將士,拿出了五十餘萬斤黃金,約合當時的五十億錢。而大漢帝國的一年財政收入最高也就四十億錢。所以,漢武帝不僅戰馬告竭而且財政告竭。
沒錢、沒資源,匈奴單于能活,大不了同志們一起過苦日子。而且,漠北草原上的日子,一直也不怎麼樣。但是,大漢帝國卻不行。漢朝政權要比匈奴政權更有凝聚力,更有動員力,也更具穩定性。這是因為漢朝的中央集權,要比匈奴的部落聯盟更先進。而先進是有代價的,就是這個政權運作起來會更貴。現代政權要比古代政權先進,所以現代政權就要更貴。古代一個縣令就能管一個縣,而現代一個社群都得弄個居委會,於是說現代不如古代。這麼說就是不講理。
漠北之戰後,漢匈戰爭進入低潮期,漢武帝開始折騰什麼了?一個是繼續開疆拓土,就是戰爭不能停,匈奴打廢了,還有朝鮮和西南夷;另一個是開始求長生不老,各種淫祀濫祭找神仙,花了不知道多少錢。但還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解決大漢帝國的財政危機。於是,算緡、告緡的財政改革、鹽鐵專營的壟斷經濟以及上林鑄錢的貨幣改革,就全都推開了。
而這些問題,可以說都是在漠北之戰以後發生的,或變得更為迫切。這個財政問題,漢武帝終其後半生也沒能解決。所以,漠北之戰,的確讓匈奴人吃到了苦頭,但也讓漢朝百姓吃到了苦頭。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一下,大漢百姓應該更希望漠北之戰不要打得如此激烈。所以,評價漠北之戰,加上一句過猶不及,應該更為妥當。
-
15 # 未濟
漢匈之間的漠北之戰可以說是具有大決戰性質的,漠北之戰後,匈奴勢力不斷西遷,已經不是漢朝的對手,但是有得有失,連年的征戰,尤其是為了滿足漠北之戰的補給,民生凋敝,耗資巨大。
為了準備這場大戰,漢武帝先進行幣值改革,又實施鹽鐵專賣,朝廷攢夠了錢,準備充足後,衛青和霍去病各領騎兵五萬及數萬步兵,深入漠北,與匈奴主力決戰。
為了供應這十萬騎兵,漢武帝徵集私負從馬十四萬匹,步兵數十萬,來保障前線士兵吃飽穿暖。打仗就是在打錢,就是在打後勤補給,漢朝最終能打敗匈奴,其實是綜合國力強大了。
漢武帝最初的設想就是讓霍去病去打敗伊稚斜單于,把這份大功送給霍去病。因為衛青不但有軍功在身,又是外戚,漢武帝不想衛氏家族過於強大,所以有意用霍去病來制衡衛青。衛青又深得士卒擁戴,漢武帝無疑對霍去病更放心。在匈奴俘虜口中得知伊稚斜單于已經往東去了,於是改變了衛青和霍去病出徵的方向。結果陰差陽錯,還是讓衛青遇到了伊稚斜,漢朝的勝利始於衛青,如今和匈奴主力的決戰還是由衛青來終結,也是天意。
霍去病擒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當戶、相國、將軍、都尉等八十三人,以1萬的己方損失,殲敵70443人。霍去病封狼居胥,為後人敬仰。但是真正難啃的骨頭是伊稚斜單于帶領的匈奴主力,衛青打敗了伊稚斜,卻因為戰功不能超過戰損,他和部下都沒有封賞。其實這又是漢武帝故意打壓衛青了,要是霍去病打敗了伊稚斜,那估計就是另一番獎勵了。
這一仗,匈奴兩路被殲9萬餘人,漢朝取得了極大的勝利,匈奴從此日漸衰落。漢朝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代價是由普通百姓來承擔的。漢武帝晚年也下罪己詔反思自己,確實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是漢武帝不遺餘力地與匈奴作戰,是有時代意義的,尤其是漠北大戰,是漢武帝先給後世子孫留下一個安定的邊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務,漢武帝不想把難題留給子孫,後來的昭宣中興就是在發展經濟,安撫百姓,所以漢朝國力最強時期是漢宣帝時期。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漢武帝打下的基礎。
漢匈漠北大戰是有必要打的,這是時代的必然。漢武帝是有長遠戰略眼光的,衛青和霍去病這二人的名字註定名垂青史。漢朝百姓為此承擔了很多,但是他們的子孫卻也獲得了更加穩定的生活。為漢朝走向最強大時期打下了基礎。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很喜歡回答。有兩點看法。利:1,穩定了邊疆,保衛了中原農耕文明;
2,促進了西漢軍力的發展
3,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弊: 連年征戰,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加重了國家和人民的負擔。為西漢由盛轉衰埋下伏筆